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4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疆北部石炭纪-二叠纪独特的构造-成矿作用:对古亚洲洋构造域南部大地构造演化的制约 被引量:313
1
作者 肖文交 韩春明 +8 位作者 袁超 陈汉林 孙敏 林寿发 厉子龙 毛启贵 孙枢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1062-1076,共15页
新疆北部晚古生代独特的构造-成矿作用以发育大量石炭纪-二叠纪构造-成矿事件为特征,其中包括:(1)发育于晚石炭世-二叠世的阿尔泰岛弧及其变质事件、阿尔泰麻粒岩与基性杂岩、西南天山放射虫硅质岩和高压-超高压-低压麻粒岩相变质事件;... 新疆北部晚古生代独特的构造-成矿作用以发育大量石炭纪-二叠纪构造-成矿事件为特征,其中包括:(1)发育于晚石炭世-二叠世的阿尔泰岛弧及其变质事件、阿尔泰麻粒岩与基性杂岩、西南天山放射虫硅质岩和高压-超高压-低压麻粒岩相变质事件;(2)北疆发育的石炭纪(-二叠世)埃达克岩-高镁安山岩-富Nd玄武质岩组合、阿拉斯加型基性-超基性杂岩和大量的与俯冲相关的钙碱性岩浆活动与斑岩型铜矿床成矿作用;(3)天山晚石炭世晚期蛇绿岩与岛弧火山岩等。结合北疆地区相关的前陆盆地发育不明显、碰撞型花岗岩欠发育与大量发育平行造山带大型走滑构造等现象,可以认为新疆北部在石炭纪-二叠纪挤压-伸展-走滑并存,岩浆活动与成矿作用活跃。这些新进展表明新疆北部在晚石炭世-二叠纪可能仍存在活动陆缘,因此,古亚洲洋构造域南部复杂增生造山作用最后延至晚石炭世晚期-二叠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北部 石炭纪-二叠世构造-成矿事件 古亚洲洋构造南部
下载PDF
北疆地区阿尔曼太蛇绿岩锆石SHRIMP年龄及其大地构造意义 被引量:145
2
作者 肖文交 BF WINDLEY +6 位作者 阎全人 秦克章 陈汉林 袁超 孙敏 孙枢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32-37,共6页
东准噶尔带阿尔曼太蛇绿岩是中亚造山带南部的重要构造单元,记录了古亚洲洋的演化,但其时代一直是学术界争论的焦点问题之一。本文报道阿尔曼太蛇绿岩中斜长花岗岩锆石SHRIMPU-Pb年龄。9组测试数据给出了较好的206Pb/238U年龄503±7... 东准噶尔带阿尔曼太蛇绿岩是中亚造山带南部的重要构造单元,记录了古亚洲洋的演化,但其时代一直是学术界争论的焦点问题之一。本文报道阿尔曼太蛇绿岩中斜长花岗岩锆石SHRIMPU-Pb年龄。9组测试数据给出了较好的206Pb/238U年龄503±7Ma(MSWD=1.2)。结合相关大地构造解剖与前人的年龄数据,本文认为阿尔曼太蛇绿岩是古亚洲洋在晚寒武世-早奥陶世的残余,与岛弧火山岩组成洋内弧。该洋内弧向北拼贴到阿尔泰地体南缘,形成科迪勒拉型俯冲边缘。东准噶尔带是阿尔泰南缘在古生代向南增生的弧碰撞-增生造山带,对大陆侧向增生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洋内弧 蛇绿岩 锆石SHRIMP年龄 东准噶尔 中亚
下载PDF
新疆东天山白石泉铜镍矿床基性-超基性岩体锆石U-Pb同位素年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对古亚洲洋闭合时限的制约 被引量:124
3
作者 毛启贵 肖文交 +6 位作者 韩春明 孙敏 袁超 闫臻 雍拥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53-162,共10页
白石泉铜镍硫化物矿床位于中天山北缘,阿齐库都克-沙泉子断裂带南侧,产于同源侵入基性-超基性复式岩体中。采用锆石激光剥蚀法(LA-ICP-MS)获得矿化辉长岩中锆石U-Pb年龄为281.2±0.9Ma。辉长岩和橄榄岩的地球化学数据表明白石泉... 白石泉铜镍硫化物矿床位于中天山北缘,阿齐库都克-沙泉子断裂带南侧,产于同源侵入基性-超基性复式岩体中。采用锆石激光剥蚀法(LA-ICP-MS)获得矿化辉长岩中锆石U-Pb年龄为281.2±0.9Ma。辉长岩和橄榄岩的地球化学数据表明白石泉含矿杂岩体具高Mg特征。岩石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Ba、K、Sr)、LREE和高场强元素(U、Pb),而具有Ce负异常和亏损高场强元素(Th、Nb、Ta、Zr、Hf)的特征。这些表明白石泉含矿杂岩体具有幔源特征和岛弧岩浆特征。结合对白石泉岩体地质特征和区域地质背景的综合分析,本文推断白石泉岩体形成于岛弧环境或活动陆缘环境,即早二叠世期间在东天山地区还存在俯冲作用,因而古亚洲洋至少应在早二叠世晚期或以后才闭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石泉 铜镍矿床 基性-超基性岩体 锆石定年 早二叠世岛弧 中天山
下载PDF
秦岭的大地构造演化 被引量:103
4
作者 王清晨 孙枢 +3 位作者 周达 许靖华 张国伟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2期129-142,共14页
一项中瑞合作研究成果表明,中国秦岭属碰撞型造山带。秦岭是在中生代造山运动早期由华北大陆板块与扬子大陆板块碰撞而成。原存于两大板块之间的古特提斯洋在泥盆纪时即已开始消减,仅部分洋壳残余于碰撞混杂岩中。
关键词 大地构造演化 碰撞型造山带 秦岭
下载PDF
东准噶尔石炭系火山岩的形成机制及其对准噶尔洋盆闭合时限的制约 被引量:114
5
作者 龙晓平 孙敏 +5 位作者 袁超 肖文交 陈汉林 赵永久 蔡克大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31-40,共10页
扎河坝石炭系火山岩出露于东准噶尔扎河坝蛇绿岩带北侧的上石炭统巴塔玛依内山组地层内,主要为玄武岩及玄武安山岩,Mg~#介于64~73,中等的TiO_2(<0.85%)和Al_2O_3(13.75%~16.88%)含量,相对低的CaO(4.51%~7.28%)和FeO^T(5.82%~... 扎河坝石炭系火山岩出露于东准噶尔扎河坝蛇绿岩带北侧的上石炭统巴塔玛依内山组地层内,主要为玄武岩及玄武安山岩,Mg~#介于64~73,中等的TiO_2(<0.85%)和Al_2O_3(13.75%~16.88%)含量,相对低的CaO(4.51%~7.28%)和FeO^T(5.82%~7.71%)含量,显示初始岩浆特征。样品富Na(Na_2O/K_2O>1),具有较高的全碱含量(K_2O+Na_2O)=4.4%~7.1%)。样品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相对亏损高场强元素(HFSE),具有较低的Nb含量(0.8×10^(-6)~2.6×10^(-6))和明显的Nb-Ta负异常,显示典型的消减带岩浆特征。样品显示微弱的轻稀土富集(La/Yb)_N=1.0~2.1,无明显的重稀土分馏(Gd/Yb)_N=1.1~1.3,无明显的铕异常(δEu=0.94~1.08)及铈异常(δCe=1.00~1.06)。此外,样品具有较高的(^(87)Sr/^(86)Sr)_i(0.705282~0.705420)和ε_(Nd)(t)值(+6.59~+7.58)。上述特征与样品低的Th及Pb含量(Th<0.55×10^(-6),Pb<3.52×10^(-6))和较高的Ce/Pb比值(4~79)可以排除陆壳混染,说明其形成于消减带环境。样品较高的Ce/Th(18~32),Ce/Pb,Ba/Rb(21~76)和Ba/Th(>179)比值,ε_(Nd)(t)值接近亏损地幔,并缺乏明显的负铈异常,说明源区没有明显的消减沉积物加入。样品的微量元素特征及Sr-Nd同位素组成说明其形成于热液交代的洋壳俯冲脱水使上覆地幔楔部分熔融。而样品相对贫Pb的特征,可能与源于高温角闪岩相俯冲板片特殊的贫Pb流体有关。这套火山岩说明东准噶尔晚石炭世仍存在洋内的消减俯冲环境,准噶尔大洋的闭合应当发生在晚石炭世之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准噶尔 中亚造山带 俯冲消减 扎河坝 火山岩 地球化学 同位素
下载PDF
西秦岭楔的构造属性及其增生造山过程 被引量:104
6
作者 闫臻 王宗起 +2 位作者 许志琴 邓晋福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808-1828,共21页
西秦岭楔是叠置于早古生代造山作用基础上形成的并插入祁连和昆仑早古生代造山带内部的楔形地质体,以大面积出露三叠系并发育多条蛇绿混杂岩带、大型韧性剪切带、中生代火山-岩浆作用和斑岩-矽卡岩型矿床为典型特征,具有增生造山作用的... 西秦岭楔是叠置于早古生代造山作用基础上形成的并插入祁连和昆仑早古生代造山带内部的楔形地质体,以大面积出露三叠系并发育多条蛇绿混杂岩带、大型韧性剪切带、中生代火山-岩浆作用和斑岩-矽卡岩型矿床为典型特征,具有增生造山作用的典型特征。这些蛇绿混杂岩带和岛弧钙碱性火山-岩浆岩的形成时代均具有向南逐渐变年轻的空间演化特征,显示了特提斯洋演化过程中海沟具有向南撤退的基本特征。砂岩碎屑组成以及源区特征研究结果表明,西秦岭楔三叠系形成于活动大陆边缘,其碎屑沉积物来自于古特提斯洋北侧的增生杂岩及岛弧。丰富的岛弧钙碱性火山-岩浆岩和沉积组合以及赋存的斑岩-矽卡岩型矿床,均与东昆仑及南秦岭相一致,呈现出相似的岩石组合类型以及岩石地球化学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这些事实表明,三叠纪时期,东昆仑、西秦岭以及祁连造山带是一个有机整体,自西向东存在一条三叠纪增生岩浆弧。锆石Hf同位素及岩石地球化学成分结果则表明,该增生岩浆弧部分岩浆来自于俯冲增生杂岩的部分熔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生造山 活动大陆边缘 蛇绿混杂岩 增生弧 西秦岭楔
下载PDF
中亚增生造山过程与成矿作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97
7
作者 肖文交 宋东方 +6 位作者 Brian FWINDLEY 韩春明 万博 敖松坚 张志勇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512-1545,共34页
中亚造山带作为全球最大的显生宙增生型造山带,是大陆动力学和成矿作用研究的天然实验室.文章简要概述中国新中国成立以来中亚造山带研究发展情况,并对未来研究提出展望. 20世纪50~70年代是中亚造山带研究的奠基时期,各地质研究学派理... 中亚造山带作为全球最大的显生宙增生型造山带,是大陆动力学和成矿作用研究的天然实验室.文章简要概述中国新中国成立以来中亚造山带研究发展情况,并对未来研究提出展望. 20世纪50~70年代是中亚造山带研究的奠基时期,各地质研究学派理论相继运用于解释中亚地区的地质演化.改革开放初期,李春昱先生等开创性地运用板块构造理论解析北疆及兴蒙地区大地构造演化,提出了西伯利亚、哈萨克斯坦、中朝-塔里木三大板块俯冲-碰撞的认识,并提出了索伦山至延边缝合线的观点. 20世纪90年代,中亚造山带研究进入快速发展期,前苏联学者提出了多陆块碰撞模型;土耳其学者提出了单一岛弧增生模型,指出中亚造山带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碰撞造山带.中国学者对中国北方地区的蛇绿岩、高压变质岩等进行了大量开拓性研究,划分了主要缝合带. 1999年,"中亚成矿域"概念被提出,并与环太平洋成矿域和特提斯成矿域并称全球三大成矿域.进入21世纪,鉴于中亚在大陆增生理论和成矿机制研究领域的重要性,中亚造山带研究成为国际学术前沿.中国在中亚地区布局了一系列科研项目,催生了一大批重要科研成果,包括微陆块属性、蛇绿岩时代和构造背景、岩浆弧性质、增生楔识别和解剖、区域变质-变形作用、俯冲带(超)高压变质作用、洋中脊俯冲、地幔柱与板块相互作用、多岛海构造古地理与复式增生造山时空格架、大陆增生、增生成矿、构造叠加改造等.这些成果产生了重要的国际影响.展望未来,中亚造山带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内容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1)古亚洲洋早期演化历史及起始俯冲机制;(2)古亚洲洋外部造山带(Extroversion)的增生机制;(3)古亚洲洋地幔属性及其时空分布;(4)古亚洲洋与特提斯洋相互作用过程;(5)显生宙大陆增生机制及其全球对比;(6)中亚成矿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亚造山带 增生造山过程 成矿作用 研究进展 研究前沿
原文传递
CT导向下臭氧消融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 被引量:90
8
作者 肖越勇 孟晓东 +1 位作者 陈春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2005年第4期245-248,共4页
目的探讨CT导向下臭氧消融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的价值。方法150例腰椎间盘突出于CT导向下行臭氧消融治疗。突出物为旁中央型者经神经根与硬膜囊之间穿刺突出物达盘内,突出物为外侧型者经神经根外侧、小关节突内缘穿刺突出物达盘内,分别... 目的探讨CT导向下臭氧消融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的价值。方法150例腰椎间盘突出于CT导向下行臭氧消融治疗。突出物为旁中央型者经神经根与硬膜囊之间穿刺突出物达盘内,突出物为外侧型者经神经根外侧、小关节突内缘穿刺突出物达盘内,分别于盘内及突出物中央注射浓度为60μg/ml臭氧5~15ml。结果注射臭氧后CT扫描显示臭氧在间盘内呈裂隙状、髓核腔内积聚状、弥散分布状。臭氧注射后神经根轮廓全部显露、“淹没征”消失者占29%;神经根大部分显露、“淹没征”部分消失者占50%;神经根显露不明显者占21%。治疗后3个月随访显效、有效和无效分别占82%、13%和5%。结论CT导向下臭氧消融术穿刺准确,可监测臭氧分布及注射后改变,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移位 臭氧 治疗 介入性
下载PDF
浊流及相关重力流沉积研究综述 被引量:74
9
作者 方爱民 侯泉林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270-280,共11页
本文首先介绍了浊流及相关重力流的有关概念,并对浊流沉积研究历史进行了简要回顾,概括了当前浊流沉积的研究现状;随后,总结了浊积岩的沉积特征并对其成因进行了扼要解释;最后,对浊流及相关重力流沉积研究中两个有争议的问题——浊积相... 本文首先介绍了浊流及相关重力流的有关概念,并对浊流沉积研究历史进行了简要回顾,概括了当前浊流沉积的研究现状;随后,总结了浊积岩的沉积特征并对其成因进行了扼要解释;最后,对浊流及相关重力流沉积研究中两个有争议的问题——浊积相的划分和浊积相模式的建立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浊流 重力流 浊积岩 浊积相 浊积相模式 沉积
下载PDF
秦岭造山带泥盆系形成构造环境:来自碎屑岩组成和地球化学方面的约束 被引量:82
10
作者 闫臻 王宗起 +5 位作者 王涛 闫全人 肖文交 韩芳林 陈隽璐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1023-1042,共20页
秦岭造山带中分布于商丹和勉略缝合带之间的泥盆系,发育有众多Au、Ag和Pb-Zn矿床,长期以来备受关注。对于泥盆系物源和形成环境认识始终存在不同认识。砂岩碎屑组成、碎屑重矿物、地球化学成分、砾岩组成以及古水流研究表明,北秦岭是秦... 秦岭造山带中分布于商丹和勉略缝合带之间的泥盆系,发育有众多Au、Ag和Pb-Zn矿床,长期以来备受关注。对于泥盆系物源和形成环境认识始终存在不同认识。砂岩碎屑组成、碎屑重矿物、地球化学成分、砾岩组成以及古水流研究表明,北秦岭是秦岭泥盆系的主要物源区,盆地基底隆起也是泥盆系重要物源区。砂岩碎屑组成、碎屑重矿物和砾岩组成表明,泥盆系物源区曾出露有岛弧火山岩、花岗岩、变质岩及少量沉积岩、超镁铁岩。砂岩地球化学成分和砂岩碎屑模式研究表明,秦岭造山带中泥盆系主要形成于活动大陆边缘,其碎屑沉积物来自多种构造环境中的岩石单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岭泥盆系 碎屑组成 重矿物 地球化学成分 源区 构造环境
下载PDF
增生型造山带的基本特征 被引量:76
11
作者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9期947-951,共5页
增生型造山带是20世纪90年代新识别出来的一种造山带类型。这类造山带在中国有广泛的分布。增生型造山带的基本特征是:①具有很宽的增生楔,增生楔中的复理石基质向着海沟后退方向时代逐渐变新;②增生楔中有多条蛇绿岩带,是海沟后退到适... 增生型造山带是20世纪90年代新识别出来的一种造山带类型。这类造山带在中国有广泛的分布。增生型造山带的基本特征是:①具有很宽的增生楔,增生楔中的复理石基质向着海沟后退方向时代逐渐变新;②增生楔中有多条蛇绿岩带,是海沟后退到适宜的构造位置时沿滑脱断层就位形成的;③增生型造山带中有多条钙碱性火山岩和花岗岩带,其生成时代也向着海沟后退方向变新;④增生地体内含有海山、大洋岛和大洋台地的构造碎块,使增生型造山带复杂化;⑤增生型造山带中具有多条韧性剪切带,可能是蛇绿岩构造就位的滑脱带;⑥增生型造山带含有大型、超大型铜、金和多金属矿床。增生型造山带尚有许多有待解决的基本问题,中国的增生型造山带分布广泛、规模巨大,是研究和解决这些问题的最佳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生型造山带 增生楔 增生弧 基本构造特征
下载PDF
西昆仑大地构造相解剖及其多岛增生过程 被引量:76
12
作者 肖文交 侯泉林 +8 位作者 B.F.Windley 郝杰 方爱民 周辉 王志洪 陈汉林 张国成 袁超 《中国科学(D辑)》 CSCD 2000年第B12期22-28,共7页
西昆仑造山带的大地构造相自北向南大致包括:(i)塔里木地块西南构造域, (ii)库地北岩浆弧,(iii)库地混杂带,(iv)库地微陆块,(v)主剪切带,(vi)峡南桥钙 碱性岩浆杂岩带,(vii)麻扎-康西瓦混杂带-增... 西昆仑造山带的大地构造相自北向南大致包括:(i)塔里木地块西南构造域, (ii)库地北岩浆弧,(iii)库地混杂带,(iv)库地微陆块,(v)主剪切带,(vi)峡南桥钙 碱性岩浆杂岩带,(vii)麻扎-康西瓦混杂带-增生楔,(viii)甜水海前陆褶皱冲断带等组成 部分.其中大地构造相(I)-(v)记录了晚元古代-早古生代原特提斯大洋向北消减,欧 亚大陆向南增生的历史,而大地构造相(vi)-(viii)记录了羌塘地块北部被动陆缘沉积 大地构造演化、古特提斯洋晚古生代-早中生代的消减以及羌塘地块与欧亚大陆碰撞、 拼贴并最终焊合的历史.大地构造相分析表明西昆仑造山带存在复杂的多岛海-增生弧 造山作用.这种复杂的多岛增生作用是欧亚大陆向南增生的重要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昆仑 大地构造相 多岛海-增生弧造山带
全文增补中
南华夏造山带构造演化的新证据 被引量:78
13
作者 孙枢 +3 位作者 许靖华 陈海泓 彭海波 王清晨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3期217-225,共9页
华南的大地构造有两种解释,一种可称为加里东造山模式,另一种可称为华南阿尔卑斯模式。前者认为华南是一个早古生代造山带,其后便成为准地台。中生代时受到活化导致盖层与基底的褶皱、断裂、岩浆作用和成矿作用。但这个模式不能解释许... 华南的大地构造有两种解释,一种可称为加里东造山模式,另一种可称为华南阿尔卑斯模式。前者认为华南是一个早古生代造山带,其后便成为准地台。中生代时受到活化导致盖层与基底的褶皱、断裂、岩浆作用和成矿作用。但这个模式不能解释许多地质事实。 本文继许靖华等(1987)的模式之后,给出了一些新证据,其中包括皖赣蛇绿混杂岩、蓝田、西山和乐平构造窗以及庐山飞来峰。这些证据为华南的三叠纪造山作用和构造演化模式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山带 构造演化 构造窗 飞来峰
下载PDF
碰撞造山带的碰撞事件时限的确定 被引量:72
14
作者 孙枢 +4 位作者 郝杰 陈海泓 侯泉林 肖文交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315-320,共6页
在造山带研究中,引发变形作用和山脉隆升的造山作用的时代是一个重要问题。现在,Sttile的造山幕术语已经被人们摈弃了,但是,迄今还有不少地质学家沿用诸如印支运动、燕山造山作用和喜马拉雅造山幕之类的术语。碰撞造山作用是... 在造山带研究中,引发变形作用和山脉隆升的造山作用的时代是一个重要问题。现在,Sttile的造山幕术语已经被人们摈弃了,但是,迄今还有不少地质学家沿用诸如印支运动、燕山造山作用和喜马拉雅造山幕之类的术语。碰撞造山作用是一个在碰撞事件之后的均变过程。碰撞事件没有遗留下任何可以观察到的地质记录,因此,我们必须运用碰撞事件发生前和发生后产生的地质记录来限定碰撞事件的时代范围。在本文中,运用大洋岩石圈消减过程中的沉积作用、岩浆作用和变质作用来限定碰撞下限,运用碰撞后同造山时期的岩浆作用和变质作用以及磨拉石沉积作用来作为碰撞事件的时代上限。所有这些时代标志都是依据地质观察提出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碰撞造山作用 碰撞事件 造山带 时限
下载PDF
三江地区地壳结构及动力学意义:云南遮放-宾川地震反射/折射剖面的启示 被引量:69
15
作者 张中杰 白志明 +5 位作者 王椿镛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滕吉文 吕庆田 刘一峰 刘振宽 《中国科学(D辑)》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14-319,共6页
位于中国云南省的三江地区的断裂主要包括金沙江-红河断裂、澜沧江断裂和怒江断裂(三江断裂带). 通过解释跨过滇西构造域中腾冲与保山地块的遮放-宾川宽角反射/折射地震剖面, 文中以地震波旅行时层析成像方法获得了地壳纵波速度结构, ... 位于中国云南省的三江地区的断裂主要包括金沙江-红河断裂、澜沧江断裂和怒江断裂(三江断裂带). 通过解释跨过滇西构造域中腾冲与保山地块的遮放-宾川宽角反射/折射地震剖面, 文中以地震波旅行时层析成像方法获得了地壳纵波速度结构, 以地震散射成像方法获得地壳反射结构, 从而重建了研究地区的地壳、上地幔反射结构. 给出的研究区地震P波速度和反射结构图像表明:该剖面的地壳结构可以划分为3个块体, 各块体间地壳速度与反射图像具有明显差异, 保山段地壳速度较东西两段为低, 莫霍界面反射强. 该地区地壳厚度为40 km左右, 并具有从西向东增厚的趋势. 腾冲南, 即剖面上80~115 km地段, 在8~10 km深处存在一组亮点形式的强反射带, 莫霍界面反射波场在横向变化明显. 对三江断裂地带地壳增厚的方式, 地震孕育的构造环境及腾冲、保山地块、潞西海槽之间的接触关系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壳结构 三江地区 动力学意义 地震反射 宽角反射/折射 地震波旅行时 保山地块 成像方法 地壳速度 界面反射 红河断裂 地震剖面 速度结构 P波速度 地壳厚度 横向变化 地壳增厚 构造环境 地震孕育 接触关系 金沙江 云南省
原文传递
中国陆壳演化、多块体拼合造山与特色成矿的关系 被引量:70
16
作者 秦克章 翟明国 +6 位作者 光明 赵俊兴 曾庆栋 高俊 肖文交 孙枢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305-325,共21页
矿产资源的种类、时空分布、形成演化与成岩作用和大地构造格局密切相关。中国地质构造复杂,成矿条件多样(发育裂谷成矿、碰撞成矿、地幔柱成矿、低温成矿等特色成矿系统),矿床类型比较齐全,如大宗矿产(铁、铝、铜、钾盐)短缺,小宗矿产... 矿产资源的种类、时空分布、形成演化与成岩作用和大地构造格局密切相关。中国地质构造复杂,成矿条件多样(发育裂谷成矿、碰撞成矿、地幔柱成矿、低温成矿等特色成矿系统),矿床类型比较齐全,如大宗矿产(铁、铝、铜、钾盐)短缺,小宗矿产中盛产稀土元素(REE)、钨、锡、钼矿。中国早前寒武纪矿床相对较少,燕山期成矿集中爆发。这种矿产资源分布格局与中国大陆地壳的性质与演化、多块体拼合造山格局之间的内在联系尚待深入揭示。本文基于对中国陆壳演化、陆块与造山带组成格局和多块体拼合造山的系统分析总结,试图阐明中国成矿特色与其内在联系,从陆壳形成与造山带演化的宏观视角来研究中国大陆成矿特色、成矿物质时空分布规律,其特色包括:(1)中国陆壳的地台区与造山带区质量比约3∶7(全球陆壳地台区占69.6%),太古界面积小且支离破碎,地壳固化时间晚且运动频繁强烈,因此难以形成巨型条带状铁建造(BIF)富铁矿床、太古代火山岩块状硫化物型(VMS)铜锌矿带和元古代内克拉通裂谷有关的扎伊尔-赞比亚巨型铜矿。(2)环绕中朝-塔里木和扬子板块的增生造山带由老到新依次形成,并镶接于古板块边缘,使中国大陆逐渐增生扩展,导致火山岩型、与岩浆岩类和沉积岩系有关的大型矿床空间上向板块边缘推移,时间上越来越新,地壳演化成矿作用和矿床类型越来越多样化。(3)中亚成矿域以古生代多陆块拼合造山、中新生代陆内造山与山盆体系构成独特的地质构造格局。既发育增生造山阶段的弧环境相关矿床(蛇绿岩型铬铁矿、斑岩铜矿、VMS),也发育与碰撞造山有关的矿床(造山型金矿、石棉、滑石、白云母)、地幔柱叠置造山带背景下的岩浆铜镍矿和后碰撞陆内岩石圈伸展相关的大陆环境矿床(斑岩钼矿、热液金矿、伟晶岩型稀有金属矿)。(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大陆特色成矿系统 陆块与造山带组成格局 多块体拼合造山 中亚地壳双向增生成矿 特提斯演化与成矿 克拉通改造-破坏与陆壳活化成矿 科学问题与展望
下载PDF
五台山早元古代碰撞造山带初步认识 被引量:68
17
作者 王凯怡 +2 位作者 王清晨 刘小汉 赵中岩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1期1-11,共11页
五台山地区分布着复杂的变质杂岩。过去人们把这些变质岩作为地层分成群组段。龙泉关剪切构造岩的发现突破了这种传统观念。野外工作中发现所谓五台群主要包含了三个蛇绿混杂带;阜平群和恒山群的主要成分是灰片麻岩,它们构成两个太古代... 五台山地区分布着复杂的变质杂岩。过去人们把这些变质岩作为地层分成群组段。龙泉关剪切构造岩的发现突破了这种传统观念。野外工作中发现所谓五台群主要包含了三个蛇绿混杂带;阜平群和恒山群的主要成分是灰片麻岩,它们构成两个太古代陆块的基底。五台地区的花岗岩类由代表弧环境的双花岗岩带的I型和S型花岗岩组成,它们与变质的钙碱性火山岩代表了古代的岩浆弧。滹沱群的豆村和东冶亚群以及过去划入阜平群和五台群的某些变沉积岩是阜平陆块被动大陆边缘的沉积。滹沱群的郭家寨亚群则是前陆盆地的磨拉石沉积。因此可以认为,这是一个由恒山仰冲陆块、北台-车厂弧和阜平俯冲陆块构成的碰撞造山带,碰撞时间大致是距今2050Ma。闭合的弧前大洋和弧后盆地形成了三条蛇绿混杂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山带 早元石代 碰撞 大地构造
下载PDF
华南早三叠世的古地磁学与大地构造 被引量:55
18
作者 陈海泓 孙枢 +4 位作者 许靖华 Maja.Haag Jom Dobson Friedrich Heller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1期1-9,共9页
从华南几个具代表性地点的下三叠统灰岩中,获得了有意义的古地磁学初步结果.这些结果支持华南存在分离板块的设想.根据新近获得的地质与古地磁学证据,推断华南存在4个岩石图板块.它们是扬子(D=232.4°,I=-11.... 从华南几个具代表性地点的下三叠统灰岩中,获得了有意义的古地磁学初步结果.这些结果支持华南存在分离板块的设想.根据新近获得的地质与古地磁学证据,推断华南存在4个岩石图板块.它们是扬子(D=232.4°,I=-11.8°,K=28.2,α95=5.5°),湘桂(D=198.0°,I=32.2°,α95=12.9°),华夏(D=88.0°,I=13.0°,K=20.1,α95=9.1°)和海南(上二叠统D=338.2°,I=15.9°,K=10.2,α95=14.3°)板块.4个板块的古地磁极位分散,纬度差明显,并存在碰撞后的局部与区域性的旋转作用,尤其是顺时针旋转.华南早中生代的大地构造可理解为4个来自古特提斯和冈瓦纳的岩石圈碎块与欧亚大陆聚合作用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三叠世 古地磁学 大地构造
下载PDF
中祁连东段古生代花岗岩的年代学、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大地构造意义 被引量:59
19
作者 雍拥 肖文交 +2 位作者 袁超 闫臻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855-866,共12页
位于中祁连中东段的董家庄花岗岩体和新店花岗岩体侵位于高级变质岩中。对其中的锆石所做LA-ICP MS定年表明,董家庄岩体和新店岩体的侵位年龄均为古生代。两个岩体均表现出强过铝、高K、K/Na,低Mg、Fe、Ca的主量元素特征,并富集Rb、Th... 位于中祁连中东段的董家庄花岗岩体和新店花岗岩体侵位于高级变质岩中。对其中的锆石所做LA-ICP MS定年表明,董家庄岩体和新店岩体的侵位年龄均为古生代。两个岩体均表现出强过铝、高K、K/Na,低Mg、Fe、Ca的主量元素特征,并富集Rb、Th、Pb亏损Ba、Nb、Sr、P、Ti,具有明显的Eu负异常和轻稀土富集。(^(87)Sr/^(86)Sr)_i分别为0.7129和0.7106,ε_(Nd)(t)分别为-6.6和-5.2。综合研究表明它们为同碰撞的强过铝S型花岗岩,源岩为变杂砂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祁连 S-型花岗岩 同碰撞 古生代
下载PDF
走滑断层作用的相关构造 被引量:57
20
作者 王义天 《地质科技情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30-34,共5页
走滑断层的形成可以用纯剪和单剪这两种基本力学机制和它们之间的过渡类型——压剪和张剪加以解释,其应力分布的局域性导致了形变特征的差异性。其相关构造类型,包括把皱、断层、走滑盆地、走滑旋转构造、花状构造与走滑双重构造、涌... 走滑断层的形成可以用纯剪和单剪这两种基本力学机制和它们之间的过渡类型——压剪和张剪加以解释,其应力分布的局域性导致了形变特征的差异性。其相关构造类型,包括把皱、断层、走滑盆地、走滑旋转构造、花状构造与走滑双重构造、涌出构造等是走滑断层的主要研究对象和内容。走滑断层作用及其相关构造的研究在基础地质、矿物和能源勘探及地震灾害的预测、预报等应用和实践领域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走滑断层作用 力学机制 应力分布 相关构造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