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现代小说“不具备叙述能力”的第一人称叙述者 被引量:9
1
作者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162-167,共6页
中国现代小说史上有三类不具备叙述能力的第一人称叙述者,他们凸现了人物的叙述能力与小说的艺术性之间的矛盾,“二我差”部分地解释了这一问题。从根本上说,这是由人物叙述者的局限性造成的。第一人称叙述者的功能是由人物叙述者与主... 中国现代小说史上有三类不具备叙述能力的第一人称叙述者,他们凸现了人物的叙述能力与小说的艺术性之间的矛盾,“二我差”部分地解释了这一问题。从根本上说,这是由人物叙述者的局限性造成的。第一人称叙述者的功能是由人物叙述者与主体叙述者共同构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一人称叙述者 人物叙述者 “二我差” 现代小说
下载PDF
“说书人”叙述者的个性化——中国传统小说与现代小说的一条线索 被引量:10
2
作者 刘兰平 《广东社会科学》 2003年第2期140-147,共8页
中国白话小说的叙述传统集中体现在“说书人”叙述者身上。本文认为,“说书人”叙述者在人称上是第一人称,在视角上却属于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因此具有“两栖性”。一方面,白话小说在清末已经超越了完全模仿口头说书人的阶段而进入了文人... 中国白话小说的叙述传统集中体现在“说书人”叙述者身上。本文认为,“说书人”叙述者在人称上是第一人称,在视角上却属于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因此具有“两栖性”。一方面,白话小说在清末已经超越了完全模仿口头说书人的阶段而进入了文人书面化写作阶段,具有“个性化”的内在可能性;另一方面,清末民初大量译介的域外第一人称小说通过翻译实践和创作影响直接刺激了“说书人”叙述者个性化的实现即从只讲述他人的故事改变为开始讲述自己的故事;“五四”之后,“说书人”叙述者完成其现代转型,即基本抛弃说书人的口吻与程式而成为充分个性化的“第一人称全知叙述者”。“第一人称全知叙述”是传统白话小说与中国现代小说的内在联系,是中国现代小说的一个重要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说书人" 叙述者 个性化 中国 传统小说 现代小说
下载PDF
试论博尔赫斯作品中的自我认识 被引量:2
3
作者 《外国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69-75,共7页
自我认识主题是贯穿博尔赫斯整个创作生涯的重要主题之一。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分析了博尔赫斯对这个主题的表达。一、“脸”的意象 ,即视别人为自己的镜子 ,从他者的形象中认出自己的“脸”即自我的本质 ;其理论基础是叔本华的本质说。... 自我认识主题是贯穿博尔赫斯整个创作生涯的重要主题之一。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分析了博尔赫斯对这个主题的表达。一、“脸”的意象 ,即视别人为自己的镜子 ,从他者的形象中认出自己的“脸”即自我的本质 ;其理论基础是叔本华的本质说。二、双重身份的游戏 ,即从自身中发现对立面 ,或从对立面中发现自我 :这一方面来自《化身博士》的启发 ,另一方面也契合叔本华的理论。三、泛神论式的身份自证 ,即通过一种神秘的直觉将自己等同于他人 ,自证于他人 ,将此推向极致 ,就导致了自我认识的虚无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评论 阿根廷 博尔赫斯 自我认识主题 小说
原文传递
“推卸”叙述责任的现代第一人称小说叙述者 被引量:5
4
作者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2004年第5期141-146,共6页
第一人称小说的虚构性在五四之后基本得到了明确,但是传统的叙述者与作者合一的观念仍然存在,这就导致相当一部分作者在小说中尽可能减少第一人称叙述者对小说“真实性” 的责任,因而形成了一类“推卸”叙述责任的第一人称叙述者。这类... 第一人称小说的虚构性在五四之后基本得到了明确,但是传统的叙述者与作者合一的观念仍然存在,这就导致相当一部分作者在小说中尽可能减少第一人称叙述者对小说“真实性” 的责任,因而形成了一类“推卸”叙述责任的第一人称叙述者。这类小说或者采用“我听故事”、“我读日记书信”的模式,或者采用分层叙述。作为一种叙事技巧,从小说艺术的发展来看,“推卸叙述责任”乃是使叙述自然化、逼真化的手段,这与中国现代小说总体倾向上的现实主义传统相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一人称 叙述者 现代小说 真实性
下载PDF
低语境交流:文学叙事交流新论 被引量:5
5
作者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78-87,共10页
叙事交流研究深受索绪尔普通语言学影响,把叙事交流当做日常交际来看待,做共时研究,忽视了时间和语境在叙事交流中的作用。回归叙事交流作为书面交流的属性,可以发现叙事交流具有延时性、单向性和语境的差异性三个重要特征,这三者又可... 叙事交流研究深受索绪尔普通语言学影响,把叙事交流当做日常交际来看待,做共时研究,忽视了时间和语境在叙事交流中的作用。回归叙事交流作为书面交流的属性,可以发现叙事交流具有延时性、单向性和语境的差异性三个重要特征,这三者又可以归结为叙事交流的低语境性。叙事文本在交流中具有符码和"语境"双重属性,能在相当程度上弥补叙事交流整体上的低语境性;作者在叙事交流中是弱信息源;隐含作者可能是读者的建构,也可能包含作者的文化镜像于其中;读者是这一切的汇聚点。低语境带来叙事交流的丰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叙事交流 延时性 单向性 语境差异 低语境
原文传递
论博尔赫斯与神秘主义宗教 被引量:4
6
作者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57-163,共7页
博尔赫斯的创作中体现出对神秘主义宗教的浓厚兴趣。他深受其影响的神秘主义宗教是基督教异教诺斯替教、犹太神秘教派喀巴拉以及伊斯兰教中的神秘主义派别苏菲教派。博尔赫斯的唯心主义哲学背景与这些神秘宗教的内在契合,方便了博尔赫... 博尔赫斯的创作中体现出对神秘主义宗教的浓厚兴趣。他深受其影响的神秘主义宗教是基督教异教诺斯替教、犹太神秘教派喀巴拉以及伊斯兰教中的神秘主义派别苏菲教派。博尔赫斯的唯心主义哲学背景与这些神秘宗教的内在契合,方便了博尔赫斯对这些神秘宗教的接受与反思。这些神秘宗教的思想资源和传说题材大量出现于博尔赫斯的创作之中,构成了博尔赫斯创作的一个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尔赫斯 诺斯替教 喀巴拉 苏菲教派
下载PDF
论博尔赫斯小说中的记忆主题 被引量:3
7
作者 《国外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02-108,共7页
记忆主题在博尔赫斯的创作中表现为两个方面:记忆焦虑和记忆哲学。本文认为博尔赫斯的"记忆"主题既与他自身的青春创伤记忆密切相关,又契合他的唯心主义哲学背景,同时它还和博尔赫斯作为一个随时可能失明的作家对世界的独特... 记忆主题在博尔赫斯的创作中表现为两个方面:记忆焦虑和记忆哲学。本文认为博尔赫斯的"记忆"主题既与他自身的青春创伤记忆密切相关,又契合他的唯心主义哲学背景,同时它还和博尔赫斯作为一个随时可能失明的作家对世界的独特把握方式紧密相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尔赫斯 记忆焦虑 记忆哲学
原文传递
接受与质疑:中国现代小说与第一人称叙事 被引量:2
8
作者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83-196,共14页
中国现代第一人称叙事是在借鉴西方叙事模式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托”、“自叙式”、“第一身称”,是中国现代小说接受西方小说理论的三部曲。随着创作的推进,对这一叙述形式的质疑也出现了。先是20世纪20年代对第一人称叙述形式“自... 中国现代第一人称叙事是在借鉴西方叙事模式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托”、“自叙式”、“第一身称”,是中国现代小说接受西方小说理论的三部曲。随着创作的推进,对这一叙述形式的质疑也出现了。先是20世纪20年代对第一人称叙述形式“自然性”的怀疑,然后是30年代对第一人称叙述者的“叙述能力”的怀疑。这导致了第一人称小说创作的一度沉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一人称叙事 中国现代小说 20世纪20年代 第一人称叙述者 叙述形式 小说创作 叙事模式 小说理论
下载PDF
亲情及其超越──论艾青诗歌中大地与太阳意象的双重内涵 被引量:3
9
作者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1999年第2期136-141,共6页
本文认为,大地与太阳/光明是艾青诗歌中延续时间最长、分量最重的题材,是艾青诗歌中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对艾青来说,大地与太阳/光明的意象具有双重内涵:它们既是艾青现实生活中情感缺陷的弥补,也是艾青理性追求的体现。
关键词 大地 母亲 太阳 光明 意象 内涵
下载PDF
国内鲁迅小说叙述者研究述评 被引量:2
10
作者 《广东社会科学》 2001年第6期113-117,共5页
从叙述学的角度对鲁迅小说进行研究 ,打破了以往鲁迅研究重内容轻形式的局面。 2 0世纪 80年代以来 ,鲁迅小说的叙述者研究表现出两个方面的特点 :一、从形式的层面 ,说明了鲁迅小说叙述者的高度艺术性 ,以及其对传统小说叙述者格局的突... 从叙述学的角度对鲁迅小说进行研究 ,打破了以往鲁迅研究重内容轻形式的局面。 2 0世纪 80年代以来 ,鲁迅小说的叙述者研究表现出两个方面的特点 :一、从形式的层面 ,说明了鲁迅小说叙述者的高度艺术性 ,以及其对传统小说叙述者格局的突破 ,认为鲁迅小说的叙述者的复杂性标志着中国现代文学的开始 ;二、注重阐释叙述者同鲁迅在心理结构与精神面貌上的联系。同时 ,鲁迅小说的叙述者研究还有一些需要进一步思考的地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小说 叙述学 叙述者 形式
下载PDF
叙述人称的统一性新解 被引量:2
11
作者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66-171,共6页
叙述学界一般认为叙述人称统一于第一人称。实际上,第一人称并非一种自足的叙述形式,叙述人称统一于第三人称。叙述人称的两个变量是人物功能和叙述功能,从第一人称主人公叙述、第一人称见证人叙述到第三人称叙述,人物功能由强至弱,叙... 叙述学界一般认为叙述人称统一于第一人称。实际上,第一人称并非一种自足的叙述形式,叙述人称统一于第三人称。叙述人称的两个变量是人物功能和叙述功能,从第一人称主人公叙述、第一人称见证人叙述到第三人称叙述,人物功能由强至弱,叙述功能凸显至一枝独秀,不同叙述人称并没有截然的界限。从叙述功能而言,从逻辑上可将叙述人称归于第三人称。明确叙述人称统一于第三人称,有助于推动第一人称叙述艺术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一人称 第三人称 叙述功能
下载PDF
从“叙作合一”到“叙作分离”——论中西第一人称小说叙述传统在近代的融合及其意义 被引量:1
12
作者 《国外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8-27,共10页
古典的文言第一人称小说在史传叙事模式的影响下,形成了“叙作合一”即叙述者与作者合一的叙事传统。近代以来由于域外第一人称小说及其翻译实践的刺激,中西第一人称小说的叙述传统产生碰撞、融合,文言第一人称小说逐步实现了叙作分离,... 古典的文言第一人称小说在史传叙事模式的影响下,形成了“叙作合一”即叙述者与作者合一的叙事传统。近代以来由于域外第一人称小说及其翻译实践的刺激,中西第一人称小说的叙述传统产生碰撞、融合,文言第一人称小说逐步实现了叙作分离,确立了其虚构性,带来了近代第一人称文言小说创作的兴盛。叙作分离提供了叙作关系多元化的可能,从而促成了中国现代第一人称小说在“五四”之后的繁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言第一人称小说 叙作合一 叙作分离 小说传统
原文传递
从叙作关系看第一人称自叙传小说 被引量:2
13
作者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38-142,共5页
晚清之后,文言小说由于宗法史传而形成的"叙作合一"传统逐渐瓦解,"叙作分离"的格局逐渐形成。叙作分离对现代自叙传小说的创作非常重要,一方面它深刻地影响到作家的创作心态,使作家能以另一个身份进行想象、虚构;... 晚清之后,文言小说由于宗法史传而形成的"叙作合一"传统逐渐瓦解,"叙作分离"的格局逐渐形成。叙作分离对现代自叙传小说的创作非常重要,一方面它深刻地影响到作家的创作心态,使作家能以另一个身份进行想象、虚构;另一方面,又使作家可以在"虚构性"的保护下叙述自我体验。这就使自叙传小说在叙作关系上呈现乍合乍离的形态,反映了五四作家渴望表达自我与突破自我的双重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叙作关系 现代自叙传小说 第一人称 虚构性
下载PDF
中国现代小说的负面人物叙述与意义传达
14
作者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40-145,160,共6页
本文以中国现代小说的负面人物叙述为中心,探讨这些由"不可靠叙述者"进行叙述的小说如何实现意义的传达。文章分析认为,这些小说采用了转换人称、设置超叙述和复调双声等叙述策略。而这些叙述策略之所以能够实行,是由于第一... 本文以中国现代小说的负面人物叙述为中心,探讨这些由"不可靠叙述者"进行叙述的小说如何实现意义的传达。文章分析认为,这些小说采用了转换人称、设置超叙述和复调双声等叙述策略。而这些叙述策略之所以能够实行,是由于第一人称叙述是人物叙述者与隐含作者的复合叙述,并且从根本上依赖隐含作者。因此,"不可靠叙述者"的不可靠性是相对的、局部的,隐含作者从根本上控制小说意义的传达,并赋予小说总体上的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代小说 负面人物叙述者 隐含作者
下载PDF
论“感觉”对博尔赫斯的意义
15
作者 《国外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43-149,共7页
博尔赫斯的"感觉"一方面深受贝克莱的影响,是唯心意义上的"感觉"或者"观念",另一方面他抽空了贝克莱哲学中的上帝,使之成为人的"感觉"。博尔赫斯从感觉出发来理解世界,探索世界的本原,建构了... 博尔赫斯的"感觉"一方面深受贝克莱的影响,是唯心意义上的"感觉"或者"观念",另一方面他抽空了贝克莱哲学中的上帝,使之成为人的"感觉"。博尔赫斯从感觉出发来理解世界,探索世界的本原,建构了一个基于感觉的文学世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尔赫斯 乔治·贝克莱 感觉 相对性
原文传递
试论郁达夫小说中的日本形象
16
作者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1997年第3期123-128,共6页
试论郁达夫小说中的日本形象申洁玲关于郁达夫和日本的关系,历来已颇有些研究,或者将他作为抗日义士来纪念,或者探寻他的小说和日本私小说的关系。本文试图从一个新的角度,即通过细读郁达夫的小说,来分析郁达夫小说中的日本形象,... 试论郁达夫小说中的日本形象申洁玲关于郁达夫和日本的关系,历来已颇有些研究,或者将他作为抗日义士来纪念,或者探寻他的小说和日本私小说的关系。本文试图从一个新的角度,即通过细读郁达夫的小说,来分析郁达夫小说中的日本形象,并探讨性别在其中的意义。对于一个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郁达夫小说 主人公 日本女子 日本女性 《沉沦》 男性中心主义 《薄奠》 异国形象 叙述者 文化观念
下载PDF
“隐含作者”概念反思:“隐含作者”还是“融合作者”?
17
作者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62-171,共10页
"隐含作者"概念在60年的发展过程中,极大地推动了"不可靠"叙事理论的发展,但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通过反思修辞学派在这一概念上的含混和认知学派在这一概念上的矛盾,分析"隐含作者"概念伦理价值的困境,... "隐含作者"概念在60年的发展过程中,极大地推动了"不可靠"叙事理论的发展,但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通过反思修辞学派在这一概念上的含混和认知学派在这一概念上的矛盾,分析"隐含作者"概念伦理价值的困境,说明"隐含作者"概念已经完成使命,难以作为继续深入研究的基础。"融合作者"是读者、文本和作者"融合"的产物,居于叙事交流的末端而非信息发出的位置。确立作为读者叙事交流成果的"融合作者"概念有利于将读者研究和叙事交流研究推向深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融合作者 隐含作者 叙事交流
下载PDF
博尔赫斯与父亲的藏书室
18
作者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 2010年第11期9-11,共3页
无缘从戎的博尔赫斯日后成了文学家。也许是为了证明从文的正当性,具有强烈家族感的博尔赫斯在晚年为自己勾勒了一个“文学世家”。他说:他父亲的叔祖父胡安·克里索斯托莫·拉菲努尔是阿根廷历史上最早的诗人之一;
关键词 博尔赫斯 父亲 藏书室 文学世家 文学家 阿根廷 诗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