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毛华菊3种瓣型株系再生体系的建立 被引量:1
1
作者 武晓云 廖敏凌 +4 位作者 李雪茹 舒梓淳 辛佳潼 张伯晗 戴思兰 《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45-256,共12页
毛华菊(Chrysanthemum vestitum)是栽培菊花(C.×morifolium)的近缘六倍体野生种之一,其自然群体中的舌状花与栽培菊花一样具有典型的平瓣型、管瓣型和混合瓣型变异,是研究菊属植物瓣型变异的理想材料。其舌状花发育过程受生长素和... 毛华菊(Chrysanthemum vestitum)是栽培菊花(C.×morifolium)的近缘六倍体野生种之一,其自然群体中的舌状花与栽培菊花一样具有典型的平瓣型、管瓣型和混合瓣型变异,是研究菊属植物瓣型变异的理想材料。其舌状花发育过程受生长素和花器官发育关键差异基因的影响,但目前缺乏稳定高效的不同瓣型毛华菊株系的再生体系,制约了毛华菊瓣型相关基因的研究。利用在河南省伏牛山收集的3种瓣型毛华菊株系,以叶片和茎间薄层为外植体建立再生体系。结果表明,以平瓣型叶片为外植体,其愈伤组织诱导和不定芽分化最佳培养基为MS+1 mg·L^(-1)NAA+2mg·L^(-1)6-BA,接种20天愈伤组织诱导率为100%,不定芽分化率达100%;最佳生根培养基为1/2MS+0.2 mg·L^(-1)NAA,生根率达100%。平瓣型毛华菊的叶片最佳再生体系也适用于管瓣型和混合瓣型株系,不定芽分化率分别为83.46%和91.67%,生根率均为100%。移栽后对开花植株进行观察,发现利用叶片再生体系获得的3种不同瓣型再生植株花型稳定,为后续利用不同瓣型株系解析舌状花形态变异机理提供了技术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华菊 不同瓣型 叶片 再生体系 茎间薄层
原文传递
平潭野菊混合瓣型株系再生体系的建立 被引量:4
2
作者 廖敏凌 蒲娅 +3 位作者 武晓云 马朝峰 王文奎 戴思兰 《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49-460,共12页
菊科植物因其丰富的舌状花变异类型而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野菊(Chrysanthemum indicum)作为栽培菊花(C.×morifolium)的近缘野生种之一,其自然群体中常具有典型的平瓣、匙瓣及管瓣的舌状花变异类型,是研究菊科植物瓣型变异的优异材... 菊科植物因其丰富的舌状花变异类型而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野菊(Chrysanthemum indicum)作为栽培菊花(C.×morifolium)的近缘野生种之一,其自然群体中常具有典型的平瓣、匙瓣及管瓣的舌状花变异类型,是研究菊科植物瓣型变异的优异材料,而目前缺乏对其再生体系的研究。在福建平潭岛分布的野菊中发现大量舌状花形态变异植株,该研究以其混合瓣型株系茎间薄层和叶盘为外植体建立再生体系。结果表明,以茎间薄层为外植体,诱导愈伤组织和不定芽分化的最优培养基为MS+1.0 mg∙L^(-1)6-BA+0.5 mg∙L^(-1) NAA,接种14天愈伤组织诱导率可达100%。不定芽平均分化时间为25天,接种40天不定芽分化率可达82%。最佳生根培养基为1/2MS+0.5 mg∙L^(-1) NAA,10天生根。移栽植株全部成活,植株生长状态良好且均保留了混合瓣型的形态特征。该研究初步建立了平潭野菊混合瓣型株系茎间薄层的离体培养再生体系,为进一步建立其遗传转化体系奠定了基础,也为解析菊花瓣型变异机理提供了技术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菊 植物生长调节剂 再生体系 混合瓣型株系 茎间薄层
原文传递
经导管靶动脉化疗栓塞小汗腺血管瘤样错构瘤1例 被引量:1
3
作者 谢建强 邓钢 +2 位作者 姚柳 方晓云 吴俊泉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92-193,共2页
小汗腺血管瘤样错构瘤(eccrine angiomatous hamartoma.EAH)是一种罕见的皮肤良性肿瘤[1-2],临床上肉眼观察与血管瘤极为相似。现报道1例,对其进行了经动脉化疗栓塞,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
关键词 靶动脉 化疗栓塞 小汗腺血管瘤样错构瘤
下载PDF
俄罗斯科学基金管理模式与资助重点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郝韵 杨德刚 +5 位作者 陈曦 包安明 张小云 吴淼 李耀明 李德山 《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 CSCD 2017年第3期232-238,共7页
从资助情况、国际合作、项目评审等角度,深入分析俄罗斯三大国家科学基金会的运作体系及特点,发现:俄罗斯的三大科学基金会通过项目竞标的方式,在俄罗斯科学界营造竞争氛围;通过专项计划和政策给予青年科学家大力支持,为国家科技人才储... 从资助情况、国际合作、项目评审等角度,深入分析俄罗斯三大国家科学基金会的运作体系及特点,发现:俄罗斯的三大科学基金会通过项目竞标的方式,在俄罗斯科学界营造竞争氛围;通过专项计划和政策给予青年科学家大力支持,为国家科技人才储备提供持续保障;致力于走国际化道路,重视项目成果的推广和宣传;国家基金会领导直接向总统负责,对内有利于把国家战略和意志通过基金会付诸实施,综合平衡各地区利益关系,对外有利于施展"科学外交",提升国际影响力和国家软实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俄罗斯 科学基金 基础研究基金
原文传递
中国高校集成电路布图设计的现状分析
5
作者 季春 苏晓云 吴铮悦 《农业图书情报学刊》 2017年第7期155-157,共3页
对中国高校的集成电路布图设计登记量进行了统计与分析,总结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促进高校开展集成电路布图设计研究的建议。
关键词 集成电路布图设计 现状分析 高校
下载PDF
124例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临床分析 被引量:10
6
作者 石祖亮 黄娟 +5 位作者 芦映红 耿哲 杨焱 詹晓芸 赵阿兰 武贝 《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17年第1期146-150,共5页
目的:观察小于12月婴儿及中等年龄(大于1岁小于8岁)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儿的临床表现,为正确认识及治疗儿童ITP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分析2013年10月至2015年10月我院收治的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儿124例,其中婴儿组ITP患儿61例,中... 目的:观察小于12月婴儿及中等年龄(大于1岁小于8岁)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儿的临床表现,为正确认识及治疗儿童ITP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分析2013年10月至2015年10月我院收治的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儿124例,其中婴儿组ITP患儿61例,中等年龄组患儿63例,统计两组性别构成,体重指数,发病季节,前驱感染史,预防接种史,初诊血小板计数、血小板相关抗体(PA Ig)检测阳性率,病毒学检测阳性率以及近期疗效和随访结果。结果:两组性别构成、体重指数无显著差异(P>0.05);儿童ITP发病无明显季节性;39.3%婴儿起病前有诱因,疫苗接种者占8.2%;58.7%中等年龄组起病前有诱因,无预防接种为诱因者。病毒检测阳性率婴儿组显著低于中等年龄组(P<0.05)。两组血小板相关抗体(PA Ig)检测阳性率均较低,差异无显著性(P>0.05)。婴儿组初诊血小板计数为(8.32±6.48)×109/L,显著低于中等年龄组[(11.45±8.30)×109/L](P<0.05);住院天数为(6.00±0.68)d,显著低于中等年龄组(7.00±1.02)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近期治疗总体有效率达96.8%,婴儿组近期疗效尤其是完全缓解率显著高于中等年龄组(P<0.05);长期随访婴儿组未见持续不缓解病例。两组出血严重程度均较低,尚未发现颅内出血病例。结论:儿童ITP总体疗效良好,尤其是小于12月龄婴儿,其临床出血表现程度轻微,疗效显著,预后好,对此类患儿,应避免过度检查及用药,加强沟通以避免家长的过度恐慌。同时应继续加强儿童ITP发病机制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儿童 婴儿
原文传递
磷酸法颗粒活性炭对无水乙醇的吸附性能 被引量:1
7
作者 陈志 姚小元 +4 位作者 张春桂 吴惠萍 李霞 林冠烽 柯金炼 《福建林业科技》 2017年第3期54-57,共4页
采用磷酸活化法制备木质颗粒活性炭,并探讨其对无水乙醇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随着捏合温度、捏合时间、浸渍比、活化温度和保温时间的增加,活性炭的乙醇吸附率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在较佳生产工艺:捏合温度130℃,捏合时间60min,浸渍比1.... 采用磷酸活化法制备木质颗粒活性炭,并探讨其对无水乙醇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随着捏合温度、捏合时间、浸渍比、活化温度和保温时间的增加,活性炭的乙醇吸附率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在较佳生产工艺:捏合温度130℃,捏合时间60min,浸渍比1.25,活化温度450℃和保温时间1.0 h下,颗粒活性炭的乙醇吸附率为63.3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酸活化法 颗粒活性炭 无水乙醇 吸附性能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