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三种珍稀有蹄类动物的警戒行为数据 被引量:13
1
作者 李忠秋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335-1340,共6页
警戒行为是野生动物重要的反捕食策略之一,警戒行为的研究已经成为行为生态学中继动物的采食行为、繁殖行为之外的另一热点研究领域。然而,尽管研究人员至今已经在数百种鸟类、兽类中开展了各种类型的警戒行为学研究,但相关研究的原始... 警戒行为是野生动物重要的反捕食策略之一,警戒行为的研究已经成为行为生态学中继动物的采食行为、繁殖行为之外的另一热点研究领域。然而,尽管研究人员至今已经在数百种鸟类、兽类中开展了各种类型的警戒行为学研究,但相关研究的原始数据却鲜有共享。本文公开了利用焦点取样法采集的我国3种珍稀有蹄类动物警戒行为数据样本716个,其中普氏原羚(Procapra przewalskii)175个、藏原羚(P.picticaudata)180个、麋鹿(Elaphurus davidiamus)361个,并同时公布了采集该行为学数据时的相关变量,包括性别、群体类型、群体大小、捕食风险、人类干扰等。结果显示在上述3种有蹄类动物中,均存在明显的集群效应,且此效应与性别及捕食风险存在交互作用。本文尝试建立标准的行为学数据规范,以期为未来的行为学研究数据的共享及深度挖掘提供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捕食风险 反捕食策略 集群效应 麋鹿 普氏原羚 群体大小 人类干扰 藏原羚
原文传递
藏原羚集群行为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0
2
作者 连新明 苏建平 +1 位作者 张同作 曹伊凡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2004年第5期488-493,共6页
20 0 2年 10月至 2 0 0 3年 12月 ,在可可西里对藏原羚 (Procaprapicticaudata)的集群行为进行了初步研究。将其集群划分为雌性群、雄性群、母仔群、雌雄混群和独羚 5种类型。共统计藏原羚 92 4群次 ,计 36 4 3只次。其中 ,雌性群 5 2 ... 20 0 2年 10月至 2 0 0 3年 12月 ,在可可西里对藏原羚 (Procaprapicticaudata)的集群行为进行了初步研究。将其集群划分为雌性群、雄性群、母仔群、雌雄混群和独羚 5种类型。共统计藏原羚 92 4群次 ,计 36 4 3只次。其中 ,雌性群 5 2 5群次 ,占 5 6 .8% ,为最多的集群类型 ;其余为独羚 (2 6 .1% )、雄性群 (11.0 % )、母仔群 (3.0 % )和雌雄混群 (3.0 % )。不同大小集群的比例亦有极显著差异 ,其中 2 - 10只的集群占 70 .0 % ,独羚占 2 6 .1% ,其余为 3.9% ;最大集群为 17只。另外 ,选择 2 - 8只的集群的个体数占 72 .9% ,选择 8只以上集群的个体数为 2 0 .5 % ,独羚仅占 6 .6 % ,选择不同大小集群的个体数的差异也极为显著 (P <0 .0 0 1)。除独羚外 ,其余 4种集群类型的集群大小存在极显著差异。独羚作为一种特殊的集群类型 ,其雄性个体的比例占到 6 8.1% ,这说明雄性个体比雌性更容易形成独羚。总体而言 ,藏原羚的集群以雌性群为主 ,最适集群大小为 2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可西里 Procapra picticaudata 集群类型 集群大小
下载PDF
青藏公路沿线藏羚羊、藏野驴和藏原羚的行为比较 被引量:8
3
作者 于智勇 杨林 +3 位作者 吕慎金 殷宝法 刘宇庆 魏万红 《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0-13,共4页
2003、2004年7-8月,采用目标取样法对青藏公路沿线藏羚羊(238群)、藏野驴(22群)和藏原羚(145群)不同行为的时间分配及活动频次进行观察,并分析各种行为与种群大小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取食行为是藏羚羊、藏野驴和藏原羚最... 2003、2004年7-8月,采用目标取样法对青藏公路沿线藏羚羊(238群)、藏野驴(22群)和藏原羚(145群)不同行为的时间分配及活动频次进行观察,并分析各种行为与种群大小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取食行为是藏羚羊、藏野驴和藏原羚最主要的活动,其次是移动和站立行为。藏原羚取食和警戒行为持续的时间均显著多于藏羚羊和藏野驴;藏野驴修饰行为持续的时间极显著多于藏原羚和藏羚羊;而藏原羚的各种行为(除修饰行为)发生的频次均极显著高于藏羚羊和藏野驴。相关性分析表明,3种动物站立行为持续的时间和发生的频次均与种群大小呈明显的相关,说明3种野生动物采取不同的行为对策以适应当地的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公路 藏羚羊 藏野驴 藏原羚 行为
下载PDF
可可西里藏羚羊、野牦牛、藏野驴和藏原羚冬季蠕虫卵粪检研究初报 被引量:7
4
作者 曹伊凡 苏建平 +1 位作者 张同作 连新明 《四川动物》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611-614,共4页
2004年12月25日~2005年1月5日,在可可西里地区收集到藏羚羊、野牦牛、藏野驴和藏原羚的新鲜粪便各36、16、13和20份带回实验室,利用漂浮法、沉淀法对其在冬季的寄生蠕虫卵进行检查。结果显示:藏羚羊、藏原羚粪便中均存在有细颈属线虫、... 2004年12月25日~2005年1月5日,在可可西里地区收集到藏羚羊、野牦牛、藏野驴和藏原羚的新鲜粪便各36、16、13和20份带回实验室,利用漂浮法、沉淀法对其在冬季的寄生蠕虫卵进行检查。结果显示:藏羚羊、藏原羚粪便中均存在有细颈属线虫、马歇尔属线虫和莫尼茨属绦虫虫卵,藏羚羊的感染率在19.4%~94.4%之间,感染强度EPG分别为5.58、5.11和2.86;藏原羚感染率为15%~65%,感染强度EPG各自为11.1、2.45和12.65。野牦牛粪样有古柏属和毛圆属线虫卵,感染率在75%~87.5%之间,感染强度EPG为9.06和5.93;藏野驴粪样有裸头属绦虫卵和园形科线虫卵,感染率在31%~100%之间,感染强度EPG分别为3.77和104。粪检表明:冬季藏羚羊、野牦牛、藏野驴和藏原羚的蠕虫感染率高、感染种类少和感染强度低,动物处于带虫免疫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羚羊 藏野驴 野牦牛 藏原羚 寄生虫蠕虫卵计数
下载PDF
西藏羌塘自然保护区与人类活动有关的藏羚、藏野驴和藏原羚密度(英文) 被引量:4
5
作者 Joseph L. FOX Brd-JФrgen BRDSEN 《动物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586-597,共12页
1999年,2000年和2002年,在西藏西北部的西藏羌塘自然保护区分别沿三条横跨该自然保护区的长度为750-860km的东西向样线估计了藏羚(Pantholopshodgsoni)、藏野驴(Equuskiang)和藏原羚(Procaprapicticaudata)密度(每平方公里个体数)和遇见... 1999年,2000年和2002年,在西藏西北部的西藏羌塘自然保护区分别沿三条横跨该自然保护区的长度为750-860km的东西向样线估计了藏羚(Pantholopshodgsoni)、藏野驴(Equuskiang)和藏原羚(Procaprapicticaudata)密度(每平方公里个体数)和遇见率(每平方公里遇见个体数)。在低海拔(4500-4700m)地区,藏羚、藏野驴和藏原羚数量很少,在那些人类活动强度高或中等的地区,藏羚、藏野驴和藏原羚的数量也极少,以致无法估计密度或遇见率。在高海拔(4700-5200m)地区,藏羚和藏野驴数量在那些人类和家畜活动强度低的地区,数量总比那些中等人类活动强度的地区高,尽管藏羚的数量差别比藏野驴小。藏原羚的情形不一样,在人类活动强度低或中等的地区的遇见率相仿。在某种程度上,这种差别可能与这些动物的生境偏好有关。看起来,藏原羚、其次是藏野驴比藏羚更能耐受人类和家畜的活动。注意到这三种动物在人类和家畜活动低的地区的结果方差都大,表明三种动物在有人类和家畜活动低的地区与在那些中等人类和家畜活动地区的分布相反的成群分布。三年中有蹄类动物遇见率的模式都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羚 藏野驴 藏原羚 密度估计 距离取样 样线法取样 自然保护区 人类活动 西藏 密度
下载PDF
青藏高原藏原羚携带海氏肠球菌的特征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蒙家嘉 董魁 +2 位作者 周娟 杨晶 徐建国 《疾病监测》 CAS 2020年第3期231-236,共6页
目的研究青藏高原野生动物藏原羚携带的海氏肠球菌特征。方法分离细菌,采用16S rRNA、rpoA基因序列比对方法鉴定藏原羚携带的海氏肠球菌。采用K-B纸片法进行药敏试验;使用COGs、SwissProt、CARD和VFDB等数据库对基因组进行分析;采用MUM... 目的研究青藏高原野生动物藏原羚携带的海氏肠球菌特征。方法分离细菌,采用16S rRNA、rpoA基因序列比对方法鉴定藏原羚携带的海氏肠球菌。采用K-B纸片法进行药敏试验;使用COGs、SwissProt、CARD和VFDB等数据库对基因组进行分析;采用MUMmer和TreeBest软件构建单核苷酸多态性系统进化树图。结果从15份藏原羚粪便样品分离到2株海氏肠球菌。生化分析、16S rRNA和rpoA基因序列分析支持其为海氏肠球菌的鉴定。基因组分析发现其携带荚膜多糖基因簇。系统进化树分析提示2株藏原羚源海氏肠球菌分别属于不同的进化分支,且都与动物源性菌株进化关系更近。2株菌对多种常用抗生素敏感。结论青藏高原藏原羚携带的病原菌海氏肠球菌基因组中存在荚膜多糖基因簇,利于其抵抗不利环境因素,提示YL69可能具备在人群中传播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氏肠球菌 藏原羚 荚膜多糖基因簇 耐药性 基因组分析
原文传递
藏原羚研究现状与进展 被引量:1
7
作者 鲁庆彬 王小明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2004年第2期42-48,共7页
藏原羚是青藏高原上特有的有蹄类动物,分布区比较狭窄。从分类学、形态学、种群生态学、行为生态学和保护生物学等多学科领域来看,藏原羚的生物学研究还很不完善和不系统,有许多方面都是空白,甚至有关藏原羚种群生态学研究的基础和核心... 藏原羚是青藏高原上特有的有蹄类动物,分布区比较狭窄。从分类学、形态学、种群生态学、行为生态学和保护生物学等多学科领域来看,藏原羚的生物学研究还很不完善和不系统,有许多方面都是空白,甚至有关藏原羚种群生态学研究的基础和核心——种群数量和动态,现在也还不十分清楚,因此藏原羚的种群研究是相对滞后的。目前,世界各地面临着动物栖息地缩小和物种数量减少的问题,藏原羚也不例外,所以深入探索藏原羚的基础生物学知识,将有助于找到藏原羚保护对策,并为环境保护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藏原羚 种群生态学
下载PDF
川西北高原藏原羚夏季生境选择 被引量:23
8
作者 张洪茂 胡锦矗 《四川动物》 CSCD 2002年第1期12-15,共4页
利用数量化理论对川西北高原藏原羚夏季生境选择进行了研究,发现影响藏原羚夏季生境选择的主要因子有水源、植被类型、隐蔽条件,次要因子为食物丰盛度、人为干扰和海拔高度;其最适生境为隐蔽条件较好、水源较近的草甸草原。
关键词 川西北高原 藏原羚 数量化理论 生境选择 夏季
下载PDF
夏季可可西里雌性藏原羚行为时间分配及活动节律 被引量:26
9
作者 连新明 李晓晓 +2 位作者 颜培实 张同作 苏建平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663-670,共8页
2005和2010两年的6—8月,在可可西里采用目标动物观察法记录藏原羚的行为时间分配和活动节律。所有行为被划分为觅食、警戒、躺卧、移动和其它5种类型。研究结果表明,觅食和躺卧是藏原羚的主要行为类型,分别占总行为时间的(42.02±2... 2005和2010两年的6—8月,在可可西里采用目标动物观察法记录藏原羚的行为时间分配和活动节律。所有行为被划分为觅食、警戒、躺卧、移动和其它5种类型。研究结果表明,觅食和躺卧是藏原羚的主要行为类型,分别占总行为时间的(42.02±2.22)%和(31.21±2.71)%,警戒、移动和其它3种行为类型时间比例依次减少。藏原羚的集群大小为1—10和12只,随着集群规模的增加,藏原羚的觅食时间增加,警戒时间减少,但其余3种行为类型与集群规模无显著相关性。与无羔藏原羚个体相比,有羔藏原羚的移动行为所占比例较高,而躺卧比例较低,觅食、警戒和其它3种行为类型差异不显著。一天中,藏原羚的觅食行为存在3个高峰,分别为8:00—8:59,10:00—12:59和16:00—19:59;躺卧行为的变化趋势与觅食行为相反;警戒行为仅有1个高峰,为14:00—14:59。5种行为类型在各时段间均存在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原羚 行为时间分配 集群规模 繁殖状态 活动节律
下载PDF
青海省天峻地区藏原羚的食性分析 被引量:16
10
作者 李忠秋 蒋志刚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64-67,共4页
2005~2006年草青期和草枯期我们在青海省天峻地区随机收集了藏原羚的粪样,并利用粪便显微分析法对藏原羚的食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藏原羚采食共计16科34属43种植物,其中草青期采食16科33属42种,草枯期12科22属30种。豆科植物是... 2005~2006年草青期和草枯期我们在青海省天峻地区随机收集了藏原羚的粪样,并利用粪便显微分析法对藏原羚的食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藏原羚采食共计16科34属43种植物,其中草青期采食16科33属42种,草枯期12科22属30种。豆科植物是藏原羚采食的主要类群,禾本科、菊科、蔷薇科和莎草科其次,豆科、禾本科、菊科、蔷薇科和莎草科等五科植物占藏原羚采食总量的90%左右。不同物候期,藏原羚的食性变化明显,豆科、蔷薇科在草枯期所占的比例显著低于草青期,而禾本科、菊科和莎草科所占比例则显著高于草青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藏原羚 粪便显微分析
下载PDF
四川石渠县夏季藏原羚的分布和栖息地特征 被引量:14
11
作者 鲁庆彬 王小明 +1 位作者 胡锦矗 王正寰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91-96,共6页
The distribution, size and habitat of Tibetan gazelle (Procapra picticaudata)population have been investigated in Shiqu County of Sichuan Province from June to August of 1999 and July to August of 2003. 195 sampling... The distribution, size and habitat of Tibetan gazelle (Procapra picticaudata)population have been investigated in Shiqu County of Sichuan Province from June to August of 1999 and July to August of 2003. 195 sampling belts (3 km×3 km) were made in total, which covered 10.8% of the whole grasslan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average density of Tibetan gazelles was 0.117 individuals/km(2a in Shiqu County, and their population size was about 1 901 individuals.They mainly occurred from (4 200) to (4 700) m altitude (88.3%).Aggregation characterized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Tibetan gazelles that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types:male-only groups(42.1%), female-only groups(21.1%)and mother-offspring groups(36.8%), with main group size varied from 2 to 8 individuals (83%) and mean group size 4.8 individuals. 42 sampling plots (20 m ×20 m) were set at least every 100 m apart. Factor analysis indicated that more away from residence (69%) and closer to water source (93%) were characteristic of Tibetan gazelle habitat. It was usually located in sunny (79%), drafty(83%) and smooth grassland slope (95%) with favorable concealing condition (52%), where vegetation was mainly 5-8 cm in height (62%)and 75%- 90% in canopy (6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季 石渠县 分布 栖息地 藏原羚
下载PDF
藏原羚产仔期社群结构与昼间行为规律 被引量:10
12
作者 鲁庆彬 王小明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193-199,共7页
在1996年、1999年和2003年夏季,对四川省西北部石渠县的藏原羚社群结构和昼间行为进行了调查研究。藏原羚的社群规模主要表现为集成2~8头的小群体(占77 9%),很少集成9头以上的大群。藏原羚的社群类型可分为3类,即雄性群(43 3%)、雌性群... 在1996年、1999年和2003年夏季,对四川省西北部石渠县的藏原羚社群结构和昼间行为进行了调查研究。藏原羚的社群规模主要表现为集成2~8头的小群体(占77 9%),很少集成9头以上的大群。藏原羚的社群类型可分为3类,即雄性群(43 3%)、雌性群(33 3%)和母子群(23 3%)。藏原羚的雌雄性比为100∶174,雌幼数量比是100∶44,成幼数量比是100∶16。在藏原羚的各种行为中,用于取食的时间最多(37%),其次为移动行为(25%)、站立凝视行为(19%)和卧息行为(18%)。藏原羚产仔期的昼间行为规律以上午(08:00~10:00)和下午(14:00~17:00)活动为主,中午(11:00~14:00)主要是休息,有两个取食和移动高峰、一个卧息高峰。取食与移动呈显著的正相关,反映了藏原羚边走边吃的特性;取食和移动与卧息之间则表现极显著的负相关。站立凝视行为没有明显的高峰期,整个观察时间内,藏原羚表现出高度的警惕性。他们通常在山的中上坡取食和移动,在中下坡卧息,且雌雄性间行为上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原羚 产仔期 社群结构 昼问行为 性比 警惕性
下载PDF
西藏羌塘自然保护区藏羚和藏原羚的生境选择(英文) 被引量:10
13
作者 Migmar Wangdwei Joseph L Fox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25-231,共7页
2000年和2001年初夏,在高海拔、低人口密度的阿鲁盆地内对同域分布的藏羚与藏原羚的生境选择进行了研究。以海拔高度、坡度、离山岗距离、坡向以及植被类型作为资源参数,利用Resource Selection Function对藏羚与藏原羚的潜在生态位分... 2000年和2001年初夏,在高海拔、低人口密度的阿鲁盆地内对同域分布的藏羚与藏原羚的生境选择进行了研究。以海拔高度、坡度、离山岗距离、坡向以及植被类型作为资源参数,利用Resource Selection Function对藏羚与藏原羚的潜在生态位分化进行检验。研究表明:藏羚和藏原羚对低海拔、相对平地、针茅-非禾本科群落以及北坡的资源选择具有相似性,但对低海拔苔草平地具有强烈的避开;藏原羚对山岗或斜坡生境的利用比藏羚大。以针茅-非禾本科群落为例研究,结果显示斑块植物群落可能是决定生境选择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羚 藏原羚 栖息地选择 微生境 身体大小
下载PDF
如何满足草原野生有蹄类调查方法的假设前提条件 被引量:11
14
作者 理查德.哈里斯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16-21,共6页
虽然调查草原有蹄类有许多方法,但考察中必须对有关方法进行修正。本文描述了笔者在青海省野牛沟调查3种草原有蹄类动物时,为满足样线法的假设前提而采取的具体措施。笔者建议,无论采用何种统计方法,都应当认真研究该方法的假设前... 虽然调查草原有蹄类有许多方法,但考察中必须对有关方法进行修正。本文描述了笔者在青海省野牛沟调查3种草原有蹄类动物时,为满足样线法的假设前提而采取的具体措施。笔者建议,无论采用何种统计方法,都应当认真研究该方法的假设前提,并在研究报告中说明为满足假设而作出的细节安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原 野生动物 有蹄类 调查
下载PDF
四川石渠县藏原羚夏季数量集群及分布特点 被引量:3
15
作者 鲁庆彬 胡锦矗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2005年第2期75-80,共6页
1999年夏季(6~8月),对四川省西北部地区石渠县藏原羚种群的分布数量及集群特点进行了调查研究。主要得出如下结论:(1)它们的活动总体上是相对分散的,且分布比较均衡;(2)整个分布地区藏原羚的平均密度估计为0 117头/km2,其平均密度的无... 1999年夏季(6~8月),对四川省西北部地区石渠县藏原羚种群的分布数量及集群特点进行了调查研究。主要得出如下结论:(1)它们的活动总体上是相对分散的,且分布比较均衡;(2)整个分布地区藏原羚的平均密度估计为0 117头/km2,其平均密度的无偏估计为0 0930 142头/km2,其数量估计为15112307头,平均为1901头;(3)藏原羚主要活动在海拔42004700m的范围内,特别集中在海拔4400m左右的地区;(4)藏原羚的平均集群大小±SD为4 34±4 04头,主要以小群为主,即28头的范围内(占85 11%),以2头左右居多(占31 9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原羚 平均密度 种群大小 分布 集群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