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73篇文章
< 1 2 3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超早期康复训练与特殊护理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心身功能恢复的影响 被引量:74
1
作者 韩振霞 +2 位作者 王敏 杨敏 李义召 《中国临床医生杂志》 2013年第7期43-45,共3页
目的探讨超早期康复训练与特殊护理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心身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15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超早期康复护理组、早期康复护理组和晚期康复护理组各50例,超早期康复护理组在生命体征稳定、神经症状不再进展24小时后进行肢体... 目的探讨超早期康复训练与特殊护理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心身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15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超早期康复护理组、早期康复护理组和晚期康复护理组各50例,超早期康复护理组在生命体征稳定、神经症状不再进展24小时后进行肢体功能康复训练;早期康复护理组在神经症状不再进展、生命体征稳定72小时后进行肢体功能康复训练;以病程3~4周的脑梗死恢复期为晚期康复护理组开始康复训练。康复训练前、后1个月、3个月3组患者均进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HAMA焦虑量表和HDRS抑郁量表的评定。结果 3组患者康复护理治疗1个月和3个月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均显著提高,HAMA焦虑量表和HDRS抑郁量表评分则明显下降。超早期康复护理组和早期康复护理组疗效明显优于晚期康复护理组,且超早期康复护理组疗效亦明显优于早期康复护理组(P<0.05)。结论超早期介入康复训练与特殊康复护理,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提高肢体功能,改善焦虑及抑郁状态,降低致残率,提高生活质量有积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心身功能 康复训练 护理
下载PDF
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脑梗死:6个月随访 被引量:31
2
作者 孟宪国 朱士文 +4 位作者 高华 李义召 侯怀水 李栋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2期6374-6378,共5页
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本院2003-06/2008-06收治的脑梗死患者120例,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单纯干细胞动员组、单纯干细胞移植组、联合组... 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本院2003-06/2008-06收治的脑梗死患者120例,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单纯干细胞动员组、单纯干细胞移植组、联合组,30例/组。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与康复训练;单纯干细胞动员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150μg腹部皮下注射;单纯干细胞移植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经静脉移植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16.2~51.3)×108;联合组综合上述3组方法进行治疗。结果:①与对照组比较,治疗后4周、12周、6个月单纯干细胞动员组、单纯干细胞移植组、联合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功能独立性评定量表评分均显著好转(P<0.05或P<0.01);且联合组治疗效果最佳,疗效明显优于单纯干细胞动员组、单纯干细胞移植组(P<0.05)。②治疗后14d内,单纯干细胞动员组未发现任何不良反应;单纯干细胞移植组发热4例,体温均在38℃以下,且24h后体温恢复正常,轻微头痛3例,未行治疗24h后缓解;联合组发热5例,体温均在38℃以下,且24h后体温恢复正常,轻微头痛3例,未行治疗24h后缓解。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脑梗死近期疗效明显,不良反应较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移植 脑梗死
下载PDF
大蒜素对恶性肿瘤患者淋巴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9
3
作者 张志勉 高海青 +1 位作者 王德斌 《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02年第3期245-246,249,共3页
目的 :探讨大蒜素对恶性肿瘤患者淋巴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恶性肿瘤患者每人每次口服大蒜素 30mg ,每日 3次 ,连续服用 ,半年取其他化、放疗 ,用硷性磷酸酶 抗硷性磷酸酶 (APAAP)法检测 30例恶性肿瘤患者服用大蒜素前、后 1、2、... 目的 :探讨大蒜素对恶性肿瘤患者淋巴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恶性肿瘤患者每人每次口服大蒜素 30mg ,每日 3次 ,连续服用 ,半年取其他化、放疗 ,用硷性磷酸酶 抗硷性磷酸酶 (APAAP)法检测 30例恶性肿瘤患者服用大蒜素前、后 1、2、3月及 30例正常对照组的淋巴细胞免疫功能。结果 :恶性肿瘤患者淋巴细胞免疫功能显著低于对照组 (P <0 .0 5 ) ,服用大蒜素后淋巴细胞免疫功能接近或高于对照组。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蒜 细胞免疫 淋巴细胞 肺肿瘤 肝肿瘤 胃肿瘤 膀胱肿瘤 恶性肿瘤
下载PDF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血清IL-3、IL-4、IL-6水平的测定 被引量:17
4
作者 张丽萍 沈柏均 +3 位作者 侯怀水 马秀峰 于红玲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153-154,共2页
关键词 紫癜 血小板减少性 ITP 血清 白细胞介素 测定
原文传递
体外扩增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和诱导分化能力的研究 被引量:17
5
作者 鞠秀丽 黄志伟 +2 位作者 侯怀水 段春红 《中华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499-502,共4页
目的从脐血中分离单个核细胞(MNCs),体外培养扩增间充质干细胞(MSCs)并研究其生物学特性和诱导分化潜能。方法取35份足月顺产新生儿脐血,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出其中的MNCs,采用含胎牛血清的DMEM培养基体外培养扩增MSCs。显微镜下观察MSC... 目的从脐血中分离单个核细胞(MNCs),体外培养扩增间充质干细胞(MSCs)并研究其生物学特性和诱导分化潜能。方法取35份足月顺产新生儿脐血,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出其中的MNCs,采用含胎牛血清的DMEM培养基体外培养扩增MSCs。显微镜下观察MSCs的形态、细胞化学染色,流式细胞仪测定MSCs的细胞免疫表型,体外诱导分化实验检测MSCs分化成骨细胞、脂肪细胞和神经细胞的能力。结果从12份脐血中可培养出MSCs,形态上与从其他来源的MSCs类似,可传至20代而无形态上的变化。细胞化学染色示碱性磷酸酶(ALP)阴性,非特异性酯酶———α丁酸萘酚酯酶(alphanaphtholbutyricacidesterase,NBE)阳性。其表达CD29、CD44和CD105,特别是人类MSCs标记SH2和SH3阳性,而CD3、CD14、CD19、CD34和CD45阴性,说明它们并非来自造血细胞。这些MSCs在适当诱导分化剂的作用下,2周左右可以诱导分化形成骨细胞,20天左右可以诱导分化形成脂肪细胞。脐血MSCs预诱导12h后,胞体发生收缩,细胞边缘有细的突起。正式诱导5h后大多数细胞呈现典型的神经元样。结论胎儿脐血MNCs可分离培养出MSCs。这些MSCs具有与其他来源MSCs类似的表型及分化潜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充质干细胞 生物学特性 分化能力 扩增脐血 体外培养扩增 细胞化学染色 MSCs 密度梯度离心法 DMEM培养基 显微镜下观察 细胞免疫表型 体外诱导分化 非特异性酯酶 分化潜能 成骨细胞 脂肪细胞 单个核细胞 新生儿脐血 流式细胞仪
原文传递
胎盘造血功能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8
6
作者 曾凤华 沈柏均 +3 位作者 王红美 侯怀水 马秀峰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291-293,共3页
目的 探讨胎盘在整个胎儿时期造血中的作用 ,寻找造血干 祖细胞的新来源 ,供临床移植应用。方法 分别测定脐动脉和脐静脉血中CD34+ 细胞、粒 巨噬系细胞集落 (CFU GM)及造血生长因子含量 ;胎盘绒毛膜组织切片采用HE染色和CD34 单抗... 目的 探讨胎盘在整个胎儿时期造血中的作用 ,寻找造血干 祖细胞的新来源 ,供临床移植应用。方法 分别测定脐动脉和脐静脉血中CD34+ 细胞、粒 巨噬系细胞集落 (CFU GM)及造血生长因子含量 ;胎盘绒毛膜组织切片采用HE染色和CD34 单抗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脐静脉血中CD34+ 、CD34+ CD38- 细胞及CFU GM含量均高于脐动脉 ,脐静脉血中含有较多的造血刺激因子 ,而造血抑制因子的含量与脐动脉相似。胎盘绒毛膜间质中可见到造血岛、网状细胞及散在分布的CD34+ 细胞。结论 胎盘是胎儿期造血器官之一。推测同时采集胎盘及脐血中的造血干细胞 ,则有可能满足成人干细胞移植的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胎肋 造血功能 血细胞生成
原文传递
辅舒酮吸入配合小青龙汤对哮喘患者肺功能和血清白细胞介素-16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16
7
作者 张霞 王玲 +2 位作者 李玉 刘春红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426-429,共4页
目的:观察辅舒酮吸入配合小青龙汤对哮喘患者肺功能和血清IL-16的影响。方法:选择中、重度哮喘发作期患者54例,随机分为3组。治疗组:辅舒酮吸入配合小青龙汤口服;辅舒酮组:单纯辅舒酮吸入;小青龙汤组:单纯口服小青龙汤。治疗前和治疗4... 目的:观察辅舒酮吸入配合小青龙汤对哮喘患者肺功能和血清IL-16的影响。方法:选择中、重度哮喘发作期患者54例,随机分为3组。治疗组:辅舒酮吸入配合小青龙汤口服;辅舒酮组:单纯辅舒酮吸入;小青龙汤组:单纯口服小青龙汤。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测定肺通气功能FEV_1和呼吸阻抗R_5,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白细胞介素-16(IL-16)的水平。另选1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结果:治疗后3组患者肺通气功能FEV_1均显著增加、呼吸阻抗R_5均显著减少(P<0.05或P<0.01),但以治疗组改善最为明显(P<0.01)。治疗前3组IL-16水平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治疗后各组IL-16水平明显下降(P<0.05或P<0.01),以治疗组下降最为明显(P<0.01)。血清IL-16含量分别与FEV_1、R_5值呈负相关和正相关(r_1=-0.67,r_2=0.71,P均<0.01)。结论:辅舒酮吸入配合口服小青龙汤对哮喘患者肺功能改善和抑制血清IL-16的作用,明显优于单纯吸入辅舒酮或单纯口服小青龙汤,可成为中、重度哮喘的重要治疗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哮喘 中西医结合治疗 辅舒酮 小青龙汤 白细胞介素-16
下载PDF
四氯化碳诱导兔肝硬化模型的动态研究 被引量:14
8
作者 李栋 张乐玲 +2 位作者 侯怀水 沈柏均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4期1403-1407,共5页
目的:探索简便、经济的兔肝硬化造模方法, 并观察造模过程中的肝脏功能和组织病理学变化.方法:兔24R,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20只给予乙醇灌服,并SC CCl4,正常对照组4只给予正常饮水并以等量橄榄油代替CCl4 sc.每2 wk采集血样和小块肝组织... 目的:探索简便、经济的兔肝硬化造模方法, 并观察造模过程中的肝脏功能和组织病理学变化.方法:兔24R,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20只给予乙醇灌服,并SC CCl4,正常对照组4只给予正常饮水并以等量橄榄油代替CCl4 sc.每2 wk采集血样和小块肝组织,进行生化指标检测和肝脏 Masson三色胶原染色病理学观察.结果:随着四氯化碳处理时间的延长,肝纤维化程度逐渐加重.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8 wk 后ALT值和AST值(ALT,1867.1±200.1 nkat/L vs 883.5±116.7 nkat/L,P=0.01;AST,983.5± 116.7 nkat/L vs 650.1±133.4 nkat/L,P=0.03) 均显著升高,而GGT值(100.1±33.3 nkat/L vs 366.7±50.1 nkat/L,P=0.01)显著降低;实验 8 wk末观察到肝硬化的典型病理表现,可观察到假小叶的形成.结论:联合应用CCl4和乙醇可成功诱导兔肝硬化,该方法动物死亡率低、造模快、成功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氯化碳 肝硬化模型
下载PDF
小儿肠重复畸形的影像学诊断 被引量:16
9
作者 刘岱 杨付勇 +4 位作者 王瑾 董艳 黄亚丽 韩建奎 《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 CAS 2005年第1期12-13,共2页
关键词 畸形 儿童
下载PDF
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骨髓T淋巴细胞的研究 被引量:14
10
作者 曾凤华 沈柏均 +2 位作者 候怀水 马秀峰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0期541-543,共3页
目的:进一步探明免疫因素在再生障碍性贫血(再障)发病中的作用。方法:用碱性磷酸酶抗碱性磷酸酶法检测再障患者骨髓中T淋巴细胞表型的变化,并用半固体培养法检测再障患者骨髓及去T细胞后骨髓单个核细胞CFU-GM集落形成情况... 目的:进一步探明免疫因素在再生障碍性贫血(再障)发病中的作用。方法:用碱性磷酸酶抗碱性磷酸酶法检测再障患者骨髓中T淋巴细胞表型的变化,并用半固体培养法检测再障患者骨髓及去T细胞后骨髓单个核细胞CFU-GM集落形成情况。结果:①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再障患者骨髓中T淋巴细胞百分率明显增高,且以CD8、CD25细胞增多为主。②再障患者骨髓与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的变化并不完全一致。在部分再障患者,仅骨髓中CD8细胞增多,外周血中不高。③再障患者骨髓CFU-GM集落数及丛数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去CD8细胞后,集落数及丛数均明显增加。结论:免疫异常是再障发病的重要因素,而且,骨髓中T淋巴细胞的变化比外周血更有意义。建议对再障患者常规检查骨髓中T淋巴细胞及其亚群的变化,以预测应用免疫抑制剂的可行性及其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生障碍性贫血 髓髓 T细胞亚群
原文传递
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脊髓损伤疗效观察 被引量:13
11
作者 谢遵伟 崔贵祥 +6 位作者 李义召 李保伟 朱士文 宋成忠 侯怀水 沈伯钧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1277-1279,共3页
目的:观察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损伤患者的近期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选择2005-04/2006-02在山东省残疾人康复中心住院的脊髓损伤患者24例,采用随机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治疗组11例,对照... 目的:观察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损伤患者的近期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选择2005-04/2006-02在山东省残疾人康复中心住院的脊髓损伤患者24例,采用随机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治疗组11例,对照组13例,均经CT或MRI确诊并行手术治疗。两组在年龄、病程、损伤程度(ASIA分级)等方面均具有可比性(P>0.05)。治疗组在综合康复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经髂骨穿刺采集自体骨髓156~180mL,分离提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后经静脉途径和/或蛛网膜下腔1次性或分次注射。对照组仅给予综合康复治疗。两组均于入院当天、治疗后7,15,30,60,90d进行运动与感觉、日常生活能力、膀胱功能评定。结果:24例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①治疗组11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感觉、运动和自主神经功能改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不显著。②治疗组ASIA分级A级8例,有2例在第60天、1例在第90天评估中恢复为B级。C级1例,在第30天评估中恢复为D级,第90天评估中恢复为E级,能独立行走,生活完全自理。D级2例,其中1例在第90天评估中恢复为E级。对照组A级9例,1例在第90天评估中恢复为B级。B级1例,治疗后无变化。C级2例,1例在第90天评估中恢复为D级。③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低热(7/11例)、头痛(2/11例)、腹胀(1/11例),其中1例于蛛网膜下腔注射后出现双下肢麻木和脑膜刺激征,均于两三天内自行消失。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损伤近期有一定疗效而且安全,但远期疗效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细胞 间质干细胞/细胞学 干细胞 移植 自体 脊髓损伤
下载PDF
大蒜素对恶性肿瘤患者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0
12
作者 张志勉 高海青 +2 位作者 梅行 林希蕴 《山东医科大学学报》 2000年第3期267-269,共3页
目的 :探讨大蒜素对恶性肿瘤患者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用红细胞C3b受体花环试验 (RCRR)、红细胞免疫复合物花环试验 (RICR)、红细胞免疫粘附肿瘤细胞花环试验 (TRCR)检测 30例恶性肿瘤患者服用大蒜素前、后 1月、2月、3月及 30... 目的 :探讨大蒜素对恶性肿瘤患者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用红细胞C3b受体花环试验 (RCRR)、红细胞免疫复合物花环试验 (RICR)、红细胞免疫粘附肿瘤细胞花环试验 (TRCR)检测 30例恶性肿瘤患者服用大蒜素前、后 1月、2月、3月及 30例正常对照组的红细胞免疫功能。结果 :恶性肿瘤患者红细胞C3b受体花环率及红细胞免疫粘附肿瘤细胞花环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P <0 .0 5) ,而红细胞免疫复合物花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 .0 1)。服用大蒜素后红细胞C3b受体花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 .0 5)。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蒜素 恶性肿瘤 红细胞免疫功能
下载PDF
哮喘患者白细胞介素(IL)-12和IL-13的变化及糖皮质激素对其的影响 被引量:8
13
作者 王玲 张霞 +3 位作者 薛玉文 李玉 刘春红 《中华内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24-26,共3页
目的 观察哮喘患者血清中白细胞介素 (IL) 12和IL 13水平的变化及糖皮质激素对其的影响。方法 采用ELISA法分别检测中度哮喘急性发作期患者 (2 5例 )口服泼尼松治疗 1周前后、缓解期患者 (2 0例 )和健康对照组者 (15例 )血清中IL 12... 目的 观察哮喘患者血清中白细胞介素 (IL) 12和IL 13水平的变化及糖皮质激素对其的影响。方法 采用ELISA法分别检测中度哮喘急性发作期患者 (2 5例 )口服泼尼松治疗 1周前后、缓解期患者 (2 0例 )和健康对照组者 (15例 )血清中IL 12和IL 13水平 ,并同时测 1秒钟用力呼气容积(FEV1)占预计值的百分比和气道阻力 (R5)占预计值的百分比。结果 IL 12水平急性发作期治疗前[(5 8 5± 14 2 )ng/L]较缓解期 [(71 3± 16 2 )ng/L]为低 (P <0 0 5 ) ,与健康对照组 [(85 5± 13 1)ng/L]、急性发作期治疗后 [(79 3± 19 1)ng/L]比较 ,差异均有显著性 (P <0 0 1)。IL 13水平急性发作期治疗前 [(131 3± 2 8 4 )ng/L]较缓解期 [(113 1± 2 6 5 )ng/L]为高 (P <0 0 5 ) ,与健康对照组 [(92 3± 14 4 )ng/L]、急性发作期治疗后 [(84 1± 19 8)ng/L]比较 ,差异均有显著性 (P <0 0 1)。FEV1占预计值的百分比下降和R5占预计值的百分比升高 (P <0 0 1)。直线相关分析表明 ,血清中IL 12与FEV1占预计值的百分比呈正相关 (r=0 4 85 ,P <0 0 5 ) ,与R5占预计值的百分比呈负相关 (r =- 0 5 16 ,P<0 0 5 ) ,与IL 13呈负相关 (r =- 0 5 4 9,P <0 0 1) ;IL 13与FEV1占预计值的百分比呈负相关 (r =- 0 4 93,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哮喘 白细胞介素12 白细胞介素13 糖皮质激素
原文传递
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神经系统疾病初步研究 被引量:12
14
作者 崔贵祥 李义召 +7 位作者 高华 朱士文 宋成忠 谢遵伟 张效霞 侯怀水 沈伯钧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06年第3期242-245,共4页
目的 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移植治疗脊髓损伤(SCI)、脑外伤(TBI)、Parkinson’s病(PD)和多发性硬化(MS)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 脊髓伤病6例,TBI3例,MS1例,PD1例,经骨髓穿刺采集白体骨髓222~350ml,分离提取M... 目的 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移植治疗脊髓损伤(SCI)、脑外伤(TBI)、Parkinson’s病(PD)和多发性硬化(MS)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 脊髓伤病6例,TBI3例,MS1例,PD1例,经骨髓穿刺采集白体骨髓222~350ml,分离提取MSCs后经静脉途径和/或蛛网膜下腔内一次性或分次注射。干细胞治疗前、后对患者神经功能变化及不良反应分别进行评价。结果 自体MSCs治疗脊髓伤病6例,5例有不同程度的感觉、运动和自主神经功能改善。治疗TBI3例,2例运动功能明显改善,1例持续植物状态患者PVS评分由5分提高到8分。治疗PD和MS各1例,PD患者震颤减轻,肌张力明显降低;MS患者运动功能明显改善。症状和体征改善最早出现在治疗后2d,多数患者在治疗后2周有明显改善。MSCs移植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发热(7/11例)、头痛(2/11例)、腹胀(1/11例);1例于蛛网膜下腔内注射时出现双下肢麻木、脑膜刺激征。结论 MSCs移植治疗脊髓损伤、TBI、PD和MS等近期疗效明显,不良反应较少,但其远期疗效还需要进一步随访和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移植 脊髓损伤 脑外伤 多发性硬化 Parkinson's病
下载PDF
MMP-1、MMP-3对高动力血流状态肺血管重建的影响 被引量:7
15
作者 夏伟 赵翠芬 +2 位作者 李福海 杨杰 《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04年第6期694-697,共4页
目的:通过检测大鼠肺动脉高压模型肺动脉壁内金属基质蛋白酶鄄1(MMP鄄1)、金属基质蛋白酶鄄3(MMP鄄3)的表达水平,探讨MMP鄄1和MMP鄄3对肺动脉高压肺血管重建的影响。方法:采用套管连接法建立大鼠肺动脉高压模型。将60只健康雄性Wistar... 目的:通过检测大鼠肺动脉高压模型肺动脉壁内金属基质蛋白酶鄄1(MMP鄄1)、金属基质蛋白酶鄄3(MMP鄄3)的表达水平,探讨MMP鄄1和MMP鄄3对肺动脉高压肺血管重建的影响。方法:采用套管连接法建立大鼠肺动脉高压模型。将60只健康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穴S1、S2雪各20只和对照组(C1、C2)各10只,实验组用套管连接右侧颈总动脉近心端和右侧颈外静脉第1属支的近心端,对照组只在相同部位作假手术。于实验后第8周和第16周测定肺动脉收缩压和右心室收缩压,留取肺组织行免疫组化法染色,应用IA1型自动图像分析系统测定血管壁中MMP鄄1和MMP鄄3的含量相对值。结果:术后8周S1组PAP和RVP均显著升高,与C1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05),术后16周S2组PAP和RVP升高,与C2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01);S1组与S2组比较亦有显著差异(P<0.001);术后8、16周S1组大鼠肺血管大中动脉中膜弹力纤维和平滑肌胞浆及细胞外基质中有较多MMP鄄1和MMP鄄3棕褐色颗粒沉积,同时可见血管内膜增厚,管腔狭窄,平滑肌肌层增厚,无肌型小动脉肌化;而对照组大鼠肺血管无明显MMP鄄1和MMP鄄3棕褐色颗粒沉积和肺高压病理改变。IA1型自动图像分析量化结果显示,术后8、16周实验组和对照组均差异显著(P<0.001);S2组和S1组有显著差异(P<0.0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动脉高压 基质金属蛋白酶 心脏缺损 先天性 左向右分流
下载PDF
T_H亚群细胞因子在儿童ITP发病中的变化及作用 被引量:8
16
作者 王红美 沈柏均 +1 位作者 侯怀水 《临床血液学杂志》 CAS 2003年第1期13-15,共3页
目的 :探讨TH 亚群细胞因子在儿童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瘢 (ITP)发病中的变化及作用。方法 :采用定量夹心酶联免疫测定技术检测 40例ITP患儿血清中的TH1型细胞因子IL 2、IFN γ和TH2型细胞因子IL 4、IL 10的变化 ,采用改良的血小板抗原... 目的 :探讨TH 亚群细胞因子在儿童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瘢 (ITP)发病中的变化及作用。方法 :采用定量夹心酶联免疫测定技术检测 40例ITP患儿血清中的TH1型细胞因子IL 2、IFN γ和TH2型细胞因子IL 4、IL 10的变化 ,采用改良的血小板抗原单抗特异性固相化法 (MAIPA)测定这些患儿血清中抗GPⅡb/Ⅲa和抗GPⅠb/Ⅰx自身抗体。结果 :①与正常健康儿童相比 ,ITP患儿TH2型细胞因子IL 4和IL 10显著升高 (P <0 .0 5和 0 .0 1) ,而TH1型细胞因子IL 2和IFN γ显著降低 ( P <0 .0 5和 0 .0 1) ,慢性ITP患儿的TH1型和TH2型细胞因子变化较急性患儿更为显著。②ITP患儿血清抗GPⅡb/Ⅲa和抗GPⅠb/Ⅰx抗体的阳性率分别为67.5 %和 5 7.5 % ,抗体滴度与患儿外周血小板计数呈负相关 (P <0 .0 1) ,抗体阳性患儿的TH1型和TH2型细胞因子变化较抗体阴性患儿更为显著 (P <0 .0 5 )。结论 :儿童ITP发病中存在TH 亚群平衡的偏离 ,表现为TH2型细胞因子功能亢进和TH1型细胞因子功能不足 ,从而出现体液免疫功能增强 ,B细胞过度活化 ,产生多种抗血小板自身抗体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TH亚群细胞因子 血小板抗体 儿童
下载PDF
红霉素对哮喘患者肺泡巨噬细胞介质释放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8
17
作者 薛玉文 王玲 +3 位作者 李玉 侯怀水 许仁和 《天津医药》 CAS 1999年第2期70-71,共2页
目的:探讨红霉素的抗哮喘气道炎症作用。方法:对26例发作期过敏性哮喘患者肺泡巨噬细胞(AM)进行体外分别加红霉素、地塞米松、生理盐水(空白对照组)培养,测定培养上清液中血栓素B-2(TXB_2)、肿瘤坏死因子-α(TN... 目的:探讨红霉素的抗哮喘气道炎症作用。方法:对26例发作期过敏性哮喘患者肺泡巨噬细胞(AM)进行体外分别加红霉素、地塞米松、生理盐水(空白对照组)培养,测定培养上清液中血栓素B-2(TXB_2)、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8(IL-8)水平。结果:加红霉素培养组培养上清液中TNF-α、IL-8水平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TXB_2水平与空白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地塞米松组培养上清液中TXB2、TNF-α水平低于空白对照组,IL-8与空白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红霉素可通过抑制哮喘患者肺泡巨噬细胞分泌TNF-α、IL-8起抗炎作用,且其抗炎作用与地塞米松既交叉又互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哮喘 肺泡巨噬细胞 红霉素 介质释放功能 治疗
下载PDF
骨髓源与脐带源间充质干细胞的基本生物学特征比较 被引量:9
18
作者 韩振霞 +2 位作者 汪大琨 李栋 吕明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248-1255,共8页
骨髓(bone marrow,BM)和脐带(umbilical cords,UC)是治疗用间充质干细胞(MSC)的主要来源。本研究旨在比较骨髓源和脐带源间充质干细胞的基本生物学特征和体外免疫抑制能力。采用相同培养条件,原代扩增培养UC-MSC和BM-MSC,比较它们的生... 骨髓(bone marrow,BM)和脐带(umbilical cords,UC)是治疗用间充质干细胞(MSC)的主要来源。本研究旨在比较骨髓源和脐带源间充质干细胞的基本生物学特征和体外免疫抑制能力。采用相同培养条件,原代扩增培养UC-MSC和BM-MSC,比较它们的生长动力学、细胞表型和免疫抑制能力。采用基因芯片技术比较这两种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的表达基因组差异。结果表明,UC-MSC与BM-MSC在细胞形态和细胞表型上相似,但UCMSC生长更快,可以在体外培养30代以上并不发生可见的形态改变,而BM-MSC生长缓慢,在培养6代以后倍增时间就显著增加。UC-和BM-MSC均可抑制PHA刺激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增殖,其中BM-MSC的抑制能力稍强。基因芯片显示,BM-MSC表达更多的免疫相关基因,而UC-MSC高表达的基因更多地集中于器官发育和生长类基因方面。结论:UC-MSC的高增殖率、低HLA-ABC表达和免疫抑制能力促进了其在细胞治疗中的潜在应用。BM-MSC和UC-MSC差异表达的基因是由它们的组织来源决定的,这将影响在细胞治疗中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 脐带 间充质干细胞 免疫抑制 基因表达芯片
下载PDF
小鼠胚胎干细胞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作用下造血相关基因表达的研究 被引量:9
19
作者 李府 沈柏均 +3 位作者 刘星霞 侯怀水 马秀峰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07-209,共3页
目的 研究小鼠胚胎干细胞系ES D3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的作用下表达造血相关基因的情况。方法 先将ES D3形成拟胚体 ,将拟胚体细胞转入含不同浓度VEGF和VEGF +干细胞因子 (SCF)培养基中。分为VEGF 2 0ng/ml组、VEGF 10ng/ml组、V... 目的 研究小鼠胚胎干细胞系ES D3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的作用下表达造血相关基因的情况。方法 先将ES D3形成拟胚体 ,将拟胚体细胞转入含不同浓度VEGF和VEGF +干细胞因子 (SCF)培养基中。分为VEGF 2 0ng/ml组、VEGF 10ng/ml组、VEGF 5ng/ml组、VEGF 5ng/ml+SCF组、VEGF 10ng/ml+SCF组、VEGF 2 0ng/ml+SCF组 ;同时设不加因子的自发分化对照组。采用逆转录 聚合酶链反应 (RT PCR)检测各组造血转录因子GATA 2和早期造血细胞阶段表达的基因c kit和 β H1表达 ,并进行定量分析。 结果 经 1周诱导培养 ,各实验组均可检测GATA 2表达 ,其中VEGF 2 0ng/ml组和VEGF +SCF组表达较强。未分化胚胎干细胞不表达c kit和 β H1mRNA ,拟胚体细胞开始表达c kit,实验组以VEGF 10ng/ml+SCF组和VEGF 2 0ng/ml +SCF组表达最强。VEGF 10ng/ml组和VEGF 5ng/ml组 ,β H1的表达分别为阴性和弱阳性 ,其他各组可检测到阳性条带 ,以VEGF 10ng/ml +SCF组表达最强 ;而自发分化组未检测到上述mRNA的表达。结论 对造血转录因子和早期造血细胞阶段表达基因的检测可进一步证实胚胎干细胞的成血分化 ,VEGF或VEGF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鼠 胚胎干细胞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C-KIT β-H1 造血相关基因 基因表达
下载PDF
混合脐血移植中HLA差异对植入的影响 被引量:8
20
作者 张丽萍 沈柏均 +6 位作者 侯怀水 阎文瑛 戴云鹏 马秀峰 鞠秀丽 刘星霞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2期624-627,共4页
目的 探讨HLA不同差异混合脐血移植的可行性和植入特性。方法 分别将 2份人HLA半相合或不相合混合脐血输入经亚致死量照射后的严重联合免疫缺陷 (SCID)小鼠 ,观察两组脐血在SCID小鼠体内的植入状况及造血和免疫功能重建特性。结果 ... 目的 探讨HLA不同差异混合脐血移植的可行性和植入特性。方法 分别将 2份人HLA半相合或不相合混合脐血输入经亚致死量照射后的严重联合免疫缺陷 (SCID)小鼠 ,观察两组脐血在SCID小鼠体内的植入状况及造血和免疫功能重建特性。结果 两组混合脐血均可在受鼠体内植入 ,形成供 受混合嵌合体 ,并能重建多系造血 ,植入率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且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用多聚酶链反应 序列特异性寡核苷酸 (PCR SSO)探针检测人HLA DQB1基因发现 ,在多数受鼠体内只有 1份脐血植入 ,该份脐血为体外集落形成能力较高者 ,HLA半相合组有 3例出现来自供 受三者的多嵌合体。结论 HLA半相合及不合混合脐血移植可重建SCID小鼠造血和免疫功能 ,HLA相合程度不同的混合脐血移植与植入率无明显相关性 ,但相合程度较高者 ,似易于 2份脐血同时植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血干细胞移植 胎血 嵌合体 联合免疫缺陷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