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6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颅骨缺损修补术208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27
1
作者 杨炳湖 杨魁元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2年第2期173-174,共2页
目的 :探讨颅骨缺损修补手术材料的选择及手术方式、时机、手术技巧与术后并发症之间的关系 ,促进合理选择颅骨修补材料 ,改善手术技巧以预防及减少并发症。方法 :总结 2 0 8例颅骨缺损修补术手术材料、手术方式及手术时机的选择与术后... 目的 :探讨颅骨缺损修补手术材料的选择及手术方式、时机、手术技巧与术后并发症之间的关系 ,促进合理选择颅骨修补材料 ,改善手术技巧以预防及减少并发症。方法 :总结 2 0 8例颅骨缺损修补术手术材料、手术方式及手术时机的选择与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及处理的经验。结果 :采用种植性仿生颅骨修补 130例 ,有机玻璃修补 5 0例 ,钛合金片修补 15例 ,自体颅骨修补 13例。出现近期并发症的 2 6例中头皮下积液 15例 ,硬膜外血肿 6例 ,硬膜下血肿 1例 ,头皮部分坏死颅骨外露 2例 ,感染 2例。远期并发症 14例中癫痫 6例 ,骨板塌陷 5例 ,骨板松动 3例。结论 :合理选择颅骨修补材料 ,选择适宜的手术方式及时机 ,术中精细操作、提高手术技巧能有效地预防及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骨缺损 外科手术 修补术 临床分析 手术方式
下载PDF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血管内介入治疗疗效分析(附32例报告) 被引量:18
2
作者 景英朝 姚晓腾 +3 位作者 郑定柯 刘克君 谢乙团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610-613,共4页
目的分析血管内介入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方法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自2010年1月至2013年10月采用血管内介入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32例(大脑中动脉闭塞22例,颈内动脉闭塞10例1,其中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 目的分析血管内介入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方法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自2010年1月至2013年10月采用血管内介入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32例(大脑中动脉闭塞22例,颈内动脉闭塞10例1,其中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及尿激酶动脉溶栓+碎栓14例,溶栓+碎栓+Solitaire支架拉栓18例。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和疗效,总结并发症的预防经验。结果本组患者复查头颅CT显示血管完全再通18例,部分再通5例,未再通9例。血管再通率为71%。术后发生症状性脑出血2例(6%),发生大面积脑梗死1例(3.1%)。1月后复查MRI脑梗死范围均有所缩小。患者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4~6分,预后良好23例(72%),9例患者遗留较重神经功能障碍,肢体肌力小于Ⅲ级。结论血管内介入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可达到较高的血管再通率、获得较好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动脉溶栓 机械碎栓 支架拉栓
原文传递
有创颅内压监测在特重型颅脑损伤中的应用 被引量:15
3
作者 曾春生 +1 位作者 姚晓腾 林才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13年第9期106-107,共2页
目的:研究有创颅内压在特重型颅脑损伤中的作用。方法:收集22例经手术治疗的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1例。观察组在手术过程当中使用颅内压监测传感器技术。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监测患者的颅内压变化... 目的:研究有创颅内压在特重型颅脑损伤中的作用。方法:收集22例经手术治疗的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1例。观察组在手术过程当中使用颅内压监测传感器技术。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监测患者的颅内压变化,比较两组的手术治疗效果、住院时间以及并发症。结果:观察组手术后治疗效果的评分为(9±3)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2)分,住院时间14d显著少于对照组的19d,并发症的发生率为27%,显著少于对照组的55%,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有创颅内压监测技术可提高特重型颅脑损伤的治疗水平,减少并发症并降低死亡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创颅内压监测 特重型颅脑损伤 应用 治疗效果
下载PDF
早期认知干预对中重型颅脑损伤后认知障碍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14
4
作者 李王安 姚晓腾 +1 位作者 吕一帆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3年第11期65-66,共2页
目的探讨早期认知干预对中重型颅脑损伤后认知障碍患者的康复效果。方法将符合条件存在认知功能障碍的50例中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认知康复组25例和对照组25例,采用洛文斯顿作业疗法认知评定(LOTCA)量表进行认知功能评测。2组均给... 目的探讨早期认知干预对中重型颅脑损伤后认知障碍患者的康复效果。方法将符合条件存在认知功能障碍的50例中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认知康复组25例和对照组25例,采用洛文斯顿作业疗法认知评定(LOTCA)量表进行认知功能评测。2组均给予神经外科专科治疗及常规康复治疗,认知康复组同时进行针对认知障碍的康复训练。治疗3个月后,由同一位神经科医师采用LOTCA量表对2组患者进行评测。结果治疗3个月后,认知康复组定向、知觉、视运动组织、思维运作及注意与集中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认知干预可明显改善中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认知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干预 颅脑损伤 认知障碍
下载PDF
观察镜联合脑室镜治疗高血压脑室铸型出血 被引量:13
5
作者 罗洪海 李百升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505-508,512,共5页
目的探讨观察镜联合脑室镜治疗高血压脑室铸型出血的疗效。方法选择广东省惠州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自2005年6月至2008年6月收治的74例高血压脑室铸型出血患者.分为实验组(34例)及对照组(40例),实验组患者实施观察镜联合脑室镜治疗... 目的探讨观察镜联合脑室镜治疗高血压脑室铸型出血的疗效。方法选择广东省惠州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自2005年6月至2008年6月收治的74例高血压脑室铸型出血患者.分为实验组(34例)及对照组(40例),实验组患者实施观察镜联合脑室镜治疗,对照组实施传统的脑室外引流+尿激酶纤溶治疗,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预后。结果实验组患者侧脑室、第三脑室内血肿术中均大部分清除,平均手术时间50min,恢复至清醒时间平均7d。术后随访6个月,实验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级达到Ⅰ级15例,Ⅱ级12例,Ⅲ级5例,Ⅳ级1例,Ⅴ级1例;而对照组患者Ⅰ级9例,Ⅱ级10例,Ⅲ级12例,Ⅳ级6例,Ⅴ级3例,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S)。结论观察镜联合脑室镜治疗高血压脑室铸型出血可解决传统治疗方法中难以避免及解决的问题,具有可直视操作、微创、恢复快等优势,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观察镜 脑室镜 脑室铸型 高血压
原文传递
微创穿刺引流与钻孔引流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11
6
作者 郑定柯 +1 位作者 姚晓腾 景英朝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6年第4期25-26,共2页
目的分析比较微创穿刺引流与钻孔引流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疗效。方法 100例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钻孔引流治疗,研究组采用微创穿刺引流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以及手术与住院情况。结果两... 目的分析比较微创穿刺引流与钻孔引流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疗效。方法 100例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钻孔引流治疗,研究组采用微创穿刺引流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以及手术与住院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愈率以及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手术时间与住院时间、引流时间短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穿刺引流与钻孔引流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临床疗效均较好,微创穿刺引流操作更简单,安全性高,并发症发生率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创穿刺引流 钻孔引流术 慢性硬膜下血肿 疗效
下载PDF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亚低温治疗凝血功能指标的变化与预后 被引量:11
7
作者 姚晓腾 +5 位作者 谢乙团 李毅毅 陈佳 景英朝 曾春生 林才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1年第21期3-6,共4页
目的观察重型颅脑损伤患者BPC、D-dimer、FIB的变化及与亚低温治疗预后的关系,并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亚低温治疗的准入指标。方法收集重型颅脑损伤患者68例,随机分为亚低温治疗组及常温治疗组,2组患者除低温相关干预措施不同外,其余治... 目的观察重型颅脑损伤患者BPC、D-dimer、FIB的变化及与亚低温治疗预后的关系,并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亚低温治疗的准入指标。方法收集重型颅脑损伤患者68例,随机分为亚低温治疗组及常温治疗组,2组患者除低温相关干预措施不同外,其余治疗方案均相同。治疗时观察分析各患者BPC、D-dimer、FIB变化与预后的相关性。结果 FIB在伤后6 h内,D-dimer在伤后12 h内均出现异常增高,两者在亚低温治疗患者上升程度均较常温组低,随后出现下降趋势。亚低温组无需血小板治疗者的疗效较需输注血小板治疗者好(P=0.000)。结论在颅脑损伤后6 h内开始实施亚低温治疗可以改善预后。曾发BPC<50×109/L患者,预后差,可作为评价预后的指标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低温 凝血功能 血小板 准入指标
下载PDF
脑水肿发病机制及治疗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8
作者 任万印 《医学综述》 2012年第6期822-824,共3页
脑水肿是神经科最常见的病症,其发病机制复杂,相关因素很多。只有充分认识其发病机制才能为其治疗提供新思路。目前对其发病机制研究较多的是血脑屏障功能改变,特别是对参与血脑屏障功能的水通道蛋白及基质金属蛋白,而对细胞间连接的变... 脑水肿是神经科最常见的病症,其发病机制复杂,相关因素很多。只有充分认识其发病机制才能为其治疗提供新思路。目前对其发病机制研究较多的是血脑屏障功能改变,特别是对参与血脑屏障功能的水通道蛋白及基质金属蛋白,而对细胞间连接的变化较少提及,今后细胞间连接可能成为新的研究热点。脑水肿治疗方法较多,主要是药物保守脱水,若效果不佳则需手术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水肿 发病机制 治疗
下载PDF
颅内动脉瘤破裂的临床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探讨 被引量:11
9
作者 姚晓腾 +5 位作者 祝刚 谢乙团 景英朝 马宝新 李毅毅 曾春生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1年第21期6-9,共4页
目的探讨未破裂颅内动脉瘤发生破裂的临床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对184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卡方检验及Logistic多元回归模型,对破裂组(150例)和未破裂组(34例)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 目的探讨未破裂颅内动脉瘤发生破裂的临床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对184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卡方检验及Logistic多元回归模型,对破裂组(150例)和未破裂组(34例)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的首发症状多为头痛(82.0%)、头晕(81.3%),多见于40~60岁,男∶女为1∶1.2。以ACA最常见,AComA其次,ICA最低。单因素分析表明,年龄(P=0.010)、吸烟(P=0.032)、嗜酒(P=0.038)、糖尿病(P=0.022)、瘤直径的大小(P=0.040)与颅内动脉瘤破裂有显著相关性;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年龄、糖尿病是动脉瘤破裂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颅内动脉瘤破裂好发于40~60岁,首发症状以头痛、头晕为主。年龄、糖尿病是动脉瘤破裂的危险因素。年龄≤60岁可增加动脉瘤破裂的风险,相反,糖尿病能降低动脉瘤破裂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破裂 危险因素 蛛网膜下腔出血
下载PDF
小骨窗与传统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9
10
作者 曾春生 +3 位作者 姚晓腾 李王安 林才 赵冬青 《河南外科学杂志》 2014年第4期1-3,共3页
目的比较小骨窗与传统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方法。将2010-08—2013-08间96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8例。观察组进行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对照组进行... 目的比较小骨窗与传统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方法。将2010-08—2013-08间96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8例。观察组进行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对照组进行与传统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采用死亡率、手术时间、手术前后血肿清除率、住院时间及围手术期并发症对高血压脑出血术后的早期治疗效果进行评价,而根据日常生活能力(Activitiesof daily Living,ADL)分级法对高血压脑出血的远期疗效进行评价。结果围手术期观察组出现并发症7例(14.58%)显著少于对照组的15例(31.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的住院时间分别为(24.06±9.41)d和(15.30±6.35)d,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病死率、手术时间、手术前后血肿清除率和住院时间方面,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最近一次随访时,观察组和对照组ADL分级治疗效果恢复良好率分别为64.44%(29/45)和69.56%(32/46),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对于传统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小骨窗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相似,但手术创伤小,并发症少,值得基层医院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脑出血 开颅血肿清除 小骨窗 传统大骨瓣开颅
下载PDF
小骨窗开颅经外侧裂显微手术治疗基底核区中等量脑出血的效果分析 被引量:9
11
作者 李毅毅 马宝新 +2 位作者 郑定柯 姚晓腾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15年第3期110-112,共3页
目的分析探讨小骨窗开颅经外侧裂显微血肿清除术治疗基底核区中等量脑出血的效果。方法以76例基底核区中等量脑出血病人为研究对象,按手术方法分为开颅组(n=37)及引流组(n=39),开颅组采用小骨窗开颅经外侧裂显微血肿清除术,引流组治疗... 目的分析探讨小骨窗开颅经外侧裂显微血肿清除术治疗基底核区中等量脑出血的效果。方法以76例基底核区中等量脑出血病人为研究对象,按手术方法分为开颅组(n=37)及引流组(n=39),开颅组采用小骨窗开颅经外侧裂显微血肿清除术,引流组治疗采用钻孔经颞叶微创穿刺引流术,比较两组病人临床治疗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开颅组病人的疾病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引流组(P<0.05)。开颅组术后3个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SSS)、改良Rankin量表(m RS)和Barthel生活指数明显优于引流组(P<0.05)。开颅组术后30 d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和术后1年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显著高于引流组(P<0.05)。结论小骨窗开颅经侧裂入路显微手术可以有效治疗基底核区中等量的脑出血,可降低病人并发症发生率,提高远近期临床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出血 基底核区 入路 经外侧裂 显微外科手术
下载PDF
早期血肿穿刺吸引联合血肿清除去骨瓣减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 被引量:9
12
作者 晏广 李百升 《中国基层医药》 CAS 2010年第10期1334-1335,共2页
目的 探讨高血压脑出血的合理手术方式.方法 选择74例血肿量较大、颅内压较高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联合组及对照组,其中联合组患者实施早期血肿穿刺吸引联合血肿清除去骨瓣减压术治疗,对照组实施传统的血肿清除去骨瓣减压术治疗... 目的 探讨高血压脑出血的合理手术方式.方法 选择74例血肿量较大、颅内压较高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联合组及对照组,其中联合组患者实施早期血肿穿刺吸引联合血肿清除去骨瓣减压术治疗,对照组实施传统的血肿清除去骨瓣减压术治疗,对两组患者预后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均随访6个月,联合组达到Ⅰ级5例,Ⅱ级12例,Ⅲ级15例,Ⅳ级1例,Ⅴ级1例;而对照组Ⅰ级4例,Ⅱ级11例,Ⅲ级13例,Ⅳ级8例,Ⅴ级4例.两组患者在ADL分级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Wilcoxon W=1 253.000,P=0.005)结论 血肿量较大、颅内压较高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早期行血肿穿刺吸引联合血肿清除去骨瓣减压术是一种合理可行的手术方法,可改善该类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出血 高血压性 穿刺抽液术 颅骨切开术
原文传递
颅内动脉瘤夹闭术中破裂分析及处理 被引量:7
13
作者 祝刚 姚晓腾 +3 位作者 晏广 李志平 景英朝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09年第12期38-39,共2页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夹闭术中破裂的原因及紧急处理。方法分析总结65例颅内动脉瘤夹闭术中破裂的情况及处理。结果65例患者术中破裂10例,其中大脑中分叉部动脉瘤3例,前交通动脉瘤4例,后交通动脉瘤3例,除1例为剪开硬膜时动脉瘤破裂外,其余...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夹闭术中破裂的原因及紧急处理。方法分析总结65例颅内动脉瘤夹闭术中破裂的情况及处理。结果65例患者术中破裂10例,其中大脑中分叉部动脉瘤3例,前交通动脉瘤4例,后交通动脉瘤3例,除1例为剪开硬膜时动脉瘤破裂外,其余9例均于解剖侧裂及动脉瘤瘤颈时破裂。死亡2例,严重残废2例,其余患者恢复良好。结论细致的操作,良好的显露,及时主动控制载流动脉近心端能减少术中破裂机会及术后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术中破裂 显微手术
下载PDF
人工颅骨修补颅骨缺损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 被引量:8
14
作者 徐纲 《福建医药杂志》 CAS 2000年第3期58-59,共2页
关键词 颅脑损伤 颅骨缺损 人工颅骨 手术后并发症
下载PDF
视频回顾对严重多发伤患者规范化接诊与院内救治流程改进效果分析 被引量:7
15
作者 林才 +4 位作者 李王安 施志 陈仪 曾贤梁 徐建安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 2020年第3期323-325,共3页
目的分析视频回顾对严重多发伤患者规范化接诊与院内救治流程改进效果。方法选入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于2017年1月-2018年12月期间,出车接诊120例多发伤患者数据,即损伤严重评分(ISS分数)多25分的患者,对就诊时间,将前60例患者予以基础方... 目的分析视频回顾对严重多发伤患者规范化接诊与院内救治流程改进效果。方法选入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于2017年1月-2018年12月期间,出车接诊120例多发伤患者数据,即损伤严重评分(ISS分数)多25分的患者,对就诊时间,将前60例患者予以基础方式急救,而后通过视频录像对关键操作指标的时间进行记录,设定为对照组,将后60例患者设定为研究组,抢救后通过视频录像予以回顾,总结同时学习急救流程,强调时间点的有效掌控,提升创伤患者急救时效的观念。对比两组视频回顾的9个时间关键点,同时对视频回顾学习法前后的指标时间进行分析。结果两组除多功能监护时间对比无差异性(P>0.05),其余指标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急诊救治用时、抢救成功率、患者转运缺陷、抢救物品单元缺失率优于对照组。结论将视频回顾方法应用于诊疗中,有利于创伤急救时效性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频回顾严重多发伤 规范化 救治流程 效果分析
下载PDF
大脑功能区胶质瘤显微手术治疗 被引量:7
16
作者 李王安 +2 位作者 蔡淑宜 姚晓腾 林才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16年第2期77-78,共2页
目的总结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大脑功能区胶质瘤的临床经验。方法回顾分析22例大脑功能区胶质瘤病例资料,均实施显微外科切除术,其中19例病人采取体表投影定位肿瘤、设计切口,3例病人采用神经导航辅助设计切口;9例采用术中B超辅助定位肿瘤... 目的总结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大脑功能区胶质瘤的临床经验。方法回顾分析22例大脑功能区胶质瘤病例资料,均实施显微外科切除术,其中19例病人采取体表投影定位肿瘤、设计切口,3例病人采用神经导航辅助设计切口;9例采用术中B超辅助定位肿瘤边界及判断残余肿瘤。结果功能区胶质瘤全切除19例(86.4%),次全切除3例(13.6%)。术前合并颅高压征象者在术后均得到缓解。3例术前失语,术后逐渐改善2例;15例术前肢体偏瘫的病人均在术后1~3个月内逐渐好转。无手术死亡及发生严重并发症病例。结论在切除大脑功能区胶质瘤时娴熟使用显微外科技术损伤小、并发症少、全切除率高,有条件时术中应更多辅助神经导航和B超等定位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胶质瘤 功能区 大脑 显微外科手术 神经导航
下载PDF
23.4%高渗盐水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并颅内高压效果分析 被引量:6
17
作者 吴培钿 马宝新 《河南外科学杂志》 2016年第4期5-7,共3页
目的探讨23.4%高渗盐水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并颅高压的效果。方法随机将100例重型颅脑损伤并颅高压患者分为2组,各50例。观察组输注23.4%高渗盐水,对照组给予20%甘露醇。比较2组颅内压监测时间、ICU住院时间,2周病死率,颅内压高负荷的累积... 目的探讨23.4%高渗盐水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并颅高压的效果。方法随机将100例重型颅脑损伤并颅高压患者分为2组,各50例。观察组输注23.4%高渗盐水,对照组给予20%甘露醇。比较2组颅内压监测时间、ICU住院时间,2周病死率,颅内压高负荷的累积率及每日颅内压高负荷时间的差异。结果观察组的ICU住院时间少于对照组,颅内压高负荷的累积率及每日颅内压高负荷的时间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ICP监测时间与2周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快速注射高渗盐水在降低颅内压高负荷的累积率及颅内压高负荷时间比甘露醇效果更好,可缩短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ICU住院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渗盐水 重型颅脑损伤 颅内高压
下载PDF
自配营养液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肠内营养中的应用 被引量:6
18
作者 郑秀先 李雪松 +2 位作者 李秀芳 李琦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下旬版)》 2007年第5期1-3,共3页
目的探讨自配营养液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肠内营养支持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52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自配营养液组54例,商品营养液组52例和普通流质组46例。除肠内营养物不同外,其他治疗措施及静脉营养物保持一致,比较各组患者... 目的探讨自配营养液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肠内营养支持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52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自配营养液组54例,商品营养液组52例和普通流质组46例。除肠内营养物不同外,其他治疗措施及静脉营养物保持一致,比较各组患者近、远期营养状况,临床并发症及临床预后的差异。结果自配营养液组与商品营养液组在患者营养状况、生化指标及临床预后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普通流质组比较,自配营养液组在改善临床预后及营养状态上有明显优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配营养液用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肠内营养支持治疗,是一种简单、经济、有效的方法,能显著提高患者抗应激能力,并改善临床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脑损伤 肠内营养 预后
下载PDF
无创颅内压监护在迟发创伤性颅内血肿中的应用 被引量:6
19
作者 李雪松 郑秀先 +4 位作者 李琦 李群香 祝刚 杨炳湖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09年第2期108-109,共2页
目的探讨无创颅内压(NICP)监护在迟发性创伤性颅内血肿(DTIH)临床诊治中的应用。方法应用NICP监测技术前瞻性地对86例中、重型创伤性脑损伤(TBI)患者的颅内压(ICP)进行动态监护,评价NICP监护在发现DTIH中的作用。结果86例TBI患者经CT证... 目的探讨无创颅内压(NICP)监护在迟发性创伤性颅内血肿(DTIH)临床诊治中的应用。方法应用NICP监测技术前瞻性地对86例中、重型创伤性脑损伤(TBI)患者的颅内压(ICP)进行动态监护,评价NICP监护在发现DTIH中的作用。结果86例TBI患者经CT证实有17例为DTIH,其中15例需手术治疗,发现时间为伤后6~74h,平均19.6h。监测结果显示迟发血肿侧ICP较对侧明显增高[(380±62)mmHg:(254±56)mmHg,P<0.01],而且明显高于69例伤后24h无DTIH患者的平均ICP[(380±62mmHg:(242±65)mmHg,P<0.01]。16例监测到ICP增高与CT检查结果吻合(94.1%)。结论NICP监护是一种简单、无创、有效的TBI监护技术,对早期诊断DTIH可提供重要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脑损伤 迟发颅内血肿 无创颅内压监测 闪光视觉诱发电位
下载PDF
急重型硬膜下血肿术中应用快速硬膜网状切开 被引量:6
20
作者 李王安 +1 位作者 姚晓腾 吕一帆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07-408,共2页
目的研究快速硬膜网状切开在急重型硬膜下血肿开颅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自2011年1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30例急重型硬膜下血肿患者术中行快速硬膜网格状切开,使硬膜下血肿均匀缓慢排出,达到有效缓解颅高... 目的研究快速硬膜网状切开在急重型硬膜下血肿开颅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自2011年1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30例急重型硬膜下血肿患者术中行快速硬膜网格状切开,使硬膜下血肿均匀缓慢排出,达到有效缓解颅高压目的,待血肿排出满意后再常规剪开硬膜继续手术。结果本组患者急性硬膜下血肿均得到满意清除,3个月后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评估良好或轻残8例,中残13例,重残或植物状态5例,死亡4例,好转率为70%;术中急性脑膨出的发生率为23.3%(7/30),优于常规方法。结论在急重型硬膜下血肿患者开颅术中快速行硬膜网状切开既能快速清除血肿又能控制性平衡减压.有效降低死残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硬膜下血肿 硬膜网状切开 神经外科手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