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913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数学单元教学设计的内涵、特征以及基本操作步骤 被引量:150
1
作者 吕世虎 吴振英 《当代教育与文化》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41-46,共6页
数学单元教学设计是在整体思维指导下,从提升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角度出发,通过教学团队的合作,对相关教材内容进行统筹重组和优化,并将优化后的教学内容视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教学单元,以突出数学内容的主线以及知识间的关联性,在此基础上... 数学单元教学设计是在整体思维指导下,从提升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角度出发,通过教学团队的合作,对相关教材内容进行统筹重组和优化,并将优化后的教学内容视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教学单元,以突出数学内容的主线以及知识间的关联性,在此基础上对教学单元整体进行循环改进的动态教学设计。数学单元教学设计具有整体关联性、动态发展性、团队合作性三个基本特征。其操作步骤流程为:确定单元教学内容、分析教学要素、编制单元教学目标、设计单元教学流程以及评价、反思与修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学单元教学设计 内涵 特征 操作步骤
下载PDF
单元教学设计及其对促进数学教师专业发展的作用 被引量:145
2
作者 吕世虎 吴振英 +1 位作者 王尚志 《数学教育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6-21,共6页
单元教学设计是在单元教学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教学设计模式,在三维教学目标的落实、课程的整合与开发、核心素养的培养等方面具有的独特优势.单元教学设计具有整体性、层序性、生本性、创造性等特征.单元教学设计对促进数学教师专业发... 单元教学设计是在单元教学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教学设计模式,在三维教学目标的落实、课程的整合与开发、核心素养的培养等方面具有的独特优势.单元教学设计具有整体性、层序性、生本性、创造性等特征.单元教学设计对促进数学教师专业发展具有以下作用:有助于提升教师整体把握数学课程与教学的能力;有助于提升教师的数学素养;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数学教学实践能力;有助于培养教师的反思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元教学设计 数学教师 专业发展
下载PDF
四川芦山Ms7.0级地震及其余震序列重定位 被引量:118
3
作者 房立华 吴建平 +4 位作者 王未来 吕作勇 王长在 蔡妍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0期1901-1909,共9页
使用三维速度模型,测定了2013年4月20日四川芦山Ms7.0级地震的主震位置.使用双差方法对芦山地震的主震和2464个余震序列进行了重定位,获得了2405个地震的重定位结果,平均定位误差在E-W,N-S,U-D方向分别为0.30,0.29和0.59km.主震位置为30... 使用三维速度模型,测定了2013年4月20日四川芦山Ms7.0级地震的主震位置.使用双差方法对芦山地震的主震和2464个余震序列进行了重定位,获得了2405个地震的重定位结果,平均定位误差在E-W,N-S,U-D方向分别为0.30,0.29和0.59km.主震位置为30.291°N,102.983°E,震源深度为17.6km.余震展布长度约35km,宽度约16km,震源深度的优势分布范围在10~20km之间,浅部地震很少.震源深度剖面显示断层面向北西倾斜,浅部倾角较陡,深部略缓,表现为"铲形"逆冲断层的特征.尽管余震震中主要沿双石-大川断裂地表出露位置的两侧分布,但根据震源深度剖面推测的芦山地震的发震构造可能为其东侧的一条盲逆冲断层.重定位结果揭示,余震区存在一条向南东倾斜的余震带,它与发震断层相交成y字型,推测它是逆冲推覆构造中常见的反冲断层,芦山地震触发了这条反冲断层的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芦山地震 余震序列 地震定位 双差 龙门山断裂带
原文传递
云南鲁甸M_S6.5地震余震重定位及其发震构造 被引量:99
4
作者 房立华 吴建平 +4 位作者 王未来 吕作勇 王长在 钟世军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173-1185,共13页
整合了鲁甸震区周边的云南省地震台网、昭通市地震台网、巧家台阵,以及流动台站2个月的震相观测数据,对鲁甸地震序列进行了重新定位,得到了1 750个地震的震源参数。重定位结果显示,余震有2个优势分布方向,分别为SE向和SW向,具有不对称... 整合了鲁甸震区周边的云南省地震台网、昭通市地震台网、巧家台阵,以及流动台站2个月的震相观测数据,对鲁甸地震序列进行了重新定位,得到了1 750个地震的震源参数。重定位结果显示,余震有2个优势分布方向,分别为SE向和SW向,具有不对称的共轭分布特征。2个余震条带的展布长度相当,约为16km,夹角约100°。余震分布显示鲁甸地震的发震断层为高倾角的走滑断层。主震位于2个余震条带中间略偏西南的位置,早期余震主要沿NW-SE向垂直于昭通-鲁甸断裂分布,主震西南侧的余震可能为后期触发的。根据余震分布与周边断层的关系、主震震源机制、烈度分布的长轴方位,以及滑坡分布等资料,认为鲁甸地震的发震断层为NW向的包谷垴-小河断裂。包谷垴-小河断裂南北两侧无论是在地震活动、深部速度结构,还是块体运动方向和速率方面都存在显著差异,断裂北侧的高速异常可能是阻止余震向北继续扩展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甸地震 余震序列 地震定位 发震断层
下载PDF
城市社区治理:角色迷失及其根源--以H市为例 被引量:94
5
作者 陈天祥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29-137,共9页
目前,国内对城市社区治理中政府和居委会的角色的研究存在着较大的不足。根据法律和政策、政府职能理论、转型时期中国社会和自治组织的特点,政府和居委会在城市社区治理中应分别扮演规制者、供给者、指导者和供给者、代言人、助手三重... 目前,国内对城市社区治理中政府和居委会的角色的研究存在着较大的不足。根据法律和政策、政府职能理论、转型时期中国社会和自治组织的特点,政府和居委会在城市社区治理中应分别扮演规制者、供给者、指导者和供给者、代言人、助手三重角色,但实际上,两者均存在角色迷失的现象,其根源在于社会自治能力不足、社会管理体制转型滞后、政府职能转变困难以及居委会的资源约束和理性驱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社区治理 政府 居委会 角色
原文传递
孕妇产前抑郁焦虑的危险因素 被引量:81
6
作者 合浩 +5 位作者 冒才英 季长亮 曾淑娥 侯亚 邓燕 蜀云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246-250,共5页
目的:探讨孕妇产前抑郁、焦虑的相关危险因素,为产前抑郁、焦虑的早期筛查及临床干预提供理论支持。方法:选取昆明市妇幼保健院产前检查的孕妇2112人,采用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EPDS)、焦虑自评量表(SAS)于孕28周对其进行问卷调查... 目的:探讨孕妇产前抑郁、焦虑的相关危险因素,为产前抑郁、焦虑的早期筛查及临床干预提供理论支持。方法:选取昆明市妇幼保健院产前检查的孕妇2112人,采用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EPDS)、焦虑自评量表(SAS)于孕28周对其进行问卷调查。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产前抑郁、焦虑症状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孕28周抑郁症状检出率为25.4%,焦虑症状检出率为6.6%。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抑郁症状的危险因素为低年龄(OR=0.80,95%CI:0.68-0.94)、孕期非坚持工作(OR=1.18,95%CI:1.02-1.36)、对居住环境不满意(OR=1.50,95%CI:1.23-1.83)、期望生男孩(OR=0.86,95%CI:0.77-0.96)、非独子(OR=1.37,95%CI:1.06-1.76)、非计划内怀孕(OR=1.38,95%CI:1.10-1.72);焦虑症状的危险因素为不满意居住环境(OR=1.64,95%CI:1.19-2.26)、与丈夫关系不融洽(OR=2.01,95%CI:1.20-3.37)、非计划内怀孕(OR=1.50,95%CI:1.05-2.14)。结论:本研究提示,年龄越小、孕期未坚持工作、对居住环境不满意、期望生男孩、孕妇非独子、非计划内怀孕的孕妇,越易患产前抑郁症;对居住环境不满意、与丈夫关系不融洽、非计划内怀孕的孕妇,越易患产前焦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孕妇 产前抑郁焦虑 相关因素 回归分析
下载PDF
黄芩苷稳定性研究 被引量:60
7
作者 于波涛 张志荣 +2 位作者 刘文胜 王平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18-220,共3页
目的 研究黄芩苷在不同条件下的稳定性。方法 采用经典恒温法考察黄芩苷在不同 p H值水溶液、甲醇、乙醇和氯仿以及小鼠肺匀浆、小鼠肝匀浆、小鼠血浆和小牛血清中的稳定性。结果 黄芩苷在酸性环境中稳定 ,在碱性环境中不稳定 ,在上... 目的 研究黄芩苷在不同条件下的稳定性。方法 采用经典恒温法考察黄芩苷在不同 p H值水溶液、甲醇、乙醇和氯仿以及小鼠肺匀浆、小鼠肝匀浆、小鼠血浆和小牛血清中的稳定性。结果 黄芩苷在酸性环境中稳定 ,在碱性环境中不稳定 ,在上述有机溶剂中稳定 ,而在上述生物样品中不稳定。结论 黄芩苷在不同条件下稳定性不同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芩苷 稳定性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 经典恒温法
下载PDF
2011年云南盈江M_S5.8地震及其余震序列重定位 被引量:67
8
作者 房立华 吴建平 +3 位作者 张天中 黄静 王长在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62-267,共6页
使用川滇地区三维走时表和三维速度模型,利用单纯形法对2011年3月10日云南盈江MS5.8地震进行了重新定位.震中位置为97.901°E,24.677°N;震源深度13.1km.使用双差定位方法对其余震序列进行了重定位.余震呈现明显的时空分布特征... 使用川滇地区三维走时表和三维速度模型,利用单纯形法对2011年3月10日云南盈江MS5.8地震进行了重新定位.震中位置为97.901°E,24.677°N;震源深度13.1km.使用双差定位方法对其余震序列进行了重定位.余震呈现明显的时空分布特征:余震主要分布在大盈江断裂的两侧及中段和北东段的转折处,余震带长度约12km;余震自西南沿大盈江断裂带北东段向北东方向移动,在大盈江断裂中段和北东段的交界处,余震逐渐向中段断裂移动;余震震源深度有向地表迁移的趋势,主震发生后10个小时内的余震最小深度接近2km,表明这次地震的破裂已接近地表.结合地震定位结果,作者认为这次地震震中位于盆地内部、深度浅、距县城近是导致本次地震破坏严重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盈江地震 大盈江断裂 余震序列 双差地震定位
下载PDF
小江断裂带周边地区三维P波速度结构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65
9
作者 吴建平 +2 位作者 王未来 明跃红 张天中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2257-2267,共11页
作为青藏高原的东南边界,小江断裂带在高原物质的侧向逃逸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利用流动地震台阵及固定台站的走时观测资料,对小江断裂带及周边区域的壳幔三维P波速度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中上地壳,小江断裂带内部主要为低速异... 作为青藏高原的东南边界,小江断裂带在高原物质的侧向逃逸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利用流动地震台阵及固定台站的走时观测资料,对小江断裂带及周边区域的壳幔三维P波速度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中上地壳,小江断裂带内部主要为低速异常,其东侧主要为高速异常.在中下地壳,小江断裂带中部为低速异常,北部和南部主要为高速异常,其中北部的高速异常可延伸到地表附近,南部的高速异常可一直延伸到上地幔.我们推测,小江断裂带中部的低速异常与深部热作用有关;北部的高速异常可能是晚古生代地幔柱活动导致大量基性和超基性幔源物质侵入地壳引起的,它的存在对青藏高原物质向南逃逸起到了一定的阻挡作用,可能是导致川滇活动块体北部次级块体快速抬升的重要因素;南部顶界面向北倾斜的高速异常体对川滇活动块体向南滑移起到了进一步的阻挡作用,导致其上覆的中上地壳低速异常区发生较强的变形和强烈的地震活动,同时在上地幔深度范围起到了稳定的作用,使其南部区域的介质受青藏高原物质向南挤出的影响明显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层析成像 P波速度结构 小江断裂带 青藏高原东南缘
下载PDF
灰霾污染的跨控制区影响——一次京津冀与东北地区灰霾污染个案分析 被引量:61
10
作者 王喜全 王自发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690-696,共7页
利用MODIS卫星、空气质量监测、天气图资料以及后向轨迹分析法,分析研究了2010年11月4~6日发生在京津冀地区和东北地区一次灰霾污染过程。初步的研究结果表明:在此次天气系统演变过程中,上述两地区的污染过程表现出内在的联系,即此次... 利用MODIS卫星、空气质量监测、天气图资料以及后向轨迹分析法,分析研究了2010年11月4~6日发生在京津冀地区和东北地区一次灰霾污染过程。初步的研究结果表明:在此次天气系统演变过程中,上述两地区的污染过程表现出内在的联系,即此次东北地区的灰霾过程主要是京津冀地区灰霾输送影响的结果,其影响通道是渤海湾及与其毗邻的辽河平原。这可在卫星云图、后向轨迹以及输送通道上PM10(可吸入颗粒物)浓度跃变的时间位相差异获得证明。这种灰霾污染的跨区域影响现象,给目前治理灰霾污染的区域调控战略提出了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灰霾 跨区域影响 灰霾污染区域调控 东北地区 京津冀地区
下载PDF
2000~2005年三江平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植被净初级生产力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56
11
作者 王宗明 国志兴 +7 位作者 宋开山 刘殿伟 张柏 张树清 李方 金翠 黄妮 《自然资源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36-146,共11页
区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植被生产力的影响是LUCC环境效应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区域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三江平原是我国土地利用变化最为剧烈的地区之一,然而,区域尺度上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植被生产力的影响研究不... 区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植被生产力的影响是LUCC环境效应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区域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三江平原是我国土地利用变化最为剧烈的地区之一,然而,区域尺度上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植被生产力的影响研究不多。基于以上原因,论文应用以遥感观测和生态系统过程模型为基础的土地利用数据和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数据,估算土地利用变化过程对三江平原地区植被生产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林地、草地和沼泽湿地向耕地的转化是三江平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最主要特征。2000~2005年期间,耕地面积增加了43.28×104hm2,主要来自林地、草地和湿地的转化,转化面积分别为26.20×104、10.81×104和22.45×104hm2。过去5年间,三江平原平均NPP由401.1 g C m-2a-1下降为377.5 gC m-2a-1,其中沼泽湿地平均NPP下降了7.8%,耕地、林地和草地的平均NPP均呈下降趋势。2000~2005年期间,三江平原地区净初级生产总量由4.37×104G g C a-1下降为4.11×104G g Ca-1,减少量为2 575.1 G g C a-1,减少率为5.9%。三江平原地区2000年和2005年的气候因子变化不大,其对NPP的影响可以忽略。土地覆被变化直接导致区域净初级生产力的降低,人类活动干扰的强度和频率加剧对于区域植被净初级生产力的降低具有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 NPP 遥感 三江平原
原文传递
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的深度学习变化检测方法 被引量:59
12
作者 张鑫龙 陈秀万 +1 位作者 李飞 《测绘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999-1008,共10页
为提升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的变化检测精度,提出一种利用深度学习的变化检测方法。在预处理的基础上,利用顾及邻域信息的改进变化矢量分析算法和灰度共生矩阵算法获取影像间光谱和纹理变化,并通过设置自适应采样区间提取最可能的变化和未... 为提升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的变化检测精度,提出一种利用深度学习的变化检测方法。在预处理的基础上,利用顾及邻域信息的改进变化矢量分析算法和灰度共生矩阵算法获取影像间光谱和纹理变化,并通过设置自适应采样区间提取最可能的变化和未变化区域样本。构建并训练包含标签层的高斯伯努利深度限制玻尔兹曼机模型,以提取变化和未变化区域深层特征,从而有效辨别变化区域。通过WorldView-3与Pléiades-1影像的试验表明本文方法在变化检测精度方面优于对比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化检测 高分辨率遥感 深度学习
下载PDF
1954~2005年三江平原沼泽湿地农田化过程研究 被引量:58
13
作者 王宗明 宋开山 +7 位作者 刘殿伟 张柏 张树清 李方 任春颖 金翠 张春华 《湿地科学》 CSCD 2009年第3期208-217,共10页
作为中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和淡水沼泽湿地集中分布区,三江平原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区域生态安全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由于人类活动的剧烈影响,1954~2005年期间,三江平原大面积的沼泽湿地已被农田所替代,并引发了一系列环境问题。... 作为中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和淡水沼泽湿地集中分布区,三江平原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区域生态安全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由于人类活动的剧烈影响,1954~2005年期间,三江平原大面积的沼泽湿地已被农田所替代,并引发了一系列环境问题。国内以往的相关研究未能深入揭示区域尺度湿地农田化的过程与规律。基于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集成地形图与遥感影像(Landsat MSS,Landsat TM,CBERS)数据,分析了1954~2005年间三江平原湿地农田化过程及其主要驱动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从1954到2005年,三江平原沼泽湿地面积减少了77.03%;与湿地大面积减少相对应,耕地面积增加了2.5倍,2005年耕地面积占整个三江平原面积的55.14%,成为三江平原的主导景观。1954~1976年和1977~1986年为湿地农田化规模最大的2个阶段,沼泽湿地转化为耕地的面积分别为186.40×104hm2和120.29×104hm2。至2005年,三江平原沼泽湿地农田化过程基本结束,大面积成片的湿地仅存在于几个较大的湿地自然保护区内。1954~2005年期间,三江平原沼泽湿地农田化的面积为258.48×104hm2,为1954年沼泽湿地面积的73.3%。(2)三江平原发生湿地农田化过程的主要自然地理环境背景为:海拔为0~100m,坡度为0°~1°,地貌类型为河漫滩、河流阶地、沼泽洼地、冲积洪积平原和低台地,土壤类型为草甸土、沼泽土和白浆土。(3)1954~2005年间,三江平原地区年平均气温显著升高,增温速率为0.029℃/a。气候变暖为农业开垦提供了有利的前提条件。区域人口大量增加是湿地开垦为农田的最直接和最主要的驱动因素,1959~2005年间三江平原总人口增加了3.13倍,耕地面积与总人口及农业人口之间均存在显著线性相关关系。国家政策对于三江平原沼泽湿地农田化过程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沼泽湿地农田化过程 遥感 地理信息系统 耕地 三江平原
下载PDF
地域文化在城市景观设计中的表达——以吴起城区景观为例 被引量:58
14
作者 季菲菲 +3 位作者 吉文丽 王诚吉 樊俊喜 唐胜田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40-244,共5页
随着各地经济的迅速发展,对地域文化的关注显著增强,城市需要从地域文化中获得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而地域文化景观成为塑造城市特色、促进旅游及城市发展的必然需要。通过对国内外城市地域文化景观的分析,以陕西省吴起县城区景观为例,... 随着各地经济的迅速发展,对地域文化的关注显著增强,城市需要从地域文化中获得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而地域文化景观成为塑造城市特色、促进旅游及城市发展的必然需要。通过对国内外城市地域文化景观的分析,以陕西省吴起县城区景观为例,阐述了地域文化在城市景观设计中的表达方法。首先要挖掘和理解地域文化,结合地域文化特征与城市景观系统要素,使地域文化根植于景观中,达到保护和发展地域文化,塑造地域特色的城市景观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域文化 表达 景观 吴起
下载PDF
蓝光照射结合抚触在新生儿黄疸中的应用及对患儿黄疸指数的影响 被引量:57
15
作者 唐建明 陈小霞 +2 位作者 冯晓英 高红霞 《中国妇幼保健》 CAS 2019年第1期110-113,共4页
目的探讨蓝光照射结合抚触在新生儿黄疸中的应用及对患儿黄疸指数的影响,为新生儿黄疸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7月在甘肃省妇幼保健院接受诊治的98例新生儿黄疸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 目的探讨蓝光照射结合抚触在新生儿黄疸中的应用及对患儿黄疸指数的影响,为新生儿黄疸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7月在甘肃省妇幼保健院接受诊治的98例新生儿黄疸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49例。对照组患儿接受蓝光照射治疗,研究组患儿接受蓝光照射结合抚触治疗,持续治疗5d。对比两组患儿每日有效睡眠时间、初次排便时间、黄疸持续时间、胎便排空时间、治疗前后黄疸指数和血清胆红素变化及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患儿每日有效睡眠时间高于对照组,初次排便时间、黄疸持续时间、胎便排空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治疗后,两组患儿的黄疸指数均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两组血清间接胆红素(IBIL)、总胆红素(TBIL)均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研究组患儿腹泻、发热、烦躁、皮疹及哭闹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蓝光照射结合抚触在新生儿黄疸中的应用效果显著,能有效缓解临床症状及体征,促进黄疸消退,减少黄疸指数及不良事件发生风险,缩短患儿治疗时间,促进机体康复,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光照射 抚触 新生儿黄疸 黄疸指数 血清胆红素
原文传递
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在甲状腺癌根治术围手术期的应用效果 被引量:56
16
作者 毕莹 温绣蔺 +4 位作者 闫金凤 白艳霞 邵渊 秦楠 《中国临床研究》 CAS 2017年第12期1714-1717,共4页
目的探究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在甲状腺癌根治术围手术期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15年2月至2016年10月接受根治术治疗的106例甲状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2015年2月至2015年9月间收治53例进行常规护... 目的探究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在甲状腺癌根治术围手术期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15年2月至2016年10月接受根治术治疗的106例甲状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2015年2月至2015年9月间收治53例进行常规护理作为对照组;2015年10月至2016年10月间收治53例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干预护理,比较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下床时间[(2.46±0.61)d vs(4.12±0.68)d]、住院时间[(8.01±0.75)d vs(5.04±0.82)d]、住院费用[(0.51±0.11)万元vs(0.72±0.12)万元]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观察组患者的切口感染、声音嘶哑、喉返神经损伤等总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 vs 20.75%,P<0.01),观察组患者的术后1、3、5 d的自我护理能力明显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而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1.56±0.24 vs 3.42±0.21,P<0.01)。结论对采用根治术治疗的甲状腺癌症患者予以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干预,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各项住院指标,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升康复效果,缩短康复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快速康复外科理念 甲状腺癌 根治术 围手术期 自我护理能力 视觉模拟评分法
原文传递
两株溶磷真菌的筛选、鉴定及溶磷效果的评价 被引量:55
17
作者 +2 位作者 林斌 刘杏忠 向梅春 《微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64-273,共10页
【目的】从作物根围土壤中筛选高效溶磷菌株。【方法】结合溶磷圈筛选法和钼锑抗比色法评价菌株的溶磷能力;利用菌株的形态学特性、培养性状和微管蛋白β-tubulin基因序列分析方法进行菌株的鉴定;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对溶磷菌的... 【目的】从作物根围土壤中筛选高效溶磷菌株。【方法】结合溶磷圈筛选法和钼锑抗比色法评价菌株的溶磷能力;利用菌株的形态学特性、培养性状和微管蛋白β-tubulin基因序列分析方法进行菌株的鉴定;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对溶磷菌的产酸物质进行分析;并用平板亲和性实验测定菌株间的兼容性。【结果】筛选得到2株高效溶磷菌株P1-1、P2-2;经鉴定,菌株P1-1为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P2-2为塔宾曲霉(A.tubingensis)。2株溶磷菌株的产酸物质相同,均为草酸、葡萄糖酸、乳酸和甘油酸。这2株溶磷菌与杀线虫功能菌株淡紫拟青霉(Purpureocillium lilacinum)、橄榄色链霉菌(Streptomyces olivaceus)和苍白杆菌(Ochrobactrum pseudogrignonense)兼容性好。2菌株分别在Ca_3(PO_4)_2、Zn_3(PO_4)_2、羟基磷灰石为磷源的无机磷固体培养基中25°C培养5 d,测定溶磷圈的直径(D)与菌落直径(d),通过计算其比值D/d的大小对比,以及在Ca_3(PO_4)_2、Zn_3(PO_4)_2、羟基磷灰石为磷源的液体培养基中培养5 d,测定发酵液中有效磷含量进行比较后判定,这2株溶磷菌溶解磷的能力强且效果相当。【结论】获得了2株高效的溶磷真菌。它们能活化多种难溶性磷源,同时伴随挥发性酸性物质的产生;2个菌株与1组杀根结线虫微生物菌群兼容性均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磷真菌 曲霉属 筛选 复合微生物菌剂
原文传递
黄土高原不同植被坡地土壤微生物区系特征 被引量:47
18
作者 张文 来航线 +3 位作者 王延平 张海 吕家珑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4228-4234,共7页
应用稀释平板法对黄土高原不同植被覆盖下坡地土壤0~5 cm和5~20 cm土层的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的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该区域不同植被下土壤中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总体比较丰富,数量差异较大,柠条土壤中微生物数量最多,苜... 应用稀释平板法对黄土高原不同植被覆盖下坡地土壤0~5 cm和5~20 cm土层的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的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该区域不同植被下土壤中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总体比较丰富,数量差异较大,柠条土壤中微生物数量最多,苜蓿地中的最少。同一植被下各类菌群数量排序为细菌〉放线菌〉真菌。(2)放线菌和真菌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呈明显的减少趋势,而细菌的不明显。(3)天然荒坡的微生物数量高于人工草地的,人工灌木林微生物数量高于人工乔木林的,人工乔草复生果树林的微生物数量高于人工纯生乔木林、纯生草地和纯生果树林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区系 植被 土层
下载PDF
基于深度学习的人工智能技术在早期胃癌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54
19
作者 王智杰 高杰 +5 位作者 孟茜茜 王则远 陈兴春 王东 李兆申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551-556,共6页
目的构建和验证一个用于早期胃癌自动识别的深度学习模型,旨在提高早期胃癌的识别和诊断水平。方法从长海医院消化内镜中心数据库选取2014年5月至2016年12月期间5159张胃镜图像,其中包括早期胃癌1000张,良性病变及正常图像4159张。... 目的构建和验证一个用于早期胃癌自动识别的深度学习模型,旨在提高早期胃癌的识别和诊断水平。方法从长海医院消化内镜中心数据库选取2014年5月至2016年12月期间5159张胃镜图像,其中包括早期胃癌1000张,良性病变及正常图像4159张。首先选取4449张图像(其中早期胃癌图像768张,其他良性病变及正常图像3681张)用于深度学习模型的训练。然后将剩余的710张图像用于模型的验证,同时再交给4名内镜医师进行诊断。最后统计相关结果。结果深度学习模型用于早期胃癌诊断的准确率89.4%(635/710)、敏感度88.8%(206/232)、特异度89.7%(429/478),每张图像的诊断时间为(0.30±0.02)s,均优于相比较的4名内镜医师。结论本研究构建的深度学习模型用于早期胃癌的诊断具有较高的准确率、特异度和敏感度,可在胃镜检查中辅助内镜医师进行实时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诊断 早期胃癌 人工智能 深度学习
原文传递
2014年新疆于田MS7.3级地震序列重定位 被引量:52
20
作者 房立华 吴建平 +2 位作者 王未来 王长在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802-808,共7页
2014年新疆于田发生MS7.3地震,这一地区6年来连续发生2次强烈地震,震中相距不到110km.由于初始定位误差较大,于田地震的发震断层仍不清楚.本研究的主要目标是利用地震精定位方法对于田地震序列及其背景地震活动进行重新定位,确定于田地... 2014年新疆于田发生MS7.3地震,这一地区6年来连续发生2次强烈地震,震中相距不到110km.由于初始定位误差较大,于田地震的发震断层仍不清楚.本研究的主要目标是利用地震精定位方法对于田地震序列及其背景地震活动进行重新定位,确定于田地震的发震断层.本研究使用双差定位方法对于田地震序列进行重新定位.这一方法假设两个地震的震源距小于事件到台站的距离,两个事件到同一台站的走时差主要归因于其空间位置的偏移,因此可消除由于速度模型不准确引起的定位误差.重定位后得到了435个地震的位置参数.结果表明,2014年于田MS7.3级地震发生在阿尔金断裂带的西端,余震分布的优势方向为北东向,展布长度约33km,震源深度主要集中在4~12km,多数余震位于主震的西南侧.NS,EW和UD方向的定位误差分别为0.5km,1.1km和1.7km.于田地震余震序列总体衰减较慢.根据余震分布特征和震源机制解,认为此次地震的断层面为北东向的节面,阿尔金断裂的西南延伸分支断层是这次地震的主要发震构造.于田地震的发生与巴颜喀拉块体的东南向运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于田地震 余震序列 地震定位 阿尔金断裂 双差定位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