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908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华南地区中生代大规模成矿作用与岩石圈多阶段伸展 被引量:416
1
作者 毛景文 谢桂青 +2 位作者 李晓峰 张长青 梅燕雄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4年第1期45-55,共11页
华南是中国最主要的钨、锡、铋、铜、银、锑、汞、稀有、重稀土、金和铅锌多金属成矿省 ,文中初步论述了华南地区中生代大规模成矿作用的基本特点。大规模成矿作用主要发生在 1 70~ 1 5 0Ma ,1 4 0~ 1 2 5Ma和 1 1 0~ 80Ma 3个时间... 华南是中国最主要的钨、锡、铋、铜、银、锑、汞、稀有、重稀土、金和铅锌多金属成矿省 ,文中初步论述了华南地区中生代大规模成矿作用的基本特点。大规模成矿作用主要发生在 1 70~ 1 5 0Ma ,1 4 0~ 1 2 5Ma和 1 1 0~ 80Ma 3个时间段 ,前一阶段以铜铅锌和钨矿化为主 ,后一阶段主要是锡金银铀矿化。尽管 1 4 0~ 1 2 5Ma也是一个成矿相对集中的时间段 ,但主要表现为第一个阶段的继续 ,同时 ,也是前一个阶段向后一个阶段的过渡 ,以钨锡矿化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矿作用 多金属矿床 中生代 伸展作用 华南地区
下载PDF
可溶性有机碳的含量动态及其与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关系 被引量:285
2
作者 李忠佩 张桃林 陈碧云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544-552,共9页
采用我国东部地区的黑土、潮土、黄泥土和红壤水稻土 ,通过室内分析和培育试验 ,研究了不同水分条件下可溶性有机碳含量及土壤有机碳矿化量的动态变化 ,分析了淹水导致可溶性有机碳含量的变化程度及其对土壤有机碳矿化量的可能影响。结... 采用我国东部地区的黑土、潮土、黄泥土和红壤水稻土 ,通过室内分析和培育试验 ,研究了不同水分条件下可溶性有机碳含量及土壤有机碳矿化量的动态变化 ,分析了淹水导致可溶性有机碳含量的变化程度及其对土壤有机碳矿化量的可能影响。结果表明 ,可溶性有机碳含量与水土比呈直线相关关系 ,累计提取量随浸提时间增加 ,单次提取量随提取次数降低。在 8周的培养期内 ,淹水处理的可溶性有机碳含量均显著高于好气处理 ,黄泥土一号高 4 6 %~ 117% (p <0 0 5 ) ,黄泥土二号高 112 %~ 2 85 % (p <0 0 0 1) ,潴育黄泥田高 2 1%~ 73% (p <0 0 5 )。在培养的前 3周 (黄泥土一号 )或前 4周 (黄泥土二号 ) ,不同水分处理的日均土壤有机碳矿化量有极显著差异 (p <0 0 1) ,其后 ,差异不显著 ;但在整个培养过程中 ,淹水处理的累计土壤有机碳矿化量均极显著高于好气处理 (p <0 0 1)。培养过程中 ,土壤有机碳的矿化速率动态与可溶性有机碳含量的变化趋势相一致 ,特别是黄泥土二号 ,可溶性有机碳含量与土壤有机碳日均矿化量达到极显著的相关关系 (好气相关系数 0 94 2 ,淹水相关系数 0 975 )。结果还表明 ,两种黄泥土有机碳矿化量 (包括日均矿化量和累计矿化量 )的差异并不与全土有机碳含量相关 ,而主要是其可溶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溶性有机碳 含量 动态变化 土壤有机碳 矿化
下载PDF
东秦岭深源浅成型花岗岩的成矿作用及地质构造背景 被引量:234
3
作者 卢欣祥 于在平 +3 位作者 冯有利 王义天 马维峰 崔海峰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68-178,共11页
东秦岭位于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之间的拼合带———秦岭造山带的东段。该区构造岩浆活动强烈 ,有色金属、贵金属的成矿作用发育 ,是中国著名的Mo ,W ,Au多金属成矿带 ,也是中国最大的Mo,Au ,W等矿产基地与重要的矿集区之一。通过深源浅... 东秦岭位于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之间的拼合带———秦岭造山带的东段。该区构造岩浆活动强烈 ,有色金属、贵金属的成矿作用发育 ,是中国著名的Mo ,W ,Au多金属成矿带 ,也是中国最大的Mo,Au ,W等矿产基地与重要的矿集区之一。通过深源浅成型花岗岩的特征、形成机制和成矿特点的研究 ,发现成矿多与中生代燕山期 (170~ 10 0Ma)的深源浅成型花岗岩类有关 ,并生成一系列斑岩_爆破角砾岩型矿床。矿床具有深源、与岩体同时、同空间以及岩体的成矿元素丰度高等特点。矿床类型与岩浆成分有关 ,表现出明显的成矿专属性。矿床的形成受区域构造演化作用的控制 ,成岩成矿作用是燕山期中国东部在陆内俯冲的背景下 ,岩石圈巨大减薄 ,引起软流圈抬升和地幔上涌造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构造背景 深源浅成型花岗岩 成矿作用 构造演化 东秦岭 成矿时代
下载PDF
太平洋板块俯冲与中国东部中生代地质事件 被引量:161
4
作者 孙卫东 凌明星 +4 位作者 汪方跃 丁兴 胡艳华 周继彬 杨晓勇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2008年第3期218-225,共8页
中国东部至少自侏罗纪开始就一直处于俯冲大洋板块之上,但是有关俯冲板块对其影响程度一直有不同的认识。最近的研究表明,太平洋海山岛链的时空分布显示太平洋板块的漂移方向曾发生多次转折,这些转折与白垩纪中国东部的构造演化和岩... 中国东部至少自侏罗纪开始就一直处于俯冲大洋板块之上,但是有关俯冲板块对其影响程度一直有不同的认识。最近的研究表明,太平洋海山岛链的时空分布显示太平洋板块的漂移方向曾发生多次转折,这些转折与白垩纪中国东部的构造演化和岩浆事件有着密切的时空耦合关系。从时代和力学性质上看,太平洋板块俯冲方向的改变在很大程度上控制着中国东部中生代的盆地演化和郯庐断裂活动等重要地质事件。这些认识为理解中国东部构造演化提供了新的视角,包括岩石圈减薄的机制、郯庐断裂的演化,以及燕山期大规模岩浆活动等。本文重点分析了太平洋板块俯冲与中国东部中生代岩浆活动的对应关系。在125~140Ma太平洋板块向南西方向俯冲,造成中国东部岩石圈减薄,软流圈卸载上涌,发生减压部分熔融;约125Ma,太平洋板块漂移方向发生了大幅度转折,形成安第斯式的俯冲挤压,岩石圈停止减薄和减压部分熔融,出现岩浆宁静期。随着俯冲的深入,到110Ma前后俯冲板块后撤,形成弧后拉张,岩浆活动又重新开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平洋 板块俯冲 中生代 成矿作用 岩浆活动
下载PDF
西藏驱龙超大型斑岩铜矿床:地质、蚀变与成矿 被引量:149
5
作者 杨志明 侯增谦 +3 位作者 宋玉财 李振清 夏代详 潘凤雏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79-318,共40页
驱龙超大型矿床是一个产于后碰撞伸展环境下、与大洋俯冲无关的新型斑岩铜矿。文章通过对驱龙铜矿床地质、蚀变与矿化的详细研究,建立了驱龙中新世岩浆演化序列,初步查明了岩浆浅成侵位的构造控制要素,厘定了主要的围岩蚀变类型及空间... 驱龙超大型矿床是一个产于后碰撞伸展环境下、与大洋俯冲无关的新型斑岩铜矿。文章通过对驱龙铜矿床地质、蚀变与矿化的详细研究,建立了驱龙中新世岩浆演化序列,初步查明了岩浆浅成侵位的构造控制要素,厘定了主要的围岩蚀变类型及空间展布规律,查明了引起各期蚀变事件的地质记录及矿化的空间分布规律,并探讨了成矿物质沉淀的机制,初步建立了该矿床的成矿模型。研究表明,驱龙铜矿中新世斑岩是闪长质深部岩浆房不断演化的产物,花岗闪长岩中新发现的、结晶时间为22.2Ma左右的闪长质包体可近似代表深部岩浆房组分,依次产出的花岗闪长岩、呈岩株或岩枝产出的P斑岩、X斑岩及最晚期的闪长玢岩(15.7±0.2)Ma,均为深部岩浆房连续演化的产物,岩浆持续6Ma左右。岩浆演化过程中角闪石、斜长石不断的结晶分异,导致了岩石常量元素、稀土元素及微量元素组成的规律性变化,斑岩埃达克质的特征也因岩浆演化过程中角闪石等矿物的不断结晶分异而引起。X斑岩中锆石的Hf同位素特征表明,岩石可能形成于新生下地壳的部分熔融。大面积产出的花岗闪长岩为驱龙铜矿最主要的含矿围岩,容纳了驱龙矿床70%以上的矿体,主要由斜长石、钾长石和石英组成,具花岗结构-似斑状结构,近EW向产出,其浅成就位可能受背斜控制,其后的各期斑岩均沿该侵位中心上侵,而冈底斯地壳中新世的快速抬升与剥蚀是导致含矿斑岩浅成侵位的根本原因;矿区内的SN向裂隙带既不控岩,也不控矿。浅成侵位的斑岩及深部岩浆房均发生了流体出溶。发生了大量流体出溶的深部岩浆房,是矿区早期蚀变流体的主要来源,显微晶洞构造及单向固结结构(UST)是流体出溶的地质记录。蚀变主要有3种类型,分别为早期的钾硅酸盐化、青磐岩化以及晚期的长石分解。钾硅酸盐化可分为2个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学 围岩蚀变 矿化 成矿模型 斑岩铜矿 驱龙 冈底斯 西藏
下载PDF
中蒙边境中段花岗岩时空分布特征及构造和找矿意义 被引量:148
6
作者 童英 洪大卫 +3 位作者 王涛 史兴俊 张建军 曾涛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95-412,共18页
本文精确地厘定了中蒙边境中段白乃庙片麻状石英闪长岩(459-454Ma)、锡林浩特代托吉卡山中粒晶洞正长花岗岩(268±6.9Ma)、镶黄旗巴音察汗灰白色中细粒角闪黑云母花岗闪长岩(261.7±6.1Ma)、镶黄旗二长花岗岩(262.7±6.0Ma... 本文精确地厘定了中蒙边境中段白乃庙片麻状石英闪长岩(459-454Ma)、锡林浩特代托吉卡山中粒晶洞正长花岗岩(268±6.9Ma)、镶黄旗巴音察汗灰白色中细粒角闪黑云母花岗闪长岩(261.7±6.1Ma)、镶黄旗二长花岗岩(262.7±6.0Ma)、镶黄旗哈达庙黑云母石英闪长岩(277.2±2.9Ma)、锡林浩特白音锡勒中细粒正长花岗岩(231.1±7.6Ma)、苏尼特左旗(东苏)二长花岗岩(216.9±5.4Ma)、苏尼特左旗沙尔塔拉碱长花岗岩(152.1±2.5Ma)的时代。并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总结了本地区花岗岩的时空分布规律:区内花岗岩空间上呈3条近东西向的条带分布,时间上可划分为5个重要期次:早-中古生代(490-387Ma)、石炭纪(342-302Ma)、二叠纪(282-257Ma)、三叠纪(249-204Ma)和晚中生代(152-118Ma),峰期间隔约为40Ma,并存在两条巨型碱性花岗岩带(东乌珠穆沁旗一带的二叠纪碱性岩带、华北板块北缘的晚三叠世碱性正长岩带),岩浆活动呈现不对称性。结合区域地质、岩石、年代学等证据说明,北部贺根山蛇绿岩与南部索伦山-西拉木伦蛇绿岩代表两个洋盆体系,贺根山洋闭合早于中二叠世,而索伦山-西拉木伦缝合带所代表残留古亚洲洋关闭,中朝板块与西伯利亚板块最终碰撞拼合的时代应在晚二叠世-早三叠世。同时,区内与花岗岩有关的矿产发育,包括铜、钨、锌等矿种,多产于造山后伸展或岩石圈拆沉,区域大规模伸展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亚洲洋 花岗岩 年代学 构造演化 成矿
下载PDF
Geodynamic settings of Mesozoic large-scale mineralization in North China and adjacent areas——Implication from the highly precise and accurate ages of metal deposits 被引量:134
7
作者 毛景文 王义天 +2 位作者 张作衡 余金杰 牛宝贵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03年第8期838-851,共14页
Based on the summary of the highly precise datings of the metal deposits and related granitic rocks in North China craton and adjacent areas, such as the molybdenite Re-Os datings, 40Ar-39Ar datings of mica, K-feldspa... Based on the summary of the highly precise datings of the metal deposits and related granitic rocks in North China craton and adjacent areas, such as the molybdenite Re-Os datings, 40Ar-39Ar datings of mica, K-feldspar and quartz, some Rb-Sr isochrons, and the SHRIMP zircon U-Pb dating and single grain zircon U-Pb dating, we suggest that the large-scale mineralization in North China craton and adjacent areas take place in three periods of 200-160Ma, 140Ma, and 130-110Ma. Their corresponding geodynamic settings are proposed to be the collision orogenic process, transformation of the tectonic regime, and delamination of the lithosphere, respectively, in light of analyzing the Mesozoic geodynamic evolution in the North China crat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rge-scale mineralization time constraint three METALLOGENIC episodes GEODYNAMIC process.
原文传递
温度和湿度对长白山两种林型下土壤氮矿化的影响 被引量:107
8
作者 周才平 欧阳华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2001年第4期505-508,共4页
在实验室条件下 ,将不同含水量的两种森林类型的土柱分别置于 5、15、2 5和 35℃条件下培养 30d ,分析培养前后的NH+4 N和NO-3 N含量 ,确定土壤的净矿化速率 .结果表明 ,在温度为 5~ 35℃范围内 ,N的矿化速率与温度呈正相关 .在一定的... 在实验室条件下 ,将不同含水量的两种森林类型的土柱分别置于 5、15、2 5和 35℃条件下培养 30d ,分析培养前后的NH+4 N和NO-3 N含量 ,确定土壤的净矿化速率 .结果表明 ,在温度为 5~ 35℃范围内 ,N的矿化速率与温度呈正相关 .在一定的含水量范围内 ( 0 46~ 0 5 4kg·kg-1) ,净矿化速率随湿度的增加而升高 ,当含水量超过该范围 ,净矿化速率则随含水量的升高而降低 .温度和湿度对土壤的矿化和硝化过程存在较明显的交互作用 .建立了二维的方程 (T ,θ)来描述温度和湿度对土壤N矿化速率的影响 .阔叶红松林土壤N矿化的最佳条件是温度 35℃、含水量 0 .5 1kg·kg-1;云冷杉林土壤N矿化的最佳条件是 35℃、含水量 0 .5 2kg·kg-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化作用 净矿化速率 实验室培养 温度 湿度 林型 森林土壤氮库
下载PDF
初论中国三叠纪大规模成矿作用及其动力学背景 被引量:126
9
作者 毛景文 周振华 +4 位作者 丰成友 王义天 张长青 彭惠娟 于淼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437-1471,共35页
三叠纪构造演化在中国地质历史过程中具有强度大、影响广泛的特点,然而与三叠纪重大构造事件有关的成矿作用研究明显滞后。本文基于最新研究成果,初步系统论述了中国三叠纪大规模成矿时空分布及基本特点。中国三叠纪金属矿产主要分布在... 三叠纪构造演化在中国地质历史过程中具有强度大、影响广泛的特点,然而与三叠纪重大构造事件有关的成矿作用研究明显滞后。本文基于最新研究成果,初步系统论述了中国三叠纪大规模成矿时空分布及基本特点。中国三叠纪金属矿产主要分布在昆仑—秦岭和红河—哀牢山两个三叠纪主造山带及其邻区,另外在华南、东北和新疆三个板内也发育有一系列多金属矿产。三叠纪矿床类型主要包括:①与基性-超基性岩有关的Cu-Ni硫化物矿;②与中酸性-酸性岩有关的斑岩Cu-Au、Cu-Mo、Mo矿,矽卡岩型Cu-Pb-Zn、Cu-Fe、Sn、W矿和脉状Au矿;③与高温气液-流体有关的伟晶岩型稀有金属矿;④与造山过程构造-热-流体有关的造山型Au矿;⑤与造山过程盆地流体有关的MVT型Pb-Zn矿;⑥与地幔流体有关的碳酸岩脉型Mo矿。昆仑—秦岭造山带内大多数三叠纪矿产都形成于碰撞造山或后碰撞环境,以前者为主。在东秦岭地区,三叠纪矿床以Mo、Au矿为主,形成时代集中在233~221 Ma;西秦岭地区三叠纪Au矿和Pb-Zn矿广泛分布,其中金矿受北西向脆韧性剪切构造带控制,而Pb-Zn矿集中出现在西成和凤太两大盆地内,成矿时代集中在晚三叠世(232~214 Ma);东昆仑地区新探明的一系列Cu-Mo-Fe多金属矿床,其成矿时代为240~210 Ma。红河—哀牢山造山带受新特提斯构造演化影响,三叠纪矿产呈零星出露,主要出现在中甸古岛弧区、造山带东侧的滇黔川接壤区和滇东南都龙地区。在中甸岛弧区整体表现为中部以斑岩-矽卡岩型Cu矿床为主,向南北两侧变为斑岩-浅成低温热液型Cu-Pb-Zn矿床和Au矿床,成岩成矿年龄集中于228~201 Ma;川滇黔地区近几年的测年结果显示出其主要的Pb-Zn矿都形成于三叠纪;滇东南都龙地区新近发现一组三叠纪W-Sn矿床,成矿时代集中在214~209 Ma。除两条主碰撞带外,三叠纪矿床还有华南稀有、W-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叠纪 成矿作用 碰撞造山 后碰撞 地幔柱 昆仑—秦岭造山带 红河—哀牢山造山带
下载PDF
姚安和马厂箐富碱侵入岩体的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117
10
作者 毕献武 胡瑞忠 +3 位作者 彭建堂 吴开兴 苏文超 战新志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13-124,共12页
姚安岩体和马厂箐岩体属哀牢山-金沙江富碱侵入岩带的组成部分,位于NW-WNW向哀牢山-金沙江深大断裂东侧。姚安岩体主要为正长斑岩,马厂箐岩体主要为花岗斑岩两岩体化学成分上具有富碱、高钾的特点。岩石富轻稀土和Rb、Sr、Ba、Th、La等... 姚安岩体和马厂箐岩体属哀牢山-金沙江富碱侵入岩带的组成部分,位于NW-WNW向哀牢山-金沙江深大断裂东侧。姚安岩体主要为正长斑岩,马厂箐岩体主要为花岗斑岩两岩体化学成分上具有富碱、高钾的特点。岩石富轻稀土和Rb、Sr、Ba、Th、La等大离子亲石元素而亏损Nb、Ta和Ti等高场强元素。岩石的Rb/Sr、La/Nb和Ba/Nb以及LREE/HREE比值高,铕异常不明显,ISr值偏高,εNd值偏低。研究表明:(1)姚安岩体和马厂箐岩体形成于喜山期大陆弧伸展环境。两岩体的岩浆均起源于富集地幔(EMII),其壳幔混合特征,主要是俯冲带地幔楔内壳-幔物质源区混合的结果;(2)尽管姚安和马厂箐岩体在成岩构造背景、成岩时代、成岩方式和源区特征以及成分上高碱富钾等方面具相似性,但它们在岩性和组成上仍存在较大差异。这种差异可能是由源区物质部分熔融程度不同,以及岩浆结晶时温压和氧逸度等条件的不同所造成;(3)金矿化主要与相对高温、低压和高氧逸度的碱性系列岩浆活动有关,而铜矿化则主要与相对低温、高压和低氧逸度的碱性-亚碱性过度系列岩浆活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碱侵入岩 地球化学特征 岩石成因
下载PDF
有机肥与化肥配合施用土壤微生物量氮动态、来源和供氮特征 被引量:109
11
作者 韩晓日 郑国砥 +3 位作者 刘晓燕 孙振涛 杨劲峰 战秀梅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765-772,共8页
【目的】揭示有机氮肥的矿化-固持周转过程机理,为合理施用有机肥和化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运用同位素15N交叉标记示踪技术,通过盆栽试验,研究单施化肥、单施猪粪、猪粪与化肥配施、玉米秸与化肥配施、麦秸与化肥配施等5种施肥方式... 【目的】揭示有机氮肥的矿化-固持周转过程机理,为合理施用有机肥和化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运用同位素15N交叉标记示踪技术,通过盆栽试验,研究单施化肥、单施猪粪、猪粪与化肥配施、玉米秸与化肥配施、麦秸与化肥配施等5种施肥方式下,土壤中微生物量氮在玉米各生育时期的数量、来源的动态变化以及对玉米的供氮特征。【结果】各处理在同一生育期微生物量氮差异的原因主要是所施肥料种类的不同。不同处理的土壤微生物量氮在玉米各个生育期数量与来源不同,施入的有机肥对土壤微生物量氮贡献大,化肥对土壤微生物量氮的贡献较小,土壤氮仍是构成微生物量氮的主要来源。作物和土壤微生物对土壤氮素存在竞争关系,在氮素胁迫条件下,竞争作用突出,其竞争强度取决于氮源和能源的供应强度以及土壤氮素转化过程。同一处理的土壤微生物量氮在玉米的各个生育期数量差异很大,当土壤中微生物的碳源(能源)物质与氮源物质充足时微生物对氮素的竞争能力较强,作物的竞争能力较弱,随着土壤氮素转化过程的改变,作物的竞争能力逐渐增强,并显著超过微生物,微生物量氮减少。【结论】有机肥与化肥配合施用比单独施用化肥能降低土壤微生物量氮来自土壤氮的百分比;与单施有机肥相比能提高土壤微生物量氮来自土壤氮的百分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量氮 矿化 固持 15N标记有机肥 15N标记化肥
下载PDF
豫陕小秦岭脉状金矿床三期流体运移成矿作用 被引量:101
12
作者 范宏瑞 谢奕汉 +1 位作者 翟明国 金成伟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260-266,共7页
位于豫陕交界处的小秦岭脉状金矿是我国第二大黄金产出集中地。流体包裹体研究表明,脉状金矿床石英及碳酸盐矿物中流体包裹体主要有富CO_2包裹体、CO_2-H_2O包裹体和H_2O溶液包裹体等三种类型,各热液阶段形成的脉体内有不同的流体包裹... 位于豫陕交界处的小秦岭脉状金矿是我国第二大黄金产出集中地。流体包裹体研究表明,脉状金矿床石英及碳酸盐矿物中流体包裹体主要有富CO_2包裹体、CO_2-H_2O包裹体和H_2O溶液包裹体等三种类型,各热液阶段形成的脉体内有不同的流体包裹体组合。脉状金矿体的形成经历了三期流体成矿作用,第一期形成乳白色石英大脉,它构成了矿脉的主体,流体的性质为富H_2O热液,但无金的成矿;第二期(成矿期)流体为中低盐度CO_2-H_2O-NaCl热液,它叠加在了石英大脉之上,形成(块状)黄铁矿-浅色石英矿体和(网脉状)多金属硫化物-烟灰色石英矿体,成矿期内热液的温度、压力及流体组成的变化是金沉淀成矿的原因;第三期热液又转成低盐度的富水流体,形成石英-碳酸盐脉体,金矿化微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体包裹体 成矿流体 成矿作用 脉状金矿 小秦岭
下载PDF
长期施肥对农田土壤氮素关键转化过程的影响 被引量:103
13
作者 王敬 程谊 +1 位作者 蔡祖聪 张金波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92-304,共13页
当前,如何合理施肥、提高作物产量、维持土壤肥力、并兼顾生态环境效应是农业研究的主要挑战之一。本文综述了长期施肥对农田土壤氮素关键转化过程的影响,主要从土壤氮转化过程的初级转化速率角度综述肥料(有机肥和化学氮肥)对土壤氮素... 当前,如何合理施肥、提高作物产量、维持土壤肥力、并兼顾生态环境效应是农业研究的主要挑战之一。本文综述了长期施肥对农田土壤氮素关键转化过程的影响,主要从土壤氮转化过程的初级转化速率角度综述肥料(有机肥和化学氮肥)对土壤氮素关键转化过程的影响。土壤氮素矿化-同化循环是自然界氮循环过程中两个至关重要的环节,是决定土壤供氮能力的重要因素。总体而言,长期施用氮肥,尤其是有机肥能显著提高初级矿化-同化周转速率;长期施肥可以刺激自养硝化作用,且有机肥的刺激作用更明显;施用化学氮肥和有机肥均能提高反硝化速率,且有机肥的刺激作用高于化学氮肥。有机肥一直被提倡和实践用来改善土壤肥力和提高土壤固碳能力,无论是单施有机肥还是有机-无机配施,均能有效地减轻硝酸盐污染,改善土壤肥力并提高作物产量。但是有机肥的施用并不是多多益善,有机肥过多施用也会增加氮损失的风险。因此,本文综述了长期施肥对农田土壤氮素关键转化过程初级转化速率的影响,讨论了各个氮转化过程之间的联系,以期增强人们对长期施肥措施影响农田土壤氮素循环的理解,并为合理施用氮肥、提高氮肥利用率、减少与氮相关的环境污染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施肥 矿化 铵态氮同化 自养硝化 反硝化
下载PDF
长江中下游地区早白垩世埃达克质岩的大地构造背景及其成矿意义 被引量:90
14
作者 汪洋 邓晋福 姬广义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297-314,共18页
长江中下游地区是中国重要的铜资源基地之一。该成矿带广泛发育与Cu-Au成矿作用密切相关的早白垩世火成岩。大多数与成矿有关的中酸性侵入岩具有类似埃达克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即富集Sr而贫HREE(如:Y和Yb);但它们具有负的εNd(t)值和相对... 长江中下游地区是中国重要的铜资源基地之一。该成矿带广泛发育与Cu-Au成矿作用密切相关的早白垩世火成岩。大多数与成矿有关的中酸性侵入岩具有类似埃达克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即富集Sr而贫HREE(如:Y和Yb);但它们具有负的εNd(t)值和相对富集的Sr同位素初始比值(>0.704.),因此,被称为埃达克质岩。根据岩石化学数据,研究区埃达克质侵入岩多数属于高钾钙碱性系列,部分属于钙碱性系列;而火山岩和A型花岗岩类由于其高钾和富铁特征而属于钾质碱性系列。岩石地球化学资料显示,与成矿作用有关的中酸性埃达克质侵入岩经历了复杂的成岩过程,至少包括在深位岩浆房(>35~40 km深度)的分离结晶和在高位岩浆房内的分离结晶或AFC过程两个阶段。同时不排除有下地壳直接熔融形成的埃达克质熔体参与的可能性。富钾的火山岩则是原生岩浆在深位岩浆房(>40-50 km深度)经镁铁矿物的分离结晶过程演化而来。基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及其邻区的区域地质构造、早白垩世岩浆岩的岩石化学和地球化学特征和岩浆活动的时空演变特征的综合分析,推测该成矿带在早白垩世早期处于大陆边缘岩浆弧内陆一侧,岩浆活动与古太平洋板块的斜向俯冲作用有关;晚期由于俯冲板片迁移(变陡),岩浆岩具有弧后环境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埃达克质岩 岩石系列 大地构造背景 成矿作用 早白垩世 长江中下游地区
下载PDF
二氧化钛悬浆体系中八种染料的太阳光催化氧化降解 被引量:56
15
作者 王怡中 《催化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327-331,共5页
研究了二氧化钛悬浆体系中具有不同结构和不同取代基的八种染料化合物在太阳光作用下的降解过程 .实验中测定了染料溶液的脱色速度、总有机碳去除率以及降解过程中部分无机离子的生成情况 .结果显示 ,在此条件下 ,八种染料化合物均得到... 研究了二氧化钛悬浆体系中具有不同结构和不同取代基的八种染料化合物在太阳光作用下的降解过程 .实验中测定了染料溶液的脱色速度、总有机碳去除率以及降解过程中部分无机离子的生成情况 .结果显示 ,在此条件下 ,八种染料化合物均得到不同程度的降解 .着重比较了染料分子在光催化降解过程中 ,不同取代基以及取代基的不同位置对染料分子降解及无机离子生成情况的影响 ,从而进一步揭示了染料分子的光催化降解机理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钛 太阳光 光催化 染料 降解 废水处理
下载PDF
偶氮染料刚果红在水中的光催化降解过程 被引量:74
16
作者 陈益宾 王绪绪 +1 位作者 付贤智 李玉林 《催化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37-42,共6页
通过研究在间歇悬浮体系中直接偶氮染料刚果红在水中的光催化降解过程 ,确定了最佳降解条件 .同时测定了染料溶液的脱色率、COD去除率和矿化率以考察降解过程中脱色与矿化的关系 .另外 ,对降解过程中溶液 pH值的变化及反应的可能中间体... 通过研究在间歇悬浮体系中直接偶氮染料刚果红在水中的光催化降解过程 ,确定了最佳降解条件 .同时测定了染料溶液的脱色率、COD去除率和矿化率以考察降解过程中脱色与矿化的关系 .另外 ,对降解过程中溶液 pH值的变化及反应的可能中间体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 :刚果红染料分子的光催化降解过程分为脱色和矿化两个阶段 .矿化主要发生在脱色结束以后 ,并且伴随着脱色溶液的酸化现象 .脱色过程进行较快 ,完全脱色后形成的中间产物需要较长时间才能被逐步矿化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催化 偶氮染料 刚果红 脱色 矿化 降解 二氧化钛
下载PDF
川、滇、黔接壤地区铅锌矿床产出的大地构造演化背景及成矿作用 被引量:89
17
作者 张志斌 李朝阳 +2 位作者 涂光炽 夏斌 韦振权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43-354,共12页
川、滇、黔接壤地区铅锌矿床的分布受大地构造演化背景的控制。天宝山矿床与成矿有关的构造变形的应力、应变场的分析显示与区域变形相对应的区域性应力场有印支晚期和燕山期两期,其主压应力方向分别为NWW向和SSW向,印支晚期区域性近东... 川、滇、黔接壤地区铅锌矿床的分布受大地构造演化背景的控制。天宝山矿床与成矿有关的构造变形的应力、应变场的分析显示与区域变形相对应的区域性应力场有印支晚期和燕山期两期,其主压应力方向分别为NWW向和SSW向,印支晚期区域性近东西向的挤压是形成NWW向容矿的张性断裂的主要动力,该期为主构造期;燕山期NNE-SSW向的区域性挤压应力,具有引发区域性NEE向张性容矿构造的条件。结合区域岩浆活动和矿床同位素年龄资料的分析,认为印支晚期和燕山期发生的两次区域性小规模的岩浆活动与铅锌成矿有较密切的联系,岩浆活动可能为成矿提供了部分成矿物质和热能。构造应力、应变场所反映的构造期次、区域性的构造岩浆热事件与铅锌矿床的成矿在时间上是同步的。该地区铅锌矿两期主要的成矿作用分别和晚三叠世扬子板块与兰坪-思茅地块碰撞、义敦弧与扬子板块碰撞,以及早侏罗世西南部的雅鲁藏布江洋打开、扩张的时间一致。该地区两期主要的成矿作用发生在三叠纪晚期和早侏罗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滇、黔接壤地区 铅锌矿床 成矿作用 大地构造背景 构造应力场
下载PDF
水稻秸秆生物炭对耕地土壤有机碳及其CO_2释放的影响 被引量:87
18
作者 柯跃进 胡学玉 +1 位作者 易卿 余忠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93-99,共7页
为探究生物炭自身稳定性及其输入土壤后对于土壤本体有机碳的影响,本研究模拟自然条件,分别将500℃和700℃裂解的水稻秸秆生物炭(RBC500和RBC700)以0%(空白土壤)、3%、6%和100%(纯生物炭)的比例添加至耕地土壤进行室内培养实验,观测总... 为探究生物炭自身稳定性及其输入土壤后对于土壤本体有机碳的影响,本研究模拟自然条件,分别将500℃和700℃裂解的水稻秸秆生物炭(RBC500和RBC700)以0%(空白土壤)、3%、6%和100%(纯生物炭)的比例添加至耕地土壤进行室内培养实验,观测总有机碳(TOC)与易氧化态碳(EOC)含量的变化及CO2排放特征.结果表明,与空白土壤处理相比,土壤TOC、EOC含量均随水稻秸秆生物炭添加量的增加而升高;相同添加量条件下,RBC500对土壤TOC与EOC增加的贡献均高于RBC700.各处理土壤TOC含量在前30 d内均降低(最大降幅为15.8%),并于培养后期趋于稳定;土壤EOC含量在培养初30 d内均降低,当生物炭添加比例为3%和6%时,RBC500使土壤的EOC含量降幅分别为72.4%和81.7%,大于RBC700的61.3%和69.8%;培养结束时,添加相同裂解温度生物炭的土壤EOC值相近.培养前期土壤中EOC含量的下降可能与生物炭中易分解组分引起的矿化作用有关.在130 d培养期内,CO2累计排放量大小顺序为:土壤+生物炭混合处理<纯土壤处理<纯生物炭处理,可见,生物炭的土壤处理可以减少土壤CO2的排放,最大减排率可达41.05%.在一个长的时间尺度内,生物炭的土壤处理有利于土壤碳的固定.生物炭施用于土壤可作为碳储存载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土壤有机碳 矿化作用 CO2 减排
原文传递
陆内碰撞体制的流体作用模式及与成矿的关系——理论推导和东秦岭金矿床的研究结果 被引量:79
19
作者 陈衍景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1996年第4期282-289,共8页
陆内碰撞和流体作用都是当前地球科学的前沿领域,但陆内碰撞体制流体作用以及有关成矿作用的研究仍很薄弱。文章以陆内碰撞成岩成矿模式为基础,通过理论分析,建立了陆内碰撞体制流体作用的模式,即在陆内俯冲体制中,随板片俯冲深度... 陆内碰撞和流体作用都是当前地球科学的前沿领域,但陆内碰撞体制流体作用以及有关成矿作用的研究仍很薄弱。文章以陆内碰撞成岩成矿模式为基础,通过理论分析,建立了陆内碰撞体制流体作用的模式,即在陆内俯冲体制中,随板片俯冲深度的增加,依次产生改造流体、变质流体和岩浆流体,所产生的流体在空间上具有分带性,并造成岩石、元素、矿化蚀变的成带规律分布;陆内俯冲的早期挤压阶段的流体作用以深部物质分泌的上升流体(改造、变质和部分熔融)为主,晚期伸展阶段以浅层下渗流体(来自大气降水)循环为主,中期由挤压向伸展的转变阶段为深分泌上升流体与浅层下渗流体的混合作用。为检验模式的科学性,选择典型的陆内碰撞带——东秦岭作为实例解剖,发现该区的陆内碰撞作用与金矿床等的成矿作用在时间、空间、地质地球化学特征等方面都十分吻合,且与理论推导的陆内俯冲体制的流体作用规律一致。对若干典型矿床成矿流体的氢同位素研究表明,成矿流体的性质、来源和演变特征等与理论推导的陆内碰撞体制流体作用规律完全符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内碰撞 流体作用 成矿作用 金矿床
下载PDF
六盘山林区几种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碳矿化影响的比较 被引量:73
20
作者 吴建国 张小全 徐德应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530-538,共9页
应用土壤培养法 ,比较分析了六盘山林区天然次生林 (杂灌林、山杨 (Populusdavidanda)和辽东栎 (Quercusliaotungensis)林 )、农田、草地和人工林 (13a、18a和 2 5a华北落叶松 (Larixprincipis_rupprechtii) )土壤在 30℃和 6 0 %田间... 应用土壤培养法 ,比较分析了六盘山林区天然次生林 (杂灌林、山杨 (Populusdavidanda)和辽东栎 (Quercusliaotungensis)林 )、农田、草地和人工林 (13a、18a和 2 5a华北落叶松 (Larixprincipis_rupprechtii) )土壤在 30℃和 6 0 %田间饱和含水量条件下培养 180d有机碳矿化速率的差异 (以 180d累计释放的CO2 _C计 )。结果显示 :农田和草地土壤碳矿化释放的CO2 _C含量 (180d释放的gCO2 _C·kg-1干土 )分别比天然次生林低 6 5 %和 2 3% ,差异主要在 0~ 4 0土层 ;人工林比农田和草地分别高 15 5 %和 17% ,差异主要在 0~ 70cm土层。农田土壤碳矿化释放的CO2 _C分配比例 (即 180d释放CO2 _C/土壤C)比天然次生林平均低 12 % ,草地比天然次生林平均高 18% ,差异主要在 0~ 4 0cm土层 ;人工林比农田平均高 2 9% ,草地比人工林平均高 9% ,差异主要在 0~ 5 0cm土层。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碳矿化释放的CO2 _C含量的差异比其分配比例的差异大。土壤碳矿化释放的CO2 _C含量和分配比例总体上都随土层加深而递减。分配比例随土层加深而递减的幅度方面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间的差异不大 ;含量随土层加深而递减的幅度方面 ,天然次生林和人工林比农田和草地中大 ;随土层递减的幅度方面 ,土壤碳矿化释放的CO2 _C含量比其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土壤有机碳 矿化 林区 天然次生林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