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83篇文章
< 1 2 7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数字
1
《生物进化》 2023年第3期7-7,共1页
1.4亿吨蚯蚓是土壤生态系统中的工程师,它们可以在土壤中钻进钻出,消化死亡的植物组织,使土壤变得更加透气和肥沃,增加农作物产量。如果全世界的蚯蚓组成一个国家,那么这个国家便可以成为第四大产粮国,每年生产的谷物粮食产量达1.4亿吨... 1.4亿吨蚯蚓是土壤生态系统中的工程师,它们可以在土壤中钻进钻出,消化死亡的植物组织,使土壤变得更加透气和肥沃,增加农作物产量。如果全世界的蚯蚓组成一个国家,那么这个国家便可以成为第四大产粮国,每年生产的谷物粮食产量达1.4亿吨。476000年赞比亚卡拉博瀑布遗址出土了世界上最早的木制建筑构件,年代可追溯至476000年前。这两根交叉组合的原木各长1米左右,通过人工刻出的U形凹槽嵌合在一起,形制与桥梁、地基等人行通道相仿。瀑布水下隔绝空气的环境和由水流渗进木头的矿物质让木头免于腐朽。在智人尚未出现的年代里,也许是海德堡人建造了它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作物产量 土壤生态系统 海德堡人 粮食产量 人行通道 交叉组合 原木 赞比亚
原文传递
红壤生态学 被引量:50
2
作者 黄国勤 赵其国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8期5173-5181,共9页
红壤是一种重要类型的土壤,面积大、分布广,条件优越,开发利用潜力巨大。当前,红壤退化严重、生态环境问题突出,亟待研究治理。建立红壤生态学,将红壤生态学的理论与技术运用到红壤的生态治理、环境改善及其合理开发利用中,既是现实需... 红壤是一种重要类型的土壤,面积大、分布广,条件优越,开发利用潜力巨大。当前,红壤退化严重、生态环境问题突出,亟待研究治理。建立红壤生态学,将红壤生态学的理论与技术运用到红壤的生态治理、环境改善及其合理开发利用中,既是现实需要又是形势所迫,势在必行。红壤生态学是由土壤学与生态学交叉、复合而形成的一门新兴、边缘农业应用科学,是土壤生态学的一个分支学科。红壤生态学以红壤为研究对象,探索红壤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环境因子与环境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作用机理,深入揭示红壤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演变规律及调控措施,最终目标是要实现红壤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红壤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红壤生态学着重研究以下7个方面的内容:(1)红壤生态系统的结构;(2)红壤生态系统的功能;(3)红壤生态系统的演变;(4)红壤生态系统的退化;(5)红壤生态系统的平衡;(6)红壤生态系统的调控;(7)红壤资源的开发利用。红壤生态学具有以下几个明显的特征:交叉性与边缘性、复合性与综合性、实践性与应用性、理论性与学术性、多样性与复杂性、层次性与系统性,以及长期性与战略性。今后,红壤生态学将向着规范化、数字化、高效化、国际化方向发展。为促进红壤生态学的又好又快发展,应采取以下战略对策:一是培养专门人才;二是增加物质投入;三是建设研发平台;四是加强交流合作;五是勇于开拓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壤生态学 土壤生态学 土壤学 生态学 红壤生态系统 可持续发展
下载PDF
川西北高寒草甸土壤理化性质对土壤呼吸速率影响研究 被引量:19
3
作者 徐洪灵 张宏 张伟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835-841,共7页
通过采样探讨了土壤理化性质对川西北高寒草甸土壤呼吸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选取的研究区域内,有机碳、全氮、C/N、全磷、容重对浅丘山地灌丛的土壤呼吸速率影响最大,相关系数为0.5~0.8,均达到极显著相关;有机碳、全氮、C/N、全磷、... 通过采样探讨了土壤理化性质对川西北高寒草甸土壤呼吸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选取的研究区域内,有机碳、全氮、C/N、全磷、容重对浅丘山地灌丛的土壤呼吸速率影响最大,相关系数为0.5~0.8,均达到极显著相关;有机碳、全氮、C/N、全磷、容重、体积含水量及pH与浅丘山地草甸土壤呼吸速率间的相关系数非常小,均对浅丘山地草甸CO2的释放没有影响;有机碳、全氮、C/N、容重、体积含水量、pH对丘前阶地草甸的影响最大,相关系数也为0.5~0.8,P<0.01.整体上,浅丘山地灌丛剖面土壤理化性质对土壤呼吸速率的影响呈现出连续性和深层性;丘前阶地草甸则呈现出间断性和表层性;并且土壤理化性质对土壤呼吸速率的影响是浅丘山地灌丛大于丘前阶地草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草甸 土壤呼吸 土壤理化性质
下载PDF
有机物料对宅基地复垦土壤培肥效果评价 被引量:5
4
作者 刘子骁 邓良基 +2 位作者 周伟 陈露丹 邹光基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672-681,共10页
以成都平原宅基地复垦土壤为研究对象,设空白对照(CK)、常规化肥(CF)、全量秸秆还田(T1)、高量秸秆还田(T2)、全量菌渣还田(T3)、高量菌渣还田(T4)、全量猪粪还田(T5)、高量猪粪还田(T6)共8个处理,研究复垦宅基地耕作层(0~20 cm)土壤容... 以成都平原宅基地复垦土壤为研究对象,设空白对照(CK)、常规化肥(CF)、全量秸秆还田(T1)、高量秸秆还田(T2)、全量菌渣还田(T3)、高量菌渣还田(T4)、全量猪粪还田(T5)、高量猪粪还田(T6)共8个处理,研究复垦宅基地耕作层(0~20 cm)土壤容重、孔隙度、酸碱度、总有机碳、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共10个指标的变化并开展综合评价。秸秆、菌渣、猪粪3种农业废弃物与化肥配施处理下宅基地复垦土壤的物理性状得到改善,总有机碳、全磷、碱解氮、有效磷与速效钾含量显著提高(P<0.05)。总有机碳及全量养分变化结果表明,T6处理提升效果最优;速效养分变化结果以T4处理提升效果最佳;综合肥力评价结果表明,T4处理提升效率最高,年均提升0.385级肥力。高量菌渣还田(T4)处理推荐为最优培肥方案:小麦季施菌渣8 507 kg/hm^2、尿素307 kg/hm^2、过磷酸钙825 kg/hm^2、氯化钾38 kg/hm^2,玉米季施菌渣9 411 kg/hm^2、尿素324 kg/hm^2、过磷酸钙925 kg/hm^2、氯化钾172 kg/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垦土地 农业废弃物还田 综合肥力评价
下载PDF
生物质炭和石灰氮削弱温室土壤镰刀菌与真菌群落关联度 被引量:1
5
作者 邱虎森 刘杰云 +2 位作者 张文正 吕谋超 王钰 《灌溉排水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14-121,共8页
【目的】了解不同农艺措施对温室土壤真菌多样性及土壤真菌与镰刀菌菌群的相互关系的影响,探寻设施农业土壤质量提升的绿色改良措施。【方法】通过培养试验研究了单施或混合施入生物质炭和石灰氮对土壤理化、真菌群落结构和镰刀菌属丰... 【目的】了解不同农艺措施对温室土壤真菌多样性及土壤真菌与镰刀菌菌群的相互关系的影响,探寻设施农业土壤质量提升的绿色改良措施。【方法】通过培养试验研究了单施或混合施入生物质炭和石灰氮对土壤理化、真菌群落结构和镰刀菌属丰度差异及关系。【结果】与对照相比,单施生物质炭显著提高了土壤pH值和速效钾(P<0.05);单施石灰氮有利于土壤pH值、铵态氮和硝态氮的提高(P<0.05);生物质炭和石灰氮混合施入显著提高土壤pH值、电导率、铵态氮、硝态氮量和速效钾量(P<0.05)。与对照相比,单施生物质炭或生物质炭与石灰氮的混合施入均显著降低土壤真菌群落香农多样性指数(P<0.05)。各处理真菌群落优势菌门相对丰度差异不显著。生物质炭与石灰氮混合施入后土壤镰刀菌属的相对丰度显著低于对照(P<0.05)。土壤镰刀菌属真菌多样性与土壤电导率、铵态氮量、真菌群落香农多样性指数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基于网络分析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单施或混施生物质炭和石灰氮均能降低镰刀菌群与真菌菌群关系的复杂性。【结论】生物质炭与石灰氮的混合施入增强了镰刀菌菌群与真菌菌群的竞争关系,是一种有利于缓解温室土壤病害的较好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室 生物质炭 石灰氮 镰刀菌属 真菌群落多样性
下载PDF
《土壤生态学》简介
6
作者 曹志平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2008年第1期66-66,共1页
关键词 土壤生态学 土壤生态系统 土壤生物 应用生态学 分支学科 新兴学科 环境科学 相互作用
下载PDF
新疆精河县生态变化评价及驱动力研究 被引量:14
7
作者 王丽春 焦黎 +1 位作者 来风兵 代鹏超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316-323,共8页
以1994、2002和2016年3期的Landsat遥感影像为基础数据源,借助新型遥感生态指数(RSEI),通过综合绿度、湿度、干度和热度4个指数和主成分分析,对精河县生态环境质量进行监测和评价。结果表明,以绿度、湿度、热度和干度为基础建立的RSEI... 以1994、2002和2016年3期的Landsat遥感影像为基础数据源,借助新型遥感生态指数(RSEI),通过综合绿度、湿度、干度和热度4个指数和主成分分析,对精河县生态环境质量进行监测和评价。结果表明,以绿度、湿度、热度和干度为基础建立的RSEI指数具有一定的适用性,可较好地对精河县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及其时空变化进行监测和评价。1994、2002和2016年RSEI指数均值分别为0.377、0.323和0.327,对RSEI指数进行分级处理后,发现流域生态环境质量较差等级居于主导地位,优等级有所减少,区内生态环境状况向差的方向发展。精河县人工绿洲扩张显著,天然绿洲面积减少,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于精河县的生态环境,生态环境质量变差受人为干扰影响较大。人口压力、城市化进程、不合理放牧、土地资源不合理配置、水资源低效利用等人为因素,仍是未来精河县生态环境建设需要协调的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 遥感生态指数 主成分分析 土地利用 精河县
下载PDF
接种蚯蚓与添加凋落物对杨树人工林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生物量的影响 被引量:6
8
作者 徐晓 徐瑾 +1 位作者 曹国华 王国兵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64-269,共6页
以江苏省东台市20 a林龄的杨树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共设置6个处理:空白对照(CK),杨树凋落物表施(杨树叶平铺于样方表面,T1),杨树凋落物混施(凋落物与土壤混合均匀,T2),接种蚯蚓(T3),杨树凋落物表施+接种蚯蚓(T4),杨树凋落物混施+接种蚯蚓(... 以江苏省东台市20 a林龄的杨树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共设置6个处理:空白对照(CK),杨树凋落物表施(杨树叶平铺于样方表面,T1),杨树凋落物混施(凋落物与土壤混合均匀,T2),接种蚯蚓(T3),杨树凋落物表施+接种蚯蚓(T4),杨树凋落物混施+接种蚯蚓(T5).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SMBC)和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SMBN)含量的动态变化进行1 a的监测,同时测定土壤基本理化指标,分析土壤微生物生物量与土壤理化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接种蚯蚓与添加凋落物可以降低土壤pH值和容重,提高溶解性总氮(DTN)和溶解性有机碳(DOC)含量,处理效果为T5>T4>T3>T2>T1;接种蚯蚓可以提高SMBC和SMBN含量,其中T5处理的提升效果最为显著,SMBC和SMBN增幅分别达到36.58%和24.98%,T4处理的SMBC/SMBN值增幅最大,达10.35%;此外,土壤DTN和DOC含量对本区域SMBC和SMBN含量起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蚯蚓 杨树凋落物 土壤理化性质 土壤微生物量
下载PDF
玉米秸秆不同构件添加对土壤N_2O排放的影响 被引量:1
9
作者 李英臣 王奇博 +2 位作者 侯翠翠 张芳 马剑敏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260-264,共5页
通过室内培养试验,研究玉米秸秆不同构件及按比例混合添加对土壤N2O排放的影响。试验设置无枯落物土壤对照(CK)及四种枯落物添加处理:茎+土壤(CKS)、叶+土壤(CKL)、鞘+土壤(CKLS)、混合枯落物(茎∶叶∶鞘=5∶3∶2)+土壤(CKM... 通过室内培养试验,研究玉米秸秆不同构件及按比例混合添加对土壤N2O排放的影响。试验设置无枯落物土壤对照(CK)及四种枯落物添加处理:茎+土壤(CKS)、叶+土壤(CKL)、鞘+土壤(CKLS)、混合枯落物(茎∶叶∶鞘=5∶3∶2)+土壤(CKM)。结果表明:培养初期添加枯落物对土壤N2O产生激发作用,培养6d之后趋于稳定,但各添加枯落物处理高于对照;培养结束各添加不同构件及混合枯落物土壤N2O累积排放量都显著增加(p<0.05),添加茎和混合枯落物土壤N2O排放量显著高于添加叶和鞘枯落物(p<0.05)。枯落物混合对土壤N2O排放的影响在培养前期(1028d)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培养后期不同枯落物之间无相互作用。培养结束后各枯落物全氮含量显著高于初始值,C/N显著低于初始值(p<0.05)。枯落物混合培养结束后剩余质量实测值低于预测值,全氮含量实测值高于预测值,枯落物碳氮比实测值低于预测值,土壤N2O累积排放量差异不显著,表明枯落物混合有利于枯落物分解和氮累积,但是对N2O累积排放影响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枯落物添加 混合 N2O排放 枯落物分解 全氮
下载PDF
植烟土壤生态因子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0
作者 李渊博 穆童 《现代农业科技》 2020年第2期164-165,共2页
本文从土壤类型、土壤水分、土壤温度、土壤养分等方面综述了植烟土壤不同生态因子的特征及其对烟株生长发育的影响,旨在今后为研究土壤与烟草的相互关系提供参考。
关键词 土壤生态 因子 烟草
下载PDF
氮沉降对贝加尔针茅草原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24
11
作者 刘红梅 周广帆 +3 位作者 李洁 王丽丽 王慧 杨殿林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1387-1394,共8页
草原土壤酶作为土壤中最活跃的组分,影响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其活性能快速反映氮沉降对土壤环境的变化。以内蒙古贝加尔针茅草原为研究对象,于2010年开始实施模拟氮沉降试验,设置对照(N0,0 kg·hm^(-2)·a^(-1))、低氮(N30,... 草原土壤酶作为土壤中最活跃的组分,影响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其活性能快速反映氮沉降对土壤环境的变化。以内蒙古贝加尔针茅草原为研究对象,于2010年开始实施模拟氮沉降试验,设置对照(N0,0 kg·hm^(-2)·a^(-1))、低氮(N30,30 kg·hm^(-2)·a^(-1);N50,50 kg·hm^(-2)·a^(-1))、高氮(N100,100 kg·hm^(-2)·a^(-1);N150,150 kg·hm^(-2)·a^(-1);N200,200 kg·hm^(-2)·a^(-1))6种氮处理,研究不同氮沉降水平对贝加尔针茅草原土壤6种酶(脲酶、酸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过氧化物酶、多酚氧化酶和蔗糖酶)活性影响。结果表明,0~10 cm土层,与对照相比,氮沉降处理均降低了土壤脲酶(1.32%~24.54%)、过氧化氢酶(10.34%~46.41%)、过氧化物酶(40.54%~271.43%)和蔗糖酶(2.88%~7.31%)活性。同一氮处理水平,不同深度土层的脲酶、酸性磷酸酶、多酚氧化酶和蔗糖酶活性表现为0~10 cm>10~20 cm。相关分析表明,土壤含水量、p H、有机碳、全氮、铵态氮、硝态氮、微生物生物量碳和微生物生物量氮含量与酶活性具有显著相关性(P<0.05)。以上结果表明,氮沉降通过改变草原土壤的环境因子,影响土壤酶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沉降 贝加尔针茅草原 土壤理化性质 土壤酶活性
下载PDF
宁夏河东沙地生物土壤结皮及其下伏土壤养分的空间分布特征 被引量:1
12
作者 董智今 张呈春 +1 位作者 展秀丽 张维福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910-919,共10页
为了揭示沙地生物土壤结皮的生长发育情况及其下伏土壤养分的空间分布特征,选择宁夏河东沙地为研究区,通过野外采样和室内实验,应用经典统计学、地学统计学和地理系统预测,分析了藻类和藓类结皮及其下伏0-5、5-1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SOC... 为了揭示沙地生物土壤结皮的生长发育情况及其下伏土壤养分的空间分布特征,选择宁夏河东沙地为研究区,通过野外采样和室内实验,应用经典统计学、地学统计学和地理系统预测,分析了藻类和藓类结皮及其下伏0-5、5-1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全磷(TP)含量以及结皮层厚度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SOC、TN、TP质量分数的变异系数(CV)呈中等变异,CV_(TN )(57.1%)>CV_(SOC )(48.7%)>CV_(TP )(30.5%),生物土壤结皮对下伏土壤养分影响显著,其中藓类结皮对SOC和TN的影响更显著,藻类结皮则对TP的影响更显著;(2)藻类结皮下5-10 cm土层TN质量分数呈现强烈空间自相关性,块金系数(N/S)为20.3%,其余土层的SOC、TN、TP质量分数空间自相关性中等,TP质量分数空间变异由随机因素主导,SOC和TN则由结构因素主导;(3)在区域尺度和剖面尺度上,生物土壤结皮及下伏土壤的养分空间分布特征差异显著,结皮层土壤SOC质量分数中部和北部高、南部低,TN质量分数中南部高、西北部低,TP质量分数中东部高、西北部低,均呈条带状分布,0-5、5-10 cm土层SOC和TP质量分数呈中部高四周低的分布特征,TN质量分数呈南部和东部高、西部和中部低的分布特征,SOC与TP形成了典型的“肥岛”,而TN则形成了典型的“水岛”;研究区内TN的空间分布与SOC和TP的空间分布特征不一致,但是与藻类结皮层厚度的空间分布有较高的相似性。这表明,生物土壤结皮能够影响其下伏土壤的养分空间分布。此结果可以为研究旱区荒漠生态系统中生物土壤结皮的生态功能提供数据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土壤结皮 宁夏河东沙地 土壤养分 结皮层厚度 空间分布特征
下载PDF
红壤稻田复种方式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的影响 被引量:1
13
作者 陈明君 盛荣 +4 位作者 张文钊 侯海军 魏文学 葛体达 王澍 《农业现代化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692-700,共9页
明确红壤稻田不同复种方式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Microbial Biomass Carbon,MBC)和生物量氮(Microbial Biomass Nitrogen,MBN)含量的变化可为红壤稻田种植结构优化和土壤质量提升提供基础数据和参考依据。以红壤稻田复种方式长期定位试验(... 明确红壤稻田不同复种方式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Microbial Biomass Carbon,MBC)和生物量氮(Microbial Biomass Nitrogen,MBN)含量的变化可为红壤稻田种植结构优化和土壤质量提升提供基础数据和参考依据。以红壤稻田复种方式长期定位试验(2012年开始)为研究对象,设早稻-晚稻-冬闲(DR,对照)、中稻-冬闲(MR)、中稻-油菜(MRR)和中稻-白露菜-油菜(MRPR)等4种复种方式,分别在油菜苗期(1月)、油菜成熟期(5月)、中稻成熟期(9月)和晚稻成熟期(11月)采集耕层(0~15 cm)土壤样品,分析土壤化学性质、MBC和MBN含量及微生物量碳氮计量比等指标,探讨不同复种方式对红壤稻田MBC和MBN的影响。结果显示,复种方式和取样时间均显著影响土壤化学性质、MBC和MBN含量及其计量比。与DR相比,中稻复种方式(MR、MRR和MRPR),尤其是MRR和MRPR显著(P<0.05)降低了土壤MBC和MBN含量,并改变了微生物量碳氮计量比。同时,中稻复种方式还显著(P<0.05)降低了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含量和提高了土壤速效磷含量,但对其他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取决于取样时间。Spearman相关分析表明,土壤MBC含量与可溶性有机碳含量呈极显著(P<0.01)正相关,MBN含量与可溶性有机碳和铵态氮呈极显著(P<0.01)正相关。研究表明,红壤双季稻田转变为中稻-冬闲、中稻-油菜或中稻-白露菜-油菜均可降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应适当调整中稻复种方式和优化施肥等农学措施,提高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维持红壤稻田可持续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壤稻田 中稻复种方式 微生物生物量碳 微生物生物量氮 可溶性有机碳
原文传递
Abundance and Community Composition of Ammonia-Oxidizers in Paddy Soil at Different Nitrogen Fertilizer Rates 被引量:4
14
作者 SONG Ya-na LIN Zhi-min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SCIE CAS CSCD 2014年第4期870-880,共11页
Ammonia oxidation, the first and rate-limiting step of nitrification, is carried out by both ammonia-oxidizing bacteria (AOB) and ammonia-oxidizing archaea (AOA). However, the relative importance of AOB and AOA to... Ammonia oxidation, the first and rate-limiting step of nitrification, is carried out by both ammonia-oxidizing bacteria (AOB) and ammonia-oxidizing archaea (AOA). However, the relative importance of AOB and AOA to nitrification in terrestrial ecosystems is not well understood.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the nitrogen input amount on abundance and community composition of AOB and AOA in red paddy soil. Soil samples of 10-20 cm (root layer soil) and 0-5 cm (surface soil) depths were taken from a red paddy. Rice in the paddy was fertilized with different rates of N as urea of N1 (75 kg N ha" yr-1), N2 (150 kg N ha~ yrl), N3 (225 kg N ha1 yrl) and CK (without fertilizers) in 2009, 2010 and 2011. Abundance and community composition of ammonia oxidizers was analyzed by real-time PCR and denaturing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 (DGGE) based on amoA (the unit A of ammonia monooxygenase) gene. Archaeal amoA copies in N3 and N2 were significantly (P〈0.05) higher than those in CK and N1 in root layer soil or in surface soil under tillering and heading stages of rice, while the enhancement in bacterial amoA gene copies with increasing of N fertilizer rates only took on in root layer soil. N availability and soil NO3--N content increased but soil NH4+-N content didn't change with increasing of N fertilizer rates. Otherwise, the copy numbers of archaeal amoA gene were higher (P〈0.05) than those of bacterial amoA gene in root lary soil or in surface soil. Redundancy discriminate analysis based on DGGE bands showed that there were no obvious differs in composition of AOA or AOB communities in the field among different N fertilizer rates. Results of this study suggested that the abundance of ammonia-oxidizers had active response to N fertilizer rates and the response of AOA was more obvious than that of AOB. Similarity in the community composition of AOA or AOB among different N fertilizer rates indicate that the community composition of ammonia-o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mmonia-oxidizing bacteria ammonia-oxidizing archaea nitrogen fertilizer rates paddy soil
下载PDF
济源市万洋山生态修复技术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段艳红 薛茂盛 王长青 《地下水》 2017年第2期130-132,共3页
以万洋山生态修复技术为例,采用垒砌鱼鳞坑的办法种植一些抗硫化物污染的园林植物,以期快速达到绿化效果和生态恢复目的。实验结果表明:采用鱼鳞坑种植植物可以避免水土流失,经过两年的养护,植被覆盖率已经达到90%以上,修复了矿山开采... 以万洋山生态修复技术为例,采用垒砌鱼鳞坑的办法种植一些抗硫化物污染的园林植物,以期快速达到绿化效果和生态恢复目的。实验结果表明:采用鱼鳞坑种植植物可以避免水土流失,经过两年的养护,植被覆盖率已经达到90%以上,修复了矿山开采的伤疤,改善了万洋山的景观,可对国内外同类矿山生态修复工程技术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万洋山 生态修复 鱼鳞坑 耐旱植物 水土保持
下载PDF
短期氮添加对荒漠草原土壤微生物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3
16
作者 宋珂辰 王星 +3 位作者 许冬梅 李永康 撒春宁 马霜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03-310,318,共9页
为探究荒漠草原土壤微生物特征对短期氮添加的响应,以宁夏荒漠草原为对象,参照国内外同类研究和当地的氮沉降量,设置N0、N1、N2、N3、N4的5个处理,其纯氮添加量分别为0,2.5,5,10,15 g/(m^(2)·a),以尿素为氮源进行为期2年的氮添加试... 为探究荒漠草原土壤微生物特征对短期氮添加的响应,以宁夏荒漠草原为对象,参照国内外同类研究和当地的氮沉降量,设置N0、N1、N2、N3、N4的5个处理,其纯氮添加量分别为0,2.5,5,10,15 g/(m^(2)·a),以尿素为氮源进行为期2年的氮添加试验,对不同氮添加处理下荒漠草原浅层土壤微生物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随氮添加量的增加,荒漠草原0—20 cm土层土壤铵态氮含量呈升高的变化趋势,硝态氮含量呈先升高后下降的变化趋势。在0—10 cm土层,N1、N2、N3、N4处理草地铵态氮含量较N0处理分别增加了109.61%,136.52%,197.19%,198.88%,硝态氮含量以N2处理草地最高,显著高于N0、N3、N4处理(P<0.05)。(2)与N0相比,施氮后0—10 cm土层土壤微生物量氮含量显著下降,N1、N2、N3和N4处理分别较N0处理降低了37.54%,38.11%,28.56%,29.81%。(3)随氮添加量的增加,荒漠草原0—10 cm土层土壤真菌数量呈逐渐减少的变化趋势,N0、N1处理草地显著大于N3、N4处理草地(P<0.05)。PcoA分析显示高氮添加处理(N3、N4)对荒漠草原土壤amoA区、nirK区微生物的群落结构有显著改变。高氮添加(N3、N4)会对荒漠草原土壤微生物群落产生负面影响,具体表现为真菌数量减少,硝态氮含量降低,氮转化微生物的α多样性和优势菌丰度降低,群落结构发生显著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添加 荒漠草原 酶活性 微生物特征 氮转化微生物
下载PDF
除草剂阿特拉津在土壤中降解方式的研究现状 被引量:4
17
作者 宋佳 潘妍 +1 位作者 王皙玮 於丽华 《中国农学通报》 2022年第25期90-95,共6页
阿特拉津作为除草剂大面积使用,在提高作物产量的同时,对土壤、地下水和江河湖泊等环境造成了污染。虽然阿特拉津的毒性较低,但其易溶于水、难降解、残留较大,影响作物产量,牵制中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文章对阿特拉津残留量过大时对当... 阿特拉津作为除草剂大面积使用,在提高作物产量的同时,对土壤、地下水和江河湖泊等环境造成了污染。虽然阿特拉津的毒性较低,但其易溶于水、难降解、残留较大,影响作物产量,牵制中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文章对阿特拉津残留量过大时对当地动植物造成的危害,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威胁,以及对人类健康产生的影响展开综述。报告了阿特拉津的吸附机理与残留原因,阐述了其对动植物产生的影响,将现有的阿特拉津降解方式进行比较和分析,并对阿特拉津降解的未来趋势进行讨论和展望。为解决生物修复技术周期长等问题,结合不同降解方式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将物理修复技术、生物修复技术、化学修复技术相结合,可以找出对阿特拉津残留降解效果最好、有利于当今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修复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除草剂 阿特拉津 降解 残留 生物修复 吸附特征
下载PDF
环境生物新技术在土壤微生态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8
作者 梁新强 田光明 +3 位作者 李华 刘和 朱松 陈英旭 《农机化研究》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12-215,共4页
鉴于传统的微生物分离培养技术已不能满足环境微生物研究的需要。为此,在介绍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以及荧光原位杂交(FISH)等分子生物学新技术的基础上,对这些技术在土壤微生态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前景做了展望;提出将这些技术整... 鉴于传统的微生物分离培养技术已不能满足环境微生物研究的需要。为此,在介绍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以及荧光原位杂交(FISH)等分子生物学新技术的基础上,对这些技术在土壤微生态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前景做了展望;提出将这些技术整合应用到复杂土壤的环境微生态研究中,以了解微生物的时空分布、种群结构及其与功能之间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生物技术 土壤微生态 变性梯度凝胶电泳 荧光原位杂交
下载PDF
高寒草地灌丛化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其胶结物质的影响 被引量:5
19
作者 陈红 马文明 +3 位作者 王长庭 邓增卓玛 唐思洪 侯晨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51-163,共13页
团聚体是土壤有机碳重要的存储单元,其稳定性直接影响有机碳的固存。为探明草地灌丛化是否影响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其胶结物质,本文以青藏高原东缘4种典型灌丛化草地(高山绣线菊Spiraea alpina、窄叶鲜卑花Sibiraea angustata、小叶锦鸡... 团聚体是土壤有机碳重要的存储单元,其稳定性直接影响有机碳的固存。为探明草地灌丛化是否影响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其胶结物质,本文以青藏高原东缘4种典型灌丛化草地(高山绣线菊Spiraea alpina、窄叶鲜卑花Sibiraea angustata、小叶锦鸡儿Caragana microphylla、金露梅Potentilla fruticosa)为研究对象,分析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大于0.25 mm团聚体含量、平均重量直径(MWD)和分形维数及其胶结物质(团聚体有机碳、铁铝氧化物、钙键和铁铝键结合的有机碳)的含量,并分析各胶结物质对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小叶锦鸡儿灌丛化显著降低2~0.25 mm和小于0.002 mm团聚体含量和团聚体稳定性(P<0.05),而其他3种灌丛化草地对土壤团聚体含量和稳定性影响不显著(P>0.05)。(2)小叶锦鸡儿灌丛化和窄叶鲜卑花灌丛化改变了团聚体胶结物质的含量。(3)团聚体胶结物质与MWD的增强回归树分析结果显示,高山绣线菊灌丛化草地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主要贡献胶结物质为络合态铁(Fe_(p))和无定形态铁铝(Fe_(o)、Al_(o)),而其他3种灌丛化样地和未灌丛化草地主要贡献因子则为团聚体有机碳(SAOC)和游离态铁(Fe_(d))。灌丛化虽增加了小叶锦鸡儿样地主要胶结物质中小于0.053 mm粒径SAOC的含量,但降低了大团聚体、黏粒以及Fe_(d)的含量,从而降低了团聚体稳定性,这可能不利于其有机碳的固存。本研究可为该区域团聚体稳定性和有机碳库的动态变化提供理论知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灌丛草地 土壤团聚体稳定性 团聚体有机碳 铁铝氧化物 结合态有机碳
下载PDF
转基因玉米连续种植对土壤丛枝菌根真菌群落的影响
20
作者 刘仟龙 刘瑞华 +4 位作者 李刚 修伟明 杨殿林 刘红梅 赵建宁 《中国农学通报》 2024年第29期65-74,共10页
为评估转基因玉米连续种植对土壤丛枝菌根真菌群落结构的影响,以转基因玉米DBN9936和其受体玉米DBN318为材料,采用PCR-DGGE技术和PLFA技术分析土壤AM真菌群落结构特征。结果表明:在相同的种植年份和地点下,转基因和非转基因玉米的土壤A... 为评估转基因玉米连续种植对土壤丛枝菌根真菌群落结构的影响,以转基因玉米DBN9936和其受体玉米DBN318为材料,采用PCR-DGGE技术和PLFA技术分析土壤AM真菌群落结构特征。结果表明:在相同的种植年份和地点下,转基因和非转基因玉米的土壤AM真菌群落结构表现出较高的相似性,其香农-威纳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和丰富度均未出现显著性差异,且优势属均为Clomus(球囊霉属)。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同一种植地点下的2种玉米土壤中AM真菌群落的相似度大多在0.60以上,而不同地点的群落相似度均小于0.60;同时,不同种植地点的两种玉米非常清晰的分布在聚类图的上下两侧,说明土壤AM真菌群落结构受种植地点影响较大,而转基因本身对其影响较为微弱。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地点下种植的两种玉米的特有条带在系统发育树上聚类在不同的类群。土壤微生物PLFA含量结果显示,转基因玉米DBN9936的种植对土壤微生物的总PLFA含量均未产生显著影响,各微生物类群的相对丰度差异也较小;而在不同种植地点下两种玉米土壤微生物的总PLFA含量均有显著性差异,且各微生物类群的相对丰度差异较大。综上,转基因玉米DBN9936较之对应的非转基因玉米对土壤AM真菌群落结构和PLFA含量无显著影响,但不同种植地点之间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基因玉米 丛枝菌根真菌 PCR-DGGE PLFA 群落结构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