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苎麻生物脱胶研究进展 被引量:20
1
作者 王军 夏东升 +2 位作者 陈悟 陈洪 曾庆福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5期6517-6518,共2页
苎麻生物脱胶是一种绿色环保的脱胶方法,相比化学脱胶法,生物脱胶具有提高精干麻质量,不损伤纤维,无污染等优点。生物脱胶技术成为国内外苎麻研究者的研究热点,也是未来苎麻脱胶的主要发展方向。综述了生物脱胶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 苎麻 脱胶 微生物
下载PDF
萝卜和甘蓝远缘杂交研究 被引量:15
2
作者 程雨贵 吴江生 +1 位作者 陈洪 张明海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6,共6页
以4个栽培萝卜(Raphanus sativus,2n=18,RR)分别和芥蓝(Brassica oleraceavar.alboglabra,2n=18,CC)、苤蓝(Brassica oleraceavar.acephala,2n=18,CC)杂交,研究萝卜和甘蓝的杂交亲和性。萝卜×甘蓝受精前亲和性低,只有极少数甘蓝花... 以4个栽培萝卜(Raphanus sativus,2n=18,RR)分别和芥蓝(Brassica oleraceavar.alboglabra,2n=18,CC)、苤蓝(Brassica oleraceavar.acephala,2n=18,CC)杂交,研究萝卜和甘蓝的杂交亲和性。萝卜×甘蓝受精前亲和性低,只有极少数甘蓝花粉粒能在萝卜柱头上黏附、萌发,延伸到花柱,到达胚珠。母体内杂种胚很多能发育成熟,平均每杂交100朵花得到杂种3.9株,说明萝卜×甘蓝生殖隔离主要发生在受精前,受精后障碍相对较轻。甘蓝×萝卜受精前亲和性高,萝卜花粉能在甘蓝柱头上正常萌发、延伸,但采用常规的人工去雄杂交方法没有得到杂种,而用幼胚离体培养获得了杂种,表明甘蓝×萝卜生殖障碍主要发生在受精或受精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萝卜 甘蓝 杂交亲和性 SSR
下载PDF
宝石能谱CT电子束扫描技术低辐射剂量对冠状动脉成像的研究 被引量:11
3
作者 黄科峰 朱安平 +4 位作者 陈洪 李作坤 黎颖 姜小平 黎昌华 《临床军医杂志》 CAS 2011年第5期977-978,共2页
目的评价宝石能谱CT前门控电子束低辐射剂量技术对冠状动脉成像的能力及图像质量。方法筛选100例前门控电子束扫描的患者,根据体质量指数(BMI)选择管电流为180~800mA,管电压为100~120 kV,记录扫描中患者所受射线剂量,并将其与回顾性... 目的评价宝石能谱CT前门控电子束低辐射剂量技术对冠状动脉成像的能力及图像质量。方法筛选100例前门控电子束扫描的患者,根据体质量指数(BMI)选择管电流为180~800mA,管电压为100~120 kV,记录扫描中患者所受射线剂量,并将其与回顾性门控扫描参数进行剂量对比。结果在相同管电压条件下,前门开电子束扫描剂量平均(2.27±0.75)mSv远远低于回顾性心电门控平均(14.15±3.07)mSv。结论宝石能谱CT采用前门控电子束扫描技术及个性化的扫描参数,同时利用宝石探测器、AsiR重建技术及Cine扫描模式,减少了螺旋伪影,抑制钙化伪影,获得高清冠状动脉图像。心脏成像减少了80%~90%的辐射剂量,确保了"完美心脏"的检查,真正实现了低剂量下的冠脉高清成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宝石能谱计算机体层摄影 电子束扫描 辐射剂量 冠状动脉成像
下载PDF
高清CT自适应统计迭代重建技术降低冠状动脉CT成像辐射剂量的研究 被引量:11
4
作者 黄科峰 朱安平 +5 位作者 陈洪 李作坤 黎颖 姜小平 黎昌华 宋君 《临床军医杂志》 CAS 2012年第1期192-194,共3页
目的评价高清CT自适应统计迭代重建技术降低冠状动脉CT成像辐射剂量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GE公司宝石能谱CT,选取100例临床拟诊为冠心病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50例,采用AsiR重建技术回顾性心电门控扫描;对照组50例,采用传统回顾性... 目的评价高清CT自适应统计迭代重建技术降低冠状动脉CT成像辐射剂量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GE公司宝石能谱CT,选取100例临床拟诊为冠心病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50例,采用AsiR重建技术回顾性心电门控扫描;对照组50例,采用传统回顾性心电门控扫描。对比分析两组冠状动脉可评估率及辐射剂量。结果研究组血管可评估率为95.0%,对照组为95.8%。两组冠状动脉段图像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平均有效辐射剂量为(2.90±0.37)mSv,对照组为(10.33±1.65)mSv,两组辐射剂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清CT自适应统计迭代重建技术回顾性心电门控扫描在保证血管可评估率及图像质量的前提下可降低72%的辐射剂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技术机 冠状动脉 辐射剂量
下载PDF
萝卜与甘蓝属间杂种基因组原位杂交分析 被引量:6
5
作者 程雨贵 吴江生 +2 位作者 华玉伟 张明海 陈洪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858-864,共7页
用基因组原位杂交方法(Genomic in situ hybridization,GISH)研究了萝卜(Raphenus setivus,2n=18,RR)和甘蓝(Brassica oleracea,2n=18,CO)属间杂种F1减数分裂过程。结果表明杂种体细胞染色体组成为RC,2n=18,但花粉母细胞有... 用基因组原位杂交方法(Genomic in situ hybridization,GISH)研究了萝卜(Raphenus setivus,2n=18,RR)和甘蓝(Brassica oleracea,2n=18,CO)属间杂种F1减数分裂过程。结果表明杂种体细胞染色体组成为RC,2n=18,但花粉母细胞有3种类型:(1)RC,2n=18,终变期染色体平均配对构型为14.87 Ⅰ+1.20Ⅱ+0.04Ⅲ+0.06Ⅳ,染色体配对主要发生在萝卜和甘蓝染色体之间;后期Ⅰ 9条萝卜染色体主要以5/4和6/3的分离比移向两极,所形成配子的染色体数目和组成均不平衡,配子败育。(2)RRCC,2n=36,终变期染色体形成18个二价体;后期Ⅰ染色体均衡分离,形成RC不减数配子。(3)RRCC亚倍体,2n=30~34,少数萝卜染色体丢失,形成的配子具有全套的甘蓝染色体和部分萝卜染色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萝卜 甘蓝 属间杂种 细胞遗传学 GISH
下载PDF
萝卜-芥蓝异源四倍体的合成及GISH分析 被引量:9
6
作者 陈洪 吴江生 +1 位作者 程雨贵 刘超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1117-1120,T0002,共5页
通过萝卜(Raphanus sativus L.,2n=18,RR)与白花芥蓝(Brassica alboglabra Bailey,2n=18,CC)杂交,F1经秋水仙碱加倍合成萝卜-芥蓝异源四倍体(Raphanobrassica,2n=36,RRCC)。经F4-F10代连续育性选择,F10单株种子产量达32... 通过萝卜(Raphanus sativus L.,2n=18,RR)与白花芥蓝(Brassica alboglabra Bailey,2n=18,CC)杂交,F1经秋水仙碱加倍合成萝卜-芥蓝异源四倍体(Raphanobrassica,2n=36,RRCC)。经F4-F10代连续育性选择,F10单株种子产量达32.3g,每角粒数达14.9。基因组原位杂交显示F10减数分裂行为类似于二倍体物种,表明该异源四倍体的细胞学行为已经稳定。育性观察表明,可育花粉足够各代生产种子,但低世代杂种出现高频瘪粒种子,胚珠败孕可能是其主要原因。该萝卜-芥蓝异源四倍体可以用作向油菜(B.napus L.,2n=38,AACC)转移萝卜基因的遗传桥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萝卜 芥蓝 异源四倍体 育性 基因组原位杂交
下载PDF
苎麻生物脱胶复合菌群的构建 被引量:8
7
作者 饶维桥 陈洪 +1 位作者 余苗 王超群 《中国麻业科学》 2012年第3期146-150,共5页
分别从沤麻池、苎麻脱胶厂污泥、老麻园土和腐烂麻堆等生境收集自然菌群,采用室内温水沤麻的方法检测它们的原始脱胶能力,结果表明:这些自然菌群的脱胶能力较弱,使苎麻分纤分别需要12 d、18 d、14 d和10 d,脱胶后的纤维强度极低,最高只... 分别从沤麻池、苎麻脱胶厂污泥、老麻园土和腐烂麻堆等生境收集自然菌群,采用室内温水沤麻的方法检测它们的原始脱胶能力,结果表明:这些自然菌群的脱胶能力较弱,使苎麻分纤分别需要12 d、18 d、14 d和10 d,脱胶后的纤维强度极低,最高只有2.83 cN/dtex,失去了工业利用价值。将不同来源的菌群等比例混后用于脱胶试验,其分纤周期为8 d,分纤时纤维强为2.58 cN/dtex。以苎麻为唯一碳源和能源对复合菌群进行长期驯化,分别在驯化至69 d、89 d、182 d和407 d发现其分纤周期缩短到了5d、4 d、3 d和2.2 d,而且随着分纤周期的缩短,纤维强度也逐渐提高。复合菌群驯化407d后,分纤周期稳定在50 h左右,分纤状况良好,纤维强度达到了5.52 cN/dtex。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苎麻 生物脱胶 复合菌群 构建
下载PDF
苎麻脱胶菌群RAMCD407中优势菌的分离、鉴定及脱胶能力分析 被引量:7
8
作者 王茜 陈洪 +2 位作者 刘露 郭帅威 柳建设 《微生物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2561-2567,共7页
【目的】以苎麻生物脱胶菌群RAMCD407为研究材料,分析其菌种功能,初步阐明菌群的种间协作机理。【方法】利用4种不同的培养基,对该菌群中的微生物进行分离培养,通过16S r RNA基因序列比对鉴定,将分离得到的菌株进行果胶酶活力、木聚糖... 【目的】以苎麻生物脱胶菌群RAMCD407为研究材料,分析其菌种功能,初步阐明菌群的种间协作机理。【方法】利用4种不同的培养基,对该菌群中的微生物进行分离培养,通过16S r RNA基因序列比对鉴定,将分离得到的菌株进行果胶酶活力、木聚糖酶活力和胶质去除率的测定与筛选。筛选得到的菌株重新组合成为复合菌系JHY,并分析各菌种对JHY的功能影响。【结果】共获得25个菌株,这25个菌株分别属于芽孢杆菌属、假单胞菌属、肠杆菌属、鲁梅利杆菌属、鞘氨醇杆菌属和微小杆菌属。从中筛选出6株细菌,分别为Y1、2H3、Y2、JY31、2H2和2H1,组成复合菌系JHY。经测定,2H2在复合菌系JHY中发挥重要作用,能提高复合菌系的果胶酶活力、木聚糖酶活力和胶质去除率;JY31的存在抑制了其它菌株的生长,降低了复合菌系JHY的酶活力和胶质去除率。【结论】2H2为复合菌系JHY的重要菌种,去除JY31可提高复合菌系JHY的脱胶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苎麻脱胶菌 分离 复合菌系 重建 功能分析
原文传递
一种兼顾黄酮提取的苎麻生物脱胶预处理方法 被引量:5
9
作者 张运鹏 陈洪 +1 位作者 方刚 陈安庆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1251-1254,1257,共5页
研究探讨了苎麻生物脱胶过程中回收利用黄酮的可行性及最佳工艺。结果表明,相对于从脱胶废液中回收黄酮,在脱胶前结合预处理过程回收黄酮更加高效、经济和简便。从苎麻韧皮中提取黄酮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液固比20∶1 m L/g,乙醇浓度70%,... 研究探讨了苎麻生物脱胶过程中回收利用黄酮的可行性及最佳工艺。结果表明,相对于从脱胶废液中回收黄酮,在脱胶前结合预处理过程回收黄酮更加高效、经济和简便。从苎麻韧皮中提取黄酮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液固比20∶1 m L/g,乙醇浓度70%,超声时间40 min。在该条件下,总黄酮提取得率达1.384%。随后的生物脱胶实验表明,乙醇-超声波提取黄酮的预处理方式,不但没有降低苎麻纤维的加工质量,而且将苎麻生物脱胶时间由19 h缩短至13 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苎麻韧皮 总黄酮 提取 生物脱胶
下载PDF
多模式磁共振功能成像在脑静脉窦血栓形成中的诊断优势 被引量:5
10
作者 黄科峰 伍晓刚 +6 位作者 陈洪 韩俊玲 方晓熠 金文义 周鹏 宋君 张豫娟 《实用医学影像杂志》 2016年第1期46-48,共3页
目的探讨多模式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在脑静脉窦血栓诊断中的优势。方法回顾分析23例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包括MRI平扫、弥散加权成像(DWI)、磁敏感加权成像(SWI)、3D Bravo序列增强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结果上矢状窦C... 目的探讨多模式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在脑静脉窦血栓诊断中的优势。方法回顾分析23例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包括MRI平扫、弥散加权成像(DWI)、磁敏感加权成像(SWI)、3D Bravo序列增强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结果上矢状窦CVST10例,乙状窦6例,直窦3例,横窦4例,其中多个静脉窦同时受累12例,占52%;涉及上矢状窦受累10例,占43%;涉及横窦受累4例,占17%。MRI平扫见脑静脉窦流空效应消失,T1WI及T2WI呈不同信号改变;23例患者均进行了3D Bravo序列增强检查,11例进行了DSA检查,其中3D Bravo序列增强检查见静脉窦表现为不同形状强化,呈环形、圆形或三角形,静脉窦内血栓无强化,呈充盈缺损状;11例DSA检查显示受累静脉窦表现为不规则显影、静脉窦狭窄影或不显影,且与3D Bravo序列增强检出的发病部位及血栓检出数量结果一致。6例静脉性脑梗死DWI呈高信号,5例SWI序列可见引流区扩张的脑静脉。结论多模式MRI检查(MRI平扫+DWI+SWI+对比剂增强3D-Bravo序列),既可直接显示静脉窦和血栓,还可以了解脑静脉窦血栓形成导致的脑内继发改变,对确诊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血栓形成 磁共振成像 弥散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甲酸、乙酸体系分离苎麻麻骨纤维素和木质素的研究 被引量:4
11
作者 徐小乐 曾庆福 +3 位作者 王燕 陈洪 王军 崔永明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2013年第32期242-246,共5页
为了系统分离苎麻麻骨中的纤维素和木质素,并对此进行开发利用,采用甲酸-乙酸体系对苎麻麻骨中的纤维素和木质素进行提取分离,探讨了甲酸乙酸水配比、固液比和温度对纤维素和木质素提取效果的影响,同时对分离的纤维素进行了红外分析和... 为了系统分离苎麻麻骨中的纤维素和木质素,并对此进行开发利用,采用甲酸-乙酸体系对苎麻麻骨中的纤维素和木质素进行提取分离,探讨了甲酸乙酸水配比、固液比和温度对纤维素和木质素提取效果的影响,同时对分离的纤维素进行了红外分析和部分金属元素含量分析。结果表明,最优工艺条件为甲酸/乙酸/水(45/35/20),固液比为1/20(g/mL),提取温度100℃,在此条件下,纤维素得率为66.54%,木质素提取率为35.1%。提取分离的纤维素中重金属Pb的含量为0。研究结果为苎麻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提供技术支持,也为其他植物生物质资源利用提供了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苎麻麻骨 纤维素 木质素 分离
下载PDF
蜡样芽孢杆菌用于苎麻脱胶研究 被引量:4
12
作者 杨丹 王燕 +3 位作者 王茜 曾庆福 陈洪 崔永明 《中国农学通报》 2015年第3期260-264,共5页
通过定期测定高效菌株L11在对苎麻进行脱胶处理过程中发酵液中有机物的相关含量,探究其变化规律,阐明苎麻生物脱胶机制。结果表明,在脱胶前期,残胶率降低幅度较大,中期趋于平缓,后期下降幅度再次增大;脱胶前期和中期脱胶菌活菌数量不断... 通过定期测定高效菌株L11在对苎麻进行脱胶处理过程中发酵液中有机物的相关含量,探究其变化规律,阐明苎麻生物脱胶机制。结果表明,在脱胶前期,残胶率降低幅度较大,中期趋于平缓,后期下降幅度再次增大;脱胶前期和中期脱胶菌活菌数量不断增加,后期有下降趋势;脱胶前期果胶酶和木聚糖酶酶活增加缓慢,中期迅速增加,后期成下降趋势,纤维素酶酶活很低,变化不大;p H脱胶前期和中期降低,后期增加,呈"V"字型;蛋白质含量先增后降,出现1个峰值;还原糖出现2个峰值,呈"M"型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苎麻 生物脱胶 脱胶菌 发酵液
下载PDF
一株高产果胶酶菌的分离及其产酶条件的优化研究 被引量:4
13
作者 王军 黄秀琴 +3 位作者 王洁 曾庆福 陈悟 陈洪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6期17902-17904,共3页
[目的]挖掘新的高效产果胶酶菌株,为优化苎麻生物脱胶技术奠定基础。[方法]从沤麻池的厌氧泥、腐败的麻、苎麻园土壤中分离高产果胶酶菌株,在果胶平板上筛选、复筛选其中生长速度快、透明圈大、高产果胶酶的菌株,对其发酵培养基的初始p... [目的]挖掘新的高效产果胶酶菌株,为优化苎麻生物脱胶技术奠定基础。[方法]从沤麻池的厌氧泥、腐败的麻、苎麻园土壤中分离高产果胶酶菌株,在果胶平板上筛选、复筛选其中生长速度快、透明圈大、高产果胶酶的菌株,对其发酵培养基的初始pH值、发酵温度、发酵时间及接种量进行优化。[结果]获得了8株高产果胶酶的菌株,其中HY11产果胶酶活最高;该菌株在pH值为6、温度为35℃、时间为30 h、2.0%菜籽饼为碳源、1.0%NH_4H_2PO_4为氮源的培养基中为最佳发酵条件,果胶酶活力达到453 U/mL,比优化前提高了33.52%。[结论]获得了高产果胶酶菌株HY11,优化后的条件大大提高了其产酶活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果胶酶 分离 发酵条件
下载PDF
萝卜芥蓝异源四倍体与埃塞俄比亚芥属间杂交 被引量:1
14
作者 陈洪 吴江生 +2 位作者 刘克德 程雨贵 刘超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381-387,共7页
萝卜芥蓝异源四倍体(Raphanobrassica,RRCC,2n=36)与埃塞俄比亚芥(Brassica carinata,BBCC,2n=34)正反交,结果表明:萝卜芥蓝异源四倍体×埃塞俄比亚芥可交配率为7.3%,反交为64.6%。正反交F1植株均呈双亲中间形态,体细胞染色体数目为... 萝卜芥蓝异源四倍体(Raphanobrassica,RRCC,2n=36)与埃塞俄比亚芥(Brassica carinata,BBCC,2n=34)正反交,结果表明:萝卜芥蓝异源四倍体×埃塞俄比亚芥可交配率为7.3%,反交为64.6%。正反交F1植株均呈双亲中间形态,体细胞染色体数目为35,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染色体主要配构型为10Ⅱ+15Ⅰ。62个F2植株和22个与埃塞俄比亚芥的回交植株的形态为中间类型、偏萝卜芥蓝异源四倍体或偏萝卜。AFLP检测到F2和BC1植株均含有大量双亲特异片段,聚类分析表明,这些植株独立于亲本种聚成一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萝卜芥蓝 埃塞俄比亚芥 属间杂交 形态学 细胞学 AFLP
下载PDF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MRI表现 被引量:3
15
作者 黄科峰 伍晓刚 +7 位作者 段军 韩俊玲 陈洪 方晓熠 金文义 周鹏 宋君 张豫娟 《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 2016年第3期290-292,共3页
目的 :探讨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MRI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23例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包括MRI平扫、3D Bravo序列增强扫描及DSA。结果:23例中发病部位为上矢状窦10例,乙状窦6例,直窦3例,横窦4例。其中多个静脉窦同时受累12例... 目的 :探讨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MRI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23例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包括MRI平扫、3D Bravo序列增强扫描及DSA。结果:23例中发病部位为上矢状窦10例,乙状窦6例,直窦3例,横窦4例。其中多个静脉窦同时受累12例,占52.17%;上矢状窦受累10例,占43.48%;横窦受累4例,占17.39%。MRI平扫示脑静脉窦流空效应消失,T1WI及T2WI呈不同信号改变,其中4例T1WI呈等信号,T2WI呈低信号;14例T1WI及T2WI均呈高信号;5例T1WI呈不均匀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23例均行3D Bravo序列增强扫描,静脉窦呈环形、圆形或三角形强化,静脉窦内血栓无强化,呈充盈缺损状;11例行DSA检查受累静脉窦表现为不规则显影、静脉窦狭窄影或不显影,且与3D Bravo序列增强扫描检出的发病部位及血栓数量一致。结论:MRI平扫联合3D Bravo序列增强扫描是诊断脑静脉窦血栓形成快速、无创且准确的检查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窦血栓形成 颅内 磁共振成像 血管造影术 数字减影
下载PDF
DNA提取方法对苎麻脱胶菌群PCR-DGGE结果偏移的影响 被引量:3
16
作者 黄鹏 陈洪 +1 位作者 饶维桥 曾庆福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184-1191,共8页
为筛选和优化出较适宜的苎麻脱胶菌群DNA提取方法,本文分别以来自苎麻沤麻环境的6种纯培养菌等丰度混合物和苎麻自然沤麻菌群为材料,研究"溶菌酶-SDS"法、"超声波-溶菌酶-SDS"法、"蛋白酶K-SDS"法以及&qu... 为筛选和优化出较适宜的苎麻脱胶菌群DNA提取方法,本文分别以来自苎麻沤麻环境的6种纯培养菌等丰度混合物和苎麻自然沤麻菌群为材料,研究"溶菌酶-SDS"法、"超声波-溶菌酶-SDS"法、"蛋白酶K-SDS"法以及"冻融-蛋白酶K-SDS"法4种DNA提取方法对菌群16Sr DNA基因PCR-DGGE偏移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4种方法均能从2类材料中提取出了超过1600ng/μL的DNA,不同方法之间DNA产率略有差异,经过超声波处理或反复冻融处理的DNA有明显的降解,但4种方法提供的DNA模板均扩增出了450bp的16Sr DNA基因片段。4种DNA提取方法对DGGE结果有明显影响,且只有"冻融-蛋白酶K-SDS"法检测到了纯培养菌混合物中的全部6种细菌,4种方法获得的自然沤麻菌群的DGGE指纹图谱也明显不同,最多产生17条带("冻融-蛋白酶K-SDS"法),最少只有9条带("溶菌酶-SDS"法),增加超声波或冻融等物理处理可以使部分弱带变强。因此,组合应用物理、生物和化学等细胞裂解方法可以提供更有代表性的DNA,可减少PCR-DGGE结果的偏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苎麻脱胶菌群 DNA提取方法 DGGE指纹 偏移
下载PDF
苎麻脱胶共生菌群RAMCD407中两株优势菌的分离、鉴定和脱胶能力分析 被引量:3
17
作者 余苗 陈洪 +1 位作者 王超群 施薇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44-150,共7页
为了从苎麻脱胶共生菌群RAMCD407中分离高效脱胶菌种,利用苎麻发酵物培养基分离筛选高效脱胶菌株;形态、生化结合16S rDNA分子方法鉴定菌株;水解圈法结合酶活力测定验证入选菌株产酶能力;苎麻脱胶试验核实入选菌株脱胶能力;分离出K30和... 为了从苎麻脱胶共生菌群RAMCD407中分离高效脱胶菌种,利用苎麻发酵物培养基分离筛选高效脱胶菌株;形态、生化结合16S rDNA分子方法鉴定菌株;水解圈法结合酶活力测定验证入选菌株产酶能力;苎麻脱胶试验核实入选菌株脱胶能力;分离出K30和L11两个菌株。K30和L11都能在果胶和木聚糖平板上形成水解圈,K30的果胶酶和木聚糖酶活力分别为238.47 U/mL和98.36 U/mL,L11的果胶酶和木聚糖酶活力分别为170.79 U/mL和64.11 U/mL;K30和L11进行苎麻生物脱胶时,能使纤维残胶率由32.3%下降为12.43%和15.70%,纤维强力均超过5.5 cN/dtex。VITEK系统生化鉴定和16S rDNA序列分析都一致表明,K30与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相似性高达99%,L11与蜡样芽胞杆菌Bacillus cereus相似性达到9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苎麻脱胶 共生菌群 芽孢杆菌 分离 鉴定
下载PDF
瘤型麻风伴皮肤慢性深在性溃疡一例
18
作者 邹香菱 付梦晨 +6 位作者 周梦飞 余淑珍 何娜 王莉 陈洪 晏洪波 刘博强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4年第3期155-156,共2页
临床资料患者,男56岁,湖北襄阳人。因“全身散在皮疹7年,四肢溃疡3年”入院。患者诉7年前胸背部出现泛发红斑丘疹,无痛痒不适,未予以处理,近4~5年时有干咳无痰3年前下肢伸侧出现一绿豆大小水疱,水疱破溃形成溃疡,此后四肢多处出现类似症... 临床资料患者,男56岁,湖北襄阳人。因“全身散在皮疹7年,四肢溃疡3年”入院。患者诉7年前胸背部出现泛发红斑丘疹,无痛痒不适,未予以处理,近4~5年时有干咳无痰3年前下肢伸侧出现一绿豆大小水疱,水疱破溃形成溃疡,此后四肢多处出现类似症状,期间就诊于当地诊所和医院,治疗效果不佳,并出现四肢感觉减退和手指关节变形。患者无明确麻风接触史,否认肝炎、结核及麻风等传染病史,否认家族和同村有类似疾病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咳无痰 红斑丘疹 感觉减退 传染病史 瘤型麻风 散在皮疹 疾病史 临床资料
下载PDF
苎麻生物脱胶助剂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李广美 陈洪 +2 位作者 曾庆福 张华 徐敏华 《工业微生物》 CAS CSCD 2010年第1期45-49,共5页
通过添加N/P营养、酶激活剂、表面活性剂和螯合剂等来研究化学助剂对菌群RAMCD407脱除苎麻韧皮胶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单独添加0.2%的MgSO_4(酶激活剂)、1%的EDTA(螯合剂)及0.1%的油酸钠(表面活性剂)可使脱胶时间分别缩短2 h、6 h和3 h,... 通过添加N/P营养、酶激活剂、表面活性剂和螯合剂等来研究化学助剂对菌群RAMCD407脱除苎麻韧皮胶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单独添加0.2%的MgSO_4(酶激活剂)、1%的EDTA(螯合剂)及0.1%的油酸钠(表面活性剂)可使脱胶时间分别缩短2 h、6 h和3 h,但是添加NH_4HCO_3和K_2HPO_4形式的N/P营养对脱胶效果没有明显影响,而"0.1%MgSO_4-0.7%EDTA二钠-0.05%油酸钠"组合助剂可将脱胶时间由18 h缩短到7 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苎麻 混合茵群 生物脱胶 助剂
下载PDF
神经科急症合并横纹肌溶解症28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2
20
作者 陈洪 朱丹 魏维 《创伤与急危重病医学》 2016年第2期87-90,共4页
目的探讨神经科急症合并横纹肌溶解症的特点,以提高对该症的认识及诊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477医院神经内科2010年6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28例神经科急症合并RM患者的临床资料,对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进行总结分析。结果本组患者28例... 目的探讨神经科急症合并横纹肌溶解症的特点,以提高对该症的认识及诊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477医院神经内科2010年6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28例神经科急症合并RM患者的临床资料,对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进行总结分析。结果本组患者28例,主要发病诱因为突然停用抗癫痫药物、急性脑部疾病、高强度体能训练、高温下作业、服毒自杀或意外中毒、感染等。肌痛、肌无力、棕色尿在运动性横纹肌溶解症和酒精中毒合并骨室筋膜综合征患者中表现最明显,且此类患者更易出现磷酸肌酸激酶大幅升高、严重的肝肾功能损害、凝血功能异常和代谢紊乱。以昏迷或意识障碍入院的患者,或因患者不能自诉,或原发病症状重,掩盖了肌痛及无力症状,可导致横纹肌溶解症的漏诊或误诊。结论神经科急症合并横纹肌溶解症有其自身特点,患者由于发病诱因、原发病及基础疾病不同,临床表现差异较大。正确认识该症,避免漏诊和误诊,做到早期诊断和治疗,预后相对较好,否则会造成严重后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横纹肌溶解症 肌酸激酶 神经科急症 误诊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