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26篇文章
< 1 2 3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页岩气特征、挑战及前景(二) 被引量:379
1
作者 邹才能 董大忠 +16 位作者 王玉满 李新景 黄金亮 王淑芳 管全中 张晨晨 王红岩 刘洪 拜文华 梁峰 吝文 赵群 刘德勋 杨智 梁萍萍 孙莎莎 邱振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66-178,共13页
重点阐述中国页岩气工业化进展、“甜点区”评价标准与勘探开发技术、成功经验、面临挑战及发展前景。根据四川盆地涪陵、长宁、威远等页岩气田地质与工程参数,指出中国页岩气具有特殊性。中国南方特大型海相高演化(R0值2.0%~3.5... 重点阐述中国页岩气工业化进展、“甜点区”评价标准与勘探开发技术、成功经验、面临挑战及发展前景。根据四川盆地涪陵、长宁、威远等页岩气田地质与工程参数,指出中国页岩气具有特殊性。中国南方特大型海相高演化(R0值2.0%~3.5%)、超高压(压力系数1.3~2.1)页岩气田的发现,对中国乃至世界古老海相页岩气勘探开发具有重要科学意义与实践价值。提出“经济甜点区”须具备“含气性优、可压性优、效益性优”等特征,“四高”(高TOC值(大于3.0%)、高孔隙度(大于3.0%)、高含气量(大于3.0m3/t)、高地层压力(压力系数大于1.3))、“两发育”(页岩层理、天然微裂缝)是富集高产段与水平井轨迹选择的关键指标,水平井巷道必须控制在上奥陶统五峰组一下志留统龙马溪组底部高压封存箱中部。提出“微气藏”群压裂形成“人工页岩气藏”的模式,揭示“压后焖井、控压限产”机制。形成了三维地震与压裂微地震监测、水平井、“工厂化”生产模式等关键技术和“甜点区”优选、水平井巷道控制、水平段长度优化、“工厂化”生产模式等成功经验。页岩气资源的不确定性、3500m以深勘探开发关键技术与装备突破、低成本生产、水资源与安全环保是中国页岩气实现规模开采面临的4大挑战。预测中国南方海相页岩气可采资源量约8.8×10^12m3,四川盆地有利区面积4.0×10^4km2、可采资源量4.5×10^12m3,2020年中国页岩气勘探开发有望实现“理论、技术、生产和成本”4个一体化革命,产能达到(200~300)×10^8m3/a。未来有望在四川盆地常规加非常规天然气产量一起建成“西南大庆(气大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田 经济甜点区 微气藏 水平井 “工厂化”生产模式 体积压裂 开发成本 资源潜力 有利目标
下载PDF
中国页岩气特征、挑战及前景(一) 被引量:373
2
作者 邹才能 董大忠 +16 位作者 王玉满 李新景 黄金亮 王淑芳 管全中 张晨晨 王红岩 刘洪 拜文华 梁峰 吝文 赵群 刘德勋 杨智 梁萍萍 孙莎莎 邱振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689-701,共13页
基于近年中国富有机质页岩沉积模式、页岩储集层表征等方面取得的研究进展,分析页岩气富集高产主控因素。研究落实了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笔石带发育序列时空对比依据,提出缓慢沉降的稳定海盆、高海平面、半封闭水体和低沉... 基于近年中国富有机质页岩沉积模式、页岩储集层表征等方面取得的研究进展,分析页岩气富集高产主控因素。研究落实了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笔石带发育序列时空对比依据,提出缓慢沉降的稳定海盆、高海平面、半封闭水体和低沉积速率是海相富有机质页岩重要沉积模式,确定晚奥陶世—早志留世早期持续发育的大型深水陆棚沉积环境有利于黑色页岩发育,优质页岩厚20~80 m、TOC值为2.0%~8.4%。对比分析焦石坝、长宁、威远3大页岩气田,指出规模储集层主要受富生物硅质与钙质页岩、适中热演化程度、高基质孔隙与丰富的裂缝控制。五峰组—龙马溪组总孔隙度为3.0%~8.4%、渗透率为0.000 2×10-3~0.500 0×10-3μm2,基质孔隙体积及其构成区域稳定,裂缝孔隙发育特征在不同构造区、同一构造的不同井区和不同层段差异较大。筇竹寺组受有机质炭化、黏土矿物结晶度高和生物碎屑粒内孔后期充填等因素影响,物性普遍较差,总孔隙度为1.5%~2.9%、渗透率为0.001′10-3~0.010′10-3μm2。明确了页岩气富集高产受沉积环境、热演化程度、孔缝发育程度、构造保存等"四大因素"控制,且特殊性在于高演化(Ro值:2.0%~3.5%)、超高压(压力系数:1.3~2.1),从而建立了"构造型甜点"和"连续型甜点区"两种页岩气富集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 富有机质页岩 沉积模式 储集层表征 “甜点区” 焦石坝页岩气田 长宁页岩气田 威远页岩气田
下载PDF
川南龙马溪组页岩气储层纳米孔隙结构特征及其成藏意义 被引量:359
3
作者 陈尚斌 朱炎铭 +3 位作者 王红岩 刘洪 魏伟 方俊华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438-444,共7页
以川南龙马溪组页岩气储层为例,运用氮气吸附法对储层纳米孔隙进行测定,通过等温线和DFT分析,对孔结构特征表征并讨论控制纳米孔隙结构的主因和纳米孔隙对页岩气成藏的意义。结果表明:龙马溪组页岩气储层孔隙结构较复杂,主要由纳米孔组... 以川南龙马溪组页岩气储层为例,运用氮气吸附法对储层纳米孔隙进行测定,通过等温线和DFT分析,对孔结构特征表征并讨论控制纳米孔隙结构的主因和纳米孔隙对页岩气成藏的意义。结果表明:龙马溪组页岩气储层孔隙结构较复杂,主要由纳米孔组成,具有一定的无规则孔结构,孔隙多呈开放形态,以两端开口的圆筒孔及4边开放的平行板孔等开放性孔为主;垂向上由深到浅,孔隙开放程度减小;纳米主孔位于2~40 nm,占孔隙总体积的88.39%,占比表面积的98.85%;2~50 nm的中孔提供了主要的孔隙体积,小于50 nm的微孔和中孔提供了主要的孔比表面积;TOC是控制该储层中纳米孔隙体积及其比表面积的主要内在因素,也是提供页岩气主要储存空间的重要物质;纳米孔对页岩气的吸附能力极强,在其内部有大量页岩气以结构化方式存在,增加了页岩气的存储量,并使模型表征复杂化;开放状纳米孔可提高页岩气解吸效率和储层渗透率,提高页岩气的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储层 纳米孔隙结构 下志留统龙马溪组 氮吸附
下载PDF
中国页岩气勘探开发新突破及发展前景思考 被引量:272
4
作者 董大忠 王玉满 +13 位作者 李新景 邹才能 管全中 张晨晨 黄金亮 王淑芳 王红岩 刘洪 拜文华 梁峰 吝文 赵群 刘德勋 邱振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9-32,共14页
近5年来,中国页岩气勘探开发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成为继美国、加拿大之后,第三个实现页岩气工业化生产的国家,截至2015年底,页岩气累计产量突破了60×10~8 m^3。基于近期中国页岩气勘探开发快速发展的主要成果,通过全面回顾勘探开发... 近5年来,中国页岩气勘探开发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成为继美国、加拿大之后,第三个实现页岩气工业化生产的国家,截至2015年底,页岩气累计产量突破了60×10~8 m^3。基于近期中国页岩气勘探开发快速发展的主要成果,通过全面回顾勘探开发新突破和深入分析未来发展前景,进而指出中国的页岩气勘探开发整体尚处在发展初期,四川盆地海相页岩气是近期勘探开发的主要对象,海陆过渡相与陆相页岩气的突破和工业化生产是实现中国页岩气规模化发展的重要环节;低产—中等产量井是中国页岩气的生产常态,发展勘探开发关键技术非常重要;严格控制单井投资和大幅降低成本成为提升页岩气勘探开发效益的重要手段。为此,建议:①持续加强理论技术攻关,积极开展页岩气"甜点区"评价勘探,逐渐夯实发展基础;②高度重视勘探开发前期评价,突出有效页岩气资源的落实,把控好评价钻探与产能建设的节奏;③突出页岩气储层精细描述和评价,提升整体开发水平;④加大勘探开发技术攻关力度,突出技术的简化和实用性,有效降低成本;⑤全面总结页岩气勘探开发快速发展经验,突出关键指标论证及评价,加强新区、新领域及新层系突破和接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田 超级大气区 新进展 有效资源 发展前景 启示 南方地区 中国
下载PDF
四川盆地南缘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气储层矿物成分特征及意义 被引量:232
5
作者 陈尚斌 朱炎铭 +3 位作者 王红岩 刘洪 魏伟 方俊华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775-782,共8页
运用X射线衍射技术,对四川盆地南缘长宁—兴文地区下志留统龙马溪组39个露头泥岩/页岩样品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龙马溪组泥岩/页岩矿物成分以黏土矿物和石英为主,平均含量分别为53.39%和29.15%;其次为方解石,平均含量为5.46%... 运用X射线衍射技术,对四川盆地南缘长宁—兴文地区下志留统龙马溪组39个露头泥岩/页岩样品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龙马溪组泥岩/页岩矿物成分以黏土矿物和石英为主,平均含量分别为53.39%和29.15%;其次为方解石,平均含量为5.46%;另外,还含有少量的长石、白云石、石膏、黄铁矿等矿物。龙马溪组为浅海陆棚沉积,对有机质的富集和保存有利,为页岩气藏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沉积条件;黏土矿物组合特征反映出龙马溪组已经历晚成岩阶段,对应有机质演化的成熟—高成熟阶段,具有适宜页岩气形成的成熟度条件。黏土矿物对页岩气藏的形成和开发有一定积极意义,龙马溪组底部厚度约为30m的地层,伊利石和绿泥石含量低、相应孔隙率高且脆性矿物石英含量大于50%,是理想的页岩气重点勘探开发层位。页岩气储层矿物成分研究为其吸附储存、裂缝评价、渗流运移、压裂造缝和工艺性能等的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 储层 矿物成分 X射线衍射 龙马溪组 下志留统 四川盆地南缘
下载PDF
中国页岩气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被引量:194
6
作者 陈尚斌 朱炎铭 +5 位作者 王红岩 刘洪 魏伟 罗跃 李伍 方俊华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689-694,共6页
借助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系统检索了中国页岩气的研究论文,分析了这百余篇论文的分布特征,归纳了研究机构、科研群体及基金资助等情况,综述了中国页岩气研究现状,探讨了未来其研究的走向和发展需求。研究结果表明:①中国页岩气... 借助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系统检索了中国页岩气的研究论文,分析了这百余篇论文的分布特征,归纳了研究机构、科研群体及基金资助等情况,综述了中国页岩气研究现状,探讨了未来其研究的走向和发展需求。研究结果表明:①中国页岩气论文总数少,具有典型发展初期阶段分布特征,说明基础研究与勘探开发刚驶入一个全新的起步发展阶段,在未来一个较长时期,页岩气资源评价理论与方法将是研究的主要方向,地质基础研究工作必受重视,勘探试井及与之相关的产能模拟、压裂等增产开发措施研究也会逐步展开;②基于地质条件、成藏要素及油气产区特殊条件的综合分析,四川盆地南部地区很可能会成为中国第一个页岩气勘探开发的先导性试验建设基地;③在政策扶植和基金支持下,坚持科技攻关,开展多种合作,增进学术交流,促进人才培养,中国页岩气研究将迅速发展,并会较早结束探索阶段而逐步向商业化方向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 论文分布特征 研究现状 发展趋势 综述 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 中国
下载PDF
页岩的储层特征以及等温吸附特征 被引量:119
7
作者 熊伟 郭为 +3 位作者 刘洪 高树生 胡志明 杨发荣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13-116,130,共4页
页岩的储层特征以及吸附特征是评价页岩气是否具有开采价值的一个重要标准,为此,以某页岩气藏为例,测量其岩心的孔隙度与渗透率,并进行X射线衍射全岩分析和黏土矿物测定,以分析其储层特征。结果表明:该页岩的孔隙度主要分布在0.01%~5%... 页岩的储层特征以及吸附特征是评价页岩气是否具有开采价值的一个重要标准,为此,以某页岩气藏为例,测量其岩心的孔隙度与渗透率,并进行X射线衍射全岩分析和黏土矿物测定,以分析其储层特征。结果表明:该页岩的孔隙度主要分布在0.01%~5%,渗透率主要分布在0.000 01~10mD,孔隙直径主要分布在4~6nm;页岩的孔隙度与渗透率没有明显的相关关系,黏土矿物主要为绿泥石、伊利石、蒙皂石以及伊蒙混层。挑选了6块岩心进行等温吸附试验,以确定TOC以及Ro对页岩吸附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①页岩的气体吸附遵循Langmuir等温吸附曲线,其总解析气量与页岩的TOC成正相关,但与孔隙度没有明显的关系;②不同成熟度、不同TOC页岩的吸附特征研究表明,页岩的吸附能力与页岩的TOC和Ro密切相关,随着页岩TOC以及Ro的提高,页岩的吸附能力增加;当页岩的TOC相近时,页岩的Ro越高,吸附能力越强;当页岩的Ro相近时,页岩的TOC越高,页岩的吸附能力越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 储层特征 等温吸附 含气量 孔隙度 渗透率TOC Ro
下载PDF
“进源找油”:论四川盆地非常规陆相大型页岩油气田 被引量:110
8
作者 邹才能 杨智 +11 位作者 王红岩 董大忠 刘洪 施振生 张斌 孙莎莎 刘德勋 李贵中 吴松涛 庞正炼 潘松圻 袁懿琳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1551-1562,共12页
源岩油气规模快速发展,是中国能源结构转型的重要战略选项;陆相页岩油和气是中国源岩油气最具潜力的组成类型,是中国陆上未来"进源找油"最重要的突破对象。本文首次研判提出四川盆地侏罗系油和气发展,应尽快由常规构造-裂缝... 源岩油气规模快速发展,是中国能源结构转型的重要战略选项;陆相页岩油和气是中国源岩油气最具潜力的组成类型,是中国陆上未来"进源找油"最重要的突破对象。本文首次研判提出四川盆地侏罗系油和气发展,应尽快由常规构造-裂缝石油、致密灰岩与砂岩油向孔隙型页岩油气转变,重点阐述了大安寨段页岩油气4项新进展:①评价侏罗系4套富有机质页岩总生油量245×10^8t,石油总资源量172×10^8t,还有相当规模的天然气资源,既富油又富气,其中67%的油气资源集中在大安寨段;②大安寨段二亚段是侏罗系页岩油和气的"甜点段",黑色页岩厚度一般20~80m,TOC平均值大于2%,Ⅱ1~Ⅱ2型干酪根,Ro主体1.1%~1.4%,处于轻质油-凝析油气窗口,页岩储层孔隙度4%~6%,页理裂缝发育,脆性矿物含量一般在50%以上,压力系数1.2~1.8,滞留烃量多为100~200mg/g·TOC,油质较轻,地层埋深较浅,具备与北美页岩油气媲美的地质工程条件;③优选出页岩油气"甜点区"评价的3项核心参数(Ro、富有机质页岩厚度、埋藏深度),评价出大安寨段二亚段页岩油"甜点区"主要分布在盆地中北部地区,页岩厚度20~50m,面积约2×104km2;④提出了加快页岩油和气以水平井体积压裂为核心的风险勘探和开发试验、加强全层系资源评价、加速准备先导试验技术方案等建议,力争推动侏罗系孔隙型页岩油和气突破发现。四川盆地侏罗系陆相页岩油和气新认识,可能为真正开启侏罗系源岩油气"进源找油"、规模开发新征程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源岩油气 页岩油 页岩气 最佳油气窗口 大安寨段 甜点段 甜点区 资源潜力
下载PDF
温度对页岩等温吸附/解吸特征影响 被引量:104
9
作者 郭为 熊伟 +3 位作者 高树生 胡志明 刘洪 于荣泽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481-485,共5页
采用川南地区龙马溪组页岩样品,设计页岩吸附/解吸实验,研究不同温度下页岩的等温吸附/解吸特征。不同温度下页岩吸附/解吸特征实验结果表明,温度影响页岩的吸附量以及解吸量,温度升高,页岩的吸附量减少;页岩的吸附曲线和解吸曲线不重合... 采用川南地区龙马溪组页岩样品,设计页岩吸附/解吸实验,研究不同温度下页岩的等温吸附/解吸特征。不同温度下页岩吸附/解吸特征实验结果表明,温度影响页岩的吸附量以及解吸量,温度升高,页岩的吸附量减少;页岩的吸附曲线和解吸曲线不重合,解吸曲线滞后,其热力学原因在于页岩吸附过程的等量吸附热大于解吸过程的等量吸附热;Langmuir模型与解吸式模型分别能很好地描述等温吸附和解吸过程。利用等量吸附热曲线可以预测不同温度下的页岩等温吸附和解吸曲线,理论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误差较小。页岩气在生产过程中为解吸过程,页岩气的解吸规律直接影响页岩气井的产量,页岩气产能预测以及数值模拟中应该考虑用解吸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 温度 吸附 解吸 等量吸附热
下载PDF
中国煤层气资源特点及开发对策 被引量:93
10
作者 李景明 巢海燕 +1 位作者 李小军 刘洪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9-13,共5页
据新一轮全国油气资源评价结果,我国埋深在2 000 m以浅的煤层气资源量为36.8×1012m3,煤层气资源十分丰富,其中赋存在低、中、高煤阶中的煤层气资源各占30%左右。分别以国内高、中、低煤阶代表性的盆地——沁水、鄂尔多斯和准噶尔3... 据新一轮全国油气资源评价结果,我国埋深在2 000 m以浅的煤层气资源量为36.8×1012m3,煤层气资源十分丰富,其中赋存在低、中、高煤阶中的煤层气资源各占30%左右。分别以国内高、中、低煤阶代表性的盆地——沁水、鄂尔多斯和准噶尔3个盆地为对象,通过研究其基本地质条件、资源丰度及勘探开发状况,认为煤层气资源规模开发要立足大型含煤盆地和构造相对稳定的含煤盆地展开。高煤阶煤层开发应以斜坡带的承压水区、滞留水区及相对构造高部位为目标区;中煤阶煤层生、储条件好,部署应避开甲烷风化带和断层带;低煤阶煤层开发应考虑具多种气源条件和构造相对稳定的区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煤层气 资源丰度 低煤阶 中煤阶 高煤阶 开发对策
下载PDF
沁水盆地南部煤层气藏水文地质特征 被引量:82
11
作者 王红岩 张建博 +1 位作者 刘洪 秦勇 《煤田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33-36,共4页
水文地质条件对煤层气的高产富集起到重要的作用。沁水盆地南部有多个水文地质子单元 ,存在地下分水岭 ,造成煤层气井气水产能动态复杂化。研究区东部边界晋获断裂褶皱带的北段有明显的横向阻水作用 ,南段地下水径流条件极差 ,不导水。... 水文地质条件对煤层气的高产富集起到重要的作用。沁水盆地南部有多个水文地质子单元 ,存在地下分水岭 ,造成煤层气井气水产能动态复杂化。研究区东部边界晋获断裂褶皱带的北段有明显的横向阻水作用 ,南段地下水径流条件极差 ,不导水。南部边界的中段具阻水性质 ,对晋城一带煤层气的保存与富集起到了重要作用。西部边界以安泽为界 ,北段阻水 ,南段由导水断层组成。本区内部存在着 4条重要的水文地质边界。其中寺头断裂是一条封闭性的断裂 ,导水、导气能力极差。在沁水盆地的大宁—潘庄—樊庄地区 ,地下水以静水压力形式将煤层中的煤层气封闭起来。在寺头断裂西侧的郑庄及其附近地区 ,地下水径流强度可能较弱 ,较有利于煤层气保存。大宁—潘庄—樊庄一带为等势面“洼地”滞流型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气水文地质条件 沁水盆地 断层 横向阻水作用
下载PDF
中国南方海相页岩吸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84
12
作者 刘洪 王红岩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5-9,125-126,共5页
我国南方古生界主要发育下寒武统、下志留统富含有机质的暗色海相泥页岩,是我国页岩气勘探的首要战略选区。我国南方古生界页岩成熟度高,大部分地区埋藏较深,经历了复杂的构造热演化作用,地层抬升对页岩含气性产生了直接影响,尤其对页... 我国南方古生界主要发育下寒武统、下志留统富含有机质的暗色海相泥页岩,是我国页岩气勘探的首要战略选区。我国南方古生界页岩成熟度高,大部分地区埋藏较深,经历了复杂的构造热演化作用,地层抬升对页岩含气性产生了直接影响,尤其对页岩吸附能力和含气饱和度有着重要的影响。为此,选取中国南方海相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样品进行了页岩吸附能力测试,利用实验结果开展了不同温度条件下页岩吸附能力的对比和构造抬升对吸附能力的影响分析。结果认为:温度、总有机碳含量是影响页岩吸附能力的关键因素;构造抬升作用强度对页岩含气性具有重要的影响,进而影响到页岩气的富集成藏。该成果可用于指导正在进行的中国页岩气地质选区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南方 海相页岩 吸附特征 页岩气 温度 总有机碳含量 吸附量 构造抬升 气藏形成
下载PDF
不同煤阶煤层气吸附、解吸特征差异对比 被引量:76
13
作者 陈振宏 王一兵 +1 位作者 宋岩 刘洪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0-32,共3页
研究煤层气吸附、解吸特征差异,是揭示煤层气成藏机理及高效开发煤层气的基础。高、低煤阶煤层气藏吸附、解吸特征受煤储层物性差异的控制,呈现出显著差别,目前这方面的研究还基本上处于空白。利用煤层气成藏物理模拟及热变模拟实验等手... 研究煤层气吸附、解吸特征差异,是揭示煤层气成藏机理及高效开发煤层气的基础。高、低煤阶煤层气藏吸附、解吸特征受煤储层物性差异的控制,呈现出显著差别,目前这方面的研究还基本上处于空白。利用煤层气成藏物理模拟及热变模拟实验等手段,研究了高、低煤阶煤层气吸附、解吸特征的根本性差异,并深入剖析了该差异的形成机制。结果显示:高煤阶煤层气藏吸附平衡时间长且较分散,初期相对解吸百分率与相对解吸速率低;低煤阶煤层气藏吸附平衡时间短而集中,初期相对解吸百分率与相对解吸速率高;其化学分子结构、物理结构及显微组分的差异是导致该差异的主要原因。因此,高煤阶煤层气藏解吸效率较低,开发难度较大,低煤阶煤层气藏开发较容易。同时,构造热事件对高煤阶煤储层的改造作用很显著,有助于高煤阶煤层气藏的开发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阶 煤层气 气藏形成 模拟 吸附 解吸 机理 开发
下载PDF
带有导向孔的浅孔爆破在留巷切顶卸压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66
14
作者 陈勇 郝胜鹏 +3 位作者 陈延涛 张自政 武立飞 刘洪 《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53-259,共7页
厚层坚硬顶板切顶卸压是优化沿空留巷围岩应力和结构有效途径之一,将导向孔应用到切顶卸压中是新的尝试。基于浅孔爆破沿空留巷切顶卸压机制,利用LS-DYNA数值模拟与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导向孔作用机理,探究了参数选取对爆破效... 厚层坚硬顶板切顶卸压是优化沿空留巷围岩应力和结构有效途径之一,将导向孔应用到切顶卸压中是新的尝试。基于浅孔爆破沿空留巷切顶卸压机制,利用LS-DYNA数值模拟与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导向孔作用机理,探究了参数选取对爆破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导向孔增加了自由面,对炮孔连线方向上的切向应力影响明显,提高了炮孔间裂隙贯通率和炸药能量利用率;装药孔不耦合系数取1.31时可充分发挥导向孔应力集中效应;最大切向拉应力与导向孔直径呈正变关系,但对远离导向孔的位置影响微小。根据岩石的动态抗拉强度,确定装药孔间距1.2 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向孔 沿空留巷 浅孔爆破 切顶卸压
原文传递
开发过程中煤储层渗透率动态变化特征 被引量:66
15
作者 邓泽 康永尚 +2 位作者 刘洪 李贵中 王勃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947-951,共5页
为了摸清开发过程中煤储层渗透率动态变化特征,分析了影响煤储层渗透率动态变化的3种效应,引用了P&M渗透率模型,并以沁水煤层气田二叠系山西组3号煤储层为例,模拟了储层压力从初始值降至衰竭压力整个过程中煤储层渗透率的变化.结果... 为了摸清开发过程中煤储层渗透率动态变化特征,分析了影响煤储层渗透率动态变化的3种效应,引用了P&M渗透率模型,并以沁水煤层气田二叠系山西组3号煤储层为例,模拟了储层压力从初始值降至衰竭压力整个过程中煤储层渗透率的变化.结果显示:渗透率先减小后增大;压力降至临界解吸压力3.8 MPa,渗透率衰减少了34%,降至最低值;继续降压至2.5 MPa,渗透率回弹至初始水平;降压至衰竭压力0.7 MPa时,渗透率增至初始渗透率的2.8倍,预示该区块有较好的产气条件和前景.并通过敏感性分析得出,杨氏模量越大,基质收缩效果越显著,含气饱和度越高,越有利于改善煤储层渗透率.并据此提出2条建议:①在进行煤层气区块优选时,应加入"动态渗透率"这个关键参数,这样可能会发现"先天"条件差而开发中后期物性易得到改善、开发潜力较大的区块;②以渗透率动态变化特征为依据,不断调整和优化排水降压幅度和节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储层 渗透率 动态变化特征 P&M渗透率模型 基质收缩
下载PDF
煤层气向斜控气论 被引量:62
16
作者 李贵中 王红岩 +1 位作者 吴立新 刘洪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26-28,共3页
煤层气富集规律的研究贯穿着煤层气勘探开发的始终,融合了煤田地质学、天然气地质学、流体力学 等学科。文章从向斜部位煤层气富集的实例研究出发,深入分析了向斜部位煤层水对煤层气的作用机理以及应力 性质在褶皱部位的表现特征对... 煤层气富集规律的研究贯穿着煤层气勘探开发的始终,融合了煤田地质学、天然气地质学、流体力学 等学科。文章从向斜部位煤层气富集的实例研究出发,深入分析了向斜部位煤层水对煤层气的作用机理以及应力 性质在褶皱部位的表现特征对煤层气赋存的影响,向斜部位的煤层水具有向心流动机制,流速缓慢,溶解气不因水 的流动而大量散失;另一方面,向斜部位煤层水矿化度高,减小了煤层气在水中的溶解度,从而对煤层气起到一定 的封堵作用;向斜构造的两翼与轴部中和面以上表现为压应力,顶板与煤层断裂或裂隙不发育,阻止了煤层气向上 逸散,有利于煤层气在此部位的富集。最后从煤田生产资料实践证实了向斜部位煤层气富集这一理论,对煤层气 勘探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气 富集规律 煤层水 向斜控气论
下载PDF
我国煤层气井排采工作制度探讨 被引量:62
17
作者 康永尚 邓泽 刘洪 《天然气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2008年第3期423-426,共4页
我国煤层气资源丰富,全国2000m以浅的煤层气资源量达36.8×1012m3。由于煤层沉积后普遍经历了较为复杂的构造运动,若煤阶较高,煤的渗透率普遍偏低,而且在煤层气开采中储层的压敏作用极强,这就需要我们更加关注排采技术。针对目前煤... 我国煤层气资源丰富,全国2000m以浅的煤层气资源量达36.8×1012m3。由于煤层沉积后普遍经历了较为复杂的构造运动,若煤阶较高,煤的渗透率普遍偏低,而且在煤层气开采中储层的压敏作用极强,这就需要我们更加关注排采技术。针对目前煤层气排采中存在的排水降压效果差、单井产量低的问题,从优化煤层气排采工作制度角度出发,引入了流体流动系统的概念,指出建立合理的煤层气流体动力学模型是制定合理工作制度和建立数学模型的前提,还提出了逐级降压排采工作制度的思想。通过计算对比分析,认为这种工作制度指导下的排采效果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渗透率 排采技术 逐级降压 排采效果
下载PDF
页岩气测井解释和岩心测试技术——以四川盆地页岩气勘探开发为例 被引量:55
18
作者 吴庆红 李晓波 +1 位作者 刘洪 陈霞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484-488,共5页
利用页岩气专用测井技术对页岩气评价井进行了储层参数和气源参数的研究,并利用岩心测试技术对测井结果进行验证及校正,以更准确地反映储层物性参数。其中对四川盆地页岩气评价井的页岩有利层段进行了有利储层段划分以及硅质、脆性矿物... 利用页岩气专用测井技术对页岩气评价井进行了储层参数和气源参数的研究,并利用岩心测试技术对测井结果进行验证及校正,以更准确地反映储层物性参数。其中对四川盆地页岩气评价井的页岩有利层段进行了有利储层段划分以及硅质、脆性矿物、黄铁矿、含气量和TOC的测试。由于测井结果具有地域性差异,借助页岩岩心资料对上述参数进行了验证并对部分参数进行了校正,为合理开发页岩气提供了研究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心测试 测井技术 储层段 硅质含量 含气量测试
下载PDF
水动力对煤层气成藏的差异性研究 被引量:53
19
作者 刘洪 李景明 +1 位作者 王红岩 赵庆波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5-37,共3页
水文地质条件是煤层气富集成藏的关键因素,一般认为地层总矿化度高值区的形成反映为闭塞的水动力环境,水体外泻条件差,封闭条件极好,因而,地层水的矿化度是反映煤层气运聚、保存和富集成藏的一个重要指标。通过研究发现,高煤阶煤层气符... 水文地质条件是煤层气富集成藏的关键因素,一般认为地层总矿化度高值区的形成反映为闭塞的水动力环境,水体外泻条件差,封闭条件极好,因而,地层水的矿化度是反映煤层气运聚、保存和富集成藏的一个重要指标。通过研究发现,高煤阶煤层气符合上述规律,但是低煤阶煤层气却正好相反,低煤阶由于其生气量较小,其煤层气富集成藏的关键在于二次生物成因气,而活跃的、低矿化度的地层水有利于二次生物气的生成。研究结果对我国西北低煤阶煤层气勘探具有实际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成气 水动力 成藏 高煤阶 低煤阶 准噶尔盆地 吐哈盆地 沁水盆地
下载PDF
煤层气井开发效率及排采制度的研究 被引量:53
20
作者 康永尚 赵群 +2 位作者 王红岩 刘洪 杨慎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79-82,共4页
分析我国煤层气井排水采气过程中井筒附近应力的变化,认为由于井筒液面下降太快,导致井筒附近渗透率降低,煤层气井无法获得长期持续的较高产量,从而使得开发效率低下。为此,从煤层气井排采工作制度方面探讨了我国低渗煤层气藏的增产问题... 分析我国煤层气井排水采气过程中井筒附近应力的变化,认为由于井筒液面下降太快,导致井筒附近渗透率降低,煤层气井无法获得长期持续的较高产量,从而使得开发效率低下。为此,从煤层气井排采工作制度方面探讨了我国低渗煤层气藏的增产问题,针对煤层低渗和压缩性大的特点,运用地下渗流力学理论,建立了煤层气井排水采气数学模型,给出了同时间条件下煤层气井排采制度的定量解,以数值模拟的方法优化了煤层气井排采的工作制度,得出逐级降压的工作制度能扩大气井压降漏斗的体积,使煤层气解析范围增大,从而增加了煤层气井的累积采气量。该数学模型及其定解为我国煤层气井在开发过程中井底压力如何降低以及降低幅度、速度控制在何种程度,给出了量的参数,为低渗煤层气井合理开采提供了一个新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成气 开采 孔隙度 渗透率 耦合 增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