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361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煤中微量元素的丰度 被引量:109
1
作者 赵继尧 唐修义 黄文辉 《中国煤田地质》 2002年第B07期5-13,17,共10页
根据现有的资料,得出中国不同地区煤中微量元素的背景值。由于分析样品分布不均和采用的测试方法各不相同,本文的数据还不能准确地代表中国煤中微量元素的平均丰度值。另外,我国不同地区、不同时代和不同地质背景下形成的煤层煤中微量... 根据现有的资料,得出中国不同地区煤中微量元素的背景值。由于分析样品分布不均和采用的测试方法各不相同,本文的数据还不能准确地代表中国煤中微量元素的平均丰度值。另外,我国不同地区、不同时代和不同地质背景下形成的煤层煤中微量元素丰度差异很大,必须从元素的资源化利用及其环境效应方面来分析元素的丰度。含量异常的元素要特别加强研究。进一步的测试和研究有助于更加全面地了解我国煤中微量元素的分布情况、地质成因及其对环境的潜在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微量元素 环境效应 丰度 地质成因
下载PDF
可持续性评价的ImPACTS等式 被引量:111
2
作者 徐中民 程国栋 邱国玉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98-208,共11页
可持续发展要求必须在一个地球的约束下,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类的发展需求。通过分析生态足迹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从可更新和不可更新资源利用效益角度来看,在发展的可持续性上发达国家比发展中国家在利用地球容纳环境和社会期望方面具... 可持续发展要求必须在一个地球的约束下,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类的发展需求。通过分析生态足迹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从可更新和不可更新资源利用效益角度来看,在发展的可持续性上发达国家比发展中国家在利用地球容纳环境和社会期望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同时,气候变暖的事实说明,人类对不可更新化石燃料的开采和利用速率已经超过地球上生态系统吸收CO的能力。各国要取得社会发展并使之具有可持续性,应该在地球的可持续性尺2度范围内增加自己的全球足迹份额,而不是简单的减少足迹。以中国的南水北调、北粮南运,粮食安全及世界石油消费利用为例说明了社会资源在缓解和减轻环境影响方面的作用。在剖析经典的IPAT等式及其变种等式ImPACT分析框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新的可持续性评价研究框架—ImPACTS等式,并讨论了新等式的政策含义。在ImPACTS等式中,新增项S——代表社会资源的状态(社会发展状态),m代表管理,用来强调人类采用协调的方式来解决超过可持续性尺度这一问题的重要性,I因此变成了集成的影响评价—对环境的影响和社会发——展的损益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持续性评价 等式 人类社会发展 impact 社会资源 可更新资源 发展中国家 发展要求 发展需求 生态足迹 利用效益 发达国家 气候变暖 生态系统 化石燃料 南水北调 环境影响 石油消费 粮食安全 分析框架 研究框架 发展状态
下载PDF
生物炭对土壤肥力与环境质量的影响机制与风险解析 被引量:93
3
作者 王欣 尹带霞 +2 位作者 张凤 谭长银 彭渤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248-257,共10页
生物炭作为土壤改良剂和促进作物生长的应用价值已经被很多研究证实。该文综述了生物炭在改善农业土壤质量和作物生长中的应用研究进展,系统阐述了生物炭在提高农业土壤有效水含量,增加土壤矿质元素利用效率,缓解土壤酸化,降低土壤重金... 生物炭作为土壤改良剂和促进作物生长的应用价值已经被很多研究证实。该文综述了生物炭在改善农业土壤质量和作物生长中的应用研究进展,系统阐述了生物炭在提高农业土壤有效水含量,增加土壤矿质元素利用效率,缓解土壤酸化,降低土壤重金属生物有效性和提高农作物产量与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与微观机制。特别地,该文强调了生物炭应用于农业生态系统过程中可能引起的多环芳烃、重金属等污染物富集以及氮素根系吸收量下降等不可忽视的潜在问题,并对今后的重点研究方向进行了系统分析总结,以期为生物炭在提高土壤肥力质量与环境质量中的安全与高效利用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环境影响 作物 生物炭 农业安全
下载PDF
中国人口和富裕对环境的影响 被引量:71
4
作者 徐中民 程国栋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767-773,共7页
辨明人类活动各因素对环境影响作用的大小,并依此找寻发展的对策是当前可持续发展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分析了IPAT等式在分解环境影响中人文因素的作用;采用生态足迹作为环境影响的测量指标,利用STIRPAT模型,以1999年中国各省市的截面数... 辨明人类活动各因素对环境影响作用的大小,并依此找寻发展的对策是当前可持续发展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分析了IPAT等式在分解环境影响中人文因素的作用;采用生态足迹作为环境影响的测量指标,利用STIRPAT模型,以1999年中国各省市的截面数据为例,分析了人口数量、富裕程度、现代化及经济区位和自然区位对环境影响的具体作用,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中国各省(市)的技术生态效益.结果表明:人口数量是当前环境影响的一个主要驱动因子,环境影响与人口数量近同比例变化,富裕程度或现代化程度增加也将加剧人类对环境的影响.在观测数据范围内,分析结果不支持存在环境Kuznets曲线的观点.最后分析讨论了不支持存在环境Kuznets曲线的原因及STIRPAT模型的优缺点,并指出社会适应性能力可作为下一步深入研究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影响 生态足迹 人口和富裕 IPAT等式 STIRPAT
下载PDF
我国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时空格局及影响研究 被引量:73
5
作者 李静 吕永龙 +3 位作者 贺桂珍 王铁宇 罗维 史雅娟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2684-2688,共5页
收集1993~2005年污染事故统计数据,运用GIS和非参数相关分析方法,分析了全国范围内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的动态变化趋势、空间地域分布,探讨了不同的经济条件下影响其发生的外部因素.结果表明:①13 a中全国每年发生的环境污染与破坏... 收集1993~2005年污染事故统计数据,运用GIS和非参数相关分析方法,分析了全国范围内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的动态变化趋势、空间地域分布,探讨了不同的经济条件下影响其发生的外部因素.结果表明:①13 a中全国每年发生的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总次数最少为1 406次,最多为3 001次,且总体趋势是下降的,水和大气两类环境事故占据了事故总数的绝大部分(83.04%~92.02%)。②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空间上主要集中在我国东南和中部地区省份,湖南、四川和广西为环境事故最密集的区域。③人口数、GDP产值、企业个数和工业废水排放量对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的发生次数有正作用。不同的经济水平下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的发生与影响因素的相关程度不同,发达省份事故数仅与企业数呈现显著正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 突发性环境事件 影响因素
下载PDF
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环境效应研究综述 被引量:55
6
作者 李锐 杨勤科 +5 位作者 温仲明 刘文兆 赵世伟 张成娥 郭胜利 徐学选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65-70,共6页
以黄土高原为重点 ,对植被变化及其引起的土地利用变化的环境影响的有关研究进行了比较系统的阐述。对植被研究态势 ,土地利用变化对水文生态过程、土壤环境及生物多样性影响做了简要的述评 ,对该领域的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
关键词 区域土地利用 研究综述 土地利用变化 植被建设 环境效应
下载PDF
国内外海岛旅游开发研究 被引量:60
7
作者 刘家明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349-352,共4页
分析了国内外海岛旅游兴起的历史过程及其原因 ,归纳了海岛旅游的旅游资源特点 ,在此基础上设计了海岛旅游康体休闲活动及服务设施的布局模式 ,指出了海岛旅游设施的空间布局规律并分析了这种空间布局规律的原因 ;最后 ,探讨了海岛旅游... 分析了国内外海岛旅游兴起的历史过程及其原因 ,归纳了海岛旅游的旅游资源特点 ,在此基础上设计了海岛旅游康体休闲活动及服务设施的布局模式 ,指出了海岛旅游设施的空间布局规律并分析了这种空间布局规律的原因 ;最后 ,探讨了海岛旅游的开发机构、融资方式以及海岛旅游对社区环境影响等问题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岛旅游 开发 空间布局 中国 国外 旅游资源
下载PDF
我国设施栽培养分管理中待解的科学和技术问题 被引量:67
8
作者 蔡祖聪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36-43,共8页
我国设施栽培迅速发展为保障城乡居民蔬菜和瓜果供应、增加农民收入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不合理施肥,土壤酸化、次生盐渍化、养分失衡、氮、磷、钾、硫元素过量积累等土壤快速退化现象极为普遍,正在严重威胁设施栽培的可持续... 我国设施栽培迅速发展为保障城乡居民蔬菜和瓜果供应、增加农民收入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不合理施肥,土壤酸化、次生盐渍化、养分失衡、氮、磷、钾、硫元素过量积累等土壤快速退化现象极为普遍,正在严重威胁设施栽培的可持续发展。相关科学研究严重滞后于生产发展水平,设施栽培养分管理中还存在诸多科学问题亟待解决。本文探讨了设施栽培中确定养分合理施用量、判断土壤养分供应是否平衡、评价养分环境效应和去除土壤中过量积累的养分等方面尚待解决的科学问题。认为我国亟需组织力量,系统地研究在设施栽培特殊的小气候、土壤水分运移、作物生长和养分吸收特点以及高复种指数下,土壤养分转化规律,水、土、气和作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机理及其对土壤养分有效性的影响,尽速改变科学研究滞后于生产实际的现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设施栽培 养分施用量 养分平衡 环境效应 退化土壤修复
下载PDF
反渗透海水淡化技术现状和展望 被引量:61
9
作者 高从堦 周勇 刘立芬 《海洋技术学报》 2016年第1期1-14,共14页
反渗透膜技术于20世纪60年代取得突破性进展,促使反渗透海水淡化在近50年间高速发展,淡化产能自20世纪90年代起激增。海水反渗透(SWRO)淡化已成为目前投资最省、成本最低的利用海水制备饮用水的过程。文中主要对海水反渗透淡化的发展状... 反渗透膜技术于20世纪60年代取得突破性进展,促使反渗透海水淡化在近50年间高速发展,淡化产能自20世纪90年代起激增。海水反渗透(SWRO)淡化已成为目前投资最省、成本最低的利用海水制备饮用水的过程。文中主要对海水反渗透淡化的发展状况进行了介绍,如膜和组件的改进,关键设备高压泵和能量回收装置效率的提高,多种工艺过程的不断发展,包括预处理和后处理的新工艺,以及对环境的影响和相应对策等。反渗透技术的发展也推动了其他膜分离技术的进步,并扩展其应用领域。预计在不久的将来,膜技术在海水淡化和水再利用、扩大和保护水资源、循环经济、清洁生产、改造传统产业、节能减排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发挥的作用会越来越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水淡化 反渗透膜 反渗透工艺 能量回收 环境影响
下载PDF
我国水产养殖对环境的影响及其可持续发展 被引量:52
10
作者 苗卫卫 江敏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B03期319-323,共5页
近年来,我国水产养殖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同时也对水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通过分别论述池塘、湖库、海水等不同养殖系统对自身养殖水体及周围水域的影响,探讨了环境友好的工厂化养殖和生态养殖模式的现状及发展前景,提出我国水产... 近年来,我国水产养殖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同时也对水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通过分别论述池塘、湖库、海水等不同养殖系统对自身养殖水体及周围水域的影响,探讨了环境友好的工厂化养殖和生态养殖模式的现状及发展前景,提出我国水产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方向:结合生态养殖和封闭式循环水工厂化养殖模式,应用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管理系统,发展有机健康养殖模式。在此基础上,对我国水产养殖业可持续发展所需的理论研究及法律法规支持进行了归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产养殖 环境影响 生态养殖 工厂化养殖 可持续发展
下载PDF
煤中微量元素及其研究意义 被引量:50
11
作者 唐修义 黄文辉 《中国煤田地质》 2002年第B07期1-4,共4页
煤中微量元素的研究意义重大和广泛。当前人们最为关注的是资源利用和环境污染两个方面。另外应用元素地球化学理论可以探讨成煤作用,一些微量元素可以用作煤层对比标志,微量元素对煤炭开采、加工、利用等方面都将产生影响。在我国,因... 煤中微量元素的研究意义重大和广泛。当前人们最为关注的是资源利用和环境污染两个方面。另外应用元素地球化学理论可以探讨成煤作用,一些微量元素可以用作煤层对比标志,微量元素对煤炭开采、加工、利用等方面都将产生影响。在我国,因煤炭的产量和消耗量巨大,研究煤中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其环境效应更具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量元素 环境效应 煤层 成煤作用 元素地球化学
下载PDF
渤海围填海发展趋势、环境与生态影响及政策建议 被引量:56
12
作者 侯西勇 张华 +2 位作者 李东 侯婉 宋洋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3311-3319,共9页
近年来,中国沿海处于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驱动下的新一轮大规模围填海阶段,环渤海围填海历史久、规模大,已成为我国围填海的重心区域。由于围填海和河口三角洲增长,1940s以来渤海面积萎缩了0.57×104km^2,萎缩速率大于82km2/a,2000... 近年来,中国沿海处于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驱动下的新一轮大规模围填海阶段,环渤海围填海历史久、规模大,已成为我国围填海的重心区域。由于围填海和河口三角洲增长,1940s以来渤海面积萎缩了0.57×104km^2,萎缩速率大于82km2/a,2000年以来萎缩速率更高达141km^2/a;渤海自然岸线的长度和比例也急剧下降,由1990年的1397km减少为2014年的561km,占岸线总长度的比例由54.92%下降为16.18%。围填海导致多种危害,如:海洋潮波和水动力条件变化,近岸和近海沉积环境与水下地形变化,加剧近岸水环境与底泥环境污染,潮滩湿地面积减损与生态功能下降,底栖生物栖息地减损和群落破坏,侵占和破坏渔业资源"三场一通道",加剧海岸带自然灾害风险、诱发经济社会系统风险,对产业和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等。在分析我国围填海监督管理现状和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政策建议:改革和优化围填海管理体制,建立陆海协调与联动机制,完善法律法规;严格执行生态红线制度,控制围填海规模与速度,推进和优化保护区建设;开展已围填区及其周边海域环境和生态的恢复与重建;强化已围填区新增土地资源的监管和集约优化利用;加强基础观测体系建设,大力促进科学研究的发展;促进公众、利益相关方及非政府组织参与到滨海湿地的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 围填海 环境效益 监督管理 政策建议 生态恢复
下载PDF
论道路建设的生态环境影响与生态道路建设 被引量:50
13
作者 尹忠东 李一为 +3 位作者 辜再元 赵方莹 赵廷宁 周心澄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61-164,共4页
近20年来,我国道路建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在其建设水平和规模巨大提高的同时,道路建设对生态环境的不利甚至负面影响也在不断加深和扩大。从生态学的角度,综合分析了道路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即:(1)对土、水、气、声、热等无机环境... 近20年来,我国道路建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在其建设水平和规模巨大提高的同时,道路建设对生态环境的不利甚至负面影响也在不断加深和扩大。从生态学的角度,综合分析了道路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即:(1)对土、水、气、声、热等无机环境的影响;(2)对植物、动物等生命系统的影响;(3)对景观格局、过程等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运用“生命周期”概念分析并提出建设生态道路应在规划设计、建设施工、道路运营等阶段分别采取相应措施,从而达到建设和谐生态道路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道路 环境影响 景观 策略
下载PDF
唐山市资源型产业结构及其环境影响分析 被引量:39
14
作者 李文君 杨明川 史培军 《地理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511-518,共8页
根据 1 952 - 1 999年唐山市三类产业、工业各部门产值的变化分析了唐山市的产业发展过程 ,结合 1 985- 1 999年汇总企业的万元产值能耗、工业用水量、“三废”排放量 ,比较分析了各工业部门污染源的动态变化 ,剖析了唐山市资源消耗型... 根据 1 952 - 1 999年唐山市三类产业、工业各部门产值的变化分析了唐山市的产业发展过程 ,结合 1 985- 1 999年汇总企业的万元产值能耗、工业用水量、“三废”排放量 ,比较分析了各工业部门污染源的动态变化 ,剖析了唐山市资源消耗型工业发展过程中的环境影响。通过对环境影响机制的分析 ,认为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是协调唐山市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根本途径和长期任务 ,而改进目前的工业生产方式 ,削减单位产值能耗和污染物排放更为迫切 ,同时应重视环境治理和保护的监督机制的完善和落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山市 资源型产业结构 环境影响 工业生产方式 单位产值能耗 污染物
下载PDF
土壤-植物系统中的微界面过程及其生态环境效应 被引量:29
15
作者 朱永官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205-210,共6页
土壤 植物系统是地球生态系统中与人类生存与健康关系最为密切的亚系统 .该系统中的水分、养分 污染物的运移必须历经土壤固 液界面、根土界面 (根际微环境 )、细胞跨膜运输和植物体内不同组织和细胞内不同组分间的再分配等微界面过... 土壤 植物系统是地球生态系统中与人类生存与健康关系最为密切的亚系统 .该系统中的水分、养分 污染物的运移必须历经土壤固 液界面、根土界面 (根际微环境 )、细胞跨膜运输和植物体内不同组织和细胞内不同组分间的再分配等微界面过程 .这些微界面过程涉及到系统中许多生物、生物化学和物理化学反应机理 ,与植物对土壤中养分高效利用、污染物迁移转化及其归宿具有密切的关系 .理解这些微界面过程对提高农作物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 土壤-植物系统 根际 微界面 环境效应
下载PDF
近10年来长江下游地区耕地动态变化特征 被引量:37
16
作者 李晓文 方精云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562-567,共6页
基于遥感资料和GIS分析,对1988~1998年长江下游地区耕地与其他土地利用类型之间相互转变数量特征,以及耕地变化强度、耕地流失强度的区域分异特征进行了分析和描述,对耕地变化导致的环境效应进行了初步探讨。研究结果表明:①1988~1998... 基于遥感资料和GIS分析,对1988~1998年长江下游地区耕地与其他土地利用类型之间相互转变数量特征,以及耕地变化强度、耕地流失强度的区域分异特征进行了分析和描述,对耕地变化导致的环境效应进行了初步探讨。研究结果表明:①1988~1998年,耕地与林地、灌丛、水体之间的转变,对其数量动态变化起着主要作用,在上述转变过程中,耕地总体表现出数量明显减少、质量降低的趋势;②农田向城镇的单向转移,体现了区域快速城市化对耕地的侵占过程,从空间分布看,该过程主要体现于上海、苏锡常地区、南京、杭州等城市化过程最为剧烈的地区;③长江下游地区1988~1998年耕地年均流失率为0.77%,流失的主体部分是位于长江三角洲和巢湖平原自然条件优越、水利灌溉配套设施完善的传统优质耕地,新形成的部分则主要来自于滩涂湿地开垦及低山丘陵地区毁林开荒。总体而言,长江下游地区耕地流失体现在数量锐减、质量下降两个方面,并伴随着一系列生态破坏问题的出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下游地区 耕地流失 土地利用 数据处理
下载PDF
基于LCA理论的环境影响社会支付意愿研究 被引量:40
17
作者 李小冬 吴星 张智慧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1期1507-1510,共4页
为了明确各类环境影响的权重,基于生命周期评价(LCA)和支付意愿(WTP)理论,探讨并建立了用社会支付意愿来衡量环境影响程度的环境影响评价模型和权重确定方法,赋予了环境影响评价的经济涵义.在环境税相关理论基础之上,以北京地区为例,综... 为了明确各类环境影响的权重,基于生命周期评价(LCA)和支付意愿(WTP)理论,探讨并建立了用社会支付意愿来衡量环境影响程度的环境影响评价模型和权重确定方法,赋予了环境影响评价的经济涵义.在环境税相关理论基础之上,以北京地区为例,综合考虑污染物影响能力以及年排放总量,建立了可实用的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模型,并得到了各类环境影响因素的具体权重值.考察了3种型号水泥的环境影响的社会支付意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付意愿(WTP) 生命周期评价(LCA) 环境影响
下载PDF
华北平原冬小麦-夏玉米种植系统生命周期环境影响评价 被引量:39
18
作者 梁龙 陈源泉 +3 位作者 高旺盛 隋鹏 陈冬冬 张伟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1773-1776,共4页
以华北平原集约高产粮区河北省栾城县为例,应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进行小麦-玉米轮作体系生命周期资源消耗与污染物排放清单分析,在此基础上进行生命周期环境影响评价。结果表明,在传统生产方式下,小麦生命周期环境影响较大的潜在因素是... 以华北平原集约高产粮区河北省栾城县为例,应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进行小麦-玉米轮作体系生命周期资源消耗与污染物排放清单分析,在此基础上进行生命周期环境影响评价。结果表明,在传统生产方式下,小麦生命周期环境影响较大的潜在因素是富营养化、水体毒素、环境酸化和土壤毒素;玉米生命周期环境影响较大的潜在因素是富营养化、环境酸化和水体毒素。小麦-玉米轮作体系下,氮肥、农药、电力的生产和使用过程是可能引起能源耗竭和气候变暖的主要因素,分别占整个体系的86.5%和66%;农民超量使用氮肥造成NH3挥发和NO3-N淋失,是导致潜在环境酸化和富营养化的关键;而农药的使用是造成潜在水体毒素、土壤毒素的主要原因。因此,工业领域要实施清洁生产机制,降低农资生产能耗;农业领域要减少氮肥、农药的使用量,推广节水灌溉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命周期评价 环境影响 冬小麦 夏玉米
下载PDF
媒介物质性:机器的道德经济 被引量:37
19
作者 格雷厄姆·默多克 刘宣伯(翻译) +1 位作者 芮钰雅(翻译) 曹书乐(校译) 《全球传媒学刊》 CSSCI 2019年第2期93-102,共10页
构成数字通信环境的机器,其基础设施和组件建立在一系列资源的基础上,这些资源通过生产、维护和处置的链条转化为人工制品/人造物(artefact)。然而,这些日常使用的背景条件仍是大部分主流传播研究的盲点。本文探讨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研... 构成数字通信环境的机器,其基础设施和组件建立在一系列资源的基础上,这些资源通过生产、维护和处置的链条转化为人工制品/人造物(artefact)。然而,这些日常使用的背景条件仍是大部分主流传播研究的盲点。本文探讨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研究盲点,并认为数字技术在高级资本主义组织机构中越来越显著的中心性,加上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的迅速扩张,将媒介的物质性推向分析的中心,并提出了关于其环境及社会成本的重要伦理问题,并呼唤新的机器道德经济学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质性 道德经济学 基础设施 机器人学 环境影响 全球生产链 因特网 消费主义
下载PDF
园林废弃物不同处理方式的环境影响及其产物还田效应 被引量:36
20
作者 陈浩天 张地方 +1 位作者 张宝莉 李国学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1期239-244,共6页
针对城市园林废弃物数量日趋增多及资源化利用程度低的问题,该研究比较了园林废弃物在直接焚烧、好氧堆肥、热解碳化3种处理方式下的养分与碳素与氮磷钾损失、温室气体排放,以及相应产物还田对土壤物理化学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焚烧处... 针对城市园林废弃物数量日趋增多及资源化利用程度低的问题,该研究比较了园林废弃物在直接焚烧、好氧堆肥、热解碳化3种处理方式下的养分与碳素与氮磷钾损失、温室气体排放,以及相应产物还田对土壤物理化学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焚烧处理的有机碳损失率高达98.62%,分别比好氧堆肥、碳化处理高39.77%和41.64%;全氮损失率高达95.51%,显著高于好氧堆肥(22.72%)及碳化(36.65%)处理;3种处理全磷及全钾损失率的差异相对较小。焚烧处理的CO_2排放量高达1271.62 g/kg,远高于好氧堆肥的210.71 g/kg,但两者CH_4、N_2O的排放量都相对很小。园林废弃物堆肥及碳化后还田均可促进土壤中小团聚体向大团聚体转化,提高土壤中毛管孔隙度和饱和导水率,并显著提高N、P、K含量;其中生物炭还田可显著提高土壤有机碳含量,好氧堆肥还田能降低土壤pH值。焚烧后的灰分还田除提高土壤P、K养分含量及大粒径团聚体外,其他效果不明显。综上所述,好氧堆肥和碳化是适用于城市园林废弃物处理的2种技术,研究结果可为城市园林废弃物资源优化处理利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堆肥 环境影响 土壤 园林废弃物 生物炭 焚烧 还田效应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