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72篇文章
< 1 2 19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西北现代气候变化事实与未来趋势展望 被引量:335
1
作者 李栋梁 魏丽 +5 位作者 张存杰 冯建 杨青 袁玉江 董安祥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35-142,共8页
利用西北地区建站至 2 0 0 0年常规气象观测站资料及美国NCEP/NCAR再分析全球网格点资料 ,分析了西北地区现代气候变化的特点 ,揭示了西北地区气候由暖干转向暖湿的事实 .在此基础上对未来几十年气候变化趋势作了初步估计 .
关键词 气候变化 中国 西北地区 气象观测站 大气降水 大气环流
下载PDF
青藏高原近50年来气温的年代际变化 被引量:183
2
作者 李栋梁 +1 位作者 汤懋苍 白重瑗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464-470,共7页
根据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一百多个气象台站的月平均气温资料,利用统计方法,分析了近50年来气温的年代际变化。结果表明:整个高原地区温度变化可分为6个不同的区域。在时间演变上可划分出相对高温时段(1963年以前)、相对低温时段(1963—1... 根据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一百多个气象台站的月平均气温资料,利用统计方法,分析了近50年来气温的年代际变化。结果表明:整个高原地区温度变化可分为6个不同的区域。在时间演变上可划分出相对高温时段(1963年以前)、相对低温时段(1963—1987年)和另一个相对高温时段(1987年以后)。还从天文因素、地球系统各圈层及气候系统内各因子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出发,探讨了引起高原气候变化的可能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气温变化 空间特征 时间演变 变化原因
下载PDF
干旱灾害和我国西北干旱气候的研究进展及问题 被引量:172
3
作者 钱正安 吴统文 +3 位作者 宋敏红 马晓波 梁潇云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2001年第1期28-38,共11页
首先阐述了自然灾害中干旱灾害的严重性和复杂性 ;接着从西北干旱气候的时空分布特征、形成原因、干旱气候的比较以及监测和预测等方面回顾了近 2 0年来我国西北干旱气候研究的进展 ;最后提出了西北干旱气候待研究的问题。
关键词 干旱灾害 西北干旱气候 青藏高原影响 环流影响 干旱监测和预测
下载PDF
青藏高原及周围地区大气可降水量的分布、变化与各地多变的降水气候 被引量:136
4
作者 钱正安 +2 位作者 吴统文 梁潇云 宋敏红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10,共10页
为了更深入地分析青藏高原及邻近各地多变的降水气候,利用NCEP1958—1997年月平均比湿、风及高度等再分析资料及我国实测雨量资料等,整体地分析了高原及周围地区气柱可降水量的多年平均特征及其季节变化,也分析了我国南北方大气可降水... 为了更深入地分析青藏高原及邻近各地多变的降水气候,利用NCEP1958—1997年月平均比湿、风及高度等再分析资料及我国实测雨量资料等,整体地分析了高原及周围地区气柱可降水量的多年平均特征及其季节变化,也分析了我国南北方大气可降水量的年代际变化和华北及西北区东部干湿年夏季可降水量的差异等。结果表明,高原及周围地区的气柱可降水量有明显的地区及季节变化。本区域内以南亚和东亚夏季风区的可降水量最高,夏季可达60mm或以上;青藏高原上的可降水量最低,冬季为3mm左右。东亚和南亚季风区可降水量的冬夏季节变化最大,夏季的可降水量达冬季值的4倍。华北区干湿夏季的可降水量差异明显,湿年的可降水量可增加20%以上。近40年来华北和西北区东部夏季的气柱可降水量明显减少,而长江流域及江南地区20世纪80年代以来可降水量却部分增加了,呈北干南湿之势,遂形成我国降水北旱南涝的分布格局。这可能与东亚夏季风逐渐趋弱,特别是撤退期逐渐提前有关。另外,我国各地夏季可降水量的平均降水转化率也明显不同,青藏高原上最高,东亚季风区次之,而南疆盆地最低,这也影响了我国多变的降水气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及周围地区 气柱可降水量 降水气候 季风环流 年代际变化 降水转化率
下载PDF
重复加载下路基填土的临界动应力和永久变形初探 被引量:99
5
作者 曹新文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1-5,共5页
本文针对路基填土在列车荷载重复作用下产生永久变形的问题,利用动三轴试验,研究了重复加载条件下,土体的临界动应力和永久应变随加载次数、加载频率和周围压力变化的规律,对高速铁路和重载铁路路基设计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 路基 临界动应力 永久应变 重复加载
下载PDF
华北和西北区干湿年间水汽场及东亚夏季风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93
6
作者 钱正安 宋敏红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4-23,共10页
为了更好地理解华北及西北地区的夏季降水气候 ,我们利用NCEP的再分析格点资料等 ,对华北和西北两区干、湿年 (月 )的水汽场及夏季风状况作了对比分析。主要结论是 :(1)近 5 0年来华北和西北区东部明显干旱化 ,这可能与同期内东亚夏季... 为了更好地理解华北及西北地区的夏季降水气候 ,我们利用NCEP的再分析格点资料等 ,对华北和西北两区干、湿年 (月 )的水汽场及夏季风状况作了对比分析。主要结论是 :(1)近 5 0年来华北和西北区东部明显干旱化 ,这可能与同期内东亚夏季风强度趋弱 ,大气可降水量逐渐减少有关 ;(2 )两地区干、湿年 (月 )间气柱可降水量差别明显 ;(3)两地区干、湿年 (月 )的夏季风、水汽输送通道的位置及强度 ,以及水汽通量的辐散辐合情况均不同 ;(4 )高原与太平洋间的海陆温差指数及东亚夏季风指数(SMI)对表征东亚夏季风的季节变化及夏季风强度的年际变化有一定的能力。冬春季高原与太平洋间的海陆温差对其后东亚夏季风的强弱及西北和华北区的干湿状况有部分指示意义 ;作西北区夏季降水预报时要注意四川盆地的水汽场及广元—汉中一带 ,以及闽、台和两广的水汽输送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汽场 可降水量 水汽输送通量 海陆对比 夏季风指数 华北地区 东亚地区 湿年 干年 降水 西北地区
下载PDF
铁路路基动态特性的模型试验研究 被引量:70
7
作者 曹新文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36-41,共6页
本文分析了列车荷载作用下路基的特点,通过1:1的室内模型试验研究了路基的动应力、永久变形、弹性变形和加速度随列车荷载的重复作用次数、轴重及运行速度的变化规律,同时提出了改善路基的动态特性的一些措施。
关键词 路基 动态特性 动应力 永久变形 铁路 模型试验
下载PDF
中蒙地区沙尘暴研究的若干进展 被引量:83
8
作者 钱正安 +3 位作者 刘景涛 柳中明 李栋梁 宋敏红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83-92,共10页
本文首先回顾了近20多年来我国沙尘暴研究的3个主要阶段,然后从沙尘观测、沙尘暴气候学、沙尘暴爆发和沙尘传输的环流型、沙尘暴活动的年代际变化和原因、以及待深入研究的问题等5方面简要评述了它的研究进展和问题.指出中蒙沙尘主要来... 本文首先回顾了近20多年来我国沙尘暴研究的3个主要阶段,然后从沙尘观测、沙尘暴气候学、沙尘暴爆发和沙尘传输的环流型、沙尘暴活动的年代际变化和原因、以及待深入研究的问题等5方面简要评述了它的研究进展和问题.指出中蒙沙尘主要来源于中国西北及蒙古国南部和西北部地区;随沙尘天气强度逐渐加强(即从背景大气到浮尘、扬沙、沙尘暴、强及特强沙尘暴),它们的地面沙尘浓度约按3倍的比率依次递增;揭示了我国北方及蒙古国南部的七大沙尘暴多发区,沙尘暴主要出现在春季午后至傍晚间,丰富的沙源,强风和不稳定的大气层结是形成沙尘暴的3个主要因子;中蒙地区沙尘暴爆发的环流主要有低压冷锋型和低压、冷锋加中尺度系统的强对流型两类,前者占绝大多数,后者是极少数,但为沙尘暴爆发短期预报的难点,沙尘的传输主要决定于低空环流型;近50年来中蒙地区的沙尘暴活动呈波动变化,而且中蒙中、东及西区三区系的变化不完全相同.它们与北方风沙区生态环境恶化,特别是蒙古及日本海附近气旋频数的年代际变化有关;防御沙尘暴重点要抓上述七大多发区生态环境的治理及沙尘暴预警系统的建立,治理措施要因地制宜;要加强沙尘暴爆发和沙尘输送的数值预报和模拟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蒙地区 沙尘浓度 沙尘暴多发区 沙尘暴爆发环流 沙尘暴的年代际变化
下载PDF
青藏高原近60年来气候变化及其环境影响研究进展 被引量:74
9
作者 杨耀先 胡泽勇 +6 位作者 路富全 于海鹏 郭瑞霞 付春伟 樊威伟 吴笛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10,共10页
作为全球能量水分循环的关键区域,青藏高原(下称高原)气候变化对高原及周边地区气候与环境变化具有重要影响。本文从高原表面增暖、辐射变化、降水的多尺度变率、表面风速及环境变化方面回顾了高原近60年来气候变化及其环境效应与物理... 作为全球能量水分循环的关键区域,青藏高原(下称高原)气候变化对高原及周边地区气候与环境变化具有重要影响。本文从高原表面增暖、辐射变化、降水的多尺度变率、表面风速及环境变化方面回顾了高原近60年来气候变化及其环境效应与物理机制的研究进展,并基于再分析和台站观测资料讨论了近10余年来高原表面温度和风速变化的特征及原因。最后,就高原气候变化研究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进行了梳理与展望。研究表明:(1)相较于北半球增暖,高原增暖发生时间早,增温速率大。海拔依赖型增暖和年代际大气增湿导致晴空向下长波辐射的增强是高原表面增暖的主要原因。近10余年来,高原东部地区表面温度主要以年际变化为主。(2)受持续增暖和年际、年代际尺度的海温与大气环流异常影响,高原不同季节和区域的降水呈现出多尺度变化特征。(3)在高原与中高纬度地区增暖的经向差异及大尺度环流异常的影响下,高原表面风速在年代际尺度上变化显著。(4)高原环境变化主要表现为湖泊扩张、多年冻土退化、植被返青期总体提前;受高原降水的年代际变化影响,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高原西部冰川趋于稳定甚至部分恢复,而东南部地区冰川持续退缩;夏季风系统的季节和季节内变化对高原植被生长和返青期的时空变化有较好的指示意义。(5)不同季节和区域表面温度和风速变化的机理研究和数值模拟需进一步深化;提高气候模式对高原温度和降水的模拟性能仍是重要研究内容;高原高分辨率的区域气候模拟与资料同化的研究亟待加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气候变化 环境影响
下载PDF
高路堤加筋土挡土墙的变形和受力研究 被引量:54
10
作者 杨广庆 苏谦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321-326,共6页
一座总墙高为31 m的多级台阶式高路堤加筋土挡土墙首次应用于我国铁路正线上。为了研究各级墙的侧向位移、基底应力及墙背土压力的分布规律,对该挡土墙的变形和受力进行了现场原型观测。观测结果表明,各级墙的侧向位移均较小,且下部测... 一座总墙高为31 m的多级台阶式高路堤加筋土挡土墙首次应用于我国铁路正线上。为了研究各级墙的侧向位移、基底应力及墙背土压力的分布规律,对该挡土墙的变形和受力进行了现场原型观测。观测结果表明,各级墙的侧向位移均较小,且下部测点的侧向位移较墙顶测点要大;各级墙基底应力均小于100 kPa;墙背土压力呈曲线形分布,4 m宽台阶的存在使墙后填土顶面的外荷载对该墙的侧向土压力影响不大。该结论可供今后加筋土挡土墙的研究和设计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路堤 加筋土 挡土墙 变形 土压力
下载PDF
多级台阶式加筋土挡土墙试验研究 被引量:46
11
作者 杨广庆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254-257,共4页
关键词 加筋土挡墙 多级台阶式 试验
下载PDF
高速铁路路桥过渡段的动力学性能分析 被引量:41
12
作者 罗强 翟婉明 《工程力学》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65-70,共6页
本文应用车辆与线路相互作用的动力学理论,分析了路桥过渡段的不平顺对高速行车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由路桥结构的工后沉降差引起的轨而弯折变形是影响高速列车安全舒适运行的主要因素。
关键词 高速铁路 路桥过渡段 车辆 线路 相互作用
下载PDF
车-路垂向耦合系统的动力分析 被引量:26
13
作者 梁波 朱东生 《铁道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65-71,共7页
针对列车走行的实际情况 ,将轨道 -路基作为参振子结构纳入车辆计算模型 ,建立了车辆 -路基系统的垂向耦合动力分析模型。从系统的观念和体系匹配的角度研究了路基尤其是高速铁路路基设计参数与车辆运行品质的相互关系。
关键词 车辆 路基 垂向耦合系统 动力分析
下载PDF
高速铁路路桥过渡段轨道折角限值的分析 被引量:19
14
作者 王其昌 成标 +1 位作者 罗强 《铁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109-113,共5页
借助翟婉明教授确立的理论与方法,全面分析了高速铁路路桥过渡段车辆与轨道及路基的相互作用特性,并通过对其动力学性能的综合分析与评价,给出了高速铁路路桥过渡段轨道折角的容许限值。
关键词 高速铁路 路桥过渡段 轨道折角 限值
下载PDF
土工格栅、格室加筋砂垫层大模型试验及抗变形能力分析 被引量:33
15
作者 苏谦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76-180,共5页
对土工格栅及土工格室加筋砂垫层处理松软地基进行了室内大模型试验 ,对其抗变形能力进行了较为详尽的试验及理论分析。试验结果表明 ,加筋垫层能够有效分散荷载 ,显著提高地基K3 0 值 ,使地基下沉减少40 %左右。
关键词 模型试验 地基变形 土工格栅 土工格室 加筋砂垫层 抗变形能力 地基处理 铁路工程
下载PDF
连续压实路基质量检验与控制研究 被引量:41
16
作者 张家玲 徐光辉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141-1146,共6页
针对现行路基压实质量评价指标的不足,基于连续压实控制技术的基本原理,通过对压路机振动轮与路基结构相互作用的动力学分析,把拾振传感器采集到的振动轮加速度信号经过放大、滤波等处理,并经模数转换后将模拟信号变为数字信号,把这种... 针对现行路基压实质量评价指标的不足,基于连续压实控制技术的基本原理,通过对压路机振动轮与路基结构相互作用的动力学分析,把拾振传感器采集到的振动轮加速度信号经过放大、滤波等处理,并经模数转换后将模拟信号变为数字信号,把这种经过处理后的振动轮加速度信号作为连续压实测试指标——振动压实值(VCV),提出将其作为路基连续压实质量的评价指标,实时判断路基压实质量。通过对两个试验路段的VCV和平板载荷类常规指标地基系数K30、动态变形模量Evd、变形模量EV1和EV2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振动压实值与平板载荷类常规指标间存在着线性相关关系,据此可以根据常规指标的压实标准确定连续压实测试指标的控制标准,为连续压实路基质量的检验和控制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续压实控制技术 压实质量 振动压实值 常规指标 相关关系 检验控制
下载PDF
云南省玉溪市1995-2011年老年HIV/AIDS流行特征 被引量:40
17
作者 高良敏 陈黎跃 +9 位作者 陈良 鲁建波 赵金仙 张洪军 矣成江 郭春园 刘小春 保佑佳 李洪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63-165,共3页
目的对1995-2011年玉溪市≥50岁的HIV/AIDS的流行特征进行分析,为对老年人开展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等艾滋病防治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的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采集玉溪市1995-2011年≥50岁HIV/AIDS的病... 目的对1995-2011年玉溪市≥50岁的HIV/AIDS的流行特征进行分析,为对老年人开展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等艾滋病防治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的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采集玉溪市1995-2011年≥50岁HIV/AIDS的病例资料,对其基本情况、感染比重及趋势等进行分析。结果累计报告HIV/AID S3227例,≥50岁者196例,占6.10%;平均年龄(60.4±8.3)岁;男141例,女55例。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60.70%,初中30.6%;农民53.10%,工人24.50%。其中异性途径感染者占异性途径感染总报告数的91.80%,比重由2002年的13.04%和2003年的0,上升到2010年的15.73%和2011年的17.93%。老年人HIV/AIDS病例多来自临床医疗机构及VCT门诊,而且艾滋病疫情重、经济发达地区老年人HIV/AIDS较多。结论玉溪市老年人艾滋病疫情较为严峻,且艾滋病防治工作存在诸多盲区,结合艾滋病防治常规工作在老年人中开展多元化的性健康教育应该成为老年人艾滋病防治工作的重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人 艾滋病 流行特征 探索性研究
下载PDF
全球、中蒙干旱区及其部分地区降水分布细节 被引量:39
18
作者 钱正安 宋敏红 +1 位作者 李万源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12,共12页
在简要评述并对比了全球8大主要半永久性干旱半干旱区的情况后,也具体分析和讨论了中蒙干旱区的范围、面积、命名及其部分地区的降水分布细节及成因。主要结论如下:(1)全球主要有北非、澳大利亚及中蒙等8大干旱半干旱区。(2)中蒙干旱半... 在简要评述并对比了全球8大主要半永久性干旱半干旱区的情况后,也具体分析和讨论了中蒙干旱区的范围、面积、命名及其部分地区的降水分布细节及成因。主要结论如下:(1)全球主要有北非、澳大利亚及中蒙等8大干旱半干旱区。(2)中蒙干旱半干旱区主要覆盖中国北方大兴安岭?吕梁山一线以西、约36°N以北及蒙古国全境,总面积约5×106km2,是中国北方及蒙古国约1亿人口的家园。(3)中蒙干旱带呈中间干、南北两侧稍湿的格局。其最低雨量及年降水变率等堪与北非及澳大利亚等全球主要干旱区相比。该干旱区的主体及极端干旱区均在中国西北区。(4)中蒙干旱区的极端干旱区在南疆盆地东端,伴有托克逊等4个孤立的干中心,这是青藏高原大地形北缘的热力补偿下沉运动和东天山及阿尔金山等中地形背风坡焚风效应共同影响的结果;在高原东侧还有明显南伸的"V"形干谷,亦系高原东缘的热力补偿下沉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8大干旱区 中蒙干旱半干旱区 高原大地形影响 中地形背风坡效应 南疆盆地东端极端干旱区 高原东侧“V”形干谷
下载PDF
高速铁路路桥过渡段技术处理措施的研究 被引量:24
19
作者 罗强 《铁道工程学报》 EI 1999年第3期30-33,共4页
本文运用系统工程的思想,以车辆与线路大系统相互作用的动力学分析为基础,并参考有关的技术资料,对我国高速铁路路桥过渡段的主要设计参数及技术处理措施提出了初步建议。
关键词 高速铁路 过渡段 技术处理 铁路桥
下载PDF
基于全程管理模式的大型仪器设备管理研究与实践 被引量:36
20
作者 王森 余建潮 +2 位作者 汪进前 叶秉良 《实验技术与管理》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98-201,共4页
将全程管理理论应用到高校大型仪器设备管理过程中,将全程管理理论应用到高校大型仪器设备管理过程中,提出大型仪器设备全程管理模式,倡导先进的管理理念,建立全员参与、全程规范的共享管理机制,构建大型仪器设备购置前期严格论证、中... 将全程管理理论应用到高校大型仪器设备管理过程中,将全程管理理论应用到高校大型仪器设备管理过程中,提出大型仪器设备全程管理模式,倡导先进的管理理念,建立全员参与、全程规范的共享管理机制,构建大型仪器设备购置前期严格论证、中期促进使用和后期规范报废的全过程规范化的工作体系,实现了大型仪器设备管理的规范化、全程化和效益化,并在管理实践中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程管理 大型仪器设备 实践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9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