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有模拟火星壤力学性质分析及新火星壤研制 被引量:7
1
作者 李建桥 薛龙 +2 位作者 邹猛 宗魏 肖杰 《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72-178,共7页
分析了已知火星的地表特征、火星壤以及国外模拟火星壤的矿物组成、力学特性和粒径大小及其分布,对模拟火星壤的力学特性进行对比分析。在此基础上,设计了三种粒径分布的模拟火星壤并对其力学特性进行测试。测试结果表明,其内聚力为0-0.... 分析了已知火星的地表特征、火星壤以及国外模拟火星壤的矿物组成、力学特性和粒径大小及其分布,对模拟火星壤的力学特性进行对比分析。在此基础上,设计了三种粒径分布的模拟火星壤并对其力学特性进行测试。测试结果表明,其内聚力为0-0.316kPa;内摩擦角为38.4°-46.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星 火星壤 火星灰 模拟火星壤 力学特性
下载PDF
面向火星着陆器缓冲试验的模拟火星壤力学特性分析 被引量:4
2
作者 薛龙 党兆龙 +2 位作者 陈百超 李建桥 邹猛 《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76-186,共11页
综述了现有火星着陆点火壤的物理力学参数和岩石大小及分布,介绍了着陆试验的过程、方法和所用模拟火壤,其中包括海盗号着陆器着陆试验数据分析和着陆试验场表面形貌。最后,汇总现有着陆点火星壤的物理力学参数和海盗号着陆试验用壤的参... 综述了现有火星着陆点火壤的物理力学参数和岩石大小及分布,介绍了着陆试验的过程、方法和所用模拟火壤,其中包括海盗号着陆器着陆试验数据分析和着陆试验场表面形貌。最后,汇总现有着陆点火星壤的物理力学参数和海盗号着陆试验用壤的参数,给出了我国着陆试验用模拟火壤的建议值及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程仿生学 火星 火星壤 模拟火壤 地面力学
原文传递
火星原位建造材料研究进展与展望
3
作者 程杉杉 佘伟 +3 位作者 高玉月 周燕 文世峰 周诚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11-524,共14页
火星风化层作为一种重要的原位自然资源,在火星基础设施建设上具有重要作用.基于与地球上不同的火星极端环境与火壤特殊性质,系统研究了火星原位建造材料的物理特征与机械性质,重点分析了火壤类混凝土材料(具体包括含硫混凝土、聚合物... 火星风化层作为一种重要的原位自然资源,在火星基础设施建设上具有重要作用.基于与地球上不同的火星极端环境与火壤特殊性质,系统研究了火星原位建造材料的物理特征与机械性质,重点分析了火壤类混凝土材料(具体包括含硫混凝土、聚合物混凝土、地聚物混凝土与水凝胶基混凝土)、火壤熔融与烧结原位固化材料两个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尽管目前火星原位建造材料的研究已取得一定成果,但仍面临诸如聚合物混凝土原位制备困难、熔融与烧结过程能耗较大,以及在火星环境下建造材料服役性能不足等局限问题.根据火星原位建造材料在未来的发展方向,研究结果旨在积极推进对火星原位建造材料的深入研究,为实现火星原位建造提供借鉴与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星风化层 原位资源 混凝土 熔融 烧结
下载PDF
火星表面环境对核反应堆屏蔽性能的影响分析
4
作者 姚成志 赵守智 +1 位作者 胡古 解家春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820-824,共5页
针对核反应堆电源在火星表面运行时对周边工作人员和系统设备产生辐照问题,提出人员和设备的剂量限值要求及计算条件,并结合火星表面环境情况,计算分析了火星土壤、大气等对核反应堆屏蔽性能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火星土壤对核反应堆可... 针对核反应堆电源在火星表面运行时对周边工作人员和系统设备产生辐照问题,提出人员和设备的剂量限值要求及计算条件,并结合火星表面环境情况,计算分析了火星土壤、大气等对核反应堆屏蔽性能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火星土壤对核反应堆可起到很好的屏蔽作用,火星大气对中子和γ射线具有一定的散射作用,影响核反应堆的屏蔽效果。核反应堆置于火星坑中时,火星表面大气的散射作用对外围剂量的影响较大。火星坑回填土壤密度的增加可减小核反应堆外围剂量。核反应堆置于1.5 m深的火星坑中,采用相对密度为0.9的土壤进行回填时,距离核反应堆100 m处的年剂量值以及斯特林发动机下表面的剂量值均可满足剂量限值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星表面 核反应堆 屏蔽性能 火星土壤 火星大气
下载PDF
火星探测器着陆试验场地研造 被引量:1
5
作者 蒋明镜 石安宁 +2 位作者 奚邦禄 黄伟 吕雷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826-832,共7页
火星距地球遥远,通信延迟约为20min,且表面地形复杂,遍布岩石及斜坡等障碍物,探测器着陆需自主完成一系列动作,不可控因素多,难度大。为确保火星探测器安全着陆,采用“材料学+地貌学+岩土力学”多学科交叉的方法来模拟火星地表重要特性... 火星距地球遥远,通信延迟约为20min,且表面地形复杂,遍布岩石及斜坡等障碍物,探测器着陆需自主完成一系列动作,不可控因素多,难度大。为确保火星探测器安全着陆,采用“材料学+地貌学+岩土力学”多学科交叉的方法来模拟火星地表重要特性,在此基础上为保证场地建设及使用经济合理、保护环境和试验工况的快速布置等需求,采用“区域组合+移固组合”的方法对试验场地进行研究并建造。随后分别对该着陆试验场地貌区和着陆区进行激光、微波特性和承载力特性相关测试。测试结果表明:试验场整体布局合理,各区域可拆卸设备质轻易搬运,便于快速进行不同试验工况设置;地貌区激光和微波反射及散射特性与着陆区的基本物理力学特性等相关测试结果与真实火星表面目标值吻合程度较好;本试验场地已为“天问一号”相关避障和着陆测试提供服务,助力“天问一号”成功登陆火星乌托邦平原预选着陆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星 火星地貌 TJ-M1模拟火星壤 物理力学特性 着陆试验场研造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