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手术时机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对比分析研究 被引量:118
1
作者 刘宏浩 王少雄 +1 位作者 黄程 李毅 《重庆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2期2925-2927,共3页
目的:对比分析不同手术时机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和预后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2年2月116例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患者。根据开始出血至手术时间分为超早期(出血后≤7 h )手术组52例,早期(出血后8~24 h )手术组35例和... 目的:对比分析不同手术时机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和预后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2年2月116例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患者。根据开始出血至手术时间分为超早期(出血后≤7 h )手术组52例,早期(出血后8~24 h )手术组35例和延迟(出血后>24 h )手术组29例。根据出血部位、血肿大小、是否破入脑室和患者自身的身体情况,选择开颅血肿清除术(开颅组,35例)、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小骨窗手术组,43例)及微创血肿清除术(微创组,38例)。总结不同手术时间、不同手术方式对患者疗效的影响及其随访1年后预后情况分析。结果超早期手术组临床疗效优良率为73.08%,明显高于早期手术组的48.57%和延迟手术组的34.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微创组脑出血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仅21.05%,明显低于开颅组的48.88%和小骨窗手术组的34.88%(P<0.05)。在ADL评定中,超早期手术组预后Ⅰ级和Ⅱ级患者比率显著高于早期手术组,而Ⅴ级患者比率明显低于早期手术组(P<0.05);超早期手术组的Ⅰ级、Ⅱ级及Ⅲ级患者比率均显著高于延迟手术组,而Ⅳ级、Ⅴ级患者比率及死亡率明显低于延迟手术组(P<0.05)。早期手术组的Ⅰ级、Ⅱ级及Ⅲ级患者比率均显著高于延迟手术组,而Ⅳ级患者比率和死亡率明显低于延迟组(P<0.05)。结论及早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进行手术治疗能有效降低致死率和致残率,但高血压脑出血的外科手术是综合治疗的过程,应综合考虑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最佳的手术治疗方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脑出血 手术时机 手术方式
下载PDF
正交实验数据的极差分析与多元线性回归对比对大黄提取工艺优化影响 被引量:13
2
作者 王新春 侯世祥 +3 位作者 李瑞雪 李毅 张勇军 李国昌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0期742-746,共5页
目的 :优选大黄乙醇提取的最佳工艺。方法 :通过正交实验 ,用比色法测定有效成分的含量 ,实验数据经不同的计算和分析比较优选大黄的提取工艺条件。结果 :结果数据不同的处理方式得到不同的优化工艺条件 ,通过验证实验得到可重复出的实... 目的 :优选大黄乙醇提取的最佳工艺。方法 :通过正交实验 ,用比色法测定有效成分的含量 ,实验数据经不同的计算和分析比较优选大黄的提取工艺条件。结果 :结果数据不同的处理方式得到不同的优化工艺条件 ,通过验证实验得到可重复出的实验结果。结论 :实验结果用多元线性回归计算 ,可弥补正交极差方差计算的不足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差分析 多元线性回归 正交设计 大黄 提取工艺 中药
下载PDF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亚低温治疗凝血功能指标的变化与预后 被引量:11
3
作者 姚晓腾 荆国杰 +5 位作者 谢乙团 李毅 陈佳 景英朝 曾春生 林才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1年第21期3-6,共4页
目的观察重型颅脑损伤患者BPC、D-dimer、FIB的变化及与亚低温治疗预后的关系,并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亚低温治疗的准入指标。方法收集重型颅脑损伤患者68例,随机分为亚低温治疗组及常温治疗组,2组患者除低温相关干预措施不同外,其余治... 目的观察重型颅脑损伤患者BPC、D-dimer、FIB的变化及与亚低温治疗预后的关系,并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亚低温治疗的准入指标。方法收集重型颅脑损伤患者68例,随机分为亚低温治疗组及常温治疗组,2组患者除低温相关干预措施不同外,其余治疗方案均相同。治疗时观察分析各患者BPC、D-dimer、FIB变化与预后的相关性。结果 FIB在伤后6 h内,D-dimer在伤后12 h内均出现异常增高,两者在亚低温治疗患者上升程度均较常温组低,随后出现下降趋势。亚低温组无需血小板治疗者的疗效较需输注血小板治疗者好(P=0.000)。结论在颅脑损伤后6 h内开始实施亚低温治疗可以改善预后。曾发BPC<50×109/L患者,预后差,可作为评价预后的指标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低温 凝血功能 血小板 准入指标
下载PDF
立体定向侧脑室前后角引流治疗自发性脑室出血(附18例报告) 被引量:7
4
作者 黄河清 陆建吾 +5 位作者 陈家康 文超勇 李学东 兰学军 郑捷敏 李毅 《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 2004年第1期49-50,共2页
关键词 立体定向 侧脑室前后角引流 治疗 自发性脑室出血 手术方法
下载PDF
颅内动脉瘤破裂的临床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探讨 被引量:11
5
作者 荆国杰 姚晓腾 +5 位作者 祝刚 谢乙团 景英朝 马宝新 李毅 曾春生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1年第21期6-9,共4页
目的探讨未破裂颅内动脉瘤发生破裂的临床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对184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卡方检验及Logistic多元回归模型,对破裂组(150例)和未破裂组(34例)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 目的探讨未破裂颅内动脉瘤发生破裂的临床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对184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卡方检验及Logistic多元回归模型,对破裂组(150例)和未破裂组(34例)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的首发症状多为头痛(82.0%)、头晕(81.3%),多见于40~60岁,男∶女为1∶1.2。以ACA最常见,AComA其次,ICA最低。单因素分析表明,年龄(P=0.010)、吸烟(P=0.032)、嗜酒(P=0.038)、糖尿病(P=0.022)、瘤直径的大小(P=0.040)与颅内动脉瘤破裂有显著相关性;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年龄、糖尿病是动脉瘤破裂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颅内动脉瘤破裂好发于40~60岁,首发症状以头痛、头晕为主。年龄、糖尿病是动脉瘤破裂的危险因素。年龄≤60岁可增加动脉瘤破裂的风险,相反,糖尿病能降低动脉瘤破裂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破裂 危险因素 蛛网膜下腔出血
下载PDF
小骨窗开颅经外侧裂显微手术治疗基底核区中等量脑出血的效果分析 被引量:9
6
作者 李毅 马宝新 +2 位作者 郑定柯 荆国杰 姚晓腾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15年第3期110-112,共3页
目的分析探讨小骨窗开颅经外侧裂显微血肿清除术治疗基底核区中等量脑出血的效果。方法以76例基底核区中等量脑出血病人为研究对象,按手术方法分为开颅组(n=37)及引流组(n=39),开颅组采用小骨窗开颅经外侧裂显微血肿清除术,引流组治疗... 目的分析探讨小骨窗开颅经外侧裂显微血肿清除术治疗基底核区中等量脑出血的效果。方法以76例基底核区中等量脑出血病人为研究对象,按手术方法分为开颅组(n=37)及引流组(n=39),开颅组采用小骨窗开颅经外侧裂显微血肿清除术,引流组治疗采用钻孔经颞叶微创穿刺引流术,比较两组病人临床治疗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开颅组病人的疾病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引流组(P<0.05)。开颅组术后3个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SSS)、改良Rankin量表(m RS)和Barthel生活指数明显优于引流组(P<0.05)。开颅组术后30 d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和术后1年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显著高于引流组(P<0.05)。结论小骨窗开颅经侧裂入路显微手术可以有效治疗基底核区中等量的脑出血,可降低病人并发症发生率,提高远近期临床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出血 基底核区 入路 经外侧裂 显微外科手术
下载PDF
持续颅内压监护在治疗双额叶脑挫裂伤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被引量:6
7
作者 李毅 马宝新 刘克君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3年第24期30-31,共2页
目的 分析持续颅内压监护在双额叶脑挫裂伤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0-02-2013-03本院诊治的64例双额叶脑挫裂伤患者为研究对象,均进行持续颅内压监护,比较不同颅内压水平患者的预后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颅内压较高者的病死率、植... 目的 分析持续颅内压监护在双额叶脑挫裂伤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0-02-2013-03本院诊治的64例双额叶脑挫裂伤患者为研究对象,均进行持续颅内压监护,比较不同颅内压水平患者的预后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颅内压较高者的病死率、植物生存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均高于颅内压较低患者,颅内压>60 mmHg及41~60 mmHg者高于其他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持续颅内压监护在治疗双额叶脑挫裂伤中的应用价值较高,可作为了解患者预后及制定干预措施的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持续颅内压监护 双额叶脑挫裂伤 应用价值
下载PDF
两种皮瓣分离方法在标准外伤大骨瓣减压术中的应用比较 被引量:5
8
作者 吕一帆 姚晓腾 +6 位作者 荆国杰 李王安 谢乙团 林才 刘克君 李毅 曾春生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2年第23期7-10,共4页
目的比较单层皮瓣法与双层皮瓣法在标准外伤大骨瓣减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43例符合标准并拟行标准外伤大骨瓣减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单层皮瓣组20例,双层皮瓣组23例。结果 2组患者年龄、性别构成、术前颞肌体积和术中去除骨瓣面... 目的比较单层皮瓣法与双层皮瓣法在标准外伤大骨瓣减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43例符合标准并拟行标准外伤大骨瓣减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单层皮瓣组20例,双层皮瓣组23例。结果 2组患者年龄、性别构成、术前颞肌体积和术中去除骨瓣面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单层皮瓣组皮瓣分离时间(25.30±3.39)min,较双层皮瓣组(31.22±3.61)min明显缩短,术后晚期颞肌萎缩程度(6.81±1.61)cm3较双层皮瓣组(8.59±2.06)cm3轻,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层皮瓣组骨瓣成型时间(30.00±2.51)min,较单层皮瓣组(41.22±3.61)min明显缩短,开颅术总时间(61.22±3.38)min,较单层皮瓣组(67.2±4.25)min明显减少,术后早期颞肌水肿程度(7.87±1.79)cm3,明显较单层皮瓣组(17.37±4.90)cm3轻,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面神经额支损伤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方法各有优势,单层皮瓣法皮瓣分离时间较短,术后早期颞肌水肿程度较轻;双层皮瓣组开颅总时间明显缩短,对颞肌直接损伤小,术后颞肌萎缩程度轻;两种方法在面神经额支保护方面无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瓣分离方法 标准外伤大骨瓣减压术 单层皮瓣法 双层皮瓣法
下载PDF
亚低温治疗弥漫性轴索损伤的效果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5
9
作者 李毅 荆国杰 +4 位作者 姚晓腾 刘克君 马宝新 李王安 吕一帆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4年第4期4-6,共3页
目的探讨亚低温治疗弥漫性轴索损伤的疗效。方法以2007-10—2013-01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及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确诊的102例DAI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双盲原则随机分为常温组和亚低温组,同时选择在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及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参... 目的探讨亚低温治疗弥漫性轴索损伤的疗效。方法以2007-10—2013-01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及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确诊的102例DAI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双盲原则随机分为常温组和亚低温组,同时选择在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及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参加健康体检的3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正常对照组。比较患者治疗前后的GCS评分、FA差值,以及治疗后mRS评分,并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分析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治疗后,常温组和亚低温组GCS值都有明显升高(P<0.05)。相比于常温组、亚低温组患者,治疗后GCS评分升高更明显(P<0.05)。相比于健康对照组,常温组和亚低温组患者治疗前后胼胝体的膝部、体部和压部的FA差值都有明显差异(P<0.05)。同时,相比于常温组、亚低温组患者治疗前后胼胝体的膝部、体部和压部的FA差值也有明显差异(P<0.05)。多元线性回归结果表明,影响预后指标mRS评分的因素有年龄、吸烟、初始GCS评分以及治疗方式。相比于常温治疗,亚低温治疗能有效提高患者的预后情况。结论亚低温治疗能有效治疗弥漫性轴索损伤,改善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性轴索损伤 亚低温 部分各向异性指数
下载PDF
侧脑室前后角穿刺引流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破入脑室 被引量:5
10
作者 陆建吾 黄河清 +5 位作者 陈家康 文超勇 李学东 郑捷敏 兰学军 李毅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04年第10期463-464,共2页
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内血肿破入脑室系统的微侵袭手术方法。方法CT扫描定位脑内血肿和侧脑室前、后角,钻颅置入引流管抽吸排空血肿,冲洗引流。对手术病人进行随访。结果22例血肿消失时间分别为2d5例,3d11例,4d4例,5d2例。均临床治愈出院。... 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内血肿破入脑室系统的微侵袭手术方法。方法CT扫描定位脑内血肿和侧脑室前、后角,钻颅置入引流管抽吸排空血肿,冲洗引流。对手术病人进行随访。结果22例血肿消失时间分别为2d5例,3d11例,4d4例,5d2例。均临床治愈出院。随访3个月~2年,ADL分级Ⅰ级7例,Ⅱ级5例,Ⅲ级8例,Ⅳ级2例。结论立体定向侧脑室前、后角穿刺引流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破入脑室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脑出血 立体定向 脑室内出血 侧脑室前角 侧脑室后角
下载PDF
急性颅脑损伤患者甲状腺激素变化的临床干预研究 被引量:5
11
作者 李毅 荆国杰 +2 位作者 姚晓腾 景英朝 谢乙团 《海南医学》 CAS 2013年第22期3300-3302,共3页
目的探讨急性颅脑损伤患者甲状腺激素变化的临床干预方法和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1年5月至2013年5月经过确诊的153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将存在甲状腺素水平下降变化的88例患者进行格拉斯哥GCS评分,分型后确定三类患者,分别按每类患者情... 目的探讨急性颅脑损伤患者甲状腺激素变化的临床干预方法和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1年5月至2013年5月经过确诊的153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将存在甲状腺素水平下降变化的88例患者进行格拉斯哥GCS评分,分型后确定三类患者,分别按每类患者情况随机分为治疗组(43例)和对照组(45例)。治疗组给予甲状腺素片替代治疗,对照组则采取常规方式进行相应治疗。比较经不同方式治疗后,患者于伤后不同时间的T3和FT3水平以及患者死亡率、致残率以及GOS评分情况。结果以整体水平而言,治疗组和对照组T3和FT3呈现上升恢复趋势。治疗组恢复水平要明显高于对照组,且T3和FT3于7 d和14 d含量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在死亡率和致残率方面显著低于对照组,在GOS评分方面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因急性颅脑损伤而致甲状腺素水平发生下降的患者,给予甲状腺素片治疗是一种可行、有效的治疗方法,且实施条件要求不高,一般县级医院均可进行。因此,该疗法具有较好的市场应用前景,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颅脑损伤 甲状腺激素 变化 临床干预
下载PDF
两种不同经皮气管切开术在危重症患者救治中效果分析 被引量:5
12
作者 马宝新 谢乙团 +1 位作者 李毅 荆国杰 《河南外科学杂志》 2019年第1期10-12,共3页
目的比较牛角型经皮气管切开术(GWCH)和经皮气管旋切术(GWDS)在危重症患者救治中的效果。方法收集2015-01—2018-11间在惠州第一人民医院住院期间行气管切开术的375例危重症患者。根据不同术式分为2组,GWCH组(175例)行GWCH,GWDS组(200例... 目的比较牛角型经皮气管切开术(GWCH)和经皮气管旋切术(GWDS)在危重症患者救治中的效果。方法收集2015-01—2018-11间在惠州第一人民医院住院期间行气管切开术的375例危重症患者。根据不同术式分为2组,GWCH组(175例)行GWCH,GWDS组(200例)行GWDS。对两种术式的安全性进行分析。结果 2组切口长度、切口愈合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WCH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并发症发生率均短于或少于GWD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GWCH在危重症患者的抢救中可以安全、快速、有效建立人工气道,有利于提升救治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危重症患者 牛角型经皮气管切开术 经皮气管旋切术
下载PDF
立体定向联合穿刺引流治疗脑室出血的探讨 被引量:4
13
作者 陆建吾 黄河清 +5 位作者 陈家康 文超勇 李学东 郑捷敏 兰学军 李毅 《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05年第1期19-20,共2页
目的探讨全脑室系统出血铸型的治疗方法,评价其治疗效果。方法36例全脑室系统出血铸型患者采用立体定向侧脑室前、后角置管引流、脑室内灌注尿激酶、生理盐水间断交替冲洗的方法进行治疗,并对手术病人进行随访。结果36例血肿消失时间分... 目的探讨全脑室系统出血铸型的治疗方法,评价其治疗效果。方法36例全脑室系统出血铸型患者采用立体定向侧脑室前、后角置管引流、脑室内灌注尿激酶、生理盐水间断交替冲洗的方法进行治疗,并对手术病人进行随访。结果36例血肿消失时间分别为2d7例,3d15例,4d10例,5d4例。3个月-2年随访(ADL分级法),I级10例,Ⅱ级12例,Ⅲ级9例,Ⅳ级5例。结论立体定向侧脑室前、后角穿刺引流治疗全脑室系统出血铸型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立体定向技术 侧脑室 脑室内出血 治疗
下载PDF
广西瑶鸡商品代杂交组合的屠宰性能与肉品质分析 被引量:2
14
作者 王阳光 陈亚迪 +6 位作者 雷艳茹 李毅 张彦华 李东华 孙桂荣 李文婷 康相涛 《中国畜牧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21-225,共5页
为了更有效地保护和利用广西瑶鸡的优良种质特性,本研究以广西瑶鸡Y系为终端父本分别与两系配套组合AH系、DH系和MH系进行三系杂交组合的配合力测定实验。3种组合模式(Y×AH系、Y×DH系、Y×MH系)分别选取公母各50只测定生... 为了更有效地保护和利用广西瑶鸡的优良种质特性,本研究以广西瑶鸡Y系为终端父本分别与两系配套组合AH系、DH系和MH系进行三系杂交组合的配合力测定实验。3种组合模式(Y×AH系、Y×DH系、Y×MH系)分别选取公母各50只测定生产性能,并选取16周龄公母各6只进行屠宰性能与肉品质的测定,最终筛选出最佳配套组合。结果表明:YAH生长速度在2个性别中均极显著优于YDH、YMH组合,其日均采食量也明显高于其他组合,因此表现出YMH组合公鸡饲料报酬最高(3.78),YAH组合母鸡饲料报酬最高(4.44);屠宰性能方面,YAH组合公鸡在全净膛、肌间脂带宽、皮脂厚表现最佳,而该组合母鸡在屠体重、肌间脂带宽、皮脂厚等方面表现最佳,其他各屠宰性状与其他组合无异;肉品质方面,YAH组合公鸡和母鸡在胸肌干物质、胸肌肌内脂肪含量方面均显著高于其他组合,此外YAH母鸡的腿肌干物质含量同样显著高于其他组合。综上,Y×AH杂交组合在生产性能、屠宰性能及肉品质等方面表现均表现出较高的生产水平,为广西瑶鸡配套系组合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西瑶鸡 杂交组合 屠宰性能 肉品质 生长性能
下载PDF
弥散张量成像诊断弥漫性轴索损伤的敏感性及意识状态的研究 被引量:4
15
作者 刘克君 荆国杰 +6 位作者 姚晓腾 景英朝 李毅 李王安 谢乙团 赵冬青 李百升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944-946,共3页
目的研究弥散张量成像(DTI)诊断弥漫性轴索损伤(DAI)的敏感性,及探讨中脑区各向异性分数(FA)值与GCS评分的相关性以定量评估DAI的损伤程度。方法选择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及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自2007年1月至2013年1月临床... 目的研究弥散张量成像(DTI)诊断弥漫性轴索损伤(DAI)的敏感性,及探讨中脑区各向异性分数(FA)值与GCS评分的相关性以定量评估DAI的损伤程度。方法选择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及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自2007年1月至2013年1月临床诊断为DAI的105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在入院时行CT、MRJ平扫及DTI扫描,观察比较3种不同影像学方法检测DAI损伤病灶的敏感性差异,并分析其中36例DAI患者中脑区FA值与人院时GCS评分的相关性。结果CT检测DAI损伤病灶的敏感性为70.48%,MR/平扫为82.86%,DTI为95.24%.3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其中以DTI检查诊断的敏感性为最高。患者人院时GCS评分与中脑区FA值存在正相关关系(r=0.977,P=0.000)。结论DTI不仅在诊断DAI敏感性方面优于CT和MRI平扫,且在一定程度上可客观地评估DAI的损伤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性轴索损伤 弥散张量成像 敏感性 各向异性分数 格拉斯哥昏迷评分
原文传递
颅内压监测下早期亚低温治疗重度弥漫性轴索损伤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4
16
作者 李王安 荆国杰 +5 位作者 姚晓腾 李毅 景英朝 刘克君 吕一帆 赵冬青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13年第11期509-510,共2页
目的探讨持续颅内压监测下早期亚低温治疗在重度弥漫性轴索损伤(SDAI)病人救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43例SDAI病人随机分为2组,常温组(20例)入院后床边行锥颅脑室外置管颅内压监测,予气管切开、脱水、营养支持等常规治疗;早期亚... 目的探讨持续颅内压监测下早期亚低温治疗在重度弥漫性轴索损伤(SDAI)病人救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43例SDAI病人随机分为2组,常温组(20例)入院后床边行锥颅脑室外置管颅内压监测,予气管切开、脱水、营养支持等常规治疗;早期亚低温组(23例)入院后6h内行亚低温治疗,持续3~7d,其余治疗同常温组。记录两组病人治疗后3个月GOS评分并作比较。结果两组病人均得到较好的颅内压监测,常温组平均颅内压〉20mmHg17例,大多数病人需较长时间使用脱水药物治疗;早期亚低温组平均颅内压〉20mmHg4例,经短时间使用脱水药后即降低。与常温组比较,早期亚低温组的病死率明显降低(x2=4.083,P=0.0433),恢复良好率明显提高(旷=4.098,P=0.0429)。结论在持续颅内压监测下早期实施亚低温治疗能明显提高SDAI病人的生存率,改善其预后,是一种较理想的SDAI综合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性轴索损伤 颅内压监测 低温 人工
下载PDF
2023年规模化猪场主要病原检测结果分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赵文影 谢莉敏 +5 位作者 李毅 卫璐璐 杨倩 田克恭 张云静 逄文强 《猪业科学》 2024年第5期85-89,共5页
猪病毒性腹泻和繁殖障碍类疾病是影响养猪业生产的主要传染病,不同病原混合感染导致猪场死亡率升高、仔猪生长性能下降,严重制约养猪业的发展。2023年国家兽用药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对全国23个省市疑似腹泻或繁殖障碍类疾病感染的猪场送... 猪病毒性腹泻和繁殖障碍类疾病是影响养猪业生产的主要传染病,不同病原混合感染导致猪场死亡率升高、仔猪生长性能下降,严重制约养猪业的发展。2023年国家兽用药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对全国23个省市疑似腹泻或繁殖障碍类疾病感染的猪场送检样品进行检测,并对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繁殖障碍 猪病毒性腹泻 养猪业 混合感染 主要病原 规模化猪场 主要传染病 送检样品
下载PDF
立体定向穿刺抽吸术结合DTT治疗脑出血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3
18
作者 刘克君 李毅 +4 位作者 郑定柯 胡栋 陈新坚 谢乙团 姚晓腾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18年第15期49-52,共4页
目的:探讨立体定向穿刺抽吸术结合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TT)治疗高血压脑基底节区出血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2月-2017年8月本院收治的78例高血压脑基底节区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三组,立体定向穿刺抽吸术结合... 目的:探讨立体定向穿刺抽吸术结合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TT)治疗高血压脑基底节区出血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2月-2017年8月本院收治的78例高血压脑基底节区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三组,立体定向穿刺抽吸术结合DTT治疗19例(A组)、单纯立体定向穿刺抽吸术治疗32例(B组)、普通穿刺外引流治疗27例(C组),分析三组患者住院时间、术后再发出血率及NHISS评分改善情况。结果:A组与B组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NHISS评分优于B组(P<0.05);A组住院时间少于C组(P<0.05),治疗后NHISS评分优于C组(P<0.05);B组住院时间少于C组(P<0.05),治疗后NHISS评分优于C组(P<0.05)。结论:立体定向穿刺抽吸术治疗高血压脑基底节区出血创伤小、恢复时间短、神经功能恢复好,结合DTT的立体定向穿刺能更好地保护患者的神经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立体定向 穿刺引流术 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 高血压 脑出血
下载PDF
神经内镜下脑室囊肿脑池造瘘术治疗儿童鞍上蛛网膜囊肿 被引量:3
19
作者 李王安 荆国杰 +2 位作者 姚晓腾 林才 李毅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CSCD 2016年第3期177-180,共4页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下脑室囊肿脑池造瘘术治疗儿童鞍上蛛网膜囊肿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神经内镜下脑室囊肿脑池造瘘手术治疗的6例儿童鞍上蛛网膜囊肿患儿临床和影像学资料,所有患儿术后均随访1年。结果6例患儿术中均成功造瘘,术前...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下脑室囊肿脑池造瘘术治疗儿童鞍上蛛网膜囊肿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神经内镜下脑室囊肿脑池造瘘手术治疗的6例儿童鞍上蛛网膜囊肿患儿临床和影像学资料,所有患儿术后均随访1年。结果6例患儿术中均成功造瘘,术前颅内压升高4例和行走不稳、小便失禁2例的症状在术后均得到明显改善。通过MRIT2轴位图像上双侧额角最大宽度对比,患儿术前双侧额角最大宽度为(73.0±5.5)min,术后1年为(70.0±7.4)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患儿脑积水程度改善不明显。通过MRIT2正中矢状位对比,患儿术前囊肿大小为(44.0±6.1)mm,术后1年为(25.0±3.3)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提示术后囊肿明显缩小。术后脑脊液电影提示导水管和造瘘口通畅,无手术死亡病例。结论神经内镜下脑室囊肿脑池造瘘术治疗儿童鞍上蛛网膜囊肿创伤小,疗效满意,可作为本病治疗首选的手术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内窥镜 蛛网膜囊肿 脑室造口术
原文传递
立体定向穿刺置管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3
20
作者 刘克君 姚晓腾 +5 位作者 荆国杰 李毅 胡栋 曾春生 匡健 郑定柯 《河南外科学杂志》 2017年第3期40-42,共3页
目的观察立体定向穿刺置管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4-02—2016-01间收治的45例高血压基底节脑出血患者作为观察组,采用立体定向穿刺引流术治疗,将同期实施内科保守治疗的45例高血压基底节脑出血患者作为对照组。观... 目的观察立体定向穿刺置管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4-02—2016-01间收治的45例高血压基底节脑出血患者作为观察组,采用立体定向穿刺引流术治疗,将同期实施内科保守治疗的45例高血压基底节脑出血患者作为对照组。观察2组患者住院时间、术后再发脑出血率及临床效果和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等指标。结果观察组住院时间少于对照组,治疗后再发脑出血率低于对照组,临床效果及神经功能恢复优良率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的前提下,立体定向穿刺置管引流术治疗高血压基底节脑出血,创伤小、恢复时间短,可有效促进患者神经功能的早期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脑出血 立体定向 穿刺引流术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