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24篇文章
< 1 2 11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农村聚居演变的驱动机制及态势分析 被引量:177
1
作者 国华 贺艳华 +2 位作者 唐承丽 于涛 肖国珍 《地理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515-524,共10页
在深入分析了自然环境约束、基础设施建设、地域文化传承与融合、城镇化与产业经济转型、土地使用变革与创新、农户行为模式转化、宏观政策环境及其他因素对农村聚居演变影响的基础上,基于各影响因素对农村聚居演变作用方式与程度的不同... 在深入分析了自然环境约束、基础设施建设、地域文化传承与融合、城镇化与产业经济转型、土地使用变革与创新、农户行为模式转化、宏观政策环境及其他因素对农村聚居演变影响的基础上,基于各影响因素对农村聚居演变作用方式与程度的不同,将这些因素划分为基础因子、新型因子与突变因子3类。各类因子对农村聚居的作用侧重点有所不同,基础因子的驱动作用主要集中在传统农村聚居特征的延续,新型因子的驱动作用主要是促进农村聚居的转型,而突变因子的驱动作用则可能带来农村聚居的突变,三者共同构成了农村聚居演变的"三轮"驱动机制。3种驱动因素的作用形成了3条典型驱动路径,即基础因子作用下低速平稳的传统路径、新型因子作用下快速发展新型路径、突变因子作用下的突变性偶然路径。农村聚居演变的一般过程可以划分为初期阶段、过渡阶段、发展阶段、成熟阶段等4个阶段,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农村聚落体系、聚居规模、聚居形态、聚居功能、聚居文化、聚居环境等均呈现出不同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聚居 演变态势 演变阶段 驱动机制 中国
原文传递
基于生活质量导向的乡村聚落空间优化研究 被引量:153
2
作者 唐承丽 贺艳华 +2 位作者 国华 曾山山 肖路遥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459-1472,共14页
引入"生活质量理论",基于乡村聚落空间与生活质量的双向循环互动机理,从乡村聚落空间功能整合、空间结构优化、空间尺度调控等三个方面研究乡村聚落空间优化问题,试图构建有效提高生活质量的乡村聚落空间优化框架与模式。研... 引入"生活质量理论",基于乡村聚落空间与生活质量的双向循环互动机理,从乡村聚落空间功能整合、空间结构优化、空间尺度调控等三个方面研究乡村聚落空间优化问题,试图构建有效提高生活质量的乡村聚落空间优化框架与模式。研究认为:1聚落是生活质量的空间载体,生活质量是聚落的本质内容,乡村聚落与生活质量相互促进、相互影响,构建科学合理的乡村聚落空间是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的重要前提。2乡村聚落空间功能类型可以划分为生计维持型功能、产业发展型功能与品质提升型功能,生活质量导向的乡村聚落空间功能优化,重点在于提升生计维持型功能,整合产业发展型功能,植入品质提升型功能。3乡村聚落空间结构优化的重点有两个方面,一是要促进居住空间、农业空间、工业空间有机集聚,社会交往空间、休闲空间、服务空间有机疏散,生活空间、生产空间、生态空间有机均衡,以实现聚落内部空间类型比例合理化与组合最优化;二是要通过聚居区位转换与聚落职能调整,移拆部分衰落村落,保留部分一般村落,扩大部分重点村落,新建部分新型村落,形成"综合村—特色村"的功能结构等级,构建以乡村公路为链接的聚落体系空间组织模式。4 RROD模式是基于生活质量导向的乡村聚落空间优化的理想模式,该模式的构建要合理确定聚落单体的规模尺度与聚落之间的距离尺度,引导形成结构合理、设施配套、功能完备、分布有序的RROD和RROD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聚落 生活质量 空间优化 RROD模式
原文传递
长沙城市土地扩张特征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116
3
作者 国华 贺艳华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1171-1180,共10页
以不同时期长沙市城区土地利用现状图为基础,通过对城市用地结构比例、扩张强度指数、人口弹性指数、经济弹性指数、紧凑度变化指数等指标的具体研究,从时间序列、空间形态、结构演变等方面对长沙市城市土地扩张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并... 以不同时期长沙市城区土地利用现状图为基础,通过对城市用地结构比例、扩张强度指数、人口弹性指数、经济弹性指数、紧凑度变化指数等指标的具体研究,从时间序列、空间形态、结构演变等方面对长沙市城市土地扩张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并结合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情况从自然地理环境、人口与经济发展、交通设施建设、规划与区域发展战略引导、体制与制度创新等方面探讨了城市土地扩张的作用机制。研究表明:从1949年到2004年,长沙市城市土地扩张速度和强度逐步上升,整体上呈现出非理性向理性发展的趋势,扩张形态也经历了一个由单一的外部空间扩展向外部空间扩展与内部填充相结合转变,由以圈层状、轴线状为主的连续扩展形态向以斑块状与组团状为主的非连续扩展形态转变的过程,总体而言,长沙市城市土地扩张是一个具有阶段性、多样性和复杂性的过程。无论是哪个阶段,城市土地的扩张均受到多重力量的影响,某一时期的城市土地扩张是多重速度、多重模式以及多重形态的有机叠合体,由于力与力之间的均衡与偏向性差异而导致了不同时期城市土地扩张主导特征的凸现,最后在各阶段性合力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现有城市土地边界和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沙 城市土地扩张 影响因素 动力机制
下载PDF
体外预应力结构技术及应用综述 被引量:97
4
作者 孙宝俊 国华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109-113,共5页
阐述了体外预应力结构的概念与体系、发展状况 ;系统地论述了体外预应力结构的力学特征、耐久性、转向块设计、结构加固等 。
关键词 体外预应力结构技术 预应力混凝土 桥梁 房屋结构
下载PDF
黑木耳多糖降血脂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95
5
作者 国华 于国萍 《现代食品科技》 EI CAS 2005年第1期46-48,共3页
本试验研究了黑木耳多糖的降血脂作用。采用不同浓度黑木耳多糖对高脂模型小鼠进行试验,研究黑木耳多糖对高脂模型小鼠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LDL-C)的影响。结果表明,黑木耳多糖组小鼠的血清... 本试验研究了黑木耳多糖的降血脂作用。采用不同浓度黑木耳多糖对高脂模型小鼠进行试验,研究黑木耳多糖对高脂模型小鼠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LDL-C)的影响。结果表明,黑木耳多糖组小鼠的血清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和低密度脂蛋白(LDL-C)均不同程度低于高脂模型组,而高密度脂蛋白(HDL-C)却极其显著高于高脂模型组,提示黑木耳多糖确具显著的降血脂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木耳多糖 降血脂 高密度脂蛋白 血清甘油三酯 胆固醇
下载PDF
空间冲突的演变特征及影响效应——以长株潭城市群为例 被引量:111
6
作者 国华 彭佳捷 《地理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717-723,共7页
随着人口的高速增长和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中国已进入快速城市化时期,快速城市化进程引发的空间冲突已逐步影响到区域可持续发展,甚至威胁区域安全。界定空间冲突的内涵,分析空间冲突的形成原因、演变特征和影响效应,构建空间冲突的... 随着人口的高速增长和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中国已进入快速城市化时期,快速城市化进程引发的空间冲突已逐步影响到区域可持续发展,甚至威胁区域安全。界定空间冲突的内涵,分析空间冲突的形成原因、演变特征和影响效应,构建空间冲突的理论分析框架,是一项具有重要理论和实际意义的探索性工作。空间冲突是源于空间资源稀缺性和空间功能外溢性的一种伴随空间资源竞争而产生的客观地理现象,按其形成原因可分为空间经济冲突、空间生态冲突、空间社会冲突和空间复合冲突4类;空间冲突的演变过程呈倒"U"形变化,其可控性级别可划分为稳定可控、基本可控、基本失控和严重失控4个层次;空间冲突的影响效应表现为空间资源失配、空间开发失序、生态系统失衡和社会发展失稳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冲突 城市化 空间竞争 长株潭城市群
原文传递
膨润土的性能及其应用 被引量:65
7
作者 崔学奇 吕宪俊 国华 《中国非金属矿工业导刊》 2000年第2期6-9,共4页
关键词 膨润土 性能 应用 钻井泥浆
下载PDF
长江中游城市群空间相互作用研究 被引量:94
8
作者 何胜 唐承丽 国华 《经济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6-53,共8页
运用引力模型,对长江中游城市群空间相互作用展开了实证研究。通过对城市综合实力及城市间交通距离得分进行计算,最终得到了长江中游城市群空间相互作用值,在此基础上,从城市群综合实力及空间相互作用倾向度两个方面对长江中游城市群空... 运用引力模型,对长江中游城市群空间相互作用展开了实证研究。通过对城市综合实力及城市间交通距离得分进行计算,最终得到了长江中游城市群空间相互作用值,在此基础上,从城市群综合实力及空间相互作用倾向度两个方面对长江中游城市群空间相互作用的影响因素及机理展开了分析研究。综合分析得出:城市群空间相互作用水平较低,城市与城市群的空间相互作用水平差异显著;城市群空间相互作用网络形态主要呈放射状,武汉、长沙在区域中的中心性作用明显;武汉都市圈与环长株潭城市群发育较为成熟,环鄱阳湖城市群发育水平较低;三个二级城市群之间武汉都市圈与环长株潭城市群相互作用水平最高,沿京广铁路—京珠高速形成了一条较高水平的空间相互作用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引力模型 长江中游城市群 空间相互作用 综合实力 交通距离
原文传递
单核苷酸多态性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2
9
作者 汪维鹏 倪坤仪 国华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17-126,共10页
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 leotide polymorph ism,SNP)的研究已成为人类后基因组时代的主要内容之一。因此建立高度自动化和高通量的SNP检测分析技术十分重要。文章系统地介绍了最新发展的几种SNP检测技术的原理和检测平台,详细阐述... 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 leotide polymorph ism,SNP)的研究已成为人类后基因组时代的主要内容之一。因此建立高度自动化和高通量的SNP检测分析技术十分重要。文章系统地介绍了最新发展的几种SNP检测技术的原理和检测平台,详细阐述了等位基因特异性杂交、内切酶酶切技术、引物延伸法、寡核苷酸连接反应等SNP检测原理,以及平板读数仪、基因芯片、微球阵列技术和质谱仪等检测平台,并对SNP高通量检测技术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核苷酸多态性 检测技术 检测平台
下载PDF
浙江省土壤地球化学基准值与环境背景值 被引量:89
10
作者 汪庆华 董岩翔 +1 位作者 国华 郑文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81-88,共8页
以浙江省农业地质环境调查取得的区域地球化学资料为依据,遵循地球化学背景值的基本概念,根据成土母质类型将土壤地球化学基准值划分成13个统计单元,土壤环境背景值以浙北杭嘉湖与宁绍平原、浙东沿海温黄与温瑞平原、浙中金衢盆地为统... 以浙江省农业地质环境调查取得的区域地球化学资料为依据,遵循地球化学背景值的基本概念,根据成土母质类型将土壤地球化学基准值划分成13个统计单元,土壤环境背景值以浙北杭嘉湖与宁绍平原、浙东沿海温黄与温瑞平原、浙中金衢盆地为统计单元,在反复剔除异常值后,获得52种元素(氧化物)的平均值、标准差和变异系数,为区域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的制订、土壤污染评价与修复提供了重要的地球化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化学基准值 土壤环境背景值 土壤地球化学调查 浙江省
下载PDF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的制定原则与方法 被引量:79
11
作者 国华 秦绪文 董岩翔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721-727,共7页
土壤质量标准是土壤环境质量评价的基础依据。初步分析了西方发达国家土壤环境质量研究现状,着重论述了中国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的应用情况及存在的问题,考虑土壤污染物生物毒性的影响因素,结合当前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的成果资料,提出了研... 土壤质量标准是土壤环境质量评价的基础依据。初步分析了西方发达国家土壤环境质量研究现状,着重论述了中国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的应用情况及存在的问题,考虑土壤污染物生物毒性的影响因素,结合当前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的成果资料,提出了研究建立区域性地方标准的基本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存在问题 地方标准
下载PDF
磁性物体磁偶极子模型适用性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86
12
作者 张朝阳 肖昌汉 +1 位作者 高俊吉 国华 《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 EI CSCD 2010年第5期862-868,共7页
磁偶极子模型是一种简单却有着广泛应用的磁性模型,尤其在磁性目标探测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针对磁偶极子模型的应用仅仅凭经验和对模型的应用原理没有清晰认识的情况,提出了利用试验研究得到模型应用条件的思路.在近场磁场测量的基础上... 磁偶极子模型是一种简单却有着广泛应用的磁性模型,尤其在磁性目标探测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针对磁偶极子模型的应用仅仅凭经验和对模型的应用原理没有清晰认识的情况,提出了利用试验研究得到模型应用条件的思路.在近场磁场测量的基础上,建立了通过考察等效磁矩收敛性和磁场相对误差得到磁偶极子模型适用条件的试验研究方法.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对5种不同的磁性物体模型进行了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在2.5倍物体长度以上的空间,磁性物体的等效磁矩收敛,并且磁场相对误差很小,可以把磁性物体视作磁偶极子处理,能够满足工程上的要求,为磁偶极子模型的合理应用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性物体 磁偶极子 等效磁矩 适用条件
下载PDF
富硒土地资源研究进展与评价方法 被引量:85
13
作者 国华 《岩矿测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19-336,共18页
硒是重要的生命必需元素,开发富硒农产品是提升我国人体硒摄入水平的安全有效途径,富硒土地资源评价与利用规划是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成果服务于特色农产品发展与脱贫攻坚的重要切入点。本文评述了近年来在土壤和作物硒含量、土壤硒成... 硒是重要的生命必需元素,开发富硒农产品是提升我国人体硒摄入水平的安全有效途径,富硒土地资源评价与利用规划是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成果服务于特色农产品发展与脱贫攻坚的重要切入点。本文评述了近年来在土壤和作物硒含量、土壤硒成因来源、土壤硒赋存形态及其生物有效性影响因素、土壤-作物系统硒吸收运移、硒与重金属镉等元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等调查研究成果。针对我国土壤硒背景值约0.20mg/kg,远低于世界土壤背景值0.40mg/kg,整体上处于低硒水平的实际情况,认为采用0.40mg/kg Se作为富硒土壤标准具有较强的科学依据;多数情况下土壤硒主要来源于成土地质背景,部分地区与人为活动密切有关;富硒土壤可分为地质高背景、次生富集作用、人为输入及其多种作用的叠加成因,元素地球化学性质决定了硒与镉等重金属元素共生的普遍性;土壤硒成因来源以及pH、Eh、有机质、铁铝氧化物等土壤理化条件决定了硒和重金属赋存形态与生物有效性,进而影响到富硒土地的可利用性,成为制定富硒土壤地方标准的理论基础与考虑因素;不同作物种类对硒吸收富集能力不同,筛选适应当地农田生态环境、富硒低镉的农作物具有实际意义;现有的部分富硒农产品标准未充分考虑人体补硒目的,并存在标准间协调性差等问题,急需加强富硒农产品标准的制定。本文提出,富硒土地资源评价不仅需要考虑土壤硒和重金属含量,而且需综合土壤硒成因来源及其生物有效性、土壤-作物系统硒迁移累积、硒与重金属镉等元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以及当地气候、土壤和景观条件下作物种植的适宜性,依据富硒土地资源可利用性进行分类分区、科学规划和合理种植管理。同时建议,为满足富硒土地资源调查评价与可利用性分析、富硒农产品健康效应研究的需要,需要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硒土地资源评价 土壤硒背景值 硒来源与富硒土壤成因 硒形态与生物有效性 富硒农产品 评价标准
下载PDF
基于“三生”视角的乡村功能分区及调控——以长株潭地区为例 被引量:84
14
作者 安悦 国华 +2 位作者 贺艳华 毛克彪 谭雪兰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695-703,共9页
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进入转型期,乡村功能发展的多元化和空间分异特征日益明显。以长株潭地区23个县市区为研究地域单元,构建乡村功能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模型,揭示长株潭地区"生产—生活—生态"功能分异特... 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进入转型期,乡村功能发展的多元化和空间分异特征日益明显。以长株潭地区23个县市区为研究地域单元,构建乡村功能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模型,揭示长株潭地区"生产—生活—生态"功能分异特征并进行功能分区与调控路径研究。结果表明:(1)长株潭地区乡村"三生"功能空间分异特征明显,耕地资源丰富的醴陵市、浏阳市等地区生产功能较强,基础设施较为完善的荷塘区、岳塘区等地区生活功能较强,生态环境较好的茶陵县等地区生态功能较强。(2)基于评价结果将研究区共划分为东部平原生产区、中部丘陵生活区、南部山地生态区、中部丘陵生态生活区和北部丘陵生态生产区5种类型功能区,其中东部平原生产区、中部丘陵生活区、南部山地生态区为长株潭地区的三生功能优势发展区,基于"优化主导优势功能、提升中等功能、改善弱势功能"的原则,提出各功能分区的调控路径与发展策略,从而为长株潭地区乡村功能转型发展与主导功能的识别及确定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功能 评价 功能分区 长株潭地区
原文传递
基于生态安全的快速城市化地区空间冲突测度——以长株潭城市群为例 被引量:82
15
作者 彭佳捷 国华 +1 位作者 唐承丽 贺艳华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1507-1519,共13页
空间冲突是城市化过程中各种矛盾形成与激化的直接原因,是影响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合理测度快速城市化地区的空间冲突水平,对于优化区域发展模式、避免区域生态风险具有重要意义。在利用遥感与GIS技术分析长株潭近年来空间格局变... 空间冲突是城市化过程中各种矛盾形成与激化的直接原因,是影响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合理测度快速城市化地区的空间冲突水平,对于优化区域发展模式、避免区域生态风险具有重要意义。在利用遥感与GIS技术分析长株潭近年来空间格局变化的基础上,量化影响区域生态安全的空间外部压力值、生态风险暴露值、生态风险效应值3个因子,构建基于生态安全的空间冲突测度模型,对长株潭地区的空间冲突水平进行评估。研究表明:近年来长株潭地区的空间冲突作用强度总体呈现上升趋势,1993—2008年其冲突指数均值由0.264增长到0.323,且严重失控级别空间冲突的区域面积比例增幅最大,达1.07倍;不同空间类型的空间冲突强度不同,林地、耕地的空间冲突水平相对较低,建设用地的空间冲突水平较高;城乡过渡地带是空间格局变化最为频繁、空间冲突最为激烈的区域,其次是城市内部,农村地区的空间冲突强度远远低于城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冲突 冲突测度 生态安全 长株潭城市群
原文传递
重金属污染土壤植物修复及进展 被引量:48
16
作者 国华 黄怀曾 何红蓼 《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33-39,共7页
土壤污染是当今面临的一个重要环境问题。常规的土壤污染物理化学治理技术 ,如客土换土法、冲洗法、热处理、固化、玻璃化、动电修复法等 ,由于其技术要求高或经济成本高昂 ,对土壤结构的扰动破坏较严重 ,因而 ,大规模推广应用存在较大... 土壤污染是当今面临的一个重要环境问题。常规的土壤污染物理化学治理技术 ,如客土换土法、冲洗法、热处理、固化、玻璃化、动电修复法等 ,由于其技术要求高或经济成本高昂 ,对土壤结构的扰动破坏较严重 ,因而 ,大规模推广应用存在较大问题。重金属超累积植物的不断发现 ,使人们认识到有可能利用植物于土壤污染的治理修复。自 2 0世纪 90年代起 ,植物修复成为环境污染治理研究领域的一个前沿性课题。研究表明 ,通过植物的吸收、挥发、根滤、稳定等作用 ,可以净化土壤或水体中金属污染物 ,达到净化环境的目的。近 10年来 ,在超累积植物的找寻培育、植物根际微生物共存体系研究、植物对重金属的耐忍性、超量吸收及其解毒机制以及植物修复的工艺技术方面已有不少研究 ,并取得长足的进展 ,现代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以及基因工程技术的应用有可能使植物修复技术取得根本性的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进展 植物修复 重金属污染 超累积植物 根际作用
下载PDF
论新时期农村聚居模式研究 被引量:76
17
作者 国华 贺艳华 +2 位作者 唐承丽 屈琼英 彭鹏 《地理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86-192,共7页
在准确把握新时期农村发展形势的背景下,基于当前农村聚居模式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构建了由农村聚居模式研究理论与方法体系、农村聚居模式的类型、农村聚居模式的功能与结构、农村聚居模式的发展过程与机理、农村聚居模式的调控与优... 在准确把握新时期农村发展形势的背景下,基于当前农村聚居模式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构建了由农村聚居模式研究理论与方法体系、农村聚居模式的类型、农村聚居模式的功能与结构、农村聚居模式的发展过程与机理、农村聚居模式的调控与优化等五个方面组成的农村聚居模式研究框架体系,探索了从人地共生、城乡统筹、地域协调、社会和谐等不同视角对农村聚居模式进行研究的总体思路,提出了从地理学方法的应用与创新、多学科方法的融贯综合等两个方面对农村聚居模式研究方法体系进行完善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期 农村聚居模式 乡村聚落地理
原文传递
土壤重金属生物有效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76
18
作者 国华 《物探与化探》 CAS CSCD 2014年第6期1097-1106,共10页
土壤重金属污染具有巨大环境风险。笔者围绕土壤重金属元素生物有效性(可给性)概念、元素形态与有效性影响因素、有效态(可给态)实验技术,综述了国内外研究现状。土壤金属元素形态和生物有效性取决于其地球化学行为、元素成因来源、土... 土壤重金属污染具有巨大环境风险。笔者围绕土壤重金属元素生物有效性(可给性)概念、元素形态与有效性影响因素、有效态(可给态)实验技术,综述了国内外研究现状。土壤金属元素形态和生物有效性取决于其地球化学行为、元素成因来源、土壤理化条件(p H值、有机质、粘土矿物与化学活性矿物、土壤粒级组成等)以及植物根际效应等。选择性单步提取和连续提取是检测土壤元素形态、有效态的有效和可行方法。针对手—口是土壤铅等污染物在儿童群体暴露的重要途径,发展了生物可给态体外试验方法。土壤污染物生物有效性和可给性已成为土壤污染风险评价的重要指标参数,实验成果也为土壤污染修复提供了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重金属 生物有效性(可给性) 选择性提取 体外试验方法 元素地球化学行为
下载PDF
地球化学勘查新技术应用研究 被引量:73
19
作者 杨少平 弓秋丽 +6 位作者 文志刚 张华 孙忠军 朱立新 国华 成杭新 王学求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1844-1877,共34页
地球化学勘查是资源和环境领域一种十分重要的勘查评价方法技术。最近十年来地球化学勘查新方法新技术研究的重要进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基本解决了森林沼泽区、干旱半干旱高寒山区、高寒湖沼丘陵区中普遍存在的有机质和?或风成... 地球化学勘查是资源和环境领域一种十分重要的勘查评价方法技术。最近十年来地球化学勘查新方法新技术研究的重要进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基本解决了森林沼泽区、干旱半干旱高寒山区、高寒湖沼丘陵区中普遍存在的有机质和?或风成沙对水系沉积物测量的严重干扰问题,确定采样粒级为:森林沼泽区和高寒湖沼丘陵区-10^+60目,干旱半干旱高寒山区-10^+40目或-10^+80目。大大改善了这些地区的地质找矿效果,新找到了以沱沱河多金属矿田为代表的一批有影响的大型—超大型矿床,开创了资源勘查的新局面。②建立了覆盖区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方法技术体系:以1点?4 km2系统采集地表(20 cm以内)和以1点?16 km2系统采集1.5 m深度土壤样品,测试54种元素和指标。提出了农业、环境和城市地球化学异常查证及评价方法。为建立绿色和特色农牧产品基地、碳循环研究提供出高质量的基础地球化学资料。完成了中国勘查地球化学向环境调查领域的成功转型。③深穿透地球化学理论和方法技术研究获得了一定的进展,发现了纳米尺度金属微粒从深部向地表迁移的线索,初步制定出深穿透地球化学样品的特殊分析测试方法技术。④油气化探方法技术在曲折中发展前进,初步建立起了完整的勘查方法技术体系,在油气勘查工作中得到一定程度的推广应用,取得了一些成功的油气勘查案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化探 新技术 森林沼泽区 干旱半干旱高寒山区 高寒湖沼丘陵区 覆盖区 多目标 深穿透 油气化探
下载PDF
区域生态地球化学评价核心与对策 被引量:64
20
作者 杨忠芳 奚小环 +9 位作者 成杭新 国华 陈德友 张建新 袁晓军 冯海艳 陈家玮 刘爱华 汤奇峰 余涛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75-284,共10页
生态地球化学是地学与土壤学、农业、环境学和生态学等多学科交叉融合产生的新学科,是地球化学领域新的发展方向。区域生态地球化学评价是在区域地球化学调查基础上,针对影响流域/区带生态系统安全性的元素异常而开展的一项评价和研究... 生态地球化学是地学与土壤学、农业、环境学和生态学等多学科交叉融合产生的新学科,是地球化学领域新的发展方向。区域生态地球化学评价是在区域地球化学调查基础上,针对影响流域/区带生态系统安全性的元素异常而开展的一项评价和研究工作。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获得的海量高精度地球化学数据,可为环境质量评价提供背景值、为土地的质量和生态管护提供地球化学依据;调查还发现了一系列影响流域生态安全性的元素异常,针对异常元素分布特征,区域生态地球化学评价将开展异常元素追踪和成因甄别、生态效应评价和生态系统安全性的预警预测等项评价和研究工作。文章论述了区域地球化学调查成果,介绍了区域地球化学评价的思路,阐述了区域生态地球化学评价的主要问题与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生态地球化学评价 异常元素追踪 生态效应评价 生态系统安全性的预警预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