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6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农药有效利用率与喷雾技术优化 被引量:140
1
作者 袁会珠 +1 位作者 闫晓静 张琳娜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4-20,共7页
提高农药的有效利用率是植保工作者非常关心的问题。本文阐述了农药有效利用率的广义和狭义涵义,并分析了农药使用中存在的药剂浪费、有效利用率低的问题。根据喷雾技术中的“剂量传递”过程,分析了农药有效利用率的狭义涵义,在春季... 提高农药的有效利用率是植保工作者非常关心的问题。本文阐述了农药有效利用率的广义和狭义涵义,并分析了农药使用中存在的药剂浪费、有效利用率低的问题。根据喷雾技术中的“剂量传递”过程,分析了农药有效利用率的狭义涵义,在春季果园和作物苗期,常规啧雾法的农药有效利用率只有20%~30%;在夏秋季果园和作物中后期,随着作物叶面积系数(LAI)的增加,农药的有效利用率可达到50%~60%。论文分析了造成农药有效利用率低的原因,提出喷雾技术的优化措施:(1)大田喷雾时采用机动喷杆喷雾替代背负式手动常规喷雾,可以改善雾滴沉积分布的均匀性;(2)添加喷雾助剂可以提高药液在靶标表面的润湿性;(3)优化雾滴粒径,采用细雾滴替代粗雾滴可以提高雾滴的中靶率;(4)降低施药液量可以减少药液流失;(5)加装挡板可以减少雾滴飘失等。通过以上技术的优化,可以大幅度提高农药的有效利用率,达到减量增效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药使用 剂量传递 有效利用率 喷雾技术优化
下载PDF
小型无人机低空喷洒在玉米田的雾滴沉积分布及对玉米螟的防治效果初探 被引量:94
2
作者 高圆圆 张玉涛 +3 位作者 赵酉城 李学辉 袁会珠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52-157,共6页
2012年8月在河南省夏玉米生长中后期,利用Af-811小型无人机喷洒毒死蜱不同剂型开展了玉米螟防治试验。结果表明:(1)在试验设定的3个飞行高度中,喷雾高度2.5m时10%毒死蜱超低容量液剂的防治效果最好,达到80.7%;此时,农药雾滴在玉米雌穗... 2012年8月在河南省夏玉米生长中后期,利用Af-811小型无人机喷洒毒死蜱不同剂型开展了玉米螟防治试验。结果表明:(1)在试验设定的3个飞行高度中,喷雾高度2.5m时10%毒死蜱超低容量液剂的防治效果最好,达到80.7%;此时,农药雾滴在玉米雌穗部位达到15.6个/cm2。(2)无人机喷洒10%毒死蜱超低容量液剂对玉米螟的防治效果为80.7%,而42%毒死蜱乳油对水稀释药液的防效只有69.1%,而当往42%毒死蜱乳油药液中添加雾滴蒸发抑制剂后,防效增加到75.8%。本次试验中,小型无人机的飞行速度为5m/s,流量为1L/min,施药液量为0.42L/667m2,处理667m2需要25s,与地面自走式高杆喷雾机相比,省工、省时、省水,但从防效分析,无人机的喷雾技术还需要进一步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f-811小型无人机 雾滴沉积分布 玉米螟 防治效果
下载PDF
药液在作物叶片的流失点和最大稳定持留量研究 被引量:79
3
作者 袁会珠 齐淑华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2000年第4期66-71,共6页
用微量称重法可以方便地测定作物叶片的流失点 (POR)和最大稳定持留量(Rm) ,用浸渍法和喷雾法测定的 Rm 结果不同。引用润湿方程的概念来分析影响 Rm 的规律 ,浸渍法测定的 Rm 与粘附张力有关 ,当接触角大于 90°,叶片表面不粘附液... 用微量称重法可以方便地测定作物叶片的流失点 (POR)和最大稳定持留量(Rm) ,用浸渍法和喷雾法测定的 Rm 结果不同。引用润湿方程的概念来分析影响 Rm 的规律 ,浸渍法测定的 Rm 与粘附张力有关 ,当接触角大于 90°,叶片表面不粘附液体 ,Rm 趋于零。用喷雾法测定作物叶片 Rm,结果显示与药液的粘附功 [γ× (COSθ+1) ]有关 ,即使接触角大于 90°时 ,由于粘附功大于零 ,Rm 值也大于零。对于水稻这样难润湿的作物叶片 ,清水中添加表面活性剂可以提高 Rm;反之 ,对于棉花、黄瓜这样的作物叶片 ,添加表面活性剂反而会降低 R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失点 最大稳定持留量 粘附张力 粘附功 作物叶片 农药药液 农药田间喷雾
下载PDF
悬浮剂润湿分散剂选择方法研究 被引量:59
4
作者 黄啟良 李风敏 +2 位作者 袁会珠 齐淑华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2001年第3期66-70,共5页
在已报道方法的基础上 ,研究了悬浮剂润湿分散剂不同种类和用量与其分散液表面张力和在靶体表面上的接触角及最大持留量的关系 ,结果发现 ,在一定浓度范围内 ,相互之间具有很好的相关性。表明 ,表面张力。
关键词 悬浮剂 润湿分散剂 表面张力 接触角 最大持留量 农药 选择
下载PDF
国外草地贪夜蛾化学防治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65
5
作者 崔丽 芮昌辉 +5 位作者 李永平 王芹芹 闫晓静 郭永旺 袁会珠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7-13,共7页
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J.E.Smith)是一种适应性和迁徙能力很强的农业害虫,并具有暴发为害的特点。几十年来,化学防治一直是防治草地贪夜蛾的重要技术措施。20世纪80年代以前,美洲国家防治草地贪夜蛾以有机磷类和氨基甲酸酯... 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J.E.Smith)是一种适应性和迁徙能力很强的农业害虫,并具有暴发为害的特点。几十年来,化学防治一直是防治草地贪夜蛾的重要技术措施。20世纪80年代以前,美洲国家防治草地贪夜蛾以有机磷类和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为主;随后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得到了广泛使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美洲特别是美国推广种植转基因Bt玉米后,防治草地贪夜蛾杀虫剂的用量显著减少;近年来,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乙基多杀菌素、除虫脲、虱螨脲、茚虫威、氯虫苯甲酰胺、氟苯虫酰胺、溴氰虫酰胺等一系列新型杀虫剂品种在防治草地贪夜蛾中发挥了突出的作用。伴随着不同种类杀虫剂的使用,草地贪夜蛾对杀虫剂抗性也相应地呈现出明显的变化,20世纪80年代后,美洲的草地贪夜蛾先后对有机磷类和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产生了抗药性,截至2017年,美洲地区的草地贪夜蛾至少对包括氨基甲酸酯类、有机磷类、拟除虫菊酯类及Bt杀虫蛋白等不同类型共29种杀虫剂产生了抗药性;2016年,采自北美洲波多黎各的草地贪夜蛾田间种群对双酰胺类杀虫剂氟苯虫酰胺和氯虫苯甲酰胺抗性倍数最高分别达500倍和160倍。草地贪夜蛾的抗药性机制主要是解毒代谢增强和靶标基因突变。种子处理可以预防作物苗期草地贪夜蛾的为害,并且有利于天敌保护。雾滴粒径不仅影响杀虫剂对草地贪夜蛾的防治效果,还影响草地贪夜蛾对杀虫剂抗药性的发展,因此,防治田间草地贪夜蛾适宜采用细雾喷雾方式。使用得当,化学杀虫剂可以与天敌和生物杀虫剂协同增效防治草地贪夜蛾。航空施药要和地面施药联合使用才能对玉米田严重发生的草地贪夜蛾达到好的防治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地贪夜蛾 化学防治 抗药性机制 种子处理 雾滴粒径
下载PDF
我国农药的有效利用率与农药的负面影响问题 被引量:38
6
作者 屠豫钦 袁会珠 +2 位作者 齐淑华 黄启良 《世界农药》 CAS 2003年第6期1-4,共4页
关键词 农药 有效利用率 负面影响 施药手段 混配制剂
下载PDF
颗粒粒径和粒谱对悬浮剂贮存物理稳定性影响研究 被引量:29
7
作者 黄啟良 李风敏 +2 位作者 袁会珠 齐淑华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2001年第2期77-80,共4页
通过颗粒粒径和粒谱对悬浮剂贮存物理稳定性影响研究 ,明确了悬浮剂剂型加工中研磨时间与制剂悬浮颗粒粒径和粒谱分布的关系。结果表明 ,在选定了适当助剂、确定了加工工艺的条件下 ,通过调整研磨时间、降低悬浮颗粒粒径和粒谱分布 ,可... 通过颗粒粒径和粒谱对悬浮剂贮存物理稳定性影响研究 ,明确了悬浮剂剂型加工中研磨时间与制剂悬浮颗粒粒径和粒谱分布的关系。结果表明 ,在选定了适当助剂、确定了加工工艺的条件下 ,通过调整研磨时间、降低悬浮颗粒粒径和粒谱分布 ,可以改善悬浮体系的物理稳定性。另外 ,由于研磨时间的延长、粒径变小所带来的悬浮体系粘度的增加 ,对制剂物理稳定性也是非常有利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粒径 粒谱 悬浮剂 贮存物物理 稳定性 颗粒 农药
下载PDF
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植保无人机低容量喷雾技术助力农药减施增效 被引量:36
8
作者 闫晓静 褚世海 +1 位作者 袁会珠 《植物保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469-476,共8页
十三五期间以植保无人机低容量施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航空植保产业发展迅速。科研协作研究与大量田间试验示范表明,采用植保无人机施药技术能够提高靶标作物上药液沉积量并减少农药流失,实现精准减量施药;同时能够解决地面机具无法作业... 十三五期间以植保无人机低容量施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航空植保产业发展迅速。科研协作研究与大量田间试验示范表明,采用植保无人机施药技术能够提高靶标作物上药液沉积量并减少农药流失,实现精准减量施药;同时能够解决地面机具无法作业时的病虫害防治问题。航空植保技术实现了人机分离作业,避免了农药中毒,降低了劳动强度,极大地提高了作业效率,达到减少农药使用量、提高农药利用率的目的。以水稻为对象,综述植保无人机在农药减量、水稻病虫害防效、技术简易性、农药利用率提升、水稻增产以及成本效益提升等发面发挥的作用。航空植保产业的迅速发展加快了植保无人机智能精准控制系统质量的提升和新技术的研发步伐,且植保无人机的普及性提出了飞防药剂、助剂和施药飘移风险控制技术研发的迫切需求,基于此进一步梳理总结了植保无人机低容量喷雾技术在农药减施增效中的作用和未来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保无人机 低容量喷雾技术 农药减量 农药利用率提升 增效作用
原文传递
无人机低空喷施苯氧威防治亚洲玉米螟初探 被引量:34
9
作者 王国宾 +2 位作者 闫晓静 袁会珠 《中国植保导刊》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59-62,共4页
使用TXC-8-5-0-1八旋翼无人机喷洒3%苯氧威乳油防治穗期玉米螟,研究该无人机飞行高度、施药液量以及加入雾滴蒸发抑制剂等因素对雾滴在玉米冠层的沉积分布及对玉米螟防效的影响。结果表明,在0.5~2 m范围内,该无人机飞行高度对喷幅无显... 使用TXC-8-5-0-1八旋翼无人机喷洒3%苯氧威乳油防治穗期玉米螟,研究该无人机飞行高度、施药液量以及加入雾滴蒸发抑制剂等因素对雾滴在玉米冠层的沉积分布及对玉米螟防效的影响。结果表明,在0.5~2 m范围内,该无人机飞行高度对喷幅无显著影响;防治玉米螟最佳飞行高度为距离玉米冠层1 n;最佳施药液量为12 L/hm^2,此条件下雾滴在雌穗上的沉积密度为(20.4±3.0)个/cm^2,防治效果为(79.6±3.1)%;加入雾滴蒸发抑制剂可以把玉米雌穗上的雾滴沉积密度提高至(25.5±4.9)个/cm^2,防治效果提高至(83.3+5.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XC-8-5-0-1八旋翼无人机 苯氧威 雾滴沉积密度 亚洲玉米螟 防治效果
原文传递
药液浓度、雾滴密度与氧乐果防治麦蚜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28
10
作者 袁会珠 陈万权 +2 位作者 齐淑华 秦庆明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2000年第1期58-62,共5页
氧乐果药液浓度、雾滴密度与小麦蚜虫防治效果关系紧密 ,室内定量喷雾试验表明 :雾滴体积中径 (VMD)为 85μm,氧乐果药液浓度 1.0、1.5、2 .0、3.0 g· L-1条件下 ,蚜虫致死 90 %时雾滴覆盖密度 L N90 分别为 336 .1、2 37.6、2 0 ... 氧乐果药液浓度、雾滴密度与小麦蚜虫防治效果关系紧密 ,室内定量喷雾试验表明 :雾滴体积中径 (VMD)为 85μm,氧乐果药液浓度 1.0、1.5、2 .0、3.0 g· L-1条件下 ,蚜虫致死 90 %时雾滴覆盖密度 L N90 分别为 336 .1、2 37.6、2 0 8.8和 115.3cm-2 ;氧乐果雾滴覆盖密度为 2 6、50、10 2 cm-2 条件下 ,蚜虫致死 90 %药液浓度 L C90 分别为 2 9.5、7.2和 4 .0 g· L-1。田间采用泰山 - 18BC机动喷雾机水平顺风喷雾 ,雾滴中径 (VMD)为 173μm,施药液量75L· hm-2 和 150 L· hm-2 条件下 ,麦穗上平均雾滴沉积密度分别为 132 cm-2 和 2 80 cm-2 ;药液浓度分别为 1.2、1.6、2 .0和 2 .4、3.2、4 .0 g· L-1时 ,对麦蚜的防治效果差异不明显。生产中用泰山 - 18BC机动喷雾机防治麦蚜时 ,建议采用 75L· hm-2施药液量和 2 .4 g· L-1氧乐果药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乐果 麦蚜 药液浓度 雾滴密度 农药防治 小麦
下载PDF
农药悬乳体系流变学特性研究 被引量:21
11
作者 黄啟良 +1 位作者 袁会珠 齐淑华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2002年第4期75-78,共4页
研究了两种悬浮稳定剂对 4 0 %乙草胺 +莠去津 +氰草津悬乳剂的流变学特性的影响 ,发现在该悬乳体系中结合使用无机膨润土和有机黄原胶能增加体系的触变性能和稳定性能 ,能显著增加体系的粘度。
关键词 农药 悬乳体系 流变学 特性 研究 悬乳剂 稳定性
下载PDF
低温胁迫下戊唑醇和苯醚甲环唑种子包衣对玉米种子出苗和幼苗的影响 被引量:22
12
作者 王雅玲 +2 位作者 袁会珠 闫晓静 齐淑华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59-64,共6页
为研究低温胁迫下种子包衣对玉米种子出苗和幼苗生长的影响,以适宜温度(25℃/20℃,白天/晚上,下同)处理为对照,对不同剂量包衣的玉米种子进行低温胁迫。研究结果表明,戊唑醇和苯醚甲环唑种子包衣在适宜温度下对玉米种子出苗具有促进作用... 为研究低温胁迫下种子包衣对玉米种子出苗和幼苗生长的影响,以适宜温度(25℃/20℃,白天/晚上,下同)处理为对照,对不同剂量包衣的玉米种子进行低温胁迫。研究结果表明,戊唑醇和苯醚甲环唑种子包衣在适宜温度下对玉米种子出苗具有促进作用,能提高玉米幼苗植株的叶绿素含量,对玉米幼苗的株高和鲜重没有抑制作用。但在17℃/6℃、15℃/0℃、10℃/0℃低温胁迫下,戊唑醇和苯醚甲环唑均能抑制种子出苗和幼苗生长,加剧低温胁迫导致的膜脂质过氧化作用和对叶绿体的分解。但用苯醚甲环唑处理玉米种子比用戊唑醇更安全,前者能抑制低温胁迫导致的叶片细胞内电解质外渗,后者却会加剧电解质的外渗。比较玉米幼苗根系的呼吸作用也可以发现,苯醚甲环唑比戊唑醇更有利于玉米幼苗补偿和修复低温胁迫所致的伤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戊唑醇 苯醚甲环唑 种子包衣 低温胁迫 玉米幼苗
下载PDF
中国农药应用工艺学20年的理论研究与技术概述 被引量:21
13
作者 闫晓静 +5 位作者 薛新宇 王国宾 崔丽 冯超 秦维彩 袁会珠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908-920,共13页
农药应用工艺学是研究提高农药利用率和施药效率,减轻或消除农药对环境的污染和对人、畜及有益生物危害风险的一门综合性学科。近20年来,中国在农药的吸收传导、控制释放、剂型研发、省力化施药、雾滴运动、高效装备及智能精准施药等方... 农药应用工艺学是研究提高农药利用率和施药效率,减轻或消除农药对环境的污染和对人、畜及有益生物危害风险的一门综合性学科。近20年来,中国在农药的吸收传导、控制释放、剂型研发、省力化施药、雾滴运动、高效装备及智能精准施药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建立了药剂吸收量与种子包衣剂量之间的关系模型;阐明了农药控制释放的动力学规律,揭示了缓释农药提高作物安全性的生物学机制;研发了超低容量制剂、烟雾剂、粉尘剂、展膜油剂、缓释颗粒剂等省力化农药剂型和与之匹配的省力化施药技术;探明了农药雾滴在作物冠层的沉积流失规律,建立了农药利用率模型;建立了农药施用定量分析计算理论,提出了农药雾滴"杀伤半径"概念,推动了农药低容量喷雾技术发展;建立了植保无人飞机低容量喷雾技术体系,开启了人工智能(AI)施药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初步建立人工智能精准喷雾技术。中国农药应用已逐步实现从简单、粗放向科学、安全、智能精准的转变,为农药减施增效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药应用工艺学 吸收传导 控制释放 省力化施药技术 智能装备
下载PDF
戊唑醇和苯醚甲环唑种子处理对玉米幼苗生长的影响比较 被引量:14
14
作者 王雅玲 孙丽娜 +1 位作者 袁会珠 《作物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60-63,共4页
采用药液浸种法研究了两种药剂对玉米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试验浓度下,戊唑醇和苯醚甲环唑处理种子对出苗率没有影响,但对玉米幼苗的株高都表现出了一定的抑制作用,戊唑醇处理明显抑制玉米幼苗株高,但戊唑醇处理浓度低... 采用药液浸种法研究了两种药剂对玉米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试验浓度下,戊唑醇和苯醚甲环唑处理种子对出苗率没有影响,但对玉米幼苗的株高都表现出了一定的抑制作用,戊唑醇处理明显抑制玉米幼苗株高,但戊唑醇处理浓度低于300μg/mL时,其显著增加了玉米幼苗的叶绿素含量,并明显增加了玉米幼苗的可溶性糖的含量。与戊唑醇相比,苯醚甲环唑处理浓度大于300μg/mL时才表现出对玉米幼苗的抑制作用,苯醚甲环唑处理更有利于玉米幼苗的生长,苯醚甲环唑处理提高了玉米幼苗根系的呼吸作用。以上结果说明,苯醚甲环唑处理对玉米幼苗生长的安全性好于戊唑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戊唑醇 苯醚甲环唑 种子处理 玉米安全性
下载PDF
不同喷头对保护地黄瓜喷雾农药有效沉积率比较 被引量:13
15
作者 袁会珠 齐淑华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22-24,共3页
经保护地模拟试验表明,不同喷头因其孔径大小不同,药液在黄瓜叶片上的沉积率和在地面的沉积流失率不同。喷头孔径为07mm,其药液在黄瓜叶上的有效沉积率为445%,实心喷雾头为402%,分别比常规用16mm喷片提高... 经保护地模拟试验表明,不同喷头因其孔径大小不同,药液在黄瓜叶片上的沉积率和在地面的沉积流失率不同。喷头孔径为07mm,其药液在黄瓜叶上的有效沉积率为445%,实心喷雾头为402%,分别比常规用16mm喷片提高301%和179%。采用07mm喷片喷雾比常规用喷片喷雾施药量减少333%,农药投放量降低33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瓜 药剂防治 喷雾 喷头 有效沉积率
下载PDF
农药微乳剂热力学稳定性微观机制研究 被引量:10
16
作者 黄启良 袁会珠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2期1483-1486,共4页
利用冷冻断裂电镜研究方法研究了表观稳定的农药微乳剂的微观结构 ,并通过光散射技术测定了O/W型微乳剂分散质点的流体力学半径 ,同时还测定了相关样品的主要表观指标。试验结果表明 ,随着微乳体系中表面活性剂 /水 (w/w)比值的减小 ,... 利用冷冻断裂电镜研究方法研究了表观稳定的农药微乳剂的微观结构 ,并通过光散射技术测定了O/W型微乳剂分散质点的流体力学半径 ,同时还测定了相关样品的主要表观指标。试验结果表明 ,随着微乳体系中表面活性剂 /水 (w/w)比值的减小 ,微乳剂分散质点流体力学半径变大 ,直至成为双连续结构 ,并依此提出了一种农药微乳剂热力学稳定的可能机制。这一发现使得从微观机制上解释农药微乳剂的热力学稳定性 ,指导热力学稳定的农药微乳剂的研究开发 ,并从根本上解决农药水基化制剂热贮稳定性这一关键技术问题成为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药微乳剂 热力学稳定性 微观机制 冷冻断裂 光散射
下载PDF
5%醚菊酯展膜油剂配制及其对稻飞虱的防治效果 被引量:13
17
作者 冯超 袁会珠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67-72,共6页
采用正交试验设计,通过对溶剂及表面活性剂的筛选和配伍,确定了5%醚菊酯展膜油剂的最优配方(各组份的量用质量分数表示)为:醚菊酯5.0%;溶剂月桂酸甲酯50.0%;OP-4、OP-10、2201和十二碳醇酯以质量比4∶4∶3∶9复配,总质量分数为10.0%;大... 采用正交试验设计,通过对溶剂及表面活性剂的筛选和配伍,确定了5%醚菊酯展膜油剂的最优配方(各组份的量用质量分数表示)为:醚菊酯5.0%;溶剂月桂酸甲酯50.0%;OP-4、OP-10、2201和十二碳醇酯以质量比4∶4∶3∶9复配,总质量分数为10.0%;大豆油35.0%。所配制的5.0%醚菊酯展膜油剂外观透明,经热贮(54℃±2℃)14d后无沉淀、结晶和分层现象,热分解率为0.10%;35℃时的表面张力为28.33mN/m,滴施在水面时的油/水界面张力为0.11mN/m;能够在水面快速铺展,滴加量1.28μL时,铺展速度为9.29cm/s,铺展面积达到1 882.74cm2。使用时无需喷雾,只需将药剂瓶置于水田上方,药剂即从滴出孔自行滴下,迅速铺展于水田表面。田间施药7d对稻飞虱的校正防效达到78.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醚菊酯 展膜油剂 正交试验 铺展速度 稻飞虱
下载PDF
三唑酮和苯醚甲环唑种子处理对小麦安全性和产量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3
18
作者 闫晓静 许月 +2 位作者 高圆圆 袁会珠 《农药科学与管理》 CAS 2013年第1期52-57,共6页
2011-2012年,通过大田小区试验研究比较了三唑酮3%悬浮种衣剂和苯醚甲环唑3%悬浮种衣剂包衣处理后的小麦出苗率、生长情况(株高和鲜重)、对白粉病的防治效果和小麦产量。试验结果表明,无论从小麦出苗率、株高还是植株鲜重等因素来看,小... 2011-2012年,通过大田小区试验研究比较了三唑酮3%悬浮种衣剂和苯醚甲环唑3%悬浮种衣剂包衣处理后的小麦出苗率、生长情况(株高和鲜重)、对白粉病的防治效果和小麦产量。试验结果表明,无论从小麦出苗率、株高还是植株鲜重等因素来看,小麦都对三唑酮表现出更高的敏感性,在药种比1∶25时,小麦出苗率只有48.76%,药害明显;苯醚甲环唑则相对安全。从小麦株高鲜重分析,三唑酮3%悬浮种衣剂在药种比为1∶600、1∶400和1∶200时的株高和鲜重与对照相比都有增加,说明在适当的用药量条件下,三唑酮对小麦株高和鲜重有促进作用;苯醚甲环唑3%悬浮剂在药种比为1∶600、1∶400、1∶200、1∶100和1∶50时株高和鲜重与对照相比也有稳定增加,但不如三唑酮明显。从结果可以初步推断,适量的包衣处理在对出苗率影响不大的基础上,可以增加小麦的株高和鲜重。三唑酮3%悬浮剂和苯醚甲环唑3%悬浮剂种子包衣对小麦后期的白粉病均有一定的防治效果,防效均>52.3%。三唑酮和苯醚甲环唑在试验剂量范围内大部分处理都对小麦亩产量表现出一定的增产作用,苯醚甲环唑增产效果更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唑酮 苯醚甲环唑 小麦 种子处理 安全性
下载PDF
玉米线虫矮化病病原鉴定 被引量:13
19
作者 郭宁 石洁 +3 位作者 王振营 王晓鸣 陈捷 《植物保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884-891,共8页
为明确东华北春玉米区暴发的一种危害严重、引起玉米植株矮化的新病害病原,从病区采集大量病株及其根际土壤,采用室内人工接种的方法对分离频率最高的3种镰孢菌,即亚粘团镰孢菌Fusarium subglutinans、拟轮枝镰孢菌F.verticillioides和... 为明确东华北春玉米区暴发的一种危害严重、引起玉米植株矮化的新病害病原,从病区采集大量病株及其根际土壤,采用室内人工接种的方法对分离频率最高的3种镰孢菌,即亚粘团镰孢菌Fusarium subglutinans、拟轮枝镰孢菌F.verticillioides和层出镰孢菌F.proliferatum及线虫(群体)进行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有线虫(群体)的处理能够引起该病害典型症状,即植株矮化,叶片上有沿叶脉方向的黄色或白色失绿条纹,茎基部组织从内向外呈纵向或横向开裂,推断该病的发生和线虫有关。将回接发病植株病土中分离的矮化线虫属Tylenchorhynchus sp.、短体线虫属Pratylenchus sp.、发垫刃线虫属Trichotylenchus sp.、拟盘旋线虫属Pararotylenchus sp.、小环线虫属Criconemella sp.、垫刃线虫属Tylenchus sp.、丝尾垫刃线虫属Filenchus sp.、螺旋线虫属Helicotylenchus sp.和真滑刃线虫属Aphelenchus sp.进行分属后再回接,只有发垫刃属线虫的处理出现与田间发病症状一致的植株。综合形态特征、致病力和分子序列分析结果,确定该病病原为长岭发垫刃线虫T.changlingensis,并将该病害称为玉米线虫矮化病(maize nematode stunt diseas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矮化病 病原鉴定 线虫
原文传递
环境风速及飞行参数对多旋翼植保无人机雾滴飘移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3
20
作者 石鑫 陈奕璇 +4 位作者 杜亚辉 刘晓慧 袁会珠 闫晓静 《植物保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546-553,共8页
为评估植保无人机低空低容量施药下的喷雾飘移风险,以国内市场主流机型电动多旋翼植保无人机为施药机械,研究不同环境风速及飞行参数(高度和速度)下喷雾雾滴飘移特性,构建雾滴飘移率与飘移距离之间的函数关系,并将测试结果与侧风速度及... 为评估植保无人机低空低容量施药下的喷雾飘移风险,以国内市场主流机型电动多旋翼植保无人机为施药机械,研究不同环境风速及飞行参数(高度和速度)下喷雾雾滴飘移特性,构建雾滴飘移率与飘移距离之间的函数关系,并将测试结果与侧风速度及飞行参数进行相关性分析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在温度为16.5~25.2℃,相对湿度为21.7%~64.4%的条件下,植保无人机喷雾地面雾滴飘移率与下风向距离的关系满足指数函数λ=a·ebx,相关系数R2均大于0.914;在侧风速度为1.1~7.0 m/s的条件下,雾滴累计飘移率在13.0%~56.2%之间,90%飘移雾滴沉降在喷雾区下风向7.0~27.3 m距离范围内;侧风速度、飞行高度均与雾滴累计飘移率和90%累计飘移距离呈极显著正相关,且3个因素对雾滴飘移率的影响大小为侧风速度>飞行高度>飞行速度,对90%累计飘移距离的影响大小为飞行高度>侧风速度>飞行速度,对喷幅内沉积率的影响大小为飞行高度>侧风速度>飞行速度。研究结果可用于多旋翼植保无人机实际作业中雾滴飘移风险的控制及飘移缓冲距离的确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旋翼植保无人机 施药参数 喷雾飘移 缓冲距离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