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氮钢的基础研究及应用进展 被引量:43
1
作者 李光强 《中国冶金》 CAS 2007年第7期5-11,共7页
介绍了高氮钢结构特点的最新研究,高氮钢平衡相图的进展及其在高氮钢成分设计方面的应用;概括了氮在钢液中的溶解度公式和高氮钢熔炼过程中的关键问题;分析了氮在奥氏体钢、铁素体钢和双相不锈钢中的作用,即氮在不牺牲强度的同时不仅提... 介绍了高氮钢结构特点的最新研究,高氮钢平衡相图的进展及其在高氮钢成分设计方面的应用;概括了氮在钢液中的溶解度公式和高氮钢熔炼过程中的关键问题;分析了氮在奥氏体钢、铁素体钢和双相不锈钢中的作用,即氮在不牺牲强度的同时不仅提高了钢的韧性,且改善了钢的抗腐蚀性能;并列举了一些典型的高氮钢的用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氮钢 氮合金化 力学性能 耐腐蚀性
下载PDF
取向硅钢脱碳退火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18
2
作者 张晨 项利 +2 位作者 岳尔斌 仇圣桃 《钢铁研究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55-58,共4页
通过取向硅钢脱碳退火的实验室研究,比较了炉内气氛、退火时间、水温对不同初始碳含量的取向硅钢脱碳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控制气氛中合理的PH2O/PH2比,适当延长退火时间,保持一定的水温,有助于改善最终的脱碳效果;初始碳含量为0.036%... 通过取向硅钢脱碳退火的实验室研究,比较了炉内气氛、退火时间、水温对不同初始碳含量的取向硅钢脱碳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控制气氛中合理的PH2O/PH2比,适当延长退火时间,保持一定的水温,有助于改善最终的脱碳效果;初始碳含量为0.036%的取向硅钢,试验退火条件下均可获得良好的脱碳效果。初始碳含量为0.051%的取向硅钢,较优脱碳退火方案为:炉温825℃、气氛30%H2+70%N2(体积分数)、时间7 min、水温6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取向硅钢 脱碳退火 碳含量
原文传递
Ti-Ca复合脱氧大线能量焊接用钢中夹杂物的演变 被引量:13
3
作者 李超 +3 位作者 孔维明 李建新 李玉谦 李杰 《钢铁》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35-40,共6页
为了更好地掌握氧化物冶金生产工艺,通过工业试验和热力学计算研究了Ti-Ca复合脱氧工艺生产大线能量焊接用钢全流程夹杂物成分、尺寸、数量的演变规律。LF进站时钢中夹杂物主要类型为硅锰氧化物类夹杂,Ti-Ca复合脱氧后转变为CaO-Al_2O_3... 为了更好地掌握氧化物冶金生产工艺,通过工业试验和热力学计算研究了Ti-Ca复合脱氧工艺生产大线能量焊接用钢全流程夹杂物成分、尺寸、数量的演变规律。LF进站时钢中夹杂物主要类型为硅锰氧化物类夹杂,Ti-Ca复合脱氧后转变为CaO-Al_2O_3-TiO_x-MgO-SiO_2,精炼过程夹杂物中铝质量分数降低,而钙和钛质量分数升高,最终轧板中典型夹杂物为CaO-Al_2O_3-SiO_2、CaO-TiO_x、Ca(Mn)S、TiN的复合多相夹杂物。LF-RH整个精炼过程中,钢中夹杂物体积比整体在不断下降,连铸过程又有所升高,最终轧材中夹杂物的体积比约为2.6×10-5。Ti-Ca复合脱氧与RH精炼对夹杂物的细化作用明显,轧材中尺寸为0~1μm夹杂物占到了约73%,尺寸大于3μm的仅约占5%。100和200 kJ/cm线能量下模焊后热影响区-40℃的冲击功平均值分别为275和209 J,腐蚀后发现了以夹杂物为核心形核长大的针状铁素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线能量焊接 氧化物冶金 夹杂物 Ti-Ca复合脱氧
原文传递
结晶器液面波动成因及控制 被引量:11
4
作者 李杰 +3 位作者 张飞 赵铁成 吴燕青 翟永臻 《河北冶金》 2015年第4期38-40,共3页
结晶器液面波动是连铸过程中的常见现象,液面波动过大会造成铸坯夹杂物含量超标、纵裂等产品缺陷,严重的还会引起漏钢事故。系统分析了影响结晶器液面波动的因素,并提出了在夹杂物、结晶器流场、保护渣、冷却制度、拉速、液面控制系统... 结晶器液面波动是连铸过程中的常见现象,液面波动过大会造成铸坯夹杂物含量超标、纵裂等产品缺陷,严重的还会引起漏钢事故。系统分析了影响结晶器液面波动的因素,并提出了在夹杂物、结晶器流场、保护渣、冷却制度、拉速、液面控制系统等方面应采取的控制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晶器 液面波动 控制
下载PDF
板坯重压下对改善铸坯内部质量的研究 被引量:9
5
作者 卫广运 李双江 +4 位作者 李建新 王重君 刘伟建 刘晓娟 《炼钢》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56-61,共6页
为改善宽厚板连铸坯的缩孔、疏松和偏析缺陷,河钢唐钢建成投产了国内首条宽厚板连铸坯重压下生产线。通过低倍和金属原位分析试验对比分析了不同压下量对连铸坯内部质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随着压下量从0mm增加到24mm,连铸坯中心偏析... 为改善宽厚板连铸坯的缩孔、疏松和偏析缺陷,河钢唐钢建成投产了国内首条宽厚板连铸坯重压下生产线。通过低倍和金属原位分析试验对比分析了不同压下量对连铸坯内部质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随着压下量从0mm增加到24mm,连铸坯中心偏析等缺陷逐渐得到改善,24mm重压下时中心偏析等级仅为C 0.5级;通过原位分析试验发现,相较于轻压下,重压下后铸坯碳的最大偏析度由1.355降低到1.193,硫的最大偏析度由3.772降低到1.631,磷的最大偏析度由2.246降低到1.336,铸坯的致密度由96.76%提升到97.40%,说明板坯重压下是实现高致密度、均质化大断面铸坯生产的有效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压下 中心偏析 中心疏松 致密度
原文传递
加压感应熔炼Fe-Cr-V系高氮钢及其铝脱氧 被引量:6
6
作者 李光强 《钢铁研究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9-12,共4页
真空/加压感应炉以1.0 MPa高纯氮(体积分数≥99.999%)为氮源熔炼了Fe-Cr-V高氮钢,分析了氮的溶解度与氮分压和铬、钒含量的关系。氮在Fe-Cr-V合金中的溶解服从Sievert定律,氮的溶解度随铬和钒含量的增加而增加。用Al和Fe-Al(铝的质量分... 真空/加压感应炉以1.0 MPa高纯氮(体积分数≥99.999%)为氮源熔炼了Fe-Cr-V高氮钢,分析了氮的溶解度与氮分压和铬、钒含量的关系。氮在Fe-Cr-V合金中的溶解服从Sievert定律,氮的溶解度随铬和钒含量的增加而增加。用Al和Fe-Al(铝的质量分数为50%)合金加顶渣对Fe-Cr-V合金进行了脱氧实验,Fe-Al合金加CaF2-CaO-Al2O3(各成分比例为1∶4∶1)顶渣40 min可使Fe-20Cr-1.93V合金的氧的质量分数降低到0.007 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氮钢 脱氧
原文传递
常化温度对TSCR流程制备低碳低硅无取向硅钢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6
7
作者 岳尔斌 +2 位作者 李建军 仇圣桃 赵沛 《机械工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5-17,21,共4页
在实验室试制了TSCR流程的低碳低硅无取向硅钢,研究了在850~1050℃不同温度常化对冷轧量0.5mm厚钢板再经950℃×7min退火后的组织、织构和磁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常化温度的升高,使热轧板晶粒尺寸增大,晶界更清晰,组织均匀性更... 在实验室试制了TSCR流程的低碳低硅无取向硅钢,研究了在850~1050℃不同温度常化对冷轧量0.5mm厚钢板再经950℃×7min退火后的组织、织构和磁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常化温度的升高,使热轧板晶粒尺寸增大,晶界更清晰,组织均匀性更好;由于第二相AlN和MnS析出物尺寸比较大,使冷轧退火后钢板晶粒也随常化温度升高呈单调增大趋势;γ有利织构和{111}、{112}不利织构与常化温度升高同时增强,但前者增强更多;冷轧板退火后铁损随常化温度升高呈单调下降,磁感呈单调上升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SCR流程 常化 低碳低硅无取向硅钢
下载PDF
高氮钢的制造工艺 被引量:5
8
作者 李光强 《冶金信息导刊》 2007年第2期14-17,共4页
目前,高氮钢已经被认定为是发展高质量冶金技术的主要方向之一。随着人们对高氮钢优良性能的认识,有关高氮钢的研制和生产得到了不断的进步和发展。简要回顾了高氮钢的国内外研究历程,详细介绍了几种公认的可接受的高氮钢的生产方法及... 目前,高氮钢已经被认定为是发展高质量冶金技术的主要方向之一。随着人们对高氮钢优良性能的认识,有关高氮钢的研制和生产得到了不断的进步和发展。简要回顾了高氮钢的国内外研究历程,详细介绍了几种公认的可接受的高氮钢的生产方法及其优缺点;最后提出了高氮钢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氮钢 制造工艺 氮合金化
下载PDF
3%取向硅钢中MnS沉淀析出动力学的计算 被引量:5
9
作者 刘锐 +2 位作者 岳尔斌 仇圣桃 赵沛 《钢铁研究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44-47,共4页
利用第二相相关理论计算分析薄板坯连铸连轧3%取向硅钢中MnS沉淀析出的动力学行为。沉淀析出计算结果显示在薄板坯连铸连轧生产工艺中以铁素体位错线上形核为主导,MnS在铁素体中的析出量最大,其有效沉淀温度范围约为700~900℃,临界形核... 利用第二相相关理论计算分析薄板坯连铸连轧3%取向硅钢中MnS沉淀析出的动力学行为。沉淀析出计算结果显示在薄板坯连铸连轧生产工艺中以铁素体位错线上形核为主导,MnS在铁素体中的析出量最大,其有效沉淀温度范围约为700~900℃,临界形核尺寸约为0.7~1.5 nm;相变完成时MnS颗粒的半径约为30 nm,可以起到抑制剂的作用。终轧温度应在800℃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NS 取向硅钢 沉淀析出
原文传递
板坯塞棒和中间包上水口吹氩工艺水模型研究 被引量:5
10
作者 张彩军 张林杨 +3 位作者 刘宏强 翟永臻 张飞 《铸造技术》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084-1087,共4页
针对唐钢不锈钢3#连铸机塞棒和中间包上水口吹氩工艺进行了原型与模型比例为2∶1的水模实验,研究了同一种板坯宽度、同一种水口条件,不同拉速、不同水口浸入深度下,塞棒和中间包上水口的临界吹气量,以及吹气量对于结晶器流场中液面波动... 针对唐钢不锈钢3#连铸机塞棒和中间包上水口吹氩工艺进行了原型与模型比例为2∶1的水模实验,研究了同一种板坯宽度、同一种水口条件,不同拉速、不同水口浸入深度下,塞棒和中间包上水口的临界吹气量,以及吹气量对于结晶器流场中液面波动和流股在窄边冲击点的影响规律,为现场生产中结晶器吹氩工艺参数的优化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塞棒 中间包上水口 临界吹氩量 液面波动 浸入深度
下载PDF
氮在Fe-Cr-V液态高氮合金中的溶解行为 被引量:1
11
作者 李光强 《钢铁研究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8-21,共4页
采用MgO坩埚高频真空/加压感应炉在氮气压力0.4~1.0MPa、温度1570~1640℃下,对加压感应熔炼Fe-Cr-V系高氮不锈钢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在30CaO-45Al2O3-25SIOz渣覆盖的情况下,氮在Fe-15Cr-1.0V、Fe-18Cr-1.0V、Fe-18Cr-1... 采用MgO坩埚高频真空/加压感应炉在氮气压力0.4~1.0MPa、温度1570~1640℃下,对加压感应熔炼Fe-Cr-V系高氮不锈钢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在30CaO-45Al2O3-25SIOz渣覆盖的情况下,氮在Fe-15Cr-1.0V、Fe-18Cr-1.0V、Fe-18Cr-1.5V和Fe-20Cr-2.0V液态合金中的溶解度分别为0.595%、0.736%、0.776%和1.020%,溶解度与氮分压的关系基本符合Sievert定律。渣对钢液吸氮和铝脱氧都起重要的作用,1873K、1.0MPa氮气氛中,在30CaO-45A1203-25SiO2、40CaO-40Al2O3—20SiO2、40CAO-50Al2O3—10SiO2三种不同渣系作用下氮在液态Fe-18Cr-1.5V中的浓度分别是0.776%、0.849%和0.88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氮不锈钢 加压感应熔炼 吸氮反应
原文传递
Ti-Mg-Ca脱氧体系氧化物冶金工艺的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李超 李建新 +3 位作者 吝章国 李玉谦 刘洪波 《炼钢》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64-68,共5页
为进一步优化Ti-Mg-Ca脱氧体系氧化物冶金生产工艺,提高产品质量,在各工序节点取样,运用扫描电镜、光学显微镜、Gleeble-3800型动态热模拟试验机对全流程夹杂物成分、数量、尺寸和最终氧化物冶金效果进行了分析。夹杂物类型先从硅锰氧... 为进一步优化Ti-Mg-Ca脱氧体系氧化物冶金生产工艺,提高产品质量,在各工序节点取样,运用扫描电镜、光学显微镜、Gleeble-3800型动态热模拟试验机对全流程夹杂物成分、数量、尺寸和最终氧化物冶金效果进行了分析。夹杂物类型先从硅锰氧化物转变为含钛的镁铝尖晶石,然后再转变为铝钛钙氧化物为主的复合夹杂物。LF和RH脱气循环过程夹杂物去除和细化作用明显。最终轧板150 kJ/cm和200 kJ/cm线能量焊接热影响区-40℃冲击功分别为216 J和208 J,其焊接热影响区组织主要为针状铁素体和晶界铁素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物冶金 夹杂物 热影响区 针状铁素体
原文传递
C、Cu、Mn对取向硅钢热塑性的影响 被引量:1
13
作者 岳尔斌 +2 位作者 张晨 仇圣桃 赵沛 《钢铁钒钛》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0-44,共5页
对模拟薄板坯连铸连轧生产的以Cu2S为主抑制剂的取向硅钢的热塑性进行测试,比较600-~1 300℃下试样的面缩率及断面形貌,分析C、Cu和Mn对取向硅钢热塑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C、Cu和Mn含量增加,脆性凹槽随之向低温和高塑性方向移动;C和M... 对模拟薄板坯连铸连轧生产的以Cu2S为主抑制剂的取向硅钢的热塑性进行测试,比较600-~1 300℃下试样的面缩率及断面形貌,分析C、Cu和Mn对取向硅钢热塑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C、Cu和Mn含量增加,脆性凹槽随之向低温和高塑性方向移动;C和Mn通过扩大γ相提高热塑性,Cu除扩大γ相外与S结合形成Cu2S,使得钢中形成对热塑性有害的液相及富铁硫化物变少,使晶界强度的削弱程度减少,从而使钢的塑性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取向硅钢 热塑性 薄板坯连铸连轧 C MN CU
下载PDF
TSCR+固态渗氮工艺试制Hi-B钢的模拟试验 被引量:1
14
作者 贾彩霞 +3 位作者 项利 唐广波 仇圣桃 赵鸿金 《钢铁》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65-69,共5页
在实验室模拟TSCR+固态渗氮工艺试制了高磁感取向硅钢。试验结果表明,初始氮质量分数为0.003 4%~0.008 4%试验钢,采用MgO涂层中添加MnN的方式进行固态渗氮后钢中氮质量分数为0.014 6%~0.016 4%;不经渗氮的脱碳板在试验退火条件下没有... 在实验室模拟TSCR+固态渗氮工艺试制了高磁感取向硅钢。试验结果表明,初始氮质量分数为0.003 4%~0.008 4%试验钢,采用MgO涂层中添加MnN的方式进行固态渗氮后钢中氮质量分数为0.014 6%~0.016 4%;不经渗氮的脱碳板在试验退火条件下没有发生二次再结晶,渗氮后脱碳板的二次再结晶开始温度约为980℃;二次再结晶前初次晶粒约为23μm,渗氮后在高温退火阶段形成的AlN起到了抑制初次再结晶晶粒长大的作用;试验钢的磁性波动较大;其中最好磁性能B8达到1.928T,P17/50达到1.174W/kg。TSCR+固态渗氮工艺生产高磁感取向硅钢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B钢 TSCR 固态渗氮 抑制剂 ALN
原文传递
河钢舞钢二炼钢工艺流程优化 被引量:1
15
作者 李惠勇 +2 位作者 李建新 彭世宝 常金宝 《河北冶金》 2018年第3期8-11,82,共5页
河钢舞钢二炼钢存在严重的炉机不匹配问题。通过对河钢舞钢二炼钢车间布局、工艺流程等方面的系统调研和分析,发现合理安排转炉准备时间,避免浇次内更换水口和滑板,可有效控制转炉周期;增加并稳定出钢量,在恒拉速的情况可有效延长连铸周... 河钢舞钢二炼钢存在严重的炉机不匹配问题。通过对河钢舞钢二炼钢车间布局、工艺流程等方面的系统调研和分析,发现合理安排转炉准备时间,避免浇次内更换水口和滑板,可有效控制转炉周期;增加并稳定出钢量,在恒拉速的情况可有效延长连铸周期,炉机不匹配得到有效缓解;同时,使用"转炉→3#LF→2#VD→连铸"的工艺流程,能耗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炼钢 工艺流程 炉机匹配 周期 优化
下载PDF
基于Pro CAST软件板坯连铸温度场的模拟与应用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李杰 王全胜 +2 位作者 李双江 赵向政 《河北冶金》 2014年第10期17-21,77,共6页
介绍了Pro CAST软件在连铸温度场模拟计算中的特点和优势。通过在舞钢公司1#连铸机建立数学模型并使用Pro CAST软件对连铸温度场进行模拟计算后,当拉速降低至0.70 m/min时矫直中表面温度为964℃,凝固末端处于7#扇形段,该模型计算结果为... 介绍了Pro CAST软件在连铸温度场模拟计算中的特点和优势。通过在舞钢公司1#连铸机建立数学模型并使用Pro CAST软件对连铸温度场进行模拟计算后,当拉速降低至0.70 m/min时矫直中表面温度为964℃,凝固末端处于7#扇形段,该模型计算结果为舞钢公司连铸降拉速攻关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件 板坯 连铸 温度场 凝固末端 模拟 应用
下载PDF
立式连铸机水平出坯系统的设计与应用 被引量:1
17
作者 李博斌 +3 位作者 翟永臻 胡坤太 李建新 仇圣桃 《铸造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2247-2249,共3页
为解决立式连铸机翻转出坯系统和斜出坯系统中地坑深、面积大且维护不便的缺点,设计了立式连铸机水平出坯系统。该水平出坯系统由旋转式整体框架构成,夹辊安装在框架之上,转轴在框架中部,框架可绕转轴进行90°旋转;穿引锭和水平出... 为解决立式连铸机翻转出坯系统和斜出坯系统中地坑深、面积大且维护不便的缺点,设计了立式连铸机水平出坯系统。该水平出坯系统由旋转式整体框架构成,夹辊安装在框架之上,转轴在框架中部,框架可绕转轴进行90°旋转;穿引锭和水平出坯简单,且维护方便;该立式连铸机水平出坯系统特别适合应用于中试设备,可有效缩短立式连铸机总高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立式连铸机 水平出坯 翻转出坯 斜出坯
下载PDF
线能量对Ti-Mg脱氧EH420钢热影响区组织和低温冲击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
18
作者 孔维明 +2 位作者 李超 杨浩 吝章国 《热加工工艺》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51-54,共4页
研究了不同线能量输入对EH420钢焊接热影响区组织及低温冲击性能的影响。利用真空感应炉和TMCP轧制工艺制备EH420试验钢板,利用Gleeble-3800型动态热模拟试验机对试样进行焊接热模拟试验,利用拉伸试验机和冲击试验机对母材和焊后模拟试... 研究了不同线能量输入对EH420钢焊接热影响区组织及低温冲击性能的影响。利用真空感应炉和TMCP轧制工艺制备EH420试验钢板,利用Gleeble-3800型动态热模拟试验机对试样进行焊接热模拟试验,利用拉伸试验机和冲击试验机对母材和焊后模拟试样进行力学性能检测,利用光学显微镜对试样进行金相观察。结果表明:采用Ti-Mg复合脱氧的氧化物冶金技术和TMCP轧制工艺制备的钢板具有良好的大线能量焊接性能;Ti-Mg-O粒子促使焊接热影响区生成大量的针状铁素体,从而改善其低温冲击性能;随着线能量的增加,原奥氏体尺寸增大,晶界铁素体逐渐增多,魏氏体含量先增加后减少,魏氏体晶粒尺寸增大, HAZ低温冲击吸收功呈下降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物冶金 线能量 组织 低温冲击性能
下载PDF
等温处理温度对取向纯铁奥氏体比例的影响
19
作者 崔毅 荣哲 +1 位作者 张雲飞 《河北冶金》 2017年第2期25-30,共6页
通过金相组织观察、图片分析软件统计平均值、多项式回归方法,在实验室条件下用半定量法研究了不同温度下取向纯铁奥氏体比例的演变规律,在850~900℃奥氏体、比例呈现峰值,在1 050~1 100℃为完全奥氏体化温度,奥氏体比例呈现"双峰... 通过金相组织观察、图片分析软件统计平均值、多项式回归方法,在实验室条件下用半定量法研究了不同温度下取向纯铁奥氏体比例的演变规律,在850~900℃奥氏体、比例呈现峰值,在1 050~1 100℃为完全奥氏体化温度,奥氏体比例呈现"双峰值"规律。为了确保在冷却过程中奥氏体比例比较稳定,认为取向纯铁常化工艺的理想温度区间应为850~90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等温处理温度 取向纯铁 奥氏体比例 影响
下载PDF
82B硬线钢中夹杂物热力学分析及控制
20
作者 肖国华 +3 位作者 高宇 张守伟 李博斌 徐斌 《钢铁钒钛》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53-156,共4页
对82B硬线钢中夹杂物的形成条件进行了热力学理论计算,结果表明:采用低碱度渣时,钢液中[Al]S随着夹杂物中wCaO/wSiO2比值和Al_2O_3含量增大而增加,为把CaO-SiO2-Al_2O_3夹杂物控制在塑性区,钢液中[Al]S应小于6×10^(-6)。实际控制... 对82B硬线钢中夹杂物的形成条件进行了热力学理论计算,结果表明:采用低碱度渣时,钢液中[Al]S随着夹杂物中wCaO/wSiO2比值和Al_2O_3含量增大而增加,为把CaO-SiO2-Al_2O_3夹杂物控制在塑性区,钢液中[Al]S应小于6×10^(-6)。实际控制结果表明,按照热力学计算结果控制精炼炉渣成分(控制顶渣中的Al_2O_3含量低于10%),同时保证充足的软吹条件(合适的氩气流量和大于15 min的软吹时间),可以达到夹杂物控制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硬线钢 夹杂物 热力学计算 软吹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