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8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山苍子油抗霉菌及抑制黄曲霉产毒的有效成分研究 被引量:52
1
作者 余伯良 +1 位作者 周健 张佳宁 《四川轻化工学院学报》 2002年第1期32-36,共5页
采用平板法比较山苍子油及其柠檬醛等5种主要成分对8种霉菌的抗菌效力。结果表明,在培养基pH4.5时,其抗菌效力从强到弱依次为柠檬醛、香茅醛、山苍子油、香叶醇、芳樟醇、甲基庚烯酮。柠檬醛对5种霉菌的最低抑菌浓度为0.10%,而甲基庚烯... 采用平板法比较山苍子油及其柠檬醛等5种主要成分对8种霉菌的抗菌效力。结果表明,在培养基pH4.5时,其抗菌效力从强到弱依次为柠檬醛、香茅醛、山苍子油、香叶醇、芳樟醇、甲基庚烯酮。柠檬醛对5种霉菌的最低抑菌浓度为0.10%,而甲基庚烯酮对6种霉菌的最低抑菌浓度在0.40%或0.40%以上。同时,在对上述6种试剂与黄曲霉产毒关系的实验中还发现,柠檬醛、香茅醛、山苍子油对黄曲霉产生黄曲霉毒素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其中以柠檬醛的抑制作用最强,可以减少85%的黄曲霉毒素产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苍子油 有效成分 霉菌 黄曲霉毒素
下载PDF
浓香型大曲原核微生物群落的PCR-SSCP解析 被引量:46
2
作者 黄治国 +2 位作者 李浩 张强 卫春会 《微生物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1363-1367,共5页
采用PCR-SSCP(单链构象多态性)技术对浓香型大曲发酵过程中原核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发酵各时期曲样的群落结构相似,同时也具有多态性;(2)不同微生物群落具有协同和制约的复杂生态学效应;(3)各时期曲样微生... 采用PCR-SSCP(单链构象多态性)技术对浓香型大曲发酵过程中原核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发酵各时期曲样的群落结构相似,同时也具有多态性;(2)不同微生物群落具有协同和制约的复杂生态学效应;(3)各时期曲样微生物多样性指数均在1.69~2.01之间,群落结构相对较稳定;(4)各曲样微生物群落相似性位于0.67~1.00之间,邻近时期样品间的相似性程度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曲 PCR-SSCP 16S RDNA 微生物群落
原文传递
基于高通量测序的浓香型白酒窖池细菌群落结构分析 被引量:47
3
作者 邓杰 黄治国 +3 位作者 卫春会 杜礼泉 苟云凌 《现代食品科技》 EI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50-55,共6页
本试验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浓香型白酒窖池窖泥微生物群落结构,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窖泥微生物群落结构研究方法和相关数据分析方法,同时得到了川北地区不同窖龄的窖泥微生物群落结构。通过Roche GS junior高通量测序平台对川北地区不... 本试验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浓香型白酒窖池窖泥微生物群落结构,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窖泥微生物群落结构研究方法和相关数据分析方法,同时得到了川北地区不同窖龄的窖泥微生物群落结构。通过Roche GS junior高通量测序平台对川北地区不同窖龄窖泥微生物群落结构进行分析后发现:6口窖池的窖泥主要细菌类群为Firmicutes(厚壁菌门)占79%,Actinobacteria(放线菌门)占4.9%、Bacteroidetes(拟杆菌门)占4.1%、Lentisphaerae(黏胶球形菌门)占3.5%、Synergistetes(互养菌门)占2.5%,其它占6%;其中Clostridiales Family XI.Incertae Sedis随着窖龄的增加呈现减少的趋势,Actinobacteria类群和Synergistetes类群随着窖龄的增加呈现增加的趋势,而Haloplasmataceae类群和Clostridiaceae类群则只在30年窖龄的窖池中有检测出,Syntrophomonadaceae类群在5年窖龄的窖池中均有检出,Lactobacillaceae类群和Porphyromonadaceae类群则只在30年窖龄的一口窖池中是优势细菌类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浓香型白酒窖泥 细菌群落 高通量测序
原文传递
南北方几种高粱酿酒品质分析 被引量:43
4
作者 袁蕊 敖宗华 +4 位作者 刘小刚 沈才洪 丁海龙 任剑 《酿酒科技》 2011年第12期33-36,共4页
对南北两地6个不同品种高粱的理化指标和酿造性能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6种高粱的淀粉和蛋白质含量都比较相近,差异在于其中的3种糯红高粱的直链淀粉均未检出,且支链淀粉含量很高,粗脂肪和单宁含量也较高,而3种北方粳高粱直链淀粉与支... 对南北两地6个不同品种高粱的理化指标和酿造性能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6种高粱的淀粉和蛋白质含量都比较相近,差异在于其中的3种糯红高粱的直链淀粉均未检出,且支链淀粉含量很高,粗脂肪和单宁含量也较高,而3种北方粳高粱直链淀粉与支链淀粉比例接近,为1∶4.3,粗脂肪和单宁含量均较低。对样品高粱的吸水性能、糊化温度以及粘度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其中的3种糯红高粱更适于酿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粱 品质 酿酒
下载PDF
浓香型白酒黄水的应用探索 被引量:39
5
作者 张宿义 卢中明 《酿酒科技》 CAS 2004年第1期40-41,共2页
黄水是浓香型白酒酿造过程中的副产物,含有丰富的醇类、酸类、醛类、酯类等呈香呈味物质和经长期驯化的有益微生物等,按黄水∶酒尾∶大曲粉∶窖泥∶母糟=1∶8.4∶0.12∶0.24∶0.24的比例混合可制备酯化液;可用专用设备处理生产调酒液;... 黄水是浓香型白酒酿造过程中的副产物,含有丰富的醇类、酸类、醛类、酯类等呈香呈味物质和经长期驯化的有益微生物等,按黄水∶酒尾∶大曲粉∶窖泥∶母糟=1∶8.4∶0.12∶0.24∶0.24的比例混合可制备酯化液;可用专用设备处理生产调酒液;可与酒尾混合直接用于灌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水 浓香型白酒 应用 副产物 酯化液 综合处理利用
下载PDF
浓香型白酒酒醅发酵过程中淀粉和还原糖的变化规律研究 被引量:33
6
作者 黄治国 侯海 +2 位作者 李丹宇 杨晓东 《中国酿造》 CAS 2012年第7期107-110,共4页
该试验跟踪采取白酒生产整个发酵期的酒醅样品,采用连续流动化学分析仪分析窖池不同空间位置的酒醅中淀粉、还原糖两个指标在发酵过程中的变化规律,结果发现:发酵过程中酒醅的淀粉含量随发酵时间的增加呈下降趋势,而且发酵前期上层酒醅... 该试验跟踪采取白酒生产整个发酵期的酒醅样品,采用连续流动化学分析仪分析窖池不同空间位置的酒醅中淀粉、还原糖两个指标在发酵过程中的变化规律,结果发现:发酵过程中酒醅的淀粉含量随发酵时间的增加呈下降趋势,而且发酵前期上层酒醅淀粉含量下降最多;发酵中后期三层酒醅淀粉含量缓慢下降;酒醅中的还原糖含量在发酵前期呈上升趋势,下层酒醅中的还原糖含量增加最多;发酵中后期还原糖含量呈下降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浓香型白酒 酒醅 淀粉 还原糖 连续流动化学分析仪
下载PDF
浓香型白酒窖池细菌群落 被引量:30
7
作者 甄攀 黄治国 《微生物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1621-1627,共7页
利用PCR-SSCP技术研究了不同窖龄浓香型白酒窖池细菌群落的变化规律,结果发现:(1)所有窖泥样品均出现9-22条较清晰的条带,其中均表现出较高优势度的条带7条,但各样品优势条带的变化规律不同;(2)所有窖泥样品平均生物多样性指数都在1.93-... 利用PCR-SSCP技术研究了不同窖龄浓香型白酒窖池细菌群落的变化规律,结果发现:(1)所有窖泥样品均出现9-22条较清晰的条带,其中均表现出较高优势度的条带7条,但各样品优势条带的变化规律不同;(2)所有窖泥样品平均生物多样性指数都在1.93-2.82之间,随着窖龄的增加,相同位置样品的多样性指数总体上呈递增趋势;(3)同一窖池不同位置样品的PCR-SSCP图谱相似性指数较高,在0.63-1.00之间,不同窖龄窖池的SSCP图谱相似性指数较低,在0.34-0.76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酒窖池 细菌 PCR-SSCP 16S RDNA 微生物群落
原文传递
酒醅发酵过程中温度变化曲线的实时检测及其数学模型建立 被引量:30
8
作者 黄治国 +1 位作者 程铁辕 李光辉 《酿酒科技》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20-22,25,共4页
温度是影响微生物发酵的重要因素之一,酒醅温度的变化是由环境温度(主要是地温)和窖池微生物生长代谢共同作用的结果。本试验利用窖池温度检测系统对川南某酒厂3口窖池的酒醅温度进行实时检测,绘制出温度变化曲线,并拟合出数学模型。结... 温度是影响微生物发酵的重要因素之一,酒醅温度的变化是由环境温度(主要是地温)和窖池微生物生长代谢共同作用的结果。本试验利用窖池温度检测系统对川南某酒厂3口窖池的酒醅温度进行实时检测,绘制出温度变化曲线,并拟合出数学模型。结果表明,温度变化曲线基本符合"前缓、中挺、后缓落"的传统经验。高斯拟合对温度数据的拟合效果较好,表明利用温度曲线模型预测整个发酵过程中温度曲线的变化趋势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酒 酒醅 发酵 温度 数学模型
下载PDF
浓香型白酒窖池古菌群落研究 被引量:27
9
作者 黄治国 甄攀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91-96,共6页
采用PCR-SSCP技术研究了不同窖龄浓香型白酒窖池古菌群落的变化规律,结果发现:①所有窖泥样品均出现7~12条较清晰的条带,其中第19,26号条带在所有样品中均有检出,且优势度较高;②随着窖龄的增加,窖池不同位置样品的第19号条带优势度基... 采用PCR-SSCP技术研究了不同窖龄浓香型白酒窖池古菌群落的变化规律,结果发现:①所有窖泥样品均出现7~12条较清晰的条带,其中第19,26号条带在所有样品中均有检出,且优势度较高;②随着窖龄的增加,窖池不同位置样品的第19号条带优势度基本上都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第26号条带优势度基本上都呈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③所有窖泥样品平均生物多样性指数都在1.78~2.26之间,随着窖龄的增加,窖壁上层与窖底样品的多样性指数呈增加趋势,窖壁下层样品呈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④不同窖龄窖池SSCP图谱相似性指数较低,在0.17~0.43之间,而同一窖池不同位置样品的相似性指数较高,在0.42~0.95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酒窖池 古菌 PCR-SSCP 16S RDNA 微生物群落
下载PDF
浓香型大曲真核微生物群落的PCR-SSCP解析 被引量:22
10
作者 黄治国 +2 位作者 李浩 张强 沈才萍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42-45,共4页
通过PCR-SSCP分析了浓香型大曲发酵过程中7个曲样中真核微生物群落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在大曲发酵过程中,微生物群落结构复杂,变化多样,不同微生物群落具有协同和制约的复杂生态学效应,并与外界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对大曲发酵过程产生影... 通过PCR-SSCP分析了浓香型大曲发酵过程中7个曲样中真核微生物群落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在大曲发酵过程中,微生物群落结构复杂,变化多样,不同微生物群落具有协同和制约的复杂生态学效应,并与外界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对大曲发酵过程产生影响。大曲发酵过程中温度的升高,对真核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浓香型大曲 PCR—SSCP 18S RDNA 微生物群落
下载PDF
膜过滤技术在白酒除浊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22
11
作者 《酿酒》 CAS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38-40,共3页
用微孔膜进行白酒除浊过滤试验。低度白酒采用孔径为 0 .2 2 μm的膜过滤 ,高度白酒采用孔径为 0 .4 5 μm的膜过滤可以增强酒样的抗冷冻性和自然稳定性 ,并且微量成分损失较少 ,理化卫生指标符合标准要求 ,高度酒还可达到醇和的作用 。
关键词 低度白酒 除浊 膜过滤技术 酒样 微量成分 抗冷 卫生指标 微孔膜 增强 孔径
下载PDF
大曲中酵母菌的分离及其鉴定 被引量:22
12
作者 徐军 +1 位作者 崔德宝 李浩 《酿酒》 CAS 2008年第3期95-97,共3页
本试验对大曲中酵母菌进行分离纯化,共得到8株酵母菌。从形态学和生化鉴定两方面对其进行属的鉴定。将其归入4个属,分别是汉逊酵母属、假丝酵母属、酒香酵母属和德克酵母属。
关键词 大曲 酵母菌 分离 鉴定
下载PDF
耐酸酵母菌的筛选研究 被引量:22
13
作者 李光辉 《四川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4年第3期151-154,共4页
依据白酒厂对酵母菌生产性能的特殊要求,并针对酵母菌的生理特性,采用差异酸度的培养基作选择条件,分别从采集于白酒厂的黄浆水、酒糟、酒曲、窖泥等含菌材料中,经分离、鉴定、筛选等相关技术方法,选择耐酸酵母菌。结果表明:通过酸性梯... 依据白酒厂对酵母菌生产性能的特殊要求,并针对酵母菌的生理特性,采用差异酸度的培养基作选择条件,分别从采集于白酒厂的黄浆水、酒糟、酒曲、窖泥等含菌材料中,经分离、鉴定、筛选等相关技术方法,选择耐酸酵母菌。结果表明:通过酸性梯度差异培养法,分离到的兼性耐酸性酵母菌能在pH≤4的环境下继续表现出较强发酵代谢能力,适宜作白酒发酵生产用菌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酒用酵母菌 酸性培养基 耐酸酵母菌 白酒 发酵生产
下载PDF
茶酒的研制 被引量:21
14
作者 卫春会 甄攀 《酿酒科技》 2009年第1期99-101,104,共4页
茶酒是以茶叶为主要原料,经直接浸提或生物发酵、过滤、陈酿、勾兑而成的一种具有保健功能的饮料酒。利用生物发酵和直接浸提处理茶叶,再将初产品勾兑成5种品质较好、色泽亮黄、口味协调、既有茶味又有酒味的茶酒。茶酒中保健成分众多,... 茶酒是以茶叶为主要原料,经直接浸提或生物发酵、过滤、陈酿、勾兑而成的一种具有保健功能的饮料酒。利用生物发酵和直接浸提处理茶叶,再将初产品勾兑成5种品质较好、色泽亮黄、口味协调、既有茶味又有酒味的茶酒。茶酒中保健成分众多,茶多酚、咖啡碱含量均为1%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健酒 茶叶 发酵 浸提
下载PDF
浓香型白酒酒醅微生物群落代谢分析 被引量:20
15
作者 李光辉 程铁辕 +1 位作者 黄治国 《酿酒科技》 2009年第3期29-32,共4页
利用BIOLOG微生物鉴定系统研究了浓香型白酒酒醅样品的微生物群落代谢特性。结果表明,入窖发酵14~28d期间,下层酒醅微生物群落代谢活性呈先降后升的变化趋势,功能多样性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而且酒醅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的增加与pH值的... 利用BIOLOG微生物鉴定系统研究了浓香型白酒酒醅样品的微生物群落代谢特性。结果表明,入窖发酵14~28d期间,下层酒醅微生物群落代谢活性呈先降后升的变化趋势,功能多样性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而且酒醅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的增加与pH值的显著降低之间存在着重要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酒 酒醅 微生物 群落 代谢
下载PDF
超滤浓缩银耳多糖的研究 被引量:14
16
作者 左勇 吴华昌 《中国医药工业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2期718-720,共3页
采用超滤浓缩银耳多糖,研究了超滤膜的选择、预处理方法、料液的温度、压力和pH对超滤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70kD内压式中空醋酸纤维素超滤膜,在温度25℃,压力0.12~0.15MPa的中性水溶液环境下,较通常的浓缩方法产率提高22.4%。
关键词 银耳多糖 超滤 浓缩
下载PDF
TH-AADY和酯化酶对黄水酯化作用的条件优化 被引量:16
17
作者 左勇 《四川食品与发酵》 2002年第2期24-26,共3页
黄水是浓香型大曲酒生产中的副产物,富含酸、酯成分,本文利用耐高温活性干酵母(TH-AADY)和酯化酶对黄水进行酯化处理,得出酯化最佳条件,大大提高黄水利用价值,减少了黄水的排放量以及对环境的污染,带来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关键词 TH-AADY 黄水 酯化酶 酯化作用 浓香型大曲酒
下载PDF
我国茶酒生产现状及发展 被引量:18
18
作者 卫春会 豆永强 《酿酒科技》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126-127,129,共3页
茶酒为我国首创,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研制生产的茶酒有10多种,主要为发酵型、配制型和汽酒型茶酒。困扰我国茶酒发展的主要问题有生产原料、生产设备、工艺和技术及产品质量。加快我国茶酒业的发展,必须提高茶酒的技术和设备水平,制... 茶酒为我国首创,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研制生产的茶酒有10多种,主要为发酵型、配制型和汽酒型茶酒。困扰我国茶酒发展的主要问题有生产原料、生产设备、工艺和技术及产品质量。加快我国茶酒业的发展,必须提高茶酒的技术和设备水平,制订茶酒质量标准和生产法规,打造中国名牌茶酒,加强企业管理和市场开拓。(孙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酒 现状 发展
下载PDF
主成分分析法在大曲质量评价体系中的应用 被引量:18
19
作者 明红梅 董瑞丽 +3 位作者 许德富 唐瑶 曹城强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120-123,共4页
采用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法对大曲质量的理化指标体系进行综合评价。从9个大曲样的7项理化指标检测结果的SPSS数据分析结果中提取出2个主成分F1、F2,F1即大曲静态指标评定因子,F2即大曲动态指标评定因子。第一主成分F1的方差贡献率为57... 采用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法对大曲质量的理化指标体系进行综合评价。从9个大曲样的7项理化指标检测结果的SPSS数据分析结果中提取出2个主成分F1、F2,F1即大曲静态指标评定因子,F2即大曲动态指标评定因子。第一主成分F1的方差贡献率为57.136%,提取第二主成分F2后,2个主成分的累积方差贡献率为82.720%。评价结果表明,将动态指标列入大曲质量标准体系,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曲 主成分分析法 理化指标 质量
下载PDF
真菌毒素在浓香型白酒生产过程中的安全性检测 被引量:18
20
作者 李觅 邓杰 +6 位作者 杨跃寰 卫春会 黄治国 叶光斌 杨晓东 黄志瑜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29-133,共5页
该研究采用酶联免疫法对浓香型白酒生产过程中的各个样品(大曲、酒醅、丢糟、黄水、基酒、成品酒)中的相关真菌毒素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黄曲霉毒素B1在大曲、酒醅、丢糟和黄水中的含量分别为2.55μg/kg、1.75μg/kg、1.95μg/kg和... 该研究采用酶联免疫法对浓香型白酒生产过程中的各个样品(大曲、酒醅、丢糟、黄水、基酒、成品酒)中的相关真菌毒素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黄曲霉毒素B1在大曲、酒醅、丢糟和黄水中的含量分别为2.55μg/kg、1.75μg/kg、1.95μg/kg和2.25μg/kg,在基酒和成品酒中的含量未达到检出水平;赭曲霉毒素A在大曲、酒醅、丢糟和黄水中的含量分别为1.50μg/kg、1.65μg/kg、1.80μg/kg和2.05μg/kg,在基酒和成品酒中的含量未达到检出水平;桔霉素在6种样品中均未检出。样品中3种真菌毒素均未超过国家发酵食品限量标准。同时,精密度和回收率试验结果表明,酶联免疫法稳定性较高,适用于白酒生产过程中各个样品的定量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酶联免疫法 真菌毒素 浓香型白酒 安全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