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老年患者梅毒螺旋体特异性抗体生物学假阳性结果分析 被引量:24
1
作者 卢珊珊 +9 位作者 宋英伟 赵静 苑文雯 刘明 赵利利 李霞 袁孟伟 孙志强 毛远丽 李伯安 《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 CAS 2017年第9期967-972,共6页
目的分析我院老年患者梅毒螺旋体特异性抗体筛查情况,同时探讨其生物学假阳性的原因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我院8741例60岁以上老年患者,利用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检测法(CMIA)检测梅毒螺旋体特异性抗体,梅毒甲苯胺红... 目的分析我院老年患者梅毒螺旋体特异性抗体筛查情况,同时探讨其生物学假阳性的原因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我院8741例60岁以上老年患者,利用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检测法(CMIA)检测梅毒螺旋体特异性抗体,梅毒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TRUST)检测梅毒螺旋体非特异性抗体,同时采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进行梅毒确证。根据老年患者年龄将其分为60~69岁、70~79岁和80岁以上三个年龄组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8741例60岁以上老年患者中有354例患者梅毒螺旋体特异性抗体阳性,60~69岁、70~79岁和80岁以上三个年龄组的梅毒螺旋体特异性抗体阳性率分别为3.42%、6.30%和6.0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1.236,P<0.001);同时,60~69岁与70~79岁年龄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8.932,P<0.001)。240例老年患者CMIA筛查梅毒抗体阳性标本经TRUST和Western Blot检测都为阴性,且无临床症状和体征、无相关病史,结果判为假阳性。老年患者梅毒抗体假阳性人群主要分布在60~69岁。但随着老年患者年龄的增加,梅毒螺旋体抗体假阳性率也呈上升趋势,60~69岁、70~79岁和80岁以上三个年龄组的梅毒抗体假阳性率分别64.81%、71.43%和87.50%。老年患者梅毒螺旋体抗体生物学假阳性伴有的其他临床症状及指标异常主要包括癌症(55.36%)、溶栓剂或抗凝剂治疗(35.71%)、糖尿病(28.57%)、肝硬化(25.00%)、严重感染(25.00%)、肾病(17.86%)、自身抗体阳性(16.07%)、手术(14.29%)、肝炎(12.50%)和代谢紊乱(8.93%),各类原因相互影响,梅毒抗体检测假阳性S/CO值最高可达10.29。而梅毒螺旋体特异性抗体真阳性老年患者伴有的其他临床症状及指标异常百分比情况明显低于生物学假阳性患者。结论对于CMIA梅毒筛查阳性而TRUST检测阴性的老年患者,需进行Western Blot检测并结合临床症状、体征和病史,作出最后诊断。老年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患者 梅毒螺旋体抗体 化学发光法 免疫印迹 假阳性
下载PDF
浅析中国与美国 POCT 的应用与管理现状 被引量:12
2
作者 陈霖 李伯安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804-807,共4页
POCT(point-of-care testing)是检验医学的新领域,本文旨在深入探讨中美两国在POCT的法规、行业管理、质量管理、人员管理和培训等方面的现状,阐明我国POCT发展面临的挑战,并进一步提出了完善我国POCT管理体系的措施和建议。
关键词 床旁诊断化验信息系统 质量控制 医院管理
原文传递
动态监测ICU肝病患者PCT水平在判断血流感染和指导抗生素使用中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12
3
作者 刘佳 陈霖 +4 位作者 朱恒志 王淑英 李沛然 李伯安 《海南医学》 CAS 2017年第2期246-248,共3页
目的研究动态监测降钙素原(PCT)水平在诊断ICU肝病患者早期血流感染及指导抗生素使用的临床价值。方法监测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02医院2013年4月至2015年4月30例健康对照者体检当日和530例新转入重症监护病房(ICU)的肝病患者当日血清PCT浓... 目的研究动态监测降钙素原(PCT)水平在诊断ICU肝病患者早期血流感染及指导抗生素使用的临床价值。方法监测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02医院2013年4月至2015年4月30例健康对照者体检当日和530例新转入重症监护病房(ICU)的肝病患者当日血清PCT浓度,对怀疑存在血流感染的肝病患者监测转入ICU后第1、2、3天清晨空腹血PCT浓度、WBC计数、血培养和细菌鉴定。结果有致病菌生长组266例,PCT均值8.0μg/L,阳性率94.3%(251/266);无致病菌生长组264例,PCT均值0.4μg/L,阳性率为35.6%(94/264);30例对照组血培养均阴性,PCT均<0.05μg/L,阳性率为0;真菌生长组40例,PCT均值2.8μg/L,阳性率为60.0%(24/40);革兰氏阳性菌生长组82例,PCT均值6.1μg/L,阳性率为85.4%(70/82);革兰氏阴性菌生长组144例,PCT均值15.1μg/L,阳性率为95.8%(138/144)。有致病菌生长组、无致病菌生长组的PCT浓度均较对照组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革兰氏阳性菌生长组、革兰氏阴性菌生长组、真菌生长组的PCT浓度比较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而白细胞(WB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抗生素治疗有效组和治疗无效组在抗生素治疗后第2天和第3天PCT浓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抗生素治疗有效组在血流感染后第3天的PCT浓度与峰值PCT浓度相比,下降幅度为87.8%,而抗生素治疗无效组在血流感染后第3天的PCT浓度与峰值PCT浓度相比下降不超过3%,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态监测肝病ICU患者的PCT水平将有助于脓毒血症的早期干预和合理使用抗生素的用药指导,从而降低病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监护病房 降钙素原 血培养 血流感染 抗生素
下载PDF
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CD4^+CD25^+ Treg细胞与自身抗体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7
4
作者 刘佳 +5 位作者 陈霖 刘爱霞 宋英伟 戴亮 张岚 李伯安 《检验医学与临床》 CAS 2016年第4期451-453,456,共4页
目的探讨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CD4^+CD25^+Treg细胞水平与自身抗体之间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3年10月至2015年2月该院收治的324例新入院且未经治疗的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利用间接免疫荧光和免疫印迹方法检测患者自身抗... 目的探讨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CD4^+CD25^+Treg细胞水平与自身抗体之间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3年10月至2015年2月该院收治的324例新入院且未经治疗的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利用间接免疫荧光和免疫印迹方法检测患者自身抗体谱的表达状况,同时使用流式细胞术计数患者外周血CD4^+CD25^+Treg细胞数量。结果 324例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有136例患者至少有1项自身抗体阳性,另有188例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自身抗体谱表达均为阴性。自身抗体阳性组CD4^+CD25^+Treg细胞百分比明显低于自身抗体阴性组(P<0.05);同时慢性丙型肝炎患者CD4^+CD25^+Treg细胞水平随着自身抗体表达数的增加而降低,呈负相关。结论对HCV感染患者进行CD4^+CD25^+Treg细胞水平监测,能有效预判患者发生免疫耐受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丙型肝炎 自身抗体 CD4^+CD25^+ TREG细胞
下载PDF
成分血献血者献血前筛查不合格主要原因分析 被引量:8
5
作者 宋英伟 宋丽娟 +6 位作者 潘雪 孙芳 肖艳 崔若帅 汪德清 潘纪春 《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 CAS 2020年第5期757-760,共4页
目的分析成分血献血者献血前筛查项目不合格主要原因,以制定策略降低献血者献血前筛查不合格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1月26日至2019年8月26日4679例成分血献血者的献血前筛查结果。结果2018年11月26日至2019年8月26日期间成分血献血... 目的分析成分血献血者献血前筛查项目不合格主要原因,以制定策略降低献血者献血前筛查不合格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1月26日至2019年8月26日4679例成分血献血者的献血前筛查结果。结果2018年11月26日至2019年8月26日期间成分血献血者献血前筛查总不合格率为21.29%,其中因WBC计数、PLT计数、ALT、Hb/HCT、乳糜、其他原因(健康征询、查体、病毒快速检定等)导致不合格的人数构成比分别为19.28%、6.93%、6.02%、56.62%、6.83%、4.32%,其中以Hb/HCT不合格者占比最多。将献血前筛查项目中因WBC计数、PLT计数、ALT、乳糜、其他原因不合格的献血者排除,对Hb/HCT合格与不合格献血者进行分组并分析两组人群的MCV、MCH、MCHC、RDW-CV,发现Hb/HCT不合格献血者群体的红细胞参数符合缺铁性贫血的血液学特征。结论成分血献血者中因Hb/HCT不合格导致献血前筛查被淘汰的比例较大,对于献血前筛查贫血的这部分成分血献血者,采供血机构应当积极关注其铁代谢指标,必要时给予其铁营养支持或补铁指导,在维护献血者健康的同时提升献血前筛查合格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分献血 献血前筛查 贫血 Hb/HCT
下载PDF
梅毒螺旋体特异性抗体检测灰区范围分析 被引量:8
6
作者 赵静 +1 位作者 李伯安 王晗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9年第16期151-154,共4页
目的探讨化学发光法检测梅毒螺旋体特异性抗体的灰区范围,提高梅毒实验室检测的有效性和准确性。方法收集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2016年2月~2018年5月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梅毒螺旋体特异性抗体,样品吸光度与临界值的比值(S/CO)为1~9(... 目的探讨化学发光法检测梅毒螺旋体特异性抗体的灰区范围,提高梅毒实验室检测的有效性和准确性。方法收集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2016年2月~2018年5月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梅毒螺旋体特异性抗体,样品吸光度与临界值的比值(S/CO)为1~9(拟定灰区)的患者,以梅毒实验室逆向检测流程及免疫印迹法结果为金标准,评价化学发光法检测灰区的假阳性率。结果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梅毒螺旋体抗体患者25 190例,灰区患者462例(1.83%)。其中S/CO值1~3患者234例,假阳性率为0.74%;S/CO值>3~6患者109例,假阳性率0.27%;S/CO值>6~9患者119例,假阳性率0.12%,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选取假阳性率较低的S/CO值>6~9组患者比较,S/CO值>6~7时假阳性率为0.072%,S/CO值>7~8时假阳性率为0.024%,S/CO值>8~9时假阳性率为0.020%,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化学发光法检测梅毒螺旋体特异性抗体,在拟定灰区范围内,假阳性率随S/CO值升高呈现降低趋势。灰区范围宜设定为S/CO值1~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发光法 梅毒螺旋体抗体 灰区 假阳性率
下载PDF
300例HBsAg阳性产妇对新生儿乙肝血清学模式和HBV DNA的影响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8
7
作者 刘超 +9 位作者 宋英伟 刘佳 赵静 宋丽娟 张岚 赵利利 刘乐 李想 毛远丽 李伯安 《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 CAS 2020年第11期1852-1856,1861,共6页
目的针对母婴垂直传播,分析300例HBsAg阳性乙肝产妇所产新生儿的乙肝血清学标志物的表现模式及HBV DNA拷贝数,探讨其对宫内胎儿的影响及临床意义;同时,根据婴儿出生7个月后的随访结果,进一步探讨抗病毒药物对乙肝产妇母婴阻断的效果。... 目的针对母婴垂直传播,分析300例HBsAg阳性乙肝产妇所产新生儿的乙肝血清学标志物的表现模式及HBV DNA拷贝数,探讨其对宫内胎儿的影响及临床意义;同时,根据婴儿出生7个月后的随访结果,进一步探讨抗病毒药物对乙肝产妇母婴阻断的效果。方法回顾300例HBsAg阳性孕妇及其所生婴儿的血清乙肝标志物和HBV DNA拷贝数,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同时,对出生7个月后新生儿进行随访,收集其乙肝五项和HBV DNA检测结果,对结果进行汇总和统计学分析。结果300例HBsAg阳性乙肝产妇所产新生儿的乙肝五项模式共有13种。其中,179例HBsAg(+)HBeAg(-)产妇所产新生儿的乙肝五项模式有9种,121例HBsAg(+)HBeAg(+)产妇所产新生儿的乙肝五项模式有11种。新生儿血清中的HBeAg水平与其母亲的HBV DNA高拷贝数和强传染性有关。在HBsAg阳性母亲中,血清HBV DNA阳性的母亲所生婴儿被感染的危险度高于血清HBV DNA阴性的母亲所生婴儿,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BV DNA阳性的产妇自28周起开始服用药物(替比夫定/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组(69例)和未服药组(127例)其所产新生儿HBV DNA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HBsAg阳性孕妇所生婴儿的乙肝血清学标志物模式具有多样性。孕妇HBeAg和HBV DNA阳性是宫内胎儿HBV感染的高危因素。乙肝孕妇怀孕28周服用抗病毒药物可显著降低新生儿感染HBV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母婴传播 血清标志物
下载PDF
罗氏Cobas 6000全自动电化学发光分析仪检测AFP,CEA的性能验证 被引量:6
8
作者 杨丽 何叶莉 +4 位作者 王晗 王卫东 徐军 刘佳 《现代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14年第6期127-130,共4页
目的:对罗氏Cobas 6000全自动电化学发光检测系统检测甲胎蛋白(AFP)和癌胚抗原(CEA)进行性能验证。方法收集2014年1~4月期间医院住院患者血清样本,混合成不同水平的混合血清,参照 CLSI EP文件及其它文献,验证罗氏Cobas 6000全... 目的:对罗氏Cobas 6000全自动电化学发光检测系统检测甲胎蛋白(AFP)和癌胚抗原(CEA)进行性能验证。方法收集2014年1~4月期间医院住院患者血清样本,混合成不同水平的混合血清,参照 CLSI EP文件及其它文献,验证罗氏Cobas 6000全自动电化学发光检测系统检测 AFP和CEA的精密度、准确度和可报告范围。结果罗氏 Cobas 6000全自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检测 AFP 和 CEA两个项目的低、高值质控物批间精密度的变异系数(CV)分别为 AFP (6.53%,8.38%),CEA(8.15%,7.84%),批内精密度的变异系数(CV)分别为 AFP(3.97%,6.51%),CEA(4.77%,4.52%)。测定10份定值室间质评物的检测结果与“靶值”的最大偏倚分别为AFP(-12.62%),CEA(-10.71%),均在偏倚允许范围之内。验证实验的分析测量范围为 AFP(0.5~1000 IU/ml),CEA(0.2~1000 ng/ml),临床可报告范围为AFP(0.5~1000 IU/ml),CEA(0.2~1000 ng/ml)。结论罗氏Cobas 6000全自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系统检测 AFP, CEA性能良好,能够满足临床检测的性能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自动电化学发光分析仪 肿瘤标志物 性能验证
下载PDF
肝硬化合并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患者淋巴细胞亚群分析 被引量:6
9
作者 朱剑功 王大刚 +3 位作者 何叶莉 苑文雯 郭桐生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8期1966-1967,共2页
目的通过研究肝硬化合并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pontaneous bacterial peritonitis,SBP)患者外周血和腹水的淋巴细胞亚群变化,探讨患者的免疫功能紊乱在SBP发生中的作用。方法采用美国BD公司的FACSCalibur流式细胞仪和四色MultiTEST IMK ... 目的通过研究肝硬化合并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pontaneous bacterial peritonitis,SBP)患者外周血和腹水的淋巴细胞亚群变化,探讨患者的免疫功能紊乱在SBP发生中的作用。方法采用美国BD公司的FACSCalibur流式细胞仪和四色MultiTEST IMK Kit试剂盒检测患者的淋巴细胞亚群。结果与单纯肝硬化患者对比,SBP患者外周血CD8+T细胞显著降低,而CD4/CD8比值显著升高(P<0.05,P<0.01);与自身外周血对比,SBP患者腹水细胞CD4+T细胞、B细胞、CD4/CD8比值显著降低,CD8+T细胞、NK细胞显著升高(P<0.05,P<0.01);漏出性腹水患者与单纯肝硬化组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硬化合并SBP患者外周血和腹水的淋巴细胞亚群变化是不同的,患者全身和局部的免疫功能紊乱对SBP的发生可能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 淋巴细胞亚群
下载PDF
丙型肝炎患者白细胞介素28B基因多态性和丙型肝炎病毒分型与干扰素疗效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6
10
作者 刘佳 +3 位作者 陈霖 何叶丽 华菲 王海滨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CAS 2016年第15期2231-2234,共4页
目的研究丙型肝炎患者白细胞介素28B(IL-28B)基因多态性分布和HCV基因型的不同,对干扰素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接受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PR)的436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双色荧光MGB探针检测IL-28B rs1297986... 目的研究丙型肝炎患者白细胞介素28B(IL-28B)基因多态性分布和HCV基因型的不同,对干扰素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接受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PR)的436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双色荧光MGB探针检测IL-28B rs12979860多态性位点基因型,采用Taq Man探针检测HCV基因型。结果 436例CHC患者中,IL-28B rs12979860的CC型、CT型和TT型检出频率分别为82.80%、15.60%和1.61%;HCV基因1b、2a与3b亚型的检出频率分别为73.39%、24.77%和1.83%;CC型、CT型、TT型患者在应答良好组和无应答组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HCV分型为1b、2a、3b亚型的患者中,在应答良好组和无应答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患者IL-28B rs12979860基因型与PR治疗的CHC患者病毒持续应答关系密切,CC基因型分布频率明显高于CT、TT基因型,TT型几乎无应答。不同HCV基因型与治疗效果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型肝炎 白细胞介素28B基因多态性 基因型 疗效
原文传递
多次捐献单采血小板对男性献血者白细胞与血小板相关参数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7
11
作者 宋英伟 +5 位作者 潘雪 张晓娟 冯丽梅 张宏飞 宋丽娟 汪德清 《临床输血与检验》 CAS 2022年第5期610-615,共6页
目的分析不同献血总次数的男性单采血小板献血者血常规中血小板与白细胞相关指标的变化,评估献血次数对献血者外周血液学相关指标的影响。方法选择2020年4月23日~2021年4月23日在本中心成功捐献单采血小板且献血总次数分别为初次、十的... 目的分析不同献血总次数的男性单采血小板献血者血常规中血小板与白细胞相关指标的变化,评估献血次数对献血者外周血液学相关指标的影响。方法选择2020年4月23日~2021年4月23日在本中心成功捐献单采血小板且献血总次数分别为初次、十的整数倍次及百次以上的448名男性自愿无偿献血者,其中十次以上的献血者年献血次数≥8次,比较献血者末次单采前外周血中PLT、PDW、MPV、P-LCR、PCT、WBC、NEUT#、LYMPH#、MONO#、EO#和BASO#指标的变化。结果总献血次数百次以上男性单采血小板献血者的WBC、PLT、PCT、NEUT#和LYMPH#相较于初次男性单采血小板献血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WBC、PCT、NEUT#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两组献血者三项指标中位数仍在正常参考值范围内,PLT则在可捐献单采血小板血液检查要求(≥150×10^(9)/L且<450×10^(9)/L)范围内。百次以上男性单采血小板献血者LYMPH#低于正常参考值发生率为86.21%,初次男性单采血小板献血者LYMPH#低于正常参考值发生率为6.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献血次数越多的单采血小板献血者,LYMPH#水平整体显著更低;献血次数为20、30次的单采血小板献血者中LYMPH#低于正常参考值者高达46.38%,且随着献血次数的增多,LYMPH#低于正常参考值者占比逐步增高。结论多次数捐献单采血小板会导致献血者LYMPH#水平低于正常参考值,采供血机构在单采血小板献血者招募工作中应重视该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次数成分献血 男性 成分献血者 血常规 淋巴细胞
下载PDF
北京市街头无偿献血者人群结构分析 被引量:5
12
作者 宋英伟 +4 位作者 吴璇 肖艳 崔若帅 汪德清 潘纪春 《国际输血及血液学杂志》 CAS 2017年第3期219-223,共5页
目的探讨北京市街头无偿献血者人群结构,为本市采供血机构招募街头无偿献血者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街头采血车无偿献血的9408例街头无偿献血者为研究对象。根据街头无偿献血者填写的《无... 目的探讨北京市街头无偿献血者人群结构,为本市采供血机构招募街头无偿献血者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街头采血车无偿献血的9408例街头无偿献血者为研究对象。根据街头无偿献血者填写的《无偿献血登记表》中的性别、年龄、无偿献血时间资料,以及血液初筛结果中的血型结果,采用Excel软件分别对不同性别、年龄段、AB0血型,以及献血月份的无偿献血者人数进行统计。采用统计学方法比较2013~2015年北京市街头无偿献血者的性别、年龄及ABO血型构成比。结果①2013-2015年9408例北京市街头无偿献血者中,男性献血者为6327例(67.3%),女性为3081例(32.7%),男、女性献血者比例为2.1:1;2013-2015年无偿献血者性别构成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30,P=0.316)。②本组无偿献血者中,以年龄为18~40岁青、壮年无偿献血者为主,所占比例为77.3%(7271/9408),年龄为〉50~59岁的老年无偿献血者构成比呈逐年增加趋势。2013—2015年,各年龄段构成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5.45,P〈0.001)。③本组无偿献血者中,0型、B型、A型、AB型无偿献血者所占比例依次下降,分别为31.1%(2928/9408)、32.7%(3073/9408)、25.9(2433/9408)、10.3%(974/9408)。2013-2015年,各AB0血型构成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6.73,P=0.347)。④2013-2015年,每年3至5月为北京市街头无偿献血的高峰期,而每年1至2月为街头无偿献血的低谷期,6至9月街头无偿献血人数相对稳定。结论北京市街头无偿献血者以青、壮年献血者为主,街头无偿献血呈“季节性”变化规律。建立适应无偿献血者人群结构特点的招募方法,在无偿献血高峰季积极组织各种献血活动,有利于推动街头采血工作健康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偿献血 人群结构 招募 献血者
原文传递
CD4^+CD25^+Treg细胞对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干扰素治疗疗效预判作用研究 被引量:5
13
作者 刘佳 +4 位作者 陈霖 刘爱霞 戴亮 张岚 李伯安 《军事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725-728,共4页
目的探讨CD4+CD25+Treg细胞在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chronic hepatitis C,CHC)患者干扰素治疗过程中的疗效判断作用。方法选取2013年10月至2014年8月收治的150例CHC患者,利用流式细胞术计数患者外周血CD4+CD25+Treg细胞的数量,使用实时荧... 目的探讨CD4+CD25+Treg细胞在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chronic hepatitis C,CHC)患者干扰素治疗过程中的疗效判断作用。方法选取2013年10月至2014年8月收治的150例CHC患者,利用流式细胞术计数患者外周血CD4+CD25+Treg细胞的数量,使用实时荧光PCR检测HCV RNA含量。随访观察患者在α干扰素和利巴韦林治疗前和治疗24周后的CD4+CD25+Treg细胞和HCV RNA的变化情况。根据HCV RNA载量情况分为低载量组、中载量组和高载量组;根据治疗前后HCV RNA的变化情况分为转阴组、慢反应组和不反应组。结果 CHC患者性别和年龄在不同HCV RNA载量无统计学差异,而HCV RNA载量与CHC患者外周血CD4+CD25+Treg细胞量间差异显著,两者呈正相关(r=0.996,P=0.005)。同时,CHC患者经α干扰素和利巴韦林治疗24周后,转阴组外周血CD4+CD25+Treg细胞水平从(8.41±2.08)%降至(3.96±1.94)%(P<0.001),慢反应组细胞水平从(8.26±2.59)%降至(5.92±2.35)%(P<0.001),具有统计学意义;而不反应组外周血CD4+CD25+Treg细胞水平反而升高,从(8.61±2.31)%升至(10.42±2.18)%(P<0.001),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CHC患者HCV RNA载量与其外周血CD4+CD25+Treg细胞量呈正相关。经α干扰素和利巴韦林治疗24周后,外周血CD4+CD25+Treg细胞随着HCV RNA的降低而降低,而HCV RNA经治疗降低无效时,CD4+CD25+Treg细胞反而会升高。提示CD4+CD25+Treg细胞可能参与丙型肝炎的进展,为研究丙型肝炎患者的治疗是否有效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 丙型 慢性 CD4+CD25+TREG细胞 HCV RNA 干扰素仅 利巴韦林 T淋巴细胞
原文传递
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干扰素-α治疗后诱发甲状腺功能异常观察 被引量:5
14
作者 王晗 谢娜 +8 位作者 徐军 赵静 陈霖 刘爱霞 戴亮 张岚 毛远丽 李伯安 《解放军医学院学报》 CAS 2015年第11期1089-1092,共4页
目的探讨丙型肝炎患者行以干扰素-α(interferon-alpha,IFN-α)为基础的抗病毒治疗后诱发甲状腺功能异常(thyroid dysfunction,TD)的临床特点及影响因素。方法以2013年10月-2014年4月我院收治的432例经以干扰素-α为基础抗病毒治疗的慢... 目的探讨丙型肝炎患者行以干扰素-α(interferon-alpha,IFN-α)为基础的抗病毒治疗后诱发甲状腺功能异常(thyroid dysfunction,TD)的临床特点及影响因素。方法以2013年10月-2014年4月我院收治的432例经以干扰素-α为基础抗病毒治疗的慢性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C,CHC)患者为研究对象,男性259例(60.0%),女性173例(40.0%),平均年龄(43.5±32.7)岁。分别采用化学发光法、酶法、荧光定量PCR技术等检测患者抗病毒治疗前和治疗后3个月、6个月、9个月、12个月甲状腺功能、抗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肝功能、HCV RNA和HCV RNA分型等指标。结果经以干扰素-α为基础抗病毒治疗后,67例(15.5%)发展为TD,其中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占58.2%。男女发病比例1∶3.8。32例(47.8%)为治疗后3个月内发生,58例(86.6%)在6个月内出现。停止抗病毒治疗后,63例(94.0%)12个月内自发或经药物治疗后甲状腺功能恢复正常,仅4例(6.0%)发展为持续性TD。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表明,性别和治疗前甲状腺自身抗体TPOAb、TGAb是TD发生的独立风险因素。结论 CHC患者行以干扰素-α为基础抗病毒治疗后,15.5%患者发展为TD,以女性为主。女性和治疗前TPOAb及TGAb阳性是发展为TD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功能异常 慢性丙型肝炎 干扰素-Α 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
下载PDF
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与病毒载量和肝功能损害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4
15
作者 陈霖 刘佳 +8 位作者 徐军 赵静 刘爱霞 张岚 戴亮 王卫东 杨丽华 李伯安 《军事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649-650,F0003,共3页
目的研究慢性丙型肝炎(CHC)患者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与丙型肝炎病毒(HCV)-RNA载量和丙氨酸转氨酶(ALT)活性的相关性。方法流式细胞术计数66例CHC患者和30例健康对照者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实时荧光PCR检测HCV-RNA载量,乳... 目的研究慢性丙型肝炎(CHC)患者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与丙型肝炎病毒(HCV)-RNA载量和丙氨酸转氨酶(ALT)活性的相关性。方法流式细胞术计数66例CHC患者和30例健康对照者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实时荧光PCR检测HCV-RNA载量,乳酸脱氢酶法检测ALT浓度。结果 CHC患者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且随着HCV-RNA载量增高,患者外周血中CD4+CD25+调节性T细胞含量逐渐升高(P<0.001),且与HCV-RNA载量取对数后呈正相关(r=0.603,P<0.01),与ALT水平呈正相关(r=0.638,P<0.01)。结论 CHC患者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显著升高,与HCV-RNA载量和ALT的升高相关性具有统计学意义。提示CD4+CD25+调节性T细胞可能参与丙型肝炎的进展,为丙型肝炎的诊疗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 丙型 慢性 CD4+CD25+ T淋巴细胞 调节性 HCV-RNA载量 ALT
原文传递
血清中甲胎蛋白异质体L3含量与肝癌分期及大小的相关性 被引量:4
16
作者 张健 阿克木江 +8 位作者 刘爱霞 刘佳 赵静 徐军 戴亮 王卫东 郭晓东 李伯安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CAS CSCD 2014年第3期221-223,共3页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中的甲胎蛋白异质体L3(AFP-L3)水平与肝癌分期和癌灶大小的相关性.方法 随机选取162例原发性肝癌(PHC)患者的血清,分别进行总甲胎蛋白(AFP)和AFP-L3的纯化和检测,并计算AFP-L3的百分含量后与患者的癌...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中的甲胎蛋白异质体L3(AFP-L3)水平与肝癌分期和癌灶大小的相关性.方法 随机选取162例原发性肝癌(PHC)患者的血清,分别进行总甲胎蛋白(AFP)和AFP-L3的纯化和检测,并计算AFP-L3的百分含量后与患者的癌灶大小和肝癌分期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PHC患者血清AFP-L3百分含量与癌灶大小呈正相关(r=0.332,P=0.009),与肝癌分期不相关(r=0.121,P=0.189).结论 AFP-L3的测定对于判断癌灶的大小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胎蛋白类 肝肿瘤
原文传递
罗氏Cobas 6000全自动电化学发光分析仪HBsAg携带污染率检测及评价 被引量:3
17
作者 刘佳 王晗 +3 位作者 戴亮 王卫东 李伯安 《中国医刊》 CAS 2015年第2期97-99,共3页
目的分析和评价罗氏Cobas 6000全自动电化学发光检测系统的携带污染率。方法以罗氏Cobas 6000测定乙肝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BsAg)为例,设定携带污染的检测方案,并分析检测结果。结果 3个浓度阳性血清(Ha、Hb、Hc)、... 目的分析和评价罗氏Cobas 6000全自动电化学发光检测系统的携带污染率。方法以罗氏Cobas 6000测定乙肝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BsAg)为例,设定携带污染的检测方案,并分析检测结果。结果 3个浓度阳性血清(Ha、Hb、Hc)、阴性血清(L)测试结果均值(8785,2878,275,0.449)、标准偏差和变异系数(coefficient of variation,CV)分别为Ha(136,1.55%),Hb(66,2.28%),Hc(9,3.32%),L(0.025,5.51%)。4个通道3个浓度HBsAg的携带污染率分别为:1模块-1通道(0.000708,0.001367,0.004247),1模块-2通道(0.000035,-0.00011,0.008525),2模块-1通道(-0.00053,0.001398,-0.00281),2模块-2通道(0.000045,0.003092,0.003786)。结论罗氏Cobas 6000全自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携带污染未检出,能确保临床检测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自动电化学发光分析仪 乙肝表面抗原 携带污染率
下载PDF
乙型肝炎肝硬化与酒精性肝硬化患者骨髓细胞学检查结果分析 被引量:3
18
作者 武鹏 苑文雯 +7 位作者 李沛然 陈澎 王晗 李妍 王大刚 何叶莉 杨宁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 2014年第4期324-327,共4页
目的探讨乙肝肝硬化和酒精性肝硬化患者骨髓象变化不同特点和意义。方法对本院近5年明确诊断为慢性HBV感染的肝硬化和酒精性肝硬化且临床表现为三系减低患者的骨穿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两种不同诱因的肝硬化均可导致患者造血系统发... 目的探讨乙肝肝硬化和酒精性肝硬化患者骨髓象变化不同特点和意义。方法对本院近5年明确诊断为慢性HBV感染的肝硬化和酒精性肝硬化且临床表现为三系减低患者的骨穿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两种不同诱因的肝硬化均可导致患者造血系统发生改变。慢性HBV感染的肝硬化患者的骨髓增生程度高于酒精性肝硬化患者;两组肝硬化患者粒、红两系不同阶段细胞存在病态造血率,中途凋亡比例增加,乙型肝炎肝炎后肝硬化组病态造血率高于酒精性肝硬化组;两组肝硬化患者巨核系统均明显存在成熟障碍。结论慢性HBV感染对骨髓造血细胞的成熟过程存在影响。酒精性肝硬化对骨髓造血细胞增殖、分化存在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乙型肝炎 酒精性肝硬化 骨髓细胞学
下载PDF
戊型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率及其血清学指标特征研究
19
作者 刘新 +10 位作者 韩蕊蕊 赵利利 何叶莉 杨丽华 李微微 宋丽娟 宋英伟 李永利 刘爱霞 娄金丽 李伯安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45-251,共7页
目的探讨戊型肝炎病毒(HEV)感染患者的流行情况及其血清学指标对HEV感染患者的筛查价值。方法回顾分析北京市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和佑安医院2018年1月1日至2023年8月31日同时检测抗-HEV IgM和IgG的数据97440例,其中男性61005例,女... 目的探讨戊型肝炎病毒(HEV)感染患者的流行情况及其血清学指标对HEV感染患者的筛查价值。方法回顾分析北京市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和佑安医院2018年1月1日至2023年8月31日同时检测抗-HEV IgM和IgG的数据97440例,其中男性61005例,女性36435例,年龄(51.65±13.05)岁。根据抗-HEV特异性抗体阴阳性分为抗-HEV IgM阳性组(3588例)、抗-HEV IgG阳性组(18083例)和抗-HEV抗体阴性组(78892例),收集其患者的HEV RNA、肝功能、AFP、PIVKA-Ⅱ和PT检测结果及基本临床资料,统计HEV感染患者的流行情况,以及抗-HEV特异性抗体阴阳性与患者的各年龄段、HEV RNA及临床特征的关系。结果97440例同时检测抗-HEV IgM和IgG患者中,抗-HEV IgM阳性率为3.68%(3588/97440),抗-HEV IgG阳性率为18.56%(18083/97440)。2018—2023年间,北京2家医院整体来看抗-HEV IgM的阳性率依次为2.51%、2.53%、3.02%、4.59%、5.72%和4.26%(χ^(2)=1401.73,P<0.001),抗-HEV IgG阳性率依次为12.56%、12.32%、12.85%、22.65%、27.42%和26.66%(χ^(2)=1058.29,P<0.001),均是缓慢上升至2023年开始下降。就诊患者在1~30岁、>30~60岁和>60岁的抗-HEV IgM阳性率(2.28%、3.60%、4.47%)(χ^(2)=89.62,P<0.001)和IgG的阳性率(4.71%、17.86%、25.94%)(χ^(2)=2017.32,P<0.001)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升高。抗-HEV IgM阳性组患者的年龄和ALB值低于IgG阳性组,而男性比例、TBIL、ALT、AFP和PT值高于IgG阳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抗-HEV IgM和IgG阳性组患者的年龄、男性比例、TBIL、ALT、AFP、PIVKA-Ⅱ和PT值均高于抗-HEV阴性组,两组ALB值均低于抗-HEV阴性组,都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2162例HEV感染患者根据HEV RNA阴阳性分组,HEV RNA阳性组患者抗-HEV IgM单阳性、IgG单阳性、IgM+IgG双阳性和抗体阴性比例分别为5.42%(18/332)、3.62%(12/332)、90.36%(300/332)和0.60%(2/332);其中,HEV RNA阳性组抗-HEV IgM+IgG双阳性患者比例高于HEV RNA阴性组(χ^(2)=302.87,P<0.001),抗-HEV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戊型肝炎病毒属 戊型肝炎抗体 流行率 临床特征
原文传递
HBsAg与Anti-HBs双阳性乙肝患者的临床特征及S区基因测序分析 被引量:3
20
作者 李佳阳 +8 位作者 梁伟虹 宋丽娟 宋英伟 张浩 李菁菁 赵静 董茹梦 徐军 李伯安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CAS CSCD 2022年第3期276-282,共7页
目的分析和讨论HBsAg和Anti-HBs双阳性HBV感染患者的临床特征及S区基因测序情况。方法收集HBsAg阳性患者乙肝五项及定量结果、肝功能和HBV DNA载量,记录其基本临床信息。根据Anti-HBs的阴阳性分组,并对两组结果的临床和病毒学特点进行... 目的分析和讨论HBsAg和Anti-HBs双阳性HBV感染患者的临床特征及S区基因测序情况。方法收集HBsAg阳性患者乙肝五项及定量结果、肝功能和HBV DNA载量,记录其基本临床信息。根据Anti-HBs的阴阳性分组,并对两组结果的临床和病毒学特点进行分析。同时,17320例HBsAg阳性HBV感染患者中有994例进行了基因测序检测,对该994例患者的S区氨基酸突变、位点变异检出率和基因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HBsAg和Anti-HBs双阳性率为4.36%(756/17320)。HBsAg+/Anti-HBs+组HBV相关性肝硬化(19.71%)显著高于HBsAg+/Anti-HBs-组(15.94%),而慢性乙型肝炎(62.04%)显著低于HBsAg+/Anti-HBs-组(67.06%)。同时,HBsAg+/Anti-HBs+组HBsAg-QN以及ALT均显著低于HBsAg+/Anti-HBs-组,HBeAg阳性率显著高于HBsAg+/Anti-HBs-组,HBV DNA则高于HBsAg+/Anti-HBs-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94例HBV感染者进行了基因测序检测,两组的C基因型(81.79%)最多,B基因型(17.40%)次之,D基因型(0.80%)最少。HBV感染患者C基因型的sP120Q/T/A/S位点检出率HBsAg+/Anti-HBs+组显著高于HBsAg+/Anti-HBs-组;无论B或C基因型或整体比较,HBV感染患者的sG145A/E/K/R位点检出率HBsAg+/Anti-HBs+组均显著高于HBsAg+/Anti-HBs-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HBsAg和Anti-HBs双阳性HBV感染患者更易发展为肝硬化,且进行基因测序的乙肝患者以C2型为主。HBV感染患者的S区sP120Q/T/A/S和sG145A/E/K/R位点耐药变异是导致HBsAg和Anti-HBs双阳性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肝表面抗原 乙肝表面抗体 双阳性 病毒学特征 基因测序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