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067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燕山板内造山带中段中生代构造格局与构造演化 被引量:69
1
作者 张长厚 吴淦国 +2 位作者 徐德斌 王根厚 孙卫华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9期864-875,共12页
燕山板内造山带中段中生代构造格局由近东西向丰宁-隆化断裂、古北口-平泉断裂和密云-喜峰口-青龙断裂及马兰峪背斜组成。丰宁-隆化断裂为由北向南的低角度逆冲断层经后期改造而形成。古北口-平泉断裂系由柳河-承德县断层、乌龙矶-小料... 燕山板内造山带中段中生代构造格局由近东西向丰宁-隆化断裂、古北口-平泉断裂和密云-喜峰口-青龙断裂及马兰峪背斜组成。丰宁-隆化断裂为由北向南的低角度逆冲断层经后期改造而形成。古北口-平泉断裂系由柳河-承德县断层、乌龙矶-小料北沟断层、寿王坟-大杖子-下杖子断层组成的断裂系统,在剖面上呈正花状构造,具右行斜压性质,活动时代为148~132Ma。密云-喜峰口-青龙断裂为一右行走滑断裂。马兰峪背斜不具有变质核杂岩的构造组合特征,深部岩浆活动主导的、基底薄弱带控制的断块差异隆升可能是其形成的重要机制。三叠系砾岩中的砾石绝大多数具再生砾石特征,主要来自石炭系—二叠系,其中火山岩砾石的年代(240~248Ma)表明其沉积时间应明显小于240Ma。下板城盆地北部及西部王家店-小梁后盆地原所谓的早侏罗世南大岭组火山岩的时代分别为161Ma和126~127Ma。因此,原标志印支期变形的角度不整合的时代已被否定,印支运动构造表现需重新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板内造山带 构造格局 逆冲构造 斜压断裂 燕山造山带
下载PDF
论土骨架与渗透力 被引量:60
2
作者 李广信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1522-1528,共7页
指出了土骨架的定义、成分即所占据的空间;认为土力学就是研究土骨架的力学性质及其影响因素的学科。用大量的例子,形象地说明土骨架的溃散所造成的严重后果。从土的颗粒出发解释了土中水的渗透力的机理,推导了渗透力的计算公式。特别指... 指出了土骨架的定义、成分即所占据的空间;认为土力学就是研究土骨架的力学性质及其影响因素的学科。用大量的例子,形象地说明土骨架的溃散所造成的严重后果。从土的颗粒出发解释了土中水的渗透力的机理,推导了渗透力的计算公式。特别指出,通常所谓的"渗透力就是渗透水流对于土骨架的拖曳力"的说法是不全面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骨架 溃散 渗透力 推力
下载PDF
混合励磁直线同步电机的磁场与推力 被引量:49
3
作者 卢琴芬 叶云岳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127-130,共4页
介绍了一种混合励磁直线同步电机,它的气隙磁场由磁极上的永磁体和电励磁绕组共同提供,采用有限元方法研究了气隙磁场并计算了电机的推力,实验结果很好地验证了有限元分析的结果,另外还提供了一个与同结构电励磁电机进行推力对比的实验... 介绍了一种混合励磁直线同步电机,它的气隙磁场由磁极上的永磁体和电励磁绕组共同提供,采用有限元方法研究了气隙磁场并计算了电机的推力,实验结果很好地验证了有限元分析的结果,另外还提供了一个与同结构电励磁电机进行推力对比的实验结果。研究表明混合励磁直线同步电机的磁场可调,推力大而且变化灵活,既具有永磁直线同步电机的优点,又具有电励磁直线同步电机的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励磁直线同步电机 磁场 推力 磁极 永磁体
下载PDF
直线电机在轨道交通中的应用与关键技术综述 被引量:57
4
作者 吕刚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7期5665-5674,共10页
该文综述了直线电机在城市轨道交通和干线轨道交通的研究和应用现状。从直线电机的类型、拓扑结构、供电方式以及应用车辆的特征等方面,详细论述直线感应电机、常导直线同步电机、无铁心超导直线同步电机、永磁直线同步电机在轮轨车辆... 该文综述了直线电机在城市轨道交通和干线轨道交通的研究和应用现状。从直线电机的类型、拓扑结构、供电方式以及应用车辆的特征等方面,详细论述直线感应电机、常导直线同步电机、无铁心超导直线同步电机、永磁直线同步电机在轮轨车辆、中低速磁悬浮列车、单轨列车、高速磁悬浮列车等载运工具中的应用。详实阐述了在不同速度等级、车体支撑方式等轨道交通运输条件下,直线电机初/次级沿线路的铺设方式、法向力对悬浮或轮轨关系的影响,直线电机的冷却方式以及采用的不同控制策略等关键问题和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线电机 轨道交通 轮轨车辆 磁悬浮列车 单轨 牵引力 悬浮力 导向力
下载PDF
复杂地层土压平衡盾构推力和刀盘扭矩计算研究 被引量:55
5
作者 陈仁朋 刘源 +1 位作者 汤旅军 周保生 《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26-32,共7页
千斤顶推力、刀盘扭矩是盾构设计制造及掘进的重要控制参数。通过对盾构推进过程中盾构与围岩相互作用规律的分析,系统分析了土压平衡盾构总推力、刀盘扭矩的影响因素。提出了考虑刀盘挤土效应及土舱内压力分布模式影响的推力计算修正公... 千斤顶推力、刀盘扭矩是盾构设计制造及掘进的重要控制参数。通过对盾构推进过程中盾构与围岩相互作用规律的分析,系统分析了土压平衡盾构总推力、刀盘扭矩的影响因素。提出了考虑刀盘挤土效应及土舱内压力分布模式影响的推力计算修正公式,及综合考虑了刀盘挤土效应与开挖面土体渗透性的刀盘扭矩计算修正公式。通过对深圳地铁二号线香香区间掘进载荷实测数据的分析,对修正公式在复杂地质条件下的适应性进行了验证。该修正公式对复杂地层中土压平衡盾构掘进载荷的确定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可用于盾构刀盘装备扭矩设计和施工参数的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盾构 推力 刀盘扭矩 复杂地层
下载PDF
大气隙直线感应电机的力特性分析 被引量:47
6
作者 卢琴芬 方攸同 叶云岳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1期132-136,共5页
大气隙直线感应电机(气隙长度大于10mm)目前已经在地铁、轻轨中得到了很好的应用,在过山车、海盗船等大型游乐设备中也有很好的应用前景,其推力与法向力特性对系统性能很重要。该文介绍了该类电机的结构与设计所用的传统等值电路。通过... 大气隙直线感应电机(气隙长度大于10mm)目前已经在地铁、轻轨中得到了很好的应用,在过山车、海盗船等大型游乐设备中也有很好的应用前景,其推力与法向力特性对系统性能很重要。该文介绍了该类电机的结构与设计所用的传统等值电路。通过实验证明,等值电路对计算电流与推力仍然有效,而法向力的计算与纵向边端效应对气隙磁场的影响则需要建立在有限元数值分析方法基础上;在此模型基础上分析了推力、法向力与电机初级电流大小、电流频率、气隙长度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大气隙直线感应电机的法向力与推力之比小于普通直线感应电机,因此法向力基本不影响应用系统。该文的结论为此类电机的设计与应用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隙 直线感应电机 有限元法 推力 法向力
下载PDF
我国可重复使用液体火箭发动机发展的思考 被引量:45
7
作者 李斌 张小平 高玉闪 《火箭推进》 CAS 2017年第1期1-7,共7页
重复使用是降低航天发射成本的重要途径之一,是液体火箭发动机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本文分析了可重复使用液体发动机的发展趋势,针对可重复使用运载器对发动机功能的需求,探讨了动力系统方案;对比了液氧煤油和液氧甲烷等推进剂组合和不... 重复使用是降低航天发射成本的重要途径之一,是液体火箭发动机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本文分析了可重复使用液体发动机的发展趋势,针对可重复使用运载器对发动机功能的需求,探讨了动力系统方案;对比了液氧煤油和液氧甲烷等推进剂组合和不同循环方式,认为几种发动机方案均可满足重复使用运载器的需求;研究了重复使用发动机的关键技术,提出应重点研究可重复使用液体火箭发动机高温组件热结构疲劳寿命评估及延寿技术、运动组件摩擦磨损技术、结构动载荷控制与评估技术、快速检测评估与维修维护技术、健康监控与故障诊断技术、二次或多次起动技术与大范围推力调节技术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复使用 液体火箭发动机 推进剂 推力 关键技术
下载PDF
永磁同步直线电机推力及垂直力的有限元计算 被引量:23
8
作者 李庆雷 王先逵 +2 位作者 吴丹 刘成颖 石忠东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20-23,共4页
为精确计算永磁直线同步电机的推力和垂直力 ,同时减小计算量和积分路径对计算结果的影响 ,对 Maxwell张量法进行了改进和优化 ,以提高计算精度 ;指出沿积分方向通过单元中心线的积分路径为最佳 ,计算精度最高。用Fortran 77编写了计算... 为精确计算永磁直线同步电机的推力和垂直力 ,同时减小计算量和积分路径对计算结果的影响 ,对 Maxwell张量法进行了改进和优化 ,以提高计算精度 ;指出沿积分方向通过单元中心线的积分路径为最佳 ,计算精度最高。用Fortran 77编写了计算永磁同步直线电机推力和垂直力的后置处理模块 ,并利用该模块分析了永磁同步直线电机的静态推力和垂直力特性。对此方法的可扩展性进行了讨论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永磁同步直线电机 推力 垂直力 有限元 计算
原文传递
祁连造山带断裂构造体系、深部结构与构造演化 被引量:40
9
作者 陈宣华 邵兆刚 +6 位作者 熊小松 高锐 刘雪军 王财富 李冰 王增振 张义平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995-1020,共26页
祁连造山带处在特提斯构造域的北缘,经历了早古生代原特提斯洋发育以来的构造演化,是青藏高原东北缘高原隆升与扩展的关键构造带。本文依据区域地质调查与构造地质填图,结合前人地球物理场资料,阐述了中国西北和祁连造山带断裂构造体系... 祁连造山带处在特提斯构造域的北缘,经历了早古生代原特提斯洋发育以来的构造演化,是青藏高原东北缘高原隆升与扩展的关键构造带。本文依据区域地质调查与构造地质填图,结合前人地球物理场资料,阐述了中国西北和祁连造山带断裂构造体系特征。通过超宽频大地电磁测深(MT)剖面数据采集处理,以及浅、中—深层电性剖面反演与构造解释,分析了祁连造山带全地壳深部结构特征与盆山耦合关系,揭示了原特提斯洋构造域北祁连洋板块向南和向北进行双向俯冲的化石俯冲带深部结构特征;俯冲消减的北祁连洋板块的宽度约在600 km以上。其中,北祁连洋向南在柴达木—祁连地块之下的俯冲作用角度较缓,俯冲带向南延伸的距离较远,其俯冲断离的板片可以达到现今柴达木盆地的北缘;北祁连洋向北的俯冲作用产状较陡,其俯冲断离的板片具有向南陡倾的产状倒转特征,可能与中生代以来、特别是印度—亚洲大陆碰撞的远程效应引起的挤压构造变形有关。大地电磁测深剖面的浅层反演与构造解释,验证了祁连山北缘断裂以北发育的榆木山逆冲推覆构造,榆木山构成飞来峰构造,将早白垩世酒泉盆地的一个分支掩盖在外来的逆冲推覆体之下;飞来峰之下具有油气勘查前景。根据早白垩世晚期普遍发育的伸展作用,限定榆木山逆冲推覆构造发育的时间在早白垩世早期,从而提供了青藏高原北缘早白垩世早期高原隆升与扩展的证据。综合前人资料和本研究成果,建立了祁连造山带自新元古代以来的构造演化概念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祁连山 断裂构造体系 超宽频大地电磁测深 深部结构 逆冲推覆构造 构造演化 深部地质调查工程
下载PDF
长江中下游燕山期逆冲推覆构造及成因机制 被引量:36
10
作者 王鹏程 李三忠 +5 位作者 刘鑫 余珊 刘博 索艳慧 薛友辰 安慧婷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3418-3430,共13页
长江中下游地区为我国著名铜、铁多金属成矿带之一。本文根据长江中下游及邻近地区构造等特征,将该区构造单元自北向南划分为华北地块、大别造山带、长江中下游前陆构造带、扬子地块、华夏地块;并进一步将长江中下游前陆构造带细分为保... 长江中下游地区为我国著名铜、铁多金属成矿带之一。本文根据长江中下游及邻近地区构造等特征,将该区构造单元自北向南划分为华北地块、大别造山带、长江中下游前陆构造带、扬子地块、华夏地块;并进一步将长江中下游前陆构造带细分为保康-武汉-宿松-巢湖褶冲带、长江中下游中生代坳陷带、通山-瑞昌-石台-宁国褶冲带三个次级构造带。在燕山早期,长江以北的保康-武汉-宿松-巢湖褶冲带逆冲构造极性指向SE,而长江以南的通山-瑞昌-石台-宁国褶冲带逆冲构造极性指向NW。长江以南褶皱样式在岳阳-通山-瑞昌一线以南由隔挡式变为隔槽式,叠瓦式逆冲断裂更发育。在九岭-幕阜山隆起及南部的白垩纪红色盆地基底中逆冲断裂多为高角度,褶皱多为隔槽式,元古宇的浅变质岩卷入逆冲作用,为典型的厚皮构造。长江以北的紧闭同斜褶皱主体形成在印支期,随后被早燕山期的逆冲推覆作用改造。结合野外地质调查,通过对已有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深地震剖面重新解释,发现以长江为界,长江中下游地区北侧深部、浅部构造处于耦合状态;而南侧深部、浅部构造已经脱藕,形成上下地壳的"鱼骨刺"结构,深部构造可能是是印支期扬子地块向华北地块下俯冲的残余结构。长江中下游地区浅部从北向南的逆冲作用应该与大别造山带超高压变质岩挤出有关,而从东南向北西的逆冲推覆作用可能同中侏罗世古太平洋板块向亚洲大陆俯冲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中下游 早燕山期 逆冲推覆 薄皮构造 厚皮构造 古太平洋板块
下载PDF
青藏东北缘早第三纪盆地充填的沉积型式及构造背景——以囊谦和下拉秀盆地为例 被引量:31
11
作者 周江羽 王江海 +2 位作者 尹安 Spurlin M S Horton B K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85-91,共7页
一系列中小型早第三纪红色盆地出露于青藏高原的东北缘 ,它们是在印度—欧亚板块碰撞过程中因陆壳变形和高原隆升产生的。典型早第三纪盆地的地质填图和详细的沉积学研究 ,及构造、沉积和岩浆热事件的综合分析表明 ,这些盆地具有两阶段... 一系列中小型早第三纪红色盆地出露于青藏高原的东北缘 ,它们是在印度—欧亚板块碰撞过程中因陆壳变形和高原隆升产生的。典型早第三纪盆地的地质填图和详细的沉积学研究 ,及构造、沉积和岩浆热事件的综合分析表明 ,这些盆地具有两阶段构造—沉积特征 ,即早期受控于逆冲挤压背景 ,盆地接受底部冲积扇体系的粗碎屑岩段沉积 ,局部伴有岩浆活动 ;晚期受控于走滑—拉分背景 ,盆地充填湖泊—三角洲体系的含膏砂泥岩段夹薄层灰岩 ,并伴有广泛的岩浆作用。青藏东北缘早第三纪盆地在盆地构造格架、沉积层序结构、沉积物组成和岩浆活动等方面均存在明显的阶段性演化。盆地古水流统计和岩浆岩4 0 Ar/ 3 9Ar定年结果表明 ,青藏东北缘早第三纪盆地沉积物主要形成于始新世晚期—渐新世早期 (38~ 2 9Ma)。盆地沉积型式和岩浆活动受印度—欧亚板块碰撞早期逆冲挤压和走滑—拉分构造格局的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型式 充填序列 逆冲-挤压 走滑-拉分 早第三纪 盆地 青藏高原 岩浆活动
下载PDF
燕山板内造山带早期构造变形演化——以辽西凌源太阳沟地区为例 被引量:31
12
作者 胡健民 刘晓文 +3 位作者 赵越 徐刚 刘健 张拴宏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4年第3期255-271,共17页
燕山地区位于华北板块的东北部 ,自晚古生代华北板块与蒙古板块的拼合后 ,燕山地区进入板内构造演化阶段。以往燕山造山带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中侏罗世开始的燕山运动 ,而对已经发现的印支期构造的详细研究比较缺乏。通过对辽西凌源太阳沟... 燕山地区位于华北板块的东北部 ,自晚古生代华北板块与蒙古板块的拼合后 ,燕山地区进入板内构造演化阶段。以往燕山造山带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中侏罗世开始的燕山运动 ,而对已经发现的印支期构造的详细研究比较缺乏。通过对辽西凌源太阳沟地区进行详细的构造解剖分析和大比例尺地质填图 ,揭示出在晚三叠世到早侏罗世期间 ,该区经历了三次重要的构造变形。即晚三叠世到早侏罗世早期 ,发育由东往西逆冲的后展式逆冲推覆 ,早侏罗世晚期由西往东逆冲的前展式逆冲推覆和早侏罗世晚期崩塌滑覆构造。三期构造变形显示了燕山造山带早期构造的非极性演化特征 ,也显示了燕山地区的快速抬升和剥露过程。短时期内三期逆冲构造推覆方向的反转 ,显示了板内变形的特征 ,结合已经确定的变形时代及构造指向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燕山板内造山带 早中生代 逆冲推覆构造 崩塌滑覆构造
下载PDF
Paleozoic and Mesozoic Basement Magmatisms of Eastern Qaidam Basin,Northern Qinghai-Tibet Plateau:LA-ICP-MS Zircon U-Pb Geochronology and its Geological Significance 被引量:32
13
作者 CHEN Xuanhua George GEHRELS +2 位作者 YIN An LI Li JIANG Rongbao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12年第2期350-369,共20页
The eastern margin of the Qaidam Basin lies in the key tectonic location connecting the Qinling, Qilian and East Kunlun orogens. The paper presents an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geologic structures of the area ... The eastern margin of the Qaidam Basin lies in the key tectonic location connecting the Qinling, Qilian and East Kunlun orogens. The paper presents an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geologic structures of the area and LA-ICP MS zircon U-Pb dating of Paleozoic and Mesozoic magmatisms of granitoids in the basement of the eastern Qaidam Basin on the basis of 16 granitoid samples collected from the South Qilian Mountains, the Qaidam Basin basement and the East Kunlun Mountains.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in this paper, the basement of the basin, from the northern margin of the Qaidam Basin to the East Kunlun Mountains, has experienced at least three periods of intrusive activities of granitoids since the Early Paleozoic, i.e. the magmatisms occurring in the Late Cambrian (493.1±4.9 Ma), the Silurian (422.9±8.0 Ma-420.4±4.6 Ma) and the Late Permian-Middle Triassic (257.8±4.0 Ma-228.8+1.5 Ma), respectively. Among them, the Late Permian - Middle Triassic granitoids form the main components of the basement of the basin. The statistics of dated zircons in this paper shows the intrusive magmatic activities in the basement of the basin have three peak ages of 244 Ma (main), 418 Ma, and 493 Ma respectively. The dating results reveal that the Early Paleozoic magmatism of granitoids mainly occurred on the northern margin of the Qaidam Basin and the southern margin of the Qilian Mountains, with only weak indications in the East Kunlun Mountains. However, the distribution of Permo-Triassic (P-T) granitoids occupied across the whole basement of the eastern Qaidam Basin from the southern margin of the Qilian Mountains to the East Kunlun Mountains. An integrated analysis of the age distribution of P-T granitoids in the Qaidam Basin and its surrounding mountains shows that the earliest P-T magmatism (293.6-270 Ma) occurred in the northwestern part of the basin and expanded eastwards and southwards, resulting in the P-T intrusive magmatism that ran through the whole basin basement. As the Cenozoic base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ICP MS zircon U-Pb dating thrust fault system crust shortening and deformation Paleozoic and Mesozoic magmatism Qinling-Qilian-Kunlun joint zone Qaidam Basin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构造动力学过程 被引量:28
14
作者 陈业全 王伟锋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2004年第2期155-164,共10页
准噶尔盆地被古生代缝合线构造包围,周缘山系向盆地方向逆冲推覆,显示了盆地处于长期受压的构造环境;火山喷发由海相转变为大陆相,火山活动由强到弱,表明二叠纪以后,上地幔物质一直处于收缩状态,盆地整体持续下沉接受沉积,地壳增厚。二... 准噶尔盆地被古生代缝合线构造包围,周缘山系向盆地方向逆冲推覆,显示了盆地处于长期受压的构造环境;火山喷发由海相转变为大陆相,火山活动由强到弱,表明二叠纪以后,上地幔物质一直处于收缩状态,盆地整体持续下沉接受沉积,地壳增厚。二叠纪进入盆地演化阶段之后,经历了晚海西、印支、燕山和喜马拉雅四期构造应力场的作用,发生了南北向拉张变形、南北向和北西向碰撞挤压变形、南北向和北西向张压交替变形以及南北向压扭冲断、走滑和重力滑覆变形,形成复杂多样构造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动力学 准噶尔盆地 逆冲断层 火山活动
下载PDF
构造运动和气候变化对天山北麓奎屯河阶地发育的影响作用 被引量:31
15
作者 李有利 司苏沛 +1 位作者 吕胜华 王怡然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880-890,共11页
奎屯河出天山后,强烈下切形成深达300m的河谷,在河谷两侧发育多级河流阶地。在遥感解译和野外测量的基础上,获得了河流阶地平面分布图和阶地位相图。根据奎屯河阶地的平面特征与剖面特征,将河流阶地由新到老分为T1,T2,T3,T4和T5等5组。... 奎屯河出天山后,强烈下切形成深达300m的河谷,在河谷两侧发育多级河流阶地。在遥感解译和野外测量的基础上,获得了河流阶地平面分布图和阶地位相图。根据奎屯河阶地的平面特征与剖面特征,将河流阶地由新到老分为T1,T2,T3,T4和T5等5组。前人用^(10)Be测年数据认为T4阶地堆积于深海氧同位素(MIS)第2阶段,奎屯河强烈下切开始于MIS 2后期,形成于距今1.3万年;本文^(14)C年龄数据说明T2阶地形成于3100±40kaB.P.,其发育与亚北方期的偏凉气候有关;根据河流平均下切速率估算T3阶地形成于10.6kaB.P.,其发育可能与新仙女木冷期有关。因此,认为阶地发育明显受控于气候变化。在独山子背斜区,T4阶地相对于T3阶地的抬升量为12m,隆起速率为5mm/a,T3阶地以来的拱曲抬升量为13m,隆起速率为1.2mm/a,反映末次冰期以后,独山子背斜隆起速率早期较大,晚期明显变小。独山子断层将T2阶地垂直错断3.7m,断层垂直活动速率为1.09~1.14mm/a,与同时段背斜隆起的速率相近,说明该时段隆起量主要由独山子断层垂直活动所引起,背斜拱曲变形有限。奎屯河T5阶地的3个小阶地反映独山子背斜向南扩展,造成抬升下切与下降淤积区的界线随时间向南侧迁移。奎屯河西岸T4阶地面上的羽状阶地陡坎反映在T4阶地发育期间,发生5次上游下切与下游堆积区的界线向下游迁移事件,这可能受独山子背斜间歇性隆起的影响,更可能是西南侧托斯台背斜抬升影响的结果。独山子背斜南翼在T3阶地形成以后发生4次曲流向北迁移的事件,在时间上与独山子断层全新世古地震时间相关,说明受独山子背斜隆起中心在奎屯河东岸的影响,奎屯河发生向西转弯,独山子断层多次活动,伴随背斜的隆起,引发河流4次弯曲和曲流向背斜轴部的4次迁移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流阶地 背斜 断层 气候变化 奎屯河 天山 晚更新世
原文传递
羌塘盆地隆鄂尼—昂达尔错古油藏逆冲推覆构造隆升 被引量:30
16
作者 吴珍汉 刘志伟 +2 位作者 赵珍 季长军 叶培盛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615-627,共13页
沿隆鄂尼—昂达尔错古油藏发现大量逆冲推覆构造,如北雷错东西两侧、隆鄂尼西北侧、比洛错东南侧、鲁雄错东西两侧,侏罗系烃源岩及含油白云岩沿低角度缓倾斜断层自北向南逆冲推覆于上白垩统红层之上,昂达尔错西北侧中侏罗统含油碳酸盐... 沿隆鄂尼—昂达尔错古油藏发现大量逆冲推覆构造,如北雷错东西两侧、隆鄂尼西北侧、比洛错东南侧、鲁雄错东西两侧,侏罗系烃源岩及含油白云岩沿低角度缓倾斜断层自北向南逆冲推覆于上白垩统红层之上,昂达尔错西北侧中侏罗统含油碳酸盐岩和碎屑岩自北向南逆冲推覆于三叠系灰黑色碎屑岩之上,形成不同规模的逆冲岩席、逆冲岩片、飞来峰和构造窗。高分辨率二维地震反射剖面显示,隆鄂尼—昂达尔错古油藏深部发育多重逆冲推覆构造;比洛错中侏罗统含油白云岩沿顶部双重推覆构造自北向南运移7-11km和12-15km,分别形成隆鄂尼古油藏和德如日古油藏;下伏三叠系及石炭系—二叠系沿底部双重推覆构造自北向南发生大规模逆冲推覆,前锋被向北逆冲的反向断层切割错断。野外观测表明,隆鄂尼—昂达尔错古油藏与羌中隆起北侧油苗带之间发育大量侏罗系逆冲岩席和飞来峰;深地震反射剖面构造解释进一步揭示,三叠系和侏罗系海相烃源岩经历自北羌塘向南羌塘长距离逆冲推覆构造运动,自北向南逆冲推覆运动导致侏罗系烃源岩及中侏罗统含油白云岩构造隆升,形成昂达尔错、隆鄂尼、德如日等古油藏。隆鄂尼—昂达尔错古油藏逆冲推覆及构造隆升主要发生于晚白垩世—古近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羌塘盆地 古油藏 逆冲推覆 构造隆升 青藏高原北部
下载PDF
Early Cenozoic Mega Thrusting in the Qiangtang Block of the Northern Tibetan Plateau 被引量:25
17
作者 WU Zhenhan YE Peisheng +3 位作者 Patrick J.BAROSH HU Daogong LU Lu ZHANG Yaoling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12年第4期799-809,共11页
Recent mapping and seismic survey reveal that intensive compression during the Early Cenozoic in the Qiangtang block of the central Tibetan Plateau formed an extensive complex of thrust sheets that moved relatively so... Recent mapping and seismic survey reveal that intensive compression during the Early Cenozoic in the Qiangtang block of the central Tibetan Plateau formed an extensive complex of thrust sheets that moved relatively southward along several generally north-dipping great thrust systems. Those at the borders of the ~450 km wide block show it overrides the Lhasa block to the south and is overridden by the Hohxil-Bayanhar block to the north. The systems are mostly thin-skinned imbricate thrusts with associated folding. The thrust sheets are chiefly floored by Jurassic limestone that apparently slid over Triassic sandstone and shale, which is locally included, and ramped upward and over Paleocene-Eocene red-beds. Some central thrusts scooped deeper and carried up Paleozoic metamorphic rock, Permian carbonate and granite to form a central uplift that divides the Qiangtang block into two parts. These systems and their associated structures are unconformably overlain by little deformed Late Eocene-Oligocene volcanic rock or capped by Miocene lake beds. A thrust system in the northern part of the block, as well as one in the northern part of the adjacent Lhasa block, dip to the south and appear to be due to secondary adjustments within the thrust sheets. The relative southward displacement across this Early Cenozoic mega thrust system is in excess of 150 km in the Qiangtang block, and the average southward slip-rate of the southern Qiangtang thrusts ranged from 5.6 mm to 7.4 mm/a during the Late Eocene-Oligocene. This Early Cenozoic thrusting ended before the Early Miocene and was followed by Late Cenozoic crustal extension and strike-slip faulting within the Qiangtang block. The revelation and understanding of these thrust systems are very important for the evaluation of the petroleum resources of the reg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ega thrust outliers and thrust sheets structural windows Early Cenozoic Qiangtang block Northern Tibetan Plateau
下载PDF
双排抗滑桩上滑坡推力近似解析方法 被引量:29
18
作者 肖世国 何洪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376-380,494,共6页
双排抗滑桩是加固大型滑坡的常用工程措施之一,在实际工程设计计算中的关键环节在于简单且合理地确定作用于前后排桩上的滑坡推力。将抗滑桩受荷段前侧坡体视为水平向的温克勒(Winkler)地基,基于弹性地基梁模型,并充分考虑桩体受荷段与... 双排抗滑桩是加固大型滑坡的常用工程措施之一,在实际工程设计计算中的关键环节在于简单且合理地确定作用于前后排桩上的滑坡推力。将抗滑桩受荷段前侧坡体视为水平向的温克勒(Winkler)地基,基于弹性地基梁模型,并充分考虑桩体受荷段与锚固段的变形连续性,通过迭代算法确定出后排抗滑桩受荷段前侧坡体抗力,进而可对排间坡体采用传递系数法计算出前排桩桩后滑坡推力,给出了相关的理论计算公式。通过室内模型试验验证了所提方法的合理性,并针对一大型基覆式滑坡实例,具体计算出了前后排桩上的设计滑坡推力荷载。所提计算方法可为实际工程的简化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排抗滑桩 滑坡推力 坡体抗力 温克勒地基 变形连续性
下载PDF
微型推进器推力测试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被引量:23
19
作者 刘向阳 范宁军 李科杰 《测控技术》 CSCD 2004年第5期18-20,共3页
在简要介绍解决微型推进器推力测试问题所面临的挑战的基础上,总结了目前常用的解决微型推进器推力测试问题的技术途径:天平、倒摆和平行四边形方式,并分析了各自的优缺点。同时,根据微型推进器的发展,提出了未来微型推进器推力测试的... 在简要介绍解决微型推进器推力测试问题所面临的挑战的基础上,总结了目前常用的解决微型推进器推力测试问题的技术途径:天平、倒摆和平行四边形方式,并分析了各自的优缺点。同时,根据微型推进器的发展,提出了未来微型推进器推力测试的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型推进器 推力 测试
下载PDF
越南东北部早中生代构造事件的年代学约束 被引量:26
20
作者 陈泽超 林伟 +3 位作者 Michel FAURE Claude LEPVRIER 褚杨 王清晨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825-1840,共16页
越南东北部-海南岛-粤西南构造带整体上呈NW-SE走向展布于华南板块的南缘,是理解华南构造演化的关键地区。作为印支运动代表性地区的越南东北部地区Song Chay构造带上,下古生界浅变质沉积岩、上古生界至早-中三叠世未变质的沉积盖层中... 越南东北部-海南岛-粤西南构造带整体上呈NW-SE走向展布于华南板块的南缘,是理解华南构造演化的关键地区。作为印支运动代表性地区的越南东北部地区Song Chay构造带上,下古生界浅变质沉积岩、上古生界至早-中三叠世未变质的沉积盖层中都发育向北东逆冲推覆,韧性变形域表现为NE-SW向的矿物拉伸线理和上部指NE的剪切变形,而脆性变形域则记录了大量NE极性的褶皱和冲断构造。两广交界的云开地体和海南岛地区存在着相同样式的构造变形。关于这期变形的时间,本文通过对野外地层以及所出露不同时期岩体变形特征的综合研究,并结合高质量的锆石U-Pb年代学数据,在越南的东北部厘定为237~228Ma。这期广泛分布于华南板块南缘构造事件的动力学机制同Day Nui Con Voi(大象山)微陆块与华南板块在早中生代的构造拼合事件相关。本文认为华南板块在早三叠世开始沿着越南东北部的Song Chay缝合带俯冲拼合于Day Nui Con Voi微陆块之下,因此在早-中三叠世时期,在作为俯冲盘的华南板块南缘发育一系列的褶皱和逆冲推覆构造,晚三叠世印支造山作用结束。因此,华南板块南缘的越南东北部-海南岛-粤西南构造带被一同卷入早-中三叠世同印支板块的碰撞造山体系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板块南缘 SONG Chay构造带 逆冲推覆 早中生代 构造演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