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内置转子太阳能集热管流动与传热特性的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黎昊为 左夏华 +4 位作者 张岱凌 温馨 阎华 杨卫民 安瑛 《北京化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89-96,共8页
通过数值模拟方法模拟了非均匀加热工况下内置两叶片转子和低流阻转子的太阳能集热管的流动与强化传热特性,得到了集热管内的温度分布、湍动能分布、努塞尔数以及阻力系数等参数,并通过综合性能评价因子(PEC)对内置转子集热管的综合强... 通过数值模拟方法模拟了非均匀加热工况下内置两叶片转子和低流阻转子的太阳能集热管的流动与强化传热特性,得到了集热管内的温度分布、湍动能分布、努塞尔数以及阻力系数等参数,并通过综合性能评价因子(PEC)对内置转子集热管的综合强化传热性能进行了衡量。结果表明:内置转子后,管内流体的温度分布更加均匀,并且升温速率明显提升,若控制出口温度一致,则内置两叶片转子集热管的长度相较于光管可减少46.15%;内置两叶片转子和低流阻转子集热管内的努赛尔数和阻力系数相较于光管均有明显提升,其中内置两叶片转子集热管提升幅度较大,努赛尔数和阻力系数相较于光管分别提升94%~190%和308%~449%;通过PEC对两种集热管的综合强化传热性能进行衡量,两种集热管的PEC值均大于1,内置两叶片转子集热管具有最大值1.8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合转子 太阳能集热管 强化传热 非均匀加热
下载PDF
不同导程转子组合的强化传热实验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何立臣 阎华 +3 位作者 周寅鹏 何长江 张震 贺建芸 《化学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51-55,共5页
以质量分数60%甘油水溶液为管程流体,将导程100 mm和400 mm的转子进行交错排列,对内置该组合转子的换热管进行了强化传热及阻力特性实验研究。为了保证实验方法和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在实验开始之前进行了光管实验验证。实验结果表明:导... 以质量分数60%甘油水溶液为管程流体,将导程100 mm和400 mm的转子进行交错排列,对内置该组合转子的换热管进行了强化传热及阻力特性实验研究。为了保证实验方法和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在实验开始之前进行了光管实验验证。实验结果表明:导程交错2-6和导程交错1-3的2种方案的综合强化传热效果好,该2种方案的综合评价因子PEC值在1.4—1.8之间,而导程交错4-12的综合强化传热效果比较差,PEC值在1.3—1.6之间,不及导程全400 mm的PEC值,说明为了获得较好的综合强化传热效果,必须将大导程转子数量控制在小导程转子强旋流范围内,否则只会起到反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程交错 转子组合 综合评价因子PEC
下载PDF
旋流作用下水基炭黑纳米流体集热性能研究
3
作者 于晓宇 安瑛 +4 位作者 左夏华 李凯 张锋华 焦志伟 杨卫民 《化工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4097-4108,共12页
主动强化技术是提升集热器效率的有效手段。本研究利用管式有源强化集热装置,系统研究了旋流作用下辐照强度、纳米流体浓度、转子转速、转子数量及排布方式、转子颜色及类型等对水基炭黑纳米流体集热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光热转换效率... 主动强化技术是提升集热器效率的有效手段。本研究利用管式有源强化集热装置,系统研究了旋流作用下辐照强度、纳米流体浓度、转子转速、转子数量及排布方式、转子颜色及类型等对水基炭黑纳米流体集热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光热转换效率随辐照强度的增加而显著增加;炭黑-胶原蛋白的加入使介质同时间段的全程光热转换效率提升了56.6%~216.7%,质量分数为0.005%的水基炭黑纳米流体光热转换效率最高的同时能效比也较高;转子转速在150 r/min时,全程光热转换效率最终提升了30.32%,继续提升转子转速不会增加纳米流体的集热效率;转子均匀排布时,将转子数量减少一半几乎不会影响集热效率;转子颜色及类型的搭配对不同浓度的纳米流体集热效率具有协同作用,黑色低流阻转子在纯水及高浓度纳米流体中集热效果较好,白色两叶片转子在中低浓度的纳米流体中集热效果较好。本研究明确了转子旋流下影响纳米流体集热性能的规律,为太阳能光热利用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合转子 动态集热 纳米粒子 传热 辐射
下载PDF
不同位置转子组对组合转子强化传热性能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何长江 关昌峰 +3 位作者 张震 何立臣 杨卫民 阎华 《化学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30-34,48,共6页
以质量分数60%甘油水溶液为管程介质,每组转子对组合转子传热和阻力特性的影响进行了实验研究。对光管性能进行了实验验证,以保证实验结果的可靠性。研究结果表明:加装L1,L3,L5型组合转子换热管的努塞尔数分别为加装L0型组合转子换热管... 以质量分数60%甘油水溶液为管程介质,每组转子对组合转子传热和阻力特性的影响进行了实验研究。对光管性能进行了实验验证,以保证实验结果的可靠性。研究结果表明:加装L1,L3,L5型组合转子换热管的努塞尔数分别为加装L0型组合转子换热管努塞尔数的0.82倍、0.87倍以及0.73倍左右,阻力系数为0.88倍、0.9倍以及0.9倍左右。而对于综合评价因子PEC而言,加装L3型组合转子换热管的PEC大于加装L1型组合转子换热管的PEC,加装L5型组合转子换热管PEC最小。由此可得,相较于第1组转子,第5组转子对组合转子传热性能的影响最大,第3组转子的影响最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合转子 努塞尔数 阻力系数 综合评价因子
下载PDF
管内组合转子转动特性实验 被引量:1
5
作者 何立臣 杨卫民 +2 位作者 关昌峰 阎华 刘由之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3604-3609,共6页
管内组合转子的转动特性是研究其强化传热及防垢阻垢特性的重要基础。为此,本文搭建转速测定实验台,采用光电式转速测定装置对螺旋两叶片转子、大导程螺旋两叶片转子、小外径螺旋两叶片转子及螺旋三叶片转子在管内不同流量条件下以及不... 管内组合转子的转动特性是研究其强化传热及防垢阻垢特性的重要基础。为此,本文搭建转速测定实验台,采用光电式转速测定装置对螺旋两叶片转子、大导程螺旋两叶片转子、小外径螺旋两叶片转子及螺旋三叶片转子在管内不同流量条件下以及不同轴向位置处的转速进行了测量,分析了转子的转动特性。测量结果表明:转子转速是由转子在管内所处轴向位置、管内流量、转子的导程、转子的外径以及转子的叶片数等因素共同决定的;转子转速均随管内流量的增加而增加,而且近似地呈线性变化;转子转速均沿管轴向的深入而递减;转子导程越大,转子转速越低;转子外径越小,转子转速越低;转子叶片数的增多只能在管前端很小的范围内使转速增大。最后,获得了4种转子在管内不同流量条件下以及不同轴向位置处的转速拟合关联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热 组合转子 转动特性 拟合关联式
下载PDF
同比例大小径转子组合的强化传热实验 被引量:1
6
作者 何立臣 关昌峰 +3 位作者 何长江 张崇文 贺建芸 阎华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2873-2877,共5页
以甘油水溶液为管程流体,水为壳程流体,对外径22mm和外径19mm相间排列的转子组合的换热管进行了强化传热及阻力特性实验研究。为保证实验方法和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对光管进行了实验验证。实验结果表明:将外径22mm转子和外径19mm转子... 以甘油水溶液为管程流体,水为壳程流体,对外径22mm和外径19mm相间排列的转子组合的换热管进行了强化传热及阻力特性实验研究。为保证实验方法和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对光管进行了实验验证。实验结果表明:将外径22mm转子和外径19mm转子以1︰1进行相间排列的方案的Nu和PEC(综合评价因子)高于将两种转子以2︰2进行相间排列的方案,又高于将两者以3︰3进行相间排列的方案,其Nu比外径全19mm方案高出19.17%~34%,PEC值达到了1.78~2.37,说明将两种转子相间排列的越频繁,其换热效果就越好;尽管3种方案的阻力系数与外径全22mm 方案相差不大,但是从工业大批量应用节省材料、节约成本的角度来说,将大小径转子相间排列还是具有实际意义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热 转子组合 相间排列 综合评价因子PEC
下载PDF
内置转子圆管管内沸腾强化传热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黎昊为 左夏华 +3 位作者 张岱凌 温馨 阎华 杨卫民 《北京化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63-69,共7页
利用Fluent软件中欧拉多相流模型下的Rensselaer Polytechnic Institute(RPI)沸腾模型对内置单元组合转子换热管和光管在过冷沸腾工况下的传热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得到换热管内汽相分布、速度场、努赛尔数以及进出口压降等参数,并通过综... 利用Fluent软件中欧拉多相流模型下的Rensselaer Polytechnic Institute(RPI)沸腾模型对内置单元组合转子换热管和光管在过冷沸腾工况下的传热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得到换热管内汽相分布、速度场、努赛尔数以及进出口压降等参数,并通过综合评价因子(PEC)对内置转子换热管的综合传热性能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加装了组合转子后,管内流体由单一的轴向运动变为复杂的螺旋运动;在入口流速0.1~0.5 m/s的模拟范围内,随着入口流速的减小,内置螺旋三叶片转子换热管的汽相体积分数比光管提高2.7%~25.8%,努塞尔数提高了约8.1%~10.79%;在不同入口流速下螺旋三叶片转子和低流阻转子的PEC值均大于1,内置低流阻转子换热管的汽相体积分数比光管提高1.13%~13%,努塞尔数提高约3.6%~8%。螺旋三叶片转子和低流阻转子均具有强化传热效果,且螺旋三叶片转子的强化传热效果要优于低流阻转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合转子 过冷沸腾 强化传热 汽相体积分数
下载PDF
电厂凝汽器组合转子运行状况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何立臣 李芳 +3 位作者 谭伟华 阎华 杨卫民 丁玉梅 《中国化工装备》 CAS 2017年第1期39-44,共6页
以在电厂凝汽器中运行了40个月的转子串为研究对象,采用游标卡尺及电子天平对其进行长度及重量测量,分析其在凝汽器管程的运行状况。结果为:所有转子的径向平均磨损值为0.25mm,占转子外径的比值为1.14%;所有转子的轴向平均磨损值为0.30... 以在电厂凝汽器中运行了40个月的转子串为研究对象,采用游标卡尺及电子天平对其进行长度及重量测量,分析其在凝汽器管程的运行状况。结果为:所有转子的径向平均磨损值为0.25mm,占转子外径的比值为1.14%;所有转子的轴向平均磨损值为0.30mm,占转子设计长度的1.09%。限位件的最大磨损量出现在第14组,磨损值为0.0306g,占限位件总重量的7.29%,将限位件大端面重量占限位件总重量20%计,则限位件的有效寿命为109个月。使用过的转子会附着泥垢,通过计算得出每一个转子因附着泥垢而损失的能量为4.58×10-7J。以上结果表明,限位件大端面磨损是限制转子串使用寿命的关键,减少泥垢在转子上的附着和沉积是开展转子结构设计工作的重要参考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汽器 组合转子 磨损 泥垢
原文传递
内置转子换热管强化传热数值模拟 被引量:6
9
作者 张震 杨卫民 +3 位作者 韩崇刚 阎华 杨斯博 赵本华 《计算机辅助工程》 2011年第2期57-62,共6页
为分析内置转子换热管的传热效果,建立光管和内置转子换热管的三维模型,对换热管内流场、温度场、压力场以及传热过程进行模拟,得到管内流体的阻力特性和传热特性.模拟结果表明:内置转子换热管内的三维流动比较复杂,转子与管壁之间缝隙... 为分析内置转子换热管的传热效果,建立光管和内置转子换热管的三维模型,对换热管内流场、温度场、压力场以及传热过程进行模拟,得到管内流体的阻力特性和传热特性.模拟结果表明:内置转子换热管内的三维流动比较复杂,转子与管壁之间缝隙内的流体有明显的环绕流动,切向速度和径向速度也增大到一定范围;相同雷诺数条件下,内置转子换热管压降比光管增大2.09~2.66倍,管内流体进出口温差比光管增加0.67~0.76℃.内置转子换热管较光管有较强的湍动程度,尤其是近壁区域,因此强化管内的对流传热,传热系数显著提高,从而验证转子具有强化传热的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置转子换热管 强化传热 压降 数值模拟
下载PDF
大卸载力铠装永磁轴承设计分析 被引量:5
10
作者 汪勇 戴兴建 唐长亮 《机械科学与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858-862,共5页
飞轮储能轴系采用非接触磁轴承,卸载轴系80%~90%重量,以降低下支承磨损和功耗。提出铠装钕铁硼永磁轴承设计方法,并应用于400 k W飞轮储能工程样机的磁轴承设计。该设计构型简单,单磁环被包在磁轭中,转子部分无永磁材料,规避振动和散热... 飞轮储能轴系采用非接触磁轴承,卸载轴系80%~90%重量,以降低下支承磨损和功耗。提出铠装钕铁硼永磁轴承设计方法,并应用于400 k W飞轮储能工程样机的磁轴承设计。该设计构型简单,单磁环被包在磁轭中,转子部分无永磁材料,规避振动和散热问题。磁环采用扇形磁瓦拼接,可满足大卸载力需求,其磁场不均匀性对轴向卸载力影响可忽略。工作间隙附近,轴承吸力与间隙大小关系近似线性化。工作间隙中磁轭面积约是磁环面积2倍时,轴承获得最大吸力。高效设计流程方法使磁环体积减少24.4%。给出了不同转速下的轴承最大卸载力设计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永磁轴承 拼装磁环 非均匀磁场 有限元计算 轴向卸载力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