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322篇文章
< 1 2 21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我国森林植被的生物量和净生产量 被引量:1086
1
作者 方精云 国华 徐嵩龄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5期497-508,共12页
利用森林蓄积量推算森林生物量和净生产量的方法,系统研究了我国森林植被的生物生产力。结果表明,我国森林生物生产力的地理分布规律与世界总趋势一致,但量上有差异,具体表现在:我国森林生物量的平均值小于世界平均水平,而净生产... 利用森林蓄积量推算森林生物量和净生产量的方法,系统研究了我国森林植被的生物生产力。结果表明,我国森林生物生产力的地理分布规律与世界总趋势一致,但量上有差异,具体表现在:我国森林生物量的平均值小于世界平均水平,而净生产量却显得较高;我国森林的总生物量是9102.87×106t,其中,林分为8592.13×106t,经济林325.72×106t;竹林185.02×106t,疏林、灌木林790.54×106t;森林和疏林(含灌木林)的总生产力分别是1177.31×106t/a和458.16×106t/a。研究结果还显示,用材积推算的生物量(材积源生物量)比用平均生物量计算的结果更符合实际。分析中国森林在中国及全球陆地碳库中的作用发现,与其他区域和世界平均水平相比较,中国森林在中国陆地植被中所起的主导作用较弱,它的生物量不足全球森林总生物量的1%,然而,它在保护中国土壤碳库功能方面起着其他植被类型所无法替代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生态学 森林植被 生物量 净生产量
下载PDF
中国森林碳动态及其对全球碳平衡的贡献 被引量:777
2
作者 国华 傅伯杰 方精云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733-740,共8页
利用我国第一次 ( 1 973~ 1 976年 )至第四次 ( 1 989~ 1 993年 )森林资源清查资料 ,依据建立的不同森林类型生物量和蓄积量之间的回归方程 ,对我国近 2 0 a来森林的碳储量进行了推算。结果表明 :我国 4次森林资源清查中森林的总碳储... 利用我国第一次 ( 1 973~ 1 976年 )至第四次 ( 1 989~ 1 993年 )森林资源清查资料 ,依据建立的不同森林类型生物量和蓄积量之间的回归方程 ,对我国近 2 0 a来森林的碳储量进行了推算。结果表明 :我国 4次森林资源清查中森林的总碳储量分别是 3 .75、4 .1 2、4 .0 6和 4 .2 0 Pg C,虽然存在一定的波动现象 ,但总体呈增加的趋势 ,自第 1次森林资源清查末期至第 4次清查结束的 1 7a间 ,我国森林共增加 0 .4 5Pg C,平均每年以 2 6.5Tg C的速率递增 ,这说明我国的森林起着一个轻微的CO2 “汇”的作用。然而 ,进一步对我国森林的平均碳密度分析发现 ,它们不仅呈逐渐下降的趋势 (分别是 3 9.1、4 3 .1、3 9.7和 3 8.7Mg C/hm2 ) ,而且也远低于世界的平均水平 ,这充分说明我国的森林质量比较差 ,幼龄林和残次林较多 ,但从另一个侧面也反映也如果对现有森林加以更好的抚育和管理 ,作为 CO2 的“汇”,我国森林还有很大的潜力。因此 ,需要指出的是虽然植树造林至关重要 ,但对现有森林的抚育管理也是不容忽视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动态 生物量 蓄积量 碳储量 碳密度 碳平衡 中国森林
下载PDF
中国生态区划方案 被引量:459
3
作者 傅伯杰 国华 +2 位作者 陈利顶 马克明 李俊然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1-6,共6页
生态区划是生态系统和自然资源合理管理及持续利用的基础 ,它可为生态环境建设和环境管理政策的制订提供科学依据。在综合分析我国生态环境特点的基础上 ,探讨了生态区划的原则和依据 ,建立了各级生态区单元划分的指标体系和命名系统 ,... 生态区划是生态系统和自然资源合理管理及持续利用的基础 ,它可为生态环境建设和环境管理政策的制订提供科学依据。在综合分析我国生态环境特点的基础上 ,探讨了生态区划的原则和依据 ,建立了各级生态区单元划分的指标体系和命名系统 ,最后对我国生态环境进行了区域划分。将我国划分为 3个生态大区、1 3个生态地区和 57个生态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 生态区划 原则 指标体系 分类系统 中国 自然资源 环境管理
下载PDF
土壤质量与土壤质量指标及其评价 被引量:422
4
作者 占锋 傅伯杰 +1 位作者 国华 朱永官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901-913,共13页
土壤作为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可以为人类生产食物和纤维,并维持地球生态系统。土壤也是植物生长的媒介、水、热和化合物的源、水分的过滤器和废物分解的生物介质。土壤与水、气和植物互作并抑制环境的波动。土壤可以调节很多控制水气质... 土壤作为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可以为人类生产食物和纤维,并维持地球生态系统。土壤也是植物生长的媒介、水、热和化合物的源、水分的过滤器和废物分解的生物介质。土壤与水、气和植物互作并抑制环境的波动。土壤可以调节很多控制水气质量和促进植物生长的生态过程。土壤质量概念的引入使我们更全面地理解土壤,也有助于合理地使用和分配劳力、能源、财政和其它投入。土壤质量也提供了一个通用的概念使得专业人员、生产者和公众明白土壤的重要性。此外,它也是一个评价管理措施和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影响的评价工具。土壤质量由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性质组成,MDS已被科学家们提出用于土壤质量评价。国际上比较常用的评价方法主要有多变量指标克立格法、土壤质量动力学方法、土壤质量综合评分法和土壤相对质量法。人类对土地不和谐地利用和管理可以导致全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发生改变和加快土壤性质变化的速度,当前世界各地土壤退化相当严重,已日益威胁到人类赖以生存的土地资源。在探讨相关概念的基础上综述了近年来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理化质量和生物质量的影响进展,以引起国内外学者对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质量影响研究的重视,从而为探讨土地利用对土壤质量影响的机理和规律以及退化土地的恢复和区域土地资源管理以及土地的持续利提供理论依据。土壤质量未来的研究应该集中在土壤质量指标与评价方法;土壤质量变化的发生条件、过程、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理与时空规律性;尺度问题的研究;土壤质量保持与提高的途径及其关键技术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质量 土壤质量指标 土壤质量评价 土地利用变化
下载PDF
世界盐碱地资源及其改良利用的基本措施 被引量:297
5
作者 张建锋 张旭东 +2 位作者 周金星 国华 李冬雪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28-30,107,共4页
目前,全球盐碱地面积已达9.5亿hm2。土壤盐碱化已成为重要的环境问题之一。究其原因主要是不适当灌溉,植被破坏和海水内侵。在人口不断增长,耕地逐渐减少的情况下,改良利用盐碱地具有重要意义。采取的基本方法包括工程措施、耕作措施和... 目前,全球盐碱地面积已达9.5亿hm2。土壤盐碱化已成为重要的环境问题之一。究其原因主要是不适当灌溉,植被破坏和海水内侵。在人口不断增长,耕地逐渐减少的情况下,改良利用盐碱地具有重要意义。采取的基本方法包括工程措施、耕作措施和综合措施。植树造林是改良盐碱地的生物措施之一,不但可以改善环境,抑制土壤盐碱化,而且可以直接利用盐碱地生产林木果品,提高盐碱地的生产能力和经济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碱地 改良 造林技术
下载PDF
中国生态退化的主要类型、特征及分布 被引量:189
6
作者 国华 傅伯杰 +1 位作者 陈利顶 郭旭东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13-19,共7页
生态退化是目前全球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它不仅使自然资源日益枯竭、生物多样性不断减少,而且还严重阻碍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进而威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因此,生态退化已引起各国政府和学者的重视。本文对中国生态退化的主要类型即:森... 生态退化是目前全球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它不仅使自然资源日益枯竭、生物多样性不断减少,而且还严重阻碍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进而威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因此,生态退化已引起各国政府和学者的重视。本文对中国生态退化的主要类型即:森林生态系统的退化、土地沙漠化和水土流失等重大问题进行分析,详细阐述了各个类型的现状、特征及分布。为我国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及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提供基础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退化 森林生态系统 水土流失 土地沙漠化
下载PDF
中国生态区划的目的、任务及特点 被引量:191
7
作者 傅伯杰 陈利顶 国华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591-595,共5页
生态区划是对生态地域和生态单元的划分和合并研究。在分析了生态区划的发展过程及其我国各种区划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生态区划的目的、任务和特点。研究认为:中国生态区划的目的是通过开展全国生态区划和建立区划信息系统,为区域... 生态区划是对生态地域和生态单元的划分和合并研究。在分析了生态区划的发展过程及其我国各种区划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生态区划的目的、任务和特点。研究认为:中国生态区划的目的是通过开展全国生态区划和建立区划信息系统,为区域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提供决策依据,为全国和区域生态环境综合整治服务。其突出特点是将特征区划与功能区划相结合,自然环境特征与人类活动相结合,生态与经济相结合。在要素区划的基础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生态区划 要素区划 功能区划 生态资产
下载PDF
基于NDVI的三江源地区植被生长对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响应研究 被引量:257
8
作者 李辉霞 国华 傅伯杰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9期5495-5504,共10页
采用Spot VEGETATION逐旬NDVI数据、1∶100万植被类型图和气象站资料,在掌握近10a三江源地区植被变化趋势基础上,分不同植被类型探讨植被生长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机制,并通过分离气候要素与人类活动对NDVI的贡献,定量评估生态保护与建设工... 采用Spot VEGETATION逐旬NDVI数据、1∶100万植被类型图和气象站资料,在掌握近10a三江源地区植被变化趋势基础上,分不同植被类型探讨植被生长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机制,并通过分离气候要素与人类活动对NDVI的贡献,定量评估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的实施效果。结果表明,区域尺度上,三江源地区2001—2010年植被生长呈好转趋势,植被增长从东南向西北递减;在10a时间尺度上,气候变化是影响植被生长的决定性因素,但人类活动可在短期内加快植被变化速率,气候要素和人类活动对植被生长的贡献分别为79.32%和20.68%;降水和气温对植被生长的影响程度相当,其中受春季和秋季的降水和气温影响最大,尤其是植被生长季前后一个月(4月份和10月份)的气候条件;与林地和灌丛相比,高寒草地受气候条件的抑制作用更为明显,其中高寒草甸受气候变化的影响最大,NDVI与降水和气温均具有较高相关性,高寒草原受气温的影响比较大,而高山植被受降水的抑制作用更为明显;在气候条件利于植被生长的趋势下,2001—2010年三江源地区的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表现出正影响,实测NDVImax与模拟NDVImax之间的残差为0.0863,表明生态保护与建设行动取得初步成效,其中黄河源区东部和长江源区通天河两侧的生态恢复效益最为明显,而在唐古拉山、昆仑山、布青山、阿尼玛卿山等山脉的周边地区,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仍表现为负影响;时间尺度上人类活动对植被的正影响呈现出下降趋势,2001—2010年NDVImax残差的回归斜率为-0.0039,表明生态项目实施的短期行为严重,生态建设的效果缺乏长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DVI 植被变化 气候变化 人类活动 三江源
下载PDF
土的电阻率特性及其工程应用研究 被引量:169
9
作者 国华 王振宇 黄建平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83-87,共5页
在阐述电阻率层析成像理论的基础上,采用改进的MillerSoilBox进行土样的室内电阻率试验,根据4因素3水平正交试验得出影响土的电阻率变化的主次因素顺序是:含水率、孔隙水的导电性、饱和度、土的种类。依据大量试验数据,分析了电阻率与... 在阐述电阻率层析成像理论的基础上,采用改进的MillerSoilBox进行土样的室内电阻率试验,根据4因素3水平正交试验得出影响土的电阻率变化的主次因素顺序是:含水率、孔隙水的导电性、饱和度、土的种类。依据大量试验数据,分析了电阻率与土的基本物理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建立一个基于推广阿尔奇公式的黏土电阻率模型。对实测结果进行电阻率层析成像,能较好地发现地下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阻率 层析成像 正交试验 含水率
下载PDF
全球气候变化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 被引量:167
10
作者 国华 傅伯杰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71-78,共8页
人类活动所引起的温室效应及由此造成的全球气候变化和对全球生态环境的影响正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作为全球陆地生态系统一个重要组分的森林对未来气候变化的响应更是人们关注的重点。文中系统地论述了未来气候变化对森林生态系统树... 人类活动所引起的温室效应及由此造成的全球气候变化和对全球生态环境的影响正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作为全球陆地生态系统一个重要组分的森林对未来气候变化的响应更是人们关注的重点。文中系统地论述了未来气候变化对森林生态系统树种组成、林分结构、分布和生产力的潜在响应 ,提出了今后需要加强的一些研究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气候变化 森林生态系统 影响 树种组成 林分结构 森林分布 森林生产力
下载PDF
我国土壤质量及其评价研究的进展 被引量:147
11
作者 世梁 傅伯杰 +1 位作者 国华 马克明 《土壤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37-143,共7页
在阐述了土壤质量的内涵基础上,分析了土壤质量和土壤健康、土地质量及土壤服务功能的联系。重点对我国土壤质量的评价研究进行了回顾和概述,从指标体系的选取和评价方法入手,探讨了评价的发展过程,分析了我国土壤评价指标体系因子选择... 在阐述了土壤质量的内涵基础上,分析了土壤质量和土壤健康、土地质量及土壤服务功能的联系。重点对我国土壤质量的评价研究进行了回顾和概述,从指标体系的选取和评价方法入手,探讨了评价的发展过程,分析了我国土壤评价指标体系因子选择的范围,在论述了国际土壤质量最新进展的基础上,指出了生物学指标研究是需要加强的方向;同时着重分析了我国土壤质量评价方法研究的进展,对我国土壤质量评价的方法进行了概括,指出了空间化,过程化,应用化和综合化的发展方向,并讨论了我国土壤评价研究的方向和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质量 土壤健康 指标体系 评价方法 土地质量
原文传递
结构优化设计的现状与进展 被引量:44
12
作者 汪树玉 国华 包志仁 《基建优化》 1999年第4期3-14,共12页
优化设计是设计概念与方法的一种革命,它用系统的、目的定向的和有良好标准的过程与方法来替代传统的试验纠错(trial-and-eror)的手工方法。优化设计是寻求最好或最合理的设计方案,而优化方法便是达到这一目的的手段... 优化设计是设计概念与方法的一种革命,它用系统的、目的定向的和有良好标准的过程与方法来替代传统的试验纠错(trial-and-eror)的手工方法。优化设计是寻求最好或最合理的设计方案,而优化方法便是达到这一目的的手段。虽然对大多数现实问题而言,由于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构优化设计 数学模型 工程设计
下载PDF
中国主要灌丛植被碳储量 被引量:148
13
作者 胡会峰 王志恒 +1 位作者 国华 傅伯杰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539-544,共6页
在广泛收集资料的基础上,利用植被平均碳密度方法,估算了我国6种主要灌丛植被的碳储量,并分析了其区域分布特征。主要结果如下:1)6种灌丛植被总面积为15462.64×104hm2,总碳储量为1.68±0.12PgC(1Pg=1015g),灌丛植被平均碳密度... 在广泛收集资料的基础上,利用植被平均碳密度方法,估算了我国6种主要灌丛植被的碳储量,并分析了其区域分布特征。主要结果如下:1)6种灌丛植被总面积为15462.64×104hm2,总碳储量为1.68±0.12PgC(1Pg=1015g),灌丛植被平均碳密度为10.88±0.77MgC·hm-2(1Mg=106g),不同植被类型差异较大,在5.92~17MgC·hm-2之间波动。2)从区域分布来看,西南3省(云南、贵州、四川)既是我国灌丛主要的分布地区之一,分布面积占6种灌丛总面积的23.5%,又是我国灌丛碳储量的主要储库,碳储量占整个6种灌丛碳储量的1/3(32.6%),适宜的水热条件决定了该地区的植被平均碳密度要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与我国森林和草地的植被碳储量相比,这些灌丛碳储量相当于我国森林和草地碳储量的27%~40%和36%~5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丛 植被碳储量 碳密度
下载PDF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现状、问题及对策 被引量:147
14
作者 李宗善 杨磊 +4 位作者 王国梁 侯建 信忠保 国华 傅伯杰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0期7398-7409,共12页
黄土高原位于黄河中游地区,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区域之一;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问题历来受到国家高度关注,涌现了种类多样的水土流失治理模式,目前还缺乏对黄土高原区域尺度水土流失治理模式的总结和整理。本文总结和整理了建国... 黄土高原位于黄河中游地区,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区域之一;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问题历来受到国家高度关注,涌现了种类多样的水土流失治理模式,目前还缺乏对黄土高原区域尺度水土流失治理模式的总结和整理。本文总结和整理了建国以来黄土高原主要的四类水土流失治理模式,生物措施模式主要由退耕还林、荒山造林和封山育林工程组成,工程措施模式包括修建梯田和淤地坝,以及近期涌现的治沟造地工程;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主要体现在坡面、沟道系统整治,生物和工程措施相结合的特点,区域综合整理模式则强调对生态系统进行整体保护、系统修复和综合治理,达到生态、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基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模式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模式调整和优化建议,以期对黄土高原生态恢复建设和水土流失科学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土流失 治理措施 黄土高原
下载PDF
生态区划的原则及其特征 被引量:100
15
作者 国华 傅伯杰 《环境科学进展》 CSCD 1998年第6期67-72,共6页
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急剧增加,使得全球和区域性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尖锐,从而严重地阻碍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如何协调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维护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这就要求对区域生态环境问... 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急剧增加,使得全球和区域性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尖锐,从而严重地阻碍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如何协调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维护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这就要求对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形成机制及其演变规律进行细致地研究,进而划分不同的区域,提出生态环境的整治方案,这正是生态区划的研究内容。本文对生态区划的目的、原则和依据、划分的指标体系、生态区划的要素及特征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同时指出在我国经济发展的今天进行生态区划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区划 生态环境 指标体系 生态系统
原文传递
农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形成机制 被引量:117
16
作者 尹飞 毛任钊 +1 位作者 傅伯杰 国华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929-934,共6页
农田生态系统作为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其服务功能对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现实而深远的影响.本文综述了农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内涵及评价方法,从农田生态系统非生物环境特征、生物特征、生态过程和人类活动影响等4个方面对农田生... 农田生态系统作为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其服务功能对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现实而深远的影响.本文综述了农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内涵及评价方法,从农田生态系统非生物环境特征、生物特征、生态过程和人类活动影响等4个方面对农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形成机制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归纳和分析,认为:1)农田生态系统除具有巨大的产品服务功能价值外,还具有巨大的环境服务功能价值和维持区域生态安全价值;2)农田生态系统非生物环境特征、生物特征和生态过程及其相互作用是农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形成的基础,人类活动是其形成的最根本的驱动力;3)应加快构建能体现农田生态系统特征的服务功能评价指标体系.同时,应加强人类活动对农田生态系统非产品服务功能形成机制影响方面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田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形成机制
下载PDF
生态安全格局研究的主要内容与进展 被引量:127
17
作者 叶鑫 邹长新 +2 位作者 国华 林乃峰 徐梦佳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3382-3392,共11页
生态安全格局是我国国土空间开发战略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的有效构建及维护不仅有利于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完整、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系统服务的维持,还将提升人类福祉,实现可持续发展,最终保障区域生态安全。生态... 生态安全格局是我国国土空间开发战略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的有效构建及维护不仅有利于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完整、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系统服务的维持,还将提升人类福祉,实现可持续发展,最终保障区域生态安全。生态安全的复杂性及学科交叉性,使已有研究涉及内容多样,但缺少相互联系与比较,导致不同区域、不同方法研究条件下存在多种格局。因此,有必要系统地分析与梳理,以便进行综合分析与集成,实施生态安全格局调控管理与决策。参考国内外生态安全格局的主要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阐述了生态安全格局研究需要重点关注的内容及之间的相互关系,在考虑"格局形成、演变机制-影响-关键区识别-构建优化-调控管理"的关系基础上,论述了具体的研究内容与相关研究方法。通过加强生态安全主要研究内容间相互关系及机理研究,评估与预警方法模型的改进与优化,协调发展的调控技术与保障政策的研发,为生态安全格局管理的决策支持系统提供重要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安全格局 生态系统服务 生物多样性 关键区域 生态保护红线
下载PDF
用MATLAB神经网络工具箱开发BP网络应用 被引量:71
18
作者 闵惜琳 国华 《计算机应用》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z1期163-164,共2页
论述了人工神经网络的基本理论 。
关键词 MATLAB 人工神经网络(ANN) 工具箱
下载PDF
用MATLAB实现遗传算法程序 被引量:62
19
作者 国华 包宏 李文超 《计算机应用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8期80-82,共3页
简要阐述了遗传算法的基本原理 ,探讨了在MATLAB环境中实现遗传算法各算子的编程方法 ,并以一个简单的实例说明所编程序在函数全局寻优中的应用。
关键词 遗传算法 MATLAB 编码 变异操作 编程方法 遗传算法程序
下载PDF
抽穗开花期高温对水稻剑叶理化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03
20
作者 张桂莲 陈立云 +4 位作者 张顺堂 国华 唐文邦 贺治洲 王明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1345-1352,共8页
【目的】探明水稻功能叶在高温胁迫下的生理反应及适应机理。【方法】在人工气候室对两个耐热性不同的水稻品系进行高温处理(8:00~17:00,37℃,17:00~8:00,30℃),研究高温胁迫对水稻剑叶叶绿素含量、光合特性、热稳定蛋白和膜透性等理... 【目的】探明水稻功能叶在高温胁迫下的生理反应及适应机理。【方法】在人工气候室对两个耐热性不同的水稻品系进行高温处理(8:00~17:00,37℃,17:00~8:00,30℃),研究高温胁迫对水稻剑叶叶绿素含量、光合特性、热稳定蛋白和膜透性等理化特性的影响。【结果】高温胁迫下,水稻剑叶叶绿素含量和叶绿素a/b值下降,胁迫后恢复期间稍有回升,耐热品系996叶绿素含量高于热敏感品系4628。高温使剑叶净光合速率和气孔导度下降,细胞间CO2浓度上升,与热敏感品系4628相比,耐热品系996在高温胁迫下能保持较高的光合特性;高温使水稻剑叶中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和游离脯氨酸含量下降,热稳定蛋白含量上升;热敏感品系4628剑叶中丙二醛含量和膜透性在高温胁迫下增幅大于耐热品系996。【结论】高温胁迫下水稻剑叶中能保持较高的光合特性及叶绿素含量、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质、游离脯氨酸和热稳定蛋白含量以及较低的膜透性和MDA含量,是耐高温品种的生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抽穗开花期 高温 理化特性 剑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1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