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8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应用生物技术向小麦导入黄矮病抗性的研究 被引量:65
1
作者 徐惠君 +9 位作者 陈孝 周广和 钱幼亭 成卓敏 P.J.Larkin P.Banks R.Appels B.Clarke R.I.S.Brettell 《中国科学(B辑)》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1期36-42,共7页
小麦黄矮病是我国小麦的主要病害之一,迄今在普通小麦中还未发现抗性材料.经酶联免疫吸附分析,发现在小麦族中有13个种具不同程度抗性.中间偃麦草、小麦-中间偃麦草的八倍体衍生物无芒中4和TAF46及由TAF46育成的小麦附加系L_1均高抗黄矮... 小麦黄矮病是我国小麦的主要病害之一,迄今在普通小麦中还未发现抗性材料.经酶联免疫吸附分析,发现在小麦族中有13个种具不同程度抗性.中间偃麦草、小麦-中间偃麦草的八倍体衍生物无芒中4和TAF46及由TAF46育成的小麦附加系L_1均高抗黄矮病.以L_1为抗源,采用CSph突变体和组织培养诱导分别育成了抗病的易位系119880和119899.资料表明其抗性由一个显性基因所控制.筛选出pEleAcc3和pPJN8(E_1-T_1)两个互补DNA分子探针,可探测出在普通小麦遗传背景中的中间偃麦草DNA,在Southern杂交中,中间偃麦草及其衍生物的DNA清晰显示出小麦DNA所缺乏的一条特异带,通过比较其相对深浅程度可判断易位系所获的外源染色体片断的大小,作为黄矮病抗性的选择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黄矮病 中间偃麦草 抗性 DNA
全文增补中
应用原位杂交及RAPD技术标记抗黄矮病小麦一中间偃麦草染色体异附加系 被引量:14
2
作者 徐琼芳 马有 +2 位作者 陈孝 《Acta Genet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1999年第1期49-53,共5页
以生物素(Biotin-16-dUTP)标记中间偃麦草基因组 DNA为探针,与抗黄矮病小麦-中间偃麦草染色体异附加系Z6进行原位杂交,鉴定出附加的1对中间偃麦草染色体。对异附加系 Z6和 L1及它们的小麦亲本进行了 RA... 以生物素(Biotin-16-dUTP)标记中间偃麦草基因组 DNA为探针,与抗黄矮病小麦-中间偃麦草染色体异附加系Z6进行原位杂交,鉴定出附加的1对中间偃麦草染色体。对异附加系 Z6和 L1及它们的小麦亲本进行了 RAPD分析,从 120个随机引物中,筛选出 2个引物可以扩增出附加染色体的特异DNA片段,可作为鉴定寻人小麦的中间偃麦草染色质的分子标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附加系 原位杂交 小麦 抗黄矮病 中间偃麦草
下载PDF
抗黄矮病小麦新品系YW243的选育和细胞分子生物学鉴定 被引量:26
3
作者 谢皓 陈孝 +5 位作者 张增艳 杜丽璞 马有 徐惠君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687-691,共5页
以小麦 -中间偃麦草二体异附加系 L1的衍生系 PP9- 1为黄矮病抗源 ,从 [( PP9- 1/陕 7859/ /丰抗 8号 ) F1× ( 3×丰抗 13号 / Khapli) F4 ]杂交组合 F2 代花药培养再生植株中选育出一个抗黄矮病小麦新品系 YW2 4 3。经黄矮病... 以小麦 -中间偃麦草二体异附加系 L1的衍生系 PP9- 1为黄矮病抗源 ,从 [( PP9- 1/陕 7859/ /丰抗 8号 ) F1× ( 3×丰抗 13号 / Khapli) F4 ]杂交组合 F2 代花药培养再生植株中选育出一个抗黄矮病小麦新品系 YW2 4 3。经黄矮病毒田间接种鉴定 ,细胞学分析 ,GISH和 RFL P分子标记检测 ,结果表明 :该系高抗黄矮病毒 GPV、 GAV株系 ,体细胞染色体数目为 2 n=4 2 ,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期 染色体构型为 2 n=2 1 ,遗传上稳定 ,是小麦 -中间偃麦草 7DS· 7DL- 7XL易位系 ,易位发生在 7DL的端部 ,携有一对来自中间偃麦草的 BYDV抗性基因。中国农科院植保所鉴定结果同时表明 :YW2 4 3兼抗小麦黄矮病、白粉病、条锈病、秆锈病和叶锈病等 5种病害 ,是一个优良多抗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黄矮病 选育 鉴定
下载PDF
用分子标记定位源于中间偃麦草的小麦抗黄矮病基因 被引量:20
4
作者 张增艳 +3 位作者 马有 陈孝 徐琼芳 《中国科学(C辑)》 CSCD 1999年第4期413-417,T001,共5页
利用生物素标记的中间偃麦草基因组总DNA作为探针 ,对以L1为抗源的抗黄矮病小麦新品系H960 642的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进行原位杂交 ,结果表明 :H960 642是纯合的小麦 中间偃麦草易位系 ,携有抗黄矮病基因的中间偃麦草染色体片段易位到小... 利用生物素标记的中间偃麦草基因组总DNA作为探针 ,对以L1为抗源的抗黄矮病小麦新品系H960 642的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进行原位杂交 ,结果表明 :H960 642是纯合的小麦 中间偃麦草易位系 ,携有抗黄矮病基因的中间偃麦草染色体片段易位到小麦染色体端部 .采用小麦第 7部分同源群上的 8个RFLP探针进行Southern分析 ,结果表明 :H960 642的小麦 7D染色体长臂末端片段被中间偃麦草染色体 7X长臂末端片段所取代 ,即该染色体为T7DS·7DL 7XL ,易位断点位于Xpsr680和Xpsr965之间 ,距着丝点的遗传距离约 90~ 99cM .筛选出了与 7X上抗黄矮病基因紧密连锁的RFLP标记psr680和psr687.将该抗黄矮病基因定位于 7XL端部、RFLP遗传图Xpsr680与Xpsr687位点附近 .Ep 1同工酶分析结果佐证了RFLP分析结果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间偃麦草 基因组原位杂交 小麦 抗黄矮病基因
原文传递
应用基因组原位杂交及RFLP标记鉴定小麦中的大麦染色体 被引量:16
5
作者 原亚萍 陈孝 +5 位作者 肖世和 张增艳 马有 胡汉桥 《Acta Genet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2000年第12期1080-1083,T003,共5页
用生物素(Biotin-16-dUTP)标记的大麦Betzes基因组DNA作探针,以普通小麦中国春总DNA作封阻进行基因组原位杂交(Genome in situ hybridization,简称GISH),从13株小麦-大麦杂交后代中鉴定出2个含有3条大麦Betzes 2H染色体的材料(2n... 用生物素(Biotin-16-dUTP)标记的大麦Betzes基因组DNA作探针,以普通小麦中国春总DNA作封阻进行基因组原位杂交(Genome in situ hybridization,简称GISH),从13株小麦-大麦杂交后代中鉴定出2个含有3条大麦Betzes 2H染色体的材料(2n=43);2个2H单体异代换系(2n=42);7个2H二体异代换系(2n=42)。用已定位在小麦第2部分同源群短臂上的探针psr131进行RFLP分析,结果表明大麦Betzes、代换系A5有1条区别于小麦中国春的特异带,A5的2条2A染色体被大麦Betzes的2条2H染色体所代换。GISH及RFLP的准确鉴定及小麦-大麦2H二体异代换系的首次获得,为向小麦导入2H染色体上的有用基因提供了宝贵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组原位杂交 RFLP 小麦 大麦 异代换系
下载PDF
大麦α-淀粉酶抑制基因对小麦α-淀粉酶的抑制作用研究 被引量:15
6
作者 肖世和 陈孝 +2 位作者 徐慧君 杜丽璞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6期763-767,共5页
α-淀粉酶活性的调控是小麦生产和加工的一个重要问题。本研究比较了大麦、小麦、黑麦和小黑麦α-淀粉酶抑制蛋白对小麦α-淀粉酶作用的等电聚焦电泳图谱,并测定了具有大麦α-淀粉酶抑制基因或小麦种子休眠基因的发育种子内源α-淀粉酶... α-淀粉酶活性的调控是小麦生产和加工的一个重要问题。本研究比较了大麦、小麦、黑麦和小黑麦α-淀粉酶抑制蛋白对小麦α-淀粉酶作用的等电聚焦电泳图谱,并测定了具有大麦α-淀粉酶抑制基因或小麦种子休眠基因的发育种子内源α-淀粉酶同工酶谱。结果表明,大麦α-淀粉酶抑制蛋白可在小麦遗传背景中抑制α-淀粉酶-1活性。小麦种子萌动时,α-淀粉酶抑制蛋白使α-淀粉酶-1受到抑制,α-淀粉酶-2的合成以及整体整个发芽过程也随之推迟。在具有大麦α-淀粉酶抑制基因或小麦种子休眠基因的小麦发育种子中,α-淀粉酶-1活性均可较早消失,但受不同遗传背景影响。这些结果说明大麦α-淀粉酶抑制基因在小麦遗传背景中表达良好,可用于控制小麦种子穗发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大麦 Α淀粉酶 抑制作用
下载PDF
中间偃麦草染色体2Ai-2特异PCR新标记的建立和St基因组特异序列的克隆 被引量:15
7
作者 张增艳 王丽丽 +1 位作者 《Acta Genet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7期627-633,共7页
对中间偃麦草麦、小麦和小麦 中间偃麦草 2Ai 2附加系Z1、Z2、Z6 ,代换系ZD2 8等进行RAPD分析 ,从 32 0个RAPD引物中 ,鉴定出 2Ai 2染色体特异的 2个RAPD标记OPO0 5 6 50 和OPM0 4 1 40 0 。利用这 2个特异RAPD引物OPO0 5和OPM0 4 ,PC... 对中间偃麦草麦、小麦和小麦 中间偃麦草 2Ai 2附加系Z1、Z2、Z6 ,代换系ZD2 8等进行RAPD分析 ,从 32 0个RAPD引物中 ,鉴定出 2Ai 2染色体特异的 2个RAPD标记OPO0 5 6 50 和OPM0 4 1 40 0 。利用这 2个特异RAPD引物OPO0 5和OPM0 4 ,PCR扩增普通小麦CS(ABD)及其近缘植物中间偃麦草 (E1 E2 St)、拟鹅冠草 (St) ,长穗偃麦草 (E)、簇毛麦(V)、黑麦 (R)、大麦 (H)、粗山羊草 (D)等基因组DNA。结果表明 ,OPO0 5 6 50 和OPM0 4 1 40 0 均是 2Ai 2染色体上St基因组区域的特异标记。将上述 2个特异片段分离回收、克隆、测序 ,根据测序结果重新设计、合成特异引物 ,成功地转换RAPD标记为SCAR(sequencecharacterizedamplifiedregion)标记SC O5和SC M4。利用SCAR标记对不同材料进行分析的结果表明 ,凡含有 2Ai 2染色体的抗黄矮病材料及拟鹅冠草均产生一条扩增带 ,不含 2Ai 2染色体的材料 ,包括小麦、长穗偃麦草、簇毛麦、黑麦、大麦、粗山羊草以及含有其他中间偃麦草染色体的附加系 ,均没有扩增产物 ,说明上述 2个SCAR标记是中间偃麦草 2Ai 2染色体的特异性PCR标记 ,且是 2Ai 2染色体上St基因组区域的特异性标记。克隆与鉴定中间偃麦草的 2个SCAR扩增片段TiSCO5和TiSCM4 ,结果表明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间偃麦草 染色体特异性 RAPD标记 SCAR标记 St基因组
下载PDF
小麦抗白粉病新基因的AFLP和SSR标记及其染色体定位 被引量:12
8
作者 李韬 张增艳 +3 位作者 陈孝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1105-1109,共5页
M53(YAV2/TEZ//Ae.squarrosa249)是硬粒小麦与粗山羊草的双二倍体合成种,携带1个抗白粉病新基因,暂命名为Pm-M53,该基因对北京地区白粉病优势生理小种15号表现免疫抗性。本研究利用来源于杂交组合M53/宛7107的1个F2群体,在苗期采用白粉... M53(YAV2/TEZ//Ae.squarrosa249)是硬粒小麦与粗山羊草的双二倍体合成种,携带1个抗白粉病新基因,暂命名为Pm-M53,该基因对北京地区白粉病优势生理小种15号表现免疫抗性。本研究利用来源于杂交组合M53/宛7107的1个F2群体,在苗期采用白粉病15号小种(Blumeriagraminisf.sp.tritici)接种,抗病反应型鉴定表明,抗感比例符合3∶1,说明其抗性受显性单基因控制;对部分F2植株的F3株系的抗病鉴定进一步证明了F2鉴定的可靠性;利用AFLP和SSR标记技术结合F2分离群体对目的基因进行了遗传作图,将目的基因定位在5D染色体的长臂上。其中AFLP标记P16M16-109(Apm109)和P5M16-161(Apm161)与目的基因的遗传距离分别为1.0和3.0cM。SSR标记Xwmc289b、Xgwm583和Xgwm292与目的基因的遗传距离分别为20.0、33.0和24.0cM。这些标记位于目的基因的两侧。利用中国春遗传背景的缺-四体和双端体结合AFLP标记Apm109确证了SSR标记定位的可靠性,进一步证明该基因是一个新的抗白粉病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白粉病 抗性基因 遗传作图 染色体定位 抗白粉病基因 AFLP标记 SSR标记 硬粒小麦 新基因
下载PDF
小麦规模化转基因技术体系构建及其应用 被引量:22
9
作者 叶兴国 徐惠君 +3 位作者 杜丽璞 何光源 王轲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1期4155-4171,共17页
在主要农作物中,小麦属于遗传转化比较困难的作物,转化效率较低,重复性较差,转化规模较小,优良转基因材料较少,基因工程育种进程明显落后于大豆、玉米、棉花、水稻等作物。目前,应用于小麦中的转基因技术主要包括基因枪介导法和农杆菌... 在主要农作物中,小麦属于遗传转化比较困难的作物,转化效率较低,重复性较差,转化规模较小,优良转基因材料较少,基因工程育种进程明显落后于大豆、玉米、棉花、水稻等作物。目前,应用于小麦中的转基因技术主要包括基因枪介导法和农杆菌介导法,有些实验室也采用花粉管通道、离子束注入、激光微束穿刺、PEG、花粉介导和农杆菌浸花等方法。在外植体利用方面,多数研究主要利用小麦幼胚及其愈伤组织作为起始转化材料,以成熟胚、幼穗、花药愈伤组织为材料转化成功的报道还比较少,需要进一步探索。在转化效率方面,基因枪报道为0.1%—16.7%,农杆菌报道为0.7%—44.8%,变化幅度较大。在目标基因转化方面,除了nptⅡ、bar、hpt、GUS、GOX、pmi、ALS等筛选基因和报告基因外,转化的功能基因主要涉及小麦品质、抗病性、耐旱性、抗蚜虫和抗除草剂等性状改良。农杆菌介导和基因枪介导转化小麦幼胚的转化效率除与受体基因型有关外,还与受体材料的生理状态有关,供体植株生长期间的温度条件、光照条件、营养条件和水分条件对转化效率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开花到幼胚取样期间适宜的昼夜温度有利于转化后胚性愈伤组织诱导和候选转基因植株的获得。从整体水平看,中国小麦转基因技术研究虽然取得了较大进展,如建立了小麦成熟胚高频率再生体系并应用于小麦转化,改进了小麦幼胚再生体系和转化体系,将一批抗病、耐旱和品质改良相关基因转入小麦,初步建立了小麦规模化转基因技术体系,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尤其与一些跨国生物技术公司相比,在转化规模和转化效率方面仍然存在较大差距。认为转化效率较低、基因型依赖性强、人工气候条件不够先进、转化队伍不稳定是限制中国小麦规模化转基因技术发展的瓶颈;建立主栽品种转化体系、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转基因技术 转化效率 规模化
下载PDF
提高植物农杆菌转化效率辅助策略研究进展 被引量:20
10
作者 叶兴国 王新敏 +3 位作者 王轲 杜丽璞 徐惠君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5期3007-3019,共13页
农杆菌介导是目前转基因植物研究采用的主要方法,不同植物间利用农杆菌转化的转化效率差异很大,高效农杆菌转化体系对于转基因植物产业化和功能基因组学等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总体而言,影响农杆菌转化效率的因素主要包括基因型、外植体... 农杆菌介导是目前转基因植物研究采用的主要方法,不同植物间利用农杆菌转化的转化效率差异很大,高效农杆菌转化体系对于转基因植物产业化和功能基因组学等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总体而言,影响农杆菌转化效率的因素主要包括基因型、外植体及其生理状态、农杆菌菌株、培养基成分、共培养条件等。对于一些难转化的植物来说,辅助因素对转化效率的提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综述了影响农杆菌转化效率的一些辅助因素及其作用,包括植物材料微创伤处理和干燥处理、培养基中抗氧化剂和表面活性剂使用、农杆菌中额外拷贝Vir和植物细胞中VIP(VirE2 interacting protein)过表达、载体上核基质附着序列引入等,以期为进一步改进难转化作物如小麦、大豆等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效率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 农杆菌转化 微创伤处理 抗氧化剂 干燥处理 核基质附着序列
下载PDF
小麦几个“矮源”品种矮秆基因的遗传分析 被引量:14
11
作者 朱国华 +1 位作者 庄巧生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2期90-98,共9页
本研究选用矮变1号、冬协2号为主要矮源,通过株高的常规遗传分析、单体分析和赤霉酸(GA_3)鉴定,分析了矮源品种矮秆基因的遗传特点。结果表明:矮变1号受一对不完全显性矮杆基因控制,其株高和胚乳皆对 GA_3不敏感。蚰包的衍生系冬协2号、... 本研究选用矮变1号、冬协2号为主要矮源,通过株高的常规遗传分析、单体分析和赤霉酸(GA_3)鉴定,分析了矮源品种矮秆基因的遗传特点。结果表明:矮变1号受一对不完全显性矮杆基因控制,其株高和胚乳皆对 GA_3不敏感。蚰包的衍生系冬协2号、CA8333和农林10号的衍生系 G-230携带有相同的一对隐性矮秆基因 Rht2,且位于4D 染色体上,其株高对 GA_3不敏感,但胚乳对 GA_3敏感。花培矮携带两对 GA_3不敏感的隐性矮秆基因,其中一对与冬协2号和G-230的相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体分析 小麦 基因 矮秆 赤霉酸
下载PDF
抗BYDV小麦—中间偃麦草易位系α-淀粉酶2同工酶的研究 被引量:13
12
作者 陈孝 +4 位作者 肖世和 徐惠君 杜丽璞 钱幼婷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16-20,共5页
对抗大麦黄矮病毒病的普通小麦—中间偃麦草易位系F94631和F94885-2进行抗性和α-淀粉酶2同工酶电泳图谱的研究,证明抗性基因和控制α-淀粉酶2形成的结构基因α-Amy-Ag^i2(α-Amy—X2)均位于中间偃麦草第7组染色体(7Ai-1或7X)长臂上.这... 对抗大麦黄矮病毒病的普通小麦—中间偃麦草易位系F94631和F94885-2进行抗性和α-淀粉酶2同工酶电泳图谱的研究,证明抗性基因和控制α-淀粉酶2形成的结构基因α-Amy-Ag^i2(α-Amy—X2)均位于中间偃麦草第7组染色体(7Ai-1或7X)长臂上.这两个基因都呈显性遗传.α-Amy-X2控制形成二条α-淀粉酶2特异酶带,可认为是7Ai—1长臂的生化标记.经BYDV抗性和α-淀粉酶2遗传分析,推断这两个基因位点相距为约29.4个遗传单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偃麦草 大麦黄矮病毒病 淀粉酶 易位系 重组率
下载PDF
利用分子标记解析小麦新种质YW243的抗锈病基因 被引量:16
13
作者 刘燕 张增艳 +6 位作者 杜丽璞 徐惠君 刘丽 陈孝 张改生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95-299,共5页
【目的】对兼抗条锈病、秆锈病、叶锈病、黄矮病、白粉病等5种病害的小麦新种质YW243中抗锈病基因的组成和来源进行解析。【方法】通过系谱推断,利用了抗条锈病基因Yr9、YrX、Yr2、Yr1以及抗秆锈病基因Sr31的特异PCR标记和醇溶蛋白蛋白... 【目的】对兼抗条锈病、秆锈病、叶锈病、黄矮病、白粉病等5种病害的小麦新种质YW243中抗锈病基因的组成和来源进行解析。【方法】通过系谱推断,利用了抗条锈病基因Yr9、YrX、Yr2、Yr1以及抗秆锈病基因Sr31的特异PCR标记和醇溶蛋白蛋白质电泳图谱,分析YW243及其部分相关亲本材料丰抗8号、丰抗13、陕7859中相关的抗条锈病基因和抗秆锈病基因的有无,解析YW243中抗锈病基因的组成。【结果】YW243含有抗条锈病基因Yr1、Yr2、Yr9、YrX,抗秆锈病基因Sr31、抗叶锈病基因Lr26。Yr1源于亲本陕7859或丰抗13,Yr2源于陕7859或丰抗8号或丰抗13;YrX源于丰抗13;Yr9、Sr31和Lr26源于陕7859或丰抗8号中。【结论】解析了YW243中抗条锈病基因和抗秆锈病基因的组成,证明YW243是一个含有Yr1、Yr2、Yr9、YrX、Sr31等抗锈病基因的多基因聚合体,这些基因特异的SSR,STS特异标记可用于检测多基因聚合体YW243中目标基因,为在抗锈育种中利用、选择YW243的抗锈基因提供了快捷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YW243 分子标记 抗锈病基因
下载PDF
抗黄矮病小麦种质的分子标记 被引量:9
14
作者 马有 徐琼芳 +9 位作者 陈孝 徐惠君 张增艳 杜丽璞 李连城 富田因则 中田升 安室喜正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433-436,共4页
应用基因组原位杂交技术分析了抗小麦黄矮病种质的遗传组成,研究表明小麦-中间偃麦草部分双二倍体无芒中4(2n=56)具有40条小麦染色体、5对中间偃麦草染色体、3对小麦/中间偃麦草易位染色体,其中1对是罗伯逊氏易位染色体。结果表明无芒... 应用基因组原位杂交技术分析了抗小麦黄矮病种质的遗传组成,研究表明小麦-中间偃麦草部分双二倍体无芒中4(2n=56)具有40条小麦染色体、5对中间偃麦草染色体、3对小麦/中间偃麦草易位染色体,其中1对是罗伯逊氏易位染色体。结果表明无芒中4与远中5的遗传组成有明显差异,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材料。抗黄矮病小麦种质F940418、T103均为抗病易位系,易位片段位于小麦染色体的端部,且为小片段易位。应用RAPD技术筛选出与来自L_1(抗黄矮病异附加系的抗黄矮病基因连锁的分子标记AB-01_(1500),为抗黄矮病育种提供了可靠的选择标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组原位杂交 分子标记 小麦 黄矮病
下载PDF
利用中间偃麦草抗病基因同源序列分离黄矮病抗性候选基因克隆 被引量:12
15
作者 张增艳 许景升 +3 位作者 刘耀光 王晓萍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189-195,共7页
根据已克隆植物抗病 (R)基因编码蛋白质的保守结构设计简并引物 ,利用同源序列法PCR扩增、克隆到 9个具有开放阅读框的中间偃麦草R基因同源片段 (ResistanceGeneAnalogs ,RGAs)。利用抗黄矮病材料 (含Bdv2 )、感黄矮病材料 (无Bdv2 )进... 根据已克隆植物抗病 (R)基因编码蛋白质的保守结构设计简并引物 ,利用同源序列法PCR扩增、克隆到 9个具有开放阅读框的中间偃麦草R基因同源片段 (ResistanceGeneAnalogs ,RGAs)。利用抗黄矮病材料 (含Bdv2 )、感黄矮病材料 (无Bdv2 )进行RFLP分析 ,筛选到 1个NBS类RGA序列TirgaZ1与Bdv2连锁。根据TirgaZ1的序列重新设计 1对引物 ,优化PCR扩增条件 ,将其转化为经典特异PCR标记 (SC TZ1)。利用该特异PCR标记 (SC TZ1)和克隆池 PCR法筛选抗黄矮病小麦 中间偃草易位系HW6 4 2基因组的可转化人工染色体 (Transformation competentArtificialChromosome ,TAC)文库 ,分离到 4个阳性TAC克隆T1~T4。限制酶切图谱分析结果表明 ,T1~T3为 1类 ,插入片段约 2 3kb ,T4为另 1类 ,插入片段约为 2 5kb。以TirgaZ1为探针 ,通过Southern杂交证实了阳性TAC克隆T1、T4为含有TirgaZ1序列的抗病基因候选克隆。分别以中间偃麦草、HW6 4 2和小麦亲本为探针对阳性克隆T1、T4进行Southern分析 ,结果表明 ,阳性TAC克隆T1、T4的插入片段均具有抗黄矮病易位系的中间偃麦草易位染色体片段 7XL ,T1、T4为抗黄矮病基因候选克隆。测定和分析阳性克隆T1插入片段 5 '端 - 6 4 4 8bp部分的序列 ,表明其最长完整开放阅读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中间偃麦草 抗病育种 转基因育种 抗病基因 同源序列 黄矮病 候选基因 基因克隆 克隆池PCR 可转化人工染色体
下载PDF
Mapping of a BYDV resistance gene from Thinopyrum intermedium in wheat background by molecular markers 被引量:15
16
作者 张增艳 +3 位作者 马有 陈孝 徐琼芳 《Science China(Life Sciences)》 SCIE CAS 1999年第6期663-668,673,共7页
The wheat line H960642 is a homozygous wheat-Thinopyrum intermedium translocation line with resistance to BYDV by genomie in situ hybridization (GISH) and RFLP analysis. The genomie DNA of Th. intermedium was used as ... The wheat line H960642 is a homozygous wheat-Thinopyrum intermedium translocation line with resistance to BYDV by genomie in situ hybridization (GISH) and RFLP analysis. The genomie DNA of Th. intermedium was used as a probe, and eonunon wheat genomie DNA as a blocking in GISH experiment.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hromosome segments of Th. intermedium were transferred to the distal end of a pair of wheat chromosomes. RFLP analysis indicated that the transloeation line H960642 is a T7DS·7DL-7XL translocation by using 8 probes mapped on the homoeologous group 7 in wheat. The tranalocation breakpoint is located between Xpsr680 and Xpsr965 about 90—99 cM from the centromere. The RFLP markers psr680 and psr687 were closoly linked with the BYDV resistance gene. The gene is located on the distal end of 7XL around Xpsr680 and Xpsr68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YDV Thinopyrum intermedium TRANSLOCATION line GISH RFLP.
原文传递
小麦新种质YW243白粉病抗性鉴定和遗传分析 被引量:13
17
作者 谢皓陈孝 盛宝钦 +3 位作者 孔凡晶 马有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715-721,共7页
利用病菌接种鉴定、抗性遗传分析、基因推导和 STS方法 ,对抗白粉病小麦新种质 YW2 4 3进行鉴定。YW2 4 3高抗我国白粉病菌毒性级别在 7级以下、毒性频率占 90 %以上的生理小种 ,抗性有效 ,可在我国大部分麦区使用。与感病品种中国春、... 利用病菌接种鉴定、抗性遗传分析、基因推导和 STS方法 ,对抗白粉病小麦新种质 YW2 4 3进行鉴定。YW2 4 3高抗我国白粉病菌毒性级别在 7级以下、毒性频率占 90 %以上的生理小种 ,抗性有效 ,可在我国大部分麦区使用。与感病品种中国春、京 771测交的 F2 抗感分离符合 3∶ 1比例 ,证明YW2 4 3对白粉病的抗性由 1对显性基因控制。基因推导、抗性遗传分析和 STS- PCR产物的 RFL P带型分析结果表明 ,其抗性基因为 Pm4 b。STS- PCR产物的 RFLP带型分析发现限制性内切酶 H ind 酶切的 Pm4 a和 Pm4 b扩增产物有多态性 ,根据带型差异可鉴别这两个等位基因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YW243 白粉病 抗性鉴定 遗传分析 新种质
下载PDF
应用GISH与STS标记鉴定小麦-中间偃麦草抗黄矮病端体系 被引量:11
18
作者 +3 位作者 唐益苗 张增艳 卢勤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1855-1859,共5页
由大麦黄矮病毒引起的小麦黄矮病毒病是一个严重病害,至今在小麦属内还没有发现抗源。中间偃麦草2Ai-2染色体携带1个高抗黄矮病基因,对该基因的染色体臂定位将为制定抗病基因向小麦转移策略,筛选、开发特定的、与抗性连锁的分子标记的... 由大麦黄矮病毒引起的小麦黄矮病毒病是一个严重病害,至今在小麦属内还没有发现抗源。中间偃麦草2Ai-2染色体携带1个高抗黄矮病基因,对该基因的染色体臂定位将为制定抗病基因向小麦转移策略,筛选、开发特定的、与抗性连锁的分子标记的研究提供重要信息。本文对由小麦-中间偃麦草二体附加系Z6衍生的3个抗黄矮病端体系进行鉴定,通过分析端体的遗传构成、筛选与端体共分离的STS标记以确定端体在遗传上的染色体臂归属,从而明确BYDV抗病基因的染色体位置。以拟鹅冠草基因组[Pseudoroegneria strigosa(M.Bieb.).L.o.ve,St]DNA为探针,中国春基因组(TriticumaestivumL.,ABD)DNA作封阻分别对抗病亲本Z6及抗病端体系N530的根尖体细胞染色体进行原位杂交,结果表明,N530体细胞中有2个端体显示出与Z6中外源染色体2Ai-2短臂相似,而与长臂不同的杂交信号。以小麦第2同源群的5个RFLP探针的DNA序列为基础,设计了6对PCR引物,对小麦-中间偃麦草二体异附加系、二体代换系和端体系进行扩增,结果表明,基于短臂探针psr126,psr131序列设计的2对引物,可在含有2Ai-2染色体及端体的抗黄矮病材料中特异扩增,而基于长臂探针psr112序列设计的1对引物,可在含有2Ai-2染色体的抗黄矮病材料中特异扩增,但不能在端体系进行特异扩增,证明外源端体为2Ai-2染色体的短臂。本研究不仅将黄矮病抗性基因定位于2Ai-2染色体的短臂上,而且由RFLP探针psr126、psr131和psr112序列转化的标记STS126(sequence tagged site)STS131和STS112还可分别作为追踪2Ai-2染色体短臂和长臂的分子标记,用于抗病易位系辅助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端体系 基因组原位杂交(GISH) STS标记 小麦黄矮病 中间偃麦草
下载PDF
DEVELOPMENT OF COMMON WHEAT GERM-PLASM RESISTANT TO BARLEY YELLOW DWARF VIRUS BY BIOTECHNOLOGY 被引量:13
19
作者 徐惠君 +8 位作者 陈孝 周广和 钱幼亭 成卓敏 P. J. LARKIN P. BANKS R. APPELS B. GLARKE AND R. I. S. BRETTELL 《Science China Chemistry》 SCIE EI CAS 1991年第9期1055-1062,共8页
Barley yellow dwarf virus (BYDV) is one of the most serious wheat diseases in China. So far no resistance has been described in common wheat. A certain level of BYDV resistance was found in thirteen Triticeae species.... Barley yellow dwarf virus (BYDV) is one of the most serious wheat diseases in China. So far no resistance has been described in common wheat. A certain level of BYDV resistance was found in thirteen Triticeae species. Thinopyrum intermedium, two octoploids derived from TH. intermedium/wheat, Zhong 4 awnless and TAF46, and one disomic addition line, L1 derived from TAF46, showed good resistance to BYDV by 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 Two wheat/TA. intermedium translocation lines, CPI 119880 and CPI 119899, showing good BYDV resistance were developed from L1 by using both CSph mutant and tissue culture. It is found that their BYDV resistance was controlled by a single dominant gene. Two cDNA probes pEleAcc3 and pPJN8 (E1-T1) were screened for detecting Th. intermedium DNA in wheat background. A specific band for the DNA of Th. intermedium and its derivatives was found in Southern hybridization. It is also possible to determine the size of the alien segment by comparing the relative density of the specific band. Therefore, this can be used as a marker to identify the BYDV resistance in wheat breeding progra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heat YELLOW DWARF VIRUS BARLEY YELLOW DWARF VIRUS Thinopyrum intermedium addition LINE TRANSLOCATION LINE cDNA probe.
原文传递
小麦新品系YW243抗条锈性鉴定和遗传分析 被引量:7
20
作者 谢皓 牛永春 +3 位作者 陈孝 马有 吴立人 《植物病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43-247,共5页
YW2 4 3是最近培育出的兼抗条锈病、白粉病和黄矮病的小麦新品系 ,本文对其条锈病抗性进行研究。小麦条锈菌苗期接种鉴定表明 ,YW2 4 3高抗CY2 9、CY30、CY31、CY32、CYSu 11等我国条锈菌流行小种。用 2 6个来自世界各地的菌系接种进行... YW2 4 3是最近培育出的兼抗条锈病、白粉病和黄矮病的小麦新品系 ,本文对其条锈病抗性进行研究。小麦条锈菌苗期接种鉴定表明 ,YW2 4 3高抗CY2 9、CY30、CY31、CY32、CYSu 11等我国条锈菌流行小种。用 2 6个来自世界各地的菌系接种进行基因推导 ,结果表明 ,YW2 4 3具有较宽的抗谱 ,试验中 2 1个已知基因系 ,仅有Yr5的抗性与YW2 4 3相似 ,但YW2 4 3的系谱表明不含有Yr5基因 ,因此YW2 4 3很可能含有一个新的抗条锈病基因。用YW2 4 3和京 771分别作为抗感亲本进行杂交 ,后代分离结果表明 ,YW2 4 3对条锈菌CY31的抗性由 1个显性基因控制。分子标记初步研究表明 ,该基因与RAPD引物OPY0 8扩增出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新品系 YW243抗条锈性 鉴定技术 遗传分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