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58篇文章
< 1 2 2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上海城市园林植物群落的物种丰富度调查 被引量:82
1
作者 杨学军 林源祥 +1 位作者 胡文 唐东芹 《中国园林》 2000年第3期67-69,共3页
本文调查了上海城市园林植物群落的物种丰富度 ,按区域类型、功能目标类型和不同面积等级进行了统计 ,分析其格局和变化规律 ,并根据调查研究结果提出了适于充分利用植物资源的城市园林植物群落面积 。
关键词 上海 园林植物群落 物种丰富度 城市绿化
下载PDF
上海城市绿化利用树种资源的现状与发展对策 被引量:32
2
作者 杨学军 唐东芹 +1 位作者 钱虹妹 胡文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2000年第4期30-33,共4页
在对上海城市园林植物群落进行树种调查的基础上 ,统计了常用城市绿化树种资源数量、各树种的应用频率以及各类型园林植物群落的加权平均树种数量等指标 ,对上海城市绿化树种资源利用现状和影响因子进行初步分析 ,提出了若干发展对策。
关键词 城市绿化 树种资源利用 发展对策 上海
下载PDF
硫酸镁联合硫酸沙丁胺醇治疗小儿中-重度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的疗效 被引量:35
3
作者 翁蔚琪 谢文龙 胡文 《中华全科医学》 2018年第9期1479-1482,共4页
目的评价在小儿中-重度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的治疗中应用硫酸镁联合硫酸沙丁胺醇雾化吸入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2015年1月—2017年1月台州市肿瘤医院收治的99例中-重度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患儿随机分为硫酸镁(33例)、沙丁胺醇组(33例... 目的评价在小儿中-重度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的治疗中应用硫酸镁联合硫酸沙丁胺醇雾化吸入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2015年1月—2017年1月台州市肿瘤医院收治的99例中-重度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患儿随机分为硫酸镁(33例)、沙丁胺醇组(33例)和联合应用组(33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分别给予硫酸镁、沙丁胺醇和硫酸镁联合沙丁胺醇雾化吸入,比较治疗前后的FEV1、PEF及FEV1%和PEF%、临床疗效、治疗情况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后,3组患者FEV1和PEF绝对值以及FEV1和PEF占预计值的百分比具有明显增长,其中联合应用组的改善幅度最大,沙丁胺醇组次之,硫酸镁组最小。硫酸镁组、沙丁胺醇组和联合应用组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66.67%、69.70%和93.94%,联合应用组明显高于硫酸镁组和沙丁胺醇组(P<0.016 7);硫酸镁组和沙丁胺醇组的总有效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6 7)。联合应用组患儿的总住院时间、机械通气和ICU留治率以及治疗时间均显著低于硫酸镁组和沙丁胺醇组(均P<0.05);硫酸镁组的总住院时间、机械通气和ICU留治率以及治疗时间均显著高于沙丁胺醇组(P<0.05)。硫酸镁组、沙丁胺醇组和联合应用组的不良反应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2.12%、9.09%和18.18%,均P>0.05)。结论在小儿中-重度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的治疗中应用硫酸镁联合硫酸沙丁胺醇雾化吸入具有较好的疗效,能够显著改善肺功能,降低机械通气的使用率,且安全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 硫酸镁 沙丁胺醇 肺功能 儿童
原文传递
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血hs-CRP、FIB及HCY的关系 被引量:36
4
作者 程海涛 胡文 《内科急危重症杂志》 2018年第4期306-308,共3页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血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及血同型半胱氨酸(HCY)的关系。方法:收集60例ACI患者,其中斑块组25例,非斑块组35例。同时选取60例体检健康的成年人作为对照组。观察AC...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血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及血同型半胱氨酸(HCY)的关系。方法:收集60例ACI患者,其中斑块组25例,非斑块组35例。同时选取60例体检健康的成年人作为对照组。观察ACI组和对照组以及斑块组和非斑块组血hs-CRP、FIB及HCY水平的差异,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结果:ACI组患者的血hs-CRP、FIB及HCY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且斑块组高于非斑块组(P <0. 05);斑块组患者甘油三酯(TG)和低密度脂蛋白(LDL-C)水平明显高于非斑块组(P <0. 05),而血TC、HDL-C水平无明显差异(P> 0. 05);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hs-CRP、HCY水平是ACI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OR=4. 315、5. 208和4. 553)。结论:ACI患者颈动脉硬化斑块的形成与血hs-CRP、HCY水平密切相关,可作为临床监测的重要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炎症细胞因子 同型半胱氨酸
下载PDF
一氧化氮与神经损伤 被引量:19
5
作者 胡文 刘景生 任民峰 《生理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4期300-304,共5页
NO具有广泛的生理功能,但过量产生或释放时可直接导致神经毒性,神经损伤可诱导NOS表达和促进NO过量释放,NOS抑制剂在中枢神经系统缺血、创伤和退行性疾病中具有明显的神经保护作用,而NOS神经元又能抵抗损伤。
关键词 神经损伤 一氧化碳
下载PDF
早期护理干预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智力和运动功能及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30
6
作者 项丽华 胡文 《中国现代医生》 2014年第17期99-102,共4页
目的探讨早期护理干预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患儿的智力和运动功能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90例新生儿HIE随机分为护理干预组和常规护理组。常规护理组予以常规护理干预,护理干预组予以早期护理干预,两组均干预24个月。结果随访6、1... 目的探讨早期护理干预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患儿的智力和运动功能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90例新生儿HIE随机分为护理干预组和常规护理组。常规护理组予以常规护理干预,护理干预组予以早期护理干预,两组均干预24个月。结果随访6、12个月,护理干预组患儿MDI和PDI均明显高于常规护理组(P<0.05);随访24个月,护理干预组患儿适应能力、大运动能力、精细运动能力、语言能力和社交能力均明显优于常规护理组(P<0.05);同时护理干预组神经系统后遗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护理组(χ2=5.07,P<0.05)。结论早期护理干预可提高新生儿HIE患儿运动发育和智力发育水平,减少神经系统后遗症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 缺氧缺血性脑病 早期护理 智力 运动 预后
下载PDF
人免疫球蛋白辅助治疗小儿重症肺炎有效性及安全性的Meta分析 被引量:28
7
作者 陈艳黎 郑艳玲 +2 位作者 徐卉年 余立平 胡文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7年第1期4-7,13,共5页
目的评价人免疫球蛋白辅助治疗小儿重症肺炎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为临床提供循证依据。方法计算机检索Pub Med、中国知网(CNKI)、维普网(VIP)、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等数据库,并手工检索相关参考文献,筛选检索有关人免疫球蛋白治疗小儿重... 目的评价人免疫球蛋白辅助治疗小儿重症肺炎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为临床提供循证依据。方法计算机检索Pub Med、中国知网(CNKI)、维普网(VIP)、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等数据库,并手工检索相关参考文献,筛选检索有关人免疫球蛋白治疗小儿重症肺炎的随机对照研究(RCT),检索时间为从建库至2016年8月。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治疗,试验组患儿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人免疫球蛋白。采用Rev Man 5.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14篇文献,包括1 353例患儿,其中对照组670例、试验组683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试验组患儿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相对危险度(RR)=1.12,95%CI(1.07,1.16),P<0.000 01〕,住院时间〔均数差(MD)=-1.55,95%CI(-2.03,-1.07),P<0.000 01〕、体温恢复正常时间〔MD=-1.25,95%CI(-1.64,-0.86),P<0.000 01〕、咳嗽消失时间〔MD=-1.50,95%CI(-1.84,-1.17),P<0.000 01〕和肺部啰音消失时间〔MD=-1.50,95%CI(-1.91,-1.09),P<0.000 01〕短于对照组。两组患儿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0.57,95%CI(0.26,0.95),P=0.16〕。结论现有文献证据表明,人免疫球蛋白辅助治疗小儿重症肺炎的临床疗效确切,能有效缩短患儿住院时间、体温恢复正常时间及咳嗽和肺部啰音消失时间,且安全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炎 人免疫球蛋白 儿童 META分析
下载PDF
脾氨肽治疗和预防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发作的疗效及对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 被引量:28
8
作者 王爱飞 叶建敏 +1 位作者 胡文 罗利飞 《中国药物与临床》 CAS 2012年第11期1457-1458,共2页
反复呼吸道感染(RRI)是儿童的常见病,患儿病情常反复发作、迁延不愈,严重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1]。有关RRI的病因与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近年来研究认为其发病机制与儿童的细胞免疫功能低下有关,主要与T淋巴细胞亚群的失调密切相关[2... 反复呼吸道感染(RRI)是儿童的常见病,患儿病情常反复发作、迁延不愈,严重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1]。有关RRI的病因与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近年来研究认为其发病机制与儿童的细胞免疫功能低下有关,主要与T淋巴细胞亚群的失调密切相关[2]。脾氨肽是从新鲜的动物脾脏中提取的一种肽和核苷酸类的复合制剂,具有免疫调节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淋巴细胞亚群 反复呼吸道感染 反复发作 脾氨肽 儿童 细胞免疫功能低下 疗效 预防
下载PDF
我院门诊输液中抗菌药物使用分析 被引量:26
9
作者 王晓旭 郝建秀 胡文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90-491,共2页
目的:调查分析我院门诊输液疗法中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情况。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不合理的抗菌药物用药处方进行分析。结果:1343张处方中,有576张处方使用抗菌药物,其中不合理处方132张,占使用抗菌药物处方的22.92%。且发现有广... 目的:调查分析我院门诊输液疗法中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情况。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不合理的抗菌药物用药处方进行分析。结果:1343张处方中,有576张处方使用抗菌药物,其中不合理处方132张,占使用抗菌药物处方的22.92%。且发现有广谱抗菌药物联用的趋势。结论:我院门诊静脉输液抗菌药物的使用,仍需进一步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液疗法 抗菌药物 合理用药 处方分析
下载PDF
布拉酵母菌散对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血清细胞因子的影响及疗效观察 被引量:22
10
作者 张小青 胡文 《中国药物与临床》 CAS 2014年第1期72-74,共3页
轮状病毒性肠炎是引起婴幼儿腹泻的常见病因, 可引起患儿脱水和电解质紊乱,严重时可危及生命[1].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的发病及免疫机制还不完全明了,近年来研究认为细胞因子水平的异常变化在其发病中起极其重要的作用,其中白细胞介素(IL... 轮状病毒性肠炎是引起婴幼儿腹泻的常见病因, 可引起患儿脱水和电解质紊乱,严重时可危及生命[1].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的发病及免疫机制还不完全明了,近年来研究认为细胞因子水平的异常变化在其发病中起极其重要的作用,其中白细胞介素(IL)-2 和IL-10 是体内参与轮状病毒肠炎重要促炎症细胞因子[2].布拉酵母菌是一种新型的非真菌类口服微生态制剂, 治疗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取得了较好疗效,但其作用机制尚不完全清楚[3].本研究观察了布拉酵母菌散对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血清IL-2 和IL-10 水平的影响及疗效,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 布拉酵母菌 疗效观察 血清细胞因子 轮状病毒性肠炎 促炎症细胞因子 IL-10 细胞因子水平
下载PDF
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联合非营养性吸吮对喂养不耐受早产儿血清胃肠激素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20
11
作者 胡文 应亚萍 金丽虹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2020年第12期1438-1440,1444,共4页
目的探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联合非营养性吸吮对喂养不耐受早产儿血清胃肠激素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9月于台州医院住院治疗的76例喂养不耐受早产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联合组和单用组各38例。单用组早产儿入院后即予... 目的探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联合非营养性吸吮对喂养不耐受早产儿血清胃肠激素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9月于台州医院住院治疗的76例喂养不耐受早产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联合组和单用组各38例。单用组早产儿入院后即予以非营养性吸吮,联合组早产儿在单用组基础上加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溶于母乳中口服或鼻饲给药,0.5 g/次,2次/d。两组对象连用3周。观察两组早产儿治疗前后血清胃肠激素水平的变化,并比较治疗后患儿恢复情况、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3周后,两组早产儿血清胃动素(MTL)和胃泌素(GAS)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上升,且治疗后联合组上升幅度大于单用组(均P<0.05)。联合组早产儿呕吐消失时间、腹胀消失时间、恢复至出生体质量时间及达全胃肠喂养时间均明显短于单用组(均P<0.05)。联合组早产儿临床总有效率(94.7%)显著高于单用组(7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5,P=0.0442)。单用组和联合组分别出现不良反应1例(2.63%)和3例(7.89%),症状均较轻,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6,P>0.05)。结论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联合非营养性吸吮治疗喂养不耐受早产儿的效果较确切,安全性较高,能加快早产儿的恢复,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其能促进MTL和GAS的分泌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喂养不耐受 早产儿 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 非营养性吸吮 胃肠激素
原文传递
117例急诊内科昏迷患者临床分析 被引量:18
12
作者 曹恂 胡文 +1 位作者 陈合凤 夏冬 《中华全科医学》 2012年第10期1633-1633,1647,共2页
目的探讨急诊内科昏迷患者的发病原因及诊治方法,以期为降低临床的误诊率及昏迷患者的病死率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分析北京老年医院急诊内科2010年1月-2011年10月收治的117例昏迷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临床表现、诊疗特点和... 目的探讨急诊内科昏迷患者的发病原因及诊治方法,以期为降低临床的误诊率及昏迷患者的病死率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分析北京老年医院急诊内科2010年1月-2011年10月收治的117例昏迷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临床表现、诊疗特点和方法。结果本研究的117例患者,入院后急诊12 h内,有88例诊断正确,正确率为75.2%,72 h内110例诊断正确,正确率为94.0%。117例患者经治疗后,抢救成功99例,抢救成功率为84.6%。脑出血、脑血栓、心功能衰竭、药物中毒和有机磷中毒发生率高于其它病因,结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昏迷患者的病因较为复杂,病情危急,因此需要快速准确的诊断并开展积极有效的治疗,以降低患者病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诊内科 昏迷 诊断 回顾性分析
原文传递
基于路段时间窗考虑备选路径的AGV路径规划 被引量:19
13
作者 梁承姬 沈珊珊 胡文 《工程设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00-208,共9页
针对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基于卸箱任务的自动导引车(automated guided vehicle,AGV)路径规划问题,结合最优路径数学模型、路径搜索方法和时间窗,提出了一种基于路段时间窗的AGV路径规划方法。首先,在给AGV下派任务的基础上,用最优路径数学... 针对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基于卸箱任务的自动导引车(automated guided vehicle,AGV)路径规划问题,结合最优路径数学模型、路径搜索方法和时间窗,提出了一种基于路段时间窗的AGV路径规划方法。首先,在给AGV下派任务的基础上,用最优路径数学模型为AGV规划出最短路径;其次,用路径搜索方法搜索AGV的备选路径,在路径长度相同的情况下,按照路径中转折次数确定备选路径优先级,转折次数少的备选路径优先级高;最后,在各AGV最短路径下,设置各个路段的时间窗,时间窗无重叠则表明AGV无冲突,对于时间窗重叠的路段,采用在原路径上插入时间窗或者在备选路径上插入时间窗的方法,再进行时间窗重叠测试,若还存在重叠的,则继续调整至最终实现多AGV的无冲突路径规划。为了验证方法的有效性,以8台AGV分区同时工作为例,用实例证明所提出的路径规划方法的避碰效果。结果显示该方法能为多台同时工作的AGV规划出一条无冲突优化路径,并且用时较短;在试验中发现选择在备选路径上插入时间窗的方法效果更好。研究表明所提方法能有效实现AGV的避碰,提高AGV利用率和自动化集装箱码头的运作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动化集装箱码头 AGV 时间窗 路径规划
下载PDF
布拉氏酵母菌联合乳果糖对儿童功能性便秘患者血清肠神经递质指标的影响及疗效 被引量:17
14
作者 胡文 陈玲玲 金丽虹 《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 CAS 2016年第9期706-708,共3页
[目的]探讨布拉氏酵母菌联合乳果糖对儿童功能性便秘(FC)患者血清肠神经递质指标的影响及疗效。[方法]选取儿科门诊治疗的儿童FC患者8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2组患儿均予以多饮水、调整饮食和进行排便锻炼等基础治疗。对... [目的]探讨布拉氏酵母菌联合乳果糖对儿童功能性便秘(FC)患者血清肠神经递质指标的影响及疗效。[方法]选取儿科门诊治疗的儿童FC患者8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2组患儿均予以多饮水、调整饮食和进行排便锻炼等基础治疗。对照组患儿予以乳果糖口服液5ml//次,2次/d,口服。观察组患儿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布拉氏酵母菌散剂0.25g/次,1次/d,温开水冲服,2组患儿疗程均为6周。观察2组患儿治疗前后血清肠神经递质一氧化氮(NO)和生长抑素(SS)指标的变化,并比较其临床效果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对照组及观察组患儿分别失访4例与6例,2组患儿失访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周后,2组患儿血清NO和SS指标较前明显下降,且治疗后观察组血清NO和SS指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在临床总有效率方面,观察组患儿明显高于对照组(χ~2=4.79,P〈0.05)。[结论]布拉氏酵母菌散联合乳果糖治疗儿童FC的疗效及安全性均较佳,作用可能与其能降低血清NO和SS指标,促进胃肠蠕动,缓解便秘症状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性便秘 儿童 布拉氏酵母菌 乳果糖口服液 肠神经递质
原文传递
早期康复护理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15
15
作者 黄春容 胡文 《中国现代医生》 2012年第9期106-107,共2页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护理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64例HIE患儿,随机分为常规护理组和康复护理组,分别予以常规护理和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干预时间12个月。比较两组患儿出生后3、6、12个月的智力发育指数(MDI)和运动...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护理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64例HIE患儿,随机分为常规护理组和康复护理组,分别予以常规护理和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干预时间12个月。比较两组患儿出生后3、6、12个月的智力发育指数(MDI)和运动发育指数(PDI)的变化及后遗症发生率。结果两组患儿出生后6、12个月的MDI和PDI均较出生后3个月明显升高(P<0.05),且康复护理组升高的幅度明显高于常规护理组(P<0.05)。康复护理组发生后遗症3例,常规护理组发生后遗症10例,康复护理组后遗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护理组(χ2=4.73,P<0.05)。结论早期康复护理干预能明显促进HIE患儿智能和运动发育,减少后遗症的发生率,改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 缺氧缺血性脑病 早期康复护理 预后
下载PDF
二肽基肽酶-Ⅳ抑制剂的最新研究进展 被引量:16
16
作者 曾丽丽 丁英杰 +1 位作者 宋宏锐 胡文 《中国药物化学杂志》 CAS CSCD 2009年第1期65-70,共6页
二肽基肽酶(DPP-Ⅳ)抑制剂是最新一代抗糖尿病药物,该文针对DPP-Ⅳ抑制剂的最新进展进行综述,主要介绍了它们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和结构类型等。
关键词 2型糖尿病 DPP-Ⅳ抑制剂 最新研究进展
原文传递
早期康复护理对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神经智力和运动功能发育的影响 被引量:14
17
作者 黄霞娟 胡文 《中国药物与临床》 CAS 2014年第11期1605-1606,共2页
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是围产期窒息导致新生儿中枢神经损伤,引起患儿脑瘫、智力低下和癫痫等神经系统后遗症或死亡的主要原因[1]。新生儿HIE的发病机制迄今国内外无统一的定论,临床上尚无特效的治疗方法与药物[2]。近年来研究发... 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是围产期窒息导致新生儿中枢神经损伤,引起患儿脑瘫、智力低下和癫痫等神经系统后遗症或死亡的主要原因[1]。新生儿HIE的发病机制迄今国内外无统一的定论,临床上尚无特效的治疗方法与药物[2]。近年来研究发现早期康复护理在促进HIE患儿神经行为、智力和运动功能的发育,改善患儿的预后具有积极的作用[3]。本研究观察了早期康复护理对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神经、智力和运动功能发育的影响,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氧缺血性脑病 早期康复护理 中枢神经损伤 HIE患儿 智力低下 功能发育 运动功能 新生儿HIE
下载PDF
脊髓缺血性继发损伤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8
作者 胡文 《国外医学(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分册)》 1992年第5期241-244,共4页
脊髓缺血20分钟Na、K、Ca等离子平衡和自由基代谢发生异常,再灌流后加重,并与继发性截瘫时相一致.脊髓不可逆性缺血后,脊髓蛋白合成障碍、蛋白激酶活性下降、细胞外兴奋性氨基酸浓度升高.
关键词 脊髓 缺血 病理学 再灌注损伤
原文传递
大鼠脊髓腹侧损伤脊髓组织血流量变化 被引量:10
19
作者 杨恒文 胡文 +1 位作者 丁珍明 刘英炳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2期87-90,共4页
用氢清除法测定大鼠腹侧脊髓损伤灰、白质血流量均显著降低,但以灰质更为明显(P<0.05)。邻近损伤节段 T_13血流量虽有所下降、但不如损伤段 T_12明显。脊髓损伤后1小时血流量下降非常显著(P<0.001)。3小时有所恢复、6小时又呈持... 用氢清除法测定大鼠腹侧脊髓损伤灰、白质血流量均显著降低,但以灰质更为明显(P<0.05)。邻近损伤节段 T_13血流量虽有所下降、但不如损伤段 T_12明显。脊髓损伤后1小时血流量下降非常显著(P<0.001)。3小时有所恢复、6小时又呈持续下降趋势。提示:脊髓损伤后脊髓组织血流量变化可能是继发性损伤的主要原因之一,对指导临床治疗有其一定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血流量 大鼠 脊髓
原文传递
NOS抑制剂L-NAME的镇痛、致痛和致瘫作用 被引量:9
20
作者 胡文 孙秀君 +2 位作者 万选才 刘景生 任民峰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309-313,共5页
鞘内注射(it)NOS抑制剂L-NAME0.125~4μmol可剂量依赖性抑制大鼠足底注射Formalin引起的癌症反应,并有7/31大鼠出现迟发性一过性双后肢瘫痪。itLNAME5μmol对正常大鼠无明显影响,但1... 鞘内注射(it)NOS抑制剂L-NAME0.125~4μmol可剂量依赖性抑制大鼠足底注射Formalin引起的癌症反应,并有7/31大鼠出现迟发性一过性双后肢瘫痪。itLNAME5μmol对正常大鼠无明显影响,但10μmol和20μmol均引起明显的痛敏及截瘫.it另一NOS抑制剂氨基胍0.2~1.0μmol也显著抑制Formalin痛定反应,1.25~7.0μmol则引起正常大鼠剂量依赖性痛敏行为,但对后肢运动功能无影响。结果表明脊髓水平NO在痛觉传递与调制中起重要作用,过度抑制NO的产生可引起痛觉敏化和瘫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氧化氮合成酶 L-NAME 脊髓 痛觉 神经损伤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