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艾滋病合并肺孢子菌肺炎22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34
1
作者 王焕玲 李太生 +6 位作者 王爱霞 盛瑞媛 范洪 刘正印 秦树林 邓国华 《中华内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652-655,共4页
目的探讨AIDS合并肺孢子菌肺炎(PCP)的临床特点,以提高对PCP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2例AIDS合并PCP的临床资料,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结果 (1)22例患者中,男性占72.7%,年龄(35.0±9.4)岁.感染HIV途径主要经输血(54.5%)和性传播(27... 目的探讨AIDS合并肺孢子菌肺炎(PCP)的临床特点,以提高对PCP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2例AIDS合并PCP的临床资料,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结果 (1)22例患者中,男性占72.7%,年龄(35.0±9.4)岁.感染HIV途径主要经输血(54.5%)和性传播(27.3%);(2)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发热(21例)、进行性加重的呼吸困难(20例)、咳嗽(16例)、咳痰(12例)及体重下降(18例).68.2%(15例)患者肺呼吸音正常或稍粗.外周PaO2<60 mm Hg(1 mm Hg=0.133 kPa)者占63.6%(14例);(3)均为AIDS晚期患者,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3~148)×106/L,其中<100×106/L者占90%(18/20).CD+4/CD+8<0.20者占95%(19/20);(4)常见的胸部影像学表现为双侧肺间质纹理改变(19/22)和斑片影(14/22);(5)治疗药物主要为复方磺胺甲NFDC2唑(SMZco)(100%)和肾上腺糖皮质激素(86.4%).治愈13例、自动放弃5例、死亡4例.死亡患者CD+4T淋巴细胞计数明显低于治愈组(P=0.07). 结论 PCP主要发生于AIDS晚期患者;临床遇有发热、呼吸困难、低氧血症、体重下降来诊的青壮年患者,胸部影像学提示间质纹理改变或斑片影,应警惕AIDS合并PCP的可能;临床怀疑AIDS合并PCP时应尽早给予SMZco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炎 卡氏肺囊虫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临床医学 临床分析 孢子 胸部影像学表现 艾滋病 CD4+T淋巴细胞 肾上腺糖皮质激素
原文传递
ICU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病原菌分布情况及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危险因素调查研究 被引量:32
2
作者 卜春红 +2 位作者 付强 陈琳光 郑国利 《河北医学》 CAS 2022年第7期1166-1172,共7页
目的:研究重症监护病房(ICU)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感染病原菌分布情况及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18年1月至2021年6月我院ICU的150例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患者感染病原菌分布情况,根据患者是否发生... 目的:研究重症监护病房(ICU)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感染病原菌分布情况及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18年1月至2021年6月我院ICU的150例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患者感染病原菌分布情况,根据患者是否发生多重耐药菌感染将患者分为耐药菌组(93例)和非耐药菌组(57例),统计ICU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单因素,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ICU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150例ICU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共分离出病原菌240株,主要为革兰氏阴性菌感染,占比为84.17%,其中占比前三位的病原菌分别为肺炎克雷伯杆菌、鲍曼不动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25.42%、20.42%、12.50%)。150例ICU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共发生多重耐药菌感染93例,感染率为62.00%。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耐药菌组合并糖尿病、发生意识障碍、发生吞咽功能障碍、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类型为晚发型、近90d接受3代头孢菌素、含酶抑制剂复合制剂或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呼吸机通气时间≥7d、入住ICU时间≥7d患者占比高于非耐药菌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发生意识障碍、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类型为晚发型、近90d接受3代头孢菌素、含酶抑制剂复合制剂或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呼吸机通气时间≥7d、入住ICU时间≥7d均为ICU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OR=4.644、3.152、4.289、2.421、17.167,P<0.05)。结论:ICU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主要感染病原菌种类为肺炎克雷伯杆菌、鲍曼不动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ICU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发生意识障碍、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类型为晚发型、近90d接受3代头孢菌素、含酶抑制剂复合制剂或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呼吸机通气时间≥7d、入住ICU�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多重耐药菌 感染 重症监护病房 病原菌 危险因素
下载PDF
不同液体复苏策略对创伤性休克伴TIC患者的凝血功能、免疫调节及疗效的影响 被引量:23
3
作者 严晓薇 李小东 +3 位作者 李素清 赵静媛 《河北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9年第11期1279-1284,共6页
目的观察积极液体复苏(active liquid resuscitation,AFR)与损伤控制复苏(damage control resuscitation,DCR)对创伤性休克伴创伤性凝血功能异常(trauma induced coagulopathy,TIC)患者凝血功能、免疫调节及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9... 目的观察积极液体复苏(active liquid resuscitation,AFR)与损伤控制复苏(damage control resuscitation,DCR)对创伤性休克伴创伤性凝血功能异常(trauma induced coagulopathy,TIC)患者凝血功能、免疫调节及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94例创伤性休克伴TIC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液体复苏策略分为积极液体复苏组(AFR组,46例)和损伤控制复苏组(DCR组,48例),对复苏前20 min和复苏后12 h 2组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D-二聚体,复苏后18 h 2组休克指数(shock index,SI)、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y pressure,MAP)、血压波动幅度、总补液量,复苏前20 min和复苏后12 h、24 h、48 h 2组磷脂酶A2(phospholipase A2,PLA2)、血小板活化因子(platelet activating factor,PAF),复苏后96 h并发症发生率,复苏后1周存活率等指标进行比较。结果入院时2组MAP、SI、创伤严重度评分(Injury Severity Score,ISS)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复苏前20 min APTT、INR、PT、D-二聚体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复苏后12 h DCR组APTT、INR、PT、D-二聚体值明显低于AFR组(P<0.05)。复苏后24 h DCR组MAP、血压波动幅度、SI值、总补液量明显低于AFR组(P<0.05)。2组复苏前20 min和复苏后24 h PLA2、PAF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复苏后12 h DCR组PLA2、PAF明显高于AFR组,复苏后48 h DCR组PLA2、PAF明显低于AFR组(P<0.05)。复苏后96 h DCR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AFR组,复苏后1周DCR组存活率明显高于AFR组(P<0.05)。结论DCR救治创伤性休克伴TIC患者,明显改善凝血功能指标,有效纠正休克,复苏期间血压稳定,并发症发生率低,存活率较高,与AFR相比临床疗效明显;但AFR在复苏治疗早期能有效抑制免疫细胞因子、炎症介质,具有一定的免疫调节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休克 创伤性 免疫调节 凝血酶原时间
下载PDF
药物性肝病102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18
4
作者 秦树林 《中国新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457-459,共3页
目的 :分析诱发药物性肝病的药物种类、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 :采用回顾性方法分析 10 2例药物性肝病 ,数据用SPSS软件处理。结果 :致肝损害药物以免疫抑制剂最常见 ,占 33.3% (34 / 10 2 ) ,其次为利福平 ,占14.7% (15 / 10 2 ) ;临床... 目的 :分析诱发药物性肝病的药物种类、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 :采用回顾性方法分析 10 2例药物性肝病 ,数据用SPSS软件处理。结果 :致肝损害药物以免疫抑制剂最常见 ,占 33.3% (34 / 10 2 ) ,其次为利福平 ,占14.7% (15 / 10 2 ) ;临床表现以黄疸最多见 ,占 40 .2 % (4 1/ 10 2 ) ,5 2 % (5 3/ 10 2 )患者无肝病症状 ;激素治疗组与非激素治疗组的痊愈好转率在统计学上无显著差别。结论 :药物性肝病可由各种药物引起 ,起病隐袭 ,肝功能检查是早期诊断的主要方法 ,早期及时停用肝损害药物是治疗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物性肝病 免疫抑制剂 黄疸 Benichou标准 临床表现 发病机制
下载PDF
BISAP评分对急性胰腺炎严重程度及预后评估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19
5
作者 李素清 马小彬 +2 位作者 庞凤兰 张坤均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9期4873-4874,共2页
急性胰腺炎患者大多为轻症,且病程具有自限性,预后较好.但重症急性胰腺炎常伴有脏器功能不全等全身或局部并发症,患者病情进展迅速,死亡率5%~8%[1].因此,及早对急性胰腺炎严重程度及预后进行准确评估,在快速诊断治疗以及改善患者预... 急性胰腺炎患者大多为轻症,且病程具有自限性,预后较好.但重症急性胰腺炎常伴有脏器功能不全等全身或局部并发症,患者病情进展迅速,死亡率5%~8%[1].因此,及早对急性胰腺炎严重程度及预后进行准确评估,在快速诊断治疗以及改善患者预后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对BISAP评分在评估急性胰腺炎严重程度及预后方面进行比较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胰腺炎 严重程度 预后 BISAP 评估
下载PDF
床旁超声引导颈内静脉穿刺置管在脓毒症休克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14
6
作者 夏嘉鼎 +2 位作者 赵凯峰 严晓薇 《河北医药》 CAS 2018年第19期2993-2995,共3页
目的探讨在脓毒症休克患者中床旁超声引导颈内静脉穿刺置管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取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需要进行颈内静脉穿刺置管的脓毒症休克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5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解剖标志点盲... 目的探讨在脓毒症休克患者中床旁超声引导颈内静脉穿刺置管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取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需要进行颈内静脉穿刺置管的脓毒症休克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5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解剖标志点盲探颈内静脉穿刺置管,试验组采用床旁超声定位引导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比较两种方法的成功率、穿刺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对照组一次成功率及总成功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一次成功率88.0%(44/50)、48.0%(24/50)、总成功率98.0%(49/50)、76.0%(38/50),P<0.05],穿刺时间明显缩短[(7.3±1.5)、(11.5±2.8)分,P<0.05],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降低[8.0%(4/50)、26.0%(13/50),P<0.05],且未增加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风险[8.0%(4/50)、6.0%(3/50),P>0.05]。结论在脓毒症休克患者中床旁超声引导下颈内静脉置管成功率高,操作时间短,并发症发生率低,安全性好,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床旁超声 颈内静脉 脓毒症休克 中心静脉穿刺置管
下载PDF
不同液体复苏策略在创伤性休克伴创伤性凝血功能异常患者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3
7
作者 严晓薇 +2 位作者 李小东 谷锐 李素清 《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 2019年第1期65-69,共5页
目的探究损伤控制复苏(DCR)与积极液体复苏(AFR)在创伤性休克伴创伤性凝血功能异常(TIC)患者中应用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3月——2017年9月我院收治的128例创伤性休克伴TIC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液体复苏策略分为损伤控制复苏... 目的探究损伤控制复苏(DCR)与积极液体复苏(AFR)在创伤性休克伴创伤性凝血功能异常(TIC)患者中应用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3月——2017年9月我院收治的128例创伤性休克伴TIC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液体复苏策略分为损伤控制复苏组(DCR组,65例)、积极液体复苏组(AFR组,63例),对复苏前后基础资料、血压、液体量、凝血功能、休克功能、免疫介质、救治效果等指标进行比较研究。结果入院时二组基础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二组患者复苏前15 min血小板(PL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血清乳酸(LAC)、红细胞比容(HCT)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复苏后12 h时间点INR、LAC值DCR组显著低于AFR组,PLT、HCT值DCR组显著高于AFR组(P<0.05)。复苏治疗18 h时间段平均动脉压、休克指数、血压波动幅度、总补液量DCR组显著低于AFR组,血红蛋白值DCR组显著高于AFR组(P<0.05)。复苏前15 min时间点、复苏后24 h时间点二组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复苏后12 h时间点DCR组TNF-α、IL-6明显高于AFR组,复苏后36 h时间点DCR组TNF-α、IL-6明显低于AFR组(P<0.05)。复苏96 h内并发症发生率DCR组显著低于AFR组、复苏后1周存活率DCR组显著高于AFR组(P<0.05)。结论 DCR救治创伤性休克伴TIC患者,有效纠正休克及改善凝血功能,临床价值显著;但AFR在治疗早期能有效抑制免疫介质,具有一定的免疫调节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损伤控制复苏 创伤性凝血功能异常 免疫调节 积极性液体复苏
原文传递
脓毒症性心脏功能障碍患者肌钙蛋白Ⅰ表达水平的变化及预后评估价值 被引量:13
8
作者 夏嘉鼎 苏震 +1 位作者 郑辉宇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001-1004,共4页
目的观察肌钙蛋白Ⅰ(cTnⅠ)在脓毒症性心脏功能障碍患者中的变化,探讨其与心脏舒缩功能的关系及评估脓毒症预后的价值。方法选取脓毒症患者65例,应用床旁心脏超声测定二尖瓣舒张早期峰流速与二尖瓣环舒张早期运动速度比值(E/e’)及左心... 目的观察肌钙蛋白Ⅰ(cTnⅠ)在脓毒症性心脏功能障碍患者中的变化,探讨其与心脏舒缩功能的关系及评估脓毒症预后的价值。方法选取脓毒症患者65例,应用床旁心脏超声测定二尖瓣舒张早期峰流速与二尖瓣环舒张早期运动速度比值(E/e’)及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评估左心室舒张及收缩功能后将患者分为心功能障碍组和心功能正常组,检测并比较2组患者cTnⅠ水平,对其与心脏舒张及收缩功能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根据住院28 d患者是否存活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比较2组cTnⅠ水平的差异,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估cTnⅠ预测脓毒症患者预后的价值。结果心功能障碍组cTnⅠ水平较心功能正常组明显增高(P<0.05);cTnⅠ水平与E/e’呈正相关(r=0.421,P=0.008),与LVEF相关性不显著(P>0.05)。与存活组比较,死亡组患者cTnⅠ明显升高(P<0.05)。cTnⅠ预测脓毒症患者死亡风险的曲线下面积为0.892,以0.82 ng/m L作为截点值,敏感度为88.0%,特异度为82.5%。结论伴有心脏功能障碍的脓毒症患者cTnⅠ水平明显升高,且与左心室舒张功能密切相关。cTnⅠ≥0.82 ng/m L可作为脓毒症患者死亡的可靠预测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脓毒症 心脏功能障碍 肌钙蛋白Ⅰ 左心室舒张功能 预后
下载PDF
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对脓毒性休克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 被引量:12
9
作者 崔久庆 刘秀娟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8年第9期1267-1270,共4页
目的:探讨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对脓毒性休克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0月-2017年10月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满足纳入标准的151例脓毒性休克患者临床资料。根据28d生存情况分为存活组(77... 目的:探讨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对脓毒性休克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0月-2017年10月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满足纳入标准的151例脓毒性休克患者临床资料。根据28d生存情况分为存活组(77例)和死亡组(74例),比较组间NLR(ICU初始)、APACHEⅡ(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评分)、SOFA(序贯器官衰竭评分)等变量差异;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找出影响疾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及生存曲线,评价危险因素对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1)死亡组NLR、APACHEⅡ、SOFA、年龄均显著高于存活组,淋巴细胞计数(LYM)显著小于存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NLR是脓毒性休克患者28d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OR=1.110,95%CI=1.040~1.185,P=0.002)。(3)ROC曲线提示NLR曲线下面积(AUC)为0.830,以NLR>17.01作为预测28d死亡风险的临界值,敏感度为75.7%,特异度为81.8%。(4)生存曲线分析显示NLR>17.01组与NLR≤17.01组相比,28d生存率明显下降(P<0.01)。结论:ICU初始的NLR可以作为评估脓毒性休克患者预后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脓毒症 脓毒性休克 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
下载PDF
早期液体复苏对脓毒性休克患者左心室舒张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1
10
作者 夏嘉鼎 苏震 +2 位作者 张坤 《河北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7年第9期1015-1019,共5页
目的观察并探讨早期液体复苏对脓毒性休克患者左心室舒张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左心室舒张功能障碍的脓毒性休克患者45例,对患者进行早期液体复苏,6h后将达到复苏目标[中心静脉压8~12mmHg(机械通气下12~15mmHg)、平均动脉压≥65mmHg、尿... 目的观察并探讨早期液体复苏对脓毒性休克患者左心室舒张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左心室舒张功能障碍的脓毒性休克患者45例,对患者进行早期液体复苏,6h后将达到复苏目标[中心静脉压8~12mmHg(机械通气下12~15mmHg)、平均动脉压≥65mmHg、尿量≥0.5mL·kg^(-1)·h^(-1)、中心静脉氧饱和度≥70%]者纳入观察组(31例),未达标患者纳入对照组(14例)。应用床边超声测量患者二尖瓣舒张早期峰流速与二尖瓣环舒张早期运动速度比值(E/e′)作为评估左心室舒张超声指标,同时观察心肌损伤标记物肌钙蛋白I(cardiac troponin I,cTnI)及N末端脑钠肽前体(N-terminal pro-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BNP)水平变化。结果观察组机械通气时间、住重症医学科时间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观察组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发生率及28d病死率显著降低(P<0.05)。与液体复苏前比较,观察组在复苏后6hE/e′、NT-proBNP明显下降(P<0.05);观察组复苏后E/e′、cTnI及NT-proBNP均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脓毒性休克患者经早期液体复苏可显著改善左心室舒张功能,减轻心肌损伤,改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休克 脓毒性 液体复苏 左心室舒张功能 心肌损伤
下载PDF
不同液体复苏方式对创伤性休克伴TIC患者的救治效果及免疫调节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11
11
作者 严晓薇 李小东 +4 位作者 李素清 谷锐 赵静媛 《河北医学》 CAS 2018年第11期1798-1803,共6页
目的:探讨损伤控制复苏(DCR)与积极液体复苏(AFR)对创伤性休克伴创伤性凝血功能异常(TIC)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9月至2017年12月本院收治的92例创伤性休克伴TIC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液体复苏策略分为损伤控制复苏组(DCR... 目的:探讨损伤控制复苏(DCR)与积极液体复苏(AFR)对创伤性休克伴创伤性凝血功能异常(TIC)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9月至2017年12月本院收治的92例创伤性休克伴TIC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液体复苏策略分为损伤控制复苏组(DCR组,47例)和积极液体复苏组(AFR组,45例),对复苏前30min、复苏后6h两组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血清乳酸(LAC)、红细胞比容(HCT),复苏治疗24h时间段两组休克指数(SI)、平均动脉压(MAP)、血压波动幅度、总补液量,复苏前30mi、复苏后6h、18h、36h时间点两组血小板活化因子(PAF)、磷脂酶A2(PLA2),复苏72h内并发症发生率、复苏后1周存活率等指标进行比较研究。结果:入院时两组MAP、SI、创伤严重度评分(ISS)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复苏前30min时间点APTT、INR、LAC、HCT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复苏后6h时间点APTT、INR、LAC值DCR组显著低于AFR组,HCT值DCR组显著高于AFR组(P <0.05)。复苏治疗24h时间段MAP、血压波动幅度、SI值、总补液量DCR组显著低于AFR组(P<0.05)。复苏前30min时间点、复苏后18h时间点两组PAF、PLA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复苏后6h时间点DCR组的PAF、PLA2明显高于AFR组、复苏后36h时间点DCR组的PAF、PLA2明显低于AFR组(P <0.05)。复苏72h内ARDS、DIC、MODS发生率DCR组显著低于AFR组、复苏后1周的存活率DCR组显著高于AFR组(P <0.05)。结论:与AFR相比,DCR救治创伤性休克伴TIC患者,改善凝血功能指标,有效纠正休克,复苏期间血压稳定,并发症发生率低,存活率较高,临床优势明显;但在复苏治疗早期AFR能有效抑制免疫细胞因子、炎症介质,具有一定的免疫调节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性凝血功能异常 损伤控制复苏 积极性液体复苏 免疫调节 凝血功能
下载PDF
经PICC输注两性霉素B治疗血液病合并肺部真菌感染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9
12
作者 袁晓明 +6 位作者 孙淑华 庞桂芬 王竹君 龚翠平 董晓悦 郝长来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0期3929-3931,共3页
目的探讨经PICC输注两性霉素B治疗血液病合并肺部真菌感染的效果。方法应用两性霉素B治疗血液病并发肺部真菌感染患者20例,以PICC置管途径输注10例为试验组,四肢浅静脉输注10例为对照组。观察两组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试验组有效8例,对... 目的探讨经PICC输注两性霉素B治疗血液病合并肺部真菌感染的效果。方法应用两性霉素B治疗血液病并发肺部真菌感染患者20例,以PICC置管途径输注10例为试验组,四肢浅静脉输注10例为对照组。观察两组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试验组有效8例,对照组有效6例,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未发生静脉炎,对照组发生7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不良反应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经PICC输注两性霉素B治疗血液病合并肺部真菌感染操作方便、并发症少、留置时间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心静脉置管注射 两性霉素B 血液病 肺部真菌感染
下载PDF
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嗜酸性粒细胞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28天死亡风险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8
13
作者 严晓薇 +6 位作者 李素清 张坤 赵凯峰 赵静媛 夏嘉鼎 李小东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427-431,共5页
目的评估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血嗜酸性粒细胞(EOS)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28 d死亡风险的预测价值,探讨预测ARDS患者预后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85例ARDS患者的临床... 目的评估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血嗜酸性粒细胞(EOS)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28 d死亡风险的预测价值,探讨预测ARDS患者预后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85例ARDS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治疗28 d后的存活状况分为存活组(n=45)和死亡组(n=4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临床资料确定ARDS患者死亡的高危因素。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估NLR及EOS对ARDS患者28 d死亡风险的预测价值。结果两组疾病诱因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状况Ⅱ(APACHEⅡ)评分、Murray肺损伤评分和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均高于存活组(P<0.05);两组中性粒细胞百分比(GR%)、淋巴细胞计数(LYM)、血小板计数(PLT)、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和血乳酸(Lac)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血白细胞计数(WBC,×109/L:21.10±4.29 vs.19.71±5.32)、中性粒细胞计数(NEU,×109/L:11.56±6.83 vs.8.15±5.64)、NLR(16.05±6.34 vs.12.29±5.10)和降钙素原(PCT,μg/L:11.78±5.21 vs.7.82±4.56)均高于存活组,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EOS,×109/L:0.04±0.05 vs.0.05±0.07)和氧合指数(OI,mm Hg:140.47±12.52 vs.144.53±12.13)均低于存活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EOS、NLR、PCT、OI和Murray肺损伤评分是ARDS患者28 d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NLR对ARDS患者死亡风险的预测价值曲线下面积(AUC)为0.745(95%CI 0.618~0.872),当最佳截断值为0.460时,敏感度为78.1%,特异度为67.9%;EOS对ARDS患者死亡风险的预测价值AUC为0.727(95%CI 0.599~0.855),当最佳截断值为0.446时,敏感度为62.5%,特异度为82.1%。结论NLR、EOS是ARDS患者28 d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NLR及EOS对ARDS患者的28 d死亡风险具有良好的预测价值,可作为ARDS预后评估有效而简便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 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 嗜酸性粒细胞(EOS) 预测
下载PDF
艾滋病合并卡氏肺孢子虫肺炎的临床特点及诊断方法 被引量:8
14
作者 张可 徐斌 +5 位作者 吴昊 徐莲芝 赵大 马大庆 秦树林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8期475-477,共3页
目的 探讨艾滋病合并卡氏肺孢子虫肺炎 (PCP)的临床特点和诊断方法。方法 对1 999~ 2 0 0 1年经痰聚合酶链反应 (PCR)确诊的 1 2例艾滋病合并PCP进行分析。结果  (1 )合并结核病 4例 ,细菌性肺炎 1例。 (2 )痰PCR阳性 1 2例 ,其中血... 目的 探讨艾滋病合并卡氏肺孢子虫肺炎 (PCP)的临床特点和诊断方法。方法 对1 999~ 2 0 0 1年经痰聚合酶链反应 (PCR)确诊的 1 2例艾滋病合并PCP进行分析。结果  (1 )合并结核病 4例 ,细菌性肺炎 1例。 (2 )痰PCR阳性 1 2例 ,其中血PCR阳性 9例 ,姬姆萨染色阳性 6例 ,六胺银染色阳性 5例。 (3) 1 2例CD+ 4(5~ 1 55)× 1 0 6 /L ,平均CD+ 4(51± 48)× 1 0 6 /L ;其中CD+ 4<(1 0 0× 1 0 6 ) /L1 0例 (83 % ) ,CD+ 4<(50× 1 0 6 ) /L 9例 (75 % ) ;CD+ 4/CD+ 8:0 .0 1~ 0 .2 9。结论  (1 )PCP是艾滋病晚期常见的合并症 ,常常合并其它机会性感染如结核等。 (2 )痰PCR阳性 +典型的临床表现可以确诊PC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滋病 卡氏肺孢子虫肺炎 临床特点 诊断 合并症 PCR
原文传递
早期个体化综合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对其MODS发生的预防作用分析 被引量:5
15
作者 李素清 马小彬 +3 位作者 庞凤兰 张坤均 《重庆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58-60,共3页
目的探讨早期个体化综合治疗在预防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发生的中的作用。方法选择2008年1月至2012年1月于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就诊的85例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分为实验组43例和对照组4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基础治... 目的探讨早期个体化综合治疗在预防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发生的中的作用。方法选择2008年1月至2012年1月于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就诊的85例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分为实验组43例和对照组4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基础治疗,实验组早期采用个体化综合治疗。统计两组患者入院时和入院后的APACHEⅡ评分、MODS评分和Ranson评分。观察患者入院时和入院后各时间点的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等指标。结果两组入院时各项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入院后APACHEⅡ评分、MO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入院后12、24、48h和72h的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入院后72h和7d的CRP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入院后48h和7d的白细胞介素-10(IL-10)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MODS发生率64.3%(27/42),胰性脑病发生率21.4%(9/43),胰腺感染发生率33.3%(14/42),住院病死率19.1%(8/42),住院时间(30.4±5.7)d。实验组MODS发生率27.9%(12/43),胰性脑病发生率11.6%(5/43),胰腺感染发生率14.0%(6/43),住院病死率4.7%(2/43),住院时间(23.5±4.3)d。实验组MODS发生率、住院病死率和胰腺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平均住院时间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个体化的综合治疗可以降低急性重症胰腺炎的MODS发病率,保护器官功能,减少病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炎 重症 急性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下载PDF
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院内感染调查 被引量:5
16
作者 张庆 +1 位作者 《临床肺科杂志》 2004年第5期494-496,共3页
目的 分析我院产超广谱 β-内酰胺酶 (ESBL s)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院内感染情况。方法 调查我院 2 0 0 2年 1月~ 2 0 0 3年 10月产 ESBL s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感染情况 ,分析其院内感染的特点及相关因素。结果  4 9例感染... 目的 分析我院产超广谱 β-内酰胺酶 (ESBL s)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院内感染情况。方法 调查我院 2 0 0 2年 1月~ 2 0 0 3年 10月产 ESBL s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感染情况 ,分析其院内感染的特点及相关因素。结果  4 9例感染产 ESBL s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患者中社区获得性感染 8例占 16 % ,院内获得性感染 4 2例占 84 % ,院内感染科室有 9个 ,主要是呼吸科、神经外科、消化科 ;院内感染部位主要是 :呼吸道、泌尿道。院内感染患者 10 0 %前期应用抗菌素。结论 社区获得性感染产 ESBL s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患者入院 ,介入性操作 ,不合理应用抗菌素与我院产 ESBL s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院内感染有关 ,为控制其传播 ,应采取相应的消毒隔离措施 ,合理使用抗菌素 ,防止院内感染的暴发和流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 大肠埃希菌 肺炎克雷伯菌
下载PDF
PAF、D-二聚体联合凝血功能指标检测在重症创伤伴TIC患者病情评估中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4
17
作者 严晓薇 李小东 +1 位作者 李素清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8年第17期13-14,12,共3页
目的探讨血小板活化因子(PAF)、D-二聚体联合凝血功能指标检测在重症创伤伴创伤性凝血功能异常(TIC)患者病情评估中的临床作用。方法回顾分析医院收治的27例符合重症创伤伴TIC诊断标准的患者及24例重症创伤不伴有TIC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对... 目的探讨血小板活化因子(PAF)、D-二聚体联合凝血功能指标检测在重症创伤伴创伤性凝血功能异常(TIC)患者病情评估中的临床作用。方法回顾分析医院收治的27例符合重症创伤伴TIC诊断标准的患者及24例重症创伤不伴有TIC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对2组患者的PAF、D-二聚体、凝血功能指标、伤后1周存活率、伤后6个月生活质量优良率进行比较研究。结果治疗前30 min,TIC组PAF、D-二聚体、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测定值高于非TIC组(P<0.01);治疗后24 h,2组PAF、D-二聚体测定值差异不显著(P>0.05),TIC组PT、APTT、TT测定值高于非TIC组(P<0.01);TIC组伤后1周存活率低于非TIC组(P<0.05),2组伤后6个月生活质量优良率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 PAF、D-二聚体联合凝血功能指标能够全面反映重症创伤伴TIC患者的病情,对预后评价及疾病治疗均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活化因子 D-二聚体 创伤性凝血功能异常 凝血功能
下载PDF
标准12导联心电图联合右侧胸前导联15导联心电图诊断早期急性肺栓塞的研究 被引量:4
18
作者 于江涛 +2 位作者 席瑞军 梁秀玲 张春光 《中国医学装备》 2021年第11期104-107,共4页
目的:探讨标准12导联心电图联合右侧胸前导联(V3R、V4R、V5R)15导联心电图在早期急性肺栓塞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医院收治的72例疑似早期急性肺栓塞患者,依据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6例。对照组采用标准12导联心... 目的:探讨标准12导联心电图联合右侧胸前导联(V3R、V4R、V5R)15导联心电图在早期急性肺栓塞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医院收治的72例疑似早期急性肺栓塞患者,依据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6例。对照组采用标准12导联心电图检查,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做右侧胸前导联(V3R、V4R、V5R)15导联心电图检查,对比两组早期急性肺栓塞的诊断效果。结果:在72例疑似早期急性肺栓塞患者中确诊36例,其中高危肺栓塞患者12例;观察组的诊断准确率为100.00%,明显高于对照组(81.58%),观察组诊断出高危肺栓塞患者为100%,明显高于对照组(41.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73,χ^(2)=9.882;P<0.05)。观察组的治愈率为80.5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189,P<0.05)。观察组的预后良好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769,P<0.05)。结论:标准12导联心电图联合右侧胸前导联(V3R、V4R、V5R)15导联心电图在早期急性肺栓塞诊断中诊断率高,能够识别高危肺栓塞,并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致死率和致残率,提高患者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标准12导联心电图 侧胸前导联(V3R、V4R、V5R)15导联心电图 早期急性肺栓塞
下载PDF
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氏菌和肺炎克雷伯菌院内感染危险因素 被引量:4
19
作者 张庆 +3 位作者 吴瑞芹 张敏 孙桂香 《承德医学院学报》 2007年第3期256-258,共3页
目的:探讨我院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xtend Spectrum beta-Lactamases,ESBLs)大肠埃希氏菌和肺炎克雷伯菌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我院2002年1月-2003年10月院内感染产ESBLs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住院患者病历42例,对照病历46... 目的:探讨我院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xtend Spectrum beta-Lactamases,ESBLs)大肠埃希氏菌和肺炎克雷伯菌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我院2002年1月-2003年10月院内感染产ESBLs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住院患者病历42例,对照病历46例;采用卡方检验单因素及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产ESBLs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产ESBLs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院内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是:消化道插管,前期应用三代头孢菌素,前期应用奎诺酮类药物。结论:对存在以上危险因素的患者,应监测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ESBLs的产生情况,积极采取相应的消毒隔离措施,合理应用抗菌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广谱Β-内酰胺酶 大肠埃希氏菌 肺炎克雷伯菌 危险因素
下载PDF
超声引导下中心静脉置管失败的相关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被引量:3
20
作者 赵凯峰 +2 位作者 夏嘉鼎 严晓薇 《河北医学》 CAS 2019年第1期143-147,共5页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中心静脉置管失败的相关因素并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以求降低其失败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超声引导下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322例患者,分析导致置管失败的主要因素,并进行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中心静脉置管失败的相关因素并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以求降低其失败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超声引导下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322例患者,分析导致置管失败的主要因素,并进行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行超声引导下中心静脉置管的322例患者,首次置管成功者262例(81.37%),失败者60例(18.63%);单因素分析结果:性别、年龄、血管直径、血管部位、肢体有无水肿、体位、操作者工作年限、置管前有无知识宣教与心理护理等8个因素均与超声引导下中心静脉置管失败有关(P<0.05);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性别、血管直径、血管部位、体位等因素是导致超声引导下中心静脉置管失败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中心静脉置管有一定失败率,且影响静脉置管失败因素较多,因此应采取针对性措施进行预防与纠正,提高超声引导下中心静脉置管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引导 中心静脉置管 失败率 影响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