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9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CIM/E的电网调度中心应用模型信息共享方案 被引量:78
1
作者 辛耀中 米为民 +3 位作者 国栋 徐丹丹 叶飞 杜鹏 《电力系统自动化》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1-5,共5页
电力系统的快速发展,要求电网模型、实时数据和电网图形等信息在控制中心之间实时共享。文中简单介绍了CIM/E技术标准,该标准克服了原有CIM/XML标准描述效率低且只能应用于离线交换的缺陷,能够满足控制中心之间电网模型在线实时交换的... 电力系统的快速发展,要求电网模型、实时数据和电网图形等信息在控制中心之间实时共享。文中简单介绍了CIM/E技术标准,该标准克服了原有CIM/XML标准描述效率低且只能应用于离线交换的缺陷,能够满足控制中心之间电网模型在线实时交换的要求。重点研究了基于CIM/E的电网模型信息一体化管理,实现了应用多模型一体化管理、离线与在线模型一体化管理和多级电网模型一体化管理,为电网调度业务横向集成和纵向贯通提供了技术手段。CIM/E及其相关技术已经应用于智能电网调度技术支持系统,解决了调度中心之间及调度中心内部各专业之间的模型信息实时共享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电网 智能调度 CIM E 公共信息模型 电网模型 一体化管理 信息实时共享
下载PDF
基于改进K-means聚类算法的负荷建模及应用 被引量:42
2
作者 白雪峰 国栋 《电力自动化设备》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80-83,共4页
根据数据所处区域的数据密度选择初始聚类中心以充分反映数据的分布特征;在迭代计算新的聚类中心时,利用数据与类中心的平均距离作为新一轮迭代的聚类中心以排除噪声点的影响;通过集群评估指标DBI(Davies-Bouldin Index)选择最优聚类个... 根据数据所处区域的数据密度选择初始聚类中心以充分反映数据的分布特征;在迭代计算新的聚类中心时,利用数据与类中心的平均距离作为新一轮迭代的聚类中心以排除噪声点的影响;通过集群评估指标DBI(Davies-Bouldin Index)选择最优聚类个数,以更准确地反映数据空间分布的特征。利用改进K-means算法对某省变电所数据进行聚类分析,得到负荷特征数据,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分段3次Hermite插值函数负荷模型。算例分析表明基于改进K-means的负荷建模方法对电网仿真分析可行、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力系统 K-MEANS 聚类分析 负荷建模
下载PDF
智能调度分布式一体化建模方案 被引量:34
3
作者 米为民 荆铭 +3 位作者 尚学伟 徐丹丹 国栋 付辉 《电网技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6-9,共4页
智能调度建设要求调度中心共享信息,为此提出了智能调度分布式一体化建模方案。该方案中,各级调度系统之间通过模型信息联动技术,实现图形、数据、模型的共享;通过模型拆分/合并技术、在线外网等值技术等建立全电网模型和图形,并获取实... 智能调度建设要求调度中心共享信息,为此提出了智能调度分布式一体化建模方案。该方案中,各级调度系统之间通过模型信息联动技术,实现图形、数据、模型的共享;通过模型拆分/合并技术、在线外网等值技术等建立全电网模型和图形,并获取实时运行数据;通过模型信息订阅技术为各应用系统提供个性化的模型信息服务。分布式一体化建模可为智能调度提供一体化模型与基础数据,实现模型信息的"源端维护、全网共享",满足调度中心对全电网的模型分析、安全预警、辅助决策等业务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调度 分布式一体化建模 模型订阅 模型信息联动 模型拆分/合并 外网等值
下载PDF
电网模型交换标准CIM/E和CIM/XML的比对分析 被引量:33
4
作者 米为民 辛耀中 +4 位作者 国栋 徐丹丹 李军良 马志斌 王恒 《电网技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936-941,共6页
随着智能电网和大运行体系的建设,调度中心内部各专业及调度中心之间需要紧密配合,统一部署,一体化运作。调度中心内部各专业及调度中心之间的高效、精确一体化建模是智能电网建设和大运行体系建设的基础,而信息交换标准化是一体化建模... 随着智能电网和大运行体系的建设,调度中心内部各专业及调度中心之间需要紧密配合,统一部署,一体化运作。调度中心内部各专业及调度中心之间的高效、精确一体化建模是智能电网建设和大运行体系建设的基础,而信息交换标准化是一体化建模的保障。对电网模型交换标准CIM/E和CIM/XML做了简单的介绍,重点从描述效率和使用性能上对2种标准做了对比测试,并对结果做了详细的分析,明确了2种标准的适用场景,为智能电网和大运行体系建设中如何使用该标准提供了理论依据,更好地理解和使用2种标准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IM XML CIM E 电网模型 模型解析 模型 校验 比对测试 描述效率 使用性能
下载PDF
适用于大运行体系的电网模型一体化共享方案 被引量:33
5
作者 刘涛 米为民 +3 位作者 陈郑平 林静怀 国栋 王智伟 《电力系统自动化》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36-41,共6页
调度一体化、调控一体化等大运行业务发展为调控中心内部全业务模型和图形等信息一体化维护和共享,以及调控中心之间各应用模型、计算结果等信息一体化双向共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中简要介绍了电网模型和图形一体化应用现状及大运行... 调度一体化、调控一体化等大运行业务发展为调控中心内部全业务模型和图形等信息一体化维护和共享,以及调控中心之间各应用模型、计算结果等信息一体化双向共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中简要介绍了电网模型和图形一体化应用现状及大运行体系下的新应用需求,提出了适应于大运行体系的电网模型和图形等信息共享方案,从调控中心全业务电网模型和图形等信息一体化维护、调控中心之间各应用模型、图形、应用计算结果等信息一体化共享,模型图形统一验证、模型发布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实践表明,该方案能够满足大运行业务发展的需求,为调控中心内部各专业之间及调控中心之间紧密配合、统一部署、一体化运作提供了基础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运行体系 模型一体化 智能电网 调度控制系统 调控中心 调度一体化 调控一体化
下载PDF
指背神经筋膜蒂皮瓣供区应用掌指背V-Y推进皮瓣修复的研究 被引量:23
6
作者 唐林峰 巨积辉 +4 位作者 国栋 金光哲 李祥军 张广亮 侯瑞兴 《中华手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26-128,共3页
目的探讨应用指背神经筋膜蒂皮瓣修复指端皮肤软组织缺损,皮瓣供区应用掌指背V-Y推进皮瓣修复的临床效果。方法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设计应用指背神经筋膜蒂皮瓣修复指端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13例,男8例,女5例;年龄18~55岁,平... 目的探讨应用指背神经筋膜蒂皮瓣修复指端皮肤软组织缺损,皮瓣供区应用掌指背V-Y推进皮瓣修复的临床效果。方法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设计应用指背神经筋膜蒂皮瓣修复指端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13例,男8例,女5例;年龄18~55岁,平均38.5岁。皮瓣供区均采用掌指背V-Y推进皮瓣修复。结果本组13块指背神经筋膜蒂皮瓣及掌指背V-Y推进皮瓣全部存活。术后随访3个月至2年,平均15个月,指背神经筋膜蒂皮瓣外形及感觉恢复良好,供区掌指背皮瓣质地优良,无明显瘢痕增生,感觉恢复良好,指蹼无挛缩,伤指功能恢复满意。结论应用指背神经筋膜蒂皮瓣修复指端皮肤软组织缺损,皮瓣供区应用掌指背V-Y推进皮瓣修复,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与传统供区植皮术式相比,能有效避免供区植皮凹陷、瘢痕增生及植皮坏死等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指损伤 外科皮瓣 掌指背V—Y推进皮瓣 供区并发症
原文传递
综合评价量表在股前外侧皮瓣修复术后疗效评价中的应用 被引量:23
7
作者 肖飞鹏 柳志锦 +3 位作者 刘胜哲 国栋 吕文涛 巨积辉 《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 CAS 2021年第6期348-351,共4页
目的探讨自制综合评价量表在股前外侧皮瓣修复术后疗效评价中的作用。方法自2018年10月至2020年10月,苏州大学附属瑞华医院手外科随访股前外侧皮瓣修复创面术后6个月以上患者42例,采用自制皮瓣综合评价量表进行疗效评价,评分内容包括受... 目的探讨自制综合评价量表在股前外侧皮瓣修复术后疗效评价中的作用。方法自2018年10月至2020年10月,苏州大学附属瑞华医院手外科随访股前外侧皮瓣修复创面术后6个月以上患者42例,采用自制皮瓣综合评价量表进行疗效评价,评分内容包括受区恢复情况(共40分),供区恢复情况(共40分),患者满意度(共10分),手术医师满意度(共10分)。根据随访患者情况进行评分。结果本组42例患者,随访6~29个月,平均12.6个月,皮瓣色泽及质地较好,皮瓣温、痛、触觉部分恢复,其中3例供区出现增生性瘢痕,但未出现瘢痕挛缩及疼痛等不适,24例出现受区皮瓣臃肿行二次修薄术,未出现其他严重并发症。采用综合评价量表评定,总分100分,42例患者得分为72~96分,平均为85.3分。综合评定为优12例、良26例、可4例,优良率90.5%。结论应用自制综合评价量表可以对股前外侧皮瓣修复术后的疗效,进行较为客观、全面的评价,为临床手术方案的选择提供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前外侧皮瓣 综合评价量表 疗效评价 随访
原文传递
智能变电站与调度主站间模型/图形协调共享及无缝通信一体化建模方案 被引量:21
8
作者 徐丹丹 米为民 +4 位作者 邓勇 叶飞 国栋 陈郑平 沈松林 《电网技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235-239,共5页
基于智能电网调度技术支持系统及智能变电站系统,从调度主站对变电站的功能需求出发,提出了智能变电站与调度主站一体化建模方案。该方案制定了切实可行的IEC61850模型到IEC 61970模型的转换规则;提出了基于统一数据模型的IEC 61850模型... 基于智能电网调度技术支持系统及智能变电站系统,从调度主站对变电站的功能需求出发,提出了智能变电站与调度主站一体化建模方案。该方案制定了切实可行的IEC61850模型到IEC 61970模型的转换规则;提出了基于统一数据模型的IEC 61850模型到IEC 61970模型的映射方法;通过模型拆分/合并技术、图形关键信息自转换技术等实现了调度主站与智能变电站的一体化建模;利用调度主站消息总线服务和制造报文规范(manufacturing message specification,MMS)协议栈,在调度主站端实现了基于IEC61850协议的通信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EC 61970 IEC 61850 模型协调 分布式一体化建模 模型拆分 合并
下载PDF
改良克氏针张力加压牵引治疗骨性锤状指 被引量:20
9
作者 周广良 国栋 +5 位作者 邹国平 李雷 张玉军 唐林峰 崔龙杰 巨积辉 《中华手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6-8,共3页
目的 探讨改良克氏针张力加压牵引治疗骨性锤状指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0年3月至2012年3月对28例骨性锤状指患者采用克氏针张力牵引的同时结合钢丝交叉加压骨块治疗.结果 本组26例获得随访,2例失访,随访时间为4-18个月,平均9个月,伤口均... 目的 探讨改良克氏针张力加压牵引治疗骨性锤状指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0年3月至2012年3月对28例骨性锤状指患者采用克氏针张力牵引的同时结合钢丝交叉加压骨块治疗.结果 本组26例获得随访,2例失访,随访时间为4-18个月,平均9个月,伤口均Ⅰ级愈合,患指远指间(DIP)关节伸屈活动度为0°-70° 7例,0°-60° 15例,0°-55°2例,0°- 30°1例,关节无活动度1例.26例骨折均骨性愈合,骨折愈合时间平均为2个月,其中2例向背侧移位畸形愈合,1例DIP关节活动度为0°-30°的患者因关节疼痛行DIP关节融合.根据Patel等的锤状指疗效评价标准评定:优7例,良15例,中2例,差2例,优良率达85%.结论 采用改良克氏针张力加压牵引治疗骨性锤状指,应用材料简单,手术操作容易,临床效果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腱损伤 外科手术 骨折 锤状指
原文传递
股前外侧区双叶穿支皮瓣的血供方式及临床应用 被引量:19
10
作者 柳志锦 巨积辉 +3 位作者 刘胜哲 周荣 国栋 李雷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211-218,共8页
目的探讨游离股前外侧区双叶穿支皮瓣的血供方式及临床应用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至2019年7月,采用股前外侧区双叶穿支皮瓣修复102例四肢创面患者资料,男80例,女22例;年龄9~66岁,平均40.7岁。其中29例为不连续的两处创面,创面面... 目的探讨游离股前外侧区双叶穿支皮瓣的血供方式及临床应用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至2019年7月,采用股前外侧区双叶穿支皮瓣修复102例四肢创面患者资料,男80例,女22例;年龄9~66岁,平均40.7岁。其中29例为不连续的两处创面,创面面积5 cm×5 cm~30 cm×18 cm;73例为单一创面,创面面积12 cm×11 cm~27 cm×15 cm。术前以彩超定位股前外侧区穿支点,根据创面形状设计双叶皮瓣。根据血供方式的不同设计共干型、双干型、筋膜型、混合型双叶穿支皮瓣移植修复创面。对于穿支为共干型或筋膜型皮瓣,切取游离后直接修复创面;对于穿支为双干型或混合型皮瓣,在皮瓣断蒂后先行穿支内增压吻合,而后再拼合修复创面。股前外侧供区均直接缝合。结果102例患者共设计双叶穿支皮瓣105侧,其中共干型43侧、双干型30侧、筋膜型24侧、混合型8侧。单叶的皮瓣切取面积为6 cm×5 cm~20 cm×9 cm。1例伴有两处创面者术后17 h双叶皮瓣中的一叶发生动脉危象,手术探查为动脉顽固性痉挛,经移植静脉后皮瓣危象解除,术后该叶皮瓣远端出现约4 cm×3 cm浅表坏死,经换药后瘢痕愈合;2例修复单一创面的双叶皮瓣术后48 h其中一叶发生静脉危象,经拆除缝线,皮瓣表面切口放血7 d后成活。102例患者创面均愈合,愈合时间8~83 d,平均19 d;大腿供区均一期愈合。术后10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70个月,平均16个月。末次随访时,皮瓣色泽、质地良好,皮瓣温、痛、触觉部分恢复。根据英国医学研究会感觉评级标准评定:S2级21例,S3级81例。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断指再植功能评定标准的血运评价指标,优91例,良11例;优良率100%。供区VAS评分均为0分,多为线性瘢痕存留,其中5例瘢痕宽度超过3 cm,但未出现瘢痕挛缩及疼痛等不适。9例患者术后早期出现供区感觉异常,3个月后逐步恢复。结论应用不同血供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科皮瓣 四肢 软组织损伤
原文传递
锤状指的治疗进展 被引量:19
11
作者 周广良 国栋 +1 位作者 巨积辉 侯瑞兴 《实用手外科杂志》 2013年第2期166-168,共3页
手指伸肌腱止点的损伤在手外伤中很常见,常因外伤引起。手指伸肌腱在伸直位突然受到屈曲方向的暴力,远侧指间关节背侧伸肌腱断裂回缩,或伴有末节指骨基底部撕脱骨折,导致远侧指问关节主动伸直不能,引起远侧指间关节屈曲的手指畸形... 手指伸肌腱止点的损伤在手外伤中很常见,常因外伤引起。手指伸肌腱在伸直位突然受到屈曲方向的暴力,远侧指间关节背侧伸肌腱断裂回缩,或伴有末节指骨基底部撕脱骨折,导致远侧指问关节主动伸直不能,引起远侧指间关节屈曲的手指畸形称为锤状指。此外伤不及时处理或处理不当会导致慢性并发症,造成疼痛、功能障碍,影响美观。由于指伸肌腱装置解剖结构及滑动时力学作用的复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锤状指 肌腱 治疗
下载PDF
内增压型股前外侧双叶皮瓣修复四肢创面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16
12
作者 柳志锦 巨积辉 +2 位作者 刘胜哲 周荣 国栋 《中华创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920-925,共6页
目的探讨内增压型股前外侧双叶皮瓣修复四肢创面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4年3月—2019年7月苏州大学附属瑞华医院收治的29例四肢创面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6例,女3例;年龄22~60岁[(41.9±11.1)岁]。24例为... 目的探讨内增压型股前外侧双叶皮瓣修复四肢创面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4年3月—2019年7月苏州大学附属瑞华医院收治的29例四肢创面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6例,女3例;年龄22~60岁[(41.9±11.1)岁]。24例为四肢的单一创面,创面面积12 cm×10 cm^38 cm×27 cm;5例为2处相邻但不连续的创面,创面面积7 cm×4 cm^13 cm×9 cm。均设计、切取股前外侧双叶皮瓣,并使用内增压方式处理皮瓣所携穿支予以创面修复。记录皮瓣穿支来源、皮瓣切取时间及手术时间,观察皮瓣成活情况、供区愈合情况、远期皮瓣及供区外形、感觉恢复情况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患者均获随访6~64个月[(19.0±12.7)个月]。本组29例患者共设计30个双叶皮瓣。皮瓣切取时间25~60 min[(46.6±20.2)min]。手术时间4~11 h[(6.4±1.8)h]。术后1例1叶皮瓣发生静脉危象,经非手术治疗后成活,其余皮瓣均顺利成活。大腿供区均Ⅰ期愈合,愈合时间为11~53 d[(18.5±9.9)d]。4例因皮瓣外形臃肿于术后4~8个月行皮瓣修薄手术。末次随访时,皮瓣色泽质地良好,感觉部分恢复。供区均为线性瘢痕存留,1例瘢痕面积较大,但未出现瘢痕挛缩及疼痛等不适。2例术后早期出现切口区感觉异常,3个月后逐步恢复。无其他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应用内增压型股前外侧双叶皮瓣修复四肢创面,可克服穿支不共干时不能设计切取双叶皮瓣的局限性,扩大双叶皮瓣的应用范围,同时减少供区切取宽度,有效避免供区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科皮瓣 软组织损伤 皮肤移植
原文传递
智能调度离线模型管理技术的深化研究 被引量:16
13
作者 钱静 徐丹丹 +2 位作者 国栋 刘涛 汤卫东 《电网技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76-82,共7页
电网离线模型管理技术日趋成熟,在智能调度系统中的运用也日趋广泛,但其关键技术仍需不断改进:模型拼接对设备拓扑关系过于依赖,导致合并模型出现错误放大的现象;模型版本管理技术还不太完善。为此,分析了智能调度离线电网模型维护和管... 电网离线模型管理技术日趋成熟,在智能调度系统中的运用也日趋广泛,但其关键技术仍需不断改进:模型拼接对设备拓扑关系过于依赖,导致合并模型出现错误放大的现象;模型版本管理技术还不太完善。为此,分析了智能调度离线电网模型维护和管理的特点,提出了更为完善的离线模型拼接策略。根据模型中厂站的边界特性,对模型拆分和拼接采用2种粒度的分析和处理。边界厂站基于设备拓扑粒度,内、外网厂站基于厂站粒度。该拼接策略简化了模型拼接的操作流程,提高了合并模型的质量;基于IEC 61970标准研究了多维模型版本管理,定义了其基本功能模块,并展现了各模块的实现方式。多维模型版本管理可以满足公共信息模型和应用私有模型的管理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调度 IEC 61970标准 分布式一体化建模 模型拼接 厂站粒度 设备粒度 多维模型 版本管理
下载PDF
吻合趾背神经的第二足趾胫侧皮瓣修复指端缺损 被引量:16
14
作者 国栋 巨积辉 +6 位作者 吕文涛 刘新益 李友 刘海亮 周广良 侯瑞兴 王晓松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515-519,共5页
目的探讨吻合趾背神经的第2足趾胫侧皮瓣修复手指指端缺损的方法和效果。方法对13例指端缺损,应用吻合趾背神经的第2足趾胫侧皮瓣游离移植修复指端缺损。皮肤软组织缺损面积2.5cm×1.5cm-1.3cm×1.0cm,皮瓣切取面积2.7cm... 目的探讨吻合趾背神经的第2足趾胫侧皮瓣修复手指指端缺损的方法和效果。方法对13例指端缺损,应用吻合趾背神经的第2足趾胫侧皮瓣游离移植修复指端缺损。皮肤软组织缺损面积2.5cm×1.5cm-1.3cm×1.0cm,皮瓣切取面积2.7cm×1.7cm-1.5cmX1.1cm。皮瓣供区移植全厚皮片。结果术后皮瓣及植皮全部成活。随访6-18个月,平均13个月,手指外观良好、感觉恢复较好,皮瓣静态两点辨距觉为7-13mm,平均9mm。根据关节总活动度法评定手功能:优11指,良1指,可1指。依据Michigan手部功能问卷评定标准对患指外观满意度进行评价,10例非常满意,3例满意。皮瓣供区愈合良好,第2足趾趾腹饱满,趾腹的静态两点辨距觉为6-10mm,平均为8mm。结论应用保留趾底固有神经,吻合趾背神经的第2足趾胫侧皮瓣在修复手指指端软组织缺损的同时减少了对供区的损伤,是修复指端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一种较好的术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指损伤 外科皮瓣 趾背神经
原文传递
带趾底固有神经和带趾背神经的第二趾胫侧皮瓣修复指端缺损的疗效对比 被引量:16
15
作者 王晓松 巨积辉 +2 位作者 吕文涛 侯瑞兴 国栋 《中华手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68-172,共5页
目的探讨带趾底固有神经和带趾背神经第二趾胫侧皮瓣修复指端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5年12月至2017年12月我院收治指端皮肤缺损行第二趾胫侧皮瓣修复的患者40例40指。根据处理方法不同,分为带趾底固有神经组(20例20指),带趾背神经组... 目的探讨带趾底固有神经和带趾背神经第二趾胫侧皮瓣修复指端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5年12月至2017年12月我院收治指端皮肤缺损行第二趾胫侧皮瓣修复的患者40例40指。根据处理方法不同,分为带趾底固有神经组(20例20指),带趾背神经组(20例20指)。比较两种处理方法远期患者手功能满意度、皮瓣瘢痕外形、指活动度、受区皮瓣感觉(痛觉、温度觉、两点分辨觉)、供区趾腹感觉(痛觉、温度觉、两点分辨觉),分析疗效。结果带趾底固有神经组术后皮瓣及植皮全部存活。随访19~22个月,平均21个月,手功能满意度评分为(7.15±1.18)分;瘢痕定量评分为(3.85±1.09)分;指关节活动度为(245.50±18.35)°;皮瓣两点分辨觉为7~13 mm,平均9.35 mm,供区趾腹两点分辨觉为9~15 mm,平均11.55 mm。带趾背神经组术后皮瓣及植皮全部存活。随访18~23个月,平均20个月,手功能满意度评分为(7.05±1.15)分;瘢痕定量评分为(3.90±1.02)分;指关节活动度为(251.20±14.65)°;皮瓣两点分辨觉为5~9 mm,平均7.10 mm,供区趾腹两点分辨觉为6~10 mm,平均为7.95 mm。带趾背神经组术后皮瓣两点分辨觉、供区趾腹的两点分辨觉优于带趾底固有神经组(P<0.05);两组的术后移植组织存活情况、手功能满意度评分、瘢痕定量评分、指关节活动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保留趾底固有神经,缝合趾背神经的第二趾胫侧皮瓣修复手指指端软组织缺损,在改善指腹感觉的同时减少了对供区的损伤,是一种修复指端皮肤软组织缺损的较好术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科皮瓣 显微外科手术 趾底固有神经 趾背神经
原文传递
应用改良逆行岛状指背神经筋膜蒂皮瓣修复手指远端缺损 被引量:15
16
作者 李友 巨积辉 +3 位作者 徐磊 段永明 钟鸣 国栋 《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 CAS 2020年第7期415-417,共3页
目的探讨指背神经筋膜蒂皮瓣蒂部的改良对皮瓣成活的影响。方法自2016年6月至2018年9月,采用指背筋膜蒂皮瓣修复手指远端软组织缺损患者39例(43指)。在切取指背神经筋膜蒂皮瓣时,将蒂部设计成三角瓣(根据软组织的缺根损形状制作皮瓣为... 目的探讨指背神经筋膜蒂皮瓣蒂部的改良对皮瓣成活的影响。方法自2016年6月至2018年9月,采用指背筋膜蒂皮瓣修复手指远端软组织缺损患者39例(43指)。在切取指背神经筋膜蒂皮瓣时,将蒂部设计成三角瓣(根据软组织的缺根损形状制作皮瓣为圆切角或椭圆切线夹角,以确定三角瓣的大小),以增加皮瓣蒂部的容积;术后观察指端皮肤软组织缺损修复的疗效。结果所有患者术后获随访3~24个月,皮瓣均成活良好,外观较满意。结论采用指背神经筋膜蒂皮瓣修复手指软组织缺损时,其蒂部设计成三角瓣对术后皮瓣血运及蒂部的减压有较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指损伤 外科皮瓣 皮瓣蒂部 修复缺损 改良术式
原文传递
智能调度建模技术中若干问题的研究 被引量:15
17
作者 林静怀 米为民 +3 位作者 叶飞 国栋 陈雪净 王赞 《电网技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4,共4页
分布式一体化建模技术是智能调度的核心技术之一。该技术基于"源端维护,全局共享"的原则,实现了跨层、跨区的分布式一体化建模。分析了分布式一体化建模技术应用中遇到的电网模型校验、模型边界维护等问题,并针对每个问题提... 分布式一体化建模技术是智能调度的核心技术之一。该技术基于"源端维护,全局共享"的原则,实现了跨层、跨区的分布式一体化建模。分析了分布式一体化建模技术应用中遇到的电网模型校验、模型边界维护等问题,并针对每个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案,具体包括:提出了电网模型校验的有效方法,保证了源端模型的正确性;提出了智能边界维护的方法,彻底解决了模型边界维护繁琐的问题;提出了实现模型一体化在线同步的具体方法,解决了图、数、模无扰动投入在线系统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案是对智能电网分布式一体化建模方案的完善和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调度 分布式一体化建模 智能边界管理 模型校验 在线同步
下载PDF
基于目标级联分析法的区域源网荷储系统日前运行优化 被引量:16
18
作者 罗首权 丁孝华 +2 位作者 韩韬 国栋 张玮 《电工电能新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11-19,共9页
区域源网荷储协调系统是提高清洁能源占比、消纳分布式可再生能源的有效组织形式。由于系统中各类分布式可调度资源归属主体不同,在运行中平衡不同主体的利益是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分析区域源网荷储系统中包含的分布式可调度资源种类... 区域源网荷储协调系统是提高清洁能源占比、消纳分布式可再生能源的有效组织形式。由于系统中各类分布式可调度资源归属主体不同,在运行中平衡不同主体的利益是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分析区域源网荷储系统中包含的分布式可调度资源种类及其在不同视角下归属的主体,然后提出平衡不同主体利益的优化运行策略。基于此策略建立以供能成本最小和用电满意度最高为目标的双层优化模型,以能源供应商的供电量与用户用电需求量作为上下层模型的关联变量,并用目标级联分析法对关联变量进行迭代调整至供电量满足用电需求,获得满足不同目标的分布式资源折中运行计划。应用YALMIP建模工具在MATLAB平台上调用CPLEX求解器分别对模型进行并行求解。基于某区域源网荷储系统数据的算例表明,所建立的优化模型及其求解策略能够有效平衡不同利益主体的优化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目标级联分析法 分布式资源 多目标优化 供能成本 用电满意度
下载PDF
带掌长肌腱的桡动脉掌浅支皮瓣修复手指复合组织缺损 被引量:14
19
作者 吴海林 巨积辉 +2 位作者 刘新益 国栋 潘彰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33-36,共4页
目的探讨应用带掌长肌腱的桡动脉掌浅支(SPBRA)皮瓣修复手指复合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自2011年5月至2017年10月,应用带掌长肌腱的SPBRA皮瓣修复手指复合组织缺损15例15指,其中男10例,女5例,年龄平均35.8(19~51)岁,创面均位于手指背... 目的探讨应用带掌长肌腱的桡动脉掌浅支(SPBRA)皮瓣修复手指复合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自2011年5月至2017年10月,应用带掌长肌腱的SPBRA皮瓣修复手指复合组织缺损15例15指,其中男10例,女5例,年龄平均35.8(19~51)岁,创面均位于手指背侧,其中拇指3例,示指5例,中指2例,环指5例。均伴有伸肌腱的缺损,软组织缺损面积2.0 cm×1.5 cm^4.0 cm×2.0 cm,肌腱缺损长度2.0~4.0 cm;15例均为急诊手术,受伤距手术时间为1.5~3.0 h,平均2.0 h,手术时间为3.0~4.5 h,平均3.6 h。术后定期随访。结果15例患者伤口均一期愈合,皮瓣均成活。皮瓣质地柔软,红润,无明显肿胀,供区切口均一期愈合。随访4~18个月,平均8个月,患指外形及功能恢复良好,痛觉、温度觉、触觉均恢复较好。皮瓣质地柔软,外形不臃肿,色泽与手指皮肤相近,皮瓣耐磨性良好,腕部供区留线形瘢痕,无瘢痕挛缩,腕关节主动掌屈0°~80°、主动背伸0°~70°,活动度无明显受限。结论带掌长肌腱的SPBRA皮瓣修复手指复合组织缺损,皮瓣具有供区隐蔽、创伤小、切取方便、容易吻合的优点,可以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动脉掌浅支皮瓣 复合组织瓣 掌长肌腱 手指 修复
原文传递
一侧指动脉阻断在末节断指再植中的应用 被引量:14
20
作者 李友 巨积辉 +3 位作者 徐磊 段永明 钟鸣 国栋 《中华手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452-454,共3页
目的 探讨阻断一侧中节近端指动脉联合肝素钠棉球甲床湿敷在甲根部无法建立静脉回流的末节断指再植中的应用和疗效。方法 自2014年12月至2017年11月,我们收治10例甲根部平面完全离断患者,采用阻断一侧中节近端指动脉联合肝素钠棉球甲床... 目的 探讨阻断一侧中节近端指动脉联合肝素钠棉球甲床湿敷在甲根部无法建立静脉回流的末节断指再植中的应用和疗效。方法 自2014年12月至2017年11月,我们收治10例甲根部平面完全离断患者,采用阻断一侧中节近端指动脉联合肝素钠棉球甲床湿敷的方法建立静脉回流促进再植指体存活。在吻合双侧的指动脉后结扎非优势侧中节近端指动脉,通过血管压力差原理,优势侧指动脉血经动脉弓一部分营养再植指体,一部分流向非优势侧,在中节经毛细血管进入静脉系统,后期正常静脉系统形成。结果 术后10例再植指体均存活,随访时间为3~15个月,平均10个月。再植指体指甲生长良好,无畸形,指体稍萎缩,感觉恢复至S2-S3+。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断指再植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优8例,良1例,可1例。患者对指体的外形及功能满意。结论 对于一些离断指体挫伤较重、静脉回流难以建立的患者,应用阻断一侧中节近端指动脉联合肝素钠棉球甲床湿敷可以有效提高再植指体成活率,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指损伤 再植术 末节 静脉回流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