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微创与开放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术后中期邻近节段影像学退变的比较 被引量:38
1
作者 贾军 刘新宇 +6 位作者 原所茂 阎峻 徐万龙 高兴帅 赵钇伟 刘武博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766-773,共8页
目的比较微创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minimallyinvasive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MIS-TLIF)和TLIF治疗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术后中期邻近节段影像学退变(adjacent segment degeneration,ASDeg)的发生情况.方法收集2009年至2... 目的比较微创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minimallyinvasive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MIS-TLIF)和TLIF治疗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术后中期邻近节段影像学退变(adjacent segment degeneration,ASDeg)的发生情况.方法收集2009年至2013年采用TLIF手术治疗L4,5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且随访时间至少5年的患者病历资料,共115例纳入研究.根据手术方式分为MIS-TLIF组38例和TLIF组77例.影像学评价指标采用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L4, 5融合节段角(fused segment angle,FSA)、邻近节段椎间隙高度(disc height,DH)及邻近节段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术后通过Babu等的标准评估椎弓根螺钉对L3,4关节突关节的侵扰(facet joint violation,FJV).临床疗效评估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s,JOA)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结果 115例患者随访时间为60~73个月,平均(64.1±3.5)个月.两组患者术后5年时VAS评分、JOA评分和ODI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术后5年随访共56例(48.7%)发生ASDeg,MIS-TLIF组患者ASDeg的发生率为31.6%,较TLIF组(57.1%)明显降低(χ^2=6.656,P<0.01).32例ASDeg仅发生于上位节段(MIS-TLIF组6例,TLIF组26例),19例仅发生于下位节段(MIS-TLIF组6例,TLIF组13例),5例同时发生于上、下位节段(均为TLIF组).术后两组邻近节段DH较术前均有降低,但MIS-TLIF组DH降低值小于TLIF组,L3,4节段MIS-TLIF组DH丢失率为4.9%±6.4%,TLIF组为8.7%±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61,P<0.01);L5S1节段MIS-TLIF组DH丢失率为4.7%±9.8%,TLIF组为10.5%± 1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23,P<0.01).两组患者邻近节段ROM较术前均有增加,但MIS-TLIF组ROM增加值小于TLIF组,L3,4节段(1.1°±1.8°vs 2.3°±2.5°,t=-3.122,P<0.01),L5S1节段(0.9°±1.9°vs 1.8°±1.9°,t=-2.353,P<0.05).MIS-TLIF组中发生ASDeg者FJV的发生率为54.2%,TLIF组中发生ASDeg者FJV的发生率为47.7%,卡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椎管狭窄 脊柱融合术 外科手术 微创性 手术后并发症
原文传递
棘突劈开、单侧进入双侧减压与椎板切除减压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比较 被引量:29
2
作者 刘新宇 原所茂 +3 位作者 郑燕平 王磊 李建民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984-989,共6页
目的比较棘突劈开、单侧进入双侧减压与椎板切除、椎管减压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方法前瞻性研究2009年6月至2010年5月手术治疗56例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或椎管狭窄合并间盘突出患者资料。术前随机将患者分为棘突劈开、单侧进入双侧减... 目的比较棘突劈开、单侧进入双侧减压与椎板切除、椎管减压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方法前瞻性研究2009年6月至2010年5月手术治疗56例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或椎管狭窄合并间盘突出患者资料。术前随机将患者分为棘突劈开、单侧进入双侧减压组(简称棘突劈开组)及传统腰椎椎板切除、椎管减压组(简称椎板切除组)。棘突劈开组共27例,男15例,女12例;年龄49-71岁,平均59.4岁。椎板切除组29例,男18例,女11例;年龄52-69岁,平均61.1岁。术后第3天行血肌酸激酶测定。应用日本矫形外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ion,JOA)腰痛评分及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analoguescale,VAS)作为手术前后主、客观评分标准。术后6个月CT扫描评价棘突愈合情况。测量术前及末次随访时多裂肌MR面积。结果棘突劈开组21例、椎板切除组24例获得2年以上有效随访。棘突劈开组术前腰痛及下肢痛VAS、JOA评分、多裂肌MR面积分别为:(5.6±1.7)分、(7.1±0.4)分、(11.6±2.6)分、(5.8±1.8)cm^2;椎板切除组分别为(6.2±1.2)分、(7.9+1.3)分、(10.9±1.0)分、(6.1±2.0)cm^2。棘突劈开组术后第3天血肌酸激酶测定值明显小于椎板切除组。棘突劈开组术后6个月随访时劈开棘突均完全愈合。末次随访时棘突劈开组下肢痛VAS、JOA评分及改善率分别与椎板切除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棘突劈开组腰痛VAS评分、多裂肌萎缩比分别为(1.0±0.5)分、6-4%±1.2%;椎板切除组分别为(2.6±0.7)分、15.7%±3.0%,棘突劈开组均优于椎板切除组。两组动力位X线片均未见继发性腰椎不稳。结论棘突劈开、单侧进入双侧减压可有效减少手术创伤及术后腰痛发生率,保护双侧多裂肌棘突止点及对侧多裂肌在椎板的附着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椎管狭窄 减压术 外科 椎板切除术
原文传递
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在腰椎退行性疾病翻修中的应用 被引量:28
3
作者 刘新宇 原所茂 +5 位作者 王连雷 阎峻 宫良泰 郑燕平 李建民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37-144,共8页
目的探讨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在腰椎退行性疾病翻修中的应用疗效。方法2009年4月至2013年4月52例患者接受单节段微创TLIF翻修或开放TLIF翻修。微创TLIF翻修组24例,男17例,女7... 目的探讨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在腰椎退行性疾病翻修中的应用疗效。方法2009年4月至2013年4月52例患者接受单节段微创TLIF翻修或开放TLIF翻修。微创TLIF翻修组24例,男17例,女7例;年龄31-72岁,平均51.1岁;L4,513例,L5S1 11例;再手术原因:同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复发10例,椎管减压术后再狭窄1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复发及同节段椎管狭窄2例。开放TLIF翻修组28例,男20例,女8例;年龄29-75岁,平均50.8岁;L2,31例,L3,42例,L4,517例,L5S18例;再手术原因:手术方式选择错误导致术后疗效不佳1例,同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复发23例,椎管减压术后再狭窄4例。应用日本整形外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腰痛评分及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临床疗效。术后3个月、6个月、1年及2年定期门诊随访,摄正侧位X线片及CT扫描评估椎弓根螺钉位置、椎间植骨融合及椎弓根钉棒系统有无断裂。结果两组平均手术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微创TLIF翻修组手术切口长度、出血量、术后第1天及第3天切口疼痛VAS评分均小于开放TLIF翻修组。微创TLIF翻修组术中X线透视(80±9)次,开放TLIF翻修组(10±2)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术中均未发生神经根损伤。开放TLIF翻修组出现硬膜损伤2例、术后伤口感染2例。微创TLIF翻修组和开放TLIF翻修组椎弓根螺钉置入准确率分别为93.8%和88.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螺钉置入安全率分别为99.0%和9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微创TLIF翻修组随访24~36个月,平均27.8个月;开放TLIF翻修组24-40个月,平均28.3个月。末次随访时两组JOA腰椎评分、腰痛及下肢痛VAS评分均较术前降低。两组间JOA腰椎评分、下肢痛VAS评分及椎间融合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椎间盘退行性变 脊柱融合术 复发 外科手术 微创性
原文传递
两种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治疗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27
4
作者 刘新宇 原所茂 +3 位作者 郑燕平 王连雷 李建民 《中华创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507-511,共5页
目的比较微创经椎间孔椎间融合内固定(M—TLIF)和Wiltse入路经椎间孔椎间融合内固定(W—TLIF)治疗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12月-2010年12月收治的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病变患者57例,根据手术方式分为M—TLI... 目的比较微创经椎间孔椎间融合内固定(M—TLIF)和Wiltse入路经椎间孔椎间融合内固定(W—TLIF)治疗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12月-2010年12月收治的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病变患者57例,根据手术方式分为M—TLIF组(27例)和W—TLIF组(30例)。M—TLIF组损伤部位:L4-5 11例,L5-S1 16例。腰椎峡部裂性滑脱19例(I度滑脱17例,Ⅱ度2例),腰椎管狭窄症合并不稳4例,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椎管后方巨大骨赘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椎板开窗术后复发1例,腰椎管狭窄症减压术后复发1例。W—TLIF组损伤部位:L4-5 12例,L5-S1 18例。腰椎峡部裂性滑脱19例(Ⅰ度滑脱18例,Ⅱ度1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翻修3例,腰椎管狭窄症8例。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两组腰痛和下肢痛,改良Brantigan评分评价两组椎间融合情况。结果两组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TLIF组与W—TLIF组比较,手术切口短、出血量少[(5.1±0.7)cm:(6.9±1.0)cm]、[(90.1±10.5)ml:(155.3±21.2)ml](P〈0.05)。M—TLIF组术后1,3d切口处痛VAS分别为(2.1±0.5)分、(1.0±0.1)分,W—TLIF组分别为(3.6±0.1)分、(2.4±1.0)分(P〈0.05)。术中X线透视次数M—TLIF组为(46±9)次、W—TLIF组为(7±2)次(P〈0.05)。两组均获得随访24—36个月,平均26.7个月。末次随访时两组JOA评分、JOA改善率、下肢痛VAS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M—TLIF组、W—TLIF组腰痛VAS分别为(1.0±0.2)分、(1.9±0.3)分(P〈0.05);M—TLIF组改良Brantigan评分≥3分24例(89%),W—TLIF组27例(90%),两组椎间融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腰椎退行性疾病,两种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均能获得良好的疗效。与W—TLIF比较,M—TLIF具有术中出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神经变性疾病 外科手术 微创性
原文传递
腰椎经皮内镜手术后疗效不佳的原因分析 被引量:20
5
作者 刘新宇 原所茂 +4 位作者 阎峻 宫良泰 郑燕平 李建民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497-503,共7页
目的 总结腰椎经皮内镜手术后疗效不佳的临床资料,并分析其手术失败的原因。方法 收集2011年1月至2017年1月期间因腰椎疾患接受经皮内镜手术后出现疗效不佳患者的相关资料。疗效不佳定义为:①术后腰部及下肢疼痛、麻木等症状无缓解需... 目的 总结腰椎经皮内镜手术后疗效不佳的临床资料,并分析其手术失败的原因。方法 收集2011年1月至2017年1月期间因腰椎疾患接受经皮内镜手术后出现疗效不佳患者的相关资料。疗效不佳定义为:①术后腰部及下肢疼痛、麻木等症状无缓解需即刻行再次手术者;②术后腰部及下肢疼痛、麻木、无力等症状加重,需即刻行再次手术或经保守治疗1~3个月无缓解需行再次手术者;③术后出现下肢疼痛、麻木、无力等新发症状者;④术后3个月以上随访,仍存在腰部中、重度疼痛(VAS评分〉5分),严重影响生活、工作者;⑤术后即刻症状缓解,随访中症状复发,影像学显示原手术节段同侧复发需行再次手术者。共46例,男31例,女15例;年龄20~81岁,平均(46±11)岁。腰椎间盘突出症43例、腰椎管狭窄症3例。单节段42例,双节段4例。初次手术方式包括经皮内镜椎间孔入路髓核摘除术(percutaneous transforaminal endoscopy discectomy,PTED)和经皮内镜椎板间入路髓核摘除术(percutaneous interlamina endoscopy discectomy,PIED)。接受过1次经皮内镜手术者45例(PTED 41例,PIED 1例,经皮脊柱内镜下腰椎管减压术3例), 2次经皮内镜手术者1例(PTED)。结果 诊断失误或不明确10例(股骨头坏死误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2例;漏诊脊髓型颈椎病1例;焦虑型抑郁症1例;中、重度腰椎管狭窄症误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者3例;术前影像学表现与临床症状不符,最终诊断不明确且术后症状无缓解者3例);手术适应证掌握不佳10例(术前单纯腰痛、无下肢症状行PTED术后出现中、重度腰痛症状加重或无改善6例;相邻同侧责任节段未处理,术后短期症状加重者1例;重度腰椎中央椎管狭窄选择经椎间孔减压,术后疗效不佳3例);手术技术导致疗效不佳者12例次(出口根损伤1例,即前述漏诊颈椎病者;椎间盘残留11例);术后3个月以上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椎间盘移位 椎管狭窄 内窥镜检查 治疗结果
原文传递
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内固定相关并发症及对策 被引量:20
6
作者 刘新宇 原所茂 +4 位作者 阎峻 宫良泰 郑燕平 李建民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2期1426-1434,共9页
目的探讨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minimally invasive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MIS-TLIF)的内固定相关并发症及相应的对策。方法收集2009年12月至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87例腰椎退行性疾病并接受微创经椎间孔... 目的探讨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minimally invasive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MIS-TLIF)的内固定相关并发症及相应的对策。方法收集2009年12月至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87例腰椎退行性疾病并接受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的患者,其中男29例,女58例,年龄22-80岁,平均(54.2±19.6)岁。87例受累节段均为L3—S1,术前诊断:腰椎峡部裂性滑脱42例(Ⅰ度滑脱40例,Ⅱ度2例),重度腰椎管狭窄症26例,腰椎管狭窄症并失稳12例,腰椎术后翻修7例;单节段病变68例(L3-4 10例,L4-5 38例,L5-S1 20例),双节段病变19例(L3-5 11例,L4-S1 8例),共置入386枚经皮微创椎弓根螺钉。术中内固定并发症观察包括:术中导针位置不当、穿出椎体前壁;螺钉位置不当、螺钉过长或拧入过深、螺钉松动或拔出、椎间融合器位置不佳等;术后内固定并发症观察包括:椎弓根螺钉相关神经并发症、椎弓根螺钉位置、固定上位节段关节突关节侵扰率、螺钉有无松动断裂,以及椎间融合器位置有无移动等。结果术中导针穿透椎体前方骨皮质3例;螺钉拧入过深、穿透前方骨皮质1例;术中装棒时骶1椎弓根螺钉拔出1例;腰5峡部裂Ⅱ度滑脱滑脱合并重度骨质疏松症术中提拉复位时腰5椎弓根螺钉拔出1例;术中髂骨阻挡无法置入骶1椎弓根螺钉1例,后经切除部分髂骨后置入螺钉。术中初始椎间融合器位置略偏后方,术中透视后调整6例。术后螺钉误置率7%(27枚),其中20枚(5.2%)为可疑穿透椎弓根内侧壁或外侧壁,轻度穿透4枚(1%),中度穿透2枚(0.5%),重度穿透1枚(0.3%)。误置螺钉分布:L4 13枚,L5 9枚及S1 5枚。中重度穿透3枚螺钉均为穿透椎弓根外侧壁病例,其中1例术后随访时有腰部不适感。经皮微创螺钉侵扰固定节段上位关节突关节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外科手术 微创性 椎体成形术 内固定器
原文传递
扩大“蛋壳”结合闭合-张开技术治疗胸腰椎角状后凸畸形 被引量:17
7
作者 刘新宇 原所茂 +4 位作者 王连雷 周超 郑燕平 李建民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779-783,共5页
目的:总结扩大"蛋壳"结合闭合-张开技术治疗胸腰椎角状后凸畸形的手术疗效。方法:2009年12月~2012年2月采用扩大"蛋壳"结合闭合-张开技术治疗13例胸椎及胸腰段角状后凸畸形患者,男8例,女5例;年龄15~47岁,平均33.5岁;完全分节后方... 目的:总结扩大"蛋壳"结合闭合-张开技术治疗胸腰椎角状后凸畸形的手术疗效。方法:2009年12月~2012年2月采用扩大"蛋壳"结合闭合-张开技术治疗13例胸椎及胸腰段角状后凸畸形患者,男8例,女5例;年龄15~47岁,平均33.5岁;完全分节后方半脊椎畸形3例,陈旧性胸椎及腰椎骨折后凸畸形6例,陈旧性脊柱结核后凸畸形4例(其中1例为T3~T5畸形愈合)。后凸顶椎部位:T3~T5 1例,T7/8 1例,T8/9 1例,T11/121例,T12 4例,L1 5例。10例病变节段位于T11~L1水平者均存在严重腰背部疼痛,VAS评分8~10分,平均8.7±1.1分;3例胸段后凸畸形者均合并神经功能障碍,Frankel C级2例,D级1例。术前局部后凸角度62.0°~75.0°,平均67.3°。采用扩大"蛋壳"结合闭合-张开技术矫正后凸畸形,观察术后症状改善及畸形矫正情况。结果: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400±60min,术中失血为960±120ml。术中无节段血管、神经损伤,无硬膜撕裂、胸膜破裂和/或血气胸等并发症。术后局部后凸角矫正至18.0°~24.5°,平均20.3°±2.5°,平均矫正率为68.7%。所有患者术后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4~36个月,平均29.6个月,末次随访时后凸角为19.0°~24.2°,平均21.0°±3.3°,与术后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无矢状面失平衡者。术前胸背部疼痛患者VAS评分改善至2.1±1.9分,与术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前2例Frankel C级患者1例恢复至D级、1例恢复至E级,1例D级患者恢复至E级。随访期间无内固定器械松动、断裂等并发症,植骨均融合。结论:扩大"蛋壳"结合闭合-张开技术治疗胸腰椎角状后凸畸形手术相对安全,矫正率较高,疗效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后凸畸形 蛋壳技术 闭合-张开技术 疗效
下载PDF
经皮内镜椎间孔入路椎间盘切除术中常规行椎间孔成形的必要性 被引量:15
8
作者 刘新宇 原所茂 +5 位作者 阎峻 徐万龙 宫良泰 郑燕平 李建民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9期1165-1172,共8页
目的探讨经皮内镜椎间孔入路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transforaminal discectomy,PETD)中常规行椎间孔成形的必要性。方法 2011年1月至2018年1月因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行PETD手术的患者412例,男231例,女181例;年龄(39.1&... 目的探讨经皮内镜椎间孔入路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transforaminal discectomy,PETD)中常规行椎间孔成形的必要性。方法 2011年1月至2018年1月因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行PETD手术的患者412例,男231例,女181例;年龄(39.1±13)岁(范围20~80岁)。病变节段:L3-4 32例,L4-5 289例,L5S1 91例。无脱垂306例,轻度向上或向下脱垂89例,重度脱垂17例。采用MRI 矢状面T1WI或T2WI影像测量L3,4、L4,5及L5S1椎间孔高度、宽度、出口根与下位椎弓根上缘的距离、椎间隙后缘腹侧3 mm处与上关节突的距离。采用动力位X线片测量椎间孔宽度变化评估椎间孔成形的必要性,并于术中验证。结果 L3~S1椎间孔高度分别为(1.99±0.25)、(1.89±0.15)、(1.52±0.26) cm;宽度分别为(0.78±0.14)、(0.75±0.13)、(0.64+0.13) cm;出口根与下位椎弓根上缘的距离分别为(1.14±0.17)、(1.05±0.16)、(0.98±0.19) cm;椎间隙后缘腹侧3 mm处与上关节突的距离分别为(1.11±0.31)、(1.17±0.20)、(0.95±0.14) cm。过屈位X线片测量L3,4及L4,5节段椎间孔宽度均明显大于过伸位(P<0.05)。术中证实需行椎间孔成形者65例(15.8%,65/412),其中L4,5节段31例(10.7%,31/289)、L5S1节段34例(37.4%,34/91),L3,4节段无需椎间孔成形。未行椎间孔成形组(347例)及椎间孔成形组(65例)各1例因椎间盘残留行二次手术。术后2年随访时,未行椎间孔成形组4例复发、椎间孔成形组2例复发。未行椎间孔成形组腰痛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及日本整形外科学会评分[18%±9%、(24.2±1.3)分]与椎间孔成形组[16%±7%,(23.9±1.3)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70,P=0.090;t=1.71,P=0.088);两组腰痛视觉模拟评分分别为(0.9±0.4)、(1.9±0.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6.92,P<0.001)。结论腰椎PETD术中,多数L3~L5节段不需要椎间孔成形,L5S1节段需行椎间孔成形的比例较高。在采用half-half技术结合远外侧穿刺的基础上无需常规行椎间孔成形,应根据术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椎间盘移位 椎间盘切除术 经皮 椎间孔切开术
原文传递
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治疗单节段退变性腰椎滑脱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14
9
作者 周超 +2 位作者 郑燕平 刘新宇 王虎虎 《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71-75,共5页
目的比较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MIS-TLIF)Wiltse入路与正中入路治疗单节段退变性腰椎滑脱的疗效。方法单节段退变性腰椎滑脱症患者70例,随机分为Wiltse入路组(n=32)和正中入路组(n=38)。Wiltse入路组随访12~24个月,平均1... 目的比较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MIS-TLIF)Wiltse入路与正中入路治疗单节段退变性腰椎滑脱的疗效。方法单节段退变性腰椎滑脱症患者70例,随机分为Wiltse入路组(n=32)和正中入路组(n=38)。Wiltse入路组随访12~24个月,平均18.6个月;正中入路组随访12~22个月,平均16.1个月。术后3、6、12个月随访,评估JOA腰痛评分、腰痛及下肢痛VAS,行影像学检查评估椎间融合及多裂肌萎缩程度。结果两组性别、年龄、滑脱部位、滑脱程度、JOA腰痛评分、腰痛及下肢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平均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中入路组相比,Wiltse入路组手术切口长度小、显露时间短、显露出血量及总出血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随访,两组JOA腰痛评分及各项VAS评分均较术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JOA腰痛评分、改善率和下肢痛VA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随访时,Wiltse入路组腰痛VAS低于正中入路组,MRI肌萎缩评分高于正中入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入路TLIF治疗单节段退变性腰椎滑脱手术疗效相近,但Wiltse入路对多裂肌的损伤比后正中入路小,术后腰背痛等并发症的发生率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椎前移 脊柱融合术 肌萎缩 Wiltse入路 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
原文传递
小切口Schwab4级截骨结合经皮微创椎弓根螺钉治疗陈旧性胸腰段骨折伴后凸畸形 被引量:13
10
作者 刘新宇 阎峻 +1 位作者 原所茂 《中华创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02-207,共6页
目的探讨小切口Schwab4级截骨结合经皮微创椎弓根螺钉治疗陈旧性胸腰段骨折伴后凸畸形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4年1月-2015年5月收治的14例陈旧性胸腰段骨折伴后凸畸形患者,其中男5例,女9例;年龄58~70岁... 目的探讨小切口Schwab4级截骨结合经皮微创椎弓根螺钉治疗陈旧性胸腰段骨折伴后凸畸形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4年1月-2015年5月收治的14例陈旧性胸腰段骨折伴后凸畸形患者,其中男5例,女9例;年龄58~70岁,平均64.5岁。手术距初始骨折时间6~14个月,平均8.6个月。骨折畸形愈合10例,未愈合4例。术前视觉模拟评分(VAS)为6.5~10.0分[(8.5±1.1)分]。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D级3例。后凸顶椎部位:T12 6例,L1 8例。术前局部后凸Cobb角39.5°~47.2°[(42.5±6.0)°]。均采用小切口Schwab4级截骨结合经皮微创椎弓根螺钉治疗。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观察围术期并发症、术后Cobb角、椎间融合情况、内固定情况、脊髓神经功能、VAS等。结果手术时间(280±50)min,术中失血量(110±70)ml。术中及术后无节段血管或神经功能损伤、硬膜撕裂等并发症。与术前比较,术后局部后凸Cobb角6.2°-12.1°[(9.3±1.7)°](P〈0.05),平均矫正率78.1%。术后3个月CT片示112枚微创螺钉中,螺钉术后穿透率6.3%(7/112),均为1级螺钉。患者术后均获随访14~28.9个月,平均25.2个月。与术前比较,末次随访时局部后凸Cobb角6.0°~13.1°[(9.6±4.1)°](P〈0.05)。未见矫正丢失,椎间植骨融合满意,无内固定松动、断裂等并发症。3例术前合并神经功能障碍患者,ASIA分级均恢复至E级。与术前比较,末次随访时腰背部疼痛VAS为(2.6±1.0)分(P〈0.05)。结论小切口Schwab4级截骨结合经皮微创椎弓根螺钉治疗陈旧性胸腰段骨折伴后凸畸形,矫形效果满意,融合率高,并发症发生率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骨折 胸椎 腰椎 后凸畸形
原文传递
腰椎棘突劈开椎管减压术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 被引量:12
11
作者 刘新宇 原所茂 +3 位作者 郑燕平 王磊 李建民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650-653,共4页
目的:总结腰椎棘突劈开、椎管减压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优缺点及手术疗效。方法:2008年4月~2009年4月采用棘突劈开、椎管减压术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28例,男16例,女性12例;年龄40~71岁,平均63.1岁;病程0.3~10年,平均8.5年。单节段6... 目的:总结腰椎棘突劈开、椎管减压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优缺点及手术疗效。方法:2008年4月~2009年4月采用棘突劈开、椎管减压术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28例,男16例,女性12例;年龄40~71岁,平均63.1岁;病程0.3~10年,平均8.5年。单节段6例,双节段18例,3节段4例;L3/4 20例,L4/5 28例,L5/S1 6例,9例合并腰椎间盘突出。术前单侧下肢麻木、疼痛者22例,双侧6例。步行距离10~1000m,平均315m。术前JOA评分10.3±1.4分,腰痛、下肢痛及下肢麻木VAS分别为4.6±0.7分、7.7±1.0分和6.1±2.3分。术后第3天行血肌酸激酶(CPK)测定。术后定期随访患者症状改善情况和影像学改变。结果:手术时间65~175min,平均115±5.6min,术中失血量50~500ml,平均116±12.5ml,单、双及3节段平均显露时间分别为11.3±2.0min、20.2±2.6min及26.1±2.1min。术后第3天CPK为336±16.1u/L。术后3个月随访时,1例劈开棘突因缝合不当未完全愈合,其余患者劈开棘突均一期愈合。随访16~36个月,平均25.3个月,末次随访时JOA评分24.7±3.5分,改善率为(77.0±3.1)%,腰痛、下肢痛及下肢麻木VAS分别为1.6±0.7分、1.1±0.3分及2.5±1.3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未出现腰椎不稳,多裂肌无明显萎缩。结论:棘突劈开椎管减压术能保护双侧多裂肌,有效减少术后腰痛,是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管狭窄症 棘突劈开 减压术 疗效
下载PDF
一期后路经Wiltse入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治疗胸椎椎体结核 被引量:11
12
作者 郑燕平 +3 位作者 刘新宇 王磊 王竹青 李康 《脊柱外科杂志》 2012年第6期321-324,共4页
目的探讨一期后路经Wiltse入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治疗胸椎椎体结核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2009年5月~2012年2月,收治胸椎结核患者12例,其中男8例,女4例;平均46.1岁;病程平均16个月。单节段受累3例,双节段5例,3个节段4例。术前后凸Cobb... 目的探讨一期后路经Wiltse入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治疗胸椎椎体结核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2009年5月~2012年2月,收治胸椎结核患者12例,其中男8例,女4例;平均46.1岁;病程平均16个月。单节段受累3例,双节段5例,3个节段4例。术前后凸Cobb角20°±15°。脊髓损伤程度按Frankel分级:E级5例,D级4例,C级3例。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为5.9±1.1。均接受一期后路经Wiltse入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结果刀口均Ⅰ期愈合。所有患者均获得有效随访,平均随访15.4个月。末次随访时Frankel分级:E级10例,D级2例。VAS评分为1.9±1.1。末次随访时均无内固定松动、断裂、脱出、钛网塌陷及其他并发症。结论一期后路经Wiltse入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治疗胸椎椎体结核组织损伤小、置钉及前路椎体切除操作简便,可作为胸椎椎体结核手术方式的有效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椎 结核 脊柱 内固定器 清创术 骨移植
下载PDF
老年脊柱疾病应用颈动脉超声评估缺血性脑卒中风险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10
13
作者 陈希 刘新宇 +2 位作者 范立霞 原所茂 《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48-55,共8页
目的回顾性分析老年脊柱疾病患者术前通过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联合颅脑磁共振血管成像(MRA)评估术后发生缺血性脑卒中风险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因脊柱疾病接受全身麻醉手术患者269例,根据术前是否常规行颈动脉超... 目的回顾性分析老年脊柱疾病患者术前通过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联合颅脑磁共振血管成像(MRA)评估术后发生缺血性脑卒中风险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因脊柱疾病接受全身麻醉手术患者269例,根据术前是否常规行颈动脉超声及颅脑MRA筛查,分为筛查组和未筛查组。筛查组131例,其中男61例,女70例,50~83岁,平均(62.16±7.64)岁,术前合并高血压112例,糖尿病19例,冠心病21例,脑血管疾病11例。根据年龄将患者分为50~55岁、56~65岁、>65岁3个年龄段。未筛查组138例,其中男66例,女72例,50~77岁,平均(61.33±5.93)岁,术前合并高血压108例,糖尿病13例,冠心病18例,脑血管疾病12例。筛查组采用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颈内动脉血流流速、内-中膜(IMT)厚度、斑块厚度等指标并对颈动脉狭窄程度分级(轻、中、重度狭窄)。存在颈动脉狭窄者行颅脑MRA检查,脑血管异常者则由神经内科及麻醉科医师评估术后缺血性脑卒中风险,若患者存在手术禁忌则暂缓手术行保守治疗。对两组发生脑卒中例数及相关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筛查组超声检查示存在颈动脉狭窄57例(43.5%,轻度狭窄44例,中度狭窄8例,重度狭窄5例),继而行颅脑MRA检查,其中53例[男24例,女29例,52~81岁,平均(65.51±7.45)岁]出现脑血管异常。经评估手术风险无绝对禁忌者32例,风险较高者11例,手术禁忌且最终未行手术者10例。术后筛查组无患者出现缺血性脑卒中,未筛查组6例出现缺血性脑卒中(4.3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5)。通过年龄分层比较发现,>65岁患者出现颈动脉狭窄、中度以上狭窄(狭窄>50%)的比例高于其他两个年龄段(P=0.001,P=0.006),未行手术者比例高于56~65岁年龄段(P=0.021)。颈动脉重度狭窄合并颅脑MRA异常者较轻-中度狭窄者具有更高的手术风险(P=0.007)。相较于稳定斑块,不稳定斑块更易出现中-重度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脊柱疾病 术前筛查 颈动脉超声 颅脑MRA 脑卒中风险
原文传递
腰椎椎间盘突出症术后症状复发原因分析 被引量:10
14
作者 周超 +2 位作者 郑燕平 刘新宇 王虎虎 《脊柱外科杂志》 2015年第2期98-100,共3页
目的探讨腰椎椎间盘突出症手术后导致症状复发的原因。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2013年本院收治的腰椎椎间盘突出症初次术后症状复发患者资料54例。其中L2/L31例,L3/L42例,L4/L526例,L5/S125例。初次手术中行后路单纯髓核摘除术50例,行后路... 目的探讨腰椎椎间盘突出症手术后导致症状复发的原因。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2013年本院收治的腰椎椎间盘突出症初次术后症状复发患者资料54例。其中L2/L31例,L3/L42例,L4/L526例,L5/S125例。初次手术中行后路单纯髓核摘除术50例,行后路椎间盘切除内固定术4例。术后随访症状复发以5年为分界点,分为A组(≤5年)及B组(〉5年)。结果腰部症状复发共54例,其中A组29例,B组25例;下肢症状复发共48例,其中A组23例,B组25例。复发原因为原节段再突出28例,相邻节段突出3例,椎管狭窄8例,内固定障碍4例,腰椎不稳8例,硬膜外血肿2例,感染1例。结论椎间盘突出是导致术后症状复发的主要原因。围手术期导致症状复发的原因为术后感染和硬膜外血肿;中远期导致症状复发的原因为腰椎不稳、腰椎椎管狭窄、内固定障碍和相邻节段退变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椎间盘移位 复发
下载PDF
一期后前路联合手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 被引量:8
15
作者 刘新宇 原所茂 +2 位作者 郑燕平 李建民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29-33,共5页
目的:探讨一期后前路联合手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9月~2010年7月我院收治的行一期后前路联合手术治疗的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28例,男16例,女12例,年龄32~63岁,平均51.3岁,病程平均5.6年。术... 目的:探讨一期后前路联合手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9月~2010年7月我院收治的行一期后前路联合手术治疗的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28例,男16例,女12例,年龄32~63岁,平均51.3岁,病程平均5.6年。术前病变节段:3节段16例,4节段12例。其中累及C2/3节段5例次、C3/4 21例次、C4/5 26例次、C5/6 28例次、C6/7 16例次。合并高血压病4例,糖尿病5例。患者均采用一期后路改良颈椎椎管扩大椎板成形联合前路选择性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术前、术后3、6及12个月随访时采用10秒握拳试验、双手握力、VAS评分、日本整形外科学会(JOA)评分及神经功能改善率评价临床疗效,并进行影像学检查观察颈椎曲度及植骨融合情况。结果:本组后前路联合手术时间平均6.5h,出血量平均375ml。患者均得到1年及以上有效随访。1年随访时JOA评分由术前的9.8±2.1分提高到15.9±1.2分(P<0.05),平均改善率(84.7±9.2)%。术前、术后10秒试验:左手由11.2±3.1次提高到18.2±2.6次,右手由10.8±1.0次提高到17.8±3.9次(P均<0.05)。平均握力:左手由18.7±7.1kg提高到33.2±6.3kg,右手由19.2±3.6kg提高到35.8±2.5kg(P均<0.05)。颈部轴性疼痛VAS评分为2.1±1.1分。颈椎前凸角由21.5°±5.7°减少到19.60°±4.10°(P>0.05)。影像学随访示颈椎管减压充分,椎间植骨融合满意,未见相邻节段不稳及内固定失败等并发症。结论:一期后前路联合手术创伤小、可有效改善颈椎后路术后轴性疼痛发生率及疼痛程度。在后路手术基础上,前路选择性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可有效解除脊髓压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节段 脊髓型颈椎病 后前路联合 手术疗效
下载PDF
前路小切口病灶清除结合后路微创内固定治疗单节段腰椎结核 被引量:7
16
作者 刘新宇 原所茂 +5 位作者 王连雷 阎峻 郑燕平 宫良泰 李建民 《天津医药》 CAS 2017年第2期116-120,共5页
目的回顾分析前路小切口病灶清除结合后路微创固定治疗单节段腰椎椎体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组为2010年7月—2015年7月收治的无附件受累的单节段腰椎结核(均为边缘性结核),并接受一期前路小切口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后路微创内固定患者... 目的回顾分析前路小切口病灶清除结合后路微创固定治疗单节段腰椎椎体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组为2010年7月—2015年7月收治的无附件受累的单节段腰椎结核(均为边缘性结核),并接受一期前路小切口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后路微创内固定患者共31例。其中男19例、女12例,年龄21~61岁,平均(36.1±17.8)岁。病程2~16个月,平均11(9,12)个月。均为单节段受累,其中L2~3受累者7例,L3~4受累者10例,L4~5受累者6例,L5~S1受累者8例。31例患者均有腰背部疼痛,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平均7(6,8)分。脊髓损伤程度ASIA分级:E级25例,D级6例。合并椎旁脓肿22例,髂窝流注性脓肿9例,伴后凸畸形12例,术前脊柱局部平均后凸Cobb角度21°±6°。术前采用四联抗结核方案化疗至少2周。手术均先俯卧位行后路微创固定,其中经皮微创螺钉18例(经皮组),经Wiltse入路置钉13例(经Wiltse入路组),再取侧卧位行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和/或钛网融合。结果 31例患者手术时间160~240 min,平均(204±54)min,出血量100~300 m L,平均(168±73)m L。1例前路手术切口延迟愈合,经换药2周后伤口愈合,余30例刀口一期愈合。无手术相关神经功能、血管损伤等并发症。经皮组和经Wiltse入路组术后3 d伤口VAS疼痛评分分别为(1.3±0.3)分和(2.1±1.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总体术后3个月腰痛VAS评分降至2(1,3)分,较术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例合并神经症状者术后均恢复至E级。12例合并后凸畸形者平均Cobb角矫正15°±5°,较术前减小(P<0.05)。所有患者均获有效随访,时间12~72个月,平均(36.8±9.3)个月。末次随访时均达到结核愈合标准,无腰椎后凸畸形、内固定松动、断裂、脱出、钛网塌陷及其他并发症。结论后路微创内固定结合前路小切口病灶清除治疗单节段腰椎椎体结核可有效清除病灶,通过短节段固定重建脊柱稳定性,减少融合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 脊柱 骨折固定术 外科手术 微创性 脊柱融合术 治疗结果 清除 前路 后路
下载PDF
寰椎侧块-枢椎椎板螺钉固定的有限元分析 被引量:7
17
作者 张凯 刘新宇 +2 位作者 黄晓慧 汪耀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25-128,共4页
目的:建立寰椎侧块-枢椎椎板螺钉固定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并进行有限元分析,探讨其生物力学特性。方法:通过CT扫描获取1例健康成年男性寰枢椎图像信息,应用VTK软件及ABAQUS软件构建寰椎侧块-枢椎椎板螺钉固定的三维有限元模型,观察中立、前... 目的:建立寰椎侧块-枢椎椎板螺钉固定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并进行有限元分析,探讨其生物力学特性。方法:通过CT扫描获取1例健康成年男性寰枢椎图像信息,应用VTK软件及ABAQUS软件构建寰椎侧块-枢椎椎板螺钉固定的三维有限元模型,观察中立、前屈/后伸、侧弯、旋转、前后平移等载荷下固定系统的应力变化,分析寰枢侧块-枢椎椎板螺钉固定系统的生物力学特性。结果:所建立的有限元模型逼真地描绘了寰椎侧块-枢椎椎板螺钉固定系统的结构特点,共包含183363个节点(椎骨130982个,螺钉52381个),116082个单元(椎骨83776个,螺钉32306个)。在不同运动状态下,螺钉应力分布主要集中在螺钉置入骨质部分的根部周围和钉棒连接处。前屈载荷时,连接棒从头端至尾端的应力逐步减小,在寰椎侧块螺钉的钉棒连接处应力最大;其他载荷下连接棒应力分布从头端至尾端逐步增大,至枢椎椎板螺钉的钉棒连接处达到最大。后伸和旋转载荷下,螺钉存在明显的高应力区,各螺钉的应力最大值大于其他运动状态。结论:寰椎侧块-枢椎椎板螺钉固定系统固定时各螺钉在颈椎旋转及后伸时所受应力明显增加,术后应避免颈椎过度旋转及后伸,以减少螺钉松动和断裂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枢椎 椎板 有限元 生物力学
下载PDF
颈椎椎间孔螺钉、侧块螺钉及椎弓根螺钉的生物力学强度比较 被引量:7
18
作者 陈希 刘新宇 +3 位作者 杨青 刘逸凡 原所茂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236-243,共8页
目的比较椎间孔螺钉(paravertebral foramen screws,PVFS)、侧块螺钉(lateral mass screws,LMS)与椎弓根螺钉(pedicle screws,PS)的生物力学强度。方法选取8具新鲜冰冻尸体,男4具、女4具,死亡时年龄(45.3±11.2)岁。CT检查排除骨折... 目的比较椎间孔螺钉(paravertebral foramen screws,PVFS)、侧块螺钉(lateral mass screws,LMS)与椎弓根螺钉(pedicle screws,PS)的生物力学强度。方法选取8具新鲜冰冻尸体,男4具、女4具,死亡时年龄(45.3±11.2)岁。CT检查排除骨折、畸形、感染、肿瘤等疾病引起的骨质破坏或其他异常,最终筛选出30个C3~C6颈椎脊椎。将制备完成的颈椎节段标本顺序编号,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三组,每组10个标本,分别用于双侧置入椎间孔螺钉(4.5 mm×12 mm螺钉)、侧块螺钉(3.5 mm×14 mm)与椎弓根螺钉(3.5 mm×24 mm螺钉)。随机选取一侧进行直接拔出力测试(速度5 mm/min),另一侧进行疲劳测试(位移±1.0 mm,频率1 Hz,循环500次)及残余拔出力测试。结果椎间孔螺钉的直接拔出力为(327.10±17.07)N,侧块螺钉为(305.71±11.63)N,椎弓根螺钉为(635.67±22.82)N。椎间孔螺钉的残余拔出力为(265.62±18.19)N,侧块螺钉为(192.80±17.10)N,椎弓根螺钉为(494.89±41.79)N。椎间孔螺钉、侧块螺钉和椎弓根螺钉的残余拔出力较直接拔出力均有不同程度降低(tPVFS=7.795,tLMS=17.267,tPS=9.349,P<0.001),分别下降了18.8%、36.93%和22.15%。椎弓根螺钉的直接拔出力高于椎间孔螺钉和侧块螺钉(t=34.245,t=40.741,P<0.001),椎间孔螺钉略高于侧块螺钉(t=3.275,P=0.004)。残余拔出力椎弓根螺钉最高,椎间孔螺钉次之,侧块螺钉最小(F=314.619,P<0.001)。椎间孔螺钉的首次循环载荷和首次达到设定位置时载荷均高于侧块螺钉(t=3.625,P=0.002;t=5.388,P<0.001)和椎弓根螺钉(t=2.575,P=0.019;t=2.680,P=0.015),侧块螺钉与椎弓根螺钉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09,P=0.550;t=1.953,P=0.067)。椎间孔螺钉与椎弓根螺钉的末次循环载荷均高于侧块螺钉(t=5.341,P<0.001;t=3.439,P=0.003),但椎间孔螺钉与椎弓根螺钉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606,P=0.126)。结论椎间孔螺钉的直接拔出力略高于侧块螺钉,残余拔出力明显高于侧块螺钉,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脊柱融合术 骨螺丝 生物力学
原文传递
定制肿瘤型铰链膝关节假体置换术后假体生存率及并发症分析 被引量:7
19
作者 杨志平 +3 位作者 杨强 李昕 李振峰 李建民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617-622,共6页
目的探讨定制肿瘤型膝关节假体置换术后的假体生存率及并发症发生率。方法对1996年4月至2007年4月接受定制肿瘤型铰链膝关节假体置换且随访资料完整的85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男54例,女31例;年龄11-72岁,平均(31.33±15.3)岁。... 目的探讨定制肿瘤型膝关节假体置换术后的假体生存率及并发症发生率。方法对1996年4月至2007年4月接受定制肿瘤型铰链膝关节假体置换且随访资料完整的85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男54例,女31例;年龄11-72岁,平均(31.33±15.3)岁。骨肉瘤43例,骨巨细胞瘤31例,软骨肉瘤4例,转移瘤3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2例,Ewing肉瘤1例,纤维肉瘤1例。股骨远端43例,胫骨近端42例。均行瘤段广泛切除及国产骨水泥定制肿瘤型铰链膝关节假体重建。结果随访3-124个月,平均45.8个月。并发症发生率27.1%(23/85),股骨远端25.6%(11/43),胫骨近端28.6%(12,42);发生于术后3年内13例次,3-5年3例次,5年以上7例次。与手术相关的并发症(切口不愈合、假体周围深部感染、腓总神经损伤等)6例次,全部发生于术后3年内;与假体相关的并发症(假体松动及断裂、假体关节脱位、假体周围骨折等)17例次,发生于术后3年以内7例次、3-5年3例次、5年以上7例次。假体生存率三年79.4%、五年67.7%、七年62.3%,股骨假体分别为86.6%、79.2%、73.5%,胫骨假体分别为66.1%、53.7%、48.8%。结论与手术相关的并发症多发生于术后3年内,与假体相关的并发症于术后3年内及5年以上高发。使用国产定制肿瘤型膝关节假体置换术后早期即可发生与假体相关的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肿瘤 膝关节 人工 手术后并发症 存活率分析
原文传递
强直性脊柱炎Andersson损害伴黄韧带及后纵韧带骨化1例报道附文献复习 被引量:6
20
作者 刘新宇 郑燕平 +2 位作者 原所茂 李康 《脊柱外科杂志》 2012年第5期318-320,共3页
强直性脊柱炎是一种慢性炎性疾病,主要侵犯脊柱和骶髂关节等。临床主要表现为腰、背、颈、臀、髋部疼痛和僵硬,并可导致关节肿痛,严重者可发生脊柱畸形和关节强直。
关键词 脊柱炎 强制性 黄韧带 骨化 后纵韧带 骨化 异位性 病例报告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