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2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 randomized prospective comparison of CartoMerge and CartoXP to guide circumferential pulmonary vein isolation for the treatment of paroxysmal atrial fibrillation 被引量:10
1
作者 TANG Kai MA Jian +5 位作者 ZHANG Shu ZHANG Jing-ying WEI Yi-dong CHEN Yan-qing YU Xue-jing XU Ya-wei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SCIE CAS CSCD 2008年第6期508-512,共5页
Background CartoXP and CartoMerge have been used to treat atrial fibrillation (AF) for several years. Our randomized prospective study compared clinical outcomes of these two versions of three dimensional electroana... Background CartoXP and CartoMerge have been used to treat atrial fibrillation (AF) for several years. Our randomized prospective study compared clinical outcomes of these two versions of three dimensional electroanatomic mapping system in guiding catheter ablation for paroxysmal atrial fibrillation (PAF). Methods Eighty-one patients with symptomatic, drug refractory PAF were randomly assigned to CartoMerge group (n=-42, mean age (54.5 + 13.1) years, history of AF = 3.2 years) or CartoXP group (n=39, mean age (59.8 ± 15.6) years, history of AF = 2.9 years). All patients underwent 64-slice computed tomography (MSCT) 1 to 3 days prior to ablation procedure. Using CartoMergeTM Image Integration Module, 3D anatomical images of the left atrium (LA) and pulmonary veins (PVS) derived from MSCT of CartoMerge group were established and merged with the electroanatomical map. The integrated images were used to guide the procedure of circumferential pulmonary vein isolation (CPVl). In the other group, CPVl was guided just by CartoXP. The endpoint of CPVl in both groups was abolition or dissociation of pulmonary vein potentials (PVPs). Results Mapping points to establish the electroanatomical model of the LA/PVs were 48.7+13.4 in CartoMerge group and 62.5±15.7 in CartoXP group (P〈0.001). Mean distance between mapping points and the MSCT surfaces in CartoMerge group was (1.59±0.33) mm. Accomplishment of abolition or dissociation of PVPs was achieved 95.2% in CartoMerge group and 92.3% in CartoXP group. Durations of procedure and exposure to X-ray were (156±25) minutes, (179±21) minutes (P〈0.001) and (19.6±7.5) minutes, (28.5±12.8) minutes (P 〈0.001), respectively. After a follow-up with duration of (11.9+3.1) months vs (12.4±3.6) months post the first ablation procedure, patients free of AF were 33 (78.6%) in CartoMerge group and 29 (74.4%) in CartoXP group (P〉0.50). No patient suffered pulmonary vein stenosi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rtoMerge CartoXP circumferential pulmonary vein isolation paroxysmal atrial fibrillation electroanatomical mapping
原文传递
上腔静脉电隔离在环肺静脉电隔离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中的作用 被引量:8
2
作者 张其银 张优 +4 位作者 林佳 刘玉平 邹操 陈弹 惠杰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16年第2期111-115,共5页
目的探讨上腔静脉电隔离(SVCI)在环肺静脉电隔离(CPVI)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PAF)的作用。方法回顾分析导管射频消融(RFCA)的PAF患者103例,依据电生理检查及RFCA的结果分为:单纯CPVI组和CPVI+SVCI组,随访1年以上,观察AF复发率及并发症情... 目的探讨上腔静脉电隔离(SVCI)在环肺静脉电隔离(CPVI)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PAF)的作用。方法回顾分析导管射频消融(RFCA)的PAF患者103例,依据电生理检查及RFCA的结果分为:单纯CPVI组和CPVI+SVCI组,随访1年以上,观察AF复发率及并发症情况。结果入选103例患者共消融120人次,其中11例消融2次,3例消融3次。综合电生理检查及RFCA结果进行分组:单纯CPVI组88例、CPVI+SVCI组15例。随访期间,共计81例成功,累积成功率78.6%;CPVI+SVCI组13例成功,累积成功率86.7%;单纯CPVI组68例成功,累积成功率77.3%。CPVI+SVCI组术后有1例患者出现膈神经损伤,术后3个月未恢复。结论 SVC是常见的AF触发灶之一,SVCI有助提高行CPVI的PAF患者的消融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病学 环肺静脉电隔离 上腔静脉隔离 阵发性心房颤动 导管消融 射频电流
原文传递
心率减速力变化率对房颤环肺静脉隔离术后复发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6
3
作者 陈紫凡 邹操 +7 位作者 李勋 林佳 孙世坤 黄杏梅 金建玲 惠杰 李红霞 杨向军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544-548,共5页
目的:探讨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行环肺静脉隔离(CPVI)术后心率减速力(DC)的变化及其对CPVI术后房颤复发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5-01-2017-01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住院首次行CPVI术的阵发性房颤患者133例,分别于术前、术... 目的:探讨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行环肺静脉隔离(CPVI)术后心率减速力(DC)的变化及其对CPVI术后房颤复发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5-01-2017-01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住院首次行CPVI术的阵发性房颤患者133例,分别于术前、术后急性期、术后3个月行Holter检查;术后急性期Holter检查于术后24~72 h进行;根据3个月空白期后是否复发,分为复发组(36例)和未复发组(97例);术后急性期DC值变化率为术后急性期与术前DC差值占术前DC值的比率;分析比较两组各时段DC值及变化率的差别,采用Kaplan-Meier法分析术后急性期DC变化率对CPVI术后房颤复发的影响。结果:①未复发组[(6.72±2.04) ms∶(3.99±1.90) ms,P<0.05]和复发组[(7.05±2.71) ms∶(4.53±1.36) ms,P<0.05]患者术后急性期DC值均较术前明显下降,两组间术前和术后急性期DC值均无明显差别,但复发组术后急性期DC变化率明显低于未复发组[(0.30±0.16)∶(0.44±0.26),P<0.05];②Kaplan-Merier法分析结果显示,术后急性期DC变化率<0.3的CPVI术后复发率明显增加(log rank=6.956,P<0.05)。结论:阵发性房颤患者CPVI术后急性期DC减低,提示迷走神经功能受损;CPVI术后急性期DC变化率<0.3对房颤复发有一定预警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阵发性房颤 心率减速力 环肺静脉隔离
原文传递
老年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非肺静脉触发灶的临床特征及随访结果 被引量:1
4
作者 吴松 李钊敏 +6 位作者 孙星星 居维竹 杨刚 郦明芳 顾凯 陈红武 陈明龙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24年第1期73-78,共6页
目的探究老年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非肺静脉触发灶的临床特征及消融对预后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2018年1月至2021年6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首次行射频导管消融的老年阵发性房颤患者。所有患者均在... 目的探究老年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非肺静脉触发灶的临床特征及消融对预后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2018年1月至2021年6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首次行射频导管消融的老年阵发性房颤患者。所有患者均在三维标测系统下成功行环肺静脉隔离(CPVI)及左心房基质标测,如合并低电压同时行基质改良,术中如果发现非肺静脉触发灶,同时进行消融。记录术中发现的非肺静脉触发灶的数量和分布。术后复发的定义为单次消融术后,空白期过后的临床随访中通过心电图记录或动态心电图记录到持续>30 s的房性快速性心律失常(ATA)。结果共入选738例患者,其中男385例,年龄(70.0±3.9)岁,年龄范围65~80岁,病程中位数为24个月。根据有无记录到非肺静脉触发灶将患者分为未记录到非肺静脉触发灶组(组Ⅰ,n=679),记录到非肺静脉触发灶组(组Ⅱ,n=59),两组间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肺静脉触发灶在老年阵发性房颤患者中的发生率约为8%,主要分布在上腔静脉(49.3%,33/67)、界嵴(14.9%,10/67)、卵圆窝(11.9%,8/67)等。组Ⅰ较组Ⅱ患者低电压区比例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7.1%(252/679)对28.8%(17/59),P=0.204]。消融术后随访14.0(12.0,26.2)个月,两组间成功率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4.9%(484/646)对71.9%(41/57),P=0.459]。结论老年阵发性房颤患者非肺静脉触发灶发生率较低,且主要分布于上腔静脉,CPVI联合非肺静脉触发灶消融有满意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导管消融术 老年 环肺静脉隔离术 非肺静脉触发灶
原文传递
压力感知导管行环肺静脉电隔离术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13例 被引量:5
5
作者 肖源 詹碧鸣 +2 位作者 陈杰龙 程晓曙 胡建新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564-568,共5页
目的 探讨压力感知导管行环肺静脉电隔离(CPVI)术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AF)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选取2015年8月至2016年4月首次接受CPVI术治疗的阵发性AF患者13例,其中男7例,女6例,年龄平均(63.1±7.0)岁,术中均采用压力感知导... 目的 探讨压力感知导管行环肺静脉电隔离(CPVI)术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AF)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选取2015年8月至2016年4月首次接受CPVI术治疗的阵发性AF患者13例,其中男7例,女6例,年龄平均(63.1±7.0)岁,术中均采用压力感知导管并记录相关数据。术后3、6、9、12个月随访,收集心电图/24 h动态心电图及电话传输心电图监测(TTM)仪检测数据,了解AF复发情况。结果术中发生心脏压塞1例,予心包穿刺及外科开胸探查止血术;其余12例CPVI术均获成功,无并发症发生。1例随访9个月时TTM提示AF,1例随访6个月时动态心电图提示短阵房性心动过速(房速),3例随访9个月时动态心电图提示短阵房速,但上述患者均无胸闷、心悸等不适。结论 采用压力感知导管行CPVI治疗药物难治性阵发性AF安全有效,但远期疗效及预后尚需多中心、大样本研究随访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阵发性心房颤动 压力感知导管 环肺静脉电隔离
下载PDF
环肺静脉电隔离术与其联合复杂碎裂电位消融对不同类型心房颤动疗效的长期随访 被引量:5
6
作者 王斌 虞彬 +5 位作者 汤宝鹏 李晋新 张宇 李耀东 李菲 周贤惠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13年第3期199-203,共5页
目的比较环肺静脉电隔离术(CPVI)与环肺静脉电隔离联合复杂碎裂电位(CPVI+CFAEs)消融术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及持续性房颤疗效的长期随访结果。方法 209例房颤患者随机分为CPVI组(n=103)和CPVI+CFAEs消融组(n=106),其中阵发性房... 目的比较环肺静脉电隔离术(CPVI)与环肺静脉电隔离联合复杂碎裂电位(CPVI+CFAEs)消融术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及持续性房颤疗效的长期随访结果。方法 209例房颤患者随机分为CPVI组(n=103)和CPVI+CFAEs消融组(n=106),其中阵发性房颤123例,持续性房颤86例。消融术后进行不少于36个月的定期随访,随访内容包括并发症及是否维持窦性心律等。结果 CPVI+CFAEs消融组较CPVI组消融时间、透视时间明显延长(124.3±30.9 min vs 140.3±36 min,35.4±9.1 min vs 43±11 min,P均<0.05),肺静脉隔离时间两组无差别。所有患者至少随访36个月,阵发性房颤患者两组窦性心律维持率无差异,持续性房颤患者CPVI+CFAEs消融组较CP-VI消融组6,12个月的成功率(维持窦性心律)高(73.2%vs 51.1%,65.9%vs 44.4%)。两组患者随访期间并发症发生无差别。结论 CPVI+CFAEs消融较CPVI消融治疗阵发性房颤的成功率相似,但消融时间和透视时间明显延长;持续性房颤CPVI+CFAEs消融组12个月内维持窦性心律比例高,超过12个月的长期随访这种差异不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病学 心房颤动 环肺静脉电隔离术 复杂碎裂电位 导管消融 射频电流
下载PDF
基于老年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左心房基质消融与后壁线性隔离消融策略的对比性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肖慧 卢昊阳 +4 位作者 代曼玉 薛杨诚 贾卓然 郭杰 赵韧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844-1848,共5页
目的观察老年患者持续性心房颤动左心房基质改变分布特点及导管消融术对心功能的影响,探讨双肺静脉隔离联合左心房基质改良或左心房后壁线性隔离两种导管消融术式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老年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86例。随机化原则分... 目的观察老年患者持续性心房颤动左心房基质改变分布特点及导管消融术对心功能的影响,探讨双肺静脉隔离联合左心房基质改良或左心房后壁线性隔离两种导管消融术式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老年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86例。随机化原则分为两组:采用双肺静脉隔离联合左心房基质改良导管消融术式为基质改良组(43例);双肺静脉隔离联合左心房后壁线性隔离导管消融术式为线性隔离组(43例)。两组患者术前术后均进行了超声心动图及术中左心房基质标测。术后采用门诊随访和电话随访相结合的方式持续随访12个月,观察两组患者术后空白期心律失常发生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单次消融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以及心功能变化情况。结果术中观察86例老年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中有72例在左心房标测到低电压区或疤痕区。术后通过12个月随访,两组空白期心律失常发生率41.9%(基质改良组),23.3%(线性隔离组),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单次消融成功率分别为83.7%(基质改良组),60.5%(线性隔离组),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均未见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与术前相比较两组LVEF升高,LVEDD、LVAD明显减小(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导管消融术中不良反应发生率、手术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双肺静脉隔离联合左心房基质改良或左心房后壁隔离两种导管消融术治疗老年持续性心房颤动安全性基本一致,均能有效改善心功能,而前者单次消融成功率更高,后者空白期心律失常发生率低,总体而言,老年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双肺静脉隔离联合左心房基质改良术式有效性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肺静脉隔离 左心房后壁隔离 左心房基质标测 持续性心房颤动
下载PDF
高功率环肺静脉电隔离常规联合高功率上腔静脉电隔离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的临床效果
8
作者 白雪洋 魏华 +4 位作者 白中乐 王琎 陈晓伟 李凌 董建增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 2024年第5期552-555,共4页
目的探讨高功率环肺静脉电隔离常规联合高功率上腔静脉电隔离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100例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其中50例行单纯高功率环肺静脉电隔离术(对照组);另50例在高功率环肺静脉电隔离术基础上常规行高功... 目的探讨高功率环肺静脉电隔离常规联合高功率上腔静脉电隔离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100例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其中50例行单纯高功率环肺静脉电隔离术(对照组);另50例在高功率环肺静脉电隔离术基础上常规行高功率上腔静脉电隔离(试验组),比较两组手术操作时间、1年后心房颤动复发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高功率环肺静脉电隔离常规联合高功率上腔静脉电隔离的试验组较对照组手术操作时间延长(P<0.05),但1年后心房颤动复发率降低(P<0.05)。两组各出现1例心包积液,试验组和对照组均未出现窦房结及膈神经损伤。结论高功率环肺静脉电隔离常规联合高功率上腔静脉电隔离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是安全的,且与单纯行环肺静脉电隔离相比可有效降低心房颤动术后1年的复发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射频消融 环肺静脉电隔离 上腔静脉电隔离
下载PDF
肺静脉节段性隔离与环肺静脉隔离导管消融治疗心房颤动的初步比较 被引量:3
9
作者 谭海斌 杨希立 温旭涛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28-132,共5页
目的比较肺静脉节段性隔离(SPVI)与EnSite Nav X三维电生理系统指导下环肺静脉隔离导管消融(CPVA)治疗心房颤动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入选共85例房颤患者,单纯肺静脉环状电极指导下行肺静脉节段性隔离40例(阵发性30例,持续性10例);EnSi... 目的比较肺静脉节段性隔离(SPVI)与EnSite Nav X三维电生理系统指导下环肺静脉隔离导管消融(CPVA)治疗心房颤动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入选共85例房颤患者,单纯肺静脉环状电极指导下行肺静脉节段性隔离40例(阵发性30例,持续性10例);EnSite Nav X三维电生理系统指导下环肺静脉隔离45例(阵发性31例,持续性14例),随访均超过半年。结果SPVI组成功率为65%,CPVA组成功率为84.4%,P=0.038。主要并发症发生率SPVI组为17.5%,CPVA组为6.7%,P=0.0845;肺静脉狭窄率在CPVA组为0%,在SPVI组为12.5%,P=0.0312。总手术操作时间在SPVI组为(200.4±37.0)min,在CPVA组为(226.5±26.1)min,P=0.002。X线曝光时间在SPVI组为(54.7±9.7)min,在CPVA组为(27.1±3.1)min,P<0.0001。结论EnSite Nav X三维电生理系统指导下环肺静脉隔离导管消融治疗房颤较单纯肺静脉环状电极指导下的节段性肺静脉隔离更为有效且X线曝光时间更短,但手术操作时间较长;主要并发症发生率在两组间无明显差异,但环肺静脉隔离组的肺静脉狭窄率较节段性隔离组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病学 心房颤动 导管消融 肺静脉节段性隔离 环肺静脉隔离
下载PDF
ATP对阵发性心房颤动环肺静脉电隔离术后疗效判断的价值 被引量:4
10
作者 夏云兵 黄卫斌 《心脑血管病防治》 2014年第2期108-110,共3页
目的探讨三磷酸腺苷(ATP)对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环肺静脉电隔离(CPVI)术后左房-肺静脉电传导恢复的影响。方法 75例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在完成消融术后两次给予三磷酸腺苷诱导肺静脉电传导恢复,对肺静脉电位恢复者补充消融重新到达肺静脉... 目的探讨三磷酸腺苷(ATP)对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环肺静脉电隔离(CPVI)术后左房-肺静脉电传导恢复的影响。方法 75例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在完成消融术后两次给予三磷酸腺苷诱导肺静脉电传导恢复,对肺静脉电位恢复者补充消融重新到达肺静脉隔离。另有对照组84例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常规完成消融术后不做诱导试验。比较两组患者心房颤动术后复发率。结果试验组心房颤动复发率21.33%,对照组心房颤动复发率30.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补充消融三磷酸腺苷"暴露"的肺静脉电传导间隙,可减少阵发性心房颤动的复发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环肺静脉电隔离 三磷酸腺苷
下载PDF
环肺静脉联合额外部位消融降低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后复发有效性的meta分析
11
作者 郭爽 李天骄 +2 位作者 李树仁 司会莉 郝潇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CAS 2024年第7期541-547,共7页
目的:探究相比于单纯环肺静脉消融(CPVI),CPVI联合额外部位消融(包括二尖瓣环峡部、三尖瓣环峡部、上腔静脉、左心房顶部、左心房后壁、Marshall静脉、复杂碎裂电位、神经节)是否降低消融术后房颤(AF)的复发率。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 目的:探究相比于单纯环肺静脉消融(CPVI),CPVI联合额外部位消融(包括二尖瓣环峡部、三尖瓣环峡部、上腔静脉、左心房顶部、左心房后壁、Marshall静脉、复杂碎裂电位、神经节)是否降低消融术后房颤(AF)的复发率。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等数据库,筛选出近10年符合标准的随机对照研究,应用Stata软件进行meta分析,比较单纯CPVI与CPVI联合额外部位消融策略在消融后AF复发中的差异。结果:共纳入21篇文献。meta分析结果表明,与单纯CPVI相比,CPVI联合额外部位消融未降低AF复发率。根据额外消融部位、AF类型、左心房内径、AF持续时间进行亚组分析,发现只在较小的左心房内径亚组中,CPVI联合额外部位消融进一步降低AF的复发率(OR=0.68,95%CI:0.47~0.98,P=0.040),在其他亚组中未发现上述现象。结论:相比于单纯CPVI,CPVI联合额外部位的消融策略未降低消融后AF的复发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射频消融 环肺静脉消融 复发
原文传递
心房颤动环肺静脉隔离联合额外部位消融的疗效评价——一项随机对照试验的Meta分析
12
作者 郭爽 李天骄 +2 位作者 李树仁 司会莉 郝潇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792-799,共8页
目的:探究环肺静脉隔离(CPVI)联合额外部位消融是否比单纯CPVI术后心房颤动(房颤)复发风险低。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Embase、Cochrane图书馆等数据库,筛选出近10年符合标准... 目的:探究环肺静脉隔离(CPVI)联合额外部位消融是否比单纯CPVI术后心房颤动(房颤)复发风险低。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Embase、Cochrane图书馆等数据库,筛选出近10年符合标准的随机对照研究,应用Review Manager 5.3软件对文献相关内容进行Meta分析,总结比较单纯CPVI与CPVI联合额外部位消融策略在消融后房颤复发中的差异。结果:共纳入21篇文献,包括21项研究3357例患者,其中1580例行单纯CPVI,1777例行CPVI联合额外部位消融,随访时间均大于1年。Meta分析结果表明,与单纯CPVI相比,CPVI联合额外部位消融未降低房颤复发风险(OR=0.86,95%CI:0.73~1.01,P=0.06)。根据额外消融部位、房颤类型、左心房内径、房颤诊断时间进行亚组分析,发现只在较小的左心房内径亚组中,CPVI联合额外部位消融进一步降低房颤复发风险(OR=0.68,95%CI:0.47~0.98,P=0.04),在其他亚组中未发现上述现象。结论:相比于单纯CPVI,CPVI联合额外部位的消融策略未降低消融后房颤复发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射频消融 环肺静脉消融 复发
下载PDF
阵发性心房颤动环肺静脉电隔离联合肺静脉外触发灶消融的远期疗效 被引量:4
13
作者 何树楠 田颖 +6 位作者 石亮 王彦江 王宇星 尹先东 刘小青 杨新春 刘兴鹏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17年第4期327-330,共4页
目的 报道环肺静脉隔离术(CPVI)联合肺静脉外触发灶消融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的远期疗效.方法 连续入选 2011 年 5 月至 2015 年 6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心脏中心接受首次导管消融术的非瓣膜性阵发性房颤患者259例.... 目的 报道环肺静脉隔离术(CPVI)联合肺静脉外触发灶消融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的远期疗效.方法 连续入选 2011 年 5 月至 2015 年 6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心脏中心接受首次导管消融术的非瓣膜性阵发性房颤患者259例.其中男144例,女115例,平均年龄(61.5±10.7)岁.患者CPVI后给予异丙肾上腺素+三磷酸腺苷(ATP)观察肺静脉电位传导恢复情况并诱发肺静脉外触发灶.对于肺静脉传导恢复者予以补点消融直至再次电隔离,对于肺静脉外触发灶予以消融直至诱发结果呈阴性.结果 所有患者均实现CPVI,其中254例(98.1%)完成随访.平均随访1.0~4.9(3.7±1.1)年,单次消融成功率为70.5%(179例).CPVI后异丙肾上腺素+ATP诱发肺静脉传导恢复51例(20.1%)、肺静脉外触发灶触发的房颤17例(6.7%),其中11例标测到触发病灶并予以消融,另外6例的肺静脉外触发灶的位置不确定.多因素Cox分析显示,CPVI后异丙肾上腺素联合ATP发现的肺静脉外触发灶是消融后复发的独立预测因子(HR 1.18,95% CI 1.01~1.39,P=0.038).结论 阵发性房颤CPVI联合肺静脉外触发灶消融的远期疗效较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三磷酸腺苷 环肺静脉隔离术
原文传递
阵发性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预后的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4
14
作者 高振华 胡建强 《疑难病杂志》 CAS 2014年第3期227-229,共3页
目的:探讨阵发性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阵发性心房颤动行环肺静脉消融术患者68例,测定消融术前患者体质量指数(BMI)、P 波离散度及左房容积指数(LAVI),根据随访结果分为成功组56例,复发组12例,分析2组相关指... 目的:探讨阵发性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阵发性心房颤动行环肺静脉消融术患者68例,测定消融术前患者体质量指数(BMI)、P 波离散度及左房容积指数(LAVI),根据随访结果分为成功组56例,复发组12例,分析2组相关指标的差异。结果复发组 BMI、P 波离散度及 LAVI 高于成功组,环肺静脉消融后,成功组 P 波离散度及 LAVI 较消融前明显减小,且明显低于复发组( P <0.05),而复发组2指标差异无明显变化, Logistic 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显示 P 波离散度及 LAVI 是阵发性心房颤动行环肺静脉消融术复发的危险因素(分别为OR =1.263,95%CI 1.018~1.676;OR =6.372,95%CI 3.268~18.348, P 均<0.05)。结论P 波离散度及 LAVI 是阵发性心房颤动行环肺静脉消融术复发的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环肺静脉隔离术 危险因素
下载PDF
环肺静脉电隔离术对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肺静脉电生理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3
15
作者 郑志涛 杨延宗 +5 位作者 夏云龙 高连君 张树龙 杨东辉 尹晓盟 常栋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 2015年第2期258-261,共4页
目的探讨环肺静脉电隔离术(CPVI)对肺静脉电生理特性的影响。方法纳入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无效的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且初次行CPVI治疗的患者26例,CPVI前、后分别测量肺静脉和左心房的有效不应期(ERP)、相对不应期(RRP),比较CPVI前、后... 目的探讨环肺静脉电隔离术(CPVI)对肺静脉电生理特性的影响。方法纳入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无效的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且初次行CPVI治疗的患者26例,CPVI前、后分别测量肺静脉和左心房的有效不应期(ERP)、相对不应期(RRP),比较CPVI前、后肺静脉和左心房ERP、RRP的变化。结果 26例阵发性房颤患者共隔离104根肺静脉,术后即刻均为窦性心律。CPVI前、后肺静脉舒张期起搏阈值分别为(3.2±0.6)V vs.(3.3±0.5)V,P>0.05。CPVI前肺静脉的ERP(n=82)、RRP(n=35)时间短于左心房,分别为(187±60)ms vs.(229±31)ms(P<0.001);(223±45)ms vs.(261±34)ms(P<0.05)。CPVI后肺静脉ERP(n=47)、RRP(n=26)时间和左心房均无统计学差异,分别是(245±38)ms vs.(234±43)ms(P>0.05),(268±44)ms vs.(245±41)ms(P>0.05)。CPVI后肺静脉ERP(n=47)、RRP(n=21)较CPVI前显著延长,分别是(245±38)ms vs.(187±76)ms(P<0.05);(259±44)ms vs.(230±47)ms(P<0.05)。结论 CPVI隔离肺静脉和左心房之间的电传导,同时也改变了肺静脉的电生理特性,降低了其致心律失常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阵发性心房颤动 肺静脉 环肺静脉电隔离术
下载PDF
Initial experience with circumferential pulmonary vein isolation guided~ by Overlay Ref and CartoMerge in the treatment of paroxysmal atrial fibrillation 被引量:2
16
作者 TANG Kai ZHAO Dong-dong ZHANG Jing-ying CHEN Yan-qing XU Ya-wei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SCIE CAS CSCD 2010年第10期1269-1272,共4页
Background CartoMerge has been widely used in guiding circumferential pulmonary vein isolation (CPVI) for the treatment of paroxysmal atrial fibrillation (PAF). However, the procedure of landmarks selection varies... Background CartoMerge has been widely used in guiding circumferential pulmonary vein isolation (CPVI) for the treatment of paroxysmal atrial fibrillation (PAF). However, the procedure of landmarks selection varies among operators according to their experience. Techniques have to be established to standardize this procedure. We propose that Overlay Ref could facilitate this procedure. This paper aimed to report our initial experience with CPVI guided by Overlay Ref and CartoMerge for the treatment of PAF. Methods Fifty-nine patients with PAF were enrolled in this study. Using Overlay Ref technique, a reference image (inverted) was faded into the live fluoroscopic image. Landmarks of CartoMerge were selected from anatomic points of the top of superior pulmonary veins (PVs) and the bottom of inferior PVs guided by Overlay Ref image. Overlay Ref images were also used to guide the ablation procedure combining with CartoMerge. Results All patients were successfully mapped by CartoMerge guided by Overlay Ref. The distance between the mapping points and the CT surfaces was (1.42±0.67) mm for the patients as a whole. This led to a successful rate of 96% for isolation of pulmonary veins. Duration of ablation procedure was (92±17) minutes. And the total duration of procedure was (139±32) minutes. CartoMerge could also be performed just with 3 paries to 4 paries selected landmarks guided by Overlay Ref without a full anatomic model constructed by Carto. Then, the total duration of procedure could be shortened to (115±38) minutes. Conclusions Overlay Ref technique can facilitate the catheter ablation of PAF and can help to standardize the procedure of landmarks selec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ircumferential pulmonary vein isolation Overlay Ref technique computed tomography three-dimensional electroanatomic mapping atrial fibrillation
原文传递
环肺静脉线性消融术对P波时限及麦氏指数的影响 被引量:3
17
作者 赵亮 张家友 +3 位作者 桂燕萍 李培蕾 顾兴建 廖德宁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406-408,共3页
目的探讨环肺静脉线性消融术对P波时限和麦氏指数的影响。方法选择50例行环肺静脉线性消融的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描记消融术前及术后7天窦性心律下同步12导联心电图,分析比较各导联P波时限及麦氏指数。术后定期根据症状及动态心电图随... 目的探讨环肺静脉线性消融术对P波时限和麦氏指数的影响。方法选择50例行环肺静脉线性消融的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描记消融术前及术后7天窦性心律下同步12导联心电图,分析比较各导联P波时限及麦氏指数。术后定期根据症状及动态心电图随访判断手术成功与否,并比较成功者与复发者手术前后的P波时限及麦氏指数。结果Ⅱ、Ⅲ、aVR、V3、V4、V5导联P波时限术后缩短(P<0.05);Ⅱ、aVR、V3、V4、V6导联麦氏指数术后减小(P<0.05);手术后成功者与复发者P波时限和麦氏指数无差异。结论环肺静脉线性消融术后,体表心电图一些导联中P波时限及麦氏指数减小;术后P波时限及麦氏指数对手术是否成功无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病学 P波时限 麦氏指数 心房颤动 环肺静脉消融
下载PDF
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老年阵发性心房颤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被引量:3
18
作者 谭琛 徐威 +5 位作者 刘建国 石红玲 陈念 陆敏 胡雪红 崔俊玉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 2012年第3期231-233,共3页
目的研究老年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接受经导管射频消融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 71例阵发性房颤患者根据年龄分为中青年组(<65岁)和老年组(≥65岁)。应用环肺静脉线性消融电隔离术根治房颤。随访时间为6~36个月。比较两组射频消... 目的研究老年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接受经导管射频消融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 71例阵发性房颤患者根据年龄分为中青年组(<65岁)和老年组(≥65岁)。应用环肺静脉线性消融电隔离术根治房颤。随访时间为6~36个月。比较两组射频消融治疗房颤的手术成功率、手术时间、并发症等指标。结果老年组首次手术成功率为88.89%,中青年组为77.78%,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343)。老年组与中青年组手术时间分别为(197.4±2.63)min及(200.3±2.65)min,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343)。曝光时间老年组长于中青年组(P<0.01)。两组各发生1例穿刺部位血肿并发症,均未出现心包填塞、肺静脉狭窄及左房食管瘘等严重并发症。结论与中青年相比,老年阵发性房颤患者接受经导管环肺静脉线性消融同样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阵发性心房颤动 环肺静脉电隔离 导管射频消融 老年
下载PDF
环肺静脉隔离对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心房有效不应期的影响 被引量:3
19
作者 薛利 蔡衡 +5 位作者 聂晶 李洪仕 万征 皮淑芳 刘博江 刘迎午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2017年第7期379-384,共6页
目的比较环肺静脉隔离术(CPVI)前后心房各部位有效不应期(ERP)的变化。方法入选2015年4月至2015年12月入住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行首次射频消融术(RFCA)的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30例。CARTO 3系统以FAM模式完成右心房(RA)、左心房(LA)... 目的比较环肺静脉隔离术(CPVI)前后心房各部位有效不应期(ERP)的变化。方法入选2015年4月至2015年12月入住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行首次射频消融术(RFCA)的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30例。CARTO 3系统以FAM模式完成右心房(RA)、左心房(LA)电解剖模型构建。并于上腔静脉(SVC)、中位右心房(MRA)、右心耳(RAA)、左心房前壁(LA-A)、左心房顶部(LA-R)、左心房后壁(LA-P)、左心耳(LAA)、左上肺静脉(LSPV)、左下肺静脉(LIPV)、右上肺静脉(RSPV)、右下肺静脉(RIPV)、冠状静脉窦近端(CSp)、冠状静脉窦远端(CSd)定位取点。所有患者均完成双侧CPVI,并达到肺静脉(PV)-LA双向传导阻滞。于CPVI术前、术后应用心房S1S2程序刺激分别测定心房各部位ERP。并计算右心房(RA,包括SVC、MRA、RAA、CSp)、左心房(LA,包括LA-A、LA-R、LA-P、LAA、CSd)、肺静脉(PV,包括LSPV、LIPV、RSPV、RIPV)的ERP。观察CPVI术前、术后心房电生理特性的改变。结果 (1)CPVI术前心房各部位ERP比较:RAA(197.4±28.6)ms最小(P<0.01);其次为PV,分别为LSPV(213.0±47.5)ms、LIPV(208.9±45.9)ms、RSPV(209.3±43.6)ms、RIPV(213.5±48.1)ms和LAA(218.1±27.7)ms。LA、RA及PV比较:PV ERP(211.2±35.2)ms最短,其次为RA ERP(227.0±23.7)ms及LA ERP(241.0±21.5)ms(P<0.05)。(2)CPVI术前、术后各部位比较:RAA[(197.4±28.6)ms比(208.6±32.2)ms,P=0.003],CSp[(234.7±29.1)ms比(246.9±29.7)ms,P=0.007],LA-R[(242.9±28.9)ms比(258.3±26.9)ms,P=0.003],LA-P[(252.2±28.5)ms比(261.1±30.2)ms,P=0.039],CSd[(238.6±28.3)ms比(250.3±23.6)ms,P=0.009]。LA、RA及PV比较:RA[(227.0±23.7)ms比(235.9±21.7)ms,P=0.002),LA[(241.0±21.5)ms比(249.7±19.9)ms,P=0.001),术后ERP均较术前延长。(3)术前共诱发房性心律失常90例次,以RAA(17)、LAA(12)及PV(36)诱发次数多,上述部位ERP均较短。术后共诱发房性心律失常8例次,位于RAA(4)、LAA(3)及SVC(1)。结论 (1)阵发性房颤患者心房各部位ERP比较,以PV、LAA与RAA最短;该部位程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环肺静脉隔离 有效不应期
下载PDF
压力感知性冷盐水灌注消融导管CPVI治疗非瓣膜病性阵发性房颤的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3
20
作者 唐焕君 李德才 +2 位作者 刘朝晖 刘思泰 张大勇 《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 2018年第3期249-253,共5页
目的探讨压力感知性冷盐水灌注消融导管进行环肺静脉隔离术(CPVI)治疗非瓣膜病性阵发性房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10月—2017年2月本院收治的150例非瓣膜病性阵发性房颤患者为研究对象,对照组和观察组各75例。对照组接受非压力感... 目的探讨压力感知性冷盐水灌注消融导管进行环肺静脉隔离术(CPVI)治疗非瓣膜病性阵发性房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10月—2017年2月本院收治的150例非瓣膜病性阵发性房颤患者为研究对象,对照组和观察组各75例。对照组接受非压力感知性冷盐水灌注射频导管消融,观察组接受压力感知性冷盐水灌注射频导管消融。二组的消融策略均为三维电解剖标测系统(CARTO)指导下的CPVI。利用超声心动图观察其心功能指标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比较二组放电时间、X线透视时间,同时对二组患者并发症及复发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观察组患者术中放电时间和透视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数据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二组患者术后LVEF较术前明显升高,LVEDD较术前明显降低,且观察组患者术后LVEF、LVEDD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二组患者术后随访12个月,服用抗心失常药物而维持窦性心律至少3个月的比例,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观察组随访过程并发症发生率为4.00%,心房颤动复发率为8.00%;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5.33%,心房颤动复发率为28.00%,二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二组心房颤动复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压力感知性冷盐水灌注消融导管进行环肺静脉隔离术治疗非瓣膜病性阵发性房颤患者可明显缩短术中X线放电时间和透视时间,改善心功能,且并发症及复发率低,可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电生理学 冷盐水导管 射频消融 环肺静脉隔离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