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7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东亚夏季风指数的年际变化与东亚大气环流 被引量:246
1
作者 张庆云 陶诗 陈烈庭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559-568,共10页
文中从夏季东亚热带、副热带环流系统特点出发 ,定义了能较好表征东亚夏季风环流年际变化的特征指数 ,并分析了东亚夏季风指数的年际变化与东亚大气环流及夏季中国东部降水的关系。文中定义的东亚夏季风指数既反映了夏季东亚大气环流风... 文中从夏季东亚热带、副热带环流系统特点出发 ,定义了能较好表征东亚夏季风环流年际变化的特征指数 ,并分析了东亚夏季风指数的年际变化与东亚大气环流及夏季中国东部降水的关系。文中定义的东亚夏季风指数既反映了夏季东亚大气环流风场的变化特征 ,也较好地反映了夏季中国东部降水的年际变化特征。此外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夏季风 指数 年际变化 大气环流 汛期降水
下载PDF
亚洲中高纬度环流对东亚夏季降水的影响 被引量:223
2
作者 张庆云 陶诗 《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199-211,共13页
夏季印度季风和东亚季风环流的主要差异之一在于:东亚夏季风环流受中高纬度环流影响很大。文中探讨了中高纬度环流对东亚夏季风环流以及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降水的影响。结果表明:东亚夏季降水环流型及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降水的强弱受... 夏季印度季风和东亚季风环流的主要差异之一在于:东亚夏季风环流受中高纬度环流影响很大。文中探讨了中高纬度环流对东亚夏季风环流以及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降水的影响。结果表明:东亚夏季降水环流型及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降水的强弱受乌拉尔山和鄂霍次克海形势的影响,特别是东亚夏季梅雨期异常的降水与中高纬度阻塞型的建立密切相关。研究表明:当鄂霍次克海高压建立并稳定时,亚洲中高纬度及东亚东部地区的距平场易分别形成+-+的距平波列,东亚地区距平波列的这种分布形势及其相互作用常常造成东亚夏季特别是梅雨期降水偏多;反之,当鄂霍次克海为低值区时,亚洲中高纬度和东亚东部地区的距平场易形成-+-的距平波列,东亚距平波列的这种分布形势不利于东亚夏季梅雨期的降水。因此,在考虑东亚夏季风环流的形势及其对同期降水的影响时,中高纬度的环流形势及其与低纬环流的相互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 环流影响 亚洲 中高纬度环流
下载PDF
青藏高原—季风水汽输送“大三角扇型”影响域特征与中国区域旱涝异常的关系 被引量:243
3
作者 徐祥德 陶诗 +3 位作者 王继志 陈联寿 周丽 王秀荣 《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57-266,T001,共11页
文中分析了南亚季风水汽输送关键区“大三角扇型”区域特征 ,即该区域以高原地区为顶端 ,南海季风与印度季风涉及的低纬活动源区为“底边”构成了类似“大三角扇型”的南亚季风水循环相关影响域 ,此“大三角扇型”水汽输送特征分布描述... 文中分析了南亚季风水汽输送关键区“大三角扇型”区域特征 ,即该区域以高原地区为顶端 ,南海季风与印度季风涉及的低纬活动源区为“底边”构成了类似“大三角扇型”的南亚季风水循环相关影响域 ,此“大三角扇型”水汽输送特征分布描述了副热带高压环流以及中纬度扰动等亚洲季风系统成员的总体动力影响效应 ;反映了该区域南半球跨赤道气流 ,赤道西太平洋季风槽及季风活动等水份循环特征。表现了东亚海陆热力强迫、青藏高原非绝热效应、海洋“暖池”及异常孟加拉湾对流活动等诸因素的综合影响。研究表明 ,大三角区域热源强信号源 (高原地 气与孟加拉湾、菲律宾、南海等海 气过程 )区域的水份循环时空演变、遥相关特征及其对亚洲季风爆发的综合影响等均是认识中国及东亚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青藏高原 季风 水汽输送 旱涝异常 地形 对流活动
下载PDF
亚洲冬夏季风对ENSO事件的响应 被引量:221
4
作者 陶诗 张庆云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399-407,共9页
根据NCEP/NCAR1980~1995年的再分析资料,分析了1980年以来5个ElNino和LaNina年冬、春和夏季200、500和850hPa合成高度场、风场、流函数场及温度场。发现在冬季ElNino(LaNi... 根据NCEP/NCAR1980~1995年的再分析资料,分析了1980年以来5个ElNino和LaNina年冬、春和夏季200、500和850hPa合成高度场、风场、流函数场及温度场。发现在冬季ElNino(LaNina)年亚洲上空的环流型不利(有利)于寒潮向南爆发,导致亚洲冬季风和大洋洲夏季风弱(强)。在ElNino(LaNina)年冬季华南和青藏高原降水或降雪量为正(负)距平,这使得在晚春和初夏南亚的加热慢(快),导致夏季海陆的热力对比小(大),因而出现弱(强)夏季风。我们还发现强ElNino年冬季,在印度洋-亚洲上空出现类似于东太平洋-北美上空的PNA遥相关,我们称之为印度洋-亚洲遥相关型(IA),引起亚洲冬夏季风年际变化的物理过程都是由IA遥相关型引起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 季风 印度洋-亚洲 遥相关型 厄尔尼诺
下载PDF
2008年1月我国南方严重冰雪灾害过程分析 被引量:220
5
作者 陶诗 卫捷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337-350,共14页
2008年1月中旬至2月初,我国南方地区出现大范围持续性雨雪天气过程。江淮流域降水出现类似某些夏季强梅雨期的降水过程,而且,江南的冻雨在历史上属少见。这次大范围冰雪天气过程的成因是由于欧亚大陆出现异常的大气环流。1月中下旬亚洲... 2008年1月中旬至2月初,我国南方地区出现大范围持续性雨雪天气过程。江淮流域降水出现类似某些夏季强梅雨期的降水过程,而且,江南的冻雨在历史上属少见。这次大范围冰雪天气过程的成因是由于欧亚大陆出现异常的大气环流。1月中下旬亚洲中高纬60~100°E地区的阻塞形势稳定维持20余天,里海以东地区长期维持一个切断低压系统,在这个切断低压下游地区有3次低气压扰动沿青藏高原向东移入我国上空;这时欧亚大陆20~35°N地区南支高空西风急流异常偏强,来自大西洋的大气扰动沿这条急流波导向下游地区传播,欧亚地区Rossby波列的下游发展效应显著。从1月16日开始到2月初,在20~40°N范围内,30°W、15°E和85°E(青藏高原附近)地区持续有高空槽发展,而在5°W、50°E和135°E(日本南部)稳定有高空脊维持。我国南方地区处于80°E的“南支槽”前,大量暖湿空气被输送到我国南方。此外,1月中下旬原来位于15°N的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移到20°N,副高西北侧的西南气流有利于将来自南海的暖湿空气输送到中国南部大陆。在这样稳定的异常环流形势下,当一次次从高原西侧过来的高空高位涡扰动移到位于华南上空的静止锋上时,诱发低层静止锋锋生引起一次次降水过程。另一方面,由于大量暖湿空气沿着锋面抬升,在江南南部和华南北部形成了持久的温度高于0℃的逆温层(暖盖),使得在这些地区出现严重的持续性冻雨天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雪天气 环流异常 Rossby波下游效应 高低空系统影响
下载PDF
青藏高原积雪对亚洲夏季风影响的诊断及数值研究 被引量:180
6
作者 张顺利 陶诗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372-390,共19页
通过对青藏高原多、少雪年的合成分析及数值试验,研究了青藏高原积雪对亚洲夏季风和我国东部气候异常的影响。结果表明:青藏高原积雪造成亚洲大气环流较大的年际变化。高原积雪改变了高原陆面春、夏季的热状况,使亚洲夏季风爆发推迟... 通过对青藏高原多、少雪年的合成分析及数值试验,研究了青藏高原积雪对亚洲夏季风和我国东部气候异常的影响。结果表明:青藏高原积雪造成亚洲大气环流较大的年际变化。高原积雪改变了高原陆面春、夏季的热状况,使亚洲夏季风爆发推迟20天左右。高原积雪通过以下物理过程影响亚洲夏季风和我国东部气候:高原积雪多(少)→高原春、夏季的感热弱(强)→感热加热引起的上升运动弱(强),高原强(弱)环境风场→不利(有利)于高原感热通量向上输送→高原上空对流层加热弱(强)→高原对流层温度低(高)→高原南侧温度对比弱(强)→造成亚洲夏季风弱(强)→我国长江流域易涝(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积雪 温度场 亚洲夏季风 气候异常 大气环流 季节变化 数值试验
下载PDF
ENSO循环与中国东部地区夏季和冬季降水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176
7
作者 金祖辉 陶诗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6期663-672,共10页
用中国160 个站月平均降水量和赤道东太平洋Nin~o 3 区海温资料研究了ENSO循环过程的不同位相与中国降水的关系。结果显示ENSO 循环对中国冬、夏季降水丰或欠及时空分布有密切关系,ENSO 发展年的夏季我国东部地... 用中国160 个站月平均降水量和赤道东太平洋Nin~o 3 区海温资料研究了ENSO循环过程的不同位相与中国降水的关系。结果显示ENSO 循环对中国冬、夏季降水丰或欠及时空分布有密切关系,ENSO 发展年的夏季我国东部地区以雨量偏少为主,一些地区可偏少3 ~5 成,多雨带位于江淮之间;ENSO 恢复年的夏季长江及江南地区雨量偏多,其南北两边偏少;反ENSO 年的夏季长江—黄河之间及东南部雨量偏少,其北边和西南正常偏多;在ENSO 的准常态年夏季,长江以北为正偏差,江南除少部分地区外降水分布接近正常。还发现ENSO 暖位相与中国冬季降水也有很好关系。由于本文用准常态年降水平均值代替通常的气候平均值,因而有利于更好地揭示ENSO 与中国气候变化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温变异 降水 厄尔尼诺 气候变化
下载PDF
再论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西伸北跳 被引量:180
8
作者 陶诗 卫捷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513-525,共13页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选择了1998年、 2003年和2005年夏季我国东部雨带位置变化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研究表明:夏季我国东部暴雨带位置的变动,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伸北跳(南撤东退)的调节.当副热带高压西伸北跳(南撤东退)时,...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选择了1998年、 2003年和2005年夏季我国东部雨带位置变化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研究表明:夏季我国东部暴雨带位置的变动,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伸北跳(南撤东退)的调节.当副热带高压西伸北跳(南撤东退)时,暴雨带向北(向南)移动.在副热带高压西伸北跳持续时期,长江流域中下游地区出现高温酷暑天气.副热带高压西伸北跳是由于欧亚大陆上空存在静止Rossby波列,波的能量沿着高空副热带急流向东传播到我国沿海海岸(115°~130°E )时,在该地区激发出一个长波脊.这个长波脊的建立,使得副热带高压和对流层上部的青藏高压都朝长波脊方向伸展,表现为“相向”而行.而当在沿海海岸上空激发出一个长波槽时,副热带高压南撤东退而青藏高压退回到高原上空.当夏季沿海海岸上空的长波脊持续维持时,长江中下游会出现持久的高温酷暑天气.根据夏季天气预报的经验,欧洲中期数值预报中心发布的预报对副热带高压的西伸北跳有较好的可预报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副热带高压 西伸北跳 静止Rossby波列 下游效应
下载PDF
1998年长江流域洪涝灾害的气候背景和大尺度环流条件 被引量:155
9
作者 陶诗 张庆云 张顺利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1998年第4期3-12,共10页
分析1998年夏季长江中游严重洪涝灾害前期以及洪水出现期的和大尺度环流的作用。厄尔尼诺事件为这次长江流域夏季洪涝提供了气候背景。在梅雨前期江南出现7个月的多雨期,这使得梅雨开始时暴雨区的土壤水分接近饱和,江河湖的水位... 分析1998年夏季长江中游严重洪涝灾害前期以及洪水出现期的和大尺度环流的作用。厄尔尼诺事件为这次长江流域夏季洪涝提供了气候背景。在梅雨前期江南出现7个月的多雨期,这使得梅雨开始时暴雨区的土壤水分接近饱和,江河湖的水位很高。梅雨期出现强降水后,大量雨水只能涌向河流,使得江河泛滥;土壤水分饱和也使得暴雨区的水分内循环增强。研究表明:1998年梅雨期降水强度较大,这期间有来自南海南部的两次大气低频振荡,输送大量不稳定的湿空气到暴雨区。7月下旬出现二度梅以及8月长江上游出现5次洪峰都与当时西风带南部静止波列的调整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流域 洪涝灾害 气候背景 大尺度环流
下载PDF
近50年华北干旱的年代际和年际变化及大气环流特征 被引量:140
10
作者 张庆云 卫捷 陶诗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2003年第3期307-318,共12页
利用 1 948~ 2 0 0 0年NCEP/NCAR再分析逐日及月平均位势高度、风、温度、垂直速度等物理量和中国气温、降水资料 ,分析近 50年中国华北地区干旱的年代际、年际变化及其环流特征 ,并探讨 1 999和 2 0 0 0年华北地区持续干旱环流型及其... 利用 1 948~ 2 0 0 0年NCEP/NCAR再分析逐日及月平均位势高度、风、温度、垂直速度等物理量和中国气温、降水资料 ,分析近 50年中国华北地区干旱的年代际、年际变化及其环流特征 ,并探讨 1 999和 2 0 0 0年华北地区持续干旱环流型及其成因。研究指出 :2 0世纪 80年代以来华北地区降水持续偏少 ,干旱强度有所增加 ,这与夏季 2 0 0hPa矢量风距平场亚洲中纬度西风环流加强 ,850hPa风矢量距平场中国东部 1 1 0~ 1 2 0 oE范围内偏南气流比气候平均状况偏弱有关。夏季华北降水偏少的一种主要大气环流型是 :50 0hPa位势高度场上 40~ 50 oN的欧亚大陆位势高度偏高并叠加欧亚 (EU)遥相关型 ,华北大部分地区受高压控制。 1 999和 2 0 0 0年夏华北地区持续严重干旱的主要环流特征是 :亚洲大陆高压持续发展、长期维持并相当稳定 ,华北地区上空受闭合暖性高压控制 ,高空暖性高压气流强烈下沉 ,引起空气绝热增温 ,近地面感热增加使得干旱区气温升高 ,下垫面非绝热强迫作用与大陆暖高压加强形成正反馈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地区 干旱 大陆高压 欧亚波列 大气环流 年际变化 年代际变化
下载PDF
夏季东亚热带和副热带季风与中国东部汛期降水 被引量:126
11
作者 张庆云 陶诗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S1期17-,19+21+23+18+20+22,共8页
利用欧洲中心1980~1989年逐日200hPa、850hPa风场及日本气象研究所提供的GMS观测的TBB逐日资料,探讨了夏季东亚热带、副热带季风的强弱对中国东部夏季降水的影响.指出东亚夏季风系统中的两条辐合带热带辐... 利用欧洲中心1980~1989年逐日200hPa、850hPa风场及日本气象研究所提供的GMS观测的TBB逐日资料,探讨了夏季东亚热带、副热带季风的强弱对中国东部夏季降水的影响.指出东亚夏季风系统中的两条辐合带热带辐合带(热带季风槽)和副热带辐合带(副热带梅雨锋)的强度的变化呈相反趋势,即热带季风槽偏弱时(弱季风),副热带梅雨锋偏强;反之热带季风槽偏强时(强季风),副热带梅雨锋偏弱.江淮流域的降水与热带季风槽、副热带梅雨锋的强度密切相关,即热带季风槽偏弱(弱季风),梅雨锋偏强时,江淮流域的降水偏多;热带季风槽偏强(强季风),梅雨锋偏弱时,江淮流域的降水偏少.研究表明:热带季风槽和副热带梅雨锋的强度与偏西气流的加强密切相关.当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偏高,赤道西太平洋海温偏低,黑潮地区的海温偏高时,赤道东西太平洋上空的Walker环流和西太平洋中纬度Hadley环流的下沉支气流减弱,东亚季风槽较弱(弱季风),梅雨锋较强;当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偏低、西太平洋海温偏高,黑潮地区的海温偏低时,赤道东西太平洋上空的Walker环流和西太平洋中纬度Hadley环流的下沉支气流加强,东亚季风槽较强(强季风),梅雨锋较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季风槽 副热带梅雨锋 江淮流域降水
下载PDF
夏季长江流域暴雨洪涝灾害的天气气候条件 被引量:133
12
作者 张庆云 陶诗 张顺利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1018-1030,共13页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 ,探讨夏季中国东部长江流域严重洪涝灾害发生时的天气气候异常特征。分析表明 :东亚夏季风环流偏弱是夏季长江流域发生严重暴雨洪涝灾害的气候特征。天气特征是东亚地区东、西、南、北天气尺度系统的最佳配合...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 ,探讨夏季中国东部长江流域严重洪涝灾害发生时的天气气候异常特征。分析表明 :东亚夏季风环流偏弱是夏季长江流域发生严重暴雨洪涝灾害的气候特征。天气特征是东亚地区东、西、南、北天气尺度系统的最佳配合以及东亚大气环流出现较显著的 2 0~ 30天的低频振荡。东亚中高纬大气环流出现 2 0~ 30天的低频振荡 ,有利于青藏高原上空的低压系统沿着中纬度东传到 1 1 5~ 1 2 5°E附近 ,造成长江流域梅雨锋低压扰动加强 ;东亚低纬大气环流出现 2 0~ 30天的低频振荡 ,有利于印度洋、南海和热带西太平洋的水汽输送到长江流域 ,为长江流域暴雨提供持续充足的水汽来源。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伸出现 2 0~ 30天的低频振荡 ,有利于低压系统在长江流域 ( 1 1 5~ 1 2 5°E)再生和维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流域 暴雨 洪涝灾害 气候条件 季风环流
下载PDF
长江中下游致洪暴雨的多尺度条件 被引量:114
13
作者 张顺利 陶诗 +1 位作者 张庆云 卫捷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467-473,共7页
通过对长江中下游1991,1996和1998年3次洪水暴雨的大尺度、天气尺度、中-a尺度系统的分析,概括出长江流域出现致洪暴雨的环流条件是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南海季风涌、中高纬度冷空气和青藏高原中尺度对流系统的最佳组配(或锁定),当这4... 通过对长江中下游1991,1996和1998年3次洪水暴雨的大尺度、天气尺度、中-a尺度系统的分析,概括出长江流域出现致洪暴雨的环流条件是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南海季风涌、中高纬度冷空气和青藏高原中尺度对流系统的最佳组配(或锁定),当这4个系统同时处于活跃阶段时,容易形成大范围、长时间的暴雨,并引发严重洪涝灾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中下游 暴雨 洪水 多尺度环流条件 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南海季风涌 洪涝灾害
原文传递
梅雨锋上的三类暴雨 被引量:120
14
作者 张小玲 陶诗 张顺利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87-205,共19页
根据观测分析研究 ,概括出长江流域梅雨锋上主要有三类暴雨 :梅雨锋上 β中尺度的对流性暴雨、梅雨锋东部 ( 1 1 5°E以东 )的初生气旋暴雨、梅雨锋西端深厚高空低压槽前部的持续性强暴雨。第一类暴雨局地性特征明显 ,其范围一般小... 根据观测分析研究 ,概括出长江流域梅雨锋上主要有三类暴雨 :梅雨锋上 β中尺度的对流性暴雨、梅雨锋东部 ( 1 1 5°E以东 )的初生气旋暴雨、梅雨锋西端深厚高空低压槽前部的持续性强暴雨。第一类暴雨局地性特征明显 ,其范围一般小于 30 0km ,暴雨的瞬时强度大 ,暴雨发生所需的强上升运动由局地强的对流有效位能 (CAPE)释放的浮力抬升引起。第二类和第三类暴雨的共同点在于都有明显的大尺度强迫过程 ,大尺度的动力强迫使持续暴雨所需的垂直上升运动得以维持。后两类暴雨的数值预报效果较第一类的好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雨锋 暴雨 对流有效位能 大尺度强迫
下载PDF
东亚地区夏季风爆发过程 被引量:117
15
作者 陈隆勋 李薇 +1 位作者 赵平 陶诗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2000年第4期345-355,共11页
利用中国194站 1961~1995年日降水资料及 NCEP 1979~1997年候格点降水资料,探讨了亚洲地区自春到夏的雨季开始分布。结果表明,东亚地区自春到夏存在副热带季风雨季开始和热带季风雨季开始。前者于4月初开... 利用中国194站 1961~1995年日降水资料及 NCEP 1979~1997年候格点降水资料,探讨了亚洲地区自春到夏的雨季开始分布。结果表明,东亚地区自春到夏存在副热带季风雨季开始和热带季风雨季开始。前者于4月初开始于华南北部和江南地区,随后向南和向西南扩展,于4月末扩展到华南沿海和中南半岛,这个雨带主要是冷空气和副热带高压西侧转向的SW风以及南亚地区冬春副热带南支西风槽中西风汇合而形成的,是副热带季风雨季开始。后者是南海热带季风爆发后使原来由江南移到华南沿岸的副热带季风雨带随副热带高压北进而北进,前汛期雨季进入盛期,江南出现第二次雨峰,形成梅雨期和江淮及华北雨季。同时,热带季风雨带也自东向西传播到达南亚地区而形成热带季风雨季。还讨论了 1998年东亚地区夏季风爆发过程,指出南海夏季风爆发期的季风由副高北侧形成的新生气旋进入南海造成南海中部西风和南海越赤道气流转向的SW季风加强汇合而形成,因而是东亚季风系统中环流系统季节变化造成的,和印度季风无关。在南海季风爆发期阿拉伯海仍由副热带反气旋控制.南亚仍是上述副热带反气旋北侧NW风南下后转向的偏西副热带气流所控制,索马里低空急流仍未爆发,赤道西风并未影响南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地区 爆发过程 热带季风 南海夏季风爆发 副热带高压 南海季风爆发 降水资料 南亚地区 1997年 1995年 1998年 越赤道气流 亚洲地区 江南地区 中南半岛 华南沿海 南海中部 季节变化 环流系统 季风系统 印度季风 阿拉伯海
下载PDF
次天气尺度及中尺度暴雨系统研究进展 被引量:95
16
作者 高守亭 赵思雄 +2 位作者 周晓平 孙淑清 陶诗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618-627,共10页
回顾了75年来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科研人员在次天气尺度及中尺度暴雨系统领域的研究工作,这些领域主要包括暴雨、中尺度低空急流、低涡、梅雨锋结构及梅雨锋生、对称不稳定和涡层不稳定以及暴雨等灾害天气的天气动力学及数值模拟... 回顾了75年来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科研人员在次天气尺度及中尺度暴雨系统领域的研究工作,这些领域主要包括暴雨、中尺度低空急流、低涡、梅雨锋结构及梅雨锋生、对称不稳定和涡层不稳定以及暴雨等灾害天气的天气动力学及数值模拟研究等;总结了在次天气尺度及中尺度暴雨系统研究的不同时期所取得的成就以及这些成就在防止和减轻中尺度暴雨灾害方面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次天气尺度 中尺度 暴雨系统 低空急流 灾害天气 天气动力学
下载PDF
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异常时的东亚大气环流特征 被引量:92
17
作者 张庆云 陶诗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369-380,共12页
利用NCAR/NCEP月平均再分析资料 ,探讨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异常时东亚热带季风、梅雨锋及中高纬环流的变化特征。研究表明 :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异常偏南或脊点异常偏西时 ,东亚夏季风环流偏弱 ,85 0hPa矢量风距平场上东亚热... 利用NCAR/NCEP月平均再分析资料 ,探讨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异常时东亚热带季风、梅雨锋及中高纬环流的变化特征。研究表明 :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异常偏南或脊点异常偏西时 ,东亚夏季风环流偏弱 ,85 0hPa矢量风距平场上东亚热带地区出现反气旋性环流 ,副热带地区呈气旋性环流 ,5 0 0hPa垂直速度距平场上东亚热带地区上升运动减弱 ,梅雨锋区上升运动加强 ,5 0 0hPa高度上东亚高纬鄂霍次克海区域出现阻塞高压 ,高纬冷空气直达中纬度 ,梅雨锋扰动加强 ,造成江淮流域汛期降水偏多。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异常偏北或脊点异常偏东时 ,东亚夏季风环流偏强 ,东亚大气环流系统的活动出现了与上述情况相反的异常型 ,江淮流域汛期降水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副热带高压 气环流 夏季降水 西太平洋
下载PDF
我国汛期降水的EOF分析 被引量:86
18
作者 邓爱军 陶诗 陈烈庭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3期289-295,共7页
本文选取了均匀分布的32个测站作为研究对象,取其1951—1985年汛期(4—9月)的逐月降水量,利用经验正交函数(EOF)分析方法对我国汛期降水的基本气候特征进行了研究。分析表明,所得到的各特征向量场及其对应的时间系数很好地代表了我国汛... 本文选取了均匀分布的32个测站作为研究对象,取其1951—1985年汛期(4—9月)的逐月降水量,利用经验正交函数(EOF)分析方法对我国汛期降水的基本气候特征进行了研究。分析表明,所得到的各特征向量场及其对应的时间系数很好地代表了我国汛期降水的空间分布和时间变化(包括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这些结果为我们进一步探讨海温场、高度场等物理因子与我国汛期降水型的关系提供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汛期 降水 EOF法 中国
全文增补中
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北跳及异常的研究 被引量:87
19
作者 张庆云 陶诗 《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539-548,共10页
根据欧洲中心1980~1989年逐日200,500和850hPa风场、高度场及日本气象厅提供的GMS观测的黑体辐射温度(TBB)逐日资料,探讨了夏季西太平洋地区(125~145°E)副热带高压脊线季节性北跳、季内脊线位置的异常与低纬度的西风爆发... 根据欧洲中心1980~1989年逐日200,500和850hPa风场、高度场及日本气象厅提供的GMS观测的黑体辐射温度(TBB)逐日资料,探讨了夏季西太平洋地区(125~145°E)副热带高压脊线季节性北跳、季内脊线位置的异常与低纬度的西风爆发和热带对流的关系。研究表明:初夏西太平洋地区低层赤道西风爆发后,西太平洋地区的赤道对流加强(赤道地区的TBB值减小);赤道西风向北扩展,赤道强对流向北推移,热带对流加强(热带地区TBB值减小)。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的二次北跳现象与低层赤道西风二次北跳及赤道对流向北推移密切相关。研究指出:夏季热带对流弱(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位置相对偏南(北),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位置的异常与高、低层流场辐合、福散中心的位置及高层西风传播方向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太平洋 副热带高压 季节性北跳 脊线位置
下载PDF
Palmer干旱指数在华北干旱分析中的应用 被引量:93
20
作者 卫捷 陶诗 张庆云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z1期91-99,共9页
利用中国气象局整编的1951年1月~2000年10月中国160站气温、降水月平均资料,计算了1951年1月~2000年10月我国160站修正的Palmer drought severity index(PDSI).PDSI指数对我国的干旱和洪涝过程都有很好的指示意义.华北地区干旱持续性... 利用中国气象局整编的1951年1月~2000年10月中国160站气温、降水月平均资料,计算了1951年1月~2000年10月我国160站修正的Palmer drought severity index(PDSI).PDSI指数对我国的干旱和洪涝过程都有很好的指示意义.华北地区干旱持续性非常强,持续时间一般都在两年以上.华北地区干旱不但年际变化大,年代际变化也显著,近50年来华北干旱主要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且干旱强度有所增加.夏季伴随干旱过程常常出现高温酷暑天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almer干旱指数 夏季干旱 华北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