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卡拉麦里山有蹄类自然保护区水源地蒙古野驴的活动节律:基于红外相机监测数据 被引量:15
1
作者 初红军 +3 位作者 王渊 马建伟 葛炎 布兰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752-757,共6页
蒙古野驴(Equus hemionus)主要分布在亚洲中部的荒漠、半荒漠和荒漠草原地区,是我国I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因其奔跑速度快、警惕性高、分布区域偏僻,迄今为止对其活动节律仅有半散养条件下昼间的研究。我们于2013年4–11月在新疆卡拉麦... 蒙古野驴(Equus hemionus)主要分布在亚洲中部的荒漠、半荒漠和荒漠草原地区,是我国I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因其奔跑速度快、警惕性高、分布区域偏僻,迄今为止对其活动节律仅有半散养条件下昼间的研究。我们于2013年4–11月在新疆卡拉麦里山有蹄类自然保护区选取13处水源地,布设28台红外相机,对其在荒漠水源地的全天候活动节律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1)蒙古野驴在春、夏、秋季的有效照片数量分别为294张、1,990张、2,679张,其活动频率为秋季>夏季>春季。(2)蒙古野驴昼间集群平均数量大于夜间。(3)蒙古野驴在水源地具有稳定的日活动节律,时间分配上呈典型的"U"型,其活动在0:00–1:00达到高峰,7:00–9:00间快速下降,12:00–13:00和16:00–17:00是一天中的两个低谷,在21:00–22:00间快速上升。研究水源地周围蒙古野驴的活动节律可为卡拉麦里山有蹄类自然保护区乃至新疆北部荒漠有蹄类的监测及有效保护管理提供依据,并能对同域生存的普氏野马(Equus przewalskii)的野化工作起借鉴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古野驴 红外相机技术 水源地 活动节律
原文传递
卡拉麦里山有蹄类自然保护区水源地野放普氏野马的活动节律:基于红外相机监测数据 被引量:13
2
作者 初雯雯 +5 位作者 任松柏 贺雷 葛炎 布兰 初红军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545-554,共10页
2014年4月至11月,在卡拉麦里山有蹄类自然保护区的22个水源地安放66台红外相机,其中在8个野放普式野马(Equus przewalskii)利用的水源地放置了16台红外相机,对野放普氏野马在水源地的活动节律和时间分配进行了研究。16台相机累计工作1 0... 2014年4月至11月,在卡拉麦里山有蹄类自然保护区的22个水源地安放66台红外相机,其中在8个野放普式野马(Equus przewalskii)利用的水源地放置了16台红外相机,对野放普氏野马在水源地的活动节律和时间分配进行了研究。16台相机累计工作1 068 d,获得野放普氏野马有效照片2 051张。研究发现,野放普氏野马在水源地不同时段的有效照片数量符合正态分布,且季节间存在极显著差异。野放普氏野马在水源地不同时段的有效照片数量,春季远低于夏季和秋季(P<0.05),而夏季与秋季差异不显著(P>0.05)。野放普氏野马饮水频次春季极显著低于夏季和秋季(P<0.01),夏季与秋季差异不显著(P>0.05)。普氏野马在水源地具有稳定的日活动节律,时间分配上呈典型的钟形,13:00~17:00时达到高峰,20:00~次日5:00时快速下降,3:00~6:00时是一天中的低谷,在5:00~13:00时快速上升。不同月份野放普氏野马的日活动差异指数α(t=8.364,df=7,P<0.01)和昼行性指数β(t=19.519,df=7,P<0.01)均存在极显著差异,且β值为0.66>0.54,表明野放普氏野马活动以昼间为主。季节间活动差异指数存在极显著差异(单样本K-S检验,t=7.851,df=23,P<0.01)。独立多样本Kruskal-Wallis检验季节性活动强度指数γ值差异不显著(χ~2=0.162,df=2,P>0.05)。通过在卡山保护区固定水源地的实时监测,初步明晰了野放普氏野马在水源地附近的活动节律及其季节性水源地利用,从而为野放普氏野马的生态学研究及保护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氏野马 红外线相机技术 卡拉麦里山有蹄类自然保护区 活动节律
原文传递
卡拉麦里山有蹄类自然保护区鸟兽的红外相机监测 被引量:12
3
作者 董潭成 初红军 +3 位作者 王渊 葛炎 布兰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804-807,共4页
卡拉麦里山有蹄类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卡山保护区)位于新疆准噶尔盆地东部的昌吉州和阿勒泰地区境内,地理位置88°30′–90°00′E,44°36′–46°00′N。西起滴水泉、沙丘河,东至老鸦泉和散巴斯陶东缘,南到自流井附... 卡拉麦里山有蹄类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卡山保护区)位于新疆准噶尔盆地东部的昌吉州和阿勒泰地区境内,地理位置88°30′–90°00′E,44°36′–46°00′N。西起滴水泉、沙丘河,东至老鸦泉和散巴斯陶东缘,南到自流井附近,北至乌伦古河南30km处。南北长147.5 km,东西宽117.5 km,面积达18,000 km^2,216国道南北方向穿过,将保护区分隔成东西两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保护区 卡拉麦里山 有蹄类 红外相机 准噶尔盆地东部 监测 鸟兽 阿勒泰地区
原文传递
新疆卡拉麦里山有蹄类自然保护区蒙古野驴mtDNA D-loop区的遗传多样性及系统发育研究 被引量:6
4
作者 冯锦 初雯雯 +4 位作者 端肖楠 胡德夫 葛炎 初红军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737-744,共8页
蒙古野驴是生活在亚洲中部荒漠、半荒漠和荒漠草原重要的珍稀有蹄类动物。采用PCR和测序技术,我们成功测定新疆卡拉麦里山有蹄类自然保护区日常监测时获得的26匹蒙古野驴(Equus hemionus)样本的mt DNA D-loop区核酸序列,对蒙古野驴的遗... 蒙古野驴是生活在亚洲中部荒漠、半荒漠和荒漠草原重要的珍稀有蹄类动物。采用PCR和测序技术,我们成功测定新疆卡拉麦里山有蹄类自然保护区日常监测时获得的26匹蒙古野驴(Equus hemionus)样本的mt DNA D-loop区核酸序列,对蒙古野驴的遗传多样性及其系统发育地位进行了初步研究。研究结果发现该区域蒙古野驴核苷酸多样性较高(π=0. 20392±0. 05230),单倍型多样性与其他马科动物大致相同(Hd=0. 982±0. 020)。表明新疆卡拉麦里有蹄类自然保护区蒙古野驴的遗传多样性十分丰富。Tajima's D值为负,中性检验不显著(P> 0. 10),表明新疆卡拉麦里山有蹄类自然保护区的蒙古野驴在整体水平上并未出现过瓶颈效应或者快速扩张等历史事件。采用邻接法(NJ)和最大似然法(ML)构建单倍型之间的进化树,结合Network构建的单倍型间网络图显示2个重要分支。我们通过历史分布及地理位置推测卡拉麦里山有蹄类自然保护区的蒙古野驴可能存在外来种群的迁入。将本研究得到的蒙古野驴序列与Gen Bank检索获得的另外7种马科动物的mt DNA D-loop区基因进行比较,发现马科动物分化过程中平原斑马出现最早,山斑马首先分离出来,然后是蒙古野驴、藏野驴、努比亚野驴、细纹斑马,最后是普氏野马与非洲野马,其中与蒙古野驴最接近的物种是藏野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古野驴 MTDNA D-LOOP 遗传多样性 系统发育地位
下载PDF
新疆卡拉麦里山有蹄类自然保护区鹅喉羚遗传多样性及系统发育地位 被引量:5
5
作者 董潭成 初红军 +3 位作者 陈勇 贺雷 葛炎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77-86,共10页
鹅喉羚是生活于亚欧大陆荒漠、半荒漠地区重要的有蹄类动物。2010年春季,新疆卡拉麦里山有蹄类自然保护区遭遇了60年不遇的雪灾,我们采集了野外救灾发现的130头死亡鹅喉羚肌肉样本,采用PCR和测序技术,研究了鹅喉羚线粒体DNA的Cyt b基因1... 鹅喉羚是生活于亚欧大陆荒漠、半荒漠地区重要的有蹄类动物。2010年春季,新疆卡拉麦里山有蹄类自然保护区遭遇了60年不遇的雪灾,我们采集了野外救灾发现的130头死亡鹅喉羚肌肉样本,采用PCR和测序技术,研究了鹅喉羚线粒体DNA的Cyt b基因1143 bp核酸序列,发现新疆卡拉麦里山有蹄类自然保护区生存的鹅喉羚单倍型多样性较高(Hd=0.855),核苷酸多样性较低(π=0.002 24)。采用邻接法(NJ)、最大似然法(ML)构建单倍型之间的系统发育树,以及network所构建的单倍型间中介网络图都显示出2个遗传分化程度很大的分支,且这2个分支都出现过明显的群体扩张和持续增长。将本研究获得的单倍型H1与Genebank检索获得的瞪羚属其他12个物种Cyt b基因进行了比较,分别采用邻接法(NJ)和最大似然法(ML)构建分子系统树,证明与鹅喉羚最接近的物种为印度瞪羚(Gazella bennettii),鹅喉羚与瞪羚属内物种的分歧时间大约为1.08-2.5 My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鹅喉羚 遗传多样性 种群遗传结构 系统发育地位
下载PDF
新疆卡拉麦里山有蹄类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赤颊黄鼠穴居地微生境的选择
6
作者 初雯雯 +5 位作者 江晓珩 戚英杰 刘冬志 初红军 马伟 邵长亮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CAS 2024年第2期218-224,共7页
目的调查和了解卡拉麦里山自然保护区赤颊黄鼠巢域微生境的选择及与主要环境因素关系。方法2019年春、夏季,布设5 m×5 m样方,调查赤颊黄鼠活动穴居地52个,对照样方55个,分析穴居地微生境和对照样方的海拔、坡度、植物种数、植被盖... 目的调查和了解卡拉麦里山自然保护区赤颊黄鼠巢域微生境的选择及与主要环境因素关系。方法2019年春、夏季,布设5 m×5 m样方,调查赤颊黄鼠活动穴居地52个,对照样方55个,分析穴居地微生境和对照样方的海拔、坡度、植物种数、植被盖度、生物量等生境因子。对数值型生态因子数据分别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生态因子差异采用两独立样本Mann-Whitey U检验或独立样本t检验;对非数值型生态因子数据进行2个等级变量间的相关分析。通过主成分分析确定在赤颊黄鼠微生境选择上起主要作用的生境因子。结果影响赤颊黄鼠穴居地微生境选择的主要因素是海拔高度和土壤含水率2个生态因子(均P<0.01);主成分分析显示影响赤颊黄鼠穴居地微生境选择的环境因子依次是植被盖度(权系数为0.920)、草本盖度(权系数0.863)、灌木盖度(权系数为0.778)和灌木种数(权系数为0.768)。结论赤颊黄鼠倾向于选择海拔高、土壤含水率低、平滩类型的微生境作为穴居地。研究为赤颊黄鼠的科学防控提供重要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颊黄鼠 穴居地 生境选择 主成分分析 卡拉麦里山有蹄类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
原文传递
新疆卡拉麦里山有蹄类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大沙鼠巢域微生境选择 被引量:2
7
作者 刘冬志 +3 位作者 初雯雯 古丽娜·再努拉 戚英杰 初红军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70-76,共7页
目的 研究卡拉麦里山自然保护区荒漠区大沙鼠巢域微生境与环境因素关系,了解大沙鼠巢域选择的影响因素,为鼠害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在2019年春、夏季及2020年春、夏和秋季,设置并调查5 m×5 m大沙鼠活动巢域样方111个,无大沙鼠活动... 目的 研究卡拉麦里山自然保护区荒漠区大沙鼠巢域微生境与环境因素关系,了解大沙鼠巢域选择的影响因素,为鼠害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在2019年春、夏季及2020年春、夏和秋季,设置并调查5 m×5 m大沙鼠活动巢域样方111个,无大沙鼠活动巢域的对照样方111个。分析比较巢域微生境和对照样方的海拔、坡度、植物种数、植被盖度、生物量等生境因子。结果 影响大沙鼠巢域微生境选择依次是海拔、土壤含水率和植物种数3个生境因子,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主成分分析表明影响大沙鼠巢域微生境选择的主要因子依次是植被盖度(0.863)、距道路距离(0.761)、距居民点距离(0.734)、灌木盖度(0.719)。结论 大沙鼠倾向于选择海拔高、土壤含水率低、植物种数多、平滩区域(包含砂质土和碱土2种土壤基质),植被盖度高,灌木盖度高,远离居民点和道路等人为干扰少的微生境作为巢域。研究结果可为大沙鼠的科学防控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沙鼠 巢域 生境选择 主成分分析 卡拉麦里山自然保护区
原文传递
新疆卡拉麦里山有蹄类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啮齿动物群落多样性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3
8
作者 刘冬志 +3 位作者 马伟 戚英杰 邵长亮 初红军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3期9511-9524,共14页
啮齿动物的群落结构受生态环境特征影响,并能反映环境变化规律。为探讨啮齿动物群落多样性及其与环境因子间的关系,利用铗捕法获得了新疆卡拉麦里山有蹄类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9种生境类型的环境因子及啮齿动物群落结构数据。2019—2020... 啮齿动物的群落结构受生态环境特征影响,并能反映环境变化规律。为探讨啮齿动物群落多样性及其与环境因子间的关系,利用铗捕法获得了新疆卡拉麦里山有蹄类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9种生境类型的环境因子及啮齿动物群落结构数据。2019—2020年春、夏季,共布设样地291块,有效铗日55269个,调查总面积176.875 km^(2),记录了啮齿类分布的12个环境因子。捕获啮齿动物419只,分属1目4科10属12种,优势种为三趾跳鼠(Dipus sagitta)和五趾跳鼠(Allactaga sibirica),分别占捕获总个体数的34.13%和27.68%。分析结果显示,卡山自然保护区啮齿类捕获率最高的生境类型为沙漠(2.18%);捕获鼠种的主要分布型为耐旱型(98.09%)。12个环境因子在9个生境类型中均呈极显著差异(P<0.01),说明该保护区啮齿动物分布的生境异质性高。冗余分析表明,海拔高度、植被种类、灌木盖度和灌木高度是决定啮齿动物群落结构最主要的4个环境因子,其中植被种数与啮齿类群落多样性呈正相关,随着植被种数数值的增加,除优势度指数外,其它多样性指数随之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 卡拉麦里山有蹄类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 啮齿动物 群落多样性 环境因子
下载PDF
基于红外相机技术对新疆阿尔曼特山鸟兽多样性的初步调查
9
作者 李斌 +3 位作者 蒋新春 戚英杰 陶永善 初红军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年第4期321-329,共9页
为监测新疆阿尔曼特山地区鸟兽多样性现状和活动特点,2014年4—10月,通过布设红外相机对新疆阿尔曼特山3个海拔高度10个区域进行了鸟兽资源初步调查。结果表明:在1119个相机工作日共拍摄到动物照片3096张,包括野生兽类照片682张、鸟类8... 为监测新疆阿尔曼特山地区鸟兽多样性现状和活动特点,2014年4—10月,通过布设红外相机对新疆阿尔曼特山3个海拔高度10个区域进行了鸟兽资源初步调查。结果表明:在1119个相机工作日共拍摄到动物照片3096张,包括野生兽类照片682张、鸟类84张、家畜2330张。其中兽类独立照片150张,共4目5科6种,鸟类独立照片31张,共4目5科5种。3个海拔梯度中,山脚、山腰、山顶的有效照片数分别是179、275、312张;独立照片数分别是70、59、52张;物种数分别是11、5、2种;平均拍摄率分别是134.91%、41.88%、68.95%。红外相机工作日、相对多度指数、物种数、动物照片总数和独立照片呈现夏季大于秋季,秋季大于春季的规律。相机拍摄率秋季最高,其次是夏季,春季最低。物种数量方面,4—6月兽类高于鸟类,7—9月兽类和鸟类持平,直到10月兽类才略高于鸟类。本研究为今后阿尔曼特山地区物种调查提供了基础数据和技术支持,还为该区域野生动物的管理和保护提供了本底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曼特山 红外相机陷阱 鸟兽多样性 季节 海拔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