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43篇文章
< 1 2 18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风沙对黄河内蒙古河段河道泥沙淤积的影响 被引量:98
1
作者 杨根生 拓万全 +7 位作者 戴丰年 刘阳宣 景可 李炳元 张欧阳 胡莉芬 涛娅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52-159,共8页
通过对黄河内蒙古河段河道淤积泥沙打钻采样,以及黄河沿岸及支流产沙地层采样分析对比,暴雨、洪水等分析追踪河道淤积泥沙源地表明,黄河内蒙古河段河道泥沙淤积主要来源于乌兰布和沙漠及十大孔兑(沟谷)的库布齐沙漠和丘陵沟壑梁地。通... 通过对黄河内蒙古河段河道淤积泥沙打钻采样,以及黄河沿岸及支流产沙地层采样分析对比,暴雨、洪水等分析追踪河道淤积泥沙源地表明,黄河内蒙古河段河道泥沙淤积主要来源于乌兰布和沙漠及十大孔兑(沟谷)的库布齐沙漠和丘陵沟壑梁地。通过输沙平衡法计算该河段河道泥沙淤积量得知,1954—2000年该河段淤积泥沙总量约20 11亿t,其中大于0 1mm的粗沙为15 57亿t,占总量的77 424%;小于0 1mm的泥沙约4 54亿t,占总量的22 57%。风成沙入黄淤积量是:乌兰布和沙漠6 0552亿t;库布齐沙漠5 8499亿t;二者约占大于0 1mm粗泥沙总量的76 4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沙 黄河 河道泥沙淤积 暴雨 洪水 输沙平衡法 河道冲淤量
下载PDF
中药强力生对大鼠后肢H反射的影响 被引量:67
2
作者 姜文凯 +1 位作者 倪正 华兴邦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2003年第6期934-935,共2页
目的:H反射是脊髓学突触反射,为探讨其影响因素,在SD大鼠后肢H反射模型上观察中药强力生注射液对该反射各参数的影响。方法:用电刺激诱发大鼠后肢H反射,观察生理盐水组、实验组以及阳性对照组注射前后该反射各参数的变化。结果:生理盐... 目的:H反射是脊髓学突触反射,为探讨其影响因素,在SD大鼠后肢H反射模型上观察中药强力生注射液对该反射各参数的影响。方法:用电刺激诱发大鼠后肢H反射,观察生理盐水组、实验组以及阳性对照组注射前后该反射各参数的变化。结果:生理盐水组注射前后无明显改变,实验组H/M降低(P<0.05),阳性对照组H波潜伏期明显缩短(P<0.01)。结论:提示强力生可能通过调节α神经元影响神经-肌肉兴奋性,与士的宁的兴奋剂作用有本质区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 强力生 大鼠 后肢H反射 影响 电刺激
下载PDF
可溶性ST2对心力衰竭患者死亡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47
3
作者 张宇辉 +7 位作者 张健 黄燕 郭潇 王运红 安涛 周琼 季诗明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726-730,共5页
目的 观察住院心力衰竭(心衰)患者血浆可溶性ST2(sST2)水平与其他指标的相关性,探讨其对心衰患者死亡的预测价值.方法 入选2009年3月至2012年7月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心力衰竭中心以心衰为主要原因住院的患者1 244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 目的 观察住院心力衰竭(心衰)患者血浆可溶性ST2(sST2)水平与其他指标的相关性,探讨其对心衰患者死亡的预测价值.方法 入选2009年3月至2012年7月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心力衰竭中心以心衰为主要原因住院的患者1 244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患者入院时血浆sST2水平.随访1年,终点事件为全因死亡.结果 1 244例心衰患者死亡193例.患者入院时血浆sST2水平与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以及心率呈正相关,与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收缩压、血钠、总胆固醇、肾小球滤过率呈负相关.1年内死亡患者血浆sST2水平明显高于未死亡者(P<0.01).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显示,患者基线sST2水平与死亡明显相关,LnsST2每变化1个单位风险增加1.87倍.sST2对预后判断的ROC曲线下面积(AUC=0.776)与NT-proBNP(AUC=0.775)近似,将二者联合应用预测效果(AUC =0.813)明显提高.结论 住院心衰患者基线sST2水平与临床及生化变量相关.sST2可以独立预测心衰患者的全因死亡,且与NT-proBNP联合应用可增加预测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力衰竭 充血性 死亡 ST2 可溶性
原文传递
神经-肌肉疲劳的生理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36
4
作者 姜文凯 《体育与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34-36,共3页
本文简要的回顾了神经肌肉疲劳的研究历史 ,并从生理学角度综述近年来国内外的研究人员在中枢性疲劳与外周疲劳的理论与实验研究方面取得的新进展。有关中枢性疲劳 ,本文着重介绍了 5 -羟色胺、多巴胺、乙酰胆碱等中枢神经递质参与运动... 本文简要的回顾了神经肌肉疲劳的研究历史 ,并从生理学角度综述近年来国内外的研究人员在中枢性疲劳与外周疲劳的理论与实验研究方面取得的新进展。有关中枢性疲劳 ,本文着重介绍了 5 -羟色胺、多巴胺、乙酰胆碱等中枢神经递质参与运动性疲劳的形成与恢复的新证据与新理论 (可能的机制 )。有关外周疲劳机制 ,本文从神经肌肉接头处的超微结构到骨骼肌细胞的亚细胞结构等可能发生疲劳的部位 ,将近年来的研究成果作了一个简要的概括。这些研究成果表明 :有关运动性疲劳的生理学研究进入到亚细胞水平与分子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枢性疲劳 外周疲劳 疲劳生理学 中枢神经递质 骨骼肌 亚细胞结构
下载PDF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增强人重组骨形态发生蛋白-2诱导成骨的调节机理 被引量:25
5
作者 杜俊杰 胡蕴玉 +4 位作者 罗卓荆 王军 桑宏勋 李丹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1999年第7期526-528,共3页
目的:对bFGF增强rhBMP-2诱导成骨的调节机理进行探讨。方法:210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70只,试验侧均位于右后肢。设立rhBMP-2/牛松质骨载体、单纯牛松质骨载体为对照组,分别于术后12h~... 目的:对bFGF增强rhBMP-2诱导成骨的调节机理进行探讨。方法:210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70只,试验侧均位于右后肢。设立rhBMP-2/牛松质骨载体、单纯牛松质骨载体为对照组,分别于术后12h~21d共11个时间点取材,观察其诱导成骨过程。结果:rhBMP-2/bFGF/聚乙烯吡咯啉酮/牛松质骨载体组在诱导间充质细胞增殖、分化,软骨细胞、新生骨形成方面均早于rhBMP-2/牛松质骨载体组,成骨量优于rhBMP-2/牛松质骨载体组,而单纯牛松质骨载体组在21d仅出现了少量增殖的间充质细胞。结论:rhBMP-2和bFGF在诱导成骨调节中存在着协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HBMP-2 BFGF 骨诱导 调节机理
下载PDF
诱导骨髓基质细胞向软骨细胞分化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4
6
作者 崔玉明 胡蕴玉 +1 位作者 昌伟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2003年第17期2397-2399,T002,共4页
目的探索用骨形态发生蛋白(BMP)-2和高分子透明质酸在体外诱导骨髓基质细胞(MSC)向软骨细胞分化的可能性。方法自兔双侧股骨粗隆处抽取4~6ml骨髓后在体外行原代和传代培养,实验分为两组,实验组培养液中含BMP-2(100ng/ml),培养瓶底预涂... 目的探索用骨形态发生蛋白(BMP)-2和高分子透明质酸在体外诱导骨髓基质细胞(MSC)向软骨细胞分化的可能性。方法自兔双侧股骨粗隆处抽取4~6ml骨髓后在体外行原代和传代培养,实验分为两组,实验组培养液中含BMP-2(100ng/ml),培养瓶底预涂高分子透明质酸;对照组常规培养及传代。传代细胞玻片行苏木精-伊红染色、甲苯胺蓝染色、碱性磷酸酶染色(ALP)、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培养细胞与聚乳酸/聚乙醇酸(PLGA)复合后植入自体兔股部肌内,大体及组织学观察形成的结节。结果实验组传代细胞,尤其是第3代细胞甲苯胺蓝染色阳性,免疫组织化学染色S-100蛋白阳性,兔股部植入PLGA-细胞后3周形成软骨结节;而对照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个别细胞Ⅰ型和Ⅲ型胶原染色阳性,植入PLGA-细胞后主要形成纤维组织。结论应用BMP-2和高分子透明质酸有效诱导MSC向软骨细胞分化,MSC源性软骨细胞可作为软骨组织工程修复关节软骨损伤的较理想的种子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基质细胞 软骨细胞 实验 细胞分化 骨形态发生蛋白-2 高分子透明质酸 关节软骨损伤
下载PDF
肝素结合蛋白在新生儿早期细菌感染性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34
7
作者 王卓 纪卫华 +4 位作者 王雨新 么建萍 刘丹 庄肃军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972-973,共2页
新生儿细菌感染是造成新生儿死亡率增高的主要原因,但目前用于新生儿早期细菌感染的诊断指标较少。有研究发现肝素结合蛋白( heparin-binding protein , HBP )可参与炎症的直接维持与发展。《中国严重脓毒症/脓毒性休克治疗指南(... 新生儿细菌感染是造成新生儿死亡率增高的主要原因,但目前用于新生儿早期细菌感染的诊断指标较少。有研究发现肝素结合蛋白( heparin-binding protein , HBP )可参与炎症的直接维持与发展。《中国严重脓毒症/脓毒性休克治疗指南(2014)》指出HBP可作为脓毒症,特别是严重细菌感染的一种早期诊断标志。但是,HBP在新生儿早期细菌性感染中的应用罕见报道。本研究以大连市妇幼保健院就诊的新生儿早期细菌性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检测感染患者血浆中 HBP、C 反应蛋白( C-Reactive Protein, CRP)、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 PCT)、白细胞计数(White blood count, WBC)等指标,评价HBP在新生儿早期细菌性感染诊断中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死亡率 早期诊断标志 细菌感染性 结合蛋白 PROCALCITONIN 疾病诊断 应用 肝素
原文传递
可注射型骨修复材料对兔MSC增殖及分化的影响 被引量:21
8
作者 崔赓 胡蕴玉 +8 位作者 雷伟 孙明林 李洁 白建平 靳小兵 汪培铭 杨柳 昌伟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1期45-49,共5页
目的 :观察以纤维蛋白胶为载体的骨修复材料对兔骨髓基质细胞 (marrowstromalcell,MSC)增殖及分化的影响。方法 :采用细胞培养及组织化学等方法对各材料组兔MSC的增殖、碱性磷酸酶 (alkalinephosphase ,ALP)的活性和染色、细胞贴壁率及... 目的 :观察以纤维蛋白胶为载体的骨修复材料对兔骨髓基质细胞 (marrowstromalcell,MSC)增殖及分化的影响。方法 :采用细胞培养及组织化学等方法对各材料组兔MSC的增殖、碱性磷酸酶 (alkalinephosphase ,ALP)的活性和染色、细胞贴壁率及Ⅰ型胶原表达进行研究。结果 :( 1)各组材料对细胞贴壁率及促增殖作用的影响总体上由强到弱依次是 :对照组 2→实验组→对照组 1[纤维蛋白胶 (fibrinsealant ,FS) ]→对照组 3→单纯对照组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2 )各组细胞的Ⅰ型胶原表达水平和ALP活性由强到弱依次是 :实验组→对照组 3→对照组 1→对照组 2→单纯对照组 ,差异有显著性 ( p <0 .0 5 )。结论 :以纤维蛋白胶为载体的注射型骨修复材料可显著促进MSC贴壁率和向成骨细胞方向的分化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基质细胞 纤维蛋白胶 骨形态发生蛋白2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下载PDF
骨折愈合过程中BMP_3基因表达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7
9
作者 刘建 胡蕴玉 +3 位作者 马真胜 刘新平 胡敏 《中华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0期585-588,共4页
为从分子生物学水平探讨骨形成蛋白(BMP)在骨折修复过程中的作用及机理,实验将48只新西兰兔双侧桡骨中段制成骨折模型。术后随机分为6个时间组取材。采用核酸分子杂交技术,检测BMP_3mRNA的组织定位及表达水平。结果... 为从分子生物学水平探讨骨形成蛋白(BMP)在骨折修复过程中的作用及机理,实验将48只新西兰兔双侧桡骨中段制成骨折模型。术后随机分为6个时间组取材。采用核酸分子杂交技术,检测BMP_3mRNA的组织定位及表达水平。结果显示:(1)BMP_3基因在骨折修复早期表达水平明显增高;峰值位于术后2周,约为正常时的3.4倍;(2)间充质细胞、成软骨细胞和成骨细胞是BMP3基因的高表达细胞。结果表明,BMP_3在骨折修复早期的诱导成骨中引起重要作用,其作用可能是以自分泌或/和旁分泌方式实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形态发生蛋白 基因表达 骨折愈合
原文传递
Ⅰ型胶原修饰的多孔材料聚乙醇酸-乳酸共聚物对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粘附和增殖及成骨细胞基因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24
10
作者 刘刚 胡蕴玉 +5 位作者 颜永年 熊卓 王哲 白建萍 杨家骥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7期580-583,共4页
目的 探讨Ⅰ型胶原修饰多孔高分子材料聚乙醇酸 乳酸共聚物 (PLGA)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MSC)粘附、增殖的影响及成骨细胞基因表达情况。方法 以密度梯度离心法获得成年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在含 10 %小牛血清的RPMI 16 4 0为培养基... 目的 探讨Ⅰ型胶原修饰多孔高分子材料聚乙醇酸 乳酸共聚物 (PLGA)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MSC)粘附、增殖的影响及成骨细胞基因表达情况。方法 以密度梯度离心法获得成年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在含 10 %小牛血清的RPMI 16 4 0为培养基条件下 ,以一定初始浓度分别接种于大小约为 0 3cm× 1 2cm× 2 0cm立体材料PLGA。其中 ,预先包被Ⅰ型胶原的PLGA作为实验组 ,未经Ⅰ型胶原修饰作为阴性对照组。分别于接种后 2、4、6和 8h收获细胞 ,通过检测 [3 H] 胸腺嘧啶核苷 ([3 H] TdR)的掺入率 ,反映细胞的粘附情况 ;检测细胞接种后 7、14、2 1d的 [3 H] TdR掺入率 ,了解细胞的增殖速率。应用RT PCR法检测细胞骨钙素 (OCN)、碱性磷酸酶 (ALP)、骨桥蛋白 (OPN)mRNA的表达 ,观察骨髓基质细胞的成骨细胞分化情况。并通过电镜 ,观察细胞在材料上的形态和贴附情况。结果 Ⅰ型胶原能明显促进MSC在高分子材料上的粘附 ,6h和 8h时间点与对照组相比 ,差异均有显著意义 (6h ,2 14 4cpm± 14 1cpmvs 1797cpm± 118cpm ,P =0 0 17;8h ,2 311cpm±113cpmvs 1891cpm± 10 3cpm ,P =0 0 10均P <0 0 5 )。Ⅰ型胶原也显著能促进MSC增殖 ,细胞培养第 7d ,实验组的cpm值为 10 2 1± 15 9,对照组 4 5 1± 6 7(t=- 7 330 ,P =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型胶原 修饰 多孔材料聚乙醇酸-乳酸共聚物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粘附 增殖 成骨细胞 基因表达 影响
原文传递
血浆三种标志物变化在晚期心力衰竭患者心血管事件预测中的初步分析 被引量:32
11
作者 张宇辉 +9 位作者 张健 黄燕 郭潇 王运红 安涛 周琼 赵雪梅 刘妮妮 季诗明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428-432,共5页
目的 :观察晚期心力衰竭(心衰)患者治疗过程中血浆三种标志物早期的动态变化,并探讨这种变化在心血管事件预测中的价值。方法 :入选2013-10至2014-01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心衰中心住院的晚期心衰患者64例。分别测定患者入院时、3天及6天血浆... 目的 :观察晚期心力衰竭(心衰)患者治疗过程中血浆三种标志物早期的动态变化,并探讨这种变化在心血管事件预测中的价值。方法 :入选2013-10至2014-01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心衰中心住院的晚期心衰患者64例。分别测定患者入院时、3天及6天血浆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 BNP)、B型利钠肽(BNP)及可溶性生长刺激表达基因2蛋白(s ST2)的水平,终点事件为心衰再住院、心脏移植或心血管死亡。随访观察6个月后根据是否发生心血管事件与否分为发生心血管事件组(24例)和未发生心血管事件组(40例)。结果 :发生心血管事件组患者住院6天各标志物水平无明显变化,未发生心血管事件组患者NT-pro BNP及BNP较入院时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s ST2变化无统计学意义。通过ROC曲线分析,与入院时水平相比,治疗后6天各标志物水平可以更好地预测心血管事件,s ST2在各研究阶段预测心血管事件的能力均高于NT-pro BNP与BNP。结论 :晚期心衰患者治疗后标志物的水平较入院时具有更强的心血管事件预测能力,s ST2可以更有效评估晚期心衰患者的心血管事件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标志物 心力衰竭 心血管事件
下载PDF
抗感染重组合异种骨对兔胫骨骨髓炎的治疗作用 被引量:24
12
作者 袁志 胡蕴玉 +5 位作者 李明全 雷伟 廉凯 孙梁 杜俊杰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230-234,共5页
目的研究抗感染重组合异种骨(anti-infectivereconstitutedbonexenograft,ARBX)对骨髓炎的治疗作用。方法采用兔胫骨近端骨髓炎模型,于胫骨近端开骨窗注入金葡球菌2周后,再次手术行病灶清除,分别在残留骨缺损中植入ARBX(ARBX组)、植入... 目的研究抗感染重组合异种骨(anti-infectivereconstitutedbonexenograft,ARBX)对骨髓炎的治疗作用。方法采用兔胫骨近端骨髓炎模型,于胫骨近端开骨窗注入金葡球菌2周后,再次手术行病灶清除,分别在残留骨缺损中植入ARBX(ARBX组)、植入重组合异种骨(reconstitutedbonexenograft,RBX)并肌注庆大霉素(RBX+全身用药组)、单纯植入RBX(RBX组)以及不植骨(不植骨组)。治疗术后8周取材,通过解剖学、放射学、组织学、细菌学检查,比较上述各组方法对骨髓炎的治疗作用。结果(1)ARBX组细菌计数及改良X线Norden骨髓炎分值极低,明显小于其他各组(P<0.01);其解剖学和组织学观察均无明显的骨髓炎表现。(2)RBX+全身用药组与RBX组的细菌计数、改良X线Norden骨髓炎分值均较高,明显大于ARBX组及不植骨组(P<0.01);其解剖学和组织学均显示出严重的骨髓炎表现。结论(1)在病灶清除后,一期将ARBX植入残留的感染性骨缺损是治疗慢性骨髓炎的较理想方法;(2)传统的全身抗生素应用方法虽较不用抗生素好,但不能确保一期植骨有效治疗慢性骨髓炎。(3)在不用药或传统的全身用药条件下,一期植骨反而会加重骨髓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感染重组合异种骨 胫骨骨髓炎 治疗
原文传递
自体和异体肌腱移植重建前十字韧带后止点转归的组织学研究 被引量:28
13
作者 张春礼 范宏斌 +4 位作者 丛锐 惠华 汪炳昂 刘丰虎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146-149,共4页
目的比较自体和异体肌腱移植重建前十字韧带后韧带止点的组织学转归。方法取12只健康成年杂种犬,切除双膝前十字韧带,切取伸趾肌腱,对折成双股后移植重建前十字韧带,韧带的两端分别通过胫骨和股骨骨隧道后用缝线和螺钉固定,将每条犬的... 目的比较自体和异体肌腱移植重建前十字韧带后韧带止点的组织学转归。方法取12只健康成年杂种犬,切除双膝前十字韧带,切取伸趾肌腱,对折成双股后移植重建前十字韧带,韧带的两端分别通过胫骨和股骨骨隧道后用缝线和螺钉固定,将每条犬的左右侧膝关节随机建成自体或异体的腱-骨愈合模型。采用HE染色,观察比较韧带重建后其止点在6周、12周、6个月时的组织学表现。结果正常犬的前十字韧带止点具有四层移行结构,即致密结缔组织、纤维软骨、钙化纤维软骨和骨组织,在纤维软骨和钙化纤维软骨之间可见清晰连续的“潮线”。术后6周,自体和异体肌腱重建韧带止点均可见韧带与骨隧道之间充满疏松结缔组织。12周时,自体韧带与骨隧道之间胶原纤维排列有序,并已形成明显的“潮线”,但不连续,四层结构不清;异体韧带与骨隧道之间胶原纤维排列无序,无明显的“潮线”形成。6个月时,自体韧带与骨隧道之间形成明显的“潮线”,且连续,四层结构清晰;异体韧带与骨隧道之间也已形成“潮线”,但“潮线”的起伏性、连续性及结构均较自体韧带差。结论无论是自体肌腱还是异体肌腱移植重建前十字韧带,6个月后均可初步形成韧带-软骨止点;但在相同时间点,自体肌腱止点的组织学形态优于异体肌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体 异体 肌腱移植 重建 前十字韧带后止点 转归 组织学
原文传递
显微CT与组织切片技术在骨形态计量研究中的比较 被引量:28
14
作者 王军 毕龙 +2 位作者 白建萍 杨彬奎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381-384,共4页
[目的]通过比较显微CT技术与组织切片技术在骨形态计量分析中的差异,探讨显微CT在骨形态三维结构研究方面的技术优势。[方法]分别应用显微CT和组织切片技术分析不同类型的骨组织标本,并从标本处理、表达形式与测试指标等方面比较两者的... [目的]通过比较显微CT技术与组织切片技术在骨形态计量分析中的差异,探讨显微CT在骨形态三维结构研究方面的技术优势。[方法]分别应用显微CT和组织切片技术分析不同类型的骨组织标本,并从标本处理、表达形式与测试指标等方面比较两者的差异。[结果]显微CT在反映骨组织三维结构特征和对骨组织"量"与"质"变化的精确测量方面明显优于组织切片技术;而组织切片技术对反映标本局部的细胞形态和生长发育变化等方面则更具优势。[结论]显微CT技术在标本处理、表达形式两方面均提供了全新的测试手段,通过结合组织切片技术能够更加理想地反映骨组织形态和结构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形态计量 显微CT 组织切片
下载PDF
骨形成蛋白在黄韧带骨化中的表达定位 被引量:22
15
作者 王哲 王全平 +2 位作者 张俊华 李靖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341-343,共3页
目的 探讨黄韧带骨化的病因 .方法 对黄韧带骨化患者手术切除的标本进行普通病理观察同时用免疫组化方法研究骨形成蛋白 (BMP)在骨化黄韧带中的定位 .结果 未骨化黄韧带中血管及胶原增生显著 ;BMP在未骨化区域的软骨细胞中及靠近软... 目的 探讨黄韧带骨化的病因 .方法 对黄韧带骨化患者手术切除的标本进行普通病理观察同时用免疫组化方法研究骨形成蛋白 (BMP)在骨化黄韧带中的定位 .结果 未骨化黄韧带中血管及胶原增生显著 ;BMP在未骨化区域的软骨细胞中及靠近软骨区附近的少量成纤维样细胞中呈阳性 ,亦在小血管周围未分化间充质细胞及其移行分化的软骨细胞胞质中呈阳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形态发生蛋白质类 黄韧带骨化 异位性 病理学
下载PDF
鞘内肌腱愈合细胞参与形态学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7
16
作者 张智慧 黄昌林 +1 位作者 李稔生 《中华手外科杂志》 CSCD 1996年第2期96-98,共3页
目的:研究鞘内肌腱损伤修复后的愈合机制,以期为防止粘连提供一新的途径。方法:应用鸡趾鞘内屈肌腱横断修复模型,不同时间组取材,通过光镜和扫描电镜观察腱愈合细胞参与形态学的过程。结果:鞘内肌腱具有白愈能力,自身细胞可分裂... 目的:研究鞘内肌腱损伤修复后的愈合机制,以期为防止粘连提供一新的途径。方法:应用鸡趾鞘内屈肌腱横断修复模型,不同时间组取材,通过光镜和扫描电镜观察腱愈合细胞参与形态学的过程。结果:鞘内肌腱具有白愈能力,自身细胞可分裂增殖并分泌胶原及基质,腱内膜和束内细胞,术后即表现出桥接吻合口活性,腱外膜细胞5天开始迁移,10天达高峰,15天后吻合口出现成熟胶原纤维。两残端间距离小,以健内膜和束内细胞参与为主,否则以外膜细胞迁移充填占优,前者胶原纤维成熟早于后者。结论:若能增加腱内膜和束内膜细胞活性,抑制或降低外膜细胞活性,可能会有效地防止粘连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鞘内肌腱 伤口愈合 细胞 组织形态学
原文传递
骨形态发生蛋白4(BMP4)基因表达在骨折愈合过程中的定位研究 被引量:19
17
作者 马真胜 胡蕴玉 +6 位作者 王臻 刘新平 柴玉波 顾广玉 张传山 高辉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8期517-519,共3页
创伤后,骨组织的再生修复十分完全,其修复常无瘢痕残留。骨组织之所以有如此完美的愈合能力,是因为骨骼组织内存在有成骨因子,即骨生长因子。骨形态发生蛋白(bonemorphogeneticprotein,BMP)因其直... 创伤后,骨组织的再生修复十分完全,其修复常无瘢痕残留。骨组织之所以有如此完美的愈合能力,是因为骨骼组织内存在有成骨因子,即骨生长因子。骨形态发生蛋白(bonemorphogeneticprotein,BMP)因其直接诱导软组织成骨而受重视。本文应用BMP4cDNA探针检测骨折愈合过程中外骨痂内BMP4基因表达的定位与分布,探讨BMP4基因表达在闭合性骨折愈合外骨痂形成中的作用。用64只健康SD大鼠制备闭合性胫骨骨折动物模型。分别于骨折后12小时、1、3、5、7、9、14及28天取材。取材后行恒冷切片,用地高辛素标记的BMP4cDNA探针进行原位核酸分子杂交。大鼠骨折后12小时~3天,骨折周围血肿内细胞及肌肉中新出现的间充质细胞内BMP4mRNA表达检测为阳性信号。表明创伤激活BMP4mRNA的表达,并呈区域性参与骨折的修复,也说明骨折血肿及周围软组织在骨折愈合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折愈合 骨形态发生蛋白 基因表达
原文传递
经皮注射骨形态发生蛋白和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促进兔骨缺损愈合 被引量:24
18
作者 李亚非 胡蕴玉 +7 位作者 李青 王纪保 王军 韩一生 刘建 李雪冰 杨光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9期624-627,共4页
作者报告了以聚乙烯吡咯烷酮(PVP)作为牛骨形态发生蛋白(bBMP)和基因重组碱性人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可溶性载体,将三者的混悬液经皮注射入小鼠肌肉和兔桡骨缺损处的实验研究。经不同时间点的X线摄片,组织学检... 作者报告了以聚乙烯吡咯烷酮(PVP)作为牛骨形态发生蛋白(bBMP)和基因重组碱性人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可溶性载体,将三者的混悬液经皮注射入小鼠肌肉和兔桡骨缺损处的实验研究。经不同时间点的X线摄片,组织学检查,结果发现成骨量及骨缺损愈合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注射入小鼠肌肉后及兔桡骨缺损区,观察到与新骨伴随的血管增生。证实该两种因子的联合植入,成骨作用大于单用骨形态发生蛋白,骨成熟较早,聚乙烯吡咯烷酮是骨生长因子的有效缓释载体。多种骨生长因子经皮注射,可望成为一种治疗骨折、骨缺损新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形态发生蛋白 成纤维细胞 生长因子 骨缺损
原文传递
重症心力衰竭伴低钠血症临床防治经验 被引量:28
19
作者 贺丽霞 孙路路 +6 位作者 杨跃进 张健 张宇辉 宋卫华 黄岩 季诗明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766-769,共4页
目的 观察适度补充氯化钠在重症心力衰竭治疗中的作用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了51例重症心力衰竭患者,在控制液体入量、使用袢利尿剂并规范应用其他重症心力衰竭药物治疗及病因治疗的基础上,采用普通饮食(非低盐饮食),食用咸菜,... 目的 观察适度补充氯化钠在重症心力衰竭治疗中的作用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了51例重症心力衰竭患者,在控制液体入量、使用袢利尿剂并规范应用其他重症心力衰竭药物治疗及病因治疗的基础上,采用普通饮食(非低盐饮食),食用咸菜,及3%氯化钠10ml/h持续静脉泵入的方法补充血钠浓度至正常范围低限。分析了入院2周内低钠血症发生率,适度补充氯化钠对心力衰竭治疗过程的影响及住院期间的预后。结果 入院时,低钠血症发生率37.25%(19/51),住院期间静脉利尿剂使用率88.24%(45/51)。2周内,低钠血症发生率64.71%(33/51),用适度补充氯化钠的方法纠正低钠血症,未发生因低钠血症导致的利尿剂抵抗,也未发生因适度补充氯化钠而心力衰竭加重或高钠血症。不合并、合并轻度或中重度低钠血症的三组重症心力衰竭患者的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住院(16.1±11.7)d。51例住院患者中50例患者病情好转出院。结论 适度补充氯化钠可及时纠正重症心力衰竭患者合并的低钠血症,改善其住院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力衰竭 充血性 低钠血症 预后 氯化钠 膳食
原文传递
大段同种异体骨移植愈合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2
20
作者 黄长明 王臻 +1 位作者 童星杰 《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00年第5期355-358,共4页
目的 研究大段同种异体骨移植愈合过程和特点。方法 采用新西兰大白兔股骨中段切除 1 5cm骨干和骨膜实验动物模型。将 36只兔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植入深低温保存的同种异体骨 ,对照组植入自体新鲜骨 ,均用直径 3mm的髓内... 目的 研究大段同种异体骨移植愈合过程和特点。方法 采用新西兰大白兔股骨中段切除 1 5cm骨干和骨膜实验动物模型。将 36只兔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植入深低温保存的同种异体骨 ,对照组植入自体新鲜骨 ,均用直径 3mm的髓内针固定。于术后第 1、 2、 3个月分别行X线摄片、ECT、大体标本、组织学观察 (四环素荧光标记、HE染色 )以及BMP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 深低温保存的同种异体骨移植愈合与自体骨相似 ,ECT显示术后第 1个月骨代谢活跃 ,2、 3个月趋于稳定。移植骨BMP表达阴性 ,新生骨及其周围类基质表达阳性。其愈合是从宿主骨向移植骨 ,从周围向中央 ,从哈佛氏管向其四周逐渐进行爬行替代的过程。结论 同种异体骨移植愈合过程是移植骨全方位活化的过程 ,即全方位再血管化、新骨形成和宿主与移植骨接连的过程。其主要通过骨传导实现成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段 骨移植 骨愈合 同种异体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8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