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7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代位权诉讼 被引量:63
1
作者 赵钢 刘学 《法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3-20,共18页
债权人行使代位诉权属于法定诉讼担当 ,其基础为债权人之“诉的利益”。代位权诉讼的标的包括债权人代位权主张和债务人与次债务之间的法律关系。在代位权诉讼中 ,债权人与债务人的诉讼权利应当受到必要的限制。代位权诉讼的既判力及于... 债权人行使代位诉权属于法定诉讼担当 ,其基础为债权人之“诉的利益”。代位权诉讼的标的包括债权人代位权主张和债务人与次债务之间的法律关系。在代位权诉讼中 ,债权人与债务人的诉讼权利应当受到必要的限制。代位权诉讼的既判力及于债权人、债务人和次债务人。因此 ,债务人可以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的身份参加诉讼 ,并具有当事人的诉讼权利义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代位权诉讼 当事人 管辖 诉讼标的 既判力
原文传递
案外人异议制度的废弃与执行异议之诉的构建--兼评修改后的《民事诉讼法》第204条 被引量:70
2
作者 刘学 朱建敏 《法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33-140,共8页
债务人异议之诉的目的在于排除执行名义的强制执行力,第三人异议之诉的目的在于排除对特定标的物的执行,二者在性质上均已构成了独立的诉,必须由专门的程序加以规范。修改后的《民事诉讼法》对原有的案外人异议制度作了修正,但将该制度... 债务人异议之诉的目的在于排除执行名义的强制执行力,第三人异议之诉的目的在于排除对特定标的物的执行,二者在性质上均已构成了独立的诉,必须由专门的程序加以规范。修改后的《民事诉讼法》对原有的案外人异议制度作了修正,但将该制度作为前置程序予以保留,并将审判监督程序与"另行起诉"的程序相掺杂、将对案外人救济的程序与对当事人救济的程序相混合,并试图以一个简单的条款涵盖执行异议之诉的诸多程序问题,这必将造成理论和实践上的难题。完善实体上执行救济制度的根本之道,乃在于废弃案外人异议制度,同时借鉴大陆法系国家的成功经验确立执行异议之诉制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执行救济 案外人异议 债务人异议之诉 第三人异议之诉
原文传递
民事公益诉讼原告资格解析 被引量:52
3
作者 刘学 《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5-23,共9页
依据修改后的《民事诉讼法》第55条,哪些机关和组织具有民事公益诉讼之原告资格,需要"法律"作出明确规定,而公共利益领域的多样性决定了应区分不同情况分别予以界定。鉴于我国的实际情况,应规定检察机关之原告资格可适用于各... 依据修改后的《民事诉讼法》第55条,哪些机关和组织具有民事公益诉讼之原告资格,需要"法律"作出明确规定,而公共利益领域的多样性决定了应区分不同情况分别予以界定。鉴于我国的实际情况,应规定检察机关之原告资格可适用于各类民事公益诉讼案件,须处理好行政机关的行政管理职能、民事公益诉讼之原告资格和行政公益诉讼之被告地位的关系,并对"有关组织"的范围和条件作出合理的制度性安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事公益诉讼 原告资格 检察机关 行政机关 有关组织
原文传递
试论民事诉讼中的自认 被引量:31
4
作者 赵钢 刘学 《中外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72-77,共6页
民事诉讼中的自认,是指当事人一方对他方所主张的不利于己的事实承认其为真实或者对他方的诉讼请求加以认诺的意思表示。它是民事诉讼法上的一项重要制度,大多数国家对此皆有较为详细而完善的规定。相形之下,不仅我国现行民事诉讼法对... 民事诉讼中的自认,是指当事人一方对他方所主张的不利于己的事实承认其为真实或者对他方的诉讼请求加以认诺的意思表示。它是民事诉讼法上的一项重要制度,大多数国家对此皆有较为详细而完善的规定。相形之下,不仅我国现行民事诉讼法对自认制度的规定相当粗糙,纸漏之处显而易见,而且从诉讼理论上来讲,亦鲜有学者专门论及自认问题,故其在诉讼实践中远未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为此,本文拟就自认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作些初步的探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完善我国自认制度的相关立法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事人 诉讼上的自认 民事诉讼法 辩论主义 自认制度 诉讼外的自认 拟制自认 诉讼请求 举证责任 处分权主义
原文传递
关于修订《民事诉讼法》的几个基本问题 被引量:27
5
作者 赵钢 刘学 《法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3-21,共19页
我国现行《民事诉讼法》存在诸多缺陷 ,其已难以满足诉讼实践的客观需要 ,加之立法解释的严重萎缩、司法解释的不当扩张以及违法改革的持续泛滥 ,更使其在实践中几近名存实亡 ,因此必须尽快对其予以全面修订 ,且从理论准备、实务总结等... 我国现行《民事诉讼法》存在诸多缺陷 ,其已难以满足诉讼实践的客观需要 ,加之立法解释的严重萎缩、司法解释的不当扩张以及违法改革的持续泛滥 ,更使其在实践中几近名存实亡 ,因此必须尽快对其予以全面修订 ,且从理论准备、实务总结等角度来看 ,修订的时机和条件业已成熟。在修订时 ,应对原有的体例结构予以适当调整 ,并应遵循满足实际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事诉讼法》 修改理由 立法原则 立法体例 审限制度 期间制度 司法解释 民事权利 民事审判方式
原文传递
我国民事诉讼处分原则之检讨 被引量:24
6
作者 刘学 《法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70-78,共9页
如何正确处理处分原则与国家干预的关系是民事诉讼中的一个基本问题。本文从不同的角度论证了市场经济条件下处分原则与国家干预之间的应然关系 ,对我国民事诉讼立法与实践中二者关系的错位进行了检讨。在此基础上 ,本文就处分原则与起... 如何正确处理处分原则与国家干预的关系是民事诉讼中的一个基本问题。本文从不同的角度论证了市场经济条件下处分原则与国家干预之间的应然关系 ,对我国民事诉讼立法与实践中二者关系的错位进行了检讨。在此基础上 ,本文就处分原则与起诉、裁判对象的确定、诉讼上的舍弃与认诺、撤诉等相关程序制度的整合问题作了剖析并提出了相应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民事诉讼 处分原则 国家干预 诉讼程序
原文传递
略论民事诉讼中的诉讼系属 被引量:28
7
作者 刘学 《法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91-97,共7页
诉讼系属乃民事诉讼法的基本概念之一 ,是对某诉讼事件现正存在于法院之事实状态的科学概括。某事件一旦发生诉讼系属 ,就会产生一系列的法律后果 ,但我国民事诉讼法有关这一问题的规定存在很大缺陷 ,有必要从立法上予以完善。
关键词 民事诉讼法 事实状态 法律后果 法院 略论 完善 立法 中国 问题 规定
原文传递
区块链电子证据的研究与思考 被引量:30
8
作者 刘学 阮崇翔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0年第1期52-59,共8页
区块链技术与电子证据的结合是区块链技术的法律化应用又一创新,最高人民法院通过司法解释认可了区块链电子证据的合法性。区块链电子证据产生的目的是通过区块链技术补足电子证据一些先天性弱点,但不论从电子证据的证据资格认定还是电... 区块链技术与电子证据的结合是区块链技术的法律化应用又一创新,最高人民法院通过司法解释认可了区块链电子证据的合法性。区块链电子证据产生的目的是通过区块链技术补足电子证据一些先天性弱点,但不论从电子证据的证据资格认定还是电子证据在司法实践中经常不予采纳的理由,区块链电子证据的优势并不明确。过分的推崇工具的先进性而忽略司法实践中的问题,无益于法律与技术的相互结合。区块链电子证据存证作为一种法律工具,应当理性回归其工具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块链 电子证据 区块链存证 证据资格 采信困境
下载PDF
请求损害赔偿之团体诉讼制度研究 被引量:30
9
作者 刘学 《法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37-156,178,共20页
为妥善解决现代社会中的群体性纠纷,德国、意大利、奥地利、法国、瑞典、丹麦、挪威以及我国台湾地区等很多国家或地区在传统的不作为之诉的基础上,出现了团体损害赔偿诉讼。相对于不作为之诉,团体提起赔偿之诉时,在当事人适格、诉讼目... 为妥善解决现代社会中的群体性纠纷,德国、意大利、奥地利、法国、瑞典、丹麦、挪威以及我国台湾地区等很多国家或地区在传统的不作为之诉的基础上,出现了团体损害赔偿诉讼。相对于不作为之诉,团体提起赔偿之诉时,在当事人适格、诉讼目的与功能、诉讼的资金支持等很多方面,涉及的问题较为复杂。就我国而言,目前构建团体诉讼的知识积累尚有不足,实践中则存在"立法休眠、司法躁动"的困惑,有必要在深入研讨的基础上分别对团体不作为之诉与团体损害赔偿之诉作出规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团体诉讼 不作为之诉 损害赔偿之诉
原文传递
民事裁定上诉审程序之检讨 被引量:21
10
作者 刘学 《法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57-64,共8页
对于民事裁定的上诉问题 ,我国民事诉讼法的规定存在着可上诉的范围过于狭窄、享有上诉权的主体过于单一、程序内容过于简单等缺陷 ,因而有违程序公正、权利保障、权力制约等程序要素的必然要求 ,并在实践中加重了法院的轻程序倾向 ,不... 对于民事裁定的上诉问题 ,我国民事诉讼法的规定存在着可上诉的范围过于狭窄、享有上诉权的主体过于单一、程序内容过于简单等缺陷 ,因而有违程序公正、权利保障、权力制约等程序要素的必然要求 ,并在实践中加重了法院的轻程序倾向 ,不利于对当事人等利害关系人合法权益的保护 ,故此应当从立法上对我国民事裁定之上诉审程序的诸多方面予以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事诉讼 民事裁定 上诉审程序
原文传递
四川省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人力资源现状分析 被引量:22
11
作者 刘玲玲 刘学 +3 位作者 唐雪锋 胥敏 李德云 刘伦光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05年第12期740-742,共3页
目的:了解我省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人力资源现状及影响人员素质的相关因素,为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调查表对全省三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所有工作人员基本情况进行普查。结果:人力资源现状调查结果显示,全省现有省市县... 目的:了解我省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人力资源现状及影响人员素质的相关因素,为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调查表对全省三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所有工作人员基本情况进行普查。结果:人力资源现状调查结果显示,全省现有省市县3级疾控机构共202个,疾控人员共11144人,本科以上、大专、中专学历分别占10.06%,32.30%,40.02%,高级、中级、初级职称分别占6.32%,33.08%,39.55%,从事流病、检验、后勤及其他分别占58.44%、13.09%,28.46%,有学历人员中,69.89%通过全日制教育获得学历。结论:我省疾控队伍结构不合理、疾控人员整体素质和能力普遍偏低、相应配套管理措施不健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力资源 疾控机构 现状 分析
下载PDF
论生态损害赔偿磋商协议的法律性质及其争议解决路径 被引量:23
12
作者 刘学 刘鋆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0年第2期1-9,111,共10页
生态损害赔偿磋商协议的法律属性应为行政契约,将其定位为民事契约或按阶段将行政机关行为分别定性为“双阶构造解释论”,系对其性质的误解。生态损害赔偿磋商协议司法确认制度的推行会造成司法确认制度的不统一、行政救济理论的不协调... 生态损害赔偿磋商协议的法律属性应为行政契约,将其定位为民事契约或按阶段将行政机关行为分别定性为“双阶构造解释论”,系对其性质的误解。生态损害赔偿磋商协议司法确认制度的推行会造成司法确认制度的不统一、行政救济理论的不协调,并使得磋商协议的违约救济程序趋于复杂化。应废除生态损害赔偿磋商协议的民事司法确认制度,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强制法》(以下简称《行政强制法》)和相关司法解释中规定生态损害赔偿义务人应签订自动履行磋商协议条款与接受行政机关强制执行条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损害 生态损害赔偿 生态损害赔偿磋商 生态损害司法确认
下载PDF
既判力论在中国的困境探析——以民事诉讼为视角 被引量:15
13
作者 刘学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3期30-35,共6页
民事判决的既判力制度是维护司法的高度权威性和法律的稳定性之必然要求,但在我国却处于理论上重视而立法、实践中忽视之尴尬窘境中。造成这种状况的成因是多方面的,应当多角度地寻求其解脱途径。
关键词 既判力 中国 民事诉讼 诉讼观念 再审制度 司法裁判权 程序保障
下载PDF
辩论主义的根据 被引量:14
14
作者 刘学 《法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0-50,共11页
对辩论主义的根据,理论上存在本质说、手段说、防止意外打击说、程序保障说、多元说、法探索主体说、信赖真实协同确定说等观点,它们从不同的角度论证了实行辩论主义的必要性。由于现代民事诉讼法的价值理念包括实体价值和程序价值两个... 对辩论主义的根据,理论上存在本质说、手段说、防止意外打击说、程序保障说、多元说、法探索主体说、信赖真实协同确定说等观点,它们从不同的角度论证了实行辩论主义的必要性。由于现代民事诉讼法的价值理念包括实体价值和程序价值两个方面,并且民事诉讼在客观上乃民事诉讼法和民事实体法共同作用的“场”,因而辩论主义的确立和贯彻,有其实体根据和程序根据,是以此为基础的多元根据的必然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辩论主义 民事诉讼法 实体法 程序主体 诉讼当事人
原文传递
民事诉讼中“排除合理怀疑”证明标准评析 被引量:18
15
作者 刘学 王静 《法治研究》 2016年第4期89-100,共12页
《民诉法解释》第109条针对欺诈、胁迫、恶意串通以及口头遗嘱或赠与的事实规定了"排除合理怀疑"的证明标准,以区别于一般案件的"高度盖然性"之标准。这一规定错误理解了域外国家民事诉讼证明标准的层次化理论,混... 《民诉法解释》第109条针对欺诈、胁迫、恶意串通以及口头遗嘱或赠与的事实规定了"排除合理怀疑"的证明标准,以区别于一般案件的"高度盖然性"之标准。这一规定错误理解了域外国家民事诉讼证明标准的层次化理论,混淆了民事诉讼与刑事诉讼的界限。拔高此类事实之证明标准的所谓"系根据实体法的立法意图"、"维护法律秩序的稳定、保障交易安全"等理由,实际上均难以成立。在实践中,该标准的适用将会不适当地增加受害人或权利人的证明难度,并对相关民商事活动具有负面的导向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事诉讼 证明标准层次化 排除合理怀疑 高度盖然性 民事诉讼目的
下载PDF
论执行时效制度之理解误区及其矫正 被引量:17
16
作者 刘学 《北方法学》 CSSCI 2014年第4期84-97,共14页
执行时效是指执行依据所载的债权人之私法上请求权的消灭时效,而不应当是指公法上强制执行申请权的存续期限。债权人申请执行时,法院不应主动审查、适用执行时效。执行时效届满后,债务人作出同意履行的意思表示的,应发生时效抗辩权之放... 执行时效是指执行依据所载的债权人之私法上请求权的消灭时效,而不应当是指公法上强制执行申请权的存续期限。债权人申请执行时,法院不应主动审查、适用执行时效。执行时效届满后,债务人作出同意履行的意思表示的,应发生时效抗辩权之放弃的法律后果,故法院仍可就债务人为强制执行。执行时效届满后双方对债务重新予以确认或达成新的履行债务协议时,亦发生时效抗辩权之放弃的效果。债权人向法院提出执行申请时,执行时效是否中断和重新计算,应根据情况作具体分析。申请执行之前达成和解协议的,发生时效中断的效果;而执行程序中达成和解协议时,因法院对本案执行程序采取中止执行或终结执行之处置方式的不同,其时效中断效力的认定也存在区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执行时效 申请执行期限 中断 抗辩权
下载PDF
民事审监程序修改过程中若干争议问题之思考 被引量:15
17
作者 赵钢 刘学 《中国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62-175,共14页
民事审判监督程序的修改,面临着在不同的甚至相互冲突的可选方案中加以协调和取舍的难题。实体性再审事由虽然存在认定上的一定难度,但在我国仍有继续规定的必要;将申请再审的管辖法院上提一级未必是最好的立法选择,指定再审的程序则存... 民事审判监督程序的修改,面临着在不同的甚至相互冲突的可选方案中加以协调和取舍的难题。实体性再审事由虽然存在认定上的一定难度,但在我国仍有继续规定的必要;将申请再审的管辖法院上提一级未必是最好的立法选择,指定再审的程序则存在一定缺陷;申请再审的期限应区分为较短的一般期间和较长的特别期间;案外人申请再审的制度很有必要,但具体规则的设计仍有必要再作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审事由 管辖 申请期限 案外人申请再审
原文传递
美国民事诉讼中的反诉、交叉诉讼与引入诉讼介评 被引量:14
18
作者 刘学 《华东政法学院学报》 2003年第6期88-93,共6页
反诉、交叉诉讼和引入诉讼是美国民事诉讼法中共同诉讼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反诉可分为强制性反诉与任意性反诉,其适用条件和法律后果是不同的。交叉诉讼是指共同诉讼人对其他共同诉讼人提起诉讼。引入诉讼则是指被告对非诉讼当事人的... 反诉、交叉诉讼和引入诉讼是美国民事诉讼法中共同诉讼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反诉可分为强制性反诉与任意性反诉,其适用条件和法律后果是不同的。交叉诉讼是指共同诉讼人对其他共同诉讼人提起诉讼。引入诉讼则是指被告对非诉讼当事人的第三人提起诉讼。这些诉之合并制度反映了美国民事诉讼法对统一解决纠纷、提高诉讼效率等价值目标的追求,其中的某些内容对我国相关民事诉讼制度的完善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 民事诉讼制度 反诉 交叉诉讼 引入诉讼 非诉讼当事人 第三人 诉讼效率
下载PDF
论民事诉讼中的直接言词原则 被引量:17
19
作者 刘学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11-117,共7页
直接言词原则是直接审理原则和言词审理原则的统称。直接原则强调审理案件时法官的亲历性,而言词原则强调陈述方式的口头性。这两项原则符合诉讼运行的规律,有利于发现事实真相、提高诉讼效率,但也存在一定的不足,故民事诉讼法应当在贯... 直接言词原则是直接审理原则和言词审理原则的统称。直接原则强调审理案件时法官的亲历性,而言词原则强调陈述方式的口头性。这两项原则符合诉讼运行的规律,有利于发现事实真相、提高诉讼效率,但也存在一定的不足,故民事诉讼法应当在贯彻直接言词原则的同时,对于某些适合于间接审理和书面审理的例外情形作出规定,并对实践中某些违背直接言词原则的行为予以有效规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接审理 言词审理 间接审理 书面审理
下载PDF
论诉讼中的抵销(下) 被引量:12
20
作者 刘学 《法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50-58,共9页
本文对诉讼中的抵销所涉及的一系列程序问题进行了探讨 ,认为诉讼中的抵销具有私法行为和诉讼行为的双重性质 ;抵销抗辩并非是本案的诉讼标的 ,不发生诉讼系属的效果 ;存在仲裁协议、管辖协议时 ,抵销权的行使应当有所限制 ;督促程序中... 本文对诉讼中的抵销所涉及的一系列程序问题进行了探讨 ,认为诉讼中的抵销具有私法行为和诉讼行为的双重性质 ;抵销抗辩并非是本案的诉讼标的 ,不发生诉讼系属的效果 ;存在仲裁协议、管辖协议时 ,抵销权的行使应当有所限制 ;督促程序中应当允许以抵销抗辩为由提出支付令异议 ,第二审程序和执行程序中是否允许主张抵销则应视具体情况而定 ;主张抵销者应当就该抗辩事由承担举证责任 ;抵销抗辩应后于其他抗辩的审理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诉讼 抵销权 仲裁协议 协议管辖 督促程序 举证责任 既判力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