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鼠疫耶尔森菌基因组进化与生态位适应研究 被引量:77
1
作者 周冬生 韩延平 +18 位作者 宋亚军 童宗中 裴德翠 戴二黑 张玲 包静月 李敏 崔百忠 张秀清 王津 郭兆彪 祁芝珍 金丽霞 翟俊辉 杜宗敏 王效义 汪建 黄培堂 杨瑞馥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04-210,共7页
目的 探索鼠疫耶尔森菌基因组进化的基本规律及其与该菌在自然界适应性演化之间的内在联系。方法 对 36株鼠疫耶尔森菌和 7株假结核耶尔森菌进行芯片比较基因组分析 ,鉴定差异区段 (DFR) ,并对 2 6 0株鼠疫耶尔森菌进行PCR验证 ,分析... 目的 探索鼠疫耶尔森菌基因组进化的基本规律及其与该菌在自然界适应性演化之间的内在联系。方法 对 36株鼠疫耶尔森菌和 7株假结核耶尔森菌进行芯片比较基因组分析 ,鉴定差异区段 (DFR) ,并对 2 6 0株鼠疫耶尔森菌进行PCR验证 ,分析各DFR在这些鼠疫耶尔森菌中的分布 ,同时进行基因组岛分析。结果 在鼠疫耶尔森菌基因组中鉴定出 2 2个DFR ,基于DFR图谱 ,将鼠疫耶尔森菌中国分离株分成 14个基因组型。鼠疫耶尔森菌共有 2 1个基因组岛 ,其中 18个已存在于假结核杆菌中 ,余下 3个为鼠疫耶尔森菌独有。结论 探明了各基因组岛在鼠疫耶尔森菌和假结核耶尔森菌间的差异分布 ,探究了鼠疫耶尔森菌的起源进化 ;建立了鼠疫耶尔森菌基因组分型系统 ;建立了各基因组型别间的系统发育关系 ,初步揭示了鼠疫耶尔森菌基因组的进化规律及其与鼠疫耶尔森菌生态位适应和鼠疫疫源地扩展之间的关系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耶尔森氏菌 鼠疫 DNA芯片 基因组进化 生态位适应
下载PDF
塔里木荒漠绿洲过渡带主要种群生态位与空间格局分析 被引量:27
2
作者 韩路 王家强 +2 位作者 王海珍 牛建龙 于军 《植物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52-360,共9页
于新疆塔里木盆地荒漠绿洲过渡带设置3条样带(长900 m×宽50 m)进行植物群落调查,运用生态位测度指标和点格局法对种群空间格局、空间关联性及生态位特征进行研究。结果显示,胡杨(Populus euphratica Oliv.)、多枝柽柳(Tamarix... 于新疆塔里木盆地荒漠绿洲过渡带设置3条样带(长900 m×宽50 m)进行植物群落调查,运用生态位测度指标和点格局法对种群空间格局、空间关联性及生态位特征进行研究。结果显示,胡杨(Populus euphratica Oliv.)、多枝柽柳(Tamarix ramosissima Ledeb.)和甘草(Glycyrrhiza inflate Bat.)具有较大的重要值和生态位宽度,对其它生态位较窄的物种具有资源竞争和扩张优势,生态适应能力强,对群落结构和环境变化起决定性作用;生态过渡带植物的种间生态位重叠普遍较高,尤其是草本植物间更明显,此分配格局反映出荒漠植物长期适应旱化生境而发生趋同适应,生态位分化程度低,种间资源竞争激烈;优势种群空间格局呈明显的空间变异性,0-25 m尺度内多枝柽柳和甘草分别呈随机分布和聚集分布,胡杨种群在≤5 m尺度内呈聚集分布,并随尺度增大转为随机分布;胡杨与多枝柽柳、胡杨与甘草、多枝柽柳与甘草分别在〈4 m、≤16 m和≤25 m尺度内呈显著空间负关联,种间相互排斥。表明在匮乏环境资源条件下植物趋同适应与资源竞争是驱动荒漠植物群落演替和限制物种共存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漠绿洲过渡带 生态位 空间格局 趋同适应 种间竞争
下载PDF
生态位分化与森林群落物种多样性维持研究展望 被引量:25
3
作者 陈磊 米湘成 马克平 《生命科学》 CSCD 2014年第2期112-117,共6页
一直以来,生态学家和进化生物学家对森林群落物种多样格局及其形成机制持有不同的观点。虽然Robert Ricklefs将进化和生态过程整合的观点已经被群落生态学家广泛接受,但是区域物种进化历史以及局域群落微进化过程是否能够影响群落生态... 一直以来,生态学家和进化生物学家对森林群落物种多样格局及其形成机制持有不同的观点。虽然Robert Ricklefs将进化和生态过程整合的观点已经被群落生态学家广泛接受,但是区域物种进化历史以及局域群落微进化过程是否能够影响群落生态学过程以及这些过程如何影响群落结构和动态还有待商榷。经典的生态位理论同时强调了种间和种内生态位分化对群落多样性维持的影响。但是生态学家普遍认为种间差异足以代表群落内个体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并且由于进化过程导致的种内分化往往涉及较长的时间尺度,因此,虽然种内差异是自然选择的重要材料,物种对环境的适应性进化过程所导致的种内分化对群落构建的影响往往被生态学家所忽视。为此,通过回顾种间和个体生态位分化的研究历史,对两类研究分别进行简要阐述,强调在今后的群落生态学研究中需要考虑个体分化对局域群落构建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种共存 生态位分化 密度制约 群落构建 局域适应 个体分化
原文传递
伊犁河谷北坡野果林木本植物种间关系及环境解释 被引量:22
4
作者 田中平 庄丽 +1 位作者 李建贵 程模香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35-342,396-397,共8页
伊犁河谷北坡野果林是天山山脉中一个重要的植被类型,对其种间关系进行研究将有助于揭示野果林群落的动态特征。我们于2009年在野果林的不同群落中设置了10个样地,记录了群落的物种组成以及环境因子,包括海拔、坡度和坡向,测定了土壤含... 伊犁河谷北坡野果林是天山山脉中一个重要的植被类型,对其种间关系进行研究将有助于揭示野果林群落的动态特征。我们于2009年在野果林的不同群落中设置了10个样地,记录了群落的物种组成以及环境因子,包括海拔、坡度和坡向,测定了土壤含水率和有机质等土壤参数。采用χ2检验、Pearson相关系数和Spearman秩相关系数检验等方法,对野果林乔木层和灌木层种间关联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Pearson相关检验优于χ2检验,Spearman秩相关检验比Pearson相关检验更加灵敏;乔木和灌木优势种绝大多数种对的联结关系未达到显著水平,群落结构较为松散,表明各群落可能处于演替的早期阶段;在影响物种分布的环境因子中,海拔起决定性的作用,其次是坡向、土壤含水率、有机质、全氮和pH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优势种群 生态种组 种间联结 生态位重叠 演替 生态适应性 环境解释
原文传递
改进遗传算法在自动组卷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3
5
作者 于淼 王日宏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5期236-238,共3页
为了避免遗传算法在自动组卷中存在的未成熟收敛和收敛速度慢等弱点,根据群体适应值的分布特点,采用了基于小生境的改进自适应遗传算法。该算法采用模拟小生境法选择算子进行种群选取,并对交叉算子和变异算子进行了优化,实现了交叉和变... 为了避免遗传算法在自动组卷中存在的未成熟收敛和收敛速度慢等弱点,根据群体适应值的分布特点,采用了基于小生境的改进自适应遗传算法。该算法采用模拟小生境法选择算子进行种群选取,并对交叉算子和变异算子进行了优化,实现了交叉和变异概率的非线性自适应调整。改进后的算法明显提高了组卷的成功率和收敛速度,取得了满意的组卷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传算法 自动组卷 小生境 自适应
下载PDF
南亚热带4个不同演替阶段树种苗木环境适应性研究 被引量:11
6
作者 杨小波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56-60,共5页
本文用净光合作用速率为指标从生态位宽度、重叠和理论生态位中心与现实生态位中心的偏离程度等方面来探讨不同演替阶段森林群落的优势树种苗木对环境适应性的问题 ,并采用同位素技术研究了光环境与苗木光合产物的输出和分配的关系。研... 本文用净光合作用速率为指标从生态位宽度、重叠和理论生态位中心与现实生态位中心的偏离程度等方面来探讨不同演替阶段森林群落的优势树种苗木对环境适应性的问题 ,并采用同位素技术研究了光环境与苗木光合产物的输出和分配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 ,森林演替先锋树种马尾松的苗木对土壤含水量变化 (变旱 )和全日照的光环境的适应性最强 ;演替后期种黄果厚壳桂对土壤含水量的变化的适应性最差 ;演替过渡种藜蒴对pH值的变化适应性最强 ,演替后期种黄果厚壳桂的适应性最差 ;生态位宽度与生态位中心偏离值都表现出演替过渡种藜蒴和荷木对矿物质浓度梯度变化适应性最强 ,这与它们苗木有较发达的根系相关密切 ,从而反映了森林演替过渡种比先锋树种和演替后期种有较强的对矿物质营养浓度等条件变化适应性。 4个树种苗木的生态位重叠度都较高 ,说明在森林演替过程中 ,各阶段的树种对资源的竞争是比较激烈的。同时光合产物输出与分配规律的研究结果还表明了 ,弱光对森林演替先锋树种马尾松的光合产物的输出与分配是不利的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位 群落优势种 森林次生演替 环境适应性 苗木 净光合作用速率
下载PDF
蕨类植物不同孢子裂缝类型在中国的分布格局 被引量:4
7
作者 魏雪苹 张宪春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129-1134,共6页
孢子在蕨类植物分类及有性生殖过程中具有重要地位,一般都具有裂缝构造,常见的是单裂缝和三裂缝,极少数情况下有多裂缝的变异类型。我们统计了中国蕨类2,281种(含种下单位)的孢子裂缝类型,来探讨两种不同裂缝类型的分布格局。结果表明:... 孢子在蕨类植物分类及有性生殖过程中具有重要地位,一般都具有裂缝构造,常见的是单裂缝和三裂缝,极少数情况下有多裂缝的变异类型。我们统计了中国蕨类2,281种(含种下单位)的孢子裂缝类型,来探讨两种不同裂缝类型的分布格局。结果表明:(1)具有单裂缝类型的物种数多于三裂缝类型,单裂缝与三裂缝物种数目的比值(单/三比)与纬度和海拔呈正相关。随着温度下降以及降水量的降低,具单裂缝孢子的物种比例增加。推测具单裂缝孢子的蕨类分布范围更广,更适宜生活在干旱及高纬度或高海拔寒冷地区,而具三裂缝孢子的蕨类更适宜存在于低纬度或低海拔的温暖地区;(2)蕨类植物孢子裂缝类型不是单次起源,可能存在平行演化。本研究可以为蕨类植物的起源演化与生态适应等研究提供一定的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裂缝孢子 三裂缝孢子 平行演化 生态适应
原文传递
基于特异性免疫策略的遗传算法及应用 被引量:4
8
作者 薛文涛 王强 吴晓蓓 《系统仿真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6期4315-4322,共8页
针对标准遗传算法在进化后期收敛速度慢,易陷入未成熟收敛的问题,借鉴免疫应答机理,提出一种基于特异性免疫策略的遗传算法.算法的核心在于保持种群的多样性和执行特异性免疫策略,即引入小生境技术维持种群的多样性,对遗传参数自适应调... 针对标准遗传算法在进化后期收敛速度慢,易陷入未成熟收敛的问题,借鉴免疫应答机理,提出一种基于特异性免疫策略的遗传算法.算法的核心在于保持种群的多样性和执行特异性免疫策略,即引入小生境技术维持种群的多样性,对遗传参数自适应调节以适应种群的实际变化;利用高亲和度抗体搜寻更优秀的抗体,并发掘低亲和度抗体寻优的潜力;通过优良记忆库实现精英保留策略,保证算法搜索的快速性及有效性.理论上证明了算法的收敛性.仿真结果表明,算法能有效地改善种群多样性,具有较强的全局收敛能力.以二级倒立摆为被控对象,将该算法应用于Takagi-Sugeno模糊神经网络控制器的优化,实物控制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良好的动稳态性能和抗干扰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传算法 小生境 自适应 特异性免疫 模糊神经网络
下载PDF
长江师范学院校园白颊噪鹛取食生态位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曹长雷 戴玄 +3 位作者 韩宗先 吴少斌 李宏群 陈春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402-404,共3页
2010年2~6月,对长江师范学院校园白颊噪鹛(Garrulax sannio)的取食生态位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在该校园内共观察到白颊噪鹛165只,取食行为365次,白颊噪鹛主要倾向分布于建筑区及其周边绿地(55.62%),其次为乔灌林(19.45%)、水域(12... 2010年2~6月,对长江师范学院校园白颊噪鹛(Garrulax sannio)的取食生态位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在该校园内共观察到白颊噪鹛165只,取食行为365次,白颊噪鹛主要倾向分布于建筑区及其周边绿地(55.62%),其次为乔灌林(19.45%)、水域(12.33%)、农田(12.60%);白颊噪鹛的取食策略是采取拾取的取食方式(73.70%,B=1.74),以地面作为最佳的取食基质(32.88%,B=4.24)和取食高度(45.75%,B=3.00);白颊噪鹛的取食生态位很广,为杂食性鸟类,对生境表现出较强的适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师范学院 白颊噪鹛(Garrulax sannio) 取食生态位 适应
下载PDF
Draft Genome of White-blotched River Stingray Provides Novel Clues for Niche Adaptation and Skeleton Formation 被引量:1
10
作者 Jingqi Zhou Ake Liu +4 位作者 Funan He Yunbin Zhang Libing Shen Jun Yu Xiang Zhang 《Genomics, Proteomics & Bioinformatics》 SCIE CAS CSCD 2023年第3期501-514,共14页
The white-blotched river stingray(Potamotrygon leopoldi)is a cartilaginous fish native to the Xingu River,a tributary of the Amazon River system.As a rare freshwater-dwelling cartilaginous fish in the Potamotrygonidae... The white-blotched river stingray(Potamotrygon leopoldi)is a cartilaginous fish native to the Xingu River,a tributary of the Amazon River system.As a rare freshwater-dwelling cartilaginous fish in the Potamotrygonidae family in which no member has the genome sequencing information available,P.leopoldi provides the evolutionary details in fish phylogeny,niche adaptation,and skeleton formation.In this study,we present its draft genome of 4.11 Gb comprising 16,227 contigs and 13,238 scaffolds,with contig N50 of 3937 kb and scaffold N50 of 5675 kb in size.Our analysis shows that P.leopoldi is a slow-evolving fish that diverged from elephant sharks about 96 million years ago.Moreover,two gene families related to the immune system(immunoglobulin heavy constant delta genes and T-cell receptor alpha/delta variable genes)exhibit expansion in P.leopoldi only.We also identified the Hox gene clusters in P.leopoldi and discovered that seven Hox genes shared by five representative fish species are missing in P.leopoldi.The RNA sequencing data from P.leopoldi and other three fish species demonstrate that fishes have a more diversified tissue expression spectrum when compared to mammals.Our functional studies suggest that lack of the gc gene encoding vitamin D-binding protein in cartilaginous fishes(both P.leopoldi and Callorhinchus milii)could partly explain the absence of hard bone in their endoskeleton.Overall,this genome resource provides new insights into the niche adaptation,body plan,and skeleton formation of P.leopoldi,as well as the genome evolution in cartilaginous fish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hite-blotched river stingray Potamotrygon leopoldi De novo genome assembly Vitamin D-binding protein niche adaptation
原文传递
基于改进小生境粒子群优化算法的电力系统无功优化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韩学军 邓艳秋 +2 位作者 张全厚 高博 绳环宇 《陕西电力》 2012年第12期36-38,46,共4页
根据电力系统无功优化问题的特点,提出一种用于电力系统无功优化的最小欧氏距离下改进竞争小生境粒子群算法,利用该算法来克服粒子群优化算法容易早熟而陷入局部最优解的不足。通过对测试系统IEEE30节点进行电力系统无功优化的仿真,说... 根据电力系统无功优化问题的特点,提出一种用于电力系统无功优化的最小欧氏距离下改进竞争小生境粒子群算法,利用该算法来克服粒子群优化算法容易早熟而陷入局部最优解的不足。通过对测试系统IEEE30节点进行电力系统无功优化的仿真,说明该算法能以更快的速度得到最优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功优化 小生境粒子群算法 欧氏距离 自适应
下载PDF
Cane toads beneath bird rookeries: utilization of a natural disturbance by an invasive species
12
作者 Damian C. LETTOOF Jessica A. LYONS +3 位作者 Richard SHINE Grdgoire MANIEL Martin MAYER Daniel J, D.NATUSCHa 《Current Zoology》 SCIE CAS CSCD 2018年第4期433-439,共7页
Many invasive species exploit anthropogenically disturbed habitats, but most of those taxa evolved long before humans. Presumably, then, an ability to use natural (non-anthropogenic) disturbances pre-adapted invader... Many invasive species exploit anthropogenically disturbed habitats, but most of those taxa evolved long before humans. Presumably, then, an ability to use natural (non-anthropogenic) disturbances pre-adapted invaders to a world later degraded by people. Studies on invasive species in naturally disturbed habitats thus can clarify the ancestral niche of invaders. In the Australian tropics, metallic starlings Aplonis metallica nest communally in emergent rainforest trees during the wet-season, and invasive cane toads Rhinella marina join other predators (mammals, birds, reptiles, and other anurans) to exploit the food resources beneath those trees. Compared to conspecifics found along nearby roads through the forest, cane toads beneath bird-nesting trees occur at higher densities, and are smaller in body size. The sex ratio is female-biased, and recapture records suggest that fe- males may be philopatric at these sites (whereas recaptures were rare for both sexes found along the roads). Some toads were found under the same trees in successive wet-seasons. Spooling showed that distances moved per night were similar along the road versus under the trees, but toads under trees showed lower net displacements. Diets also differed (based upon scat analysis), with tree toads feeding more on beetles and less on ants. These nutrient-rich hotspots are ex- ploited primarily by adult females and juvenile toads, whereas adult males congregate at breeding sites. By magnifying pre-existing intraspecific divergences in habitat use, bird rookeries may en- hance population viability of cane toads by enabling critical age and sex classes to exploit food- rich patches that are rarely used by adult mal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ncestral niche communal nesting niche partitioning PRE-adaptation spatial ecology
原文传递
隐形冠军精一创业能力生成机理及路径研究 被引量:10
13
作者 葛宝山 赵丽仪 《科学学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821-1833,共13页
在逆全球化背景下,为突破关键技术领域“卡脖子”问题,国家致力于培育更多隐形冠军企业。精一创业能力是隐形冠军企业特有的能力,企业通过不断提升精一创业能力来保持细分行业领军地位。研究选取禹衡光学为研究对象,采用纵向单案例研究... 在逆全球化背景下,为突破关键技术领域“卡脖子”问题,国家致力于培育更多隐形冠军企业。精一创业能力是隐形冠军企业特有的能力,企业通过不断提升精一创业能力来保持细分行业领军地位。研究选取禹衡光学为研究对象,采用纵向单案例研究方法,探究隐形冠军企业精一创业能力的生成及演化路径,并阐释动荡的市场环境中隐形冠军企业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研究发现:(1)隐形冠军发展过程中,市场环境与企业战略的适配是精一创业能力生成的重要因素;(2)精一创业能力的跃升受管理认知层企业战略与组织执行层创业网络拓展的驱动,隐形冠军企业呈现出“聚焦产品功能—聚焦技术革新—聚焦智能改造”的精一创业能力升级过程;(3)提出“认知—行为—能力”作用关系模型,理清管理认知层战略制定、组织执行层创业网络构建和精一创业能力演化间的内在作用关系,剖析隐形冠军企业精一创业能力形成过程的内在作用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形冠军企业 精一创业能力 创业网络 适配理论 演化过程
原文传递
肿瘤细胞生态位的重建和适应
14
作者 张平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CAS 2014年第2期125-128,共4页
肿瘤的转移和复发通常导致靶向肿瘤的局部治疗(手术、放化疗等)显得苍白无力。正常的机体可以看作是一个进化演进的生态系统,每个组织器官则是这个系统中的一个生态位,正常的组织细胞在时间和空间上占据该生态位,形成一种动态的生态平... 肿瘤的转移和复发通常导致靶向肿瘤的局部治疗(手术、放化疗等)显得苍白无力。正常的机体可以看作是一个进化演进的生态系统,每个组织器官则是这个系统中的一个生态位,正常的组织细胞在时间和空间上占据该生态位,形成一种动态的生态平衡。肿瘤细胞可以看作在代谢和生长等生物学行为上不同于正常组织细胞的新物种,在合适的时间、空间和环境条件下成功"入侵"正常组织器官生态位后形成原发性肿瘤。从生态学角度:肿瘤细胞赖以生存的低氧、酸性、耐药和免疫逃逸"居住"微环境,是肿瘤细胞为了生存、发展、侵袭和转移,重建的一个适合自己而对正常组织细胞非常不利,并逃逸"猎食者""捕食"的肿瘤生态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生态学 肿瘤生态位 生态位重建和适应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