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5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议程设置”在国家形象塑造中的舆论导向作用 被引量:61
1
作者 程曼丽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62-168,共7页
"议程设置"是由美国传播学者提出的理论假设,它提示人们,在有媒介居间的大众传播活动中,媒介议题直接影响受众议题。文本认为,既然受众对客观事物和问题的看法带有媒介引导的色彩,那么国际社会对一个国家的认知与评价也就脱... "议程设置"是由美国传播学者提出的理论假设,它提示人们,在有媒介居间的大众传播活动中,媒介议题直接影响受众议题。文本认为,既然受众对客观事物和问题的看法带有媒介引导的色彩,那么国际社会对一个国家的认知与评价也就脱离不了这个框架。文章进而指出,中国的国家形象(即外部公众对中国的印象)是由西方发达国家的媒介所设置的,其中充满了"固定的成见"。中国要想突破西方国家既有的认知、评价藩篱,就必须参与到国际舆论的议程设置中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议程设置”假设 拟态环境 “固定的成见” 国家形象塑造
原文传递
移动短视频与拟态环境建构新模式的反思:基于媒介技术的视角 被引量:27
2
作者 贺艳 《编辑之友》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74-78,共5页
抖音、快手、火山等移动短视频在短时期内赢得了大量受众的同时,也改变着拟态环境的建构,形成了新型的拟态环境模式。从技术视角而言,新型拟态环境特征为视频拟态环境的"信息茧房"加剧化、价值指向的多元化;形成新型拟态环境... 抖音、快手、火山等移动短视频在短时期内赢得了大量受众的同时,也改变着拟态环境的建构,形成了新型的拟态环境模式。从技术视角而言,新型拟态环境特征为视频拟态环境的"信息茧房"加剧化、价值指向的多元化;形成新型拟态环境的原因是拟态环境技术化的建构手段、虚拟社群的沉浸式传播以及信息形式同内容之间的悖论;新型拟态环境建构的结果是环境监测功能和社会整合能力的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移动短视频 拟态环境 技术
下载PDF
从媒介议程设置到受众自我设置:网络媒体议程设置理论的新特点 被引量:17
3
作者 苗海洋 《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6期30-33,45,共5页
网络媒体的发展大大改变了媒介环境,凭借数字化、多媒体、超文本的技术特征和多元化、个性化、交互性、快捷性、开放性和传播内容的丰富性等传播特征,网络媒体下的议程设置功能发生了显著变化,受众的匿名心理和角色扮演心理决定其对传... 网络媒体的发展大大改变了媒介环境,凭借数字化、多媒体、超文本的技术特征和多元化、个性化、交互性、快捷性、开放性和传播内容的丰富性等传播特征,网络媒体下的议程设置功能发生了显著变化,受众的匿名心理和角色扮演心理决定其对传播内容的选择不会完全受到传播者的影响,反而会根据自己的喜好、文化背景、价值观等形成"自我设置"。此外,本文认为,传统媒体中的某些新闻事件往往来源于网络,即网络媒体具有给传统媒体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媒体 拟态环境 议程设置 自我设置
下载PDF
“拟态环境”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被引量:15
4
作者 隋雪 杜盼 +1 位作者 李欢欢 李雪铭 《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第3期28-32,共5页
由媒介环境和心理环境构成的拟态环境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不等同于现实环境,又与现实环境密不可分,人的主观环境(心理环境)起着重要作用。拟态环境的研究重点大多在空间定位与导航领域,而缺少心理学的实证研究,拟态环境... 由媒介环境和心理环境构成的拟态环境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不等同于现实环境,又与现实环境密不可分,人的主观环境(心理环境)起着重要作用。拟态环境的研究重点大多在空间定位与导航领域,而缺少心理学的实证研究,拟态环境的研究有必要成为心理学研究的新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拟态环境 现实环境 心理环境 认知行为
下载PDF
转变本土品牌负面刻板印象的媒介传播战略研究 被引量:16
5
作者 张燚 刘进平 +1 位作者 韩永青 张锐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4期76-82,共7页
本土品牌负面刻板印象是当前中国社会情境下的一种典型社会认知偏差,其过分概括化对本土品牌成长、民族产业振兴和国家经济安全造成了极大伤害。本土品牌负面刻板印象是消费者长期社会化经验的稳定的评价表征,大众传媒的报道策略虽然不... 本土品牌负面刻板印象是当前中国社会情境下的一种典型社会认知偏差,其过分概括化对本土品牌成长、民族产业振兴和国家经济安全造成了极大伤害。本土品牌负面刻板印象是消费者长期社会化经验的稳定的评价表征,大众传媒的报道策略虽然不是形成负面刻板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但它在偏见地解释符号意义上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因为媒体报道会影响受众认识这一观念所涉及的对象或符号。为此,本文在文献探讨的基础上,对本土品牌负面刻板印象生成的媒介效应进行了文本分析和反思,揭示中国媒体话语失衡的根源在于国家利益本位与自觉意识的缺乏;在此基础上,重点提出了转变本土品牌负面刻板印象、建构反刻板化拟态环境的媒介信息来源与媒介传播战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土品牌 负面刻板印象 媒介传播战略 媒介效应 拟态环境
下载PDF
构建医媒互动机制 和谐医患关系 被引量:10
6
作者 高仪 张茜 《现代医院》 2021年第5期666-670,共5页
进入21世纪,医患关系紧张的状况逐渐成为备受社会关注的问题,医疗纠纷往往成为媒体关注的热点,一经报道便成为引发全民热议的社会事件。媒体的报道对督促医疗行业的健康发展起到了一些积极作用,但是一些不实报道也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进入21世纪,医患关系紧张的状况逐渐成为备受社会关注的问题,医疗纠纷往往成为媒体关注的热点,一经报道便成为引发全民热议的社会事件。媒体的报道对督促医疗行业的健康发展起到了一些积极作用,但是一些不实报道也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自媒体成为医生澄清事实、缓和医患关系的重要手段。文章回顾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新闻事件和相关报道,根据框架理论和拟态环境理论,探讨医媒关系对医患关系的影响,并提出具体建议,建立开放合作的医媒关系,帮助缓和医患冲突,以期最终实现患者、医院、媒体的共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患纠纷 新闻框架 拟态环境 自媒体 开放合作
下载PDF
论拟态环境下虚假新闻的负性功能——从受众心理的角度 被引量:5
7
作者 周灿华 《石家庄学院学报》 2010年第2期123-126,共4页
大众传媒不但反映现实,也建构现实,它让我们生活在一个"拟态"环境里。受众通过对拟态环境中媒介信息的认知,进而将之转化为现实行动,影响其生活。而拟态环境中的虚假新闻与客观事实背道而驰,虚假新闻传播所产生的"麻醉&q... 大众传媒不但反映现实,也建构现实,它让我们生活在一个"拟态"环境里。受众通过对拟态环境中媒介信息的认知,进而将之转化为现实行动,影响其生活。而拟态环境中的虚假新闻与客观事实背道而驰,虚假新闻传播所产生的"麻醉"、"污染"、"欺骗"和"背离"功能会误导和损害受众的心理环境,给受众心理带来负面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拟态环境 虚假新闻 现实环境 受众心理
下载PDF
“元宇宙”媒介拟态环境下的文化帝国主义探赜 被引量:5
8
作者 李明哲 高福进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4期35-42,共8页
“元宇宙”的横空出世不仅伴随数字经济发展和内容技术革新,随着其生态版图的扩张,文化帝国主义也开始尝试掌握并控制"元宇宙"拟态环境中的"信息真相",从而进行文化侵略与渗透。基于"元宇宙"技术媒介创... “元宇宙”的横空出世不仅伴随数字经济发展和内容技术革新,随着其生态版图的扩张,文化帝国主义也开始尝试掌握并控制"元宇宙"拟态环境中的"信息真相",从而进行文化侵略与渗透。基于"元宇宙"技术媒介创构的拟态环境,文化帝国主义依托其虚实交织的时空场域得以隐蔽地“野蛮生长”,本质上是超越技术又附着在技术之上的价值观、领导权、话语权等西方意识形态输出。这种文化“同质性”输出一方面不断削弱民族国家的主流文化认同,另一方面,它加剧了社会分化和人际隔阂,特别是青年社群作为“元宇宙”的主要受众,沉浸式体验与“无限制”自由正在宰制青年核心价值认同异化趋向。因此,必须高度警惕“元宇宙”媒介拟态环境中的文化帝国主义倾向,辩证看待其带来的经济利益和文化风险二者间的关系,构筑文化安全的防护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宇宙” 拟态环境 文化帝国主义 数字媒介
下载PDF
全球化背景下媒介体育拟态环境的建构 被引量:5
9
作者 高巍 万兴亚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32-34,69,共4页
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为社会发展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挑战。媒体作为社会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必然承担着传播社会文化的责任,因此在体育文化的传播中,媒介如何来为受众营造一个正态、平衡的拟态环境就显得尤为重要。为此,该文通过... 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为社会发展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挑战。媒体作为社会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必然承担着传播社会文化的责任,因此在体育文化的传播中,媒介如何来为受众营造一个正态、平衡的拟态环境就显得尤为重要。为此,该文通过对全球化背景下媒介体育的全新定位,阐述了媒介体育营造拟态环境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媒介体育 拟态环境 体育传播 体育新闻
下载PDF
微博传播条件下的拟态环境研究 被引量:5
10
作者 张葵阳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12年第5期124-128,共5页
在微博传播时代,新闻信息的发布已经变得非常简便和自由,微博传播,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关注,起到了良好的传播信息和舆论监督作用。但是,大量微博谣言的传播,也形成了虚假的"拟态环境",影响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分析微博谣... 在微博传播时代,新闻信息的发布已经变得非常简便和自由,微博传播,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关注,起到了良好的传播信息和舆论监督作用。但是,大量微博谣言的传播,也形成了虚假的"拟态环境",影响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分析微博谣言形成的原因和传播特点,创新微博管理机制,采取合理的应对措施,使"拟态环境"更接近于真实世界,是当前网络新闻传播的当务之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博传播 微博谣言 拟态环境 微博实名制
下载PDF
“审美威慑”构成原因分析 被引量:5
11
作者 简圣宇 《艺术探索》 2006年第1期92-97,共6页
当我国大众对一部分现代主义艺术作品进行鉴赏时,常常会产生一种奇怪的心理反应。即他们在蔑视和拒斥现代主义艺术作品的同时,却又感受到了一种诡异的“威慑力”。而要阐析清楚这一种审美现象,就必须深入探究“资本逻辑”的在场运作。
关键词 威慑力 审美威慑 虚假环境 现代主义 思维方式
下载PDF
论媒介图像文本与受众互动关系的重构 被引量:4
12
作者 刘强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3期36-43,共8页
从艺术图像文本到媒介图像文本转向的历史演进过程中,由于媒介技术的发展,媒介图像文本越来越具有"拟像化"的特征。媒介图像文本的不同特征,构成了与受众不同的传播互动关系;在"图像转向"时代,大众传媒构建了与受... 从艺术图像文本到媒介图像文本转向的历史演进过程中,由于媒介技术的发展,媒介图像文本越来越具有"拟像化"的特征。媒介图像文本的不同特征,构成了与受众不同的传播互动关系;在"图像转向"时代,大众传媒构建了与受众互动关系的三重维度,即客观现实、媒介现实(拟态环境)、主观现实,媒介图像文本作为联结受众的介质,使这三种现实在受众视域中的融合成为可能,创造了具有虚拟化特征的媒介现实;同时,大众传媒语境也催生了基于媒介图像文本与受众传播效果关系的媒介修辞方式,受众通过对媒介图像文本的解构,还原并重构了关于现实的图像与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媒介图像文本 受众互动关系 媒介修辞 拟像 拟态环境
下载PDF
网络作家的叙事策略与价值赋能——以中国作家网“网络文学名家谈写作”为考察中心 被引量:3
13
作者 聂茂 张旭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88-200,共13页
快速发展的网络文学具有其普遍的价值规律和内在逻辑。网络作家的书写既是个体经验和叙事策略的具体呈现,也隐含着集体记忆与国家经验。从网络作家的基本样态与叙事逻辑出发,通过对拟态环境下“金字塔”结构的人物设定和“更新—追更”... 快速发展的网络文学具有其普遍的价值规律和内在逻辑。网络作家的书写既是个体经验和叙事策略的具体呈现,也隐含着集体记忆与国家经验。从网络作家的基本样态与叙事逻辑出发,通过对拟态环境下“金字塔”结构的人物设定和“更新—追更”循环系统的分析,可以发现网络文学生产场域的动力机制。其中,“IP改编”为“讲好中国故事”提供精彩而鲜活的样本,不仅丰富了广大读者的娱乐生活,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需要,给网络作家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而且提供了跨文化语境下国际传播的新经验,为网络文学价值赋能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现实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作家 叙事策略 拟态环境 IP改编 价值赋能
下载PDF
官员的媒介“脸谱”与国家形象 被引量:4
14
作者 蔡之国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7期76-81,共6页
官员是国家形象的最具代表者和直接体现者。信息时代的官员形象已经不仅仅是官员的个人行为,而且影响着社会公众对官员形象的体认以及良好国家形象的建构。媒介对官员形象传播的扁平化以及负面报道得过多,容易引发社会公众对官员的刻板... 官员是国家形象的最具代表者和直接体现者。信息时代的官员形象已经不仅仅是官员的个人行为,而且影响着社会公众对官员形象的体认以及良好国家形象的建构。媒介对官员形象传播的扁平化以及负面报道得过多,容易引发社会公众对官员的刻板印象。而全面提升官员素质以及加强对媒体的规制和引导,是救赎与重塑官员形象危机,建构健康、积极、良好的中国国家形象的重要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官员形象 国家形象 “拟态环境” “受众现实”
下载PDF
拟态环境中网络思政育人的困境与范式构建 被引量:4
15
作者 崔瑞环 高振华 《高教学刊》 2019年第15期165-167,共3页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拟态环境作为大学生认识和了解外部信息的主要渠道,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改变着大...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拟态环境作为大学生认识和了解外部信息的主要渠道,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改变着大学生的心理特征、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同时也对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挑战。文章从关系阐述、问题剖析、范式构建三个层面重点分析了拟态环境与网络思政与育人之间的关系、困境和范式构建,旨在通过研究切实提升网络思政育人的质量与成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拟态环境 网络思政育人 困境 范式构建
下载PDF
拟态环境下教育领域“舆情幻象”的审视与化解
16
作者 杨建义 欧惠琛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54-61,共8页
拟态环境与现实环境的信息偏差为教育领域“舆情幻象”的产生提供了客观基础。尤其是网络时代,信息社会催生了拟态环境的新特征,进一步使“舆情幻象”的形成有了更加泛在的条件。人们易于把网络“个体意识”当成“群体意识”,把舆情的... 拟态环境与现实环境的信息偏差为教育领域“舆情幻象”的产生提供了客观基础。尤其是网络时代,信息社会催生了拟态环境的新特征,进一步使“舆情幻象”的形成有了更加泛在的条件。人们易于把网络“个体意识”当成“群体意识”,把舆情的“可能性”当作“事实性”,以“大动作”应对“小舆情”。深入分析教育领域“舆情幻象”的生成诱因和其给学校正常教育教学带来的冲击,认为要加强调查研究,筑牢对教育舆情“处变不惊”的基石;加强上下沟通协同,保持面对教育舆情的理性心态;加强舆情信息管理,着力强化网络舆论引导和监督;增强内外有效协调,构建教育舆情有效治理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拟态环境 舆情幻象 协同治理
下载PDF
算法推荐机制建构的双重拟态环境 被引量:3
17
作者 贺艳 刘晓华 《西南政法大学学报》 2020年第1期50-58,共9页
从大众传播时代迈进以数据支撑、算法引领为新特征的智能传播时代,拟态环境在算法推荐机制的建构下,逐渐演化为双重拟态环境:传者搭建的第一重拟态环境,具有价值渗透的隐蔽性;平台营造、受众参与的第二重拟态环境,则充满个性极化的风险... 从大众传播时代迈进以数据支撑、算法引领为新特征的智能传播时代,拟态环境在算法推荐机制的建构下,逐渐演化为双重拟态环境:传者搭建的第一重拟态环境,具有价值渗透的隐蔽性;平台营造、受众参与的第二重拟态环境,则充满个性极化的风险性。通过文献研读与案例探析,本文重点分析算法推荐机制构建双重拟态环境的演变过程与表征,从而揭示当代大众在环境认知层面存在的种种障碍,以更好地为人们认知客观环境以及发挥价值理性所服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数据 算法推荐 拟态环境 把关人 价值理性 补偿性媒介
下载PDF
广告·拟态环境·时尚文化 被引量:3
18
作者 孙会 张文洲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2011年第2期59-62,共4页
广告通过在拟态环境中融入时尚文化营造出一种语境,以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广告、拟态环境与时尚文化之间密切相关,广告通过建构拟态环境,表现、引导和创新时尚文化元素,彰显广告文化的时代特色,积极承担文化创新的社会责任。同时对... 广告通过在拟态环境中融入时尚文化营造出一种语境,以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广告、拟态环境与时尚文化之间密切相关,广告通过建构拟态环境,表现、引导和创新时尚文化元素,彰显广告文化的时代特色,积极承担文化创新的社会责任。同时对于在广告中出现的一些对时尚文化的误用要努力克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拟态环境 广告 时尚文化 创新
下载PDF
网络拟态环境下的大学生信仰教育策略初探 被引量:3
19
作者 刘秀峰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2015年第6期140-144,共5页
当代大学生面对客观现实、象征性现实和主观现实三重环境,其中作为象征性现实的网络拟态环境对于大学生认知客观现实和形成主观世界图景乃至形成信仰是一个媒介性的关键因素。网络拟态环境的交互性、多元性、非线性的多对多传播模式,使... 当代大学生面对客观现实、象征性现实和主观现实三重环境,其中作为象征性现实的网络拟态环境对于大学生认知客观现实和形成主观世界图景乃至形成信仰是一个媒介性的关键因素。网络拟态环境的交互性、多元性、非线性的多对多传播模式,使得传统拟态环境传播控制的效果弱化或失效,带来了"以教师和学校为中心"的信仰主导教育模式的危机。"以学生为中心"的信仰教育既是针对过去"以教师和学校为中心"的教育模式的改变,也是针对网络拟态环境中传受的主体间性关系特征而提出的教育策略。信仰引导教育既是针对传统的信仰主导教育的根本改变,也是为了适应网络拟态环境个体化和多元化的特点而作的教育调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 拟态环境 信仰 以学生为中心 引导
下载PDF
记者“拟态公众”角色对新闻事件及其舆论生成的影响 被引量:2
20
作者 孙雪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1期37-39,共3页
新闻事件的产生很大程度上依托于记者"拟态公众"的角色定位,而新闻舆论的生成则又依托于新闻事件的构建。本文着重分析记者"拟态公众"角色对新闻事件及其舆论形成的影响。
关键词 拟态公众 拟态环境 李普曼 新闻事实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