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1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主孔(100~2050m)榴辉岩岩石化学研究 被引量:107
1
作者 张泽明 许志琴 +5 位作者 刘福来 振东 沈昆 杨经绥 李天福 陈世忠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27-42,共16页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主孔位于江苏东海县,即大别-苏鲁超高压变质带的东部。该钻孔100至2050m井段钻遇的岩石主要是超高压变质的榴辉岩、副片麻岩、正片麻岩、石榴石橄榄岩,以及少量的石英岩和片岩,其中榴辉岩的总厚度达1200m。这些榴...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主孔位于江苏东海县,即大别-苏鲁超高压变质带的东部。该钻孔100至2050m井段钻遇的岩石主要是超高压变质的榴辉岩、副片麻岩、正片麻岩、石榴石橄榄岩,以及少量的石英岩和片岩,其中榴辉岩的总厚度达1200m。这些榴辉岩具不同矿物组成和不同的全岩化学成分,据此可划分为高硅型、高铝型、高钛型、高钛铁型、高镁型和正常型榴辉岩。正常型榴辉岩SiO2=55%-43%,TiO2<2%,Al2O3<18%,MgO<11%,Na2O+K2O=1.5%-8.2%,CaO=4.2%-13.1%和FeOT=5.3%-18.1%,多呈LREE富集的REE型式;高Si榴辉岩具较高SiO2(55%-63%)和Na2O+K2O(2.9%-7.8%)含量,REE配分型式为LREE富集的正Eu异常型;高Mg榴辉岩与石榴石橄榄岩共生,特征是富MgO(12.2%-17.1%),贫Na2O和K2O,具有较低的REE含量;高Al榴辉岩的Al2O3含量大于18%,REE配分型式为LREE富集型,且多具有正Eu异常;高Ti榴辉岩具有较低的SiO2(<45%),较高的TiO2(3%-6%)含量;高Ti-Fe型榴辉岩具异常的化学成分,具有最低的SiO2含量和最高的TiO2和FeOT含量,以及很低的REE总量,并呈LREE和HREE亏损,MREE富集的配分型式。研究显示,榴辉岩的原岩是多成因的,很可能是起源于不均匀的地幔源区,而且强烈的结晶分异作用又使其成分发生明显的变化。同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陆科学钻探 榴辉岩 地球化学 大别-苏鲁造山带
下载PDF
大别-苏鲁榴辉岩带的岩石学、变质作用过程及成因研究 被引量:81
2
作者 张泽明 振东 +1 位作者 韩郁菁 桑隆康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4期306-325,共20页
秦岭-大别-苏鲁高压超高压变质带是华北与扬子板块俯冲碰撞作用的产物。以榴辉岩为代表的高压超压变质岩的研究将为整个造山带形成与演化历史的建立提供重要信息。本文对分布于大别和苏鲁地区的榴辉岩进行了地质学、岩石学、矿物化学及... 秦岭-大别-苏鲁高压超高压变质带是华北与扬子板块俯冲碰撞作用的产物。以榴辉岩为代表的高压超压变质岩的研究将为整个造山带形成与演化历史的建立提供重要信息。本文对分布于大别和苏鲁地区的榴辉岩进行了地质学、岩石学、矿物化学及年代学研究,获得了以下认识:(1)榴辉岩可分成低温高压榴辉岩和超高压榴辉岩。超高压榴辉岩分布于前寒武纪的大别、东海、胶东和胶南变质杂岩之中,低温高压榴辉岩分布于中晚元古代的红安群、松宿群和苏家河群变质岩系之中。在大别山地区,超高压榴辉岩、高压榴辉岩,以及绿帘-蓝片岩成带状,从北到南依次平行于造山带展布。(2)大别山地区的高压榴辉岩变质作用的温压条件是:450-550℃,1.4-1.6GPa。超高压榴辉岩变质条件是:650-870℃,>2.7-2.9GPa,苏鲁地区的超高压榴辉岩是820-1000℃,>2,8-3.1GPa,榴辉岩的形成温度从西向东逐渐升高。(3)榴辉岩经历了绿帘角闪岩相→榴辉岩相→角闪岩相→绿帘-角闪岩相或绿帘-蓝片岩相→绿片岩相5期变质作用。超高压榴辉岩变质作用PTt轨迹呈顺时针方向旋转,进变质作用为缓慢升温显著增压过程,退变质作用早期为近等温迅速降压过程,中期具近等压降温特征,晚期为近等温降压过程。(4)大别-苏鲁地区至少经历了两期高压变质作用,加里东期夹持于华北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榴辉岩 岩石学 变质作用 成因 变质岩
下载PDF
大别地块超高压变质期后伸展变形及超高压变质岩石折返过程 被引量:62
3
作者 索书田 钟增球 振东 《中国科学(D辑)》 CSCD 2000年第1期9-17,共9页
详细构造分析证明 ,现今观察到的大别地块内部超高压变质地体的区域构造样式 ,主要是在印支期 ( 2 40~ 2 1 0Ma)扬子与中 朝克拉通陆 陆碰撞及超高压变质作用期后形成的 ,具有变质核杂岩和多层伸展拆离带的组合格局 .通过鉴别挤压和... 详细构造分析证明 ,现今观察到的大别地块内部超高压变质地体的区域构造样式 ,主要是在印支期 ( 2 40~ 2 1 0Ma)扬子与中 朝克拉通陆 陆碰撞及超高压变质作用期后形成的 ,具有变质核杂岩和多层伸展拆离带的组合格局 .通过鉴别挤压和伸展组构可知 ,超高压变质岩石由地幔深处折返和剥露于地表 ,至少经历过 3个不同的减压退变及构造变形阶段 ,其中 ,角闪岩相条件下的中下地壳近水平的伸展流动是一个重要的折返动力学过程 ,而且可能受到增厚的岩石圈地幔的拆沉及岩浆底侵作用的驱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压变质岩 伸展变形 拆离带 折返作用 变质岩
原文传递
苏鲁造山带超高压变质作用及其P-T-t轨迹 被引量:64
4
作者 张泽明 张金凤 +1 位作者 振东 沈昆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57-270,共14页
基于超高压变质岩的岩石学,特别是超高压矿物生长成分环带、扩散环带和蚀变作用研究,综合前人的岩石学和年代学研究成果,提出苏鲁造山带超高压变质作用峰期发生在1000-1100℃和6-7GPa条件下,俯冲深度相当于200km,形成年代为240-250Ma。... 基于超高压变质岩的岩石学,特别是超高压矿物生长成分环带、扩散环带和蚀变作用研究,综合前人的岩石学和年代学研究成果,提出苏鲁造山带超高压变质作用峰期发生在1000-1100℃和6-7GPa条件下,俯冲深度相当于200km,形成年代为240-250Ma。在此基础上,重塑了一个包括八期变质作用的P-T-t轨迹,揭示出超高压变质岩经历了三个不同的折返阶段,即从200km到100km深度的快速折返阶段,抬升速率为5km/Ma,冷却速率为10℃/Ma;从100km到30km的快速折返,抬升速率为4km/Ma,或为近等温降压,或为缓慢降温的快速降压过程;从下地壳到近地表的缓慢折返阶段,抬升速率为1km/Ma,但为快速降温过程,冷却速率可达20℃/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压变作用P—T—t轨迹 大陆超深俯冲 折返与冷却速率 苏鲁造山带
下载PDF
大别—苏鲁超高压—高压变质带伸展构造格架及其动力学意义 被引量:50
5
作者 索书田 钟增球 振东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14-24,共11页
构造分析结合变质作用PTt轨迹和同位素年代学资料指出,现今观察到的大别—苏鲁超高压—高压变质带区域构造框架,主要是在印支期中-朝与扬子克拉通斜向碰撞及超高压—高压变质作用期后伸展体制下形成的(200~170Ma)。构造样式类似于北美... 构造分析结合变质作用PTt轨迹和同位素年代学资料指出,现今观察到的大别—苏鲁超高压—高压变质带区域构造框架,主要是在印支期中-朝与扬子克拉通斜向碰撞及超高压—高压变质作用期后伸展体制下形成的(200~170Ma)。构造样式类似于北美科迪勒拉型变质核杂岩并发育多层低缓角度地壳尺度的伸展拆离带。几何形态表现为大型穹窿或小型穹窿群。区域伸展构造叠加于先期碰撞或挤压构造之上,控制了超高压和高压变质岩石的空间分布。大规模的近水平韧性伸展流动,是在超高压—高压变质岩石从地幔深处折返到中、下地壳层次及角闪岩相环境下发生的。广泛的减压部分熔融作用反映的壳—幔动力学过程和地壳热结构的变化,是促使造山带从挤压体制向伸展体制转换的因素之一。证明造山带尺度的地壳伸展和薄化作用,在超高压和高压变质岩石折返到地表动力学过程中,曾起过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别地块 超高压-高压变质带 岩石圈 伸展作用 拆离带 变质作用 构造反转
下载PDF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主孔100~2000米超高压变质岩岩相学特征与变质变形史 被引量:44
6
作者 振东 苏尚国 +1 位作者 梁凤华 张泽明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43-52,共10页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的实施,为超高压变质带的研究打开了新的生面,加深了对苏鲁超高压变质带的认识。从100-2000米获得的岩心的岩石学观察,得知主要岩石类型有:(1)榴辉岩及石榴辉石岩;(2)榴辉岩质片麻岩;(3)石榴橄榄岩;(4)黑云(角闪)...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的实施,为超高压变质带的研究打开了新的生面,加深了对苏鲁超高压变质带的认识。从100-2000米获得的岩心的岩石学观察,得知主要岩石类型有:(1)榴辉岩及石榴辉石岩;(2)榴辉岩质片麻岩;(3)石榴橄榄岩;(4)黑云(角闪)二长片麻岩和(5)碎裂岩等。榴辉岩可分幔源和壳源两类,壳源榴辉岩在钻孔中分布较广,上部最为集中;幔源榴辉岩,包括石榴辉石岩,在空间上与超镁铁岩有密切共生关系。榴辉岩质的片麻岩是一种中酸性的超高压岩石,与壳源的榴辉岩共生,显微镜下可以追索出它们之间的结构演化关系。石榴橄榄岩以石榴单辉橄榄岩为主,是俯冲带上部地幔楔加入于俯冲板片变质而成。石榴橄榄岩中的石榴子石富镁,单斜辉石为绿辉石并常含钛斜硅镁石,说明其经过超高压变质的过程。从变质岩石的组合,面理和线理产状的差异,地震反射面和构造角砾岩带的发育,发现以1600米为界,可大致分为2个岩片。上部岩片中多金红石榴辉岩而且出现频率很高,下部岩片中多为多硅白云母榴辉岩出现频率较低。由于隆升进入中下地壳,超高压变质岩普遍发生退变质。榴辉岩的早期退变质成为具后成合晶结构的石榴角闪岩,榴辉岩质片麻岩退变质形成绿帘黑云(角闪)斜长片麻岩,变质条件为角闪岩相,它可以部分熔融或受到钾交代作用而转变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 超高压变质 榴辉岩质片麻岩 陆壳部分熔融 壳幔相互作用
下载PDF
桐柏山高压变质带及其区域构造型式 被引量:41
7
作者 索书田 钟增球 +2 位作者 张宏飞 周汉文 振东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551-559,共9页
桐柏山是秦岭 -大别山造山带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近的构造学和岩石学详细研究表明 ,该区广泛分布有大量的、大小不一的榴辉岩及退变质榴辉岩块体 ,构成一个延展长约2 0 0km和宽约 4 0km的高压变质带 .由榴辉岩或退变质榴辉岩、遭受过高... 桐柏山是秦岭 -大别山造山带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近的构造学和岩石学详细研究表明 ,该区广泛分布有大量的、大小不一的榴辉岩及退变质榴辉岩块体 ,构成一个延展长约2 0 0km和宽约 4 0km的高压变质带 .由榴辉岩或退变质榴辉岩、遭受过高压变质作用的沉积和火山岩、由榴辉岩退变质而成的片麻岩和片岩、以及面理化的含榴或不含榴的花岗岩组成的高压变质单位 (HP) ,在组成及变质演化特征方面 ,均与大别—苏鲁地区的高压单位类似 .构造上 ,显示一典型的西北美型变质核杂岩 .分隔开由桐柏杂岩组成的核部杂岩单位 (CC)及上覆的高压单位的km尺度的伸展拆离带 ,具有下和中伸展拆离带的复合性质 ,是在高压变质作用期后伸展体制下形成的 .桐柏山高压变质带是与大别山地区的高压变质带相联接的 ,据其岩石学、构造学及相关的主要构造边界展布特征 ,推测该高压变质带穿过南襄盆地有继续向东秦岭延伸的趋势 .桐柏山高压变质带是东秦岭造山带与大别—苏鲁超高压和高压变质带间的构造纽带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桐柏山 高压变质带 变质核杂岩 伸展拆离带 构造边界 构造纽带 榴辉岩
下载PDF
剪切带的成分变异及体积亏损——以河台剪切带为例 被引量:33
8
作者 钟增球 振东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0期913-916,共4页
作为地壳中的缺陷,剪切带中存在着热、力、化学和流体之间的耦合作用.应变局部化和力学失稳引起的化学不平衡和组分的迁移,使化学成分重新调整.关于剪切带中元素的富集与亏损,存在不同的解释,但已较普遍认为,某些元素,尤其是一些活动性... 作为地壳中的缺陷,剪切带中存在着热、力、化学和流体之间的耦合作用.应变局部化和力学失稳引起的化学不平衡和组分的迁移,使化学成分重新调整.关于剪切带中元素的富集与亏损,存在不同的解释,但已较普遍认为,某些元素,尤其是一些活动性较小的高场强元素(如Ti,P,Zr,Y,V等)的富集,很可能与剪切带的体积亏损有关.剪切带的成分变异及体积亏损,除了与应变有关外,流体的流动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本文拟以广东河台剪切带为例,阐明剪切带中化学成分的变异情况及其与体积亏损和流体作用之间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剪切带 成分变异 体积亏损 流体/岩石比
原文传递
Extensional deformation of post ultrahigh-pressure metamorphism and exhumation process of ultrahigh-pressure metamorphic rocks in the Dabie massif,China 被引量:36
9
作者 索书田 钟增球 振东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00年第3期225-236,共12页
A detailed tectonic analysis demonstrates that the present observed regional tectonic configuration of the ultrahigh-pressure metamorphic terrane in the Dabie massif was mainly formed by the extension processes of the... A detailed tectonic analysis demonstrates that the present observed regional tectonic configuration of the ultrahigh-pressure metamorphic terrane in the Dabie massif was mainly formed by the extension processes of the post-Indosinian continent-continent oblique collision between the Sino-Korean and Yangtze cratons and ultrahigh-pressure metamorphism (UHPM). The configuration is characterized by a regional tectonic pattern similar to metamorphic core complexes and by the development of multi-layered detachment zones. On the basis of the identification of compressional and extensional fabrics, it is indicated that the exhumation and uplift of ultrahigh-pressure (UHP) metamorphic rocks from the mantle depth to the surface can be divided into at least three different decompression retrogressive metamorphism and tectonic deformation stages, in which the subhorizontal crustal-scale extensional flow in the middle-lower crust under amphibolite facies conditions is an important geodynamic process in the exhumation of UHP metamorphic rocks. Moreover, the extensional flow is probably driven by delamination and magmatic underplating of thickened lithospheric mantle following the continental oblique collis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LTRAHIGH-PRESSURE metamorphic rock EXTENSIONAL deformation detachment zon e EXHUMATION DABIE massif.
原文传递
两广云开隆起区基底的组成演化及其基本结构格局 被引量:32
10
作者 钟增球 振东 +1 位作者 周汉文 韩郁菁 《中国区域地质》 CSCD 1996年第1期36-43,共8页
云开隆起区基底具双层结构特点,深层次基底包括早—中元古代中深变质岩系和由其重熔而成的混合岩及花岗岩,其中的钾长球斑花岗岩具岩浆成因特征,结晶年龄为390—510Ma。云开隆起区基底形成之后,经历了自晋宁期以来的长期而... 云开隆起区基底具双层结构特点,深层次基底包括早—中元古代中深变质岩系和由其重熔而成的混合岩及花岗岩,其中的钾长球斑花岗岩具岩浆成因特征,结晶年龄为390—510Ma。云开隆起区基底形成之后,经历了自晋宁期以来的长期而复杂的变质变形演化历史,于加里东期形成的变质核杂岩或穹隆构造,奠定了云开隆起区的基本结构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地质构造 云开隆起区 基底 组成演化
下载PDF
豫西东秦岭造山带核部杂岩全岩Sm-Nd、Rb-Sr和单晶锆石^(207)Pb-^(206)Pb计时及其地壳演化 被引量:32
11
作者 陈能松 韩郁菁 +1 位作者 振东 孙敏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3期219-228,共10页
全岩Sm-Nd、Rb-Sr和单晶锆石^(207)Pb-^(206)Pb年代学的综合研究表明,豫西东秦岭造山带核部杂岩中的变质地层(秦岭群)大约在1200Ma形成;核部杂岩经历了晋宁旋回和加里东-海西旋回两个巨热旋回的影响与再造,目前划定的秦岭群仍有解体的... 全岩Sm-Nd、Rb-Sr和单晶锆石^(207)Pb-^(206)Pb年代学的综合研究表明,豫西东秦岭造山带核部杂岩中的变质地层(秦岭群)大约在1200Ma形成;核部杂岩经历了晋宁旋回和加里东-海西旋回两个巨热旋回的影响与再造,目前划定的秦岭群仍有解体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岩 秦岭 褶皱带 同位素 年代学
下载PDF
大别山超高压变质岩的退变质显微构造:折返过程的启示 被引量:22
12
作者 振东 索书田 +2 位作者 钟增球 桑隆康 张泽明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224-233,共10页
大别山超高压变质岩中发现了一系列退变质显微构造,其主要类型有:①由于出溶而产生的定向性包裹物;②由于多型转变而产生的假像替代;③固→固反应产生的冠状体;④涉及流体的退变质反应产生的冠状体或后成合晶。借助显微构造关系,可以建... 大别山超高压变质岩中发现了一系列退变质显微构造,其主要类型有:①由于出溶而产生的定向性包裹物;②由于多型转变而产生的假像替代;③固→固反应产生的冠状体;④涉及流体的退变质反应产生的冠状体或后成合晶。借助显微构造关系,可以建立超高压变质岩的退变质演化阶段,从而构筑其PT演化趋势、识别出碰撞造山和超高压变质峰期之后的两阶段隆升历史:早期为“挤出”作用诱发的近等温减压退变质;晚期则是地壳伸展体制下的退变质,俯冲板片的断离,软流圈上涌,所诱发的部分熔融,降低岩石圈密度导致地壳规模的伸展与超高压变质岩的进一步隆升。最后,本文提出了超高压变质岩形成和折返的3阶段发展的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压变质岩 减压退变质 显微构造 大别山
下载PDF
大别山区中酸性麻粒岩和变形花岗岩的锆石U-Pb年龄 被引量:26
13
作者 陈能松 振东 +2 位作者 索书田 杨勇 李惠民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1期1009-1012,共4页
大别山不仅出露含柯石英和含金刚石的榴辉岩,而且有相当面积的麻粒岩相岩石和角闪岩相岩石。近年已应用多种年代学方法对榴辉岩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定年研究,但有关麻粒岩相岩石的年代学研究少有报道,因而尚不能为了解麻粒岩与榴辉岩的成... 大别山不仅出露含柯石英和含金刚石的榴辉岩,而且有相当面积的麻粒岩相岩石和角闪岩相岩石。近年已应用多种年代学方法对榴辉岩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定年研究,但有关麻粒岩相岩石的年代学研究少有报道,因而尚不能为了解麻粒岩与榴辉岩的成因联系,特别是为探索大别杂岩前寒武纪构造演化提供年代学制约。本文拟对中酸性麻粒岩和侵入其中的变形花岗岩的单晶-微量锆石U-Pb定年结果进行报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粒岩 锆石 花岗岩 同位素年龄
原文传递
桐柏-大别山区高压变质相的构造配置 被引量:27
14
作者 振东 钟增球 张泽明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1999年第4期237-245,共9页
作为华北和扬子陆块间的碰撞造山带桐柏大别山区以发育高压、超高压变质带为特征,从南到北变质相从低级到高级,代表俯冲带深度不同的变质产物,整体形成高压变质相系列。不过现今各变质相岩石的分布极受后期地壳规模的伸展构造控制,... 作为华北和扬子陆块间的碰撞造山带桐柏大别山区以发育高压、超高压变质带为特征,从南到北变质相从低级到高级,代表俯冲带深度不同的变质产物,整体形成高压变质相系列。不过现今各变质相岩石的分布极受后期地壳规模的伸展构造控制,大别杂岩的穹隆作用更使高压变质相带的空间分布复杂化。超高压变质岩今日多呈大小不等的块体嵌布于相对低压的大别杂岩之内,造山带根部物质的热软化,使许多深层地幔物质得以像挤牙膏一样挤出于大别杂岩内。它们之中广泛发育着减压退变质的显微结构,与大别杂岩内一些麻粒岩相表壳岩所保存的减压退变质证迹一样,同是挤出作用和碰撞后隆升的构造证迹。高压相系的发育使南桐柏山和大别山迥然不同于桐商( 商丹) 断裂以北的北秦岭北淮阳变质带。新近发表的同位素年代学(40Ar39 Ar) 资料:316 ~434 Ma ,已证明北秦岭是古生代变质带,它与桐柏- 大别印支期碰撞造山带差异甚大。这两个变质地温梯度差异甚大的变质地体的拼合,说明华北和扬子陆块碰撞的主缝合带是商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桐柏-大别山 高压变质相系列 变质岩 构造配置
下载PDF
大别山区深部地壳的变质岩石学证迹:罗田惠兰山一带的麻粒岩研究 被引量:23
15
作者 振东 陈能松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2期137-147,共11页
大别杂岩中新太古代或古元古代麻粒岩相岩石分布具一定的区域规模。罗田黄土岭、惠兰山一带出露中性和基性麻粒岩,其矿物组合分别为;1.Grt+Opx1+Bi+Kfs+Pl(An20)(中性),2.Grt+Hb1+Opx+C... 大别杂岩中新太古代或古元古代麻粒岩相岩石分布具一定的区域规模。罗田黄土岭、惠兰山一带出露中性和基性麻粒岩,其矿物组合分别为;1.Grt+Opx1+Bi+Kfs+Pl(An20)(中性),2.Grt+Hb1+Opx+Cpx+Pl(An4O)+Ilm(基性),它们的高峰变质条件分别为PO.89~1.04Gpa、T750~850℃(中性)以及P0.9~1.29GPa、T682~880℃,平均771±53℃(基性),说明其形成深度在30km以上。在中性麻粒岩中发现堇青石+石英和堇青石+黑云母的后成合晶,分别位于Grt与Opx1之间或穿插于Grt晶内,退变质反应条件为P为0.41~0.55GPa,T=710℃,属减压退变质性质;后成合晶的形态与区域面理无关,说明减压退变质反映了碰撞造山带后期的近绝热隆升。区域花岗岩或地幔热流可能是绝热隆升的热源,现今出露的深源麻粒岩有过长期居留下地壳的历史,它们的抬升剥露是后期构造事件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部地壳 变质岩石学 麻粒岩 大别山区
下载PDF
大别-苏鲁构造带三叠纪碰撞缝合线的位置 被引量:23
16
作者 索书田 钟增球 振东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111-116,共6页
大别 -苏鲁构造带内超高压 (UHP)和高压 (HP)变质岩石的分布和不同构造岩石单位间的关系表明 ,三叠纪中朝与扬子克拉通碰撞及超高压和高压变质岩石形成时的古缝合线 ,位于大别地块的北缘 ,沿八里畈—磨子潭—晓天一线展布 ,在苏鲁地区 ... 大别 -苏鲁构造带内超高压 (UHP)和高压 (HP)变质岩石的分布和不同构造岩石单位间的关系表明 ,三叠纪中朝与扬子克拉通碰撞及超高压和高压变质岩石形成时的古缝合线 ,位于大别地块的北缘 ,沿八里畈—磨子潭—晓天一线展布 ,在苏鲁地区 ,五莲 -烟台断裂代表被强烈改造了的古缝合线的位置 .大别山北部霍山县与岳西县交界地区以及舒城、桐城和潜山县交界地区UHP和HP单位岩石的大面积分布 ,说明水吼 -五河断裂不是UHP和HP榴辉岩相岩石的北限 ,因而 ,不代表缝合线位置 ,“南大别”与“北大别”地体的划分地质意义是不明确的 .同时 ,大别山北部的镁铁质及超镁铁质岩石块体群 ,包括变形的方辉橄榄岩、纯橄榄岩组合及未变形的辉石岩、角闪辉石岩和辉长岩组合 ,前者与榴辉岩相岩石有相同的变形变质及几何学特征 ,后者是燕山期侵入体 (12 3~ 130Ma) ,因此 ,不是“变质蛇绿混杂岩” ,也不代表三叠纪陆 -陆碰撞时期古缝合线 .强调指出 ,准确地鉴别三叠纪碰撞缝合线位置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别-苏鲁 构造带 变质作用缝合线 位置 变质岩
下载PDF
极低级变质作用和极低级变质带综述 被引量:24
17
作者 索书田 振东 周汉文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期1-8,共8页
极低级变质作用是指变质作用最低级的部分,包括成岩作用和浅层变质作用,其变质温度范围大体介于150~370℃之间。本文简要地对极低级变质作用和极低级变质带的特征和研究领域进行综述,可以看出,通过极低级变质作用和极低级变... 极低级变质作用是指变质作用最低级的部分,包括成岩作用和浅层变质作用,其变质温度范围大体介于150~370℃之间。本文简要地对极低级变质作用和极低级变质带的特征和研究领域进行综述,可以看出,通过极低级变质作用和极低级变质带的研究,能够提供造山带、沉积盆地演化及板劈理发育等有关地球动力学过程和流变状态信息;强调指出进一步研究极低级变质作用和极低级变质带的必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低级变质作用 变质作用 沉积盆地 变质岩
下载PDF
云开隆起区钾长球斑片麻状黑云母花岗岩锆石特征研究——形貌、成分以及U-Pb同位素年龄 被引量:23
18
作者 周汉文 振东 +1 位作者 钟增球 韩郁菁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4期427-432,T000,共6页
云开隆起区核部广泛出露的钾长球斑片麻状黑云母花岗岩中存在形貌、成分不同的3类锆石,这些锆石的单颗粒U—Pb同位素年龄明显不同,说明此类陆壳改造型花岗岩源岩成因复杂,源岩时代老于1364Ma,岩体形成时代为463~508Ma。
关键词 花岗岩 锆石 黑云母 片麻状
下载PDF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主孔榴辉岩类岩石退变质过程——对超高压变质地体隆升的启示 被引量:20
19
作者 振东 苏尚国 +1 位作者 梁凤华 张泽明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381-388,共8页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的实施,揭示了深俯冲陆壳的三维结构。超高压变质岩的岩相学详细观察,发现榴辉岩类岩石占0-2000米岩心的60%。大多数榴辉岩的原岩具有长期居留地壳的历史,但是分布在607-783米附近的石榴单斜辉石岩,在成因上与石榴橄榄...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的实施,揭示了深俯冲陆壳的三维结构。超高压变质岩的岩相学详细观察,发现榴辉岩类岩石占0-2000米岩心的60%。大多数榴辉岩的原岩具有长期居留地壳的历史,但是分布在607-783米附近的石榴单斜辉石岩,在成因上与石榴橄榄岩关系密切。从矿物成分,岩石化学特征上看他们构成超镁铁-镁铁质的岩浆杂岩,是俯冲过程中,地幔物质加入于深俯冲的岩片并一起遭受超高压变质作用。榴辉岩质的片麻岩,部分相当于所谓的副片麻岩,在主孔也占一定的地位。实际是中酸性成分的火成岩超高压变质的产物。花岗质片麻岩有多种类型,根据其中所夹的角闪黑云片岩残留体看来大部分应属角闪黑云斜长片麻岩选择性部分熔融的产物。榴辉岩类的变质演化可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M1约230-240Ma)是超高压变质的峰期,其证据是石榴石、绿辉石、金红石中均发现柯石英的微粒包裹物,石榴橄榄岩中的钛斜硅镁石是其超高压变质历史的见证。第二阶段(M2,226-219Ma)早期退变质阶段,超高压变质岩退变为高压榴辉岩相和角闪岩相岩石,冠状体和后成合晶的生长是此阶段的标志,这些特征性结构反应了岩石的不平衡和再平衡的历史,说明了超高压变质地体的快速隆升。后来(219-180Ma)超高压变质地体长期处于中下地壳,在流体影响下,榴辉岩质片麻岩退变成的黑云角闪斜长片麻岩及绿帘黑云(角闪)片麻岩,他们经选择性部分熔融或经超临界流体的K交代作用转变为黑云角闪二长片麻岩(即所谓正片麻岩)。其中多含有铈褐帘石,成分环带明显,La/Ce=0.42-0.72,且边沿均有绿帘石的边,代表后期叠加的绿帘钠长角闪岩相退变质。第三阶段(M3:170-180Ma)以糜棱岩和构造角砾岩的出现为特征,代表与二次隆升的脆韧性脆性变形的过渡,这些构造岩的基质普遍发育绿泥石、阳起石和方解石,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质演化 超高压变质 绝热隆升 退变质作用 大陆动力学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
下载PDF
大别山高压、超高压变质期后伸展构造格局 被引量:20
20
作者 钟增球 索书田 振东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225-229,共5页
大别山高压、超高压变质期后构造格架的最显著特征是以罗田片麻岩穹隆为核部的多层伸展拆离滑脱带的发育,并由它们将超高压变质单元、高压变质单元和蓝闪-绿片岩单元分隔成垂向叠置的席状岩片,类似于变质核杂岩的基本结构样式.这种... 大别山高压、超高压变质期后构造格架的最显著特征是以罗田片麻岩穹隆为核部的多层伸展拆离滑脱带的发育,并由它们将超高压变质单元、高压变质单元和蓝闪-绿片岩单元分隔成垂向叠置的席状岩片,类似于变质核杂岩的基本结构样式.这种伸展构造格架制约了高压、超高压岩石的展布,而在较大榴辉岩体中保存的缩短或挤压组构则是以高压、超高压变质作用为标志的陆-陆碰撞事件的记录.正确地区分挤压组构与伸展组构是识别大别造山带内高压、超高压变质岩形成与折返动力学过程的关键之一.有迹象表明,在高压、超高压变质岩的折返和抬升过程中伴随有较大规模的部分熔融作用,它所反应的热状态的变化,是促使地壳由挤压体制向伸展体制转换的重要因素之一.大别山高压、超高压变质期后大规模地壳尺度的伸展和抬升,以及相伴的深熔或部分熔融作用很可能与地幔或下地壳的拆沉和岩浆的底侵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质岩 伸展构造 大别山 高压变质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