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聚苯胺/蒙脱土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吸波性能研究 被引量:20
1
作者 王鹏 王庆昭 +3 位作者 王剑 范俊峰 周持兴 《高分子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1100-1105,共6页
以十二烷基苯磺酸(DBSA)作为乳化剂和掺杂剂,通过乳液聚合的方法制备了DBSA掺杂聚苯胺,蒙脱土(PANI-DBSA/MMT)纳米复合物,并对其微波吸收特性进行了研究.通过X射线衍射(XRD)、傅立叶红外(FT-IR)和四探针测试仪对复合物进... 以十二烷基苯磺酸(DBSA)作为乳化剂和掺杂剂,通过乳液聚合的方法制备了DBSA掺杂聚苯胺,蒙脱土(PANI-DBSA/MMT)纳米复合物,并对其微波吸收特性进行了研究.通过X射线衍射(XRD)、傅立叶红外(FT-IR)和四探针测试仪对复合物进行了初步表征.结果表明,PANI-DBSA/MMT复合物中MMT层间距离明显扩大,纳米复合物中的PANI以emeraldine盐的形式存在,是一种典型的插层型纳米复合物.利用HP8722ES矢量网络分析仪测量了2mm厚、PANI-DBSA/MMT含量为50wt%的试样在2.0-18GHz的复介电常数和复磁导率,经计算得到以反射损耗表示的微波吸收曲线,发现PANI,DBSA/MMT纳米复合物在9.1-12.5GHz范围内反射损耗小于-10dB,在11GHz处存在的最大反射损耗为-15.8dB.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复合物 聚苯胺 蒙脱土 微波吸收
下载PDF
活性炭对含铜制药废水的吸附特性 被引量:27
2
作者 刘风华 宋存义 +4 位作者 宋永会 曾萍 段亮 肖书虎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08-312,共5页
以粉末活性炭为吸附剂,采用批式试验,研究静态吸附对黄连素脱铜废水中Cu2+的去除效果,分析了吸附剂投加量(5~50 g/L),pH(1.0~5.0)和接触时间(20~600 min)对吸附效果的影响.当pH为2.4,吸附剂投加量为30 g/L时,反应300 min即可达到吸... 以粉末活性炭为吸附剂,采用批式试验,研究静态吸附对黄连素脱铜废水中Cu2+的去除效果,分析了吸附剂投加量(5~50 g/L),pH(1.0~5.0)和接触时间(20~600 min)对吸附效果的影响.当pH为2.4,吸附剂投加量为30 g/L时,反应300 min即可达到吸附平衡状态.通过对吸附动力学和吸附等温线的模型分析发现,二级吸附动力学模型能够更好地描述试验结果,对吸附平衡数据的拟合采用Langmuir吸附等温线优于采用Freundlich吸附等温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附 活性炭 含铜废水 动力学 等温线
下载PDF
生物接触氧化工艺用于分散型污水处理的中试 被引量:14
3
作者 程建 +2 位作者 向连城 张裴 魏丽 《中国给水排水》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78-81,共4页
为解决珠江三角洲地区农村高速城市化带来的污水分散处理问题,采用软性填料的两段式生物接触氧化反应器进行了处理生活污水的中试研究。在设计流速下启动反应器,采用连续培养的方式进行挂膜,并在设计水力负荷和曝气强度下考察了反应器... 为解决珠江三角洲地区农村高速城市化带来的污水分散处理问题,采用软性填料的两段式生物接触氧化反应器进行了处理生活污水的中试研究。在设计流速下启动反应器,采用连续培养的方式进行挂膜,并在设计水力负荷和曝气强度下考察了反应器的除污性能,结果表明,两段式生物接触氧化反应器对SS、COD、TP、NH3-N和BOD5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92.5%、81%、25.7%、76.8%、90.3%,出水水质达到《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城市杂用水水质》(GB/T 18920—2002)的要求,可回用于浇洒绿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接触氧化 分散型污水处理 软性填料 再生回用
下载PDF
低温下潮汐流人工湿地系统对污水净化效果 被引量:18
4
作者 叶捷 彭剑峰 +4 位作者 高红杰 宋永会 张盼月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94-300,共7页
潮汐流人工湿地是将湿地按时间序列周期性地充水和排干,使得湿地内部形成好氧-厌氧交替过程,从而实现并强化污染物去除的新型人工湿地形式.该研究主要考察了低温条件下(9~13℃)潮汐流人工湿地与传统连续流人工湿地对污染物处理的效能差... 潮汐流人工湿地是将湿地按时间序列周期性地充水和排干,使得湿地内部形成好氧-厌氧交替过程,从而实现并强化污染物去除的新型人工湿地形式.该研究主要考察了低温条件下(9~13℃)潮汐流人工湿地与传统连续流人工湿地对污染物处理的效能差异,以及运行工况对处理效果的影响;同时对各人工湿地系统中微生物活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水力负荷为0.2 m3/(m2.d)条件下,采用3个周期/d的潮汐流人工湿地,出水ρ(DO)为0.61 mg/L,高于连续流人工湿地的0.22 mg/L;NH4+-N,CODCr及PO43--P的去除率达到48.57%,68.96%及29.02%,分别比连续流人工湿地提高了约30%,20%和20%.同时,通过对各反应器内微生物呼吸作用和脱氢酶活性等的对比研究发现,3个周期/d的潮汐流人工湿地中微生物具有更高的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潮汐流 人工湿地 低温 微生物活性 复氧能力
下载PDF
聚苯胺/蒙脱土纳米复合微波吸收材料的制备及表征 被引量:14
5
作者 王鹏 王庆昭 +2 位作者 范俊峰 邓景波 《工程塑料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44-47,共4页
以十二烷基苯磺酸(DBSA)作为乳化剂和掺杂剂,通过乳液聚合的方法制备了DBSA掺杂聚苯胺/蒙脱土(PANI/MMT)纳米复合材料,采用X射线衍射仪、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四探针电导率仪和矢量网络分析仪进行了初步表征。经测量和计算发... 以十二烷基苯磺酸(DBSA)作为乳化剂和掺杂剂,通过乳液聚合的方法制备了DBSA掺杂聚苯胺/蒙脱土(PANI/MMT)纳米复合材料,采用X射线衍射仪、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四探针电导率仪和矢量网络分析仪进行了初步表征。经测量和计算发现,PANI/MMT纳米复合材料与石蜡质量比为1:1的2mm厚试样在2—18GHz范围内具有微波吸收性能,在13—14GHz范围内反射损耗小于-10dB,在13GHz处的最大反射损耗为-10.3dB。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苯胺 蒙脱土 纳米复合材料 电磁参数 微波吸收
下载PDF
潮汐流人工湿地低温下NH4+-N去除模型的比较和优化 被引量:11
6
作者 叶捷 彭剑峰 +4 位作者 高红杰 宋永会 张盼月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1456-1463,共8页
针对目前人工湿地在低温条件下脱氮效能降低的问题,本研究对每天3个运行周期的潮汐流人工湿地在低温条件下对NH4+-N的处理效能进行研究,同时利用表观动力学模型、多元参数回归模型及Monod机制模型对NH4+-N的去除过程进行拟合.结果显示,... 针对目前人工湿地在低温条件下脱氮效能降低的问题,本研究对每天3个运行周期的潮汐流人工湿地在低温条件下对NH4+-N的处理效能进行研究,同时利用表观动力学模型、多元参数回归模型及Monod机制模型对NH4+-N的去除过程进行拟合.结果显示,在平均水温为9~13℃条件下,每天3个运行周期的潮汐流人工湿地对NH4+-N有良好的去除效果,同时Monod机制模型对NH4+-N的去除过程具有最优的拟合结果,可决系数R2=0.9035.在此基础上,利用修正的摩尔斯分类筛选法对Monod机制模型参数进行局部灵敏度分析,结果表明,在Monod机制模型中,进水NH4+-N浓度为高灵敏参数,其对反应器内NH4+-N的去除影响最大,平均水温(T)为灵敏参数,DO为中等灵敏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潮汐流人工湿地 NH4+-N 低温 动力学模型 摩尔斯分类筛选法 局部灵敏度分析
原文传递
铁碳微电解法处理黄连素含铜废水中试研究 被引量:7
7
作者 崔晓宇 曾萍 +4 位作者 宋永会 肖书虎 朱鹏 张东生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AS 2012年第4期319-324,共6页
采用铁碳微电解池-离子交换柱组合工艺对黄连素含铜制药废水进行预处理中试试验。在投加一定量铁屑和活性炭情况下,考察了中试系统对废水中CODCr和Cu2+的去除效果,并设计了金属铜回收的工艺流程。结果表明:采用铁碳微电解池-离子交换柱... 采用铁碳微电解池-离子交换柱组合工艺对黄连素含铜制药废水进行预处理中试试验。在投加一定量铁屑和活性炭情况下,考察了中试系统对废水中CODCr和Cu2+的去除效果,并设计了金属铜回收的工艺流程。结果表明:采用铁碳微电解池-离子交换柱组合工艺连续处理初始CODCr为60000~80000mg/L,初始Cu2+浓度为12000~18000mg/L的黄连素含铜制药废水,当铁碳微电解池中铁屑和活性炭投加量均为300g/L时,铁碳微电解池水力停留时间120min,离子交换柱水力停留时间60min,CODCr的去除率达44%以上,Cu2+的去除率超过79%。使用该工艺处理每t废水可回收铜12~13kg,实现了金属铜的循环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碳微电解 离子交换柱 含铜废水 预处理
下载PDF
生物膜法污水处理工艺中微生物量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6
8
作者 向连城 +4 位作者 郑丙辉 刘佑华 向阳 苏一兵 宋永会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93-96,共4页
采用生物膜法污水处理工艺,对深圳布吉秀峰工业城污水进行现场中试研究.出水中有机物BOD5,CODCr及悬浮物去除率一般在80%以上,曝气生物滤池工艺中的污泥质量浓度2倍于生物接触氧化工艺,曝气生物滤池中的原生动物及后生动物密度比生物接... 采用生物膜法污水处理工艺,对深圳布吉秀峰工业城污水进行现场中试研究.出水中有机物BOD5,CODCr及悬浮物去除率一般在80%以上,曝气生物滤池工艺中的污泥质量浓度2倍于生物接触氧化工艺,曝气生物滤池中的原生动物及后生动物密度比生物接触氧化工艺高出1~2个数量级.试验中曝气生物滤池的去除效果比生物接触氧化工艺稍好,从反应器中污泥质量浓度(ρ(MLSS))及原生动物、后生动物数量的比较进一步证实这一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膜 反应器中污泥质量浓度 原生动物 后生动物
下载PDF
ABR-好氧颗粒污泥处理黄连素废水的启动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刘风华 曾萍 +5 位作者 宋永会 段亮 宋存义 郭晓春 王欣 《环境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1937-1942,共6页
实验研究了ABR-好氧颗粒污泥组合工艺处理黄连素制药废水的启动运行,通过分析发现,ABR装置在HRT为4 d,黄连素浓度为50 mg/L的运行方式下成功启动,反应器运行稳定后每个格室MLSS平均值分别为25 840、21 560、27 500和11 200 mg/L。以ABR... 实验研究了ABR-好氧颗粒污泥组合工艺处理黄连素制药废水的启动运行,通过分析发现,ABR装置在HRT为4 d,黄连素浓度为50 mg/L的运行方式下成功启动,反应器运行稳定后每个格室MLSS平均值分别为25 840、21 560、27 500和11 200 mg/L。以ABR出水为营养物,成功培养出粒径在2~10 mm,沉降速率为104~137 m/h,沉降性能优良的好氧颗粒污泥。该组合工艺在启动实验的末期,进水COD浓度为3 000~4 000 mg/L左右,出水COD浓度到达168.4~271mg/L,系统总的去除率保持在90%~95%之间,表明ABR-好氧颗粒污泥组合工艺能够有效地处理黄连素制药废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BR 好氧颗粒污泥 黄连素 工业废水 生物处理技术
原文传递
废水处理不同脱氮路径盐分形成与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5
10
作者 何美玲 韦朝海 +2 位作者 吴海珍 潘建新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527-1535,共9页
我国工业废水处理的目标不仅是通过消除污染物降低生态风险,还期望通过脱盐技术实现水回用,处理过程中盐分的形成及其减量对于技术的经济性具有重要意义.以生物脱氮不同路径盐分形成与影响因素的分析为研究对象,以电导率作为盐分削减的... 我国工业废水处理的目标不仅是通过消除污染物降低生态风险,还期望通过脱盐技术实现水回用,处理过程中盐分的形成及其减量对于技术的经济性具有重要意义.以生物脱氮不同路径盐分形成与影响因素的分析为研究对象,以电导率作为盐分削减的指标,以NH^+_4-N、NO^-_2-N、NO^-_3-N、SCN^-作为考察的污染物,把总氮去除作为目的,从电子供体种类/比例、碳源、碱和磷盐的投加量以及水力停留时间(HRT)等主要因素对传统硝化反硝化、短程硝化反硝化和厌氧氨氧化3种工艺进行对比研究,讨论了模拟焦化废水原位减盐的效果.结果表明:①以目标去除进水中200 mg·L^(-1)NO^-_2-N/NO^-_3-N为基准,3种脱氮路径盐分削减能力顺序为:厌氧氨氧化(41.97%)>短程反硝化(26.12%)>传统反硝化(11.16%);②在最优工况条件(NO^-_2-N/NH^+_4-N=1.33,c(NaHCO_3)=100 mg·L^(-1),HRT=18 h)下,厌氧氨氧化的减盐率、NO^-_2-N和NH^+_4-N的降解率均达到最佳,分别为41.97%、100%和99.38%;③相比较于单一的SCN^-或者苯酚,SCN^-与苯酚共同作为电子供体的脱氮减盐效果更佳;④SCN^-∶苯酚的电子供体比例为1∶3,HRT=38 h时,短程反硝化与传统反硝化脱氮减盐效果同时达到最优,其中短程反硝化的减盐率、NO^-_2-N及SCN^-的降解率分别为26.12%、82.95%、100%,传统反硝化的减盐率、NO^-_3-N及SCN^-的降解率分别为11.16%、100%、100%.研究工作可为寻求废水处理优化的脱盐路径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废水处理 生物脱氮 厌氧氨氧化 反硝化 减盐 电导率
原文传递
水污染达峰后元素比例失衡引发的新环境风险:以广东沿海为例
11
作者 黄华 关翔鸿 +5 位作者 成晓倩 吴宇伦 何旭 吴海珍 韦朝海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38-148,共11页
针对人类活动和环境变化对水质可能带来的影响,本研究收集了广东省沿海城市群入海口水质监测数据,分析了近岸环境的营养元素化学计量及微量元素浓度时空变化的趋势;通过综合污染指数法,评估了2015—2022年间的生态风险演变,利用相关性... 针对人类活动和环境变化对水质可能带来的影响,本研究收集了广东省沿海城市群入海口水质监测数据,分析了近岸环境的营养元素化学计量及微量元素浓度时空变化的趋势;通过综合污染指数法,评估了2015—2022年间的生态风险演变,利用相关性分析与相关网络分析解析了近岸水环境演变过程中水溶液性质群集间的关联及聚集,最后通过主成分分析揭示了驱动水溶液性质相互作用的关键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广东省河口水体的主要污染物指标在浓度上受到了控制,但B/C、C/N和C/P比值等逐步偏离其自然本底比值,导致水体的微生物能量利用、营养物质固定和元素矿化效率受阻,水质特征不利于进一步的自然利用,干预了水生态的自净化机制与能力;在气候变化影响下的元素比例失衡、限制性元素匮乏等因素将会限制水体的功能发挥,从而引发新的环境风险.由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可知,亲和组分浓度受多种效应相近的物理化学作用而产生群集效应,由此构建了复杂的元素耦合体系.生态条件和水文环境的快速变化动摇了元素间的比例链条,因此,需建立排放尾水-河流-入海口-海洋联通的水溶液性质的信息反馈,未来的水环境管理应综合考虑水文特征、污染物总量和元素比例阈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岸环境 营养盐 重金属 生态风险 水溶液性质
原文传递
以碱处理香蕉皮浸出液作为碳源的烟气脱硝系统对不同NO负荷的响应研究
12
作者 张羽 武志鹏 +3 位作者 王艳灵 龚泽瑞 黄少斌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306-316,共11页
传统的有机碳源,如葡萄糖和甲醇,因成本较高而限制了工业应用.而香蕉皮富含大量的有机质,碱处理后的香蕉皮能提升碳源的有效释放,增强生物降解性,降低处理成本.本研究探讨了碱处理香蕉皮浸出液作为烟气脱硝系统碳源的效用.研究发现,0.01... 传统的有机碳源,如葡萄糖和甲醇,因成本较高而限制了工业应用.而香蕉皮富含大量的有机质,碱处理后的香蕉皮能提升碳源的有效释放,增强生物降解性,降低处理成本.本研究探讨了碱处理香蕉皮浸出液作为烟气脱硝系统碳源的效用.研究发现,0.01 mol·L^(-1)碱处理香蕉皮能高效释放碳源(COD为1903 mg·L^(-1)).对使用该碳源的生物滴滤-厌氧挡板反应器(BTF-ABR)系统对NO_(x)的去除效率在不同NO负荷下进行了评估,发现去除率普遍超过75%,并观察到液相中几乎无NO_(3)^(-)-N和NO_(2)^(-)-N积累,碳源特性导致了NH_(4)^(+)-N在系统中的积累.微生物分析表明,香蕉皮浸出液丰富了与碳代谢相关的微生物群落.宏基因组分析显示DNRA与固氮作用是系统中NH_(4)^(+)-N积累的主要原因.这些结果表明碱处理香蕉皮浸出液可作为理想的烟气脱硝替代碳源,为低成本的烟气脱硝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气脱硝 碱处理 香蕉皮浸出液 生物滤塔 微生物群落结构
原文传递
基于机器学习的短程硝化/短程反硝化-厌氧氨氧化工艺脱氮性能预测与关键参数识别
13
作者 吴宇伦 李泽敏 +2 位作者 成晓倩 韦朝海 《环境工程》 CAS CSCD 2024年第9期180-190,共11页
短程硝化-厌氧氨氧化(PNA)与短程反硝化-厌氧氨氧化(PDA)工艺的脱氮性能会受到许多参数的影响。在综合考虑各种参数的基础上,对2种工艺的脱氮性能进行预测,并识别关键参数,能够为其实际工程应用提供优化目标。解决上述问题时,实验方法... 短程硝化-厌氧氨氧化(PNA)与短程反硝化-厌氧氨氧化(PDA)工艺的脱氮性能会受到许多参数的影响。在综合考虑各种参数的基础上,对2种工艺的脱氮性能进行预测,并识别关键参数,能够为其实际工程应用提供优化目标。解决上述问题时,实验方法耗时耗力,而传统数学模型难以处理非线性关系。因此采用机器学习技术,构建的随机森林(RF)机器学习模型对2个工艺的出水总氮(TN)浓度进行了高精度预测,对PNA和PDA工艺出水TN浓度预测结果的决定系数(R^(2))分别为0.728、0.812。SHAP方法能够较好地解释模型的预测过程,并对各参数进行了重要性排序。在PNA工艺中,出水TN浓度主要受到进水TN浓度及COD浓度的影响。在PDA工艺中,出水TN浓度首先受进水TN浓度及氮负荷的约束。在此基础上,进水COD浓度作为另一重要因素影响着工艺的出水TN浓度。进水COD浓度在2个工艺中的共同重要性表明,2种工艺在实际应用时需要预先做好污废水中碳源的管理与分配,预分离与应用策略非常重要。该研究采用机器学习模型为PNA与PDA工艺脱氮性能的预测提供了方法指导,并基于SHAP的模型解释为2种工艺在实际应用时的关键参数识别与优化提供了选择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程硝化-厌氧氨氧化 短程反硝化-厌氧氨氧化 机器学习 SHAP分析 工艺参数
原文传递
曝气生物滤池用于分散型污水处理及其动力学浅析 被引量:2
14
作者 向连城 +1 位作者 宋永会 程建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04-207,211,共5页
将曝气生物滤池用于分散型污水处理,分析了反应器在不同水力负荷条件下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同时从动力学角度对反应器作了浅析,总结出一个动力学模型。实验证明,该模型对出水水质预测和水力负荷条件的确定具有一定的工程实践指导作用。
关键词 曝气生物滤池 分散型污水处理 动力学模型
下载PDF
UASB-MBR组合工艺处理黄连素废水的中试 被引量:2
15
作者 崔晓宇 何绪文 +2 位作者 曾萍 宋永会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1295-1301,共7页
为实现黄连素废水的规模化处理,针对黄连素废水可生化性差、有机污染物浓度高等特点,采用UASB-MBR(升流式厌氧污泥床-膜生物反应器)组合工艺,利用微生物的生化反应去除废水中的高浓度有机物和黄连素,考察在不同HRT(水力停留时间)下C... 为实现黄连素废水的规模化处理,针对黄连素废水可生化性差、有机污染物浓度高等特点,采用UASB-MBR(升流式厌氧污泥床-膜生物反应器)组合工艺,利用微生物的生化反应去除废水中的高浓度有机物和黄连素,考察在不同HRT(水力停留时间)下CODCr和黄连素的去除效果,并采用GC-MS(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对系统进、出水中的特征污染物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在UASB与MBR的HRT分别为96、66 h,84、58 h,72、50 h,60、41 h,以及进水ρ(CODCr)和ρ(黄连素)分别为2 030.0-3 660.0和19.0-400.0 mg/L的条件下,CODCr和黄连素的平均去除率均可达到90.0%以上,出水ρ(CODCr)平均值低于150.0 mg/L,ρ(黄连素)平均值低于4.0 mg/L.2UASB与MBR的HRT分别为72、50 h为最佳运行条件.3UASB可以明显降低废水中特征污染物的种类和浓度,UASB出水经MBR处理后,废水中的11种主要特征污染物均得到有效降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药废水 抗生素 黄连素 UASB-MBR组合工艺
下载PDF
厌氧折流板反应器处理难降解黄连素废水的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刘风华 宋永会 +3 位作者 宋存义 曾萍 彭剑峰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591-596,共6页
试验研究了4格室厌氧折流板反应器(ABR)处理浓度为50~300mg/L的难降解黄连素废水,包括启动实验和后续操作运行,共计175d,其中启动运行80d,反应温度控制在(32±1)℃.结果表明,采用低黄连素负荷的方法驯化污泥,其启动过程比较快,... 试验研究了4格室厌氧折流板反应器(ABR)处理浓度为50~300mg/L的难降解黄连素废水,包括启动实验和后续操作运行,共计175d,其中启动运行80d,反应温度控制在(32±1)℃.结果表明,采用低黄连素负荷的方法驯化污泥,其启动过程比较快,ABR反应器污泥经过80d的驯化培养后,微生物对黄连素具有一定的适应性;启动后逐渐提高进水黄连素浓度,最高达到300mg/L,当进水黄连素浓度为120mg/L时,ABR反应器的处理效果最好,COD和黄连素的去除率分别达到70%和95%左右,此时各格室污泥平均浓度分别达到24.06,24.76,27.76,6.4g/L,污泥外观呈红褐色和黑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厌氧折流板反应器(ABR) 黄连素 难降解废水 制药废水
下载PDF
焦化废水后物化处理的臭氧-混凝-吸附原理选择与协同机制 被引量:2
17
作者 陈颖 李泽敏 +1 位作者 韦朝海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11,共11页
以焦化废水生物出水为研究对象,对比了活性炭吸附、混凝沉淀、臭氧氧化原理及其协同的工艺技术处理效果,考察处理前后废水的分子量分布、紫外可见光谱、三维荧光光谱(EEM)和GC/MS等表征的溶液性质变化.结果表明,废水生物工艺出水的后物... 以焦化废水生物出水为研究对象,对比了活性炭吸附、混凝沉淀、臭氧氧化原理及其协同的工艺技术处理效果,考察处理前后废水的分子量分布、紫外可见光谱、三维荧光光谱(EEM)和GC/MS等表征的溶液性质变化.结果表明,废水生物工艺出水的后物化深度处理的最佳组合原理序列为臭氧-混凝-吸附,响应曲面模型预测的最优反应条件为:臭氧反应时间62.56 min,聚合硫酸铁(PFS)投加量为0.87 g·L^(-1),以及活性炭投加量为1.10 g·L^(-1).实验过程的总有机碳(TOC)去除率达到98.29%,与模拟值98.74%相对偏差为0.45%.活性炭吸附、混凝沉淀和臭氧氧化3种技术原理对焦化废水生物出水中污染物具有选择性分离与转化的作用,组合工艺能够实现废水中残余组分有机物、UV254吸光物质、荧光物质等的有效去除,存在废水溶液性质与工艺技术原理有效性协同增强的操作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焦化废水 活性炭吸附 混凝沉淀 臭氧氧化 响应曲面法
原文传递
地质聚合物用于废水处理的现状与发展趋势研究——基于文献计量分析 被引量:1
18
作者 鄢茹月 秦伟伟 +1 位作者 曾俊楠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94-205,共12页
地质聚合物是一种具有三维网状类分子筛结构的非晶态或半晶态的胶凝材料.由于其具有良好的物理和化学稳定性、多孔结构和离子交换性能,地质聚合物对重金属、阳离子染料等污染物有显著的去除效果,在废水处理中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 地质聚合物是一种具有三维网状类分子筛结构的非晶态或半晶态的胶凝材料.由于其具有良好的物理和化学稳定性、多孔结构和离子交换性能,地质聚合物对重金属、阳离子染料等污染物有显著的去除效果,在废水处理中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基于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分析了自1998年以来国内外有关地质聚合物用于废水处理的1067篇文献,梳理了该领域的发展规律和发展趋势.对地质聚合物在吸附、固化、光催化、膜分离等水处理技术中的应用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与分析;对多孔地质聚合物、赤泥基地质聚合物等新兴研究热点进行了讨论.最后提出在未来的研究中,需要关注地质聚合物的原料与合成、各种水处理技术的联用以及地质聚合物在实际污水中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聚合物 文献计量分析 吸附 固化 光催化 膜分离
原文传递
亚硝酸盐对厌氧氨氧化耦合系统的脱氮效能及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被引量:1
19
作者 梁燚彤 李泽敏 +3 位作者 吴宇伦 吴海珍 韦朝海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275-1284,共10页
在连续流反应器中,逐步增加NO_(2)^(−)的浓度,构造阶梯积累比例,对过程调控与稳态运行具有积极意义。考察了耦合系统的脱氮性能和微生物群落的响应特征,探究NO_(2)^(−)对厌氧氨氧化(Anammox)耦合自养反硝化(AuDen)系统中厌氧氨氧化菌(An... 在连续流反应器中,逐步增加NO_(2)^(−)的浓度,构造阶梯积累比例,对过程调控与稳态运行具有积极意义。考察了耦合系统的脱氮性能和微生物群落的响应特征,探究NO_(2)^(−)对厌氧氨氧化(Anammox)耦合自养反硝化(AuDen)系统中厌氧氨氧化菌(AnAOB)和硫自养反硝化菌(SOB)相互作用的长期影响及反应机制。有效容积为2.50 L的厌氧生物流化床(AFBR)连续140 d的运行结果表明,与对照组(NO_(2)^(−)=0)相比,随着所积累NO_(2)^(−)浓度的增加,耦合系统的脱氮效率(NRE)及Anammox对总氮(TN)去除的贡献百分比显著提高,SO_(4)^(2-)的实际产生值/理论值明显减小,这说明了所积累的NO_(2)^(−)能够促进AnAOB与SOB之间的协同,提高了耦合系统TN的去除能力。在氮含量相同的情形下,存在NO_(2)^(−)积累的环境能够使系统脱氮效率从80.3%±3.2%提高至88.1%±3.4%,Anammox对TN去除的贡献从81.7%±2.4%提高至92.5%±2.3%。上述过程的高通量测序结果显示,随着NO_(2)^(−)浓度的增加,主要功能微生物(Thiobacillus、Candidatus kuenenia及Desulfurivibrio等)的相对丰度维持稳定或上升,水解菌(SM1A02、1013-28-CG33、SC-I-84等)的相对丰度也上升,而其他功能微生物的相对丰度下降,证明了存在NO_(2)^(−)积累的水质环境能够优化耦合群落的结构和功能。典型相关性分析(CCA)表明,NO_(2)^(−)浓度与Ca.kuenenia的丰度(P=0.539)呈负相关,而与Thiobacillus的丰度(P=0.00533)呈正相关,所积累的NO_(2)^(−)与Anammox、AuDen对总氮去除的贡献均为正相关关系(P=0.00767)。总体而言,所发现的NO_(2)^(−)在Anammox+AuDen耦合反应体系中的浓度-诱导-适应机制,演绎了如下规律:环境决定了微生物种群的结构与功能,相反,微生物种群也会通过结构调整来适应及影响它们的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厌氧氨氧化 自养反硝化 亚硝酸盐 协同 微生物群落
下载PDF
工艺组合对焦化废水中核心污染物的去除及其能耗分配 被引量:1
20
作者 康晓跃 陈啊聪 +5 位作者 韦托 覃智 吴海珍 彭亚环 韦朝海 《环境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684-696,共13页
以焦化废水为研究对象,结合文献统计与水质特征的分析,研究了厌氧置前与好氧置前2种不同组合工艺对核心污染物的去除与能耗分配的差异性,讨论了焦化废水生物处理工艺的开发可行性。结果表明,前置厌氧与好氧单元对污染物不同的去除机理... 以焦化废水为研究对象,结合文献统计与水质特征的分析,研究了厌氧置前与好氧置前2种不同组合工艺对核心污染物的去除与能耗分配的差异性,讨论了焦化废水生物处理工艺的开发可行性。结果表明,前置厌氧与好氧单元对污染物不同的去除机理是构成曝气能耗与碳源需求差别的主要原因。为满足60 m^(3)·h^(-1)设定水质的脱氮目标(TN<40 mg·L^(-1)),O/A/O工艺耗氧量为83.9 kg·h^(-1),A/A/O工艺耗氧量为100.4 kg·h^(-1)。当对废水中的耗氧有机物以及共价结合含氮有机物的预处理较为彻底时,前置好氧工艺在更低能耗下可以实现总氮脱除:A/A/O和O/A/O工艺分别需要122.1 g·m^(-3)和486.9 g·m^(-3)的外部碳源(以甲醇计)来实现总氮的等量去除。A/A/O、O/A/O与O/H/O工艺(H为水解脱氮单元)分别为单污泥、双污泥和三污泥系统运行,在污泥回流和硝化液回流方面的耗能具有显著差异。由于O/H/O工艺不需要污泥回流并且颗粒污泥传氧效率高,故实现脱氮目标的耗氧量仅为53.26 kg·h^(-1),需要的外加碳源可降低至0~220 g·m^(-3),表现出节能与降耗的优势。复杂废水生物处理工艺中存在着反应器结构与单元组合的优化空间,在去除核心污染物以及追求总氮浓度趋零的过程中,需要保证废水中的电子供受体、微生物功能与工艺运行参数在合理区间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废水处理 焦化废水 碳源利用 脱氮模式 节能 A/A/O O/A/O O/H/O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