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62篇文章
< 1 2 18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果实中糖的运输、代谢与积累及其调控 被引量:145
1
作者 陈俊伟 张上隆 张良诚 《植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1期1-10,共10页
叶片光合产物向果实运输的主要形态是蔗糖,但在木本蔷薇科果树中,光合产物的主要运输形态为山梨醇。糖从质外体空间跨膜运入共质体的过程由糖运输蛋白介导,而糖运输蛋白的基因表达伴随着果实糖的积累而增强。蔗糖代谢酶参与了细胞内外4... 叶片光合产物向果实运输的主要形态是蔗糖,但在木本蔷薇科果树中,光合产物的主要运输形态为山梨醇。糖从质外体空间跨膜运入共质体的过程由糖运输蛋白介导,而糖运输蛋白的基因表达伴随着果实糖的积累而增强。蔗糖代谢酶参与了细胞内外4个与糖运输有关的无效循环。己糖代谢抑制是果实糖快速积累的前提。在木本蔷薇科果实中,蔗糖代谢酶活力仍非常活跃,表明蔗糖可能与山梨醇在果实生长发育中都起重要的作用。糖作为信号分子,调节了承担糖运输与代谢的基因的表达。自然环境因子和栽培措施能有效调控糖运输、代谢与积累。反义抑制Ivr基因表达能提高番茄果实含糖量的实验结果表明遗传工程调控糖积累的潜力。阐明糖信号与其它信号互作对糖运输与代谢的调控机制是今后研究的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果实 蔗糖 山梨醇 运输 代谢 积累 调控
下载PDF
小麦白粉病新抗源——基因Pm21 被引量:109
2
作者 齐莉莉 陈佩度 +6 位作者 刘大钧 周波 张守中 盛宝钦 向齐君 段霞渝 周益林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3期257-262,共6页
利用C-分带技术,从(扬麦4号或扬麦5号×6V代换系)F_2或M_3代选择的100个抗白粉病单株中,鉴定出17株涉及6VS/6AL易位。易位断点靠近着丝粒。易位系在MI平均每个PMC有0.00—0.80Ⅰ和20.69—21.00Ⅱ,易位染色体在中期Ⅰ基本配对成环状... 利用C-分带技术,从(扬麦4号或扬麦5号×6V代换系)F_2或M_3代选择的100个抗白粉病单株中,鉴定出17株涉及6VS/6AL易位。易位断点靠近着丝粒。易位系在MI平均每个PMC有0.00—0.80Ⅰ和20.69—21.00Ⅱ,易位染色体在中期Ⅰ基本配对成环状二价体,在细胞学上已稳定。不同小种不同菌系的白粉病鉴定表明,易位系在苗期和成株期均表现对白粉病免疫。在簇毛麦6VS上的抗白粉病基因不同于现有抗性基因,根据McIntosh的建议已将该基因定名为Pm21,并被收录于第八届IWGS小麦基因目录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簇毛麦 易位系 白粉病 抗性 基因 PM21
下载PDF
植物对重金属镉的耐受机制 被引量:97
3
作者 张军 束文圣 《植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8,共8页
镉离子(Cd2+)具有强植物毒性,抑制植物生长,甚至使植物死亡。由于长期的环境选择和适应进化,植物发展出耐受机制,可减轻或避免Cd2+的毒害。硫转运蛋白、硫还原相关酶类以及半胱氨酸、谷胱甘肽和植物螯合肽合成基因的表达受Cd2+调控。同... 镉离子(Cd2+)具有强植物毒性,抑制植物生长,甚至使植物死亡。由于长期的环境选择和适应进化,植物发展出耐受机制,可减轻或避免Cd2+的毒害。硫转运蛋白、硫还原相关酶类以及半胱氨酸、谷胱甘肽和植物螯合肽合成基因的表达受Cd2+调控。同时这些基因的过表达也能提高植物对Cd2+的耐性。植物抗氧化系统对Cd2+胁迫诱发的活性氧的清除作用,具转运Cd2+活性的质膜转运蛋白促进Cd2+经共质体途径向木质部运输、装载,而后随蒸腾流向地上部迁移,具转运Cd2+活性的液泡膜转运蛋白促进Cd2+进入液泡的隔离作用,都在植物对Cd2+的耐性中起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耐性 解毒 转运
下载PDF
大型水生植物对重金属的富集与转移 被引量:117
4
作者 潘义宏 王宏镔 +2 位作者 谷兆萍 熊国焕 易锋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3期6430-6441,共12页
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研究了云南阳宗海南北两区域自然生长的17种水生植物的生长状况及植物和对应水样、根区底泥中重金属(As、Zn、Cu、Cd、Pb)的含量。结果表明:植物长势良好,未发现受害症状。水体As严重污染,Pb轻度污染,Zn、Cu和C... 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研究了云南阳宗海南北两区域自然生长的17种水生植物的生长状况及植物和对应水样、根区底泥中重金属(As、Zn、Cu、Cd、Pb)的含量。结果表明:植物长势良好,未发现受害症状。水体As严重污染,Pb轻度污染,Zn、Cu和Cd均未超标。9种沉水植物同时对As、Zn、Cu、Cd、Pb的富集系数(植物全株重金属含量与水中该元素含量的比值)远大于1,具有共富集特征。在平均含As0.175mg/L的水中,金鱼藻、黑藻、小眼子菜、八药水筛全株As平均含量分别为(150±7.3)、(179±35)、(92±31)、(265±21)mg/kg(干重),对As具有较强富集能力;对于8种湿生和挺水植物,北部采样点的喜旱莲子草、田栖稗、细叶小苦荬和长芒稗对As,长芒稗、细叶小苦荬、圆果雀稗、水蓼和风车草对Cd,海芋和圆果雀稗对Zn的富集系数(植物地上部重金属含量与底泥中该元素含量的比值)以及圆果雀稗对Cd和Zn转移系数(植物地上部重金属含量与根中该元素含量的比值)均大于1。聚类分析结果表明,金鱼藻、黑藻、八药水筛、小眼子菜、穗状狐尾藻5种水生植物同时对As、Zn、Cu、Cd、Pb具有较强的吸收和富集能力,在重金属复合污染水体修复中具有较大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水生植物 转移 富集 重金属
下载PDF
环境条件和栽培管理对夏玉米干物质积累、分配及转移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96
5
作者 张银锁 宇振荣 P.M.Driessen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104-109,共6页
作物生产的最主要的过程就是光合产物的积累、分配、转移及最终经济产量的形成。为研究环境条件和栽培管理对这一过程的动态影响 ,1998至 1999年 2年共进行了 19个处理的田间试验 ,系统地测定了不同播期、不同密度、不同施肥、灌溉水平... 作物生产的最主要的过程就是光合产物的积累、分配、转移及最终经济产量的形成。为研究环境条件和栽培管理对这一过程的动态影响 ,1998至 1999年 2年共进行了 19个处理的田间试验 ,系统地测定了不同播期、不同密度、不同施肥、灌溉水平以及不同含盐量的灌溉水质下 ,包括地下部分的夏玉米各器官干物质动态。本文以有效积温表示的相对发育期为时间变量 ,分析了各处理下干物质积累、分配和转移的动态变化 ,并比较了最终产量水平及收获指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干物质积累 干物质分配 干物质转移 环境条件 栽培管理 有效积温
下载PDF
植物对铅的吸收、转运、累积和解毒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113
6
作者 段德超 于明革 施积炎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287-296,共10页
揭示植物对铅的吸收、转运、累积和解毒的分子机制,可以明晰农作物吸收铅的关键过程,阻控铅在粮食、蔬菜中的积累,降低重金属的食用风险;也可以阐明某些铅超积累植物的耐性与解毒机制,分离并克隆铅超积累的功能基因,培育高效的铅污染土... 揭示植物对铅的吸收、转运、累积和解毒的分子机制,可以明晰农作物吸收铅的关键过程,阻控铅在粮食、蔬菜中的积累,降低重金属的食用风险;也可以阐明某些铅超积累植物的耐性与解毒机制,分离并克隆铅超积累的功能基因,培育高效的铅污染土壤修复植物.本文从铅进入植物的两个重要途径(叶片的吸附与吸收以及根系的吸收与转运)出发,系统总结讨论了植物对铅的吸收、转运、累积和分布的研究进展;采用胞外至胞内的空间顺序,分别从植物根系分泌物的解毒、细胞壁的固定和动态响应、细胞质膜的选择透过性作用、液泡的区隔化作用以及金属有机配体的螯合等方面论述植物铅耐性和解毒的分子机理,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研究的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 铅胁迫 吸收 转运 累积 解毒机制
原文传递
超高产冬小麦氮磷钾吸收、分配与运转规律的研究 被引量:74
7
作者 韩燕来 介晓磊 +5 位作者 谭金芳 郭天财 朱云集 王晨阳 夏国军 刘征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6期908-915,共8页
在小麦超高产攻关试验田内,研究 产9405kg.hm^-2的冬小麦对氮,磷,钾养分的吸收,分配与运转规律,结果表明:植株氮,磷,钾养分含量在整个生育期内呈双峰曲线,第一个峰值三种养分均出现在分蘖初期,第二峰值氮磷出现... 在小麦超高产攻关试验田内,研究 产9405kg.hm^-2的冬小麦对氮,磷,钾养分的吸收,分配与运转规律,结果表明:植株氮,磷,钾养分含量在整个生育期内呈双峰曲线,第一个峰值三种养分均出现在分蘖初期,第二峰值氮磷出现在起身期,钾则出现在拔节期;植株对三种养分的吸收速率呈多峰曲线型变化,其养分吸收的最大速率期、氮,钾出现在返青-孕穗末期,磷出现在返青-扬花期;小麦每生产100kg籽粒需氮,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吸收分配 运转规律
下载PDF
施氮量和底追比例对小麦氮素吸收转运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03
8
作者 石玉 于振文 +2 位作者 王东 李延奇 王雪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1860-1866,共7页
应用15N示踪技术研究了高产麦田中施氮量和底施与追施氮肥的比例对小麦氮素吸收转运及籽粒产量的影响。共设7个处理,对照为不施氮肥(N0);在施纯氮量为168和240kg/hm2条件下,各设底肥氮量与追肥氮量比例(底追比例)为1∶1(N1和N4)、1∶2(N... 应用15N示踪技术研究了高产麦田中施氮量和底施与追施氮肥的比例对小麦氮素吸收转运及籽粒产量的影响。共设7个处理,对照为不施氮肥(N0);在施纯氮量为168和240kg/hm2条件下,各设底肥氮量与追肥氮量比例(底追比例)为1∶1(N1和N4)、1∶2(N2和N5)、0∶1(N3和N6)。结果表明,播种至拔节期植株积累的底施氮占植株全生育期积累底施氮总量的78.04%~89.67%;小麦植株对追肥氮的利用率显著高于对底肥氮的利用率,适当增加追施氮肥的比例可提高氮肥利用率,其中N2处理的最高。在相同底追比例下,不同施氮量处理相比较,植株与籽粒中的氮素积累量均无显著差异;施氮量相同,随追施氮肥比例的增加,开花前贮存氮素的转运量和转运效率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N2和N5的转运量及转运效率最高;开花后氮素的同化量及对籽粒的贡献率则随追施氮比例的增加而提高;籽粒氮素积累量在N2、N3、N5和N6处理间无显著差异,但显著高于N1和N4。适量施氮并增加追施氮肥的比例可显著提高籽粒产量、蛋白质含量,N2、N5和N6均效果较好。在本试验条件下,施氮量为168kg/hm2及底追比例为1∶2的处理是兼顾产量、品质和效益的最佳氮肥运筹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氮量 底追比例 15N 氮素吸收 转运 产量
下载PDF
钾素营养对玉米生育后期干物质和养分积累与转运的影响 被引量:96
9
作者 李文娟 何萍 金继运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799-807,共9页
为揭示钾素营养与玉米产量形成的关系,研究了3个施钾水平(K2O 0、113和225 kg/hm2)对玉米生育后期植株不同器官干重及氮、磷、钾积累和转运的影响。结果显示,施钾能显著提高玉米产量。随着施钾量的增加,玉米生育后期干物质积累的最大... 为揭示钾素营养与玉米产量形成的关系,研究了3个施钾水平(K2O 0、113和225 kg/hm2)对玉米生育后期植株不同器官干重及氮、磷、钾积累和转运的影响。结果显示,施钾能显著提高玉米产量。随着施钾量的增加,玉米生育后期干物质积累的最大速率和平均速率提高,最大速率出现时间提前。玉米干物质在各器官中的分配比例随生长发育中心的转移而变化。生育后期干物质和养分由营养体向子粒转运,其中干物质和氮、磷主要来源于穗部营养体的转运,而钾则主要来源于叶片的转运。子粒中氮、磷、钾的积累量分别占总积累量的50.3%~57.1%,59.6%~67.2%和14.0%~33.3%。施钾不但能增加子粒中干物质和氮、磷、钾养分的分配比例,而且还有助于提高干物质和氮、磷、钾养分向子粒转运的转运率。氮的转运率以K1处理(K2O 113 kg/hm2)最大,为45.7%;干物质、磷和钾的转运率以K2处理(K2O 225 kg/hm2)最大,分别为7.4%、62.6%和22.4%;子粒养分中54.5%~60.6%的氮,56.0%~85.8%的磷及52.4%~100.0%的钾可以依赖于营养体的转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干物质 养分积累 转运
下载PDF
超高产春玉米干物质及养分积累与转运特征 被引量:94
10
作者 杨恒山 张玉芹 +3 位作者 徐寿军 李国红 高聚林 王志刚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315-323,共9页
以金山27为供试品种,设超高产栽培(SHY)和普通高产栽培(CK)2个处理,通过2009、2010年2年的田间试验,研究了超高产春玉米干物质及氮、磷、钾养分积累与转运特征。结果表明,超高产栽培下春玉米单位面积干物质积累量极显著高于普通高产栽培... 以金山27为供试品种,设超高产栽培(SHY)和普通高产栽培(CK)2个处理,通过2009、2010年2年的田间试验,研究了超高产春玉米干物质及氮、磷、钾养分积累与转运特征。结果表明,超高产栽培下春玉米单位面积干物质积累量极显著高于普通高产栽培,尤以吐丝后为甚,吐丝后干物质积累率较普通高产栽培高4.5%(2009)和3.2%(2010),干物质积累对产量的贡献率较普通高产栽培高8.5%(2009)和3.9%(2010)。超高产栽培春玉米营养器官干物质转运率为15.1%(2009)和14.9%(2010),转运量对产量贡献率为16.6%(2009)和18.5%(2010),确保了协调的源库关系。超高产栽培植株吐丝后氮、磷、钾的积累率及其对子粒贡献率均显著高于普通高产栽培,其中,氮积累对子粒贡献较普通高产栽培高30.0%(2009)和16.3%(2010),磷积累对子粒贡献较普通高产栽培高10.8%(2009)和6.0%(2010),钾积累对子粒贡献较普通高产栽培高7.9%(2009)和8.2%(2010),在生育后期保持了较强的养分吸收能力。超高产栽培玉米茎鞘中氮、磷转运率均高于普通高产栽培,叶片中氮、钾转运率低于普通高产栽培。其中,超高产栽培玉米叶片氮的转运率为41.0%(2009)和42.9%(2010),对子粒氮的贡献率小于普通高产栽培,超高产栽培使叶片在玉米生育后期维持了较高的光合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产春玉米 干物质 NPK养分 积累 转运
下载PDF
施氮量对冬小麦灌浆期光合产物积累、转运及分配的影响 被引量:90
11
作者 马冬云 郭天财 +4 位作者 王晨阳 朱云集 宋晓 王永华 岳艳军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027-1033,共7页
采用花前14C-同位素标记旗叶的方法,研究了盆栽条件下不同施氮量对两种穗型冬小麦品种光合产物转运及14C同化物积累、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冬小麦成熟期14C-同化物主要分配在茎鞘中,其分配率为44.31%-60.96%;其次在籽粒中,分配率为31.8... 采用花前14C-同位素标记旗叶的方法,研究了盆栽条件下不同施氮量对两种穗型冬小麦品种光合产物转运及14C同化物积累、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冬小麦成熟期14C-同化物主要分配在茎鞘中,其分配率为44.31%-60.96%;其次在籽粒中,分配率为31.81%-40.67%;其中大穗型品种兰考矮早八茎鞘、叶片中的分配率高于多穗型品种豫麦49-198,表明成熟时大穗型品种有更多的同化物滞留在茎鞘和叶片中。施氮量对14C-同化物分配率有影响,在施氮量36gm-2处理的茎鞘中分配率下降,而籽粒中的分配率增加,表明增施氮肥促进花前同化物向籽粒中分配。随着籽粒灌浆进程,光合产物在营养器官中的分配率逐渐下降,在籽粒中的分配率逐渐增加,表明营养器官的同化物逐渐向籽粒转运。小麦籽粒的同化物有34.94%来自花前贮藏物质的转运,65.06%来自开花后同化量,但不同品种、不同氮素水平处理之间有较大差异。施氮量36gm^-2处理的花前转运量、转运率、花前贮藏物质对籽粒贡献率均下降,但花后同化量、对籽粒贡献率以及单穗粒重均增加;其中兰考矮早八和豫麦49-198的花后贡献率分别为77.84%和56.29%,表明兰考矮早八花后同化量对籽粒的贡献大于豫麦49-198。两品种籽粒产量均表现为施氮量36gm-2处理高于18gm^-2处理,并且大穗型品种的增产幅度大于多穗型品种,表明增施氮肥对不同冬小麦品种的增产效应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施氮量 光合物质 积累 转运 分配
下载PDF
不同生态条件下不同基因型小麦干物质和氮素积累与分配特征 被引量:69
12
作者 荆奇 戴廷波 +2 位作者 姜东 曹卫星 孙传范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5,共5页
以 4 0个主栽小麦品种 /品系为材料 ,研究了不同基因型小麦籽粒干物质与氮素的来源及累积转运过程 ,分析了氮素累积转运的基因型差异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反应。结果表明 ,不同环境下小麦植株干物质与氮素的积累与转运差异明显 ,籽粒蛋白质... 以 4 0个主栽小麦品种 /品系为材料 ,研究了不同基因型小麦籽粒干物质与氮素的来源及累积转运过程 ,分析了氮素累积转运的基因型差异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反应。结果表明 ,不同环境下小麦植株干物质与氮素的积累与转运差异明显 ,籽粒蛋白质含量不同的小麦基因型 ,植株氮素与干物质的积累与分配过程有显著的差异。干物质与氮素的再分配是同步进行的 ,籽粒蛋白质含量与花后合成氮素的再分配量呈极显著正相关 (r =0 6 375 )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条件 基因型 小麦 干物质 氮素 积累 转运 分配 籽粒产量
下载PDF
植物对重金属镉的吸收转运和累积机制 被引量:81
13
作者 张玉秀 于飞 +1 位作者 张媛雅 宋小庆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2008年第5期1317-1321,共5页
Cd是土壤污染的主要因素之一,痕量的Cd2+不仅对植物生长有毒害作用,同时对人体健康产生极大的危害,研究植物如何从土壤中吸收Cd2+,并在整个植物体内运输和积累的机理,对开发植物修复技术及生态环境的恢复具有重要意义。近年研究表明:土... Cd是土壤污染的主要因素之一,痕量的Cd2+不仅对植物生长有毒害作用,同时对人体健康产生极大的危害,研究植物如何从土壤中吸收Cd2+,并在整个植物体内运输和积累的机理,对开发植物修复技术及生态环境的恢复具有重要意义。近年研究表明:土壤微环境影响植物对Cd2+的吸收;植物根细胞壁通过选择性吸收可以吸附和固定土壤中的Cd2+,其中大部分Cd2+被截留在细胞壁中,其余的则通过协助扩散或主动运输等方式透过细胞膜进入根细胞中;在根细胞中Cd部分累积在液泡中,部分则通过木质部运输到地上部分;茎叶部的大部分Cd2+通过络合作用被固定在液泡中,少量被截留在细胞壁和细胞质中。在植物结实期,Cd通过韧皮部进入籽实中,而籽粒中的Cd几乎不能运输到其他部分,主要通过食物链进入动物和人体中。本文综述了植物对Cd的吸收和运输机制方面的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 运输 累积 植物
下载PDF
氮肥用量与运筹对水稻氮素吸收转运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85
14
作者 潘圣刚 黄胜奇 +4 位作者 翟晶 蔡明历 曹凑贵 展茗 唐湘如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23-29,共7页
应用^15N示踪技术研究了大田条什下氮肥用量与运筹对水稻氮素吸收、转运及籽粒产量的影响。试验分别设置3个氮肥水平(0、150和240kg/hm^2N)和两种基追比例(即基肥:蘖肥:穗粒肥分别为40%:30%:30%(A)和30%:20%:50%(B... 应用^15N示踪技术研究了大田条什下氮肥用量与运筹对水稻氮素吸收、转运及籽粒产量的影响。试验分别设置3个氮肥水平(0、150和240kg/hm^2N)和两种基追比例(即基肥:蘖肥:穗粒肥分别为40%:30%:30%(A)和30%:20%:50%(B)),共5个处理,依次记作N0、N150A、N150B、N240A、N240B。结果表明,在0—240kg/hm2范围内,提高氮肥水平,显著增加水稻吸收的肥料氮素、土壤氮素数量以及肥料氮在土壤中的残留量。成熟期高氮处理(240kg/hm2)水稻吸收的肥料氮素、土壤氮素及肥料氮在土壤中的残留量较多,分别为110.25、65.91、32.69kg/hm2,而氮素的吸收利用率和土壤残留率下降,氮素损失率增加。在相同的氮肥水平下,采用基肥:蘖肥:秘粒肥比例为30%:20%:50%时,水稻吸收的肥料氮数量显著增加,氮素吸收利用率和土壤戏留率提高,氮素损失率降低。适量施氮并增加穗粒肥的施氮比例,可以显著增加水稻产量。在本实验条件下,施氮量为240kg/hm2及丝肥:蘖肥:穗粒肥为30%:20%:50%的施氮处理是兼顾产量和环境的最佳氮肥运筹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氮量 基追比例 15N 氮素吸收 转运 水稻
下载PDF
用RAPD技术鉴定两个小冰麦易位系 被引量:48
15
作者 鲍晓明 黄百渠 +2 位作者 李松涛 张忠廷 王斌 《Acta Genet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1993年第1期81-87,共7页
本文对从小冰麦异附加系中选育出的两个抗锈品系小冰麦33号,小冰麦34号及其原始亲本新曙光一号和抗源供体天兰冰草进行了RAPD分析,确定了小冰麦33号和小冰麦34号是含一段冰草DNA的易位系。文中还讨论了RAPD做为一种准确、快速鉴定易位... 本文对从小冰麦异附加系中选育出的两个抗锈品系小冰麦33号,小冰麦34号及其原始亲本新曙光一号和抗源供体天兰冰草进行了RAPD分析,确定了小冰麦33号和小冰麦34号是含一段冰草DNA的易位系。文中还讨论了RAPD做为一种准确、快速鉴定易位系的方法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易位 RAPD 小冰麦 天兰冰草 抗锈生状
下载PDF
喷灌与地面灌溉冬小麦干物质积累、分配和运转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58
16
作者 姚素梅 康跃虎 刘海军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51-56,共6页
以中优9507为材料,采用大田试验的方法,研究了喷灌和地面灌溉条件下冬小麦干物质积累、分配和运转状况。试验结果表明:与对照地面灌溉相比,在冬小麦生长的中前期(分蘖期~拔节期),喷灌条件下冬小麦地上部干物质总量较小,但是在冬小麦生... 以中优9507为材料,采用大田试验的方法,研究了喷灌和地面灌溉条件下冬小麦干物质积累、分配和运转状况。试验结果表明:与对照地面灌溉相比,在冬小麦生长的中前期(分蘖期~拔节期),喷灌条件下冬小麦地上部干物质总量较小,但是在冬小麦生长的中后期(抽穗期~成熟期),喷灌有利于植株对干物质的积累,其干物质总量明显高于地面灌溉条件下;在抽穗前,喷灌和地面灌溉条件下各器官干物质的分配率差异不显著,在抽穗后的灌浆期,喷灌条件下叶片、籽粒中的干物质分配率提高,其茎鞘的干物质分配率则降低;喷灌条件下叶片、颖壳、茎鞘贮藏物质的转化率均低于地面灌溉,其抽穗后生产的干物质对籽粒的贡献率较地面灌溉显著提高;喷灌条件下冬小麦的结实率、千粒重、产量分别较地面灌溉提高了5.9%1、.23 g、491.4 kg/hm2,差异在处理间均显著;喷灌条件下冬小麦的耗水量小于地面灌溉,水分利用效率高于地面灌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喷灌 地面灌溉 冬小麦 干物质 积累 分配 运转
下载PDF
多环芳烃来源与分布及迁移规律研究概述 被引量:46
17
作者 韩菲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07年第4期57-61,共5页
概述了多环芳烃的来源,就近年来多环芳烃(PAHs)在大气、土壤、植被和水体沉积物中分布与迁移规律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并展望了未来PAHs研究方向。
关键词 PAHS 来源 分布 迁移规律 研究方向
下载PDF
Gut-liver axis and probiotics: Their role in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被引量:57
18
作者 Giulia Paolella Claudia Mandato +3 位作者 Luca Pierri Marco Poeta Martina Di Stasi Pietro Vajro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SCIE CAS 2014年第42期15518-15531,共14页
The incidence of obesity and its related conditions, including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NAFLD), has dramatically increased in all age groups worldwide. Given the health consequences of these conditions, and ... The incidence of obesity and its related conditions, including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NAFLD), has dramatically increased in all age groups worldwide. Given the health consequences of these conditions, and the subsequent economic burden on healthcare systems, their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have become major priorities. Because standard dietary and lifestyle changes and pathogenically-oriented therapies (e.g., antioxidants, oral hypoglycemic agents, and lipid-lowering agents) often fail due to poor compliance and/or lack of efficacy, novel approaches directed toward other pathomechanisms are needed. Here we present several lines of evidence indicating that, by increasing energy extraction in some dysbiosis conditions or small intestinal bacterial overgrowth, specific gut microbiota and/or a &#x0201c;low bacterial richness&#x0201d; may play a role in obesity, metabolic syndrome, and fatty liver. Under conditions involving a damaged intestinal barrier (&#x0201c;leaky gut&#x0201d;), the gut-liver axis may enhance the natural interactions between intestinal bacteria/bacterial products and hepatic receptors (e.g., toll-like receptors), thus promoting the following cascade of events: oxidative stress, insulin-resistance, hepatic inflammation, and fibrosis. We also discuss the possible modulation of gut microbiota by probiotics, as attempted in NAFLD animal model studies and in several pilot pediatric and adult human studies. Globally, this approach appears to be a promising and innovative add-on therapeutic tool for NAFLD in the context of multi-target therap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ROBIOTICS Gut-liver axis Intestinal microbiota Barrier function Small intestinal bacterial overgrowth Bacterial translocation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下载PDF
不同产量水平旱地冬小麦品种干物质累积和转移的差异分析 被引量:56
19
作者 周玲 王朝辉 +3 位作者 李富翠 孟晓瑜 李可懿 李生秀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3期4123-4131,共9页
旱地小麦高产栽培中品种起着重要作用,研究不同产量水平旱地冬小麦品种干物质累积和转移的差异,对黄土高原旱区作物高产稳产有重要意义。以9个旱地冬小麦品种为材料,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产量水平旱地冬小麦品种的生物量、花前花后干... 旱地小麦高产栽培中品种起着重要作用,研究不同产量水平旱地冬小麦品种干物质累积和转移的差异,对黄土高原旱区作物高产稳产有重要意义。以9个旱地冬小麦品种为材料,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产量水平旱地冬小麦品种的生物量、花前花后干物质累积量、干物质转移量、转移率及转移干物质对籽粒的贡献率、叶面积、SPAD值以及光合速率的差异。结果表明,不同小麦品种的生物量、花前花后干物质累积量、干物质转移量、转移率及转移干物质对籽粒的贡献率均存在明显差异。与不施肥相比,高、中、低3个产量水平小麦品种在低养分投入时,成熟期生物量分别提高29%,22%和6%,高水平时分别提高46%,39%和23%,高产品种的生物量及其对养分投入的敏感程度明显高于低产品种。不同品种的花后干物质累积量随养分投入水平提高而增加,但花前营养器官中储存物质的转移量、转移率和对籽粒的贡献率却明显随之下降。功能叶(旗叶)在灌浆期高、中、低3个产量水平品种的SPAD值在低养分投入条件下分别为20.7、17.5和13.7;高养分投入时,分别为35、26.1和16.8。高产品种西农88的光合速率为6.0μmolCO.2m-.2s-1),中产和低产品种的平均光合速率分别为4.3μmolCO.2m-.2s-1和4.0μmolCO.2m-.2s-1,高产品种功能叶(旗叶)在灌浆期能保持较高的SPAD值和光合速率,因而花后能生产较多的干物质,但其花前干物质转移量、转移率及转移干物质对籽粒的贡献率均没有明显优势。可见,花后较高的叶绿素水平、光合速率和干物质累积是旱地小麦品种高产的重要原因。选择优良品种,采取合理的栽培措施,特别是通过养分调控保持花后具较高的干物质累积量是西北旱地进一步提高冬小麦产量的重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产量 干物质 累积 转移
下载PDF
高温下干旱和渍水对冬小麦花后旗叶光合特性和物质转运的影响 被引量:46
20
作者 赵辉 戴廷波 +2 位作者 姜东 荆奇 曹卫星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333-338,共6页
以蛋白质含量不同的两个冬小麦品种扬麦9号和豫麦34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温度和水分条件下小麦花后旗叶光合特性的变化、营养器官花前贮藏干物质和氮素转运特征及其与籽粒产量和品质形成的关系.结果表明,高温及干旱和渍水均明显降低了旗叶... 以蛋白质含量不同的两个冬小麦品种扬麦9号和豫麦34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温度和水分条件下小麦花后旗叶光合特性的变化、营养器官花前贮藏干物质和氮素转运特征及其与籽粒产量和品质形成的关系.结果表明,高温及干旱和渍水均明显降低了旗叶光合速率和叶绿素含量(SPAD值),但高温下干旱和渍水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加重.小麦营养器官花前贮藏干物质、氮素转运量和转运率在适温下表现为干旱>对照>渍水,高温下则表现为对照>干旱>渍水.适温下花后同化物积累量表现为对照>渍水>干旱,高温下则表现为对照>干旱>渍水.花后氮素积累量在适温和高温下均表现为对照>渍水>干旱.籽粒淀粉含量以适温适宜水分处理最高,高温渍水下最低;蛋白质含量以高温干旱下最高,适温渍水下最低.温度和水分逆境下小麦粒质量和淀粉含量的降低与花后较低的光合能力及干物质积累有关,而蛋白质含量则与花前贮藏氮素的转运量和转运率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高温 水分逆境 光合特性 转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8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