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17篇文章
< 1 2 6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司马冏的失败与“八王之乱” 被引量:1
1
作者 钱久隆 《河南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9期55-61,共7页
司马冏在司马伦篡逆时以首义之功入洛执政却又迅速败亡,这一事件极大影响了"八王之乱"的进程。司马冏的失败主要源于他的专权,这使他失去了舆论上的优势,他与士族的不和使他难以维持在中央的执政,对禁军的失控则使他最终被司... 司马冏在司马伦篡逆时以首义之功入洛执政却又迅速败亡,这一事件极大影响了"八王之乱"的进程。司马冏的失败主要源于他的专权,这使他失去了舆论上的优势,他与士族的不和使他难以维持在中央的执政,对禁军的失控则使他最终被司马乂击败,而他身上的齐王血统也是他受到诸王敌视的重要原因。将视角扩展至整个"八王之乱"就可以看到,司马冏的失败原因同样也是其他诸王所要面临的问题,正是这些要素推动着"八王之乱"的长期持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八王之乱 司马冏 专权 士族 禁军
下载PDF
《晉經學史》自序
2
作者 程元敏 《经学文献研究集刊》 2020年第2期141-148,共8页
晉百五十年之經學史,昔賢之作論文專篇三數篇、專書一本。余深病其簡略,因籌著晉經學全史有年。近成《晉經學史》書,全編約四十二萬言,釐爲壹拾伍卷,許多篇章節目,謹綜其要旨,依卷述次於下。曰卷第壹,首記西、東晉中央朝廷暨地方州郡之... 晉百五十年之經學史,昔賢之作論文專篇三數篇、專書一本。余深病其簡略,因籌著晉經學全史有年。近成《晉經學史》書,全編約四十二萬言,釐爲壹拾伍卷,許多篇章節目,謹綜其要旨,依卷述次於下。曰卷第壹,首記西、東晉中央朝廷暨地方州郡之學政。兩晉中央設國子學、太學,教授經學,置學官國子學博士、國子學博士祭酒;太學博士、太學博士祭酒,前後衆多,至不下二百人。兩學校招録生徒,初有三千餘人,繼而七千餘人,盛時多達萬有餘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史 州郡 經學 博士祭酒
原文传递
品味六朝,先品《东晋文化》——读张学锋、傅江《东晋文化》
3
作者 朱智武 《南京晓庄学院学报》 2010年第4期31-32,共2页
《东晋文化》以独特的笔法叙述了东晋一朝的文化现象与时代风貌,其新颖的体例设计与内容安排,灵活的语言表达与资料运用,值得品味。
关键词 六朝 《东晋文化》 文化风貌
下载PDF
两晋宗室赠官略论 被引量:2
4
作者 张兴成 《浙江学刊》 CSSCI 2002年第3期121-124,共4页
深入探讨两晋宗室赠官对于理解此一时期职官制度的许多重要变化大有助益 ,同时可加深对于两晋宗室政策的认识。两晋宗室赠官品阶一般略高于其卒前所任官职 ,二者之间没有严格的对应关系 ;赠官方式除直接加赠本官外 ,优宠者另外赠予加官... 深入探讨两晋宗室赠官对于理解此一时期职官制度的许多重要变化大有助益 ,同时可加深对于两晋宗室政策的认识。两晋宗室赠官品阶一般略高于其卒前所任官职 ,二者之间没有严格的对应关系 ;赠官方式除直接加赠本官外 ,优宠者另外赠予加官和给予其他优待。由于两晋政治格局不同 ,两晋宗室赠官呈现许多差异。西晋宗室赠官官品在整体上高于东晋 ;西晋宗室赠官类型大都为武官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晋 赠官 赠官官品 赠官方式 赠官类型
下载PDF
魏晋南朝“送故”制度考略 被引量:14
5
作者 高敏 《历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17-25,共9页
“送故” ,本意是指官吏迁代时送别故官的一种礼仪。作为一种制度形成之后 ,逐渐成为各级官吏在法定俸禄之外获得财富与劳动力的一种方式。西汉时已有“送故迎新 ,交错道路”之现象 ,东汉时门生、故吏于举主多以馈送财物以示效忠 ,使“... “送故” ,本意是指官吏迁代时送别故官的一种礼仪。作为一种制度形成之后 ,逐渐成为各级官吏在法定俸禄之外获得财富与劳动力的一种方式。西汉时已有“送故迎新 ,交错道路”之现象 ,东汉时门生、故吏于举主多以馈送财物以示效忠 ,使“送故”的性质发生变化。魏晋时期“送故”的对象有所扩大 ,除财物外还有以劳动力相送的史例 ,并且制度化。南朝时“送故”虽然依旧存在 ,但已有多种限制 ,渐呈削弱之势。“送故”作为一种制度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送故 魏晋 南朝
原文传递
从西北籍僧人的弘法足迹看东晋南朝敦煌与岭南的交通 被引量:1
6
作者 周永卫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6期79-83,共5页
海、陆两条丝路共同构成中外交往的重要通道。汉魏两晋南北朝时期,敦煌与岭南虽然相隔万水千山,但由于弘法护法僧人的不懈努力,使得两地之间的交通更加畅通,交流更加频繁。敦煌、西北丝路与岭南之间以僧人群体为主体的这种频繁的往来和... 海、陆两条丝路共同构成中外交往的重要通道。汉魏两晋南北朝时期,敦煌与岭南虽然相隔万水千山,但由于弘法护法僧人的不懈努力,使得两地之间的交通更加畅通,交流更加频繁。敦煌、西北丝路与岭南之间以僧人群体为主体的这种频繁的往来和交流,十分引人注目,远远超出了后人的想象。在西行泛海求法的僧人当中,有许多僧人出生于敦煌和西北丝路沿线,很值得关注,也彰显出海路和岭南地区在佛教东渐中的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丝绸之路 佛教史 海上交通 西域
下载PDF
湛方生——一位与陶渊明气类相近的诗人 被引量:2
7
作者 钱志熙 《文史知识》 1999年第2期61-69,共9页
富有才华,却出身寒素,偏见使他被人忽视,被人忘却;而他既吟赏山水,又慷慨咏怀,仍留下许多佳作,他就是——汉至西晋,处于边缘地位的寒庶阶层尚能以功名或文学争得社会地位,而且无论在文学上,还是在政治上,都是不可忽视的一股势力。这样... 富有才华,却出身寒素,偏见使他被人忽视,被人忘却;而他既吟赏山水,又慷慨咏怀,仍留下许多佳作,他就是——汉至西晋,处于边缘地位的寒庶阶层尚能以功名或文学争得社会地位,而且无论在文学上,还是在政治上,都是不可忽视的一股势力。这样的社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渊明 文学史 东晋 宜都 道县 作品 社会地位 类相 文史知识 自然
原文传递
《上愍帝请北伐表》探赜
8
作者 刘泰廷 《史志学刊》 2016年第5期15-17,共3页
"可惜并州刘越石,不教横槊建安中。"西晋刘琨的诗文之才一直受到后世学者的关注,其《上愍帝请北伐表》一文析辞遒劲,意命慷慨,为治文学者所重,然此表所关涉的"实"与"识"则尚待抉发。本文考证上表写作时间... "可惜并州刘越石,不教横槊建安中。"西晋刘琨的诗文之才一直受到后世学者的关注,其《上愍帝请北伐表》一文析辞遒劲,意命慷慨,为治文学者所重,然此表所关涉的"实"与"识"则尚待抉发。本文考证上表写作时间,并由此分析当时之战略格局,认为此表针对建兴年间危机形势而上,绝非己兵独出,而是谋求晋廷诸军大举北伐,意在先发制人,此为西晋王朝保全国都长安乃至北土之关键契机。《北伐表》不仅反映了两晋之交的历史进程,同时是汉晋中原角逐之战略博弈的赛末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琨 《上愍帝请北伐表》 战略格局 并州
下载PDF
东晋南朝士族家学论略 被引量:4
9
作者 王大建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5年第2期20-23,共4页
东晋南朝士族家学论略王大建东晋南朝时期,政局动荡不安,学校教育不够发达,但文化事业仍比较繁荣,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经学家、文学家、书法家等各类文化人才。究其原因,土族家学在推动文化发展方面,发挥了不可低估的作用。本文试... 东晋南朝士族家学论略王大建东晋南朝时期,政局动荡不安,学校教育不够发达,但文化事业仍比较繁荣,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经学家、文学家、书法家等各类文化人才。究其原因,土族家学在推动文化发展方面,发挥了不可低估的作用。本文试就东晋南朝土族家学的内容、形式、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朝士族 东晋南朝 《三礼》 《晋书》 文化素养 门阀士族 《颜氏家训·音辞篇》 儒学 学校教育 玄学
下载PDF
淝水之战双方兵力问题综释
10
作者 舒朋 《中国史研究动态》 1984年第1期17-18,共2页
对淝水之战双方兵力的史料记载往往很不一致,甚至对于同一条史料,其理解也可能多种多样,这不但在我国古代战争史上绝无仅有,就是在世界古代战争史上恐怕也是罕见的。但把记载秦晋双方兵力数字的史料都搜集起来,按照各种特定条件排比归... 对淝水之战双方兵力的史料记载往往很不一致,甚至对于同一条史料,其理解也可能多种多样,这不但在我国古代战争史上绝无仅有,就是在世界古代战争史上恐怕也是罕见的。但把记载秦晋双方兵力数字的史料都搜集起来,按照各种特定条件排比归类并作了必要的考订之后,我们惊奇地发现:史料记载的各种数字虽然纷纭,但除了个别的以外,一般都是可信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淝水之战 兵力 史料记载 战争史 古代
原文传递
论曹操的用人之道
11
作者 王隆华 张喜洋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8年第1期88-91,共4页
“山不厌高,水不厌深,用公吐哺,天地归心。”①这是曹操在他的诗作《短歌行》中抒发的为了统一全国而广揽人才的急切心情。曹操是汉、魏之际封建地主阶级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自二十岁从政到六十六岁病死,为官四十余年(... “山不厌高,水不厌深,用公吐哺,天地归心。”①这是曹操在他的诗作《短歌行》中抒发的为了统一全国而广揽人才的急切心情。曹操是汉、魏之际封建地主阶级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自二十岁从政到六十六岁病死,为官四十余年(中途免官回乡二年),宫至丞相、魏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用人之道 曹操 封建地主阶级 《短歌行》 统一全国 政治家 文学家 军事家
下载PDF
乞活长期存在原因浅析
12
作者 李智文 《邢台师范高专学报》 1997年第1期18-22,共5页
西晋木年,长达十六年的八王之乱,使整个中原大地烽烟四起,加上连年天灾,把人民推向苦难的深渊。“流尸满河,白骨蔽野。”就是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人民为着生存,很多人流亡他乡。在流民队伍中,有一支特殊的流民——乞活。史书零星记载乞... 西晋木年,长达十六年的八王之乱,使整个中原大地烽烟四起,加上连年天灾,把人民推向苦难的深渊。“流尸满河,白骨蔽野。”就是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人民为着生存,很多人流亡他乡。在流民队伍中,有一支特殊的流民——乞活。史书零星记载乞活,史料分散。周一良先生写过《乞活考》侧重考证。一些学者的论文也涉及到乞活,但研究乞活的专论极为鲜见。乞活上溯于西晋光熙元年(306年),下至东晋元熙元年(419年),长达一百一十三年,比东晋时间还长,几乎和十六国相始终。历朝历代皆有流民,但乞活存在一百余年,这在中国乃至世界史上也是罕见的。为什么乞活存在这么长时间?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乞活 西晋 军事势力 八五三乱
下载PDF
西晋“世族”、“势族”及“士族”之考辨 被引量:5
13
作者 张爱波 《北方论丛》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82-85,共4页
经过汉末三国的酝酿期,士族制度在西晋逐渐形成和发展。而世族、势族和士族就是随着士族制度的产生发展而出现的三个不同社会阶层及其概念。但在文史研究中这三个概念经常被混用,实际上,它们是具有本质区别的。因此,具体分析它们之间的... 经过汉末三国的酝酿期,士族制度在西晋逐渐形成和发展。而世族、势族和士族就是随着士族制度的产生发展而出现的三个不同社会阶层及其概念。但在文史研究中这三个概念经常被混用,实际上,它们是具有本质区别的。因此,具体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考辨区别这三个概念的本义,可以深入揭示其力量消长所体现出的政治制度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晋 世族 势族 士族
下载PDF
“夷狄不足为君论”:两晋时期“夷夏”君臣观的政治宣扬及其影响 被引量:5
14
作者 王东洋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29-135,共7页
少数民族内迁及其首领在北方筹建政权,对两晋王朝造成巨大政治压力,夷夏之辨得以强化,“夷狄不足为君论”应运而生。该理论宣扬少数民族首领为君自古未有,为臣则有先例,“夷狄”根本不具备称帝的资格。“夷狄不足为君论”从君臣关系的... 少数民族内迁及其首领在北方筹建政权,对两晋王朝造成巨大政治压力,夷夏之辨得以强化,“夷狄不足为君论”应运而生。该理论宣扬少数民族首领为君自古未有,为臣则有先例,“夷狄”根本不具备称帝的资格。“夷狄不足为君论”从君臣关系的角度对少数民族与两晋朝廷进行关系定位,既受到传统夷夏君臣观的影响,又具有魏晋时期少数民族内迁的鲜明时代特征,并对两晋政权和少数民族首领建国称帝、争夺天命及宣示正统产生了深远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晋 夷夏君臣观 “夷狄不足为君”
下载PDF
谢安与东晋中期政治
15
作者 吴正东 《景德镇高专学报》 2014年第1期23-24,30,共3页
谢安是东晋中期著名的政治家,在联合士族抵制桓温篡代和淝水之战中都表现出杰出的政治才能,对东晋社会的稳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关键词 谢安 东晋中期政治 淝水之战
下载PDF
两晋时期民间应对灾害策略 被引量:3
16
作者 张秀军 《北方论丛》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86-88,共3页
两晋时期,自然灾害频发,广大民众在与自然灾害作斗争的实践中,种植抗灾性能强的作物、改良种植技术以防灾备荒。灾害发生后,宗族救荒、邻里互助、抗灾自救起了相当作用。
关键词 两晋 自然灾害 民间 防灾备荒 临灾抗救
下载PDF
略论两晋南朝的吏部郎与官员铨选
17
作者 李健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第1期78-84,共7页
两晋南朝时期,吏部郎的任职要求出身于高门士族、谙熟流品高低和官职清浊、允平选举、近亲回避。吏部郎的诠选权限有着历史变迁。吏部郎与上司之间,没有人身依附关系,吏部郎可以拒绝执行上司的决定,同时吏部郎也不能独裁选官事务,如其... 两晋南朝时期,吏部郎的任职要求出身于高门士族、谙熟流品高低和官职清浊、允平选举、近亲回避。吏部郎的诠选权限有着历史变迁。吏部郎与上司之间,没有人身依附关系,吏部郎可以拒绝执行上司的决定,同时吏部郎也不能独裁选官事务,如其独断专行,其意见也会遭到否决。吏部的选举要由所有的"选官"共同参加商议、协调,然后署名,呈请皇帝批准方能生效。总的来看,吏部郎在两晋南朝的选官体系里占有重要的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晋南朝 吏部郎 高门士族 流品 清浊 选官
下载PDF
论晋代的史学与政治
18
作者 庞天佑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4期61-65,共5页
晋代的政治环境既与这一时期的史学发展及其地位提高有着直接的关系,又与这一时期史学思想的多元发展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政治地位决定晋代史家的历史认识,政治环境决定晋代史家思考历史的立场与角度,政治得失成为他们所关注的核心问... 晋代的政治环境既与这一时期的史学发展及其地位提高有着直接的关系,又与这一时期史学思想的多元发展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政治地位决定晋代史家的历史认识,政治环境决定晋代史家思考历史的立场与角度,政治得失成为他们所关注的核心问题。我们只有将晋代史学与政治结合起来考察,才能正确认识其发展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晋代 政治环境 史学发展 史学思想 史著内容
下载PDF
以东晋侨置郡县的设置简论北方士族的消长
19
作者 孙超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1年第10期9-11,共3页
东晋侨置郡县是中国历史上一种特殊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由于北方大片土地沦丧而使得北方士族和流民大批南下,为了安置他们,东晋政府按其籍贯设置侨郡侨县。东晋侨置反映出北方士族力量的发展趋势,在初始和发展阶段,侨置保障了南迁士族... 东晋侨置郡县是中国历史上一种特殊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由于北方大片土地沦丧而使得北方士族和流民大批南下,为了安置他们,东晋政府按其籍贯设置侨郡侨县。东晋侨置反映出北方士族力量的发展趋势,在初始和发展阶段,侨置保障了南迁士族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利益,从而为他们实力的恢复奠定了基础。但是在东晋政府和士家大族矛盾激化时,对侨置郡县的处置又成为巩固皇权、削弱士族的重要手段,北方士族的力量从而开始削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侨置 士族 土断
下载PDF
试论晋武帝司马炎
20
作者 唐明礼 张国强 《南都学坛(南阳师专学报)》 1990年第2期0053-0061,共9页
魏晋时期的司马氏家族,在一般人的心目中总是贬多褒少。“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更是历代人们称呼阴谋家的通用语。究其原因,一个是多从善恶的道德观念着眼,再者是封建的正统观点在作祟。纵观整个封建社会,统治阶级无论采取什么手段取... 魏晋时期的司马氏家族,在一般人的心目中总是贬多褒少。“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更是历代人们称呼阴谋家的通用语。究其原因,一个是多从善恶的道德观念着眼,再者是封建的正统观点在作祟。纵观整个封建社会,统治阶级无论采取什么手段取得政权,对人民来说,对社会的进步来说,都无关紧要,关键在于新的统治者执行什么政策,是否有利于人民,有利于历史的发展。所以我们认为对能够完成统一大业且有显著政绩的西晋开国皇帝晋武帝应给予正确的估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晋武帝 司马炎 政绩 统一全国 田制改革 重用人才 占田制
全文增补中
上一页 1 2 6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