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2篇文章
< 1 2 1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世纪中国土地利用变化研究 被引量:192
1
作者 全胜 赵名茶 郑景云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698-706,共9页
20世纪的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变化研究是当今国际科学研究的前沿领域。比较系统地收集、整理并校准了民国与 1 949年以后的各种土地利用调查、普查与遥感资料 ,对土地利用变化概貌、耕地、林地、草地、居住建设用地等进行了统计与比较分... 20世纪的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变化研究是当今国际科学研究的前沿领域。比较系统地收集、整理并校准了民国与 1 949年以后的各种土地利用调查、普查与遥感资料 ,对土地利用变化概貌、耕地、林地、草地、居住建设用地等进行了统计与比较分析 ,用比较翔实的数据揭示了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20世纪 中国 土地覆盖 耕地结构 林地
下载PDF
气候增暖对我国近40年植物物候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210
2
作者 郑景云 全胜 郝志新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0期1582-1587,共6页
根据现代气象观测资料及中国科学院物候观测网络26个观测站点的物候资料,分析了近40年温度变化对我国木本植物物候变化的影响,并建立了不同年代物候期与地理位置之间的关系模式,分析了当前气候增暖背景下物候期地理分布模式对温度变化... 根据现代气象观测资料及中国科学院物候观测网络26个观测站点的物候资料,分析了近40年温度变化对我国木本植物物候变化的影响,并建立了不同年代物候期与地理位置之间的关系模式,分析了当前气候增暖背景下物候期地理分布模式对温度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1)物候期的提前与推迟对温度的上升与下降的响应是非线性的.20世纪80年代以后,在同等升降温幅度情况下,因降温而导致的物候期推迟幅度较因升温而导致的物候期提前幅度大;因升温而导致的物候期提前日数的变化率随着升温幅度的增大而减小,因降温而导致物候期推迟日数的变化率随着降温幅度的增大而加大.(2)物候期与地理位置的关系模式因气候变化而呈现不稳定特点.随着20世纪80年代以后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春季增温及秦岭以南广大地区的降温,东北、华北及长江下游等地区的物候期提前,西南东部、长江中游等地区的物候期推迟;同时物候期随纬度变化的幅度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物候 气候增暖 物候期变化 影响 中国 地理分布模式 响应机制
原文传递
近40年中国植物物候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研究 被引量:198
3
作者 郑景云 全胜 赵会霞 《中国农业气象》 CSCD 2003年第1期28-32,共5页
根据中国科学院物候观测网络中 2 6个观测站点的物候资料 ,分析了近 40年我国木本植物物候变化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关系 ,并建立了不同年代物候期与地理位置之间的关系模式 ,分析了当前气候增暖背景下物候期地理分布规律变化对气候变... 根据中国科学院物候观测网络中 2 6个观测站点的物候资料 ,分析了近 40年我国木本植物物候变化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关系 ,并建立了不同年代物候期与地理位置之间的关系模式 ,分析了当前气候增暖背景下物候期地理分布规律变化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 :温度上升 ,我国的木本植物春季物候期提前。 2 0世纪 80年代以后 ,东北、华北及长江下游等地区的物候期提前 ,西南东部、长江中游等地区的物候期推迟 ,同时物候期随纬度变化的幅度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候期变化 气候变化 响应 中国 植物
下载PDF
中国区划工作的回顾与展望 被引量:173
4
作者 郑度 全胜 +3 位作者 张雪芹 何凡能 吴绍洪 杨勤业 《地理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30-344,共15页
在回顾国内外区划工作基础上,总结了我国区划工作各个发展阶段的特点,简单概述了我国区划工作中的方法论,讨论了区划工作中存在的若干问题。20世纪后半叶起,我国的区划研究进入系统研究和全面发展期。这期间我国区划工作的主要特点可归... 在回顾国内外区划工作基础上,总结了我国区划工作各个发展阶段的特点,简单概述了我国区划工作中的方法论,讨论了区划工作中存在的若干问题。20世纪后半叶起,我国的区划研究进入系统研究和全面发展期。这期间我国区划工作的主要特点可归纳为:(1)众多区划方案的提出都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既是科学的总结,又与我国当时经济发展的水平和需求相关;(2)区划工作多是静态的,不能及时反映变化了的自然和人文要素;(3)现有区划工作未能将自然区划和经济区划很好地结合起来;(4)区划工作大多集中在陆地系统,对海洋系统的关注不够;(5)在区划方案的认定上,没有制度化的保障。为此,有必要在我国开展综合区划研究,并就编制我国综合区划方案中存在的一些关键科学问题进行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划工作 回顾 展望 中国 区划方案 区划研究 若干问题 20世纪 系统研究 历史背景 主要特点 经济发展 人文要素 经济区划 自然区划 陆地系统 科学问题 国内外 方法论 发展期 制度化
下载PDF
2050年大气CO_2浓度控制:各国排放权计算 被引量:184
5
作者 丁仲礼 段晓男 +1 位作者 全胜 张志强 《中国科学(D辑)》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1009-1027,共19页
本文的主要目的是为即将开始的控制大气CO2浓度的国际谈判,在一些核心问题上提供定量数据.作者指出:要实现控制大气CO2浓度的长远目标,在目前由少数国家主导的且备受争议的减排话语下是难以完成的,必须建立以各国排放配额分配为基石的... 本文的主要目的是为即将开始的控制大气CO2浓度的国际谈判,在一些核心问题上提供定量数据.作者指出:要实现控制大气CO2浓度的长远目标,在目前由少数国家主导的且备受争议的减排话语下是难以完成的,必须建立以各国排放配额分配为基石的全球责任体系.本研究首先论证了“人均累计排放指标”最能体现“共同而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和公平正义准则,然后设定2050年前将大气CO2浓度控制在470ppmv的目标,接着以1900年为时间起点,对各国过去(1900-2005年)人均累计排放量、应得排放配额以及今后(2006-2050年)的排放配额做了逐年计算,并根据1900-2050年的应得配额数、1900-2005年的实际排放量、2005年的排放水平、1996-2005年排放量平均增速这四个客观指标,将世界上大于30万人口的国家或地区分为四大类:已形成排放赤字国家、排放总量需降低国家或地区、排放增速需降低国家或地区、可保持目前排放增速国家.2005年前,G8国家大多已经用完到2050年的排放配额,累计形成的赤字价值已超过5.5万亿美元(以每吨CO2价值20美元计),这些国家即使今后实现其提出的大幅度减排目标,它们在2006-2050年的人均排放量上还会大大高于发展中国家,并还将形成6.3万亿美元的排放赤字.发展中国家由于历史上人均累计排放低,大部分处在第3和第4类,即今后尚有较大的排放空间.中国尽管可占全球2006-2050年总排放配额的30%以上,但今后只有降低排放增速,才能做到配额内排放.最后围绕与国际谈判相关的9个问题,提出了作者自己的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国际谈判 人均累计排放 排放配额
原文传递
过去2000年中国东部冬半年温度变化 被引量:146
6
作者 全胜 郑景云 +4 位作者 方修琦 满志敏 张雪芹 张丕远 王维强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66-173,共8页
根据近年收集、整理的历史文献冷暖记载及过去有关研究结果 ,对中国东部地区过去 2 0 0 0年冬半年的温度状况进行了定量推断 ,重建了中国东部地区过去 2 0 0 0年分辨率为1 0~ 3 0年的冬半年温度距平变化序列 ,并分析了中国东部过去 2 0... 根据近年收集、整理的历史文献冷暖记载及过去有关研究结果 ,对中国东部地区过去 2 0 0 0年冬半年的温度状况进行了定量推断 ,重建了中国东部地区过去 2 0 0 0年分辨率为1 0~ 3 0年的冬半年温度距平变化序列 ,并分析了中国东部过去 2 0 0 0年的冷暖变化阶段与变化幅度。结果发现 :在过去 2 0 0 0年中 ,中国东部冬半年温度高于 1 95 1~ 1 980年平均值且持续时间超过百年的暖期有 4个 ,其中最暖的 3 0年出现在 1 2 3 0’s~ 1 2 5 0’s(较 1 95 1~ 1 980年高 0 .9℃ ) ;低于 1 95 1~ 1 980年平均值且持续时间超过百年的冷期有 3个 ,其中最冷的 3 0年出现在1 6 5 0’s~ 1 6 70’s(较 1 95 1~ 1 980年低 1 .1℃ )。在冷暖期之间相互转换的过程中 ,冬半年温度一般都出现 1℃左右的升、降温 ;在冷暖期内 ,一些幅度较大的升、降温也与之相仿 ;在相邻的两个 3 0年中 ,温度变化幅度达 0 .5℃以上的有 1 9次之多。对比过去 2 0 0 0年中的冷暖交替变化还可以看出 :2 0世纪回暖时的升温幅度与过去 2 0 0 0年中的其他回暖过程所出现的幅度相似 ,特别是与 5世纪末至 6世纪的回暖极为相似 ;而在当前温暖阶段中 ,1 981~ 1 999年较 1 95 1~ 1 980年升高了 0 .5℃ ,不但使其接近过去 2 0 0 0年中的最暖 3 0年 ,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去2000年 中国东部 冬半年温度
下载PDF
过去300年中国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与碳循环研究 被引量:157
7
作者 全胜 戴君虎 +2 位作者 何凡能 潘嫄 王梦麦 《中国科学(D辑)》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97-210,共14页
历史时期的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变化是影响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重要因素。过去300年间,我国土地利用与覆被发生了较大变化,林地面积迅速减小,垦殖扩张明显,均对陆地生态系统的碳循环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采用通过第一手历史文献资料... 历史时期的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变化是影响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重要因素。过去300年间,我国土地利用与覆被发生了较大变化,林地面积迅速减小,垦殖扩张明显,均对陆地生态系统的碳循环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采用通过第一手历史文献资料重建的历史土地数据,分析了过去300年我国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特征,研究表明:在研究时段,耕地面积持续增加,从清前期1661年的60.78×10^6hm^2增加到20世纪末的96.09×10^6hm^2;森林面积从1700年的248.13×10^6hm^2降至1949年的109.01×10^6hm^2。受土地利用与覆被变化影响,全国陆地生态系统的碳储量也随之变化。其中,地上植被破坏弓I起的碳排放大约为3.70Pg C;土壤有机碳排放介于0.80-5.84Pg C之间,最适估计为2.48Pg C;植被和土壤变化引发的碳排放总计达4.50-9.54Pg C,最适估算为6.18Pg C。这远小于国外学者估算所得的17.1-33.4Pg C的排放量。碳排放的空间分异明显,由于东北地区和西南地区的植被破坏相对较大,过去300年间这两个地区受土地利用与覆被变化影响的碳排放也较大,其余排放量从大到小依次为内蒙古地区、华南西部地区、新疆和青藏高原区;而作为历史上传统农区的华北地区和华东地区,土地利用与覆被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影响相对较小。但是近年有关研究显示,目前全国自然植被活动增强,土地利用活动,特别是农林活动正对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产生比较明显的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地生态 土地利用与覆被变化 碳循环
原文传递
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进展 被引量:123
8
作者 陶波 全胜 +1 位作者 李克让 邵雪梅 《地理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564-575,共12页
近年来 ,碳循环问题日益成为全球变化与地球科学研究领域的前沿与热点问题 ,其中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又是全球碳循环中最复杂、受人类活动影响最大的部分。本文结合IGBP和IPCC中有关碳循环的最新报告 ,介绍了全球碳循环中大气、海洋和陆... 近年来 ,碳循环问题日益成为全球变化与地球科学研究领域的前沿与热点问题 ,其中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又是全球碳循环中最复杂、受人类活动影响最大的部分。本文结合IGBP和IPCC中有关碳循环的最新报告 ,介绍了全球碳循环中大气、海洋和陆地生态系统等几个主要碳库的大小及特点 ,并重点介绍了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及其基本过程。总结了当前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的四种主要方法 :清单方法、反演模拟、涡度相关技术和陆地碳循环模式 ,介绍了它们的各自特点以及存在的问题 ,并对陆地碳过程中的不确定性进行了详细分析。此外 ,还简要叙述了当前碳循环研究中待解决的问题和今后的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循环 碳汇 碳库 陆地生态系统 模式
下载PDF
旅游消费生态占用初探——以北京市海外入境旅游者为例 被引量:109
9
作者 席建超 全胜 +1 位作者 成升魁 鲁春霞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224-229,共6页
论文分析了旅游消费生态占用基本构成,提出了旅游消费生态占用计量模型。以北京市海外旅游者为例,对旅游消费生态占用作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北京市海外旅游者每次来京旅行人均生态占用为0.09587km2,约占北京市现有城镇居民年人均生态... 论文分析了旅游消费生态占用基本构成,提出了旅游消费生态占用计量模型。以北京市海外旅游者为例,对旅游消费生态占用作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北京市海外旅游者每次来京旅行人均生态占用为0.09587km2,约占北京市现有城镇居民年人均生态占用的5%。因此,旅游消费生态占用对区域生态占用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是区域生态赤字扩大的重要诱因。进一步分析表明旅游消费生态占用结构组成中,“行”的能量生态占用在总旅游消费生态占用中居绝对主导地位,约占98%,而“吃”、“住”的能量生态占用约占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消费 生态占用 海外旅游者 消费结构
下载PDF
基于元胞自动机模型的土地利用变化模拟——以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例 被引量:116
10
作者 杨俊 解鹏 +3 位作者 席建超 全胜 李雪铭 马占东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461-475,共15页
元胞自动机模型已经成为模拟土地利用变化的重要方法。传统土地模拟方法中侧重于通过分析影响土地利用变化的因素来构建预测模型,较少从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及其相互作用的空间角度来关注模型构建。本文以1998年、2004年和2009年1:10000土... 元胞自动机模型已经成为模拟土地利用变化的重要方法。传统土地模拟方法中侧重于通过分析影响土地利用变化的因素来构建预测模型,较少从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及其相互作用的空间角度来关注模型构建。本文以1998年、2004年和2009年1:10000土地利用数据,利用Python语言结合GDAL与Numpy类库实现局部土地利用竞争的元胞自动机模型原型开发,并用于模拟大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1998-2009年土地利用变化模拟。研究结果:1建立了发掘多地类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试验方法,研究适用于具有明确物理意义的多地类元胞自动机模拟模型;2该模型具有好的模拟精度,对建设用地、农用地和林地等3种不同类型用地进行同时模拟,其对应Kappa系数分别为0.762,0.634和0.678;3该模型建立了研究不同种地类协调作用的基本方法,可以用于进一步研究土地利用变化地类之间驱动原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局部土地利用竞争 元胞自动机模型 土地利用变化 模拟 大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
原文传递
1981~2010年中国气候区划 被引量:113
11
作者 郑景云 卞娟娟 +3 位作者 全胜 郝志新 尹云鹤 廖要明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0期3088-3099,共12页
根据我国658个站1981~2010年日气象观测数据,以日平均气温稳定≥10℃的日数、年干燥度、7月平均气温为划分温度带、干湿区、气候区的主要指标,以1月平均气温、年降水量为温度带、干湿区划分的辅助指标,并参考日平均气温稳定≥10℃的积... 根据我国658个站1981~2010年日气象观测数据,以日平均气温稳定≥10℃的日数、年干燥度、7月平均气温为划分温度带、干湿区、气候区的主要指标,以1月平均气温、年降水量为温度带、干湿区划分的辅助指标,并参考日平均气温稳定≥10℃的积温及极端最低气温的多年平均值等指标,对我国1981~2010年气候状况进行了区划,将我国分为12个温度带、24个干湿区、56个气候区.与1951~1980年相比,受气候增暖影响,1981~2010年间我国东部多个温度带界线出现了北移,其中暖温带北界东段最大北移超过1个纬度,北亚热带北界东段平均北移1个纬度,中亚热带北界中段最大北移2个纬度,南亚热带北界西段北移0.5~2.0个纬度;西部因受地形影响,温度带水平移动不显著,但在青藏高原有亚寒带范围缩小、温带范围扩大趋势.同时,因华北、东北东南部、西北东部降水减少,北方半干旱与半湿润分界线东移与南进,其中36°~41°N间的移动幅度达0.5~2.5经度;但西北的河西走廊、新疆及青藏高原的干旱区、半干旱区总体转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1981~2010年 气候区划 区划界线变化
原文传递
旅游资源群:概念特征、空间结构、开发潜力研究——以全国汉地佛教寺院旅游资源为例 被引量:87
12
作者 席建超 全胜 +1 位作者 成升魁 徐继填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91-98,共8页
旅游资源群是指占据一定地理空间同类旅游资源的集合体,是区域旅游资源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它强调从整体出发,研究旅游资源的属性特征,这对于旅游资源合理开发和可持续利用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该文讨论了旅游资源群的概念,... 旅游资源群是指占据一定地理空间同类旅游资源的集合体,是区域旅游资源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它强调从整体出发,研究旅游资源的属性特征,这对于旅游资源合理开发和可持续利用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该文讨论了旅游资源群的概念,分析了旅游资源群的基本特征和空间结构组成及其相互作用机制。认为展开旅游资源群空间结构以及作用机制的研究是对旅游资源进行科学评价和开发的基础,是旅游资源旅游开发潜力的重要决定因素,进而设计出了旅游资源群空间结构和开发潜力的表征指标体系,最后以全国佛教寺院旅游资源群为例,进行了案例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资源群 空间结构 开发潜力 科学评价 佛教寺院
下载PDF
过去2000a中国东部冬半年温度变化序列重建及初步分析 被引量:89
13
作者 全胜 郑景云 +2 位作者 满志敏 方修琦 张丕远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2年第1期169-181,共13页
首先简要介绍了中国历史文献中的冷暖记载及其气候信息提取方法 ,并利用现代仪器观测资料对中国东部地区 (10 5°E以东 ,2 5°~ 40°N)气候变化一致性、站点的空间代表性及贡献率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 ,集成利用物候学... 首先简要介绍了中国历史文献中的冷暖记载及其气候信息提取方法 ,并利用现代仪器观测资料对中国东部地区 (10 5°E以东 ,2 5°~ 40°N)气候变化一致性、站点的空间代表性及贡献率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 ,集成利用物候学与统计学方法 ,根据近年收集、整理的历史文献冷暖记载及其过去有关研究结果 ,对中国东部地区过去 2 0 0 0a冬半年的温度状况进行了定量推断 ,建立了中国东部地区过去 2 0 0 0a分辨率为 10~ 30a的冬半年温度距平变化序列 ,分析了中国东部过去 2 0 0 0a的冷暖变化特征 ,并将其与自然证据进行了对比。主要结论是 :自公元初起 ,中国东部的冬半年温度在波动中下降 ,至 490’s前后下降到最低点 ,降温率达 0 17℃ / 10 0a ,最冷时期的 30年平均值较 195 1—1980年均值低 1℃。此后气候转暖进入温暖期 ,在以温暖气候为主的 5 70’s— 1310’s中 ,温度在波动中略呈上升趋势 ,其间暖峰时期 30a平均温度值较 195 1— 1980年高 0 3~ 0 6℃ ,最高达 0 9℃ ,暖峰之间冷谷的 30a平均温度值较 195 1— 1980年低 0 5~ 0 7℃。 1310’s之后气候又迅速转冷 ,温度再次迅速下降 ,并保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上波动 ,其间 4个冷谷的 30a温度平均值较 195 1— 1980年低 0 6~ 0 9℃ ,最低达 1 1℃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东部 冬半年温度 古气候 气候信息 冷暖记载
下载PDF
过去2000年中国气候变化研究的新进展 被引量:103
14
作者 全胜 郑景云 +4 位作者 郝志新 张学珍 方修琦 王欢 闫军辉 《地理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248-1258,共11页
回顾过去2000年中国气候变化的研究历史,总结了本领域在最近10年的新成果,并对未来研究动向进行了展望。主要内容包括:代用证据采集、过去2000年温度序列重建与冷暖期辨识、降水及干湿序列重建与变化特征分析、过去千年气候变化模拟与... 回顾过去2000年中国气候变化的研究历史,总结了本领域在最近10年的新成果,并对未来研究动向进行了展望。主要内容包括:代用证据采集、过去2000年温度序列重建与冷暖期辨识、降水及干湿序列重建与变化特征分析、过去千年气候变化模拟与机制诊断、历史气候变化影响分析等。主要进展体现在:加密了中国气候变化代用资料的空间覆盖度,提升了2000年气候变化序列重建、资料分析和影响辨识等研究的定量化程度,深化了对中国过去2000年气候在年代—百年尺度的变化特征及其形成机制与影响的认识。为进一步揭示地球系统的变化规律,特别是更深入认识中国气候的时空变化规律提供了更好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中国 过去2000年 进展 展望
原文传递
应对国际CO2减排压力的途径及我国减排潜力分析 被引量:95
15
作者 刘燕华 全胜 +1 位作者 何凡能 程邦波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675-682,共8页
在分析国际气候变化谈判形势和我国面临的CO2减排压力后,综合国家发展规划与国内外科技研发进展,提出应对持续增加的国际CO2减排压力的八条途径。其中,通过改善能源结构、提高能源效率、全民节能减排、增大陆海碳汇、重视产能转移等国... 在分析国际气候变化谈判形势和我国面临的CO2减排压力后,综合国家发展规划与国内外科技研发进展,提出应对持续增加的国际CO2减排压力的八条途径。其中,通过改善能源结构、提高能源效率、全民节能减排、增大陆海碳汇、重视产能转移等国内途径,在实现现有国家发展规划的前提下,可在2005-2020年累计减排507.3亿吨CO2,以实际贡献回应国际压力;同时,通过参与科学讨论、增大排放份额等国际途径,以减轻国际压力,争取更多的时间和更大的回旋空间。从根本上看,应对国际CO2减排压力还要走依靠科技创新和进步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2减排 能源结构 产能转移 碳汇
下载PDF
旅游地乡村聚落用地格局演变的微尺度分析——河北野三坡旅游区苟各庄村的案例实证 被引量:96
16
作者 席建超 赵美风 全胜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1707-1717,共11页
采取参与性农村评估PRA、GIS技术和高清遥感影像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25年来典型旅游村庄苟各庄村土地用地格局的变化规律。研究发现:①苟各庄村土地利用经历缓慢起步阶段、快速扩展阶段和平稳提升阶段三个时期,实现了从核心到外围,从平... 采取参与性农村评估PRA、GIS技术和高清遥感影像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25年来典型旅游村庄苟各庄村土地用地格局的变化规律。研究发现:①苟各庄村土地利用经历缓慢起步阶段、快速扩展阶段和平稳提升阶段三个时期,实现了从核心到外围,从平面到立体的双重拓展,集约化程度不断提升;②苟各庄村土地利用格局变化过程与传统乡村功能解构和村庄"旅游化"过程相伴而生,逐步由从单一的村民居住型用地逐步向满足旅游者需求的住宿、购物、餐饮、娱乐等复合型用地转变。③自然地理环境框定了乡村聚落空间拓展的基本格局走向,市场需求快速增长是村庄功能转化的根本动力,农户行为的理性调整是村庄土地利用变化的内在动因,政府调控是村庄用地维持相对稳定的重要诱因,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共同驱动村庄用地格局的变化。④村庄用地格局的变化是乡村发展转型进程的综合表现形式之一。研究发现乡村用地格局演变伴随着乡村城镇化的过程,呈现出周期性特征,目前苟各庄村已进入以特色旅游城镇发展为导向的转型升级阶段。对乡村旅游发展而言,原有用地模式具有不可持续性。因此,要促进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必须针对旅游型乡村用地特点和要求,充分考虑现有乡村聚落旅游用地需求,加强乡村用地规划设计和建设管理,并完善相配套的制度体系,实现乡村旅游用地模式由传统内生型"人口增长+生活需求"模式驱动,向外向型的"旅游需求+人口增长"驱动模式的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地 乡村聚落 土地利用 微尺度 苟各庄村 河北野三坡
原文传递
国际温室气体减排方案评估及中国长期排放权讨论 被引量:91
17
作者 丁仲礼 段晓男 +1 位作者 全胜 张志强 《中国科学(D辑)》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1659-1671,共13页
本文对IPCC,UNDP和OECD等7个全球CO2减排方案做了模拟,发现在分配2006~2050年各国排放权时,这些方案不但没有考虑历史上(1900~2005年)发达国家的人均累计排放量已是发展中国家7.54倍的事实,而且还为发达国家设计了比发展中国家大2.3~... 本文对IPCC,UNDP和OECD等7个全球CO2减排方案做了模拟,发现在分配2006~2050年各国排放权时,这些方案不但没有考虑历史上(1900~2005年)发达国家的人均累计排放量已是发展中国家7.54倍的事实,而且还为发达国家设计了比发展中国家大2.3~6.7倍的人均未来排放权,这将大大剥夺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权益.由此本文明确指出:IPCC等方案违背了国际关系中的公平正义原则,也违背了"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因此没有资格作为今后国际气候变化谈判的参考.本文同时预测了中国在强力推动低碳技术应用情景下2006~2050年的排放预期,并将此结果同全球其他国家和国家集团作了比较,发现即使在450~470ppmv这样严格的大气CO2浓度控制目标下,中国亦有足够的逻辑和道义支持,获得与这个预期相当的排放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2减排 人均累计排放 排放权
原文传递
SARS对中国入境旅游人数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89
18
作者 朱迎波 全胜 +3 位作者 魏小安 董培南 何连生 彭唬 《地理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551-559,共9页
今年爆发的SARS对中国旅游业冲击很大。本文利用双变量ARIMA模型 ,结合突发事件后人的心理发展变化曲线研究本次突发事件对入境旅游人数的影响。根据同类事件旅游心理恢复期的研究 ,结合中国实际情况 ,笔者讨论了恢复期分别为 1 2、 1 8... 今年爆发的SARS对中国旅游业冲击很大。本文利用双变量ARIMA模型 ,结合突发事件后人的心理发展变化曲线研究本次突发事件对入境旅游人数的影响。根据同类事件旅游心理恢复期的研究 ,结合中国实际情况 ,笔者讨论了恢复期分别为 1 2、 1 8、 2 4个月时 ,SARS对入境旅游人数的影响。当恢复期为 1 2个月时 ,入境旅游同比增长率平均降幅为 1 7 96 % ,入境旅游人数共减少 2 384 93万人次 ;当恢复期为 1 8个月时 ,入境旅游同比增长率平均降幅为 1 7 0 7% ,入境旅游人数共减少 31 1 7 0 3万人次 ;当恢复期为 2 4个月时 ,入境旅游同比增长率平均降幅为 1 6 5 5 % ,入境旅游人数共减少 385 2 33万人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ARS 双变量ARIMA模型 心理承受能力 入境旅游人数
下载PDF
过去40年中国气候与物候的变化研究 被引量:82
19
作者 全胜 郑景云 +1 位作者 张学霞 郝志新 《自然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0期1048-1053,共6页
根据中国近40年的日气候观测资料与物候观测资料,分析了近40年中国气温、降水与自然物候的变化趋势及其区域差异.结果表明:(1)近40年来,从全国平均状况看,较为明显的升温阶段出现在1980年以后.其中升温率最大的时期为非生长期,最小的时... 根据中国近40年的日气候观测资料与物候观测资料,分析了近40年中国气温、降水与自然物候的变化趋势及其区域差异.结果表明:(1)近40年来,从全国平均状况看,较为明显的升温阶段出现在1980年以后.其中升温率最大的时期为非生长期,最小的时期为生长期.从区域变化差异看:东部大部分地区、青藏高原的东南部和新疆的部分地区生长期温度在1980年以后都有不同幅度的上升,其中升幅最大的地区出现在华北;降温区则出现在秦岭以南的广大地区(包括西南地区东部、长江中游)以及新疆的部分地区.(2)生长期期间,全国平均降水在近40年中存在明显的准年代波动,却没有明显的增加或减少趋势.但1980年以后,生长期期间降水趋势变化的区域差异却较为明显:新疆、东北及长江中下游的部分地区降水增加,而除此之外的全国大多数地区则以降水减少占绝对优势;其中华北地区的降水减少最为明显.(3)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的东北、华北、西北、长江下游地区与云南南部春季物候期提前,西南地区东部、长江中游地区春季物候期推迟;这一变化趋势与中国生长期期间的温度变化趋势相对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气候变化 物候变化 过去40年 区域差异 气温 降水 自然物候 升温率 升温阶段
下载PDF
西部旅游开发战略模式的探讨 被引量:72
20
作者 吴殿廷 全胜 +4 位作者 徐继填 陈田 牛亚菲 席建超 李小丽 《旅游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9-13,共5页
西部旅游开发已进入加速阶段 ,面临着加入WTO后的挑战和东部地区的激烈竞争 ,文章从战略高度对西部旅游开发战略进行概括 ,提出经营管理、产品开发和空间布局等三大模式 ,即政府主导与企业化、主要是集团运作相结合的管理运营模式 ,三... 西部旅游开发已进入加速阶段 ,面临着加入WTO后的挑战和东部地区的激烈竞争 ,文章从战略高度对西部旅游开发战略进行概括 ,提出经营管理、产品开发和空间布局等三大模式 ,即政府主导与企业化、主要是集团运作相结合的管理运营模式 ,三优 (优势资源→优势产品→优势产业 )转化的产品开发模式 ,以点带面的据点式与以线穿点的点轴式结合的空间布局模式 ,文章阐述了这些模式的内涵、意义和实施步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开发 战略模式 西部地区 中国 产品开发 空间开发模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