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2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沱江流域中游土壤有机质的空间变异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48
1
作者 李婷 张世熔 +4 位作者 刘浔 黄元仿 孙丹峰 李保国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863-868,共6页
土壤有机质(SOM)是陆地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重要源与汇。其不仅能提高土壤肥力和生产力,且其对碳的固定也是人类应对大气CO2浓度升高的重要途径。在区域尺度上,土壤有机质主要受气候、土地利用方式、地理因素如海拔高度、
关键词 有机质 空间变异 土地利用方式 土壤质地 海拔高度 坡度
下载PDF
若尔盖沙化草地不同生态恢复模式土壤活性有机碳及碳库管理指数变化 被引量:43
2
作者 蒲玉琳 叶春 +5 位作者 张世熔 龙高飞 杨丽蓉 贾永霞 李云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367-377,共11页
研究退化林草地不同生态恢复模式土壤活性有机碳和碳库管理指数变化,可为评价生态恢复措施提升土壤质量的效果,以及优化生态恢复模式的选择提供重要参考。结合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法,研究了若尔盖沙化草地不同生态恢复模式土壤有机碳组... 研究退化林草地不同生态恢复模式土壤活性有机碳和碳库管理指数变化,可为评价生态恢复措施提升土壤质量的效果,以及优化生态恢复模式的选择提供重要参考。结合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法,研究了若尔盖沙化草地不同生态恢复模式土壤有机碳组分及碳库管理指数变化。若尔盖沙化草地的生态恢复模式有:灌草间作模式Ⅰ(条带状红柳间植草本植物,SGⅠ)、灌草间作模式Ⅱ(环状红柳间植草本植物,SGⅡ)、沙障+灌草模式(红柳沙障+红柳间植草本植物,SBSG)。结果表明,与沙化草地(DG)相比,3种恢复模式都能提高土壤有机碳及其活性组分含量。SGⅠ模式的全剖面土壤微生物量碳(MBC)、溶解性有机碳(DOC)、易氧化有机碳(EOC)、颗粒有机碳(POC)含量分别增加36.6%、139.0%、89.4%、130.9%;SGⅡ模式的分别增加2.7%、-43.9%、15.0%、49.7%;SBSG模式的分别增加82.4%、21.8%、56.2%、170.3%。表明SGⅠ与SBSG提高土壤有机碳的效应相近,而且二者都远大于SGⅡ。3种生态恢复模式土壤活性有机碳分配比例与DG的差异表现不一致,显著体现是SGⅠ模式土壤DOC分配比例的垂直变化出现分馏现象。3种生态恢复模式土壤碳库管理指数(CPMI)均大于100%,能不同程度地提升土壤质量,其效应大小为SGⅠ>SGⅡ>SBSG。易氧化有机碳可作为反映沙化草地生态修复模式土壤质量变化的优选指标,CPMI也可用于表征生态恢复措施提升沙化草地土壤质量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若尔盖 沙化草地 生态恢复 土壤 活性有机碳 碳库管理指数
下载PDF
马缨丹对镉的生长响应及其富集、转运和亚细胞分布特点研究 被引量:28
3
作者 方继宇 贾永霞 +5 位作者 张春梅 张世熔 蒲玉琳 李婷 李云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677-1682,共6页
镉是植物非必需且生物毒性最强的重金属元素之一,然而镉富集植物能通过一定的响应机制来减少镉对自身产生的毒害,且不同植物之间镉的解毒机制存在差异。马缨丹(Lantana camara L.)是四川汉源铅锌矿区镉污染土壤的修复植物,但是关... 镉是植物非必需且生物毒性最强的重金属元素之一,然而镉富集植物能通过一定的响应机制来减少镉对自身产生的毒害,且不同植物之间镉的解毒机制存在差异。马缨丹(Lantana camara L.)是四川汉源铅锌矿区镉污染土壤的修复植物,但是关于其镉的分布特征和解毒机制并不明确。因此本文采用盆栽模拟试验,分别设置0(对照,不添加镉)、30、90、150、210 mg·kg-1镉5个处理,研究马缨丹对镉的富集、转运及其亚细胞分布特点,探讨马缨丹对镉的耐性和解毒机制,以期为植物耐镉的生理和分子生物学机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结果表明:镉质量分数低于90 mg·kg-1时对马缨丹生长没有影响,而镉质量分数高于150 mg·kg-1时对马缨丹生长有显著的抑制作用;随着镉质量分数的增加,马缨丹各器官中镉的质量分数逐渐增加,表现为根>茎>叶,且其转运系数小于1,表明马缨丹对镉有较强的根部滞留能力,可限制过量的镉向地上部器官的转运,减少镉对地上部的毒害,这可能是马缨丹耐受镉胁迫的机制之一;随着镉质量分数的增加,马缨丹地下部和地上部的镉富集量总体上均呈增加趋势,在210 mg·kg-1镉处理时,均达到最大值,分别为142.8和1031.6μg·plant-1,不同质量分数镉处理下,马缨丹地上部的镉富集量较大,占全株镉富集量的94.0%~88.3%;镉在马缨丹根和叶细胞可溶性组分中的分配比例最高,分别占62.1%~54.2%和59.8%~52.6%,其次在细胞壁中,分别占23.8%~34.4%和28.7%~39.5%,在细胞器和细胞膜中的较低,表明可溶性组分和细胞壁是镉在马缨丹根和叶细胞中的主要分布位点,液泡区隔化和细胞壁固持可能是马缨丹对镉的重要解毒和耐性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缨丹 解毒机制 亚细胞分布
下载PDF
镉胁迫对黄麻光合作用及镉积累的影响 被引量:26
4
作者 董袁媛 孙竹 +6 位作者 杨洋 张世熔 杨懿德 张雨豪 霍庆霖 邓玉兰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1640-1646,共7页
为揭示镉(Cd)胁迫下黄麻的光合耐性及其对Cd的富集特征,通过土壤盆栽试验分析了Cd胁迫下黄麻的生长、光合色素、气体交换参数及对Cd富集能力的变化。结果表明,当Cd浓度≤10 mg·kg^(-1)时,黄麻根长、株高和各器官生物量降幅较小;而... 为揭示镉(Cd)胁迫下黄麻的光合耐性及其对Cd的富集特征,通过土壤盆栽试验分析了Cd胁迫下黄麻的生长、光合色素、气体交换参数及对Cd富集能力的变化。结果表明,当Cd浓度≤10 mg·kg^(-1)时,黄麻根长、株高和各器官生物量降幅较小;而当Cd浓度≥20 mg·kg^(-1)时,根长、株高和各器官生物量降幅进一步增大。随着Cd浓度的升高,黄麻叶片光合色素含量显著降低,但却能维持较高的Chla/b值,这可能有助于黄麻对Cd的耐性。Cd胁迫使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和蒸腾速率(Tr)显著降低,但胞间二氧化碳浓度(Ci)随Cd浓度的升高而逐渐增大,表明黄麻光合速率的下降是由非气孔限制因素引起的。随着Cd浓度的升高,黄麻各器官Cd含量和累积量逐渐增大,在浓为100 mg·kg^(-1)Cd处理下,地上部和地下部Cd含量均达到最大值,分别为232.46 mg·kg^(-1)和186.98 mg·kg^(-1)。Cd胁迫下,黄麻地上部和地下部富集系数均大于1,各处理迁移系数在0.85~1.65之间,表明黄麻对Cd有较强的富集和转运能力。Cd浓度为5~10 mg·kg^(-1)时,Cd提取率超过1.9%。因此,黄麻是一种潜在的修复轻、中度土壤Cd污染的植物材料。本研究结果为挖掘新的植物修复材料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麻 镉胁迫 光合色素 气体交换参数 富集特征
下载PDF
湿地退化条件下土壤碳氮磷储量与生态化学计量变化特征 被引量:22
5
作者 叶春 蒲玉琳 +5 位作者 张世熔 王贵胤 王奥博 王丹 贾永霞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81-187,192,共8页
为了研究湿地退化过程中土壤碳氮磷储量与生态化学计量变化,明确碳氮"汇"功能的变化和土壤碳、氮、磷的平衡关系,采用实地采样调查、室内分析与数理统计法,研究了若尔盖自然湿地保护区内未退化湿地沼泽(MA)、沼泽化草甸(MM)... 为了研究湿地退化过程中土壤碳氮磷储量与生态化学计量变化,明确碳氮"汇"功能的变化和土壤碳、氮、磷的平衡关系,采用实地采样调查、室内分析与数理统计法,研究了若尔盖自然湿地保护区内未退化湿地沼泽(MA)、沼泽化草甸(MM)、草甸(ME)3种不同退化程度湿地的典型样地在碳氮磷含量、储量以及生态化学计量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草甸化沼泽土与草甸土全剖面总有机碳、全氮含量较沼泽土分别降低了29.55%,6.52%和67.53%,40.04%,碳氮储量分别降低了67.49%,60.10%和85.14%,54.47%;3种土壤全磷剖面含量大小顺序为MM>ME>MA,其储量高低顺序是ME>MA>MM。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沼泽土的总有机碳、全氮含量明显升高,全磷含量与草甸化沼泽土、草甸土的总有机碳、全氮、全磷含量均呈现降低趋势;3种土壤碳氮磷储量40—100cm土层高于0—40cm土层。沼泽土、草甸化沼泽土、草甸土3种不同类型土壤C/N分别为40.38,31.70,23.26,C/P分别为409.52,247.46,113.07,N/P分别为10.43,7.90,5.02,土壤C/N、C/P、N/P均随湿地退化而减小,较高的C/P与N/P<14揭示氮磷元素均是影响植物生长的限制性因素,且受氮素限制高于磷素。因此,若尔盖湿地退化导致土壤碳氮含量与储量降低,碳氮"汇"功能减弱,尤其是碳"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化湿地 碳氮磷 生态化学计量学 若尔盖
下载PDF
镉铜胁迫下紫苏的生长响应和富集特征研究 被引量:17
6
作者 刘鑫 张世熔 +2 位作者 朱荣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2264-2269,共6页
通过盆栽试验,分析了紫苏(Perilla frutescens(L.)Britt.)在Cd、Cu胁迫下生长响应及其对Cd、Cu的耐性、吸收和累积特征。结果表明,在Cd处理浓度≤60 mg.kg^-1和Cu处理浓度为≤600 mg.kg^-1时,紫苏株高和根长均随处理浓度提高而增加... 通过盆栽试验,分析了紫苏(Perilla frutescens(L.)Britt.)在Cd、Cu胁迫下生长响应及其对Cd、Cu的耐性、吸收和累积特征。结果表明,在Cd处理浓度≤60 mg.kg^-1和Cu处理浓度为≤600 mg.kg^-1时,紫苏株高和根长均随处理浓度提高而增加,此后则随处理浓度增加胁迫作用渐趋明显。植株地上部和根部Cd的最高含量分别是331.51和991.14 mg.kg^-1,Cu的最高含量分别为228.65和2 030.63 mg.kg^-1。植株地上部Cd和Cu的最大富集量分别为66.70和36.52μg.plant^-1。植株Cd、Cu富集系数分别为2.59-15.42和0.14-1.24,迁移系数分别为0.35-1.44和0.07-0.56。因此,该植物可用于Cd、Cu污染土壤的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苏 植物修复
下载PDF
野茼蒿对镉的富集及其镉耐性 被引量:19
7
作者 李云 张世熔 +3 位作者 张少卿 邓良基 李婷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1296-1302,共7页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镉(Cd)浓度(0、30、60、90、120、150、180mg.kg-1)胁迫下野茼蒿(Crassocephalum crepidioides(Benth.)S.Moore)的生长及其对Cd的富集特征。结果表明,随着Cd添加水平的增大,处理组野茼蒿的主根长、株高、叶绿素...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镉(Cd)浓度(0、30、60、90、120、150、180mg.kg-1)胁迫下野茼蒿(Crassocephalum crepidioides(Benth.)S.Moore)的生长及其对Cd的富集特征。结果表明,随着Cd添加水平的增大,处理组野茼蒿的主根长、株高、叶绿素含量、根和地上部生物量均呈降低趋势,且主根长、株高、根和地上部生物量均显著低于对照植株;当Cd添加水平不断提高,处理组野茼蒿根和地上部Cd浓度呈显著增加趋势,而累积总量呈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但仍显著高于对照植株。处理Cd浓度为180mg.kg-1时,野茼蒿地上部Cd浓度最高,为1288.12mg.kg-1;处理Cd浓度为60mg.kg-1时,野茼蒿地上部Cd累积量最高,为每盆4.28mg。当Cd浓度≤90mg.kg-1时,野茼蒿生长正常,未出现Cd中毒症状。野茼蒿地上部Cd富集系数和转移系数分别为3.48~21.71和1.12~2.31。因此,野茼蒿对Cd具有较强的耐受性和转运能力以及其地上部对Cd的累积能力,适合于Cd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茼蒿 耐性 富集
下载PDF
川中典型丘陵区土壤砷和汞空间变异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6
8
作者 张世熔 +3 位作者 李丹阳 李婷 李云 唐美英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1320-1325,共6页
采集耕层(0~20 cm)土样325个,在ArcGIS9.0平台上运用地统计学方法研究川中典型丘陵区土壤中砷和汞含量的空间变异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砷和汞含量分别为(8.57±0.175)mg.kg-1和(0.078±0.067)mg.kg-1,均... 采集耕层(0~20 cm)土样325个,在ArcGIS9.0平台上运用地统计学方法研究川中典型丘陵区土壤中砷和汞含量的空间变异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砷和汞含量分别为(8.57±0.175)mg.kg-1和(0.078±0.067)mg.kg-1,均未超过国家土壤环境质量一级标准。土壤砷含量在空间上整体呈环状分布,以西北部云绣-赵镇一带和中东部黄家乡-三溪-金龙一带呈现出2个高值中心(>10.5 mg.kg-1),并由这两个中心向北部和东南部两侧逐渐降低。汞含量整体也呈环状分布,但局部出现斑点、块状区域,高值中心(>0.090 mg.kg-1)有4处,分别位于赵镇、西沟、白果及淮口附近,汞含量沿中心区向两侧逐渐递减。影响因素分析表明,土壤砷和汞含量总体呈现出灌溉水田最高,疏林地最低的特点。不同土壤质地间砷、汞含量差异显著,砷含量在粘土(10.09±2.93 mg.kg-1)中最高,汞含量在中壤土(0.112±0.120 mg.kg-1)中最高。此外,土壤pH值与砷、汞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而土壤有机质与二者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分析 影响因素
下载PDF
3种环保型淋洗剂对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淋洗效果 被引量:18
9
作者 姚瑶 张世熔 +3 位作者 王怡君 王贵胤 李婷 《环境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2039-2046,共8页
采用振荡淋洗法研究衣康酸(IA)、丙烯酸-2-丙烯酰胺-2-甲基丙磺酸共聚物(AA/AMPS)和衣康酸-丙烯酸共聚物(IA-AA)在不同因素影响下对污染土壤Cd、Pb和Zn的淋洗效率。结果表明:3种淋洗剂对土壤Cd、Pb和Zn的去除率随其浓度增加而快速上升,... 采用振荡淋洗法研究衣康酸(IA)、丙烯酸-2-丙烯酰胺-2-甲基丙磺酸共聚物(AA/AMPS)和衣康酸-丙烯酸共聚物(IA-AA)在不同因素影响下对污染土壤Cd、Pb和Zn的淋洗效率。结果表明:3种淋洗剂对土壤Cd、Pb和Zn的去除率随其浓度增加而快速上升,随pH增加呈迅速下降和先升高后降低2种趋势,随淋洗时间总体呈上升趋势;3种淋洗剂在浓度为0.15 mol·L-1且pH为3时,对Cd和Zn去除率最高(39.34%~65.65%);在相同浓度和pH为5条件下对Pb的去除率最高(22.05%~50.62%)。其中IA-AA对Cd、Pb和Zn的去除率分别可达65.65%、50.62%和44.92%。它们去除的主要重金属组分为酸溶态、可还原态和部分可氧化态,且经IA和IA-AA淋洗的土壤养分损失相对较小。因此,IA-AA是修复Cd、Pb和Zn复合污染土壤有工程应用前景的淋洗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淋洗 重金属 有机酸 环保型淋洗剂 衣康酸-丙烯酸共聚物
原文传递
镉胁迫对豨莶生长及光合作用相关参数的影响 被引量:15
10
作者 董袁媛 +3 位作者 邓玉兰 霍庆霖 张世熔 蒲玉琳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1672-1679,共8页
为进一步揭示超积累植物豨莶(Sigesbeckia orientalis L.)对镉(Cd)的耐受机制,本文通过土壤盆栽试验,研究了豨莶在Cd胁迫下生长及光合作用相关参数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当Cd浓度为10 mg·kg-1时,豨莶生长、光合色素与对照相比无显... 为进一步揭示超积累植物豨莶(Sigesbeckia orientalis L.)对镉(Cd)的耐受机制,本文通过土壤盆栽试验,研究了豨莶在Cd胁迫下生长及光合作用相关参数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当Cd浓度为10 mg·kg-1时,豨莶生长、光合色素与对照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表明豨莶在低浓度Cd处理下具有较强的生长适应性。高浓度Cd胁迫下豨莶能维持较高的叶绿素a/叶绿素b比值,有助于豨莶对Cd的耐受。Cd胁迫使叶片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和气孔限制值(Ls)逐渐降低,但胞间二氧化碳浓度(Ci)随着Cd浓度的升高而逐渐增大,表明豨莶光合速率的下降是由非气孔限制因素引起的。植株叶片最大光化学量子产率(Fv/Fm)、电子传递的量子产率(ΦPSⅡ)、表观光合电子传递速率(ETR)和光化学淬灭系数(q P)随Cd浓度的升高而逐渐降低,而非光化学淬灭系数(NPQ)则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表明豨莶光合机构对Cd胁迫有一定的耐受能力。上述结果表明,豨莶叶绿素a/叶绿素b、Fv/Fm比值以及NPQ数值的变化与豨莶对Cd的光合适应性有关,在Cd耐受中有一定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豨莶 镉胁迫 光合色素 气体交换参数 叶绿素荧光参数
下载PDF
细叶百日草对镉的生长响应及富集特征研究 被引量:12
11
作者 贾永霞 张春梅 +6 位作者 方继宇 李弦 张世熔 蒲玉琳 李婷 李云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1577-1582,共6页
为探讨观赏绿化植物应用于植物修复技术的可行性,以细叶百日草(Zinnia angustifolia(Z.linearis))为试验材料,通过盆栽模拟试验,研究其在不同浓度镉处理下的生长响应和富集特征。结果表明,镉处理浓度≤60 mg·kg-1时对细叶百日草的... 为探讨观赏绿化植物应用于植物修复技术的可行性,以细叶百日草(Zinnia angustifolia(Z.linearis))为试验材料,通过盆栽模拟试验,研究其在不同浓度镉处理下的生长响应和富集特征。结果表明,镉处理浓度≤60 mg·kg-1时对细叶百日草的生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表现为植株生物量的显著增加,当镉处理浓度达到120 mg·kg-1时,植株生物量有所降低,但是与对照无显著差异。细叶百日草各器官中镉含量表现为根>茎>叶>花的分布格局,且随着镉处理浓度的增加均逐渐增加,在镉处理浓度为120 mg·kg-1时达到最大值,分别为462.47、271.86、210.36、116.38 mg·kg-1。植株对镉的富集系数均大于1,地上部对镉的最大富集量每盆为1 342.44μg·pot-1,每株为335.61μg·plant-1。说明细叶百日草对镉有很强的耐性和富集能力,是一种良好的修复镉污染土壤的观赏绿化植物。本文为观赏绿化植物应用于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提供一定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叶百日草 富集特征 植物修复
下载PDF
四种生物质材料水浸提液对锌污染土壤的淋洗效果研究 被引量:11
12
作者 孟龙 张世熔 +2 位作者 王贵胤 姚苹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152-1156,共5页
为了在去除土壤中过量锌的同时达到保障土壤质量安全的目的,通过振荡淋洗实验研究了洋铁酸模、淡竹叶、油菜花和枫杨等4种生物质材料的水浸提液在不同浓度、p H、时间条件下对锌污染土壤的淋洗效果.结果表明,在25℃、200 r·min-1... 为了在去除土壤中过量锌的同时达到保障土壤质量安全的目的,通过振荡淋洗实验研究了洋铁酸模、淡竹叶、油菜花和枫杨等4种生物质材料的水浸提液在不同浓度、p H、时间条件下对锌污染土壤的淋洗效果.结果表明,在25℃、200 r·min-1恒温振荡条件下,4种淋洗剂对锌的淋洗率随着淋洗液浓度的升高呈上升趋势;淋洗率受p H值的影响且随着p H的增加而逐渐降低;而淋洗时间对淋洗率影响较小.当4种淋洗液的浓度为4%、p H为5.0,振荡2 h条件下时达到最佳淋洗率,分别为48.33%、33.69%、49.82%和49.3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材料 水浸提液 土壤淋洗 影响因素
原文传递
马缨丹在镉、铅、锌复合胁迫下的耐性和解毒机制 被引量:11
13
作者 谢倚慧 张明华 +6 位作者 熊瑞 李婷 蒲玉琳 李云 张世熔 贾永霞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1209-1217,共9页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含量镉、铅、锌复合污染条件下马缨丹(Lantana camara)的生物量、相对电导率、重金属含量、亚细胞分布及形态特征,以期明确马缨丹在复合胁迫下的耐性及解毒机制。结果表明:(1)随着重金属复合污染含量升高,马缨...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含量镉、铅、锌复合污染条件下马缨丹(Lantana camara)的生物量、相对电导率、重金属含量、亚细胞分布及形态特征,以期明确马缨丹在复合胁迫下的耐性及解毒机制。结果表明:(1)随着重金属复合污染含量升高,马缨丹生物量先增加后降低,直到T6〔w(Cd)、w(Pb)和w(Zn)分别为60、800和1000 mg·kg^(-1)〕处理,其生长开始明显受到抑制。(2)马缨丹根系和叶片相对电导率随复合污染含量升高而升高,T3〔w(Cd)、w(Pb)和w(Zn)分别为10、200和400 mg·kg^(-1)〕和T4〔w(Cd)、w(Pb)和w(Zn)分别为20、400和600 mg·kg^(-1)〕处理显著高于对照。(3)马缨丹各部位镉含量随污染程度加重,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铅、锌含量则随污染程度加重而不断上升。复合胁迫下,马缨丹根系镉、锌含量均高于地上部,铅含量低于地上部。(4)马缨丹体内镉、铅主要分布于可溶性组分(45.2%~62.5%和44.2%~66.7%),其次为细胞壁(29.7%~44.0%和25.2%~44.1%),可溶性组分(39.2%~52.4%)和细胞壁(39.8%~50.4%)中锌含量则相差不大,3种重金属在细胞器中均分布较少(7.1%~12.2%、6.0%~13.1%和4.8%~11.6%)。(5)3种重金属在马缨丹各器官中均主要以氯化钠提取态和醋酸提取态等毒性较低的形式存在,其分别占总量的50.7%~73.2%、47.9%~58.9%和46.7%~63.2%,而毒性较高的乙醇提取态和去离子水提取态占比较少,分别仅占总量的14.2%~20.8%、14.6%~28.4%和19.6%~32.2%。可见,马缨丹在镉、铅、锌复合胁迫下具有较高的耐性,其主要耐性机制为根系对重金属的固持、细胞壁和可溶性组分的区隔化作用以及改变重金属化学形态,使其主要以低毒形态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缨丹 重金属 复合污染 亚细胞分布 形态特征
下载PDF
秸秆还田下化肥配施对水稻生育期内土壤养分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8
14
作者 张世熔 +3 位作者 丁平天 李婷 万天凤 季晓菲 《江苏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332-334,共3页
分别在秸秆翻耕还田和覆盖还田方式下进行肥料运筹试验,研究水稻4个主要生育期内土壤养分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进入水稻成熟期后,与对照(秸秆不还田)相比,秸秆还田处理的土壤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分别增加14%~20%、53%... 分别在秸秆翻耕还田和覆盖还田方式下进行肥料运筹试验,研究水稻4个主要生育期内土壤养分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进入水稻成熟期后,与对照(秸秆不还田)相比,秸秆还田处理的土壤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分别增加14%~20%、53%~133%、55%~138%、46%~77%;相同施肥水平下,翻耕还田对土壤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的提升比覆盖还田处理更显著;同一还田方式下化肥投入增加对提升土壤速效养分的影响更显著;翻耕还田+化肥3(N-P_2O_5-K_2O=150-80-90 kg/hm^2)处理对提高土壤养分的效果最显著;水稻不同生育期土壤中有机质及速效养分含量的变化趋势具有各自的特点,应根据各养分变化情况在水稻生育期后期适当追施钾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肥力调控 土壤养分 生育期
下载PDF
巨菌草(Pennisetum sinese)在镉胁迫下的耐性和富集特征研究 被引量:8
15
作者 李林鲜 张世熔 +2 位作者 田玉珂 贾永霞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258-263,共6页
通过盆栽试验和池栽试验研究了镉胁迫下巨菌草的生长、生理响应及耐性、吸收和累积特征。结果表明,随镉胁迫质量比增加,巨菌草的株高、根长和生物量总体上均呈指数减少,POD、CAT活性及MDA、SP、As A和GSH含量呈线性、指数、幂函数或二... 通过盆栽试验和池栽试验研究了镉胁迫下巨菌草的生长、生理响应及耐性、吸收和累积特征。结果表明,随镉胁迫质量比增加,巨菌草的株高、根长和生物量总体上均呈指数减少,POD、CAT活性及MDA、SP、As A和GSH含量呈线性、指数、幂函数或二次项变化,地上部和根部的镉质量比和累积量呈线性增加。镉质量比为120 mg/kg时,巨菌草地上部镉质量比和累积量达到最大,分别为46.24 mg/kg和4.06 mg/pot;迁移系数和地上部富集系数分别为0.80~3.00和0.37~3.85。与盆栽试验相比,池栽试验中巨菌草株高、地上部分的生物量显著提高;地上部镉质量比和累积量分别为22.53 mg/kg和7.67 mg/plant,地上部富集系数为0.80,迁移系数为1.14。研究表明,巨菌草在镉胁迫下表现出较强的耐性和富集能力,可以作为一种镉污染土壤的修复植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工程学 镉胁迫 巨菌草 植物修复 富集特征
下载PDF
垂序商陆对Cd胁迫的生长响应和富集特征研究 被引量:8
16
作者 张世熔 +4 位作者 解姗姗 李云 蒲玉琳 李婷 贾永霞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358-1362,共5页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垂序商陆(Phytolacca americana L.)在Cd胁迫下的生长响应和富集特征。试验表明,Cd处理浓度≤50 mg·kg-1时,垂序商陆根系的长度和生物量均随处理浓度升高而增加,随Cd处理浓度增加根系长度和生物量逐渐减小。Cd...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垂序商陆(Phytolacca americana L.)在Cd胁迫下的生长响应和富集特征。试验表明,Cd处理浓度≤50 mg·kg-1时,垂序商陆根系的长度和生物量均随处理浓度升高而增加,随Cd处理浓度增加根系长度和生物量逐渐减小。Cd处理下植株株高和地上部生物量均大于对照,且分别在20、50 mg·kg-1处理下达到最大。垂序商陆根、茎、叶Cd含量都在130 mg·kg-1的处理时达到最高,分别为60.44、37.74和116.93 mg·kg-1。植株根部和地上部Cd的最大累积量分别为86.86和170.91μg.plant-1。Cd富集系数和迁移系数分别为0.42~0.55和0.44~1.54,且都在Cd浓度80 mg·kg-1时达到最大。因此,垂序商陆可用于Cd污染土壤的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垂序商陆 镉胁迫 植物修复 富集特征
下载PDF
沱江中游土壤有效铁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8
17
作者 张世熔 +4 位作者 余妮娜 蒲玉琳 李云 贾永霞 李婷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977-981,共5页
本文采用ArcGIS、地统计学及统计分析方法,研究了沱江中游耕层(0~20 cm)321个土样的土壤有效铁含量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沱江中游土壤有效铁含量平均为(20.71±26.17)mg.kg-1,达到一级,其含量属于丰富。土壤有效... 本文采用ArcGIS、地统计学及统计分析方法,研究了沱江中游耕层(0~20 cm)321个土样的土壤有效铁含量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沱江中游土壤有效铁含量平均为(20.71±26.17)mg.kg-1,达到一级,其含量属于丰富。土壤有效铁含量整体主要呈条带状分布,局部出现斑点、块状区域,高值区分布在西北部的清江镇附近,低值区分布在西南部的五凤镇和东南部的金龙镇附近。影响因素分析表明,土壤有效铁含量与pH呈极显著负相关,与有机质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土地利用方式和土壤质地发生改变时,土壤有效铁含量随之改变,中壤土与灌溉水田中有效铁含量最高,而砂壤土与有林地中最低。随着坡度的升高,土壤有效铁含量呈降低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效铁 空间分析 克里格插值 影响因素
下载PDF
若尔盖高寒沼泽湿地退化过程中土壤有机氮组分的演变特征 被引量:9
18
作者 胡容 叶春 +5 位作者 蒲玉琳 胡嗣佳 张世熔 向双 贾永霞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425-1435,共11页
为明确湿地退化过程中土壤有机氮组分的变化及其生物有效性,采用实地采样调查、室内分析与数理统计法,研究若尔盖自然湿地保护区内相对原生沼泽(RPM)向轻度退化沼泽(LDM)、中度退化沼泽(MDM)、重度退化沼泽(HDM)退化过程中土壤有机氮组... 为明确湿地退化过程中土壤有机氮组分的变化及其生物有效性,采用实地采样调查、室内分析与数理统计法,研究若尔盖自然湿地保护区内相对原生沼泽(RPM)向轻度退化沼泽(LDM)、中度退化沼泽(MDM)、重度退化沼泽(HDM)退化过程中土壤有机氮组分的演变特征及与有效氮的耦合关系。结果表明,当沼泽发生中度、重度退化时,土壤全氮(TN)含量分别降低33.4%~77.8%、69.4%~93.7%(P<0.05),碱解氮(AN)含量分别降低36.8%~80.2%、57.6%~82.2%(P<0.05)。4类湿地土壤的酸解氨态氮、氨基酸态氮、未知态氮含量均按RPM、LDM、MDM、HDM的顺序降低。与RPM相比,HDM土壤酸解氨态氮与未知态氮含量分别降低66.3%~70.8%、62.2%~78.4%(P<0.05),MDM和HDM土壤氨基酸态氮含量分别降低47.2%~68.6%、85.7%~86.7%(P<0.05)。氨基糖态氮含量随着湿地退化先升高后降低。随着湿地退化程度的加剧,氨基糖态氮与酸解氨态氮占全氮的比例上升,而氨基酸态氮的比例下降。酸解氨态氮和未知态氮分别是影响RPM和HDM土壤碱解氮含量的主要有机氮组分,LDM与MDM土壤碱解氮含量却主要受有机氮组分中氨基酸态的控制。若尔盖湿地退化降低了土壤全氮及酸解组分氮含量,减弱了土壤氮“汇”功能,改变了有机氮组分对氮素有效性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若尔盖 湿地退化 酸解组分氮 氮素积累 氮素有效性
下载PDF
基于被动微波遥感和BP神经网络的土壤水分反演研究——以川中丘陵区为例 被引量:7
19
作者 张萍 +2 位作者 精文 黄飞 宁黎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2478-2484,共7页
以川中丘陵区为研究对象,利用2006-2010年的AMSR-E数据和土壤水分观测数据,进行优选输入因子筛选,构建了一个4因子的BP神经网络模型,并对该模型的模拟精度进行了分析与验证。结果表明:基于AMSR-E数据所构建的BP神经网络土壤水分反演模... 以川中丘陵区为研究对象,利用2006-2010年的AMSR-E数据和土壤水分观测数据,进行优选输入因子筛选,构建了一个4因子的BP神经网络模型,并对该模型的模拟精度进行了分析与验证。结果表明:基于AMSR-E数据所构建的BP神经网络土壤水分反演模型的模拟值(r=0.4968**)较单独的AMSR-E土壤水分产品(r=-0.0115**)与实测值的相关性更高。反演结果验证表明BP神经网络模型更能反映实际情况,用其进行川中丘陵区的土壤水分反演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被动微波遥感 BP神经网络 土壤水分反演 川中丘陵区
下载PDF
基于多元分析的岷江下游土壤有机碳密度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7
20
作者 赖晶晶 张世熔 +4 位作者 刘艳婷 李婷 姚苹 蒲玉琳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59-166,共8页
采用传统统计、灰色关联度、逐步回归和通径分析相结合的多元分析方法对岷江下游1 138个样点的表层(0~20 cm)土壤有机碳密度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该区表层土壤有机碳密度在0.89~6.49 kg/m2之间,均值为3.24 kg/m2。其在空... 采用传统统计、灰色关联度、逐步回归和通径分析相结合的多元分析方法对岷江下游1 138个样点的表层(0~20 cm)土壤有机碳密度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该区表层土壤有机碳密度在0.89~6.49 kg/m2之间,均值为3.24 kg/m2。其在空间上呈不规则的斑块状分布,具中等空间相关性,表现出中部浅丘区高而西北和东部高丘区低的分布趋势。土地利用类型、土壤酸碱度(p H)、成土母质、地貌类型、坡度和土壤质地均是影响土壤有机碳密度的主要因素。其中,土地利用类型、p H、地貌类型、坡度和土壤质地与有机碳密度呈极显著相关。灰色关联度的分析表明与土壤有机碳密度关联最为密切的是地貌类型,其次是p H和成土母质,逐步回归和通径分析的结果均表明地貌类型是最主要因素,成土母质和p H次之。综合比较以上方法,得出地貌类型、成土母质和p H为影响岷江下游研究区表层土壤有机碳密度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碳密度 影响因素 灰色关联度 逐步回归 通径分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