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心房肌细胞小电导钙激活钾通道电流的增强 被引量:21
1
作者 李妙龄 李涛 +5 位作者 雷明 谭晓秋 杨艳 裴杰 曾晓荣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47-151,共5页
目的 比较风湿性心脏病窦性心律(SR)患者和持续性心房颤动(AF)患者心房肌细胞小电导钙激活钾通道(SK2)的电流变化和通道蛋白在细胞上的分布。方法 将临床行心脏体外循环手术的患者分为SR组(15例)和AF组(7例,AF持续时间〉16个... 目的 比较风湿性心脏病窦性心律(SR)患者和持续性心房颤动(AF)患者心房肌细胞小电导钙激活钾通道(SK2)的电流变化和通道蛋白在细胞上的分布。方法 将临床行心脏体外循环手术的患者分为SR组(15例)和AF组(7例,AF持续时间〉16个月),应用常规膜片钳全细胞记录技术记录SK2通道电流的变化,应用免疫荧光染色检测SK2在心房肌细胞上的分布。结果 在SR组和AF组心房肌细胞上均记录到内向整流钾通道混合电流,AF组电流密度明显大于SR组。在-130mV,sR组的电流密度为(-6.59±2.24)pA/pF,AF组为(-16.42±5.32)pA/pF,P〈0.01;在此基础上加入SK2特异性阻断剂apamin100nmoL/L后,使内向电流和外向电流均有所减小,内向电流减小较为明显,两者相减的为SK2电流。AF组的SK2电流明显高于SR组;在-130mV测试电压下,其电流密度分别为(-9.81±2.54)pA/pF与(-3.67±0.37)pA/pF,P〈0.01。免疫荧光染色试验证明SR组与AF组中均存在SK2通道蛋白。结论 两组心房肌细胞卜均有SK2通道蛋白的存在,AF时SK2通道电流明显增加,这表明心肌细胞上的一种新型通道SK2也参与和介导了AF的心房电重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离子通道 膜片钳术 APAMIN
原文传递
胃食管反流病是否会引发心房纤颤 被引量:10
2
作者 林运 张成 +1 位作者 克力木 《中华胃食管反流病电子杂志》 2015年第1期51-53,共3页
胃食管反流病和心房纤颤分别是消化疾病和心律失常等两个不同领域的常见病,均对人民身体健康产生了极大的危害,并产生了巨额的医疗支出。这两种疾病的临床报道和基础研究非常广泛和深入,但是很少有学者将心房纤颤与胃食管反流病联系... 胃食管反流病和心房纤颤分别是消化疾病和心律失常等两个不同领域的常见病,均对人民身体健康产生了极大的危害,并产生了巨额的医疗支出。这两种疾病的临床报道和基础研究非常广泛和深入,但是很少有学者将心房纤颤与胃食管反流病联系在一起,直至近年来才陆续出现相关病例报道和临床的统计学研究,因此也逐渐引起研究者的关注。对于一些特发性的心房纤颤,胃食管反流是否有其独立的致病因素呢?这其中有两点值得注意:(1)二者的发病率都很高,发病机制的研究都很深入,而对二者间的关系只是近年才有报道,可见二者间的关系并非很直接;(2)由于科学研究的日益进步和研究手段的精准化,过去没有发现的现象和机制现在得到关注,很可能是深入揭示胃食管反流病和心房纤颤的内在联系的线索,不可轻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食管反流病 心房纤颤 引发 消化疾病 临床报道 心律失常 身体健康 医疗支出
原文传递
源于右室流出道的室性心律失常的电生理机制研究 被引量:6
3
作者 宋艳东 杨新春 +2 位作者 顾忠伟 李志忠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07年第1期47-50,共4页
目的探讨右室流出道(RVOT)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方法采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RVOT和右室(RV)心肌细胞的动作电位及离子流,对比分析动作电位及离子流的特性。结果RVOT心肌细胞动作电位表现出复极离散度较RV大。在单细胞电流的记录中... 目的探讨右室流出道(RVOT)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方法采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RVOT和右室(RV)心肌细胞的动作电位及离子流,对比分析动作电位及离子流的特性。结果RVOT心肌细胞动作电位表现出复极离散度较RV大。在单细胞电流的记录中,RVOT心肌细胞的瞬时外向钾电流离散度较RV心肌细胞大。在稳态电流中,RVOT心肌细胞的非特异性阳离子流(NSCC)小于RV心肌细胞的NSCC,甚至某些RVOT心肌细胞缺乏NSCC,与之对应的是心肌细胞较长的动作电位时程(APD)并记录到早期后除极(EAD)。当激活NSCC后,可使RVOT心肌细胞较长的APD缩短。激活的NSCC可以消除在RVOT记录到的EAD。结论RVOT心肌细胞的复极离散度和APD的离散大,此易导致折返性心律失常的发生。NSCC较小或缺如是RVOT心肌细胞APD延长,并且产生EAD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生理学 右室流出道 心律失常 非特异性阳离子流 早后去极化 折返
下载PDF
机械刺激在间隙连接半通道活动中的作用 被引量:4
4
作者 Ross G Johnson Judson D Sheridan 《生物物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468-474,共7页
缘补充染料 +EGTA ,则细胞的染料负荷随机械刺激的增强而加。12 -O -tetradeconylphorbal-13 -acetate(TPA)是一种致癌物质 ,它能促进蛋白激酶C活动 ,并可明显抑制间隙连接的通透性。在它的处理下 ,能明显抑制细胞的染料摄取。以上结果... 缘补充染料 +EGTA ,则细胞的染料负荷随机械刺激的增强而加。12 -O -tetradeconylphorbal-13 -acetate(TPA)是一种致癌物质 ,它能促进蛋白激酶C活动 ,并可明显抑制间隙连接的通透性。在它的处理下 ,能明显抑制细胞的染料摄取。以上结果表明 ,机械刺激是使半通道开放的启动因素 ,而EGTA则进一步促使其开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ella细胞 染料摄取 机械刺激 间隙连接半通道
下载PDF
家兔心室肌细胞的非特异性阳离子流 被引量:4
5
作者 宋艳东 杨新春 +1 位作者 顾忠伟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945-949,共5页
目的已知有多种离子流参与动作电位的复极过程,而每种复极电流的特性及大小因动物的种属不同而不同,电流对复极所起作用的大小也不同。家兔心室肌细胞的Ito属于慢失活的电流,它几乎贯穿于整个复极相,这导致兔心室肌的复极过程非常复杂... 目的已知有多种离子流参与动作电位的复极过程,而每种复极电流的特性及大小因动物的种属不同而不同,电流对复极所起作用的大小也不同。家兔心室肌细胞的Ito属于慢失活的电流,它几乎贯穿于整个复极相,这导致兔心室肌的复极过程非常复杂。本研究以家兔为研究对象,探索兔心室肌上是否存在其他复极电流,并研究它的特性,推测其在致、抗心律失常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全细胞膜片钳制技术记录兔心室肌单细胞电流。结果研究发现兔的心室肌细胞存在非特异性阳离子流当电极内外液中的K+用Cs+替代后,去极化电位引发一组非时间依赖性电流,这种电流可以被Gd3+(非特异性阳离子流的有效阻断剂)阻断。当从灌流液中去掉Ca2+、Mg2+后,这种电流的幅值在+60mV时增加40%~116%;当在灌流液中加入2μmol/L的胰岛素后,这种电流的幅值在+60mV时增加30%~60%。结论兔的心室肌细胞存在非特异性阳离子流,鉴于它快激活、无失活并呈电压依赖性,我们推测这种电流对动作电位的各个时相包括兔心室肌的静息膜电位都有重要的影响,特别是动作电位的复极阶段。可以设想,在某些病理生理条件下,该通道的通透性可能会发生改变,这将导致心律失常的发生,或者抗心律失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 胰岛素 非特异性阳离子流
原文传递
中西医学的基本差别在于其哲学基础的差异 被引量:4
6
作者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S1期167-170,共4页
中国传统医学(中医)和现代医学(西医)之间存在着巨大差异。自从西医传入中国以来,争论不断。甚至有人主张废除中医。不论中医还是西医,都是行之有效的医疗体系,都是中国医学的组成部分。从源头上寻找它们间的差别,才能理解它们的根本差... 中国传统医学(中医)和现代医学(西医)之间存在着巨大差异。自从西医传入中国以来,争论不断。甚至有人主张废除中医。不论中医还是西医,都是行之有效的医疗体系,都是中国医学的组成部分。从源头上寻找它们间的差别,才能理解它们的根本差异。中国的古代传统思想注重于"无",而西方哲学注重于"有"。前者强调共性,后者强调个性。中西方的医学发展,也是沿着这两个不同路线进行而形成目前的巨大差异。然而,它们有强大的互补性,是一个推动我国一些医学发展的重大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学 西医学 中国哲学 西方哲学 中医流派
下载PDF
小电导钙激活钾通道分子结构及其电生理特性 被引量:4
7
作者 张薇薇 杨新春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07年第1期75-78,共4页
近年来发现心肌细胞上存在小电导钙激活钾通道。小电导钙激活钾通道具有独特的分子结构、电生理学和药理学特性,在调节心肌细胞复极化方面起重要作用,为心律失常的治疗提供高度可能的靶位点。
关键词 电生理学 小电导钙激活钾通道 综述 后超极化
下载PDF
溴苄基四氢小檗碱对豚鼠心室肌离子通道的影响 被引量:3
8
作者 赵新然 张奎俊 +3 位作者 张澍 李春 郝雪梅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04年第2期116-119,共4页
探讨溴苄基四氢小檗碱 (CPU86 0 35 )对豚鼠心室肌细胞钾离子通道及L 型钙离子通道的作用 ,探讨其抗心律失常的离子通道机制。取 2 0只健康豚鼠 ,雌雄不拘 ,体重 2 5 0~ 30 0g ,双酶法酶解获取单个豚鼠心室肌细胞 ,采取用药前后自身对... 探讨溴苄基四氢小檗碱 (CPU86 0 35 )对豚鼠心室肌细胞钾离子通道及L 型钙离子通道的作用 ,探讨其抗心律失常的离子通道机制。取 2 0只健康豚鼠 ,雌雄不拘 ,体重 2 5 0~ 30 0g ,双酶法酶解获取单个豚鼠心室肌细胞 ,采取用药前后自身对照及全细胞膜片钳记录方法观察CPU86 0 35对正常豚鼠心室肌细胞延迟整流钾离子流 (IK)、内向整流钾离子流 (IK1)及L 型钙离子流 (ICa L)的影响。结果 :CPU86 0 35对豚鼠单个心室肌细胞IK 呈浓度依赖性抑制作用 ,半数抑制浓度 (ID50 )为 5 6 μmol/L ;CPU86 0 35对IK1无明显影响。CPU86 0 35呈剂量依赖性抑制ICa L,ID50 为 6 5μmol/L。CPU86 0 35对ICa L的抑制依赖于保持电位 (HP) ,HP =- 4 0mV和 - 80mV时 ,75 μmol/LCPU86 0 35对ICa L的抑制率分别为 0 .4 92 2± 0 .0 2 1和 0 .6 377± 0 .0 36 6。结论 :CPU86 0 35对正常豚鼠心室肌细胞IK、及ICa L均有阻断作用 ,这种多离子通道的阻断剂可有效抗快速心律失常 ,并且不会引起动作电位时程和有效不应期的过度延长 ,从而减少药物的致心律失常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溴苄基四氢小檗碱 豚鼠 心室肌离子通道 心血管病学 全细胞膜片钳技术 延迟整流钾离子流
下载PDF
兔肺静脉肌袖心肌细胞动作电位的特性和一些离子流机制 被引量:4
9
作者 丁怀玉 杨新春 +2 位作者 秀兰 鲍荣凤 《生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29-135,共7页
研究兔肺静脉肌袖心肌细胞(cardiomyocytes from rabbit pulmonary vein sleeves,PVC)动作电位的特性和一些离子流机制——内向整流钾电流(IK1)、瞬时外向钾电流(ITo)和非选择性阳离子流(INSCC),并与左心房心肌细胞(left atrial cardiom... 研究兔肺静脉肌袖心肌细胞(cardiomyocytes from rabbit pulmonary vein sleeves,PVC)动作电位的特性和一些离子流机制——内向整流钾电流(IK1)、瞬时外向钾电流(ITo)和非选择性阳离子流(INSCC),并与左心房心肌细胞(left atrial cardiomyocytes, LAC)进行比较。采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动作电位和上述各离子流。发现PVC动作电位时程(action potential duration, APD)较LAC的明显延长,并可以诱发出第二平台反应。PVC上存在INSCC。PVC的IK1.ITo和INSCC电流密度均较LAC的明显减小。PVC和LAC存在复极离子流的差异,这种差异构成了两者动作电位差异的基础,进而可能成为肺静脉肌袖致心律失常特性的重要离子流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静脉 动作电位 离子通道
下载PDF
氯化铯诱发小鼠心房肌和心室肌早后去极化的比较(英文) 被引量:2
10
作者 周盈颖 《中国药理学报》 CSCD 1995年第3期261-265,共5页
目的:研究钾通道阻断剂氯化铯(CsCl)诱发小鼠心房肌和心室肌早后去极化(EAD)的异同.方法:以游离的小鼠左室乳头状肌和右房组织条为标本,细胞内微电极记录跨膜动作电位(AP)和EAD.结果:CsCl可显著延长小鼠心房肌和心室肌的动作电位时程并... 目的:研究钾通道阻断剂氯化铯(CsCl)诱发小鼠心房肌和心室肌早后去极化(EAD)的异同.方法:以游离的小鼠左室乳头状肌和右房组织条为标本,细胞内微电极记录跨膜动作电位(AP)和EAD.结果:CsCl可显著延长小鼠心房肌和心室肌的动作电位时程并诱发出EAD.EAD的起始电位均在-30至-60 mV 之间,但CsCI作用的有效浓度不同(心室肌为3 mmol·L^(-1);心房肌为5 mmol·L^(-1)),且心房肌的EAD多表现为触发发放型(6/9)并具频率依赖性,心室肌的EAD多表现为平台突起型(14/17)而无频率依赖性.结论:低浓度CsCl在小鼠心室肌较心房肌更易诱发EAD且二者表现形式不同,提示小鼠心房肌和心室肌的钾通道可能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作电位 心肌 氯化铯 小鼠
原文传递
离体兔肺静脉肌袖心肌细胞电生理特性 被引量:1
11
作者 俊辉 李源 +1 位作者 黄卫斌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2011年第32期4064-4066,共3页
目的应用常规玻璃微电极细胞内记录技术,研究家兔肺静脉肌袖(PVC)电生理特性,观察PVC与左心房心肌细胞(LAC)之间的电传导现象,探讨肺静脉起源的阵发性房颤的发生机制。方法 50只健康成年家兔,获取肺静脉及相连左房心肌组织,应用常规微... 目的应用常规玻璃微电极细胞内记录技术,研究家兔肺静脉肌袖(PVC)电生理特性,观察PVC与左心房心肌细胞(LAC)之间的电传导现象,探讨肺静脉起源的阵发性房颤的发生机制。方法 50只健康成年家兔,获取肺静脉及相连左房心肌组织,应用常规微电极细胞内技术:记录PVC与LAC动作电位(AP),并进行各项参数比较(APD20,APD50,APD90);分别于PVC端和LAC端予不同频率脉冲刺激,观察另一端AP的产生情况;改用加有钾离子通道阻滞剂2 mmol/L氯化铯(CsCl)的台式液,观察二者早后除极(EAD)发生的可能性。结果 PVC的APD20,APD50,APD90均较LAC长(APD20(23.09±5.44)ms vs(19.50±1.66)ms,APD50(52.40±7.93)ms vs(28.90±4.36)ms,APD90(123.35±8.26)ms vs(69.65±9.44)ms),均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在一定的刺激频率范围内,肺静脉的刺激均能传导至左心房,而后者较少能逆传至肺静脉(100%vs 10%,P<0.05);加用药物灌流后,PVC更易发生EAD(90%vs 15%,P<0.05)。结论 PVC和LAC之间的电兴奋传导是不均一的,这可能是形成折返的基础。CsCl作为一种K+通道阻滞剂能延长复极过程,为后除极的发生创造条件,PVC的长AP时程特性,具备发生EAD的倾向性,并且兴奋易于传入左心房,这可能是促进房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规玻璃微电极 肺静脉肌袖 左心房 心肌细胞 动作电位 早后除极
下载PDF
兔肺静脉心肌细胞动作电位及TRPC3类通道电流特性 被引量:1
12
作者 戴增欢 黄卫斌 +1 位作者 李源 《临床心电学杂志》 2011年第2期113-116,共4页
目的兔心房和肺静脉上的非选择性阳离子通道与TRPC3非常相似,本实验通过对兔肺静脉肌袖心肌细胞(PVC)和心房肌细胞(LAC)动作电位及TRPC3类通道电流特性的研究,进一步探讨TRPC3类通道在早后除极(EAD)中的作用及起源于肺静脉的阵发性房颤... 目的兔心房和肺静脉上的非选择性阳离子通道与TRPC3非常相似,本实验通过对兔肺静脉肌袖心肌细胞(PVC)和心房肌细胞(LAC)动作电位及TRPC3类通道电流特性的研究,进一步探讨TRPC3类通道在早后除极(EAD)中的作用及起源于肺静脉的阵发性房颤的电生理机制。方法采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分别记录PVC和LAC的动作电位及非特异性阳离子流,同时加用胰岛素,观察胰岛素对动作电位及电流的影响。结果 PVC动作电位时程较LAC的明显延长,并可以诱发第二平台反应,加用胰岛素后PVC和LAC动作电位时程均明显缩短。通过加用GdCl3,我们在PVC和LAC上可记录到非选择性阳离子流,且PVC的电流密度较LAC的小;而如果我们加用胰岛素,PVC和LAC的电流密度均增加,且PVC的电流密度较LAC增加的少。结论 PVC较LAC的动作电位时程(APD)明显延长,表明其具有产生EAD的明显倾向,进而可能导致快速性心律失常的发生,胰岛素可明显的缩短动作电位时程。PVC的电流密度较LAC的明显减小,PVC和LAC存在的复极离子流的差异构成了两者动作电位差异的基础;胰岛素可使电流密度增加,可初步判定PVC和LAC上存在的TRPC3类通道为TRPC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静脉肌袖心肌细胞 胰岛素 非选择性阳离子流
原文传递
兔左室三层心肌细胞非特异性阳离子电流的特性 被引量:1
13
作者 宗敏 张建军 +2 位作者 杨新春 秀兰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08年第5期431-434,共4页
目的研究兔左室除钾电流外是否还存在其它复极外向电流,并进一步研究其在三层心肌细胞上的分布。方法采用胶原酶二步消化法分离兔心肌细胞,用锐利眼科剪分离左室游离壁内、中、外三层心肌,改变灌流液的成份,采用全细胞膜片钳记录离子电... 目的研究兔左室除钾电流外是否还存在其它复极外向电流,并进一步研究其在三层心肌细胞上的分布。方法采用胶原酶二步消化法分离兔心肌细胞,用锐利眼科剪分离左室游离壁内、中、外三层心肌,改变灌流液的成份,采用全细胞膜片钳记录离子电流。结果在兔左室肌细胞记录到一种新的电压依赖性、非特异性阳离子电流。该离子通道对Na+、K+、Li+、Cs+通透,对Cl-不通透,能够被Gd3+和La3+阻断。该通道在三层心肌细胞的密度分布不同,中层心肌细胞的电流密度明显小于内层和外层心肌细胞。结论非特异性阳离子电流参与了兔左室心肌细胞的电生理异质性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生理学 心室肌细胞 非特异性阳离子电流
下载PDF
细胞间隙连接半通道的生理学特性 被引量:1
14
作者 《中国科学基金》 CSCD 1999年第6期368-371,共4页
细胞间通信是一个在进化上很古老的功能,而间隙连接在形态上是一个古老的结构。然而它并没有在进化过程中消失,而是随着进化不断发展。对于它的研究可追溯到50—60年代到目前,它已经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受到广泛地重视,每年有数百篇... 细胞间通信是一个在进化上很古老的功能,而间隙连接在形态上是一个古老的结构。然而它并没有在进化过程中消失,而是随着进化不断发展。对于它的研究可追溯到50—60年代到目前,它已经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受到广泛地重视,每年有数百篇论文发表,涉及生命科学各个领域。其重要性可想而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隙连接 细胞间通讯 半通道 染料外逸 生理学
原文传递
宁心碱对猪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的影响 被引量:1
15
作者 周瑞平 《中草药》 CAS 1983年第3期21-22,6,共3页
用离体猪心室肌标本研究了宁心碱对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的影响。结果表明:67mg/L的宁心碱可使猪心室肌细胞的动作电位时程(APD)和有效不应期(ERP)显著延长,动作电位幅度(APH)和O相最大去极化速率[(dv/dt)max]显著降低。在个别实验中,在... 用离体猪心室肌标本研究了宁心碱对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的影响。结果表明:67mg/L的宁心碱可使猪心室肌细胞的动作电位时程(APD)和有效不应期(ERP)显著延长,动作电位幅度(APH)和O相最大去极化速率[(dv/dt)max]显著降低。在个别实验中,在心室肌上可以记录到自发性节律。当频率比较稳定时,宁心碱可使这种自发节律消失。上述结果推断:宁心碱具有奎尼丁样的抗节律失常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作电位 ERP APD 不应期
下载PDF
在豚鼠心室肌重新探讨有效不应期的临界膜电位值 被引量:1
16
作者 李澈 曾英明 +1 位作者 庄楚香 《中国科学(B辑)》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6期619-625,共7页
本文在豚鼠心室肌重新探讨心肌有效不应期(ERP)的传统临界膜电位值(CMP)(-55—160mV),观察细胞动作电位(AP)复极到+10—-60mV时,对试验刺激的电反应和收缩反应。37℃正常台氏液中,中等强度的试验刺激下,35个细胞中,约有1/3的细胞,在正于... 本文在豚鼠心室肌重新探讨心肌有效不应期(ERP)的传统临界膜电位值(CMP)(-55—160mV),观察细胞动作电位(AP)复极到+10—-60mV时,对试验刺激的电反应和收缩反应。37℃正常台氏液中,中等强度的试验刺激下,35个细胞中,约有1/3的细胞,在正于-54mV出现局部反应和试验AP。最高在0mV开始出现局部电位,-30mV开始出现试验AP,多数属慢反应电位。37℃ 1.5mmol/L KCl台氏液中,在正于-54mV引发试验AP的比率高达86%。从试验AP的起始膜电位的分布,说明豚鼠心室肌ERP的CMP,正于Hoffman等确定的传统临界值,有相当范围可变性。每个心室肌纤维的临界值也不相同,接近正态分布。ERP与相对不应期界线并不严格。较高温度和低[K]_0是使ERP的CMP正移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效不应期 临界膜电位值 心室肌
原文传递
小鼠心房肌早发后去极化的特性 被引量:1
17
作者 陈希娟 《中国科学(B辑)》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1期26-31,共6页
在小鼠心房肌上观察了由乌头碱、3.0mmol/L K^+、奎尼丁、ryanodine及Bay k8644引起的早发后去极化(EAD)。这些EAD具有以下共同特性:EAD的诸参数均呈周长依赖性;其中第一个触发发放的起步电位对其他参数起决定性作用;触发发放的后超极... 在小鼠心房肌上观察了由乌头碱、3.0mmol/L K^+、奎尼丁、ryanodine及Bay k8644引起的早发后去极化(EAD)。这些EAD具有以下共同特性:EAD的诸参数均呈周长依赖性;其中第一个触发发放的起步电位对其他参数起决定性作用;触发发放的后超极化促进EAD结束;第二平台反应是心肌细胞产生EAD能力的指标。上述所有EAD均可由硝苯吡啶、河豚毒素或利多卡因抑制或消除。钾通道激动剂:lemakalim,Ti^+,乙酰胆碱或高钾也可抑制或消除EAD。结果提示,由不同因素引起的EAD可能基于下列共同机制:参与动作电位平台期的各种电流均可在EAD形成中发生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肌 早发后去极化 河豚毒素
原文传递
小檗碱衍生物CPU86035对豚鼠心室肌钾离子通道的影响 被引量:2
18
作者 赵新然 张奎俊 +3 位作者 郝雪梅 浦介麟 张澍 《中国分子心脏病学杂志》 CAS 2006年第3期166-169,共4页
目的观察小檗碱衍生物溴苄基四氢小檗碱(CPU86035)对豚鼠心室肌细胞钾离子流的影响,探讨其抗心律失常的离子通道机制。方法20只健康豚鼠,雌雄不拘,体重250-300 g,双酶法酶解获取单个豚鼠心室肌细胞,采取用药前后自身对照及全细胞膜片钳... 目的观察小檗碱衍生物溴苄基四氢小檗碱(CPU86035)对豚鼠心室肌细胞钾离子流的影响,探讨其抗心律失常的离子通道机制。方法20只健康豚鼠,雌雄不拘,体重250-300 g,双酶法酶解获取单个豚鼠心室肌细胞,采取用药前后自身对照及全细胞膜片钳记录方法观察CPU86035 对正常豚鼠心室肌细胞快速激活延迟整流钾离子流(IKr)和缓慢激活延迟整流钾离子流(IKs)、内向整流钾离子流(IK1)的影响。结果CPU86035对豚鼠单个心室肌细胞快速激活(IKr)和缓慢激活延迟整流钾离子流(IKs)均呈浓度依赖性抑制作用,半数抑制浓度(ID50)分别为32μM和56 μM;CPU86035 对Ix1无明显影响。结论CPU86035对正常豚鼠心室肌细胞快速激活延迟整流钾离子流(Ikr)和缓慢激活延迟整流钾离子流(IKs)均有阻断作用,具有复合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细胞膜片钳技术 延迟整流钾离子流 内向整流钾离子流
下载PDF
小鼠心室肌细胞内向整流钾电流的特性及其与早后去极化的关系
19
作者 周盈颖 郝雪梅 +1 位作者 范劲松 《中国科学(C辑)》 CSCD 1996年第1期61-68,共8页
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首次研究了成年小鼠单个心室肌细胞内向整流钾电流(IKl)的整流特性,膜电导和反转电位对胞外钾离子浓度的敏感性及激活、失活动力学等性质,发现小鼠心室肌细胞IKL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其电压-电流(I-V)曲... 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首次研究了成年小鼠单个心室肌细胞内向整流钾电流(IKl)的整流特性,膜电导和反转电位对胞外钾离子浓度的敏感性及激活、失活动力学等性质,发现小鼠心室肌细胞IKL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其电压-电流(I-V)曲线在正于反转电位50mV的范围内无负斜率(negative slope)区,而是保持在一个很低的外向电流水平(59±39)PA,当用3mmol/LK和3mmol/LCs灌流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室肌 早后去极化 病理生理学 内向整流钾电流
原文传递
兔肺静脉肌袖心肌细胞TRPC3离子流的特性
20
作者 林勇 黄卫斌 +2 位作者 张蓉芳 曾松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13年第4期334-337,共4页
目的采用TRPC3通道特异性阻断剂证实兔肺静脉肌袖细胞(PVC)与左房心肌细胞(LAC)上存在TRPC3通道,并进行比较,探讨TRPC3通道在由PVC起源的心律失常中可能的作用。方法酶解法分离PVC和LAC,采用全细胞膜片钳制技术,分别记录总背景电流(I BG... 目的采用TRPC3通道特异性阻断剂证实兔肺静脉肌袖细胞(PVC)与左房心肌细胞(LAC)上存在TRPC3通道,并进行比较,探讨TRPC3通道在由PVC起源的心律失常中可能的作用。方法酶解法分离PVC和LAC,采用全细胞膜片钳制技术,分别记录总背景电流(I BG)。用TRPC3通道特异性阻断剂吡唑类复合2-氨基-3甲基-5-氰基吡啶(Pyr3)确定该离子流中存在I TRPC3。结果研究发现,加入Pyr3灌流后LAC和PVC I BG电流密度均减少,被抑制的离子流部分即为I TRPC3,且PVC I TRPC3电流密度比LAC明显减小(-0.122 5±0.084 8 pA/pF vs-0.330 1±0.086 3 pA/pF,-60 mV,n=10,P<0.05;0.254 8±0.089 8 pA/pF vs 0.670 4±0.124 7 pA/pF,+60 mV,n=10,P<0.05)。结论 PVC和LAC存在TRPC3通道,且两者I TRPC3电流密度的差异与PVC动作电位时程较长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生理学 兔心脏 肺静脉肌袖心肌细胞 膜片钳制 瞬时感受器阳离子通道 吡唑类复合2-氨基-3甲基-5-氰基吡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