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云南汉族成人的Heath-Carter法体型研究 被引量:42
1
作者 智荣 李雪雁 +5 位作者 刘承杏 陆地 王晓晴 陈永才 朱钦 李明 《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321-323,共3页
目的了解云南汉族成人的体型。方法应用Heath-Carter人体测量法对1090名(男492,女598名)年龄在20~59岁间的云南省昆明和玉溪两市的城乡汉族(简称云南汉族)进行体型评定。结果1云南汉族男性的平均体型值为3.8-4.4-2.6(城3.9-4.3-2.6,乡3... 目的了解云南汉族成人的体型。方法应用Heath-Carter人体测量法对1090名(男492,女598名)年龄在20~59岁间的云南省昆明和玉溪两市的城乡汉族(简称云南汉族)进行体型评定。结果1云南汉族男性的平均体型值为3.8-4.4-2.6(城3.9-4.3-2.6,乡3.6-4.5-2.6),属偏内胚层型的中胚层型;各年龄组中以偏内胚层型的中胚层型、偏中胚层型的内胚层型及内胚层-中胚层均衡型为主。2女性的平均体型值为5.3-3.9-2.0(城5.3-3.8-2.0,乡5.3-4.0-2.0),属偏中胚层型的内胚层型;以偏中胚层型的内胚层型、内胚层-中胚层均衡型及偏外胚层型的内胚层型为主。3随着年龄的增长,男女性(20~54岁)内、中因子值上升,外因子值下降。结论云南汉族成年人体型男女两性间存在性别差异,但无城乡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eath—carter体型法 人体测量 汉族 云南省
下载PDF
基于人体解剖学微课程的翻转课堂教学研究 被引量:25
2
作者 冯成安 叶频 +1 位作者 智荣 李仲铭 《基础医学教育》 2016年第4期321-324,共4页
微课程和翻转课堂是近年来发展较快的新型教学形式,文中把微课程和翻转课堂结合在了一起,从概念入手,介绍了基于人体解剖学微课程的翻转课堂框架建立、目标确定、内容选择和评价实施等,提出了一种较新的人体解剖学教学模式,以提高教学... 微课程和翻转课堂是近年来发展较快的新型教学形式,文中把微课程和翻转课堂结合在了一起,从概念入手,介绍了基于人体解剖学微课程的翻转课堂框架建立、目标确定、内容选择和评价实施等,提出了一种较新的人体解剖学教学模式,以提高教学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体解剖学 微课程 翻转课堂 教学研究
下载PDF
椎动脉椎前部的形态特点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18
3
作者 赵森 刘执玉 +4 位作者 毕玉顺 周小龙 智荣 李贵宝 宋涛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51-53,共3页
目的 :探讨影响椎动脉椎前部供血的解剖学基础。方法 :5 1例成人尸体标本 ,解剖观察椎动脉椎前部的主要毗邻结构 ,测量椎动脉椎前部两端管腔外径、长度及其与锁骨下动脉形成的角度。结果 :①椎动脉椎前部可分为正常型和先天异常型 ,其... 目的 :探讨影响椎动脉椎前部供血的解剖学基础。方法 :5 1例成人尸体标本 ,解剖观察椎动脉椎前部的主要毗邻结构 ,测量椎动脉椎前部两端管腔外径、长度及其与锁骨下动脉形成的角度。结果 :①椎动脉椎前部可分为正常型和先天异常型 ,其中正常型左侧椎动脉外径大于右侧 ,左侧椎动脉与同侧锁骨下动脉形成角度小于右侧 ,两者均具有统计学的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但左右两侧椎动脉椎前部长度无显著性差异。②椎动脉椎前部前方有胸锁乳突肌 ;后方有第 7颈椎横突、颈交感干等结构 ,其中颈中、下神经节发出分支形成椎动脉丛并支配该动脉 ,后内侧邻接胸膜顶、颈长肌、头长肌、外侧为前斜角肌。结论 :正常成人左侧椎动脉椎前部较右侧为优势供血动脉 ,但是血管本身或毗邻结构改变有时可致椎动脉管腔狭窄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床意义 椎动脉 椎前部 动脉测量
下载PDF
面神经颅外段局部解剖与临床应用 被引量:17
4
作者 周小龙 付敏 +6 位作者 毕玉顺 刘执玉 田华 赵森 智荣 宋涛 李贵宝 《赣南医学院学报》 2001年第4期371-373,共3页
目的 :为颌面部外科手术、整形及美容手术提供面神经颅外段的应用解剖学资料。方法 :在 2 0具成人尸体、5 0具新生儿、1~ 6岁儿童尸体的 139侧头面部标本上 ,对面神经颅外段的根、干、支、丛等进行解剖观察分析。结果 :(1)面神经出颅... 目的 :为颌面部外科手术、整形及美容手术提供面神经颅外段的应用解剖学资料。方法 :在 2 0具成人尸体、5 0具新生儿、1~ 6岁儿童尸体的 139侧头面部标本上 ,对面神经颅外段的根、干、支、丛等进行解剖观察分析。结果 :(1)面神经出颅以后以一根型为主 ,共为 138侧 ,占99.2 8%。 (2 )面神经干以二干为主 ,共 12 2侧 ,占 87.77%。 (3)上干的分支以颞支 (T)、颧支 (Z)、颊支 (B)为主 ,即TZB型 113侧 ,占 89.6 8%。下干分支以颊支 (B)、下颌缘支 (M )、颈支 (C)即(BMC)为主 85侧 ,占 77.98% ;(4)分支形成的神经丛以TZB型最多见为 87侧 ,占 5 5 .4 1%。颊支以 2支为主共 77侧 ,占 5 5 .4 0 %。结论 :根据颌面部手术及整形、美容术的不同要求 ,对面神经加以保护和选择性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神经 局部解剖 临床应用 分支 吻合 面部解剖
下载PDF
微课程在人体解剖学教学中设计模式研究 被引量:17
5
作者 冯成安 叶频 +1 位作者 陈绍春 智荣 《基础医学教育》 2015年第10期909-911,共3页
微课程具有容量小、时间短、便于传播和学习等特点,在当前教育领域中发展非常迅速,但微课程在人体解剖学教学方面的研究还比较少。文章从微课程的特征入手,介绍了人体解剖学微课程的构架建立、目标确定、内容选择和评价实施等,提出了人... 微课程具有容量小、时间短、便于传播和学习等特点,在当前教育领域中发展非常迅速,但微课程在人体解剖学教学方面的研究还比较少。文章从微课程的特征入手,介绍了人体解剖学微课程的构架建立、目标确定、内容选择和评价实施等,提出了人体解剖学微课程设计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体解剖学 微课程 设计模式
下载PDF
师生角色互换在局部解剖学实验教学中的运用 被引量:16
6
作者 王金德 范艳 +3 位作者 智荣 刘承杏 李明 黄素群 《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420-421,共2页
传统教育是教师讲,学生听。从预定的目标出发,经过预定的过程,得出预定的结论,确定的轨道造成了学生思维的直线性。学生在这种教学环境中是消极的、被动的,学生的主体作用难以真正得到体现。学生受讲课教师能力和水平的限制,而缺... 传统教育是教师讲,学生听。从预定的目标出发,经过预定的过程,得出预定的结论,确定的轨道造成了学生思维的直线性。学生在这种教学环境中是消极的、被动的,学生的主体作用难以真正得到体现。学生受讲课教师能力和水平的限制,而缺乏生机和发展^[1]。教研室以改变教学方法为切入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剖学实验教学 角色互换 学生思维 师生 教师能力 传统教育 教学环境 主体作用
下载PDF
肝右动脉和胆囊动脉的起源行程及分布的应用解剖学 被引量:10
7
作者 李贵宝 宋涛 +3 位作者 丁兆习 智荣 周小龙 刘执玉 《四川解剖学杂志》 2000年第4期193-196,共4页
在 62具成人体尸体上 ,对肝右动脉和胆囊动脉的起源、行程及分支分布进行了观察。有58例肝右动脉起源于肝固有动脉 (93.5% ) ,多经胆囊三角 (Calot三角 )分出胆囊动脉入胆囊 ,终支入肝右叶。胆囊动脉起于肝右动脉者占 76.2 % ,起于肝固... 在 62具成人体尸体上 ,对肝右动脉和胆囊动脉的起源、行程及分支分布进行了观察。有58例肝右动脉起源于肝固有动脉 (93.5% ) ,多经胆囊三角 (Calot三角 )分出胆囊动脉入胆囊 ,终支入肝右叶。胆囊动脉起于肝右动脉者占 76.2 % ,起于肝固有动脉占 9.5%。胆囊动脉以单支型为主 ,多经Calot三角入胆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右动脉 胆囊动脉 应用解剖学
下载PDF
ICU镇静对危重症患者谵妄发生的影响 被引量:9
8
作者 吴海鹰 钱传云 +2 位作者 夏靖 杨德兴 智荣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5年第9期65-68,共4页
目的探讨ICU镇静(咪达唑仑、丙泊酚、右美托咪定)对危重患者谵妄的发生及生命体征的影响,阐明预防危重症患者谵妄发生的合理方案.方法选择90名入住ICU的患者分成3组(A组、B组、C组,每组30人),给予不同镇静方案比较3组患者7 d谵妄发生情... 目的探讨ICU镇静(咪达唑仑、丙泊酚、右美托咪定)对危重患者谵妄的发生及生命体征的影响,阐明预防危重症患者谵妄发生的合理方案.方法选择90名入住ICU的患者分成3组(A组、B组、C组,每组30人),给予不同镇静方案比较3组患者7 d谵妄发生情况,不同镇静深度下患者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的情况.结果 A组患者7 d谵妄发生时间和发生率最高,B组患者7 d谵妄发生时间和发生率次之,C组患者7 d谵妄发生时间和发生率最低(P=0.019),A组对患者生命体征(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影响最少,B组次之,C组最大,但都在正常范围(P=0.001).结论右美托咪定对危重症患者谵妄有预防作用,虽然其有降低患者收缩压、舒张压、心率的副作用,但其在正常范围内,与其他镇静剂相比右美托咪定可以预防危重症患者谵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谵妄 咪达唑仑 丙泊酚 右美托咪定
下载PDF
天麻素对癫痫模型大鼠的抗氧化作用 被引量:8
9
作者 钟莲梅 白永 +5 位作者 艾青龙 陆地 吴艳芳 边立功 郭家智 智荣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6年第6期5-8,共4页
目的构建氯化锂(Li Cl)-匹罗卡品(pilocarpine,Pilo)诱导癫痫(epilepsy,EP)大鼠模型,给予不同浓度天麻素(gastrodin,Gas)预处理,探讨Gas在EP中的抗氧化作用及分子机理.方法清洁级雄性SD大鼠80只,随机分组,设对照组、模型组、Gas预处理60... 目的构建氯化锂(Li Cl)-匹罗卡品(pilocarpine,Pilo)诱导癫痫(epilepsy,EP)大鼠模型,给予不同浓度天麻素(gastrodin,Gas)预处理,探讨Gas在EP中的抗氧化作用及分子机理.方法清洁级雄性SD大鼠80只,随机分组,设对照组、模型组、Gas预处理60 mg/kg、90 mg/kg和120 mg/kg组.构建EP大鼠模型,给予Gas预处理,观察大鼠EP发作过程,注射匹罗卡品3 h后终止发作,24 h后取材.检测EP发作后大鼠大脑皮质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谷胱甘肽(glutathion,GSH)、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和谷胱甘肽还原酶(glutathion reductase,GR)和总抗氧化能力(total antioxidation,T-AOC)含量变化,脂质氧化物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变化,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有丝分裂原活化蛋白激酶家族(mitogen 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family,MAPKs)的p38激酶(p38 kinase,p38)的磷酸化水平.结果正常对照组无EP样发作行为;注射匹罗卡品后3 h内,经Gas预处理的各组大鼠III级以上发作程度明显降低,与模型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大鼠大脑皮质CAT、GSH、SOD、GR和T-AOC含量下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DA含量显著增加,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浓度Gas预处理均能上调上述内源性巯醇抗氧化物的活性,减少脂质过氧化;模型组大鼠大脑皮质中有丝分裂原活化蛋白激酶家族p38的磷酸化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而Gas预处理组p38磷酸化水平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结论 Gas预处理可以减轻EP模型大鼠的发作程度,提高内源性抗氧化剂的含量,调控炎性信号通路中p38激酶活性,发挥神经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癫痫 天麻素 超氧化物歧化酶 匹罗卡品 有丝分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
下载PDF
颏下岛状皮瓣在修复舌癌术后缺损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6
10
作者 王卫红 智荣 +3 位作者 黎明 刘宗良 朱谨 许彪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CAS 2009年第5期345-348,共4页
目的:探讨颏下岛状皮瓣在修复舌癌术后组织缺损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利用5具经10%甲醛溶液固定的国人成人男性标本,对颏下动脉相关解剖进行观测,并结合我院2005-09—2008-06使用颏下岛状皮瓣修复的9例舌癌患者进行临床回顾性分析。结... 目的:探讨颏下岛状皮瓣在修复舌癌术后组织缺损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利用5具经10%甲醛溶液固定的国人成人男性标本,对颏下动脉相关解剖进行观测,并结合我院2005-09—2008-06使用颏下岛状皮瓣修复的9例舌癌患者进行临床回顾性分析。结果:颏下动脉走行恒定。9例颏下岛状皮瓣均成活,2例皮瓣远端表面部分坏死。修复后的舌黏膜表面光滑,运动受限不明显,吞咽功能良好。结论:颏下岛状皮瓣供血血管恒定,制备简单,成活率高,供区并发症少,且能够耐受放疗,是修复舌癌术后组织缺损较理想的皮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颏下岛状皮瓣 舌癌 缺损 修复
下载PDF
下颌后越腮腺前缘穿咬肌入路治疗髁突低位骨折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6
11
作者 曹光明 智荣 +2 位作者 王卫红 许彪 曾琳 《口腔医学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424-426,共3页
目的:探讨下颌后越腮腺前缘穿咬肌入路在髁突低位骨折手术中的应用。方法:利用5具国人成人男性标本,对颞下颌关节及腮腺区解剖进行观察。结合局部解剖,对18例髁突低位骨折患者采用下颌后越腮腺前缘穿咬肌入路,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达腮腺... 目的:探讨下颌后越腮腺前缘穿咬肌入路在髁突低位骨折手术中的应用。方法:利用5具国人成人男性标本,对颞下颌关节及腮腺区解剖进行观察。结合局部解剖,对18例髁突低位骨折患者采用下颌后越腮腺前缘穿咬肌入路,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达腮腺筋膜表面,沿腮腺筋膜表面向前解剖分离到腮腺前缘,将腮腺组织向后牵开显露咬肌表面,钝分离咬肌,暴露骨折断端,用一块L型钛板复位固定骨折。结果:18例患者术后咬合关系恢复良好,张口度正常,无1例患者出现面瘫。术后3个月复诊骨折愈合良好。结论:对于髁突低位骨折,应用下颌后越腮腺穿咬肌入路,操作简单,创伤小,利于保护面神经,术野清晰,便于复位固定。且切口隐蔽,术后瘢痕不明显。熟知颞下颌关节及腮腺区的解剖可明显减少手术创伤及预防手术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髁突低位骨折 下颌后越腮腺前缘穿咬肌入路 临床解剖
下载PDF
肾盂输尿管连接部与肾血管关系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6
12
作者 张小平 李兴国 +4 位作者 刘承杏 黄素群 智荣 陈绍春 王金德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53-156,共4页
目的:为腔内肾盂切开术治疗肾盂输尿管连接部(UPJ)狭窄时切口部位和方向提供解剖学依据,并探讨狭窄的解剖学原因。方法:观测34具成人防腐尸体(死因均非泌尿系统疾病)的68侧UPJ跨越血管的类型、走行方向、位置及与UPJ的毗邻关系。结果:... 目的:为腔内肾盂切开术治疗肾盂输尿管连接部(UPJ)狭窄时切口部位和方向提供解剖学依据,并探讨狭窄的解剖学原因。方法:观测34具成人防腐尸体(死因均非泌尿系统疾病)的68侧UPJ跨越血管的类型、走行方向、位置及与UPJ的毗邻关系。结果:肾盂输尿管连接处至肾下极水平面的距离:左侧均数为(2.85±1.53)cm(-1.0 ̄4.5cm),右侧均数为(2.85±1.45)cm(-1.5 ̄5.5cm),(P>0.05)。UPJ前方有血管跨越者,占57.3%(39侧);UPJ后方有血管跨越者,占22%(15侧)。结论:(1)UPJ跨越血管的存在并不完全是UPJ梗阻的必然因素。(2)行腔内肾盂切开术时应根据UPJ是高位型还是低位型,高位型应选择沿侧壁切开,低位型若UPJ后方无血管时应沿后壁或后侧壁切开,若UPJ后方有血管时应沿侧壁切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动脉 肾静脉 肾盂输尿管连接部 腔内肾盂切开术
下载PDF
一种移动机器人SLAM中的多假设数据关联方法 被引量:6
13
作者 陈白帆 蔡自兴 智荣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522-527,共6页
针对移动机器人同时定位与建图(SLAM)中的局部数据关联问题,提出一种基于粒子滤波的多假设数据关联方法。该方法将数据关联问题转换成离散优化问题,利用多个粒子来维持多种数据关联假设,通过计算关联代价来获得粒子权重,用基本剪枝技术... 针对移动机器人同时定位与建图(SLAM)中的局部数据关联问题,提出一种基于粒子滤波的多假设数据关联方法。该方法将数据关联问题转换成离散优化问题,利用多个粒子来维持多种数据关联假设,通过计算关联代价来获得粒子权重,用基本剪枝技术在粒子重采样过程中滤除错误的数据关联假设。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弥补了经典的数据关联方法中关联假设一旦确定就不能修改的不足;与ICNN和JCBB数据关联方法相比,该方法能获得更正确的数据关联结果和更高的定位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移动机器人 同时定位与建图 数据关联 多假设
下载PDF
提高人体断面解剖学教学效果的几点建议 被引量:6
14
作者 王金德 智荣 +2 位作者 范艳 刘宗良 边立功 《解剖学研究》 CAS 2011年第4期314-315,共2页
X线、CT、超声和MRI等影像诊断技术的飞速发展,使现代临床诊断与治疗相当程度地依赖于医学影像诊断。综合国内现状,不少临床医师的影像诊断水平滞后于突飞猛进的影像技术,原因就在于多数医师影像解剖学基础太差,甚至没有系统学习过断面... X线、CT、超声和MRI等影像诊断技术的飞速发展,使现代临床诊断与治疗相当程度地依赖于医学影像诊断。综合国内现状,不少临床医师的影像诊断水平滞后于突飞猛进的影像技术,原因就在于多数医师影像解剖学基础太差,甚至没有系统学习过断面解剖学或影像解剖学这些课程。临床工作的现状呼唤着解剖学教学改革,飞速发展的影像诊断技术向传统的人体解剖学和广大解剖学教师提出了挑战[1]。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我们认为做好课程设计、课堂组织、教学技巧、课后保障等方面的问题,有助于切实提高断层解剖学的教学效果,具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面解剖学 教学效果 影像诊断技术 医学影像诊断 临床医师 课程设计 解剖学基础 影像解剖学
下载PDF
临床医学专业开设断层解剖学的教学实践和探讨 被引量:6
15
作者 罗夙医 张祥 +3 位作者 范贵航 智荣 陈英杰 李仲铭 《大学教育》 2016年第4期152-153,共2页
人体断层解剖学是用断层的方法研究人体形态结构及其相关功能的应用解剖学。通过探索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适应影像医学时代对临床专业医学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增强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临床问题、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主动思考和... 人体断层解剖学是用断层的方法研究人体形态结构及其相关功能的应用解剖学。通过探索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适应影像医学时代对临床专业医学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增强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临床问题、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主动思考和实践创新的能力,提高教学效果,以便较好地将所学人体解剖学基础知识与临床实践结合起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层解剖学 教学方法
下载PDF
甲状腺动脉栓塞治疗Graves病的应用解剖研究 被引量:5
16
作者 赵卫 丁忠祥 +5 位作者 宋滇平 庞瑞麟 李兴国 智荣 后嘉麟 易根发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2007年第4期253-257,共5页
目的探讨甲状腺动脉栓塞治疗Graves病的解剖学基础。方法对22具(44侧)成人尸体甲状腺动脉进行解剖研究(尸体组),8例(16侧)甲状腺功能正常(正常组)及17例(34侧)Graves病患者(甲亢组)的甲状腺动脉造影进行影像学研究。结果从介入治疗的角... 目的探讨甲状腺动脉栓塞治疗Graves病的解剖学基础。方法对22具(44侧)成人尸体甲状腺动脉进行解剖研究(尸体组),8例(16侧)甲状腺功能正常(正常组)及17例(34侧)Graves病患者(甲亢组)的甲状腺动脉造影进行影像学研究。结果从介入治疗的角度得到了甲状腺上、下动脉起点位置及方位,非腺体支与腺体血管内径、长度、角度等的解剖及影像统计学资料,并对腺体支的吻合和危险吻合进行了观察。结论①Graves病具有介入栓塞治疗的血供基础,其甲状腺动脉改变有利于介入栓塞治疗。自动塑形软头导管可超选择插入甲状腺动脉腺体支。甲状腺下动脉的袢状走行是识别它的重要影像学标志。栓塞应达到腺体小叶动脉,并避开非腺体支和危险吻合。②尸体组所测值可作为正常人甲状腺动脉的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格雷夫斯病 甲状腺动脉 解剖 影像学
下载PDF
人体解剖学模块式教学改革 被引量:6
17
作者 孟步亮 边立功 +2 位作者 智荣 陆地 李跃敏 《四川解剖学杂志》 2011年第4期72-73,共2页
现在医学院校的课程越来越多,传统课程的课时越来越少。如何对不同专业学生所学不同课程知识进行有机高效的教学成为日益凸显的教学难题。为此本文以模块式教学改革为例,针对上述问题进行探索。
关键词 模块式教学 解剖学 教学改革
下载PDF
智轨电车列车网络控制系统设计与应用 被引量:7
18
作者 李一叶 粟爱军 +3 位作者 程玉溪 沈梦玉 智荣 唐鹏辉 《控制与信息技术》 2020年第1期48-52,共5页
列车网络控制管理系统是轨道交通车辆的智能控制和安全保障的核心部件。文章基于智轨电车的数据传输及控制需求,开发出符合列车实时以太网相关标准的智轨电车专用列车网络控制管理系统。文中概述了该系统的组成,介绍了针对智轨电车这一... 列车网络控制管理系统是轨道交通车辆的智能控制和安全保障的核心部件。文章基于智轨电车的数据传输及控制需求,开发出符合列车实时以太网相关标准的智轨电车专用列车网络控制管理系统。文中概述了该系统的组成,介绍了针对智轨电车这一跨界创新交通工具所做的特性开发,包括双环网拓扑结构及实时以太网控制等,并对智轨电车网络控制系统的技术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轨电车 列车控制与服务网络 车辆控制 以太网控制
下载PDF
移动机器人SLAM中一种混合数据关联方法 被引量:5
19
作者 智荣 蔡自兴 陈白帆 《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1340-1343,共4页
数据关联是移动机器人同时定位与建图(SLAM)中的一个难点问题.将经典的单匹配最近邻(ICNN)算法和分枝限界联合匹配(JCBB)算法结合起来,提出了一种基于局部地图的混合数据关联方法.在SLAM数据关联过程中,首先采用ICNN算法在局部地图中进... 数据关联是移动机器人同时定位与建图(SLAM)中的一个难点问题.将经典的单匹配最近邻(ICNN)算法和分枝限界联合匹配(JCBB)算法结合起来,提出了一种基于局部地图的混合数据关联方法.在SLAM数据关联过程中,首先采用ICNN算法在局部地图中进行数据关联,并判断关联结果的正确性,若有错则采用JCBB算法在错误匹配处周围的局部区域内重新进行数据关联,以纠正错误的关联结果.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实时性强,精确度高,适用于不同复杂程度的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时定位与建图 数据关联 最近邻 联合匹配 局部地图
下载PDF
腓骨瓣的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5
20
作者 王卫红 刘宗良 +1 位作者 智荣 许彪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CAS 2011年第5期509-510,514,共3页
目的了解腓骨瓣的局部解剖,为临床腓骨瓣修复颌骨缺损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将6具经体积分数10%甲醛固定的成人小腿标本逐层解剖、观察、测量和摄像。结果腓动脉起始外径为(2.93±0.47)mm,腓骨头尖距腓动脉起始的垂直距离为(41.75±... 目的了解腓骨瓣的局部解剖,为临床腓骨瓣修复颌骨缺损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将6具经体积分数10%甲醛固定的成人小腿标本逐层解剖、观察、测量和摄像。结果腓动脉起始外径为(2.93±0.47)mm,腓骨头尖距腓动脉起始的垂直距离为(41.75±3.17)mm,腓骨头尖距穿支血管的垂直距离为(166.67±17.23)mm。腓动脉起于胫后动脉。结论腓动脉走行恒定,起始外径较粗,穿支皮瓣相对恒定,腓骨肌皮瓣适合修复颌骨缺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腓骨瓣 穿支皮瓣 解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