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18篇文章
< 1 2 5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复方中药多糖对鸡免疫器官形态学的影响 被引量:68
1
作者 张乐萃 金宝 +3 位作者 孙月平 马端忠 史美丽 中华 《中国兽医科技》 CSCD 1998年第8期26-28,共3页
复方中药多糖对鸡免疫器官形态学的影响1)张乐萃王金宝孙月平马端忠史美丽王中华(山东省莱阳农学院265200)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中药免疫调节作用的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中药多糖作为免疫增强剂而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现已发... 复方中药多糖对鸡免疫器官形态学的影响1)张乐萃王金宝孙月平马端忠史美丽王中华(山东省莱阳农学院265200)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中药免疫调节作用的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中药多糖作为免疫增强剂而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现已发现多种多糖具有免疫调节作用,如黄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器官形态学 复方中药多糖
下载PDF
胶州湾底栖软体动物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65
2
作者 李宝泉 李新正 +4 位作者 于海燕 洪法 金宝 徐凤山 张宝琳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93-198,共6页
采用1998年2月—2002年11月,共5年19个季度月对胶州湾10个站进行综合调查的资料,对胶州湾大型底栖软体动物的种数、生物量和栖息密度三项数量指标与温度、盐度、底层初级生产力、底质四项生态因子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胶州湾底... 采用1998年2月—2002年11月,共5年19个季度月对胶州湾10个站进行综合调查的资料,对胶州湾大型底栖软体动物的种数、生物量和栖息密度三项数量指标与温度、盐度、底层初级生产力、底质四项生态因子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胶州湾底栖软体动物是胶州湾重要的生物类群,共发现了51种。生物量和栖息密度最高的站均为2号站,分别为1015.6g/m2和1041ind/m2。软体动物的数量分布和季节变化与底质、温度存在较为密切的关系,同时底栖软体动物的出现种数和平均栖息密度与底层初级生产力呈线形相关,但三者与盐度的关系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州湾 底栖软体动物 生物量 栖息密度 环境因子
下载PDF
长江口附近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特征 被引量:52
3
作者 李宝泉 李新正 +3 位作者 洪法 永强 金宝 张宝琳 《动物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76-82,共7页
利用2002年9月在长江口附近海域进行的大型底栖动物定量采集样品,采用物种优势度计算方法和大型多元统计分析软件PRIMER,研究了该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优势种组成和物种多样性、生物量和丰度、群落等级聚类分析(CLUSTER)和非度量MDS... 利用2002年9月在长江口附近海域进行的大型底栖动物定量采集样品,采用物种优势度计算方法和大型多元统计分析软件PRIMER,研究了该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优势种组成和物种多样性、生物量和丰度、群落等级聚类分析(CLUSTER)和非度量MDS标序以及群落受污染扰动情况。本次调查共获得长江口附近海域大型底栖动物154种,其中多毛类环节动物60种,甲壳动物30种,软体动物28种,棘皮动物25种,其它类群动物11种。群落中优势种的地位都不明显,只有虫(Listriolobussp.)、豆形短眼蟹(Xenophthalmus pinnotheroidesWhite)、拟单指虫(Cossurella dimorphaHartman)为相对重要的种类。栖息种数、平均生物量和丰度以及3个多样性指数H′、D和J的空间分布无明显的规律,在122°E以东海域呈不连续的斑块或镶嵌状分布。群落结构聚类分析和MDS标序表明,20个取样站的群落结构相似性程度都非常低,为10%-30%,仅有A12和E4两个站Bray-Curtis相似性系数达到50%。ABC曲线表明,近长江口的A4站和A14站的底栖动物群落已有受到一定程度的轻微污染扰动的趋势;而距长江口较远的P9和P5两站ABC曲线状况正常,表明该处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尚未受到干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底栖动物 群落结构 生物多样性 长江口
下载PDF
胶州湾大型底栖动物生物多样性现状 被引量:49
4
作者 于海燕 李新正 +2 位作者 李宝泉 金宝 洪法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416-422,共7页
根据自1998年2月至2001年11月对胶州湾的10个站15个航次(每季度月一次)的大型底栖动物分布状况调查资料,报道了胶州湾大型底栖生物物种多样性现状,采用了香农威纳指数、物种丰富度指数以及物种均匀度指数对胶州湾大型底栖生物的群落结... 根据自1998年2月至2001年11月对胶州湾的10个站15个航次(每季度月一次)的大型底栖动物分布状况调查资料,报道了胶州湾大型底栖生物物种多样性现状,采用了香农威纳指数、物种丰富度指数以及物种均匀度指数对胶州湾大型底栖生物的群落结构、种类组成、优势种以及数量动态趋势进行了分析。本次调查共采到底栖动物322种,其中多毛类44科133种,甲壳动物42科92种,棘皮动物仅有14种。各站获得平均种类数在8~26种之间,种类最少的出现在7号站,最多的出现在3号站。各站位香农威纳指数也有很大差异,最大的是2001年11月的8号站,最小的则出现在2001年8月的9号站。7号站和9号站种类数、物种多样性指数及物种丰度指数均较低,这是因为它们位于水流较大的区域,且底质为粗砂。3号站虽然种类数较多,并具有较大的香农威纳指数,但它的物种均匀度指数却非常低,这是因为3号站靠近菲律宾蛤仔养殖区域,蛤仔的高密度降低了均匀度指数。生物多样性除了受种的数量及其个体密度的影响外,还与多种环境因素有关,如水温,盐度、初级生产力等,人为因素(如污染、过度利用)对底栖生物影响非常大。目的在于为进一步研究胶州湾生物多样性变化及底栖生物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和积累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州湾 大型底栖动物 生物多样性
下载PDF
胶州湾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生态 被引量:48
5
作者 李新正 李宝泉 +2 位作者 洪法 金宝 张宝琳 《动物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612-618,共7页
Based on the macrobenthic samples collected seasonally from 9 intertidal stations in Nugukou (N1, N2, N3, the high, middle and low tidal stations), Hongshiya (H1, H2, H3, the high, middle and low tidal stations) and X... Based on the macrobenthic samples collected seasonally from 9 intertidal stations in Nugukou (N1, N2, N3, the high, middle and low tidal stations), Hongshiya (H1, H2, H3, the high, middle and low tidal stations) and Xindao (X1, X2, X3, the high, middle and low tidal stations) around the Jiaozhou Bay during August 2003 to May 2004, the macrobenthic community of intertidal zone of the Jiaozhou Bay was analysized using PRIMER, of which CLUSTER, MDS and DIVERSE functions were adopted. The results revealed that 110 species were found in the three locations, including 38 species of mollusk, which was the most abundant, 36 species of polychate and 18 species of crustacean. The species compositions, dominant species and the three diversity indices among the 9 stations differed. The results of CLUSTER and MDS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macrobenthic communities from the 9 sampling stations could be converged to four groups, namely, A group, including Stations N1, N2, N3;B group, including Stations H2, H3;C group, including Stations X1, X2, X3, and D group, including only Station H1. The types of macrobenthic community correlated with the types of substratu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潮间带 大型底栖动物 群落 胶州湾
下载PDF
温度对桃蛀螟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 被引量:42
6
作者 杜艳丽 郭洪梅 +4 位作者 孙淑玲 张民照 张爱环 金宝 秦岭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561-569,共9页
为了明确温度对桃蛀螟Conogethes punctiferalis(Guenée)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本实验在恒温条件(15,19,23,27和31℃共5个温度梯度)下,以板栗为寄主食料,研究了温度对桃蛀螟实验种群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对桃蛀螟... 为了明确温度对桃蛀螟Conogethes punctiferalis(Guenée)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本实验在恒温条件(15,19,23,27和31℃共5个温度梯度)下,以板栗为寄主食料,研究了温度对桃蛀螟实验种群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对桃蛀螟各虫态的发育历期、存活率、蛹重以及种群繁殖力有显著影响。在15~27℃范围内,各虫态的发育历期均随温度的升高而缩短,发育速率与温度呈显著正相关。但是,当温度上升至31℃时,幼虫生长发育受到抑制,其发育历期比27℃时延长了1.11d,而卵期、蛹期和产卵前期仍符合随温度升高趋于缩短的趋势。此外,15℃下桃蛀螟5龄幼虫发育停滞,表明老熟幼虫的发育起点温度高于其他低龄幼虫。桃蛀螟世代存活率随环境温度变化的大小顺序为23℃>27℃>19℃>31℃,其中,23~27℃的存活率较高,为54.44%~63.56%,31℃时为4.30%,说明温度过高或过低均不利于其生长发育。成虫产卵量在23℃时最高,单雌平均产卵量达55.00粒,其次为19℃和27℃,单雌平均产卵量分别为43.30和39.70粒;31℃下产卵量最少,仅为20.90粒。由直接最优法计算得到桃蛀螟卵期、幼虫期、蛹期、产卵前期及全世代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10.37,10.06,14.27,7.47和11.85℃,有效积温依次为70.84,287.71,118.42,58.33和509.06日度。研究结果为桃蛀螟发生期的预测预报提供了基础参考数据,对指导生产实践有实际的应用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桃蛀螟 发育历期 存活率 繁殖 发育起点温度 有效积温
下载PDF
新城疫中药多糖佐剂油乳苗对鸡免疫器官发育的影响 被引量:29
7
作者 张乐萃 金宝 +3 位作者 孙月平 刘文华 史美丽 巩青军 《中国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378-381,共4页
420只7日龄健康罗曼雏鸡随机分为7组,每组60只。第1组肌注新城疫(ND)黄芪多糖佐剂油乳苗,第2组肌注ND香菇多糖佐剂油乳苗,第3组肌注ND复方多糖(1)佐剂油乳苗,第4组肌注ND复方多糖(2)佐剂油乳苗,第5组... 420只7日龄健康罗曼雏鸡随机分为7组,每组60只。第1组肌注新城疫(ND)黄芪多糖佐剂油乳苗,第2组肌注ND香菇多糖佐剂油乳苗,第3组肌注ND复方多糖(1)佐剂油乳苗,第4组肌注ND复方多糖(2)佐剂油乳苗,第5组肌注ND复方多糖(3)佐剂油乳苗,第6组肌注ND油乳苗(对照),第7组肌注生理盐水(空白对照)。分别于注苗后5、10、15、25、35d,每组随机取10只鸡称重,并取免疫器官脾、法氏囊用10%福尔马林固定后称重,作统计学处理。结果表明,中药多糖作为新城疫油乳苗佐剂有明显的增加免疫器官重量的作用,复方中药多糖对脾、法氏囊的增重效果优于单一多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多糖 新城疫油乳苗 免疫增强剂 免疫器官
下载PDF
我国岁时节日中的民俗民间体育活动 被引量:29
8
作者 张晓欣 陶战波 金宝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1期1581-1583,共3页
我国的岁时节日中蕴含着丰富的民俗民间体育的内容,作为人们生活中特有的一种文化形式———民族民间体育活动,在其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更多的还是通过各民族民间岁时节日或社火等活动得到继承和发展的。如:正月十五元宵节的舞龙灯、耍... 我国的岁时节日中蕴含着丰富的民俗民间体育的内容,作为人们生活中特有的一种文化形式———民族民间体育活动,在其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更多的还是通过各民族民间岁时节日或社火等活动得到继承和发展的。如:正月十五元宵节的舞龙灯、耍狮子、扭秧歌等;清明节的踏青、荡秋千、放风筝、拔河等;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的"龙舟竞渡",以及重阳节的"九九登高活动"等。这些民间的许多体育活动都与民俗节日有着必然的联系,反映出了特有的体育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间体育 民俗 文化 岁时节日
原文传递
黄芪多糖对免疫抑制鸡某些免疫指标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18
9
作者 孙月平 金宝 +2 位作者 张乐萃 史美丽 刘文华 《莱阳农学院学报》 1999年第1期61-63,共3页
 280 只健康罗曼雏鸡,应用黄芪多糖和环磷酰胺后,检测某些免疫指标。结果表明, 环 磷酰胺能使外周血中淋巴细胞总数、淋巴细胞百分含量、 A N A E 阳性淋巴细胞百分率和新城疫 H I 抗体水平下降。黄芪多糖能使这几个指标...  280 只健康罗曼雏鸡,应用黄芪多糖和环磷酰胺后,检测某些免疫指标。结果表明, 环 磷酰胺能使外周血中淋巴细胞总数、淋巴细胞百分含量、 A N A E 阳性淋巴细胞百分率和新城疫 H I 抗体水平下降。黄芪多糖能使这几个指标上升。黄芪多糖并能使环磷酰胺的这种作用逆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芪多糖 环磷酰胺 免疫增强 HI抗体
下载PDF
东海大型底栖生物次级生产力研究(英文) 被引量:29
10
作者 李新正 金宝 +1 位作者 洪法 张宝琳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59-462,共4页
根据2000年秋季和2001年春季在东海23个大面站进行的大型底栖生物定量采集样品资料,利用Brey’s(1990)的经验公式对调查海区进行了大型底栖生物栖息密度、生物量、次级生产力和P/B值的研究和计算.结果表明,该海域大型底栖生物平均栖息... 根据2000年秋季和2001年春季在东海23个大面站进行的大型底栖生物定量采集样品资料,利用Brey’s(1990)的经验公式对调查海区进行了大型底栖生物栖息密度、生物量、次级生产力和P/B值的研究和计算.结果表明,该海域大型底栖生物平均栖息密度在秋季为87m-2,远低于春季的138m-2,而平均生物量以去灰干重计,秋季为1.40gm-2,高于春季的1.25gm-2;年平均次级生产力以去灰干重计,为1.62gm-2a-1,远低于渤海和南黄海.研究表明,大型底栖生物生物量和次级生产力受水温和水深的影响.平均P/B值在研究海域为1.41a-1,高于渤海和黄海,表明在东海大型底栖生物中个体小而代谢快、生活史短的种在大型底栖生物中占的比重要大于渤海和南黄海,P/B值随水温升高而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栖息密度 生物量 次级生产力 P/B值 大型底栖生物 东海
下载PDF
CO_2置换CH_4水合物中CH_4的实验和动力学 被引量:31
11
作者 李遵照 郭绪强 +3 位作者 陈光进 金宝 杨兰英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1197-1203,共7页
在自行设计的反应装置中考察了2.8MPa和3.25MPa压力下,温度271.2、273.2和276.0K时CO2气体置换十二烷基硫酸钠(SDS)体系CH4水合物中CH4的置换过程。实验数据表明,在反应的前50h,CH4水合物的分解速率较快,其后分解速率变慢。冰点以上CH4... 在自行设计的反应装置中考察了2.8MPa和3.25MPa压力下,温度271.2、273.2和276.0K时CO2气体置换十二烷基硫酸钠(SDS)体系CH4水合物中CH4的置换过程。实验数据表明,在反应的前50h,CH4水合物的分解速率较快,其后分解速率变慢。冰点以上CH4水合物的分解速率较快。基于动力学数据,建立了SDS体系置换反应过程中CH4水合物的分解动力学模型和CO2水合物的生成动力学模型。计算得到CH4-CO2置换反应过程中CH4水合物的分解活化能为28.81kJ.mol-1,CO2水合物的生成活化能为68.40kJ.mol-1。数据表明,CH4水合物的分解可能受置换反应过程中水分子的重排控制,而CO2水合物的生成可能受CO2气体在水合物中的扩散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2 CH4水合物 SDS 置换 动力学模型
下载PDF
南沙群岛渚碧礁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特征 被引量:29
12
作者 李新正 李宝泉 +3 位作者 洪法 少青 金宝 张宝琳 《动物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83-94,共12页
利用2002年5月12日至5月21日在南沙群岛渚碧礁用轻潜水(SCUBA)方法于该礁盘不同位置设立的4个定量取样站采集的调查资料,采用IRI指数、ABC曲线方法和大型多元统计分析软件PRIMER对渚碧礁大型底栖动物进行等级聚类分析(CLUSTER)和非度量... 利用2002年5月12日至5月21日在南沙群岛渚碧礁用轻潜水(SCUBA)方法于该礁盘不同位置设立的4个定量取样站采集的调查资料,采用IRI指数、ABC曲线方法和大型多元统计分析软件PRIMER对渚碧礁大型底栖动物进行等级聚类分析(CLUSTER)和非度量MDS标序,研究群落结构格局以及用Shannon-Wiener指数、物种丰富度指数和物种均匀度指数分析物种多样性和群落种类组成的相似程度,对渚碧礁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调查获得渚碧礁调查站大型底栖动物总种数314种,平均栖息密度为357.94个/m2,平均生物量为64.85g/m2;群落中主要的重要种或优势种为粗糙毛壳蟹(Pilodius scabriculus)和鼓虾(Alpheus spp.),但IRI指数相对较低;群落结构聚类分析和MDS标序表明,4个取样站的群落结构非常相似,Bray-Curtis相似性系数达到80%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底栖动物 群落结构 生物多样性 渚碧礁 南沙群岛 南海
下载PDF
南黄海大型底栖生物次级生产力研究(英文) 被引量:25
13
作者 李新正 于子山 +1 位作者 金宝 洪法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702-705,共4页
根据2000年秋季和2001年春季在南黄海24个大面站进行的大型底栖生物定量采集样品资料,利用Brey’s(1990)的经验公式对调查海区进行了大型底栖生物栖息密度、生物量、次级生产力和P/B值的研究计算.结果表明,该海域大型底栖生物平均栖息... 根据2000年秋季和2001年春季在南黄海24个大面站进行的大型底栖生物定量采集样品资料,利用Brey’s(1990)的经验公式对调查海区进行了大型底栖生物栖息密度、生物量、次级生产力和P/B值的研究计算.结果表明,该海域大型底栖生物平均栖息密度在2000年秋季为154.2个/m2,与2001年春季的147.8个/m2相当,平均生物量以去灰干重计,秋季为6.92g/m2,远高于春季的2.81g/m2;年平均次级生产力以去灰干重计,为4.98gm-2a-1.与生物量的分别格局相似,次级生产力在所调查海域的西南和东南部有两个高生产力分布区域,而该二区域正好在黄海冷水团的两侧,由此验证大型底栖生物的生物量和次级生产力受海水温度的影响较大.平均P/B值在研究海域为1.10a-1.与渤海研究结果比较,证明了底栖生物群落生产力随水深增大而下降,P/B值随水温升高而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量 次级生产力 P/B值 大型底栖生物 南黄海
下载PDF
二氧化碳置换法开发天然气水合物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6
14
作者 金宝 郭绪强 +2 位作者 陈光进 李遵照 杨兰英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715-719,共5页
考察了温度在270.15-278.15K,压力在2.3-4.0MPa条件下应用CO2置换天然气水合物中CH4的置换过程。结果表明,温度和压力是置换反应速度和效率的重要影响因素。温度和压力越高,越有利于反应的进行。而压力的影响没有温度的影响明显。同时,... 考察了温度在270.15-278.15K,压力在2.3-4.0MPa条件下应用CO2置换天然气水合物中CH4的置换过程。结果表明,温度和压力是置换反应速度和效率的重要影响因素。温度和压力越高,越有利于反应的进行。而压力的影响没有温度的影响明显。同时,置换过程中进入水合物相的二氧化碳的摩尔量与气相中CH4增加的摩尔量的比率超过了1:1,这可能是由于纯水水合物的甲烷含气量并未达到理论含气量,置换的同时有部分二氧化碳分子进入水合物的空孔穴和游离水中,形成二氧化碳水合物和水溶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 甲烷 天然气水合物 置换
下载PDF
激光对面阵CCD器件破坏的一种新机理 被引量:26
15
作者 李文煜 金宝 +1 位作者 程湘爱 陆启生 《强激光与粒子束》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1457-1460,共4页
用波长为1 064 nm、脉宽为5 m s的激光辐照SONY ICX055BL可见光硅CCD器件,实验中由图像采集卡采集得到相机的视频输出,同时用示波器检测ICX055BL的输出信号和垂直输出时钟信号。结果表明,在脉冲激光的辐照下,器件比较容易被破坏。研究... 用波长为1 064 nm、脉宽为5 m s的激光辐照SONY ICX055BL可见光硅CCD器件,实验中由图像采集卡采集得到相机的视频输出,同时用示波器检测ICX055BL的输出信号和垂直输出时钟信号。结果表明,在脉冲激光的辐照下,器件比较容易被破坏。研究中将器件作为一个功能整体,破坏机理分析不只局限于CCD的探测、电荷存储、电荷转移的MOS结构部分。结合实验结果和CCD器件的电路特点,初步判断该器件的破坏机理为电路破坏,脉冲激光所产生的信号电荷冲坏了复位的场效应管,使器件整体永久失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冲激光 可见光CCD 破坏机理 电路 场效应管
下载PDF
桃蛀螟性诱剂配方筛选与田间引诱试验 被引量:28
16
作者 杜艳丽 张民照 +4 位作者 马永强 孙淑玲 金宝 刘建玲 秦岭 《植物保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87-191,共5页
为更好地利用性信息素对桃蛀螟Conogethes punctiferalis(Guenée)进行监测和防治,通过制作不同配方性诱芯和开展田间诱捕试验,比较研究了桃蛀螟雌蛾性信息素组分反-10-十六碳烯醛((E)-10-hexadecenal,E-16∶Ald)、顺-10-十六碳烯醛... 为更好地利用性信息素对桃蛀螟Conogethes punctiferalis(Guenée)进行监测和防治,通过制作不同配方性诱芯和开展田间诱捕试验,比较研究了桃蛀螟雌蛾性信息素组分反-10-十六碳烯醛((E)-10-hexadecenal,E-16∶Ald)、顺-10-十六碳烯醛((Z)-10-hexadecenal,Z-16∶Ald)和十六醛(hexadecanal,16∶Ald)在不同组合、配比和剂量水平下,共16种配方诱芯对栗园桃蛀螟雄蛾的诱捕效果。结果表明:配方D400-1∶4(剂量为400.0μg/诱芯,(Z-16∶Ald)∶(E-16∶Ald)=1∶4)的平均累积诱蛾量最多,达33.3头/诱芯,与其它各配方诱芯的诱蛾量差异显著;16种配方诱芯对2012年北京市怀柔区栗园桃蛀螟种群发生动态的监测结果均表明8月22日为雄蛾发生高峰期,且以配方D400-1∶4的监测效果最为明显,表明该配方可用于栗园桃蛀螟的监测和防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桃蛀螟 性诱剂 配方筛选 田间试验 板栗园
原文传递
胶州湾辛岛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生态学调查 被引量:25
17
作者 张宝琳 洪法 +3 位作者 李宝泉 永强 金宝 李新正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60-64,共5页
利用2003年8月至2004年5月(夏、秋、冬、春季)4个季度月在胶州湾辛岛潮间带的3个不同潮区的调查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共获得大型底栖动物43种,其中低潮区出现27种,中潮区和高潮区20种和19种,有6种属于3个潮区共有种。大型底栖动物总平均... 利用2003年8月至2004年5月(夏、秋、冬、春季)4个季度月在胶州湾辛岛潮间带的3个不同潮区的调查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共获得大型底栖动物43种,其中低潮区出现27种,中潮区和高潮区20种和19种,有6种属于3个潮区共有种。大型底栖动物总平均栖息密度为102.5个/m2,5月最高,为144.67个/m2,2月最低,为52.66个/m2;总平均生物量为60.01g/m2,11月最高,为102.99g/m2,2月最低,仅为11.87g/m2。本区大型底栖动物的栖息密度和生物量有明显的季节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潮间带 大型底栖动物 生态学研究 胶州湾
下载PDF
仔猪水肿病的诊断与防治 被引量:20
18
作者 毕可东 宋春阳 +2 位作者 金宝 孙敬友 尹昭智 《中国兽医科技》 CSCD 2000年第5期35-36,共2页
关键词 仔猪 水肿病 流行特点 症状 病理剖检 防治
下载PDF
胶州湾多毛类环节动物优势种的生态特点 被引量:23
19
作者 金宝 李新正 洪法 《动物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63-69,共7页
根据1998-2004年春、夏、秋、冬四季对胶州湾进行大面站综合调查监测的底栖生物多毛类资料,分析了多毛类优势种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结果表明:不同季节多毛类优势种组成和优势地位出现一定的变化,但不倒翁虫(Sternaspisscutata)、寡... 根据1998-2004年春、夏、秋、冬四季对胶州湾进行大面站综合调查监测的底栖生物多毛类资料,分析了多毛类优势种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结果表明:不同季节多毛类优势种组成和优势地位出现一定的变化,但不倒翁虫(Sternaspisscutata)、寡鳃齿吻沙蚕(Nephtysoligobranchia)和中蚓虫(Mediomastuscaliforniensis)在各季度月优势地位相对稳定;考察1998-2004年不同年份的多毛类优势种,发现不倒翁虫、寡鳃齿吻沙蚕在各个年份均居优势地位,变化较小,而其它的种类在不同的年份出现一定的变化,2003年和2004年索沙蚕(Lumbrinerislatreilli)优势度居首位,而在其它年度则没有成为优势种,这可能反映了近年来胶州湾生态环境出现了一定变化;通过考察主要优势种的分布和密度变化,可以发现这几个主要种都是广分布的小型种,在底质颗粒较细,有机质含量丰富的海域,不倒翁虫、中蚓虫、寡鳃齿吻沙蚕等数量较大;而在水流湍急、底质为砾石的7号和9号站,则很少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毛类 优势种 底栖生物 胶州湾 环节动物
下载PDF
胶州湾多毛类环节动物数量分布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21
20
作者 金宝 李新正 +2 位作者 洪法 于海燕 李宝泉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798-803,共6页
根据1998—2002年胶州湾10个站各季度大型底栖动物调查结果,讨论了多毛类环节动物在各站出现种数、生物量、栖息密度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海底底质是影响多毛类数量分布与变化的重要因子,沙质软泥有利于多毛类生长,而粗沙砾... 根据1998—2002年胶州湾10个站各季度大型底栖动物调查结果,讨论了多毛类环节动物在各站出现种数、生物量、栖息密度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海底底质是影响多毛类数量分布与变化的重要因子,沙质软泥有利于多毛类生长,而粗沙砾石底质多毛类分布较少;春季多毛类种数、生物量和栖息密度均较高;在一定条件下,盐度是多毛类的限制因子,当盐度升高时,其生物量和栖息密度呈增加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毛类 生物量 栖息密度 环境因子 胶州湾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