期刊文献+
共找到502篇文章
< 1 2 2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棕榈油发展现状及前景 被引量:41
1
作者 李艳 王必尊 +3 位作者 刘立云 陈思婷 郑亚军 马子龙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4-6,共3页
棕榈油是世界油脂市场重要的油脂品种。棕榈油以其良好的氧化稳定性、相对低廉的市场价格受到食品行业的青睐。我国是世界第一大棕榈油进口国,并且对棕榈油的需求呈上升趋势。我国应在适宜种植地区扩大油棕的种植,发展我国的棕榈油产业... 棕榈油是世界油脂市场重要的油脂品种。棕榈油以其良好的氧化稳定性、相对低廉的市场价格受到食品行业的青睐。我国是世界第一大棕榈油进口国,并且对棕榈油的需求呈上升趋势。我国应在适宜种植地区扩大油棕的种植,发展我国的棕榈油产业,满足市场不断增长的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棕榈油 现状 前景
下载PDF
氧化鱼油与棕榈油对花鲈肝脏抗氧化酶及组织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34
2
作者 韩雨哲 姜志强 +3 位作者 任同军 越盐俊介 高坚 石洪玥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798-806,共9页
在21个200L圆形流水水槽中各放养花鲈(Lateolabrax maculatus)幼鱼,初始体质量为(1.73±0.01)g。在相同的环境条件下投喂以棕榈油(P)与新鲜鱼油(F)或氧化鱼油(OF)不同比例混合的7组饲料(10P,10F,6F4P,4F6P,10OF,6OF4P和4OF6P),每个... 在21个200L圆形流水水槽中各放养花鲈(Lateolabrax maculatus)幼鱼,初始体质量为(1.73±0.01)g。在相同的环境条件下投喂以棕榈油(P)与新鲜鱼油(F)或氧化鱼油(OF)不同比例混合的7组饲料(10P,10F,6F4P,4F6P,10OF,6OF4P和4OF6P),每个实验组设3个重复。60d饲养实验结束后,通过测定花鲈肝脏部分抗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力和总抗氧化能力(T-AOC),并对肝脏,肠以及肌肉进行组织学观察,研究在配合饲料中添加棕榈油替代氧化鱼油对花鲈肝脏抗氧化酶活力及其对组织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含有氧化鱼油的实验组中,添加40%的棕榈油对花鲈肝脏的CAT活力以及GSH-Px活力有显著提高作用(P<0.05),对SOD活力有一定的提高效果(P>0.05),各组间总抗氧化能力差异不显著(P>0.05)。新鲜鱼油组(10F,6F4P,4F6P)间抗氧化酶活力差异不显著(P>0.05)。非氧化组花鲈肝脏和肌肉组织结构完整,10OF组花鲈肝脏和肌肉组织呈现氧化脂肪中毒症状,添加棕榈油后(6OF4P和4OF6P)症状减轻,各组花鲈肠结构无明显差异。由此认为,棕榈油在花鲈饲料中部分替代鱼油是可行的,另外,在贮存不当的饲料中,后喷涂一定比例的棕榈油能对其毒性产生缓解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鱼油 棕榈油 花鲈 抗氧化酶 组织学
下载PDF
3种食用油在薯条煎炸过程中的品质变化 被引量:30
3
作者 慕鸿雁 郑琦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9期168-171,共4页
以大豆油、葵花籽油、棕榈油为研究对象,探讨在(180±5)℃条件下煎炸薯条,每天连续煎炸4h,共煎炸5d后各食用油理化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煎炸时间延长,3种食用油的色泽加深、黏度增加;酸价(AV)显著增加,但未超过国家标准;碘价(... 以大豆油、葵花籽油、棕榈油为研究对象,探讨在(180±5)℃条件下煎炸薯条,每天连续煎炸4h,共煎炸5d后各食用油理化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煎炸时间延长,3种食用油的色泽加深、黏度增加;酸价(AV)显著增加,但未超过国家标准;碘价(IV)则随着煎炸过程进行而逐步降低;过氧化值(POV)在煎炸过程中均先上升后下降,其中大豆油和葵花籽油的POV呈波动性;煎炸3d后,大豆油、葵花籽油的羰基值(CV)超过或非常接近国家标准50meq O2/kg,煎炸4d后,两种油的极性化合物(TPM)含量超过国家标准;整个煎炸过程中棕榈油的CV和TPM含量均低于大豆油和葵花籽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油 葵花籽油 棕榈油 煎炸 品质变化
下载PDF
棕榈油与常见食用油脂肪酸组分的比较分析 被引量:29
4
作者 李静 王永 +2 位作者 杨耀东 雷新涛 肖勇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2124-2128,共5页
【目的】比较棕榈油与常见食用油脂肪酸组分的差异,为其作为优质食用油的品质改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利用气相色谱检测6种市售食用油及20份新鲜油棕果提取的棕榈油,比较各油脂的脂肪酸组分差异,并分析新鲜油棕果提取的棕榈油脂肪酸... 【目的】比较棕榈油与常见食用油脂肪酸组分的差异,为其作为优质食用油的品质改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利用气相色谱检测6种市售食用油及20份新鲜油棕果提取的棕榈油,比较各油脂的脂肪酸组分差异,并分析新鲜油棕果提取的棕榈油脂肪酸组分间的相关性。【结果】6种食用油的油酸含量均较高,最高的是油茶油,油酸含量高达74.34%,最低的是葵花籽油,为15.25%;亚油酸含量则以葵花籽油最高(60.92%),油茶油最低(7.08%);棕榈油中棕榈酸占脂肪酸总量的40.96%,其次为油酸,所占比例为35.31%;各食用油中的月桂酸、肉豆蔻酸和硬脂酸含量均较低。芝麻油、油茶油、菜籽油、花生油和葵花籽油中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均较高,在76.00%以上。对20份新鲜的油棕果进行脂肪酸组分分析,发现部分油榈种质油酸含量较高,可达53.48%,亚油酸含量最高为16.64%;棕榈酸与油酸呈较强的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58。【结论】棕榈油中脂肪酸组分与其他常见食用油的脂肪酸组分含量差异明显,其棕榈酸含量较高,油脂饱和度也较高,但棕榈酸与油酸呈负相关,可在育种工作中培育高油酸、低棕榈酸的油榈品种,使其成为优质的食用油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棕榈油 食用油 脂肪酸 气相色谱
下载PDF
油脂煎炸过程中多环芳烃含量的变化 被引量:27
5
作者 石龙凯 刘玉兰 +1 位作者 王莹辉 张东东 《现代食品科技》 EI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311-315,共5页
对大豆油、米糠油和棕榈油进行油条煎炸试验,之后对不同煎炸时间油脂中多环芳烃含量进行检测分析,研究煎炸时间对油脂中多环芳烃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煎炸时间的延长,3种油脂中Bap、PAH4、PAH16的含量都呈现明显上升趋势。在32 h... 对大豆油、米糠油和棕榈油进行油条煎炸试验,之后对不同煎炸时间油脂中多环芳烃含量进行检测分析,研究煎炸时间对油脂中多环芳烃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煎炸时间的延长,3种油脂中Bap、PAH4、PAH16的含量都呈现明显上升趋势。在32 h的煎炸过程中,大豆油Bap、PAH4、PAH16的含量(μg/kg)分别从原油的1.58、6.88、18.73增加至3.93、10.35;56.10,米糠油Bap、PAH4、PAH16的含量分别从原油的2.52、6.50、25.53增加至3.10、10.34、100.71;棕榈油Bap、PAH4、PAH16的含量分别从原油的1.67、8.60、25.23增加至2.26、10.95、59.98。在高温煎炸过程中,多环芳烃各组分含量的增幅是不同的。大豆油中增幅最大的组分是苊,增幅最小的是苯并(b)荧蒽;米糠油中增幅最大的也是苊,增幅最小的是苯并(g,h,i)苝;棕榈油中增幅最大的是芴,增幅最小的是苯并(a)蒽;3种油脂中轻质多环芳烃含量及增幅都要远多于重质多环芳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油 米糠油 棕榈油 煎炸 多环芳烃
原文传递
棕榈油的现状及展望 被引量:26
6
作者 左青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1-15,共5页
对主产国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的棕榈种植,棕榈油生产加工、出口情况进行了介绍,并对我国棕榈油进口情况、加工产业、消费及市场动态进行了分析和展望。随着我国人口的刚性增长、食品和化工行业的发展以及棕榈油的价格优势,棕榈油消费... 对主产国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的棕榈种植,棕榈油生产加工、出口情况进行了介绍,并对我国棕榈油进口情况、加工产业、消费及市场动态进行了分析和展望。随着我国人口的刚性增长、食品和化工行业的发展以及棕榈油的价格优势,棕榈油消费量将继续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棕榈油 现状 展望
下载PDF
有机相中脂肪酶催化棕榈油酯交换反应生产代可可酯的研究 被引量:15
7
作者 尹顺义 宗敏华 +1 位作者 刘耘 姚汝华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2期17-21,共5页
本文研究在有机相中,固定化1,3-位置特异性脂肪酸Lipozyme^(IM)催化棕榈油中的区分物(POMF)与硬脂酸之间的酯交换反应,考察了反应温度、有机溶剂、酰基供体、酶浓度、水活性等因素对酯交换反应的速度和产物组成的影响。由棕榈油生产代... 本文研究在有机相中,固定化1,3-位置特异性脂肪酸Lipozyme^(IM)催化棕榈油中的区分物(POMF)与硬脂酸之间的酯交换反应,考察了反应温度、有机溶剂、酰基供体、酶浓度、水活性等因素对酯交换反应的速度和产物组成的影响。由棕榈油生产代可可脂的最佳反应条件是:Lipozyme^(IM):POMF:硬脂酸:正庚烷=1:3:6:9(wt/%),a_w=0.55,温度60~6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酶 有机溶剂 酯交换 棕榈油 催化 代可可酯
下载PDF
猪血浆蛋白乳化棕榈油对猪肉糜凝胶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22
8
作者 朱东阳 康壮丽 +6 位作者 何鸿举 胡明明 黄清吉 马汉军 赵改名 徐幸莲 王虎虎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71-75,共5页
以质量分数25%和50%猪血浆蛋白乳化棕榈油替代猪背膘,研究其对猪肉糜凝胶特性、流变性、水分分布状态和水分迁移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乳化棕榈油可显著提高猪肉糜凝胶的L*值、b*值、蒸煮得率、硬度和弹性(P<0.05),在替代量为50... 以质量分数25%和50%猪血浆蛋白乳化棕榈油替代猪背膘,研究其对猪肉糜凝胶特性、流变性、水分分布状态和水分迁移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乳化棕榈油可显著提高猪肉糜凝胶的L*值、b*值、蒸煮得率、硬度和弹性(P<0.05),在替代量为50%时猪肉糜凝胶有最高的L*值、b*值、蒸煮得率、硬度和弹性。在80℃,猪背膘替代量为50%时猪肉糜的G’最高。低场核磁共振结果表明:添加乳化棕榈油猪肉糜凝胶的T_(22)起始弛豫时间较短,T_(21)的峰面积比例增加,而T_(22)的峰面积比例降低,说明水分可移动性降低,不易流动的水分含量增加,猪肉糜凝胶的保水性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血浆蛋白 棕榈油 猪肉糜 凝胶特性 低场核磁共振
下载PDF
茶多酚对棕榈油抗氧化性的研究 被引量:15
9
作者 游见明 刘达玉 《四川食品与发酵》 2004年第4期43-45,共3页
在棕榈油中添加茶多酚,维生素E及茶多酚与柠檬酸的混合物,对油脂的PV和AV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它们均有抑制棕榈油PV和AV升高的作用.在相同剂量下,茶多酚的抗氧化能力最优。
关键词 茶多酚 PV 升高 维生素E 抗氧化能力 剂量 抑制 棕榈油 油脂 抗氧化性
下载PDF
大豆油中掺伪棕榈油的检测方法研究 被引量:19
10
作者 邹洁 赵维佳 +1 位作者 汪海峰 赵滨敬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73-76,共4页
采用气相色谱法对72份纯品大豆油和70份棕榈油的脂肪酸组成进行测定,并进行了组分间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大豆油和棕榈油中亚油酸(C18∶2)平均值分别为55.6%和10.7%;不饱和脂肪酸(C18∶1+C18∶2+C18∶3)含量最稳定,平均值分别为86.0%... 采用气相色谱法对72份纯品大豆油和70份棕榈油的脂肪酸组成进行测定,并进行了组分间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大豆油和棕榈油中亚油酸(C18∶2)平均值分别为55.6%和10.7%;不饱和脂肪酸(C18∶1+C18∶2+C18∶3)含量最稳定,平均值分别为86.0%和52.0%;C18∶1+C18∶2值较稳定,平均值分别为77.7%和51.7%。对10份掺伪模拟样品进行了测定,其定量分析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RSD)均小于5%,利用这3项指标可对大豆油中掺伪棕榈油的含量进行多元定量计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油 棕榈油 脂肪酸 掺伪
下载PDF
棕榈油和大豆油在油条煎炸过程中品质变化研究 被引量:18
11
作者 季敏 吴文民 《粮食与油脂》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2-14,共3页
以不同熔点棕榈油和棕榈油―大豆油混合油为原料,以大豆油作对照,通过比较油条外观、口感,筛选出适于煎炸油条的棕榈油,再进一步通过测定油条煎炸过程中油脂样品游离脂肪酸(FFA)、过氧化值(PV)、色泽、极性值(PC)、羰基价(COV)等指标,... 以不同熔点棕榈油和棕榈油―大豆油混合油为原料,以大豆油作对照,通过比较油条外观、口感,筛选出适于煎炸油条的棕榈油,再进一步通过测定油条煎炸过程中油脂样品游离脂肪酸(FFA)、过氧化值(PV)、色泽、极性值(PC)、羰基价(COV)等指标,研究两种油在油条煎炸过程中品质变化情况。研究结果表明,熔点14℃棕榈液油和大豆油都适于煎炸油条,且棕榈液油在煎炸过程中具有比大豆油更好氧化稳定性,仅是其游离脂肪酸(FFA)和色泽上升速率快于大豆油。总的来说,两种油在满足煎炸油质量要求前提下,同等数量棕榈油可比大豆油煎炸更多油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棕榈油 大豆油 棕榈液油 煎炸油 油条
下载PDF
棕榈仁油与五种油脂相容性的研究 被引量:16
12
作者 张婷 金青哲 王兴国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26-29,共4页
利用等温相图,研究了棕榈仁油与5种常见人造奶油基料油——棕榈油、棕榈油硬脂、棕榈油软脂、氢化棕桐油和牛脂之间的二元相容性。结果表明,棕榈仁油与棕榈油系列油混合物在20~25℃内出现严重的共晶现象,与牛脂在10℃内出现偏晶现... 利用等温相图,研究了棕榈仁油与5种常见人造奶油基料油——棕榈油、棕榈油硬脂、棕榈油软脂、氢化棕桐油和牛脂之间的二元相容性。结果表明,棕榈仁油与棕榈油系列油混合物在20~25℃内出现严重的共晶现象,与牛脂在10℃内出现偏晶现象,在20~25℃出现严重的共晶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棕榈仁油 棕榈油 相容性 等温曲线 二元混合 共晶
下载PDF
棕榈油微胶囊化的研究 被引量:8
13
作者 周鹏 张晓洁 +1 位作者 郑为完 熊华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51-53,共3页
以麦芽糊精、酪蛋白为壁材 ,以单甘酯、蔗糖酯为乳化剂 ,采用喷雾干燥法对棕榈油的微胶囊化进行了研究 ,得到了最佳的工艺配方 ,该配方制备的棕榈油微胶囊具有良好的溶解性。
关键词 喷雾干燥法 棕榈油 微胶囊化 工艺配方 油脂
下载PDF
棕榈油制备生物柴油过程中的物相组成及产品性质 被引量:16
14
作者 张惠娟 尚琼 +1 位作者 鲁厚芳 梁斌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49-52,共4页
利用棕榈油和甲醇酯交换反应制备生物柴油,并测定了制备过程中各物相的组成以及产品生物柴油的性质。酯交换反应完成后,甲醇在甲酯相和甘油相的分配比例分别是48.4%和51.6%;催化剂NaOH基本上都分布在甘油相中;12.4%的皂分布在甲酯相,87... 利用棕榈油和甲醇酯交换反应制备生物柴油,并测定了制备过程中各物相的组成以及产品生物柴油的性质。酯交换反应完成后,甲醇在甲酯相和甘油相的分配比例分别是48.4%和51.6%;催化剂NaOH基本上都分布在甘油相中;12.4%的皂分布在甲酯相,87.6%的皂分布在甘油相;0.7%的甲酯溶解在甘油相,1.9%的甘油溶解在甲酯相。棕榈油的转化率为99.0%,生物柴油的收率为97.4%。制得的生物柴油的密度、黏度、游离甘油含量、酸值、碘值、闪点等性质符合我国标准及美国标准。棕榈油生物柴油的冷滤点为13℃,与0#柴油掺混的混合物B10、B20、B30、B40的冷滤点均为1℃,基本可达到0#柴油的标准;从B50到B100,冷滤点递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棕榈油 生物柴油 物相组成 冷滤点
下载PDF
不同熔点棕榈油脂肪酸组成和SFC测定分析 被引量:17
15
作者 张榴萍 徐爱军 《粮食与油脂》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4-16,共3页
分析七种不同棕榈油脂肪酸组成及在0℃~25℃(5℃间隔)温度下固体脂肪含量(SFC)及其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熔点降低,棕榈酸含量有逐渐降低趋势,而油酸和亚油酸含量则逐渐上升;饱和脂肪酸含量逐渐减少,而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则逐渐升高;低熔... 分析七种不同棕榈油脂肪酸组成及在0℃~25℃(5℃间隔)温度下固体脂肪含量(SFC)及其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熔点降低,棕榈酸含量有逐渐降低趋势,而油酸和亚油酸含量则逐渐上升;饱和脂肪酸含量逐渐减少,而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则逐渐升高;低熔点棕榈油营养价值要比高熔点棕榈油高;在不同温度段,SFC值增加幅度有所不同。该试验为棕榈油进一步深加工研究提供参考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棕榈液油 脂肪酸 固体脂含量
下载PDF
棕榈油及其相关油脂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被引量:13
16
作者 常桂芳 《冷饮与速冻食品工业》 2002年第3期20-22,共3页
对棕榈油来源、油脂制取、性质、改性手段。
关键词 棕榈油 食品工业 应用 制取工艺 性质
下载PDF
气相色谱分析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吸收光谱识别花生油中棕榈油 被引量:14
17
作者 范璐 吴娜娜 +3 位作者 霍权恭 李娟 王美美 樊丽 《河南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2-16,共5页
利用脂肪酸分析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吸收光谱,针对21种花生油、20种棕榈油及4种调和油进行数据处理,并进行识别.以它们在傅里叶变换红外吸收光谱1 099 cm-1、1 118 cm-1处的吸收峰的面积作为红外特征信息;通过气相色谱分析得到每种植物油... 利用脂肪酸分析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吸收光谱,针对21种花生油、20种棕榈油及4种调和油进行数据处理,并进行识别.以它们在傅里叶变换红外吸收光谱1 099 cm-1、1 118 cm-1处的吸收峰的面积作为红外特征信息;通过气相色谱分析得到每种植物油脂的脂肪酸组成,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脂肪酸的百分含量,以每种油脂的棕榈酸(C16∶0)和硬脂酸(C18∶0)百分含量的比值为横坐标,亚油酸(C18∶2)和油酸(C18∶1)的百分含量的比值为纵坐标,用Origin 7.5软件作图;再组合红外特征信息和脂肪酸特征信息,A1099 cm-1/A1118 cm-1为横坐标,AC16∶0/AC18∶0为纵坐标,用Origin 7.5作图.结果显示,花生油和棕榈油信息点均有各自分布区域,调和油的信息点在分布图中呈线性分布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相色谱 傅里叶变换红外吸收光谱 脂肪酸 花生油 棕榈油 识别
下载PDF
植物油脂水解工艺及不饱和脂肪酸组成研究 被引量:13
18
作者 吕微 蒋剑春 徐俊明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76-79,共4页
研究了碱性水解小桐子油脂制备脂肪酸的较佳工艺条件:油水比(g/g)为2:1,乙醇-水比(v/v)为2:1,皂化时间1.5h、温度70℃,在该条件下脂肪酸得率、酸值和碘值的平均值分别为:98.25%、203.67mgKOH/g和109.89g/100g。采用桐油、光皮油、棕榈... 研究了碱性水解小桐子油脂制备脂肪酸的较佳工艺条件:油水比(g/g)为2:1,乙醇-水比(v/v)为2:1,皂化时间1.5h、温度70℃,在该条件下脂肪酸得率、酸值和碘值的平均值分别为:98.25%、203.67mgKOH/g和109.89g/100g。采用桐油、光皮油、棕榈油和大豆油等植物油脂考察了该工艺的原料适用程度,该水解工艺条件下各种油脂制备所得的脂肪酸得率和酸值都接近98%和199mgKOH/g。采用GC-MS分析五种植物油脂脂肪酸组成和含量,其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依次为:桐油(94.88%)>大豆油(84.07%)>光皮油(81.90%)>小桐子油(77.84%)>棕榈油(77.19%);其中多价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次序为桐油(85.36%)>大豆油(58.01%)>棕榈油(56.81%)>光皮油(55.31%)>小桐子油(42.16%)。大豆油、棕榈油、光皮油和小桐子油四种植物油脂脂肪酸成分基本相同,主要是亚油酸、7,10-十八碳二烯酸、油酸。桐油中脂肪酸组成与其他植物油脂有较大区别,含大量三价不饱和脂肪酸,其主要成分有油酸(9-十八烯酸)13.83%、8,11-十八碳二烯酸24.37%、亚麻酸(9,12,15-十八碳三烯酸和6,9,15-十八碳三烯酸)60.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桐子油 光皮油 桐油 棕榈油 大豆油 水解 脂肪酸
下载PDF
长时间高温加热对食用植物油脂酸价的影响 被引量:15
19
作者 郑良清 罗诗棋 +2 位作者 张荣 陈阳明 宫智勇 《广东化工》 CAS 2016年第15期31-32,共2页
为研究高温加热对不同脂肪酸组成的食用油酸价的影响,用不同加热温度(180℃,220℃和260℃)及不同加热时间(0.5-10h)分别加热棕榈油、玉米油和橄榄油,并测定其酸价。结果表明:经过加热处理的三种食用油与原油相比,酸值增大;随... 为研究高温加热对不同脂肪酸组成的食用油酸价的影响,用不同加热温度(180℃,220℃和260℃)及不同加热时间(0.5-10h)分别加热棕榈油、玉米油和橄榄油,并测定其酸价。结果表明:经过加热处理的三种食用油与原油相比,酸值增大;随着加热温度的升高和加热时间的延长。食用油的酸价均明最升高:其中高温加热对玉米油的酸价影响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价 玉米油 橄榄油 棕榈油
下载PDF
棕榈油的营养及功能性成分分析 被引量:16
20
作者 王挥 宋菲 +2 位作者 曹飞宇 陈卫军 赵松林 《热带农业科学》 2014年第6期71-74,共4页
棕榈油是全球第一大植物油脂,也是我国植物油脂供给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营养成分较为丰富,应用途径广泛、产品价格低廉等特点。本文详细介绍棕榈油的脂肪酸组成和营养成分含量,为棕榈油认知度的提升以及市场推广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棕榈油 营养 功能 脂肪酸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