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5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长期施肥条件下潮土不同组分有机质的动态研究 被引量:65
1
作者 蔡祖聪 钦绳武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875-878,共4页
采用相对密度分组法对潮土有机质进行分组分析,研究长期施肥条件下不同施肥处理的土壤有机质、轻组有机质和重组有机质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在现有的施肥条件下,不施肥处理的土壤有机质、轻组有机质和重组有机质含量基本保持不变,而NPK... 采用相对密度分组法对潮土有机质进行分组分析,研究长期施肥条件下不同施肥处理的土壤有机质、轻组有机质和重组有机质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在现有的施肥条件下,不施肥处理的土壤有机质、轻组有机质和重组有机质含量基本保持不变,而NPK(化肥)和有机肥处理的土壤有机质、轻组有机质和重组有机质含量均随施肥年限呈增加趋势,但前者年际间波动较大,增加幅度也远不如后者.回归分析发现,NPK处理的土壤有机质、轻组有机质和重组有机质均与施肥年限呈线性相关,而有机肥处理的土壤有机质、轻组有机质和重组有机质则随施肥年限呈对数函数变化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施肥 有机质 密度分组 潮土
下载PDF
南方红壤丘陵区马尾松林下水土流失现状、成因及防治 被引量:74
2
作者 何圣嘉 谢锦升 +3 位作者 杨智杰 李德成 杨玉盛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2011年第6期65-70,共6页
马尾松林下水土流失已经成为南方红壤丘陵区水土流失治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在分析南方红壤丘陵区马尾松林下水土流失现状及特点的基础上,从马尾松林下植被状况、人为干扰、地形、降雨侵蚀力、土壤性状等方面综合探讨了马尾松林下水... 马尾松林下水土流失已经成为南方红壤丘陵区水土流失治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在分析南方红壤丘陵区马尾松林下水土流失现状及特点的基础上,从马尾松林下植被状况、人为干扰、地形、降雨侵蚀力、土壤性状等方面综合探讨了马尾松林下水土流失的成因。认为:林下植被匮乏是造成马尾松林下水土流失最主要和最直接的原因;掠夺性人为干扰是造成马尾松林下水土流失的根本原因;破碎的地形、较高的降雨侵蚀力和土壤可蚀性则为林下水土流失的发生提供了有利条件。同时总结了诸如微地形改造、林下补植、封禁保护等马尾松林下水土流失治理的成功经验,以期为今后马尾松林下水土流失治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尾松 水土流失 林下植被 南方红壤丘陵区
下载PDF
土壤黑碳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3
3
作者 邱敬 高人 +3 位作者 杨玉盛 马红亮 李又芳 《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 2009年第1期88-94,共7页
本文对土壤黑碳(B lack Carbon)的形成与降解?测定方法?影响因素及其在土壤中的作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评述,并提出未来应重点加强的几个研究方向:1)黑碳测定的标准物质和标准方法的研究;2)火烧历史和频率对黑碳的影响研究;3)黑碳降... 本文对土壤黑碳(B lack Carbon)的形成与降解?测定方法?影响因素及其在土壤中的作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评述,并提出未来应重点加强的几个研究方向:1)黑碳测定的标准物质和标准方法的研究;2)火烧历史和频率对黑碳的影响研究;3)黑碳降解机理方面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黑碳 测定方法 影响因素
下载PDF
不同施肥措施对潮土有机碳平衡及固碳潜力的影响 被引量:33
4
作者 蔡祖聪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745-749,共5页
以中国科学院封丘农业生态实验站的长期定位施肥试验为研究平台,研究不同施肥措施对潮土有机C含量的影响,并利用Jenny模型对不同施肥措施下的潮土有机C动态进行模拟。结果表明,施肥措施明显改变了潮土有机C含量,并且有机肥处理的作用效... 以中国科学院封丘农业生态实验站的长期定位施肥试验为研究平台,研究不同施肥措施对潮土有机C含量的影响,并利用Jenny模型对不同施肥措施下的潮土有机C动态进行模拟。结果表明,施肥措施明显改变了潮土有机C含量,并且有机肥处理的作用效果要明显优于化肥处理。不同施肥措施不仅改变了潮土有机C的平衡水平,也影响了有机C的分解速率,NPK、1/2OM和OM施肥处理的有机C平衡值分别为7.19、7.75和9.37g/kg,而分解速率分别为0.038、0.113和0.1451/a。在目前施肥模式不变的情况下,与试验初相比,达到平衡时CK处理的潮土将会损失C1478kg/hm2,而NPK、1/2OM和OM处理的潮土则会分别增加C7376、7790和12066kg/hm2。因此,可以认为施肥处理促进了潮土的C固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肥 潮土 有机碳平衡 固碳潜力
下载PDF
皆伐火烧对杉木人工林土壤有机碳和黑碳的影响 被引量:29
5
作者 杨玉盛 +4 位作者 高人 陈光水 谢锦升 钱伟 赵月彩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352-355,共4页
关键词 皆伐火烧 杉木人工林 土壤有机碳 黑碳
下载PDF
利用δ^(13)C方法研究添加玉米秸秆下红壤总有机碳和重组有机碳的分解速率 被引量:26
6
作者 蔡祖聪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022-1027,共6页
土壤有机碳分解速率是研究土壤碳动态变化的基础。本文利用13C自然丰度方法和同位素质谱分析技术,通过室内培育实验研究了红壤总有机碳和重组有机碳的分解速率,培养时间为180 d,培养温度为30℃。结果表明:在5%和10%秸秆用量下,红壤总有... 土壤有机碳分解速率是研究土壤碳动态变化的基础。本文利用13C自然丰度方法和同位素质谱分析技术,通过室内培育实验研究了红壤总有机碳和重组有机碳的分解速率,培养时间为180 d,培养温度为30℃。结果表明:在5%和10%秸秆用量下,红壤总有机碳的分解速率常数为8.2×10-4d-1~22.0×10-4d-1,而重组有机碳的分解速率常数为4.0×10-4d-1~15.6×10-4d-1。施用玉米秸秆明显地促进了红壤原有的总有机碳和重组有机碳的分解,施用量越多,原有机碳分解的越快,表明土壤中原有机碳的分解速率与进入到土壤中的新鲜有机碳量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Δ^13C 红壤 有机碳 分解速率
下载PDF
植物富集^(13)C标记技术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29
7
作者 杨玉盛 +2 位作者 高人 马红亮 卢茜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790-793,共4页
稳定同位素13C技术已被广泛用于研究土壤有机碳的周转。13C技术可分为自然标记和人工标记两种。13C自然标记方法研究土壤碳周转一般用于田间原位试验,要求有C3和C4植物的更替,且要有准确的更替时间。
关键词 13C 脉冲标记 水稻
下载PDF
黑碳添加对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影响 被引量:24
8
作者 刘燕萍 高人 +3 位作者 杨玉盛 马红亮 薛丽佳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763-768,共6页
通过室内培养试验,向土壤中分别添加不同温度制备的黑碳,热解温度分别为350℃(T350)、600℃(T600)和850℃(T850),研究了黑碳添加对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温度条件制备的黑碳在15℃和25℃培养条件下,土壤CO2释放速率总的... 通过室内培养试验,向土壤中分别添加不同温度制备的黑碳,热解温度分别为350℃(T350)、600℃(T600)和850℃(T850),研究了黑碳添加对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温度条件制备的黑碳在15℃和25℃培养条件下,土壤CO2释放速率总的趋势是前期分解速率快,后期缓慢。在整个培养过程中(112天),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土壤CO2释放速率下降趋势逐渐降低,CO2释放速率相对值的大小随着培养温度的的升高而增大。在不同温度培养条件下,添加黑碳后土壤CO2-C累计量均是T350>T600>T850,T350土壤CO2-C累计量最高分别为415.26 mg/kg和733.82 mg/kg。添加不同黑碳后,土壤有机碳矿化增加率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表明不同温度制备的黑碳对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影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碳 土壤有机碳 矿化
下载PDF
模拟氮沉降对中亚热带森林土壤中可溶性氮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20
9
作者 闫聪微 马红亮 +2 位作者 高人 陈仕东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678-684,共7页
通过野外模拟试验,研究CK〔对照,0 kg(hm2.a)〕、LN〔低氮,30 kg(hm2.a)〕和HN〔高氮,100 kg(hm2.a)〕处理3个氮沉降水平对亚热带针叶(杉木)和阔叶(浙江桂、罗桴栲)森林土壤中可溶性氮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后3 d,土壤中的w(SI... 通过野外模拟试验,研究CK〔对照,0 kg(hm2.a)〕、LN〔低氮,30 kg(hm2.a)〕和HN〔高氮,100 kg(hm2.a)〕处理3个氮沉降水平对亚热带针叶(杉木)和阔叶(浙江桂、罗桴栲)森林土壤中可溶性氮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后3 d,土壤中的w(SIN)(可溶性无机氮含量)在CK和LN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仅发现HN处理与LN及CK处理之间的差异显著.施氮后3个月,各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与施氮后3 d相比,土壤中的w(NH4+-N)在CK处理显著增加了42%~68%(P<0.05),而HN处理则显著降低了45%~58%(P<0.05);土壤中的w(NO3--N)平均降低了24%~88%,其中HN处理降幅最大也最显著;杉木林土壤降幅最大.施氮后3 d,随着施氮水平的提高土壤尤其是杉木林土壤中的w(SON)(可溶性有机氮含量)增加,其占w(TSN)(可溶性总氮含量)的比例降低.然而3个月后,施氮影响趋缓甚至相反;与施氮后3 d比较,HN处理下w(SON)降低,而其占w(TSN)的比例却有所升高,表明SON损失仍低于SIN.阔叶天然林土壤中的w(SON)显著高于杉木人工林,表明凋落物性质差异造成的影响与w(SON)变化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沉降 森林土壤 针阔叶林 无机氮 可溶性有机氮
下载PDF
不同类型土壤有机碳分解速率的比较 被引量:17
10
作者 蔡祖聪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2251-2255,共5页
通过室内培育实验研究了黑土、潮土和红壤有机碳的分解速率.结果表明:不同类型土壤有机碳的分解速率常数存在显著差异(P<0.05),黑土、潮土和红壤有机碳的分解速率常数分别为2.2×10-4.d-1、6.0×10-4.d-1和3.4×10-4.d-1... 通过室内培育实验研究了黑土、潮土和红壤有机碳的分解速率.结果表明:不同类型土壤有机碳的分解速率常数存在显著差异(P<0.05),黑土、潮土和红壤有机碳的分解速率常数分别为2.2×10-4.d-1、6.0×10-4.d-1和3.4×10-4.d-1.回归分析发现,土壤pH与有机碳分解速率常数呈极显著相关关系,pH<5.5或>8.0时,分解速率常数均大幅提高.土壤中粘粒+粉粒含量与3种类型土壤有机碳的分解速率常数呈极显著负相关,表明粘粒+粉粒含量是3类土壤有机碳分解速率存在差异的主导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培育实验 土壤类型 有机碳 分解速率
下载PDF
模拟氮沉降对森林土壤速效磷和速效钾的影响 被引量:14
11
作者 裴广廷 马红亮 +2 位作者 高人 陈仕东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6-20,87,共6页
通过野外氮沉降模拟试验,研究了氮沉降对亚热带森林(罗浮栲、杉木和浙江桂)土壤速效磷和速效钾的影响,试验处理设置为对照[CK,0 kg/(hm2.a)]、低氮[LN,(30 kg/(hm2.a)]和高氮[HN,100 kg/(hm2.a)]。结果表明,长期氮沉降作用下,罗浮栲和... 通过野外氮沉降模拟试验,研究了氮沉降对亚热带森林(罗浮栲、杉木和浙江桂)土壤速效磷和速效钾的影响,试验处理设置为对照[CK,0 kg/(hm2.a)]、低氮[LN,(30 kg/(hm2.a)]和高氮[HN,100 kg/(hm2.a)]。结果表明,长期氮沉降作用下,罗浮栲和杉木土壤速效磷的含量和速效磷/速效钾值皆随氮沉降水平提高而增加,而浙江桂土壤速效磷和速效磷/速效钾值则随氮沉降水平提高而减小;氮沉降对土壤速效钾有淋失作用(LN>HN),但影响不显著,各处理之间的速效钾含量差异小;不同森林土壤之间的速效磷或速效钾含量差异较大;保留凋落物与去除凋落物处理之间的试验结果呈显著正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沉降 森林土壤 速效钾 速效磷
下载PDF
武夷山土壤有机碳和黑碳的分配规律研究 被引量:13
12
作者 薛丽佳 高人 +3 位作者 杨玉盛 马红亮 刘燕萍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99-403,共5页
土壤是陆地生态系统最大的碳库,其贮存的有机碳占整个陆地生态系统碳库的2/3,约为植物碳库的3倍或大气碳库的2倍,是全球碳循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土壤有机碳库及其变化,对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影响巨大,从而以温室效应影响全球气候变... 土壤是陆地生态系统最大的碳库,其贮存的有机碳占整个陆地生态系统碳库的2/3,约为植物碳库的3倍或大气碳库的2倍,是全球碳循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土壤有机碳库及其变化,对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影响巨大,从而以温室效应影响全球气候变化。土壤有机碳不仅对全球气候变化有着重要的影响,也为植被的生长和繁殖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碳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夷山 土壤有机碳 黑碳
下载PDF
杉木人工林和水稻田土壤呼吸Q_(10)值的影响因素初探 被引量:11
13
作者 高人 唐英平 +4 位作者 杨玉盛 陈光水 李又芳 邱敬 《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 2007年第4期9-14,共6页
通过实验室自然变温实验,利用LI-8100研究温度和培养时间对2种土地利用方式(杉木人工林和水稻田)的土壤呼吸温度敏感性的影响,培养时间为180 d.结果表明,指数模型较好地拟合了土壤呼吸速率与5 cm处土壤温度的关系,并且低温时段优于高温... 通过实验室自然变温实验,利用LI-8100研究温度和培养时间对2种土地利用方式(杉木人工林和水稻田)的土壤呼吸温度敏感性的影响,培养时间为180 d.结果表明,指数模型较好地拟合了土壤呼吸速率与5 cm处土壤温度的关系,并且低温时段优于高温时段的拟合效果.土壤呼吸Q10值随5 cm处土壤温度的升高呈降低趋势,杉木人工林地土壤Q10值由3.18下降到1.40,而水稻田土壤Q10值则由2.97下降到1.51,且二者差异不显著(P>0.05),说明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呼吸温度敏感性影响不大.回归分析表明,林地和水田的Q10值与培养时间均呈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表明除温度外,Q10值的变化还与培养时间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呼吸 Q10值 杉木人工林 水稻田 LI-8100
下载PDF
林下凋落物去除与施氮对针叶林和阔叶林土壤氮的影响 被引量:11
14
作者 马红亮 闫聪微 +3 位作者 高人 杨玉盛 陈仕东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1316-1324,共9页
通过野外模拟试验,选择中亚热带针叶林(杉木林)和阔叶林(浙江桂林和罗浮栲林)森林生态系统,设3个施氮水平CK(对照)、低氮〔30 kg(hm2·a)〕和高氮〔100 kg(hm2·a)〕及2个凋落物处理,研究施氮对土壤主要形态氮质量分数的影... 通过野外模拟试验,选择中亚热带针叶林(杉木林)和阔叶林(浙江桂林和罗浮栲林)森林生态系统,设3个施氮水平CK(对照)、低氮〔30 kg(hm2·a)〕和高氮〔100 kg(hm2·a)〕及2个凋落物处理,研究施氮对土壤主要形态氮质量分数的影响、动态变化及凋落物在其中的作用.结果表明:与CK相比,高氮处理可瞬时(3 d)提高森林土壤氮质量分数,但施氮后持续效应的影响降低.与保留凋落物相比,去除凋落物在施氮的持续效应中,可降低阔叶林土壤w(铵态氮)18.2%,而杉木林土壤的氮质量分数则略有升高.去除凋落物下施氮的持续和瞬时效应可增加各种林下土壤的w(硝态氮),其中浙江桂林土壤w(硝态氮)分别增加58.9%和38.2%,罗浮栲林土壤分别增加7.0%和30.0%,杉木林土壤分别增加-17.1%和9.0%.可见凋落物在施氮连续事件中存在复杂的短期和长期相互影响.阔叶林土壤w(SON)(SON为可溶性有机氮)较高,并且其微生物w(SON)及其占微生物w(TN)的比例高于杉木林土壤,而杉木林土壤微生物w(铵态氮)及其占微生物w(TN)的比例高于阔叶林土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沉降 亚热带森林土壤 凋落物 无机氮 可溶性有机氮 微生物氮
下载PDF
施用铵态氮对森林土壤硝态氮和铵态氮的影响 被引量:11
15
作者 马红亮 王杰 +2 位作者 高人 孙杰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910-916,共7页
对取自武夷山的红壤、黄壤、黄壤性草甸土分别在对照(CK,N0mg/kg)、低氮(LN,N50mg/kg)、高氮(HN,N100mg/kg)3种氮(N)水平处理下开展培养实验,研究施加NH4^+-N对森林土壤N转化的短期影响。结果表明,添加NH4^+-N可显著... 对取自武夷山的红壤、黄壤、黄壤性草甸土分别在对照(CK,N0mg/kg)、低氮(LN,N50mg/kg)、高氮(HN,N100mg/kg)3种氮(N)水平处理下开展培养实验,研究施加NH4^+-N对森林土壤N转化的短期影响。结果表明,添加NH4^+-N可显著(p〈0.05)降低土壤NO3^--N含量4.5%~25.7%,但LN与HN处理差异不显著,NO3^--N降低可能与NO3^--N反硝化和异氧还原有关;然而,黄壤性草甸土NO3^--N没有降低。与培养前比较,在第56天红壤NO3^--N含量显著增加5倍左右;桐木关黄壤增加40%左右,而黄冈山25km黄壤仅在CK处理下增加16%,但是黄壤性草甸士显著降低:结果显示LN与FIN处理土壤NO3^--N含量变化幅度小于CK。与CK相比,LN和HN处理红壤NH4^+-N分别显著(p〈0.05)升高24.1%~96.5%和68.7%-114.1%,且随培养进行没有累积,可能与微生物固N有关;桐木关NH4^+-N分别升高17.6%~39.6%和37.6%~95.8%(p〈0.05),LN处理黄冈山25km黄壤NH4^+-N只有第7天升高17.8%(p〈0.05),HN处理第7、14、28、42天显著升高17.5%。48.6%(p〈0.05)。LN处理黄壤性草甸土的NH4^+-N在前3周显著降低11.6%~28.5%(p〈0.01);HN处理在第7天和14天分别降低10.8%(p〈0.01)和7.5%,但是在第28—56天显著增加17.6%-20.4%(p=0.002)。随着培养进行,CK处理红壤NH4^+-N逐渐降低,桐木关黄壤、黄冈山25km黄壤和黄壤性草甸土升高:LN和HN处理黄壤和黄壤性草甸土NH4^+-N逐渐升高。可见,不同海拔土壤类型对NH4^+-N添加响应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沉降 森林土壤 硝态氮 铵态氮 氮素转化
下载PDF
黑碳在杉木人工林土壤不同组分中的分配规律研究 被引量:10
16
作者 杨玉盛 +4 位作者 高人 郭剑芬 马红亮 邱敬 李又芳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625-629,共5页
黑碳(BC)是土壤惰性C库的重要组分,在土壤C循环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利用相对密度分组方法研究BC在杉木人工林土壤不同组分中的分配规律。结果表明:杉木人工林土壤轻组分中黑碳(LFBC)含量为0.05~0.64g/kg,而重组分中黑碳(HFBC)含量为0... 黑碳(BC)是土壤惰性C库的重要组分,在土壤C循环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利用相对密度分组方法研究BC在杉木人工林土壤不同组分中的分配规律。结果表明:杉木人工林土壤轻组分中黑碳(LFBC)含量为0.05~0.64g/kg,而重组分中黑碳(HFBC)含量为0.23~1.09g/kg。LFBC/BC的比例为12.9%~37.5%,HFBC/BC的比例为62.5%~87.1%,表明BC主要存在重组分中。但是,LFBC含量占轻组有机碳(LFOC)含量的比例(LFBC/LFOC)为4.0%~27.9%,而HFBC含量占重组有机碳(HFOC)含量的比例(HFBC/HFOC)仅为6.5%~8.9%,前者比例大多高于后者,说明轻组分中不仅存在BC,而且BC占该组分C库的比例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对密度分组 黑碳 杉木人工林 轻组 重组
下载PDF
不同热解温度对生物质炭化学性质的影响 被引量:10
17
作者 张鹏 +2 位作者 雷海迪 马红亮 高人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496-1500,共5页
本实验以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和木荷(Schima superba)的凋落物为研究材料,选择不同热解温度(250、350、450、550、650和750℃)分别制备生物质炭,研究不同热解温度以及不同材料对生物质炭化学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生物... 本实验以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和木荷(Schima superba)的凋落物为研究材料,选择不同热解温度(250、350、450、550、650和750℃)分别制备生物质炭,研究不同热解温度以及不同材料对生物质炭化学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生物质炭的含碳量、C/N比和灰分随热解温度的升高而呈增加趋势,但可溶性碳含量和挥发性物质则随温度的升高而呈现下降的变化。2种材料制备的生物质炭的pH值介于5.96~11.93之间。回归分析发现,2种类型生物质炭,挥发性物质与热解温度呈现了极显著的线性关系(p〈0.01)。统计分析表明,在相同温度条件下,由杉木和木荷凋落物制备的生物质炭,其灰分、含碳量以及挥发性物质,差异并不显著;但含氮量、C/N比和可溶性碳含量,差异则达到了显著水平(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炭 热解温度 化学性质 黑碳
下载PDF
不同热解温度对生物质炭8种元素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9
18
作者 孙小飞 陈智伟 +3 位作者 李宇轩 马红亮 高人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55-61,74,共8页
以水稻秸秆为原材料,研究不同热解温度(350,450,550,650,750℃)对生物质炭的产率、pH值和8种元素含量以及挥发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热解温度由350℃上升至750℃时,生物质炭pH值介于9. 54~10. 90之间,并呈现先升高再下降的趋势;产率由... 以水稻秸秆为原材料,研究不同热解温度(350,450,550,650,750℃)对生物质炭的产率、pH值和8种元素含量以及挥发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热解温度由350℃上升至750℃时,生物质炭pH值介于9. 54~10. 90之间,并呈现先升高再下降的趋势;产率由43. 7%下降至31. 2%;全碳(TC)和全氮(TN)的含量分别从433. 72 g·kg-1和12. 53 g·kg-1下降至355. 37 g·kg-1和4. 34 g·kg-1,而全磷(TP)、全钾(TK)、铜(Cu2+)和钼(Mo2+)的含量则表现为升高,锌(Zn2+)和锰(Mn2+)含量与pH值变化趋势相近.在热解过程中TC和TN挥发最多,而TK和Cu2+则表现为富集.回归分析发现,热解温度与生物质炭pH、产率和元素含量(Zn2+除外)均呈极显著线性关系(P <0. 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炭 水稻秸秆 热解温度 元素含量
下载PDF
杉木凋落物及其生物质炭对土壤原有有机碳矿化的影响 被引量:8
19
作者 卢晓蓉 +3 位作者 冯竞仙 马红亮 高人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943-953,共11页
利用^(13)C同位素技术和培养实验,研究不同添加量(0、10、20、30、40、50 g·kg^(-1))杉木凋落物和生物质炭(Biochar,BC,350℃热解)对土壤原有有机碳(原SOC)矿化及外源碳自身分解的影响。实验进行28 d,培养温度为25℃,水分保持为60... 利用^(13)C同位素技术和培养实验,研究不同添加量(0、10、20、30、40、50 g·kg^(-1))杉木凋落物和生物质炭(Biochar,BC,350℃热解)对土壤原有有机碳(原SOC)矿化及外源碳自身分解的影响。实验进行28 d,培养温度为25℃,水分保持为60%土壤持水量(Water holding capacity,WHC)。结果表明:凋落物及BC添加显著提高了土壤总CO_2累积排放量(P<0.05),且凋落物的影响更为明显;来源于外源碳及原SOC的CO_2累积排放量均随添加量的增加而增加。培养结束时,凋落物碳(LR-C)分解率为5.71%~13.68%,生物质炭碳(BC-C)分解率仅0.34%~0.50%,凋落物和BC处理下原SOC分解率分别为对照土壤的6.42倍~13.58倍与2.06倍~3.94倍。回归分析发现,2种外源碳处理下原SOC分解率与添加量均呈极显著的线性关系(P<0.01);LR-C分解率亦随添加量的增加而增加;但BC-C分解率则与添加量呈显著的开口向上的抛物线关系(P<0.05),并在10 g·kg^(-1)添加量时达到最大。相关分析表明,短期内BC分解受微生物活动的影响较小,在土壤中更加稳定。因此,将凋落物制备为BC后施入更有利于杉木人工林土壤有机碳固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凋落物 生物质炭 原有有机碳 分解率 人工林
下载PDF
凋落物去除和氮添加对亚热带阔叶林土壤不同组分碳、氮的影响 被引量:8
20
作者 吴越 马红亮 +3 位作者 高人 王梦思 杨柳明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2923-2932,共10页
人类活动显著增加了氮沉降,对森林生态系统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凋落物在其分解过程中输入的大量有机碳、氮也会影响土壤碳氮的形成、稳定及转化.本研究选择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对样地进行8年氮添加[对照(0)、低氮(75 kg·hm-2·... 人类活动显著增加了氮沉降,对森林生态系统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凋落物在其分解过程中输入的大量有机碳、氮也会影响土壤碳氮的形成、稳定及转化.本研究选择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对样地进行8年氮添加[对照(0)、低氮(75 kg·hm-2·a-1)、高氮(150 kg·hm-2·a-1)]和控制凋落物处理(保留凋落物、去除凋落物),之后采集土壤样品,通过K2SO4、Na2B4O7、Na4P2O7、NaOH、H2SO4、Na2S2O4、HF等化学试剂逐级浸提土壤,测定各浸提液和残渣中的碳、氮含量,研究凋落物及氮添加对土壤矿物结合态碳、氮的影响.结果表明:整体上,胡敏素(humin,H)组分的土壤碳、氮含量均为最高,分别占土壤全量的33.5%和33.3%.Na2B4O7溶液提取的土壤可溶性碳、氮含量最高,其次是NaOH和Na4P2O7溶液,3种试剂提取的土壤可溶性总碳、可溶性总氮以及可溶性有机氮分别占提取总量的46.2%、47.9%和76.5%.与对照相比,氮添加增加了Na2S2O4和H组分碳、氮含量;与保留凋落物比较,去除凋落物降低了Na2B4O7、H2SO4、Na2S2O4和H组分的碳含量,以及NaOH、HF和H组分的氮含量.保留凋落物和氮添加显著增加了K2SO4组分氮含量.可见,保留凋落物和外源氮通过影响化学稳定性不同的土壤组分的碳氮变化来改变土壤碳氮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分级 森林土壤 氮沉降 凋落物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