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以学生为中心的仪器分析实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探索与实践 被引量:17
1
作者 楚清脆 田阳 +14 位作者 鲜跃仲 王媛媛 张帆 朱安伟 张翠玲 徐志爱 郑婷婷 张中海 张闽 张立敏 张琪伟 刘蒙蒙 万晶晶 耿萍 赵秋华 《大学化学》 CAS 2021年第7期170-176,共7页
针对传统实验教学方法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以仪器分析实验课程为例,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混合式教学设计,通过分层教学满足个性化培养需求。基于大夏学堂在线学习平台,通过线上、线下环环相扣的教学活动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主动性... 针对传统实验教学方法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以仪器分析实验课程为例,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混合式教学设计,通过分层教学满足个性化培养需求。基于大夏学堂在线学习平台,通过线上、线下环环相扣的教学活动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主动性,引导学生内化知识,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高阶思维与综合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验教学 混合式教学 因材施教 过程性评价
下载PDF
固态发酵下酵母自溶的工艺优化 被引量:4
2
作者 苏星 张政 +4 位作者 张棋炜 杨晶晶 高民 胡红莲 刘大程 《生物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726-736,共11页
固态下酵母自溶可以有效促进菌体内多种活性物质的释放,进而提高酵母类产品的品质。通过优化自溶温度、自溶时间及自溶促进剂锌离子浓度以获得固态发酵下酵母自溶的最佳工艺,对固态发酵物料中游离氨基酸、可溶性蛋白、α-氨基氮含量和A_... 固态下酵母自溶可以有效促进菌体内多种活性物质的释放,进而提高酵母类产品的品质。通过优化自溶温度、自溶时间及自溶促进剂锌离子浓度以获得固态发酵下酵母自溶的最佳工艺,对固态发酵物料中游离氨基酸、可溶性蛋白、α-氨基氮含量和A_(260)/A_(280)等指标的分析来确定固态酵母自溶工艺条件,在此基础上以自溶温度40℃、50℃、55℃;作用时间12、18、24 h;锌离子添加浓度2、4、8 mg/kg设置L_9(3~3)正交试验,进一步优化固态酵母自溶的工艺参数。结果表明酵母自溶的最佳工艺条件为:自溶温度55℃、作用时间18 h、锌离子浓度2 mg/kg,此时其可溶性蛋白含量可达9.31 mg/g、游离氨基酸14.36 mg/g、α-氨基氮10.16μg/g、A_(260)/A_(280)为1.73。经工艺优化后,可显著提高酵母自溶产物可溶性蛋白、游离氨基酸和α-氨基氮的含量,从而明显提高了复合菌培养物的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态发酵 酵母自溶 工艺条件
原文传递
人腺病毒工程化应用研究进展
3
作者 赵阳 张其威 夏雪山 《生物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1269-1276,共8页
人腺病毒流行广泛,感染常诱发呼吸道疾病、流行性结膜炎等疾病。腺病毒是研究较为深入的一类病原体,并且作为病毒载体已广泛应用,也是基因治疗最常用的病毒载体,尤其在肿瘤基因治疗和病毒溶瘤方面具有较大的研究价值和临床应用潜力。文... 人腺病毒流行广泛,感染常诱发呼吸道疾病、流行性结膜炎等疾病。腺病毒是研究较为深入的一类病原体,并且作为病毒载体已广泛应用,也是基因治疗最常用的病毒载体,尤其在肿瘤基因治疗和病毒溶瘤方面具有较大的研究价值和临床应用潜力。文中对腺病毒的生物学特性以及应用范围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腺病毒的工程化与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腺病毒 载体 溶瘤 工程化应用
原文传递
干细胞的磁性标记研究进展 被引量:2
4
作者 叶德文 王琪炜 +2 位作者 张卫国 孙剑飞 顾宁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0期2301-2311,共11页
干细胞在组织修复与再生医学中具有广阔的前景,但是干细胞体内移植后分布、活性、分化方向、作用机制等认知的缺乏成为制约干细胞治疗发展的主要瓶颈,因此,干细胞体内示踪技术的发展对于解决上述问题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利用磁性... 干细胞在组织修复与再生医学中具有广阔的前景,但是干细胞体内移植后分布、活性、分化方向、作用机制等认知的缺乏成为制约干细胞治疗发展的主要瓶颈,因此,干细胞体内示踪技术的发展对于解决上述问题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利用磁性物质对干细胞进行标记后,结合磁共振成像技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可以实现体外无创、安全、持续、动态的示踪观察,示踪的效果取决于细胞内所携带磁性物质的含量、不同的磁性标记方式、细胞活性的维持.本文将对干细胞磁性标记的不同方式、磁性物质的胞内代谢及对干细胞的影响等研究进展进行系统综述,并结合现有的标记技术对如何提高干细胞磁性标记效率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细胞示踪 干细胞标记 磁共振成像 磁性氧化铁纳米颗粒 胞内铁代谢
原文传递
西沙—中沙海域春季鸢乌贼资源与海洋环境的关系 被引量:24
5
作者 余景 胡启伟 +2 位作者 李纯厚 张鹏 毛江美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62-73,共12页
根据2006-2010年春季(3-5月)大型罩网渔船的生产监测数据,运用广义线性模型(Generalized Linear Model,GLM)对鸢乌贼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atch Per Unit Effort,CPUE)进行标准化,同时结合卫星遥感数据(海表温度、叶绿素a浓度及海面风... 根据2006-2010年春季(3-5月)大型罩网渔船的生产监测数据,运用广义线性模型(Generalized Linear Model,GLM)对鸢乌贼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atch Per Unit Effort,CPUE)进行标准化,同时结合卫星遥感数据(海表温度、叶绿素a浓度及海面风场)对西沙-中沙海域春季鸢乌贼资源量变化和海洋环境的关系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春季鸢乌贼资源在海表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25~28.5℃、叶绿素a浓度(chlorophyll aconcentration,Chl a)0.1~0.16mg/m3时随着水温的升高和叶绿素a浓度的降低而增大,资源量最高的SST范围为27~28.5℃、Chl a范围为0.1~0.13mg/m3。西沙-中沙海域春季Chl a峰值出现在3月份,该时期为鸢乌贼的繁殖高峰期。鸢乌贼的资源量在5月份达到峰值,其对Chl a的响应时间延迟约2个月。此外,2008年春季鸢乌贼资源量波动较大,与2007-2008年的拉尼娜事件引起的气候异常有关。研究结果对于了解西沙-中沙海域鸢乌贼资源变动规律、指导鸢乌贼资源科学生产、开发南海外海渔业资源等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鸢乌贼 CPUE标准化 海洋环境 遥感 西沙-中沙海域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