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5篇文章
< 1 2 1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铜蓝蛋白与脑铁代谢 被引量:30
1
作者 常彦忠 钱忠明 《生理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01-105,共5页
铜蓝蛋白 (Ceruloplasmin ,CP)是人体重要的亚铁氧化酶。它的主要作用是催化二价铁成为三价铁 ,从而促进铁与转铁蛋白结合。由于它的这一功能 ,过去三十年来 ,CP一直被认为参与细胞 (包括脑细胞 )铁释放。然而 ,最近的研究显示 ,这个传... 铜蓝蛋白 (Ceruloplasmin ,CP)是人体重要的亚铁氧化酶。它的主要作用是催化二价铁成为三价铁 ,从而促进铁与转铁蛋白结合。由于它的这一功能 ,过去三十年来 ,CP一直被认为参与细胞 (包括脑细胞 )铁释放。然而 ,最近的研究显示 ,这个传统的看法可能是错误的或者至少是不完全的。新的发现显示 ,脑内CP既有促进脑细胞铁释放也有铁摄取的作用。而且它对铁摄取作用可能比对铁释放的作用更为重要。本文讨论了这方面研究的最新进展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蓝蛋白 脑铁代谢 无铜蓝蛋白血症 细胞铁摄取 细胞铁释放
下载PDF
重症肺炎患儿血清PCT、hs-CRP、CER水平与心肌损害发生率的关系探讨 被引量:23
2
作者 谢中界 杨晓莉 《临床肺科杂志》 2020年第2期252-257,共6页
目的检测重症肺炎患儿血清降钙素原(PCT)、超敏C反应蛋白(hs-CRP)、铜蓝蛋白(CER)水平,并分析其与心肌损害发生率的关系。方法对医院2015年4月~2018年9月收治的212例重症肺炎患儿的资料进行回顾,检测其基线血清PCT、hs-CRP和CER水平。... 目的检测重症肺炎患儿血清降钙素原(PCT)、超敏C反应蛋白(hs-CRP)、铜蓝蛋白(CER)水平,并分析其与心肌损害发生率的关系。方法对医院2015年4月~2018年9月收治的212例重症肺炎患儿的资料进行回顾,检测其基线血清PCT、hs-CRP和CER水平。计算心肌损害发生率,对比心肌损害发生者和未发生者基线血清PCT、hs-CRP和CER水平。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上述血清因子与重症肺炎患儿心肌损害的关系,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探讨基线血清PCT、hs-CRP、CER水平及三者联合对心肌损害的预测效能。结果本组患儿心肌损害发生率为11.79%,发生时间为(7.15±2.08)d;心肌损害发生者基线血清PCT、hs-CRP和CER水平均高于未发生组(P<0.05);发生者年龄<3岁、并发呼吸衰竭、低蛋白血症、低氧血症、低钾血症、发病至入院时间>7d、发病至入院时间3~7d、基线PCT升高>50%、基线hs-CRP升高>50%、基线CER升高>50%构成比均高于未发生者(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证实均为心肌损害的危险因素;基线PCT、hs-CRP、CER水平预测心肌损害的Cut-off值分别为8.45pg/L、12.50mg/mL、402.47mg/L,三者联合预测心肌损害的灵敏度、特异度、AUC分别为92.00%、97.86%、0.896,均高于单独预测。结论重症肺炎患儿并心肌损害发生风险高,发生者基线PCT、hs-CRP、CER水平较高,年龄<3岁、并发呼吸衰竭等均是其危险因素,且基线PCT、hs-CRP、CER水平联合预测心肌损害的效能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肺炎 降钙素原 超敏C反应蛋白 铜蓝蛋白 心肌损害
下载PDF
中国肝病患者血清铜蓝蛋白水平的研究 被引量:21
3
作者 杨旭 童德军 +4 位作者 梁骏 张永红 雷建华 贺兴鄂 何纲 《中华内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3-15,共3页
目的 探讨我国不同肝病患者血清铜蓝蛋白 (CP)水平交叉程度 ,为肝豆状核变性(WD)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提供科学的依据。方法 测定 90 5例正常人、WD及其他各种肝病患者血清CP水平 ,采用SPSS12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WD患者血清CP平... 目的 探讨我国不同肝病患者血清铜蓝蛋白 (CP)水平交叉程度 ,为肝豆状核变性(WD)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提供科学的依据。方法 测定 90 5例正常人、WD及其他各种肝病患者血清CP水平 ,采用SPSS12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WD患者血清CP平均为 (93 9± 98 1)mg/L ,与其他各组相比差异有非常显著性 ,72 7%的患者低于 10 0mg/L ,其中 4 2 9%的患者低于 5 0mg/L ,但是也有 9 1%的患者其血清CP正常 ,其中 3例高于 4 0 0mg/L ,最高达 5 0 1mg/L。 6 8%的非WD患者血清CP低于正常 ,最低为 2 8mg/L。急性肝炎患者血清CP平均为 (398 4± 15 1 3)mg/L ,显著高于其他各组。重型肝炎患者血清CP平均为 (2 96 5± 10 6 5 )mg/L ,显著低于其他各组 ,其中18 8%的患者低于正常。结论 WD患者CP水平显著低于正常人和其他肝病患者 ,但是与其他肝病有一定程度的交叉 ,单凭CP水平不足以确诊或排除W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P 肝病患者 WD 血清铜蓝蛋白 正常人 急性肝炎 肝豆状核变性 中国 平均 水平
原文传递
胱抑素C、白细胞介素6及急性时相蛋白与慢性肾功能不全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20
4
作者 莫其农 周小梅 +3 位作者 李春花 冯玉丽 宋林立 何进才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10年第8期803-805,共3页
目的探讨血清胱抑素C(Cys C)、白细胞介素6(IL-6)及急性时相蛋白(CRP)在肾功能不全不同损害期的浓度变化及相关性。方法以健康体检者(A组)28例作为健康对照组,将84例肾功能不全患者按内生肌酐清除率(Ccr)分为肾功能不全代偿期组(B组)28... 目的探讨血清胱抑素C(Cys C)、白细胞介素6(IL-6)及急性时相蛋白(CRP)在肾功能不全不同损害期的浓度变化及相关性。方法以健康体检者(A组)28例作为健康对照组,将84例肾功能不全患者按内生肌酐清除率(Ccr)分为肾功能不全代偿期组(B组)28例、肾功能不全失代偿期组(C组)28例、肾功能衰竭期组(D组)28例,分别检测血清中血糖(GLU)、肌酐(Scr)、Cys C、尿素(BUN)、IL 6、CRP、铜蓝蛋白(CER)和转铁蛋白(TRF)浓度水平。结果各组之间年龄、GLU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Cys C、IL-6、CRP、TRF浓度水平在各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Scr、BUN和CER浓度水平除在B、A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各组间,血清Cys C、IL-6、CRP、Scr、BUN和CER相互之间呈正相关关系(P<0.01),而与Ccr和TRF呈负相关关系(P<0.01)。结论肾功能不全不同损害期存在程度不同的急性时相反应,反应强度与肾功能损害程度相关;Cys C、IL-6、CRP与其他肾功能指标联合检测对正确评估肾功能损害程度有重要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素类 C反应蛋白质 白细胞介素6 血浆铜蓝蛋白 肾小球滤过率
下载PDF
血清铜及血清游离铜对肝豆状核变性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7
5
作者 张永红 杨旭 +2 位作者 罗虹雨 雷建华 王文龙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64-166,共3页
目的:探讨血清铜和血清游离铜对肝豆状核变性的诊断价值,为肝豆状核变性的诊断提供依据。方法:分别采用免疫散射比浊法和原子吸收光谱法检测8例暴发型肝豆状核变性、49例普通型肝豆状核变性、87例病毒性肝炎(慢性肝炎22例、重型肝炎46... 目的:探讨血清铜和血清游离铜对肝豆状核变性的诊断价值,为肝豆状核变性的诊断提供依据。方法:分别采用免疫散射比浊法和原子吸收光谱法检测8例暴发型肝豆状核变性、49例普通型肝豆状核变性、87例病毒性肝炎(慢性肝炎22例、重型肝炎46例、肝硬化19例)和57例其他肝病患者的血清铜蓝蛋白和血清铜,并根据血清铜和铜蓝蛋白计算出血清游离铜。结果:①暴发型肝豆状核变性患者血清铜[(105.0±29.4)μg.dL-1]高于普通型肝豆状核变性[(28.1±14.9)μg.dL-1]和重型肝炎患者[(70.5±41.7)μg.dL-1](P<0.05);普通型肝豆状核变性患者血清铜均低于正常,与其他各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血清铜诊断肝豆状核变性敏感度为86.0%,特异度为47.2%。②暴发型肝豆状核变性患者血清游离铜平均为(62.3±27.7)μg.dL-1,最高达113μg.dL-1,明显高于其他各组(P<0.01)。普通型肝豆状核变性的血清游离铜平均为(10.2±9.3)μg.dL-1,高于其他肝病组(P<0.01),血清游离铜诊断肝豆状核变性的敏感度为59.6%,特异度为100%。结论:血清铜和血清游离铜对肝豆状核变性的诊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而血清游离铜可作为诊断暴发型肝豆状核变性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豆状核变性 铜蓝蛋白 血清铜 血清游离铜
下载PDF
乙肝后肝硬化失代偿期血清前白蛋白、转铁蛋白、铜蓝蛋白的临床意义及与中医辨证关系 被引量:13
6
作者 林宗广 《中国中西医结合脾胃杂志》 2000年第5期275-277,共3页
目的 :探讨乙肝后肝硬化失代偿期血清前白蛋白 (PA)、转铁蛋白 (Tf)、铜蓝蛋白 (CP)的临床意义及与中医辨证分型关系。方法 :用火箭电泳法检测 30例观察组患者血清 PA、Tf、CP的含量 ;并与 10 0例健康者对照。结果 :观察组 PA为 (137.5 ... 目的 :探讨乙肝后肝硬化失代偿期血清前白蛋白 (PA)、转铁蛋白 (Tf)、铜蓝蛋白 (CP)的临床意义及与中医辨证分型关系。方法 :用火箭电泳法检测 30例观察组患者血清 PA、Tf、CP的含量 ;并与 10 0例健康者对照。结果 :观察组 PA为 (137.5 0± 6 .42 ) mg/ L、Tf为 (1.6 7± 0 .10 ) g/ L、CP为 (6 14.14± 36 .0 9) mg/ L。对照组分别为(2 49.5 0± 7.10 ) m g/ L、(2 .35± 0 .0 0 2 ) g/ L 及 (4 11.40± 3.95 ) m g/ L。观察组 PA、Tf较对照组显著下降 (P <0 .0 1) ,CP显著升高 (P <0 .0 1)。此外 ,肝肾阴虚 PA、Tf下降及 CP升高水平与脾胃气虚比较也有显著差异。结论 :PA、Tf、CP可作为乙肝后肝硬化诊断 ,分析预后 ,考核疗效的参考指标。同时 ,中医辨证分型对判断病情轻重也有良好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肝后肝硬化失代偿期 前白蛋白 转铁蛋白 铜蓝蛋白 脾胃气虚 肝肾阴虚
原文传递
血清CER、HA和FT3对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5
7
作者 谭立明 叶舒慧 +11 位作者 华蕾 郭斌 赵永雷 张皓承 胡泽宇 曹梓超 吴洋 曾婷婷 田永建 余建林 李华 陈娟娟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646-650,共5页
目的探讨血清铜蓝蛋白(CER)、透明质酸(HA)和游离三碘甲腺原氨酸(FT3)评估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肝纤维化程度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以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14年7月-2018年1月确诊的136例CHB患者、44例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20例HBsA... 目的探讨血清铜蓝蛋白(CER)、透明质酸(HA)和游离三碘甲腺原氨酸(FT3)评估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肝纤维化程度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以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14年7月-2018年1月确诊的136例CHB患者、44例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20例HBsAg阳性原发性肝癌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选取同期5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采用免疫散射比浊法检测患者血清CER,化学发光法检测HA和FT3,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或秩和检验比较各受试组与对照组的血清CER、HA、FT3及其他相关指标水平,对CER、HA、FT3与肝纤维化诊断模型进行相关性分析,并采用受试者特征曲线(ROC)分析结果。结果重度CHB组、失代偿期肝硬化组CER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CHB组、肝硬化组HA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硬化组、HCC组FT3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CER与肝纤维化诊断模型(r=–0.202,P=0.004)和基于4因子的肝纤维化指标(r=–0.200,P=0.006)呈负相关,HA与二者呈正相关(r=0.491,P<0.001;r=0.514,P<0.001),FT3与二者呈负相关(r=-0.246,P=0.001;r=–0.361,P<0.000)。FT3、HA和CER诊断肝硬化的AUC分别为0.831、0.826和0.668,联合诊断的诊断效能从高到低依次为CER+HA+FT3、HA+FT3、CER+HA和CER+FT3。结论CHB患者血清CER、HA、FT3水平与其肝脏纤维化程度具有相关性,对诊断慢性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蓝蛋白 透明质酸 游离三碘甲腺原氨酸 慢性乙型肝炎 肝纤维化
下载PDF
影响2型糖尿病患者尿铜蓝蛋白及白蛋白的因素 被引量:12
8
作者 杨叶虹 方京冲 +5 位作者 姜文宇 谢洁怡 李吟遒 史虹莉 朱禧星 杨永年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31-39,共9页
目的 评价影响 2型糖尿病患者尿铜蓝蛋白 (Cp)及尿白蛋白 (Alb)的因素。 方法 记录及测定 1 0 4 6例 2型糖尿病患者的年龄、性别、糖尿病病程、血压、腰围、臀围、腰臀比、身高、体重、体重指数、空腹血糖、HbA1c、空腹胰岛素、尿素... 目的 评价影响 2型糖尿病患者尿铜蓝蛋白 (Cp)及尿白蛋白 (Alb)的因素。 方法 记录及测定 1 0 4 6例 2型糖尿病患者的年龄、性别、糖尿病病程、血压、腰围、臀围、腰臀比、身高、体重、体重指数、空腹血糖、HbA1c、空腹胰岛素、尿素氮、肌酐 (Cr)、尿酸、血脂、血Alb,并留取晨尿测定Cp、Alb及Cr,对尿Alb/Cr、尿Cp/Cr与以上因素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部分患者分入控制血糖组、控制血压组或对照组 ,6个月后复查上述指标 ,比较尿Alb/Cr及尿Cp/Cr的变化。结果 尿Alb/Cr与血白蛋白、血Cr、尿酸、收缩压、体重、体重指数等因素相关 (P <0 .0 5)。尿Cp/Cr与血Alb、收缩压、空腹血糖、HbA1c等因素相关 (P <0 .0 5)。控制血糖和控制血压可降低尿Alb/Cr及尿Cp/Cr。 结论 尿Alb/Cr及尿Cp/Cr均受到糖代谢、脂质代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 糖尿病肾病 血浆铜蓝蛋白 蛋白尿
原文传递
新生儿细菌感染血清免疫球蛋白M和铜蓝蛋白的变化 被引量:12
9
作者 李玉峰 朱晓东 +3 位作者 朱建幸 肖黎明 黄萍 陈同辛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440-441,共2页
目的 探讨新生儿细菌感染血清免疫球蛋白M(IgM )和铜蓝蛋白 (CP)的变化对新生儿细菌感染的意义。方法 用散射比浊法检测 17例新生儿细菌感染和 19例正常足月新生儿血清IgM和CP及 10例新生儿细菌感染治疗前后IgM和CP。结果 正常足月... 目的 探讨新生儿细菌感染血清免疫球蛋白M(IgM )和铜蓝蛋白 (CP)的变化对新生儿细菌感染的意义。方法 用散射比浊法检测 17例新生儿细菌感染和 19例正常足月新生儿血清IgM和CP及 10例新生儿细菌感染治疗前后IgM和CP。结果 正常足月新生儿IgM和CP分别为 0 .2 2± 0 .0 6 g/L和 0 .0 9± 0 .0 4 g/L ,新生儿细菌感染组 (n =17)IgM和CP分别为 0 .5 8± 0 .30 g/L和 0 .16± 0 .0 6 g/L ,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 ,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感染组治疗前后 (n =10 )IgM分别为 0 .5 2± 0 .2 3g/L和 0 .70± 0 .30 g/L ,有显著性差异(P =0 .0 14 ) ;而感染组治疗前后CP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IgM和CP的升高可作为诊断新生儿细菌感染的指标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婴儿 新生 细菌感染 免疫球蛋白M 铜蓝蛋白
下载PDF
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联合头孢克肟对细菌性肠炎患者C反应蛋白、铜蓝蛋白、触珠蛋白及α1酸性糖蛋白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3
10
作者 何嗪 黄国栋 +3 位作者 武艳 魏武 葛善飞 游宇 《中国生化药物杂志》 CAS 2015年第9期109-111,共3页
目的探讨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联合头孢克肟对细菌性肠炎患者C反应蛋白(C reactive protein,CRP)、铜蓝蛋白(Ceruloplasmin,CER)、触珠蛋白(haptoglobin,HPT)、α1酸性糖蛋白(α1-acid glycoprotein,AAG)的影响。方法收集收治的急性细菌... 目的探讨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联合头孢克肟对细菌性肠炎患者C反应蛋白(C reactive protein,CRP)、铜蓝蛋白(Ceruloplasmin,CER)、触珠蛋白(haptoglobin,HPT)、α1酸性糖蛋白(α1-acid glycoprotein,AAG)的影响。方法收集收治的急性细菌性肠炎的患者58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9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对照组患者给予头孢克肟治疗,实验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口服治疗,治疗结束后,对所有患者的血清CRP、CER、HPT、AAG水平及临床疗效进行检测。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的CRP、CER、HPT、AAG水平均低于治疗前(P<0.05),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患者血清CRP、CER、HPT、AAG水平较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的总有效率较高(χ2=4.35,P<0.05)。结论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联合头孢克肟能够明显降低细菌性肠炎患者血清CRP、CER、HPT、AAG水平,提高临床疗效,对临床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 头孢克肟 细菌性肠炎 C反应蛋白 铜蓝蛋白 触珠蛋白 Α1酸性糖蛋白
下载PDF
甲胎蛋白、铜蓝蛋白和触珠蛋白联合诊断原发性肝癌评价 被引量:12
11
作者 高国生 冯家飞 丁世雄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CAS 2011年第12期2833-2834,2842,共3页
目的:探讨血清甲胎蛋白、铜蓝蛋白和触珠蛋白在检测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40例健康献血员,66例慢性乙型肝炎、69例乙肝肝硬化及6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分别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和微粒子酶免疫分析技术检测血清甲胎蛋白、铜蓝蛋白... 目的:探讨血清甲胎蛋白、铜蓝蛋白和触珠蛋白在检测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40例健康献血员,66例慢性乙型肝炎、69例乙肝肝硬化及6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分别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和微粒子酶免疫分析技术检测血清甲胎蛋白、铜蓝蛋白和触珠蛋白含量及作统计学分析。结果: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甲胎蛋白和铜蓝蛋白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触珠蛋白水平高于乙型肝炎和肝硬化组。通过logistic回归模型构建的联合预测因子显著提高了原发性肝癌的诊断效能。结论:甲胎蛋白、铜蓝蛋白和触珠蛋白联合检测,对HBSAg阳性原发性肝癌的早期诊断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肝癌 乙型肝炎病毒 甲胎蛋白 铜蓝蛋白 触珠蛋白
原文传递
血浆铜蓝蛋白在乙型肝炎不同肝功能状态的水平及意义 被引量:12
12
作者 杨波 吴元凯 +3 位作者 曹红 陈忠诚 高志良 柯伟民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CAS 2012年第9期841-843,共3页
目的探讨肝豆状核变性、乙型肝炎不同肝功能状态时血浆铜蓝蛋白水平的差异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用终末期肝病模型(model for end-stage liver disease,MELD)评分衡量肝功能损害的严重性,采用散射比浊法检测并比较分析肝豆状核变性、慢加... 目的探讨肝豆状核变性、乙型肝炎不同肝功能状态时血浆铜蓝蛋白水平的差异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用终末期肝病模型(model for end-stage liver disease,MELD)评分衡量肝功能损害的严重性,采用散射比浊法检测并比较分析肝豆状核变性、慢加急性肝衰竭极期以及恢复期、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血浆铜蓝蛋白水平。结果肝豆状核变性(n=50)、慢加急性肝衰竭极期和恢复期(n=30)、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n=50)的MELD评分分别为11.1±6.5、20.4±4.2、10.9±4.9、9.6±9.8,血浆铜蓝蛋白分别为(0.065±0.036)g/L、(0.176±0.037)g/L、(0.210±0.056)g/L、(0.197±0.038)g/L;血浆铜蓝蛋白水平4组之间的两两比较存在差异(F=111.4,P<0.001),肝豆状核变性患者低于其他3组(P<0.001)。结论肝豆状核变性血浆铜蓝蛋白水平显著降低。相对于肝豆状核变性,没有肝衰竭的慢性乙型肝炎血浆铜蓝蛋白水平几乎正常。慢加急性肝衰竭极期血浆铜蓝蛋白水平仅轻度下降,随着肝功能衰竭的恢复,血浆铜蓝蛋白恢复正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浆铜蓝蛋白 肝豆状核变性 慢加急性肝衰竭 慢性乙型肝炎
下载PDF
实验性矽肺病变中Ⅰ型及Ⅱ型胶原基因表达的研究 被引量:10
13
作者 陈亚萍 李玉瑞 《卫生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1期1-4,共4页
以斑点杂交法测定染石英尘后7、14、21、30及60天时大鼠肺组织中前胶原mRNA水平,与正常肺组织相比,显示在染尘后7天时,proα_1(Ⅱ)mRNA显著增加,14至21天时达高峰。30天后处于平稳增高水平。proα_1(Ⅰ)与proα_2(Ⅰ)mRNA在染尘后14天... 以斑点杂交法测定染石英尘后7、14、21、30及60天时大鼠肺组织中前胶原mRNA水平,与正常肺组织相比,显示在染尘后7天时,proα_1(Ⅱ)mRNA显著增加,14至21天时达高峰。30天后处于平稳增高水平。proα_1(Ⅰ)与proα_2(Ⅰ)mRNA在染尘后14天才开始显著增高,30天时达最高值。表明在砂肺病变中,Ⅰ、Ⅱ型胶原的基因表达都有增加,但在时相上有不同。一种自染石英尘大鼠肺泡巨噬细胞中提取的致纤维化因子可特异地刺激2BS细胞中Ⅰ、Ⅱ型胶原基因的表达,对矽肺病变中胶原基因的表达有重要的调节作用。放线菌素D可抑制胶原基因的转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英 前胶原 MRNA 矽肺 基因表达
全文增补中
孕妇血清铜蓝蛋白氧化酶活力的变化 被引量:10
14
作者 吕合作 胡守芬 陈治文 《蚌埠医学院学报》 CAS 2000年第4期242-243,共2页
目的 :探讨孕妇血清铜蓝蛋白氧化酶活力的变化。方法 :以O Dianisidin为基质 ,采用联大茴香胺酶比色法测定87名孕妇和 6 5名健康非妊娠妇女血清铜蓝蛋白 (sCP)的活力。结果 :妊娠小于 8周的妇女与健康非妊娠妇女的sCP活力水平差异无显著... 目的 :探讨孕妇血清铜蓝蛋白氧化酶活力的变化。方法 :以O Dianisidin为基质 ,采用联大茴香胺酶比色法测定87名孕妇和 6 5名健康非妊娠妇女血清铜蓝蛋白 (sCP)的活力。结果 :妊娠小于 8周的妇女与健康非妊娠妇女的sCP活力水平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妊娠大于 8周的妇女sCP活力均高于健康非妊娠妇女 (P <0 .0 1) ,而晚期妊娠妇女sCP活力均高于其他各组 (P <0 .0 1)。结论 :妇女妊娠 8周后sCP升高是其对妊娠期铜、铁代谢改变的一种适应 ;对一些临床疾病的鉴别诊断有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清铜蓝蛋白 孕妇 氧化酶 活力
下载PDF
Wilson's disease:Revisiting an old friend 被引量:10
15
作者 Ana Lucena-Valera Domingo Perez-Palacios +2 位作者 Rocio Muñoz-Hernandez Manuel Romero-Gómez Javier Ampuero 《World Journal of Hepatology》 2021年第6期634-649,共16页
Wilson's disease(WD)is a rare condition caused by copper accumulation primarily in the liver and secondly in other organs,such as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It is a hereditary autosomal recessive disease caused by... Wilson's disease(WD)is a rare condition caused by copper accumulation primarily in the liver and secondly in other organs,such as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It is a hereditary autosomal recessive disease caused by a deficiency in the ATP7B transporter.This protein facilitates the incorporation of copper into ceruloplasmin.More than 800 mutations associated with WD have been described.The onset of the disease frequently includes manifestations related to the liver(as chronic liver disease or acute liver failure)and neurological symptoms,although it can sometimes be asymptomatic.Despite it being more frequent in young people,WD has been described in all life stages.Due to its fatal prognosis,WD should be suspected in all patients with unexplained biochemical liver abnormalities or neurological or psychiatric symptoms.The diagnosis is established with a combination of clinical signs and tests,including the measurement of ceruloplasmin,urinary copper excretion,copper quantification in liver biopsy,or genetic assessment.The pharmacological therapies include chelating drugs,such as D-penicillamine or trientine,and zinc salts,which are able to change the natural history of the disease,increasing the survival of these patients.In some cases of end-stage liver disease or acute liver failure,liver transplantation must be an option to increase survival.In this narrative review,we offer an overview of WD,focusing on the importance of clinical suspicion,the correct diagnosis,and treat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ilson´s disease Copper ATP7B ceruloplasmin CHELATOR Liver disease
下载PDF
泡利芬对煤工尘肺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脂质和铜蓝蛋白的影响 被引量:8
16
作者 任爱国 赵伯阳 《中国工业医学杂志》 2000年第1期2-4,共3页
目的 评价泡利芬的抗脂质过氧化作用。方法 将 5 3 5例尘肺病人分为矽肺宁、高剂量茶多酚、VitC和低剂量茶多酚 4组。前后两组分别服药 3个月和 6个月。测定服药前、服药第 3和 6个月时的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铜蓝蛋白 (CP)和过... 目的 评价泡利芬的抗脂质过氧化作用。方法 将 5 3 5例尘肺病人分为矽肺宁、高剂量茶多酚、VitC和低剂量茶多酚 4组。前后两组分别服药 3个月和 6个月。测定服药前、服药第 3和 6个月时的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铜蓝蛋白 (CP)和过氧化脂质 (LPO)水平。结果 服药 3个月时 ,除矽肺宁组外 ,其余 3组SOD活性均下降 ;低剂量茶多酚组和VitC组LPO水平降低 ;各组CP均较服药前为低。第 6个月时 ,低剂量茶多酚组SOD和CP低于服药前 ;LPO与服药前无差异 ;VitC组只有CP低于服药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尘肺 茶多酶 超氧化物歧化酶 过氧化脂质
下载PDF
Diminution of toxic copper accumulation in toxic milk mice modeling Wilson disease by embryonic hepatocyte intrasplenic transplantation 被引量:9
17
作者 ZhuShi Xiu-LingLiang +5 位作者 Bing-XunLu Su-YuePan XiChen Qi-QiangTang YingWang FanHuang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SCIE CAS CSCD 2005年第24期3691-3695,共5页
AIM: To observe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intrasplenic transplantation with embryonic hepatocytes on amelioration of hereditary copper accumulation in toxic milk (TX) mouse modeling Wilson disease. METHODS: Donor hepa... AIM: To observe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intrasplenic transplantation with embryonic hepatocytes on amelioration of hereditary copper accumulation in toxic milk (TX) mouse modeling Wilson disease. METHODS: Donor hepatocytes were harvested from 14-d fetal liver of a pregnant homogeneous DL mouse. These cells were successively cultured, labeled with fluorescein dye Hoechst 33342 for 24 h, and sequentially infused into the spleen parenchyma of the recipient TX mice. No host immunosuppression measures were taken. Two and four weeks after transplantation, the recipients were killed for routine histologic investigation and immunohistochemistry study up to 4 wk after transplantation. The serum copper and ceruloplasmin concentrations of the recipient mice were determined by graphite furnace atomic absorption spectroscopy.RESULTS: In the following 2nd and 4th wk after transplantation, the donor hepatocytes could be visualized in the livers of 47.3% recipients. The serum ceruloplasmin and copper concentrations increased by 1.6-fold after 2 wk and 2.0-fold times after 4 wk respectively, which ultimately rose from about 30% of the normal level to nearly 60%(P<0.01). The hepatic copper concentration decreased 7.2%, 4 wk after transplantation. Pathologic examination showed that there were many actively proliferative hepatocyte precursor cells with specific embryonic hepatocyte marker AFP migrated into hepatic sinusoidsof the recipients. A large number of cells carrying hepatocytes marker and albumin were observed in the recipient spleen tissues.CONCLUSION: Embryonic hepatocytes are capable of differentiating into mature hepatocytes in vivo. After transplantation, the hereditary abnormalities of copper metabolism in TX mice could be corrected partially by intrasplenic transplantation of homogeneous embryonic hepatocyt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ansplantation Wilson disease COPPER ceruloplasmin
下载PDF
大剂量乙酰半胱氨酸对矽肺血清纤维化指标和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 被引量:10
18
作者 陈志军 张健杰 李冬红 《职业与健康》 CAS 2012年第14期1708-1710,共3页
目的探讨大剂量乙酰半胱氨酸(NAC)对矽肺患者血清中纤维化指标和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及其意义。方法矽肺患者43例,随机分成2组,其中常规治疗为对照组18例;NAC治疗组25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NAC口服,每次600 mg,每日3次,疗程3个月。... 目的探讨大剂量乙酰半胱氨酸(NAC)对矽肺患者血清中纤维化指标和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及其意义。方法矽肺患者43例,随机分成2组,其中常规治疗为对照组18例;NAC治疗组25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NAC口服,每次600 mg,每日3次,疗程3个月。治疗前后用化学发光法测定血清中纤维化指标和T淋巴细胞亚群。结果 NAC组治疗后,血清中铜蓝蛋白(CP)、透明质酸(HA)水平降低,与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中层黏蛋白(LN)水平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中Ⅳ型胶原(Ⅳ-C)、Ⅲ型前胶原(PC-Ⅲ)与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NAC组治疗后血清中CD3+、CD4+水平明显增加,与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中CD4+/CD8+明显增加,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中CD8+与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剂量NAC治疗矽肺,能抑制肺纤维化进程,并改善患者的免疫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尘肺病 乙酰半胱氨酸 透明质酸 层黏蛋白 Ⅳ型胶原 Ⅲ型前胶原 铜蓝蛋白
原文传递
血清甘胆酸联合铜蓝蛋白测定对肝硬化患者肝细胞损害程度的评价 被引量:10
19
作者 段丽 《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 CAS 2020年第4期653-657,共5页
目的分析血清甘胆酸(cholyglycine,CG)和铜蓝蛋白(ceruloplasmin,CP)在成人肝硬化进展过程中的水平变化,以及联合检测CG和CP对肝硬化患者评估肝细胞损害程度的应用价值。方法随机选择2018年9月至2019年9月入我院确诊为肝硬化患者共60例... 目的分析血清甘胆酸(cholyglycine,CG)和铜蓝蛋白(ceruloplasmin,CP)在成人肝硬化进展过程中的水平变化,以及联合检测CG和CP对肝硬化患者评估肝细胞损害程度的应用价值。方法随机选择2018年9月至2019年9月入我院确诊为肝硬化患者共60例,其中代偿期40例和失代偿期20例,另选择肝纤维化患者35例、乙型肝炎患者35例和健康体检者35例;分别检测各组治疗前后及健康体检者当日血清CG和CP、白蛋白(ALB)、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炎症因子IL-6和TNF-α水平,最后根据受试者工作曲线(ROC)分析联合检测血清CG和CP诊断肝硬化的准确性。结果治疗前血清CG、ALT、AST、IL-6和TNF-α水平,在健康体检者、乙型肝炎、肝纤维化、肝硬化代偿期和失代偿期患者中逐渐升高,而CP和ALB水平逐渐下降(P<0.05)。除了健康体检组,其他各组患者治疗后血清CG、ALT、AST、IL-6和TNF-α水平均比治疗前降低,CP和ALB水平升高(P<0.05)。经ROC分析发现,联合检测血清CG和CP评估肝硬化的准确性为0.854。结论血清CG和CP水平变化对反映肝硬化的不同进展阶段有重要的评估价值,可能成为重要的诊断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胆酸 铜蓝蛋白 肝硬化 肝纤维化 乙型肝炎
下载PDF
Ceruloplasmin, a reliable marker of fibrosis in chronic hepatitis B virus patients with normal or minimally raised alanine aminotransferase 被引量:7
20
作者 Da-Wu Zeng Jing Dong +2 位作者 Jia-Ji Jiang Yue-Yong Zhu Yu-Rui Liu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SCIE CAS 2016年第43期9586-9594,共9页
AIM To develop a non-invasive model to evaluate significant fibrosis and cirrhosis by investigating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serum ceruloplasmin(CP) levels and liver fibrosis in chronic hepatitis B(CHB) patients with n... AIM To develop a non-invasive model to evaluate significant fibrosis and cirrhosis by investigating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serum ceruloplasmin(CP) levels and liver fibrosis in chronic hepatitis B(CHB) patients with normal or minimally raised 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METHODS Serum samples and liver biopsy were obtained from 193 CHB patients with minimally raised or normal ALT who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a training group(n = 97) and a validation group(n = 96). Liver histology was evaluated by the METAVIR scoring system. 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 curves were applied to the diagnostic value of CP for measuring liver fibrosis in CHB patients. Spearman rank correlation analyz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P and liver fibrosis. A noninvasive model was set up through multivariate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RESULTS Serum CP levels individualized various fibrosis stages via area under the curve(AUC) values. Multivariate analysis revealed that CP levels were significantlyrelated to liver cirrhosis. Combining CP with serum GGT levels, a CG model was set up to predict significant fibrosis and liver cirrhosis in CHB patients with normal or minimally raised ALT. The AUC, sensitivity, specificity, positive predictive value, and negative predictive value were 0.84, 83.1%, 78.6%, 39.6%, and 96.5% to predict liver cirrhosis, and 0.789, 80.26%, 68.38%, 62.25%, and 84.21% to predict significant fibrosis. This model expressed a higher AUC than FIB-4(age, ALT, 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 platelets) and GP(globulin, platelets) models to predict significant fibrosis(P = 0.019 and 0.022 respectively) and revealed a dramatically greater AUC than FIB-4(P = 0.033) to predict liver cirrhosis.CONCLUSION The present study showed that CP was independently and negatively associated with liver fibrosis. Furthermore, we developed a novel promising model(CG), based on routine serum markers, for predicting liver fibrosis in CHB patients with normal or minimally raised AL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ronic hepatitis B Liver biopsy FIBROSIS CIRRHOSIS ceruloplasmin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