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3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华北东部中生代构造体制转折的关键时限 被引量:287
1
作者 翟明国 朱日祥 +6 位作者 刘建明 孟庆任 泉林 胡圣标 李忠 张宏福 刘伟 《中国科学(D辑)》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0期913-920,共8页
华北东部中生代构造体制发生了以挤压为主到以伸展为主的转变,形成北北东向的盆岭格局,岩石圈快速减薄,岩浆作用活跃,引发了爆发式成矿.确定中生代构造体制转折的时限是理解构造转折机制的核心问题之一.报道了多方面研究的最新成果.重... 华北东部中生代构造体制发生了以挤压为主到以伸展为主的转变,形成北北东向的盆岭格局,岩石圈快速减薄,岩浆作用活跃,引发了爆发式成矿.确定中生代构造体制转折的时限是理解构造转折机制的核心问题之一.报道了多方面研究的最新成果.重点对包括华北陆块南北缘、燕山、胶东等典型地区的构造分析确定了由挤压构造到伸展构造的峰期;东部沉积盆地热史恢复结果判明华北东部中、新生代岩石圈厚度的变化和热体制的变更转换的时代;盆地分析揭示了中生代-新生代时期华北东部盆地由挤压挠曲型到伸展断陷型的转变期;通过火山岩喷发、与伸展构造有关的花岗岩类的形成,克拉通内部和边缘的金矿爆发成矿期,以及通过火山岩中的下地壳包体研究等限定了岩石圈减薄和壳幔置换的峰期.以上研究结论一致,即华北东部构造体制转折的峰期时限起于约150~140 Ma,结束于约 110~100 Ma,峰值是 120 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东部 中生代 构造体制转折 挤压构造 伸展构造 时限 构造转折机制 地球动力学
原文传递
华北东部中生代构造体制转折峰期的主要地质效应和形成动力学探讨 被引量:238
2
作者 翟明国 孟庆任 +7 位作者 刘建明 泉林 胡圣标 李忠 张宏福 刘伟 邵济安 朱日祥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4年第3期285-297,共13页
华北中生代构造体制转折始于 15 0~ 14 0Ma ,终于 110~ 10 0Ma ,峰期是 12 0~ 110Ma ,总体上是由挤压构造体制转化为伸展构造体制 ,由EW向转变为NNE向的盆岭构造格局。但是转折过程有复杂的细节和多次挤压与伸展的转变 ,边缘与克拉... 华北中生代构造体制转折始于 15 0~ 14 0Ma ,终于 110~ 10 0Ma ,峰期是 12 0~ 110Ma ,总体上是由挤压构造体制转化为伸展构造体制 ,由EW向转变为NNE向的盆岭构造格局。但是转折过程有复杂的细节和多次挤压与伸展的转变 ,边缘与克拉通内部、北缘与南 (东 )缘之间在时间和空间上也有一定的变化。南 (东 )缘的挤压构造以 2 30~ 2 10Ma为主 ,然后在 130~ 110Ma期间达到构造转折的剧变期。北缘则似乎表现出 2 30~ 2 10Ma和 180 ( 170 )~ 16 0 ( 15 0 )Ma两期挤压构造 ,130~ 110Ma是构造转折的峰期。盆地的演化有多样性 ,燕山地区前晚侏罗世时期呈现出北东东向褶皱逆冲带与挤压挠曲盆地带相邻并存的盆山结构 ;而后晚侏罗世时期呈现出北北东向裂谷盆地与断隆相间的盆岭结构 ;晚侏罗世后时期则呈现出北东—北北东向盆地与“活动”断隆相间 ,并受北东东向褶皱逆冲带控制的盆山结构。大别山南北隆升历史完全不同。深部结构的研究表明 ,华北东部的岩石圈在古生代末期已有减薄表现 ,在中生代急剧减薄 ,地幔和下地壳发生大规模置换 ,至 130~ 110Ma到达顶峰。新生代以来又有加厚的趋势。中生代构造转折不具典型造山带特征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 中生代 构造转折 动力学
下载PDF
构造煤结构-成因新分类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152
3
作者 琚宜文 姜波 +1 位作者 泉林 王桂梁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513-517,共5页
在详细研究沁水盆地和两淮煤田构造煤的基础上,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扩展了构造煤的概念,提出了一套既适合于煤层气勘探开发又适合于煤与瓦斯突出防治的构造煤结构-成因分类方案.此分类方案是以构造煤的手标本或钻井煤芯为尺度,按构造变... 在详细研究沁水盆地和两淮煤田构造煤的基础上,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扩展了构造煤的概念,提出了一套既适合于煤层气勘探开发又适合于煤与瓦斯突出防治的构造煤结构-成因分类方案.此分类方案是以构造煤的手标本或钻井煤芯为尺度,按构造变形机制分为脆性变形、脆韧性变形和韧性变形3个变形序列的10类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煤 结构-成因分类 构造应力 地质意义
下载PDF
华北南部构造煤纳米级孔隙结构演化特征及作用机理 被引量:82
4
作者 琚宜文 姜波 +2 位作者 泉林 王桂梁 方爱民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69-285,共17页
构造煤是在构造应力作用下,煤体发生变形或破坏的一类煤,在世界主要产煤国家皆有分布。构造变形不同程度的改变着煤的大分子结构和化学成分,而且也影响到构造煤的纳米级孔隙结构(<10 0 nm ) ,它是煤层气的主要吸附空间。通过构造煤... 构造煤是在构造应力作用下,煤体发生变形或破坏的一类煤,在世界主要产煤国家皆有分布。构造变形不同程度的改变着煤的大分子结构和化学成分,而且也影响到构造煤的纳米级孔隙结构(<10 0 nm ) ,它是煤层气的主要吸附空间。通过构造煤显微组分和镜质组油浸最大反射率的测定,采用液氮吸附法对不同变质变形环境、不同变形系列构造煤的纳米级孔隙分类、孔隙结构特征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并结合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和X射线衍射对大分子结构和孔隙结构的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类型构造煤纳米级孔径结构自然分类,可将孔径结构划分为过渡孔(15~10 0 nm )、微孔(5~15 nm )、亚微孔(2 .5~5 nm )和极微孔(<2 .5 nm ) 4类。低煤级变形变质环境中随着构造变形的增强,不同类型构造煤过渡孔孔容明显降低,微孔及其下孔径段孔容明显增多,可见亚微孔和极微孔,过渡孔的比表面积大幅度降低,而亚微孔的却增加得较快。从脆韧性变形煤至韧性变形煤,总孔体积、累积比表面积、N2 吸附量随着构造变形的增强,这些结构参数均迅速增加,但中值半径进一步下降。非均质结构煤孔隙参数与弱脆性变形煤相当。中、高煤级变形变质环境形成的各种类型构造煤与低煤级变质变形环境相比,孔隙参数的变化基本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煤 构造应力 化学成分 纳米级孔隙结构 煤层气 吸附空间 变形煤 结构参数 作用机理 演化特征
下载PDF
煤储层应力敏感性及影响因素的试验分析 被引量:87
5
作者 孟召平 泉林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430-437,共8页
采用鄂尔多斯盆地东南缘高煤级煤储层样品,通过煤样的应力敏感性试验,分析了煤储层应力敏感性及有效围压、煤中裂隙和含水情况等对煤储层应力敏感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煤储层渗透率随有效应力的增加按负指数函数规律降低,当有效应力... 采用鄂尔多斯盆地东南缘高煤级煤储层样品,通过煤样的应力敏感性试验,分析了煤储层应力敏感性及有效围压、煤中裂隙和含水情况等对煤储层应力敏感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煤储层渗透率随有效应力的增加按负指数函数规律降低,当有效应力从2.5 MPa增加到10 MPa时,煤样无因次渗透率为0.10~0.28,平均低于0.15,渗透率损害率为71.92%~90.14%,平均为84.59%。在有效应力小于5 MPa时,煤储层渗透率随有效应力增加快速下降,应力敏感性最强;有效应力在5~10 MPa时,渗透率随有效应力增加而较快下降,应力敏感性较强;而当有效应力大于10 MPa后,渗透率随有效应力的增加下降速度减缓,应力敏感性减弱。含裂隙煤样初始渗透率较高,且应力敏感性相对较小;但在升压过程中产生不可恢复的塑性变形大,导致降压后不可逆损害率相对较高。同样,含水煤样的渗透率随有效应力的增加而快速下降,含水条件下的应力敏感性也更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储层 应力敏感性 影响因素
下载PDF
浊流及相关重力流沉积研究综述 被引量:74
6
作者 方爱民 李继亮 泉林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270-280,共11页
本文首先介绍了浊流及相关重力流的有关概念,并对浊流沉积研究历史进行了简要回顾,概括了当前浊流沉积的研究现状;随后,总结了浊积岩的沉积特征并对其成因进行了扼要解释;最后,对浊流及相关重力流沉积研究中两个有争议的问题——浊积相... 本文首先介绍了浊流及相关重力流的有关概念,并对浊流沉积研究历史进行了简要回顾,概括了当前浊流沉积的研究现状;随后,总结了浊积岩的沉积特征并对其成因进行了扼要解释;最后,对浊流及相关重力流沉积研究中两个有争议的问题——浊积相的划分和浊积相模式的建立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浊流 重力流 浊积岩 浊积相 浊积相模式 沉积
下载PDF
大兴安岭北段塔河地区早白垩世火山岩地球化学及源区特征 被引量:84
7
作者 张玉涛 张连昌 +4 位作者 英基丰 周新华 王非 泉林 刘庆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2811-2822,共12页
大兴安岭北段塔河地区分布有大面积的晚中生代火山岩,主要岩石类型为玄武岩、玄武安山岩、玄武质粗面安山岩和粗面安山岩,并且以碱性岩石为主。SiO_2含量为47.34%~58.03%,K_2O含量为1.25%~3.44%。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如Rb和Ba,... 大兴安岭北段塔河地区分布有大面积的晚中生代火山岩,主要岩石类型为玄武岩、玄武安山岩、玄武质粗面安山岩和粗面安山岩,并且以碱性岩石为主。SiO_2含量为47.34%~58.03%,K_2O含量为1.25%~3.44%。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如Rb和Ba,δEu为0.71~1.14,高场强元素(HFSE)如Nb和Ta在原始地幔标准化图解上有强烈的负异常。从同位素组成特点来看,(^(87)Sr/^(86)Sr).变化于0.705472和0.707821之间,ε_(Nd)(t)为-6.81~0.58,与EMI靠近并有向EMII延伸的趋势。^(206)Pb/^(204)Pb为18.1497~18.5394,^(207)Pb/^(204)Pb为15.4886~15.5390,^(208)Pb/^(204)Pb为37.7608~38.3441,位于EMI和EMII之间,并也有向EMII变化的趋势。综合考虑塔河火山岩的特点并结合他人研究成果,本文认为塔河地区的这套火山岩形成于富集的大陆岩石圈地幔的重熔及其结晶分异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兴安岭北段 塔河 早白垩世火山岩 岩石地球化学 富集岩石圈地幔
下载PDF
西昆仑大地构造相解剖及其多岛增生过程 被引量:76
8
作者 肖文交 泉林 +8 位作者 李继亮 B.F.Windley 郝杰 方爱民 周辉 王志洪 陈汉林 张国成 袁超 《中国科学(D辑)》 CSCD 2000年第B12期22-28,共7页
西昆仑造山带的大地构造相自北向南大致包括:(i)塔里木地块西南构造域, (ii)库地北岩浆弧,(iii)库地混杂带,(iv)库地微陆块,(v)主剪切带,(vi)峡南桥钙 碱性岩浆杂岩带,(vii)麻扎-康西瓦混杂带-增... 西昆仑造山带的大地构造相自北向南大致包括:(i)塔里木地块西南构造域, (ii)库地北岩浆弧,(iii)库地混杂带,(iv)库地微陆块,(v)主剪切带,(vi)峡南桥钙 碱性岩浆杂岩带,(vii)麻扎-康西瓦混杂带-增生楔,(viii)甜水海前陆褶皱冲断带等组成 部分.其中大地构造相(I)-(v)记录了晚元古代-早古生代原特提斯大洋向北消减,欧 亚大陆向南增生的历史,而大地构造相(vi)-(viii)记录了羌塘地块北部被动陆缘沉积 大地构造演化、古特提斯洋晚古生代-早中生代的消减以及羌塘地块与欧亚大陆碰撞、 拼贴并最终焊合的历史.大地构造相分析表明西昆仑造山带存在复杂的多岛海-增生弧 造山作用.这种复杂的多岛增生作用是欧亚大陆向南增生的重要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昆仑 大地构造相 多岛海-增生弧造山带
全文增补中
沁水盆地煤层气构造动力条件耦合控藏效应 被引量:79
9
作者 秦勇 姜波 +5 位作者 王继尧 吴财芳 傅雪海 韦重韬 泉林 琚宜文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1355-1362,共8页
构造动力条件涵盖诸多要素,综合分析这些要素与煤层气成藏效应之间关系,是全面认识构造动力条件控藏效应的基础。为此,本文采用盆地分析、构造应力场模拟、镜质组光性组构、构造曲率等方法,分析了盆地构造演化、构造应力场、盆内构造分... 构造动力条件涵盖诸多要素,综合分析这些要素与煤层气成藏效应之间关系,是全面认识构造动力条件控藏效应的基础。为此,本文采用盆地分析、构造应力场模拟、镜质组光性组构、构造曲率等方法,分析了盆地构造演化、构造应力场、盆内构造分异、煤储层构造变动等与煤层气成藏效应之间关系,探讨了有利于煤层气富集高渗条件发育的构造动力特点。研究表明:燕山期是控制煤层气成藏的关键时期,该期NW-SE向近水平挤压构造应力场作用下形成的次级褶曲和高角度正断层,奠定了盆地煤层气赋存规律的总体格局,使NNE-NE向次级褶曲成为主要的控气构造类型;构造动力通过煤储层改造程度对煤储层渗透性发育特点的控制,不仅体现于镜质组光性指示面形态及其空间展布特征,也使得中等程度的构造主曲率可能提供最有利于煤层气渗流的构造条件,导致现代构造应力场高主应力差有利于煤层渗透率的发育。耦合分析认为,沁水盆地煤层气成藏效应取决于上述构造动力学因素之间的合理配置,南部仰起端的阳城北、中南部西段的安泽—沁水、中部西侧的沁源周围、东部中段的武乡西北等4个地段,可能存在有利于煤层气成藏的构造动力学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气成藏 构造动力条件 耦合控制
下载PDF
碰撞造山带的碰撞事件时限的确定 被引量:72
10
作者 李继亮 孙枢 +4 位作者 郝杰 陈海泓 泉林 肖文交 吴继敏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315-320,共6页
在造山带研究中,引发变形作用和山脉隆升的造山作用的时代是一个重要问题。现在,Sttile的造山幕术语已经被人们摈弃了,但是,迄今还有不少地质学家沿用诸如印支运动、燕山造山作用和喜马拉雅造山幕之类的术语。碰撞造山作用是... 在造山带研究中,引发变形作用和山脉隆升的造山作用的时代是一个重要问题。现在,Sttile的造山幕术语已经被人们摈弃了,但是,迄今还有不少地质学家沿用诸如印支运动、燕山造山作用和喜马拉雅造山幕之类的术语。碰撞造山作用是一个在碰撞事件之后的均变过程。碰撞事件没有遗留下任何可以观察到的地质记录,因此,我们必须运用碰撞事件发生前和发生后产生的地质记录来限定碰撞事件的时代范围。在本文中,运用大洋岩石圈消减过程中的沉积作用、岩浆作用和变质作用来限定碰撞下限,运用碰撞后同造山时期的岩浆作用和变质作用以及磨拉石沉积作用来作为碰撞事件的时代上限。所有这些时代标志都是依据地质观察提出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碰撞造山作用 碰撞事件 造山带 时限
下载PDF
鲁西地区地质构造特征及其形成机制 被引量:69
11
作者 牛树银 胡华斌 +3 位作者 毛景文 孙爱群 许传诗 泉林 《中国地质》 CAS CSCD 2004年第1期34-39,共6页
根据区域地层(体)中部老外部新的环状分布,断裂构造的环状、放射状展布,核部缓倾拆离滑脱构造的发育特点,幔源岩浆活动以及区域岩石学、岩石化学、同位素地质学等方面的研究,探讨了鲁西幔枝构造特征及其形成机制。研究认为鲁西地区北西... 根据区域地层(体)中部老外部新的环状分布,断裂构造的环状、放射状展布,核部缓倾拆离滑脱构造的发育特点,幔源岩浆活动以及区域岩石学、岩石化学、同位素地质学等方面的研究,探讨了鲁西幔枝构造特征及其形成机制。研究认为鲁西地区北西向陡倾韧性剪切带切割了深部华北地幔亚热柱向外拆离的地幔岩,导致其减压释荷形成深熔岩浆。岩浆演化序列表现出岩浆基性程度由高变低、侵入深度由深变浅、围岩蚀变由强变弱的总体演化趋势。由于强烈的岩浆上侵使得变质基底隆升、盖层拆离滑脱,形成典型的鲁西幔枝构造,在顶部则发育一系列明显的拆离掀斜断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构造 地幔热柱 幔枝构造 构造演化 形成机制 鲁西地区
下载PDF
不同层次构造活动对煤层气成藏的控制作用 被引量:70
12
作者 方爱民 泉林 +2 位作者 琚宜文 卜英英 卢继霞 《中国煤田地质》 2005年第4期15-20,共6页
在系统总结前人关于构造活动对煤层气成藏影响方面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3个不同的层次剖析了构造活动对煤层气成藏的控制作用:就含煤盆地层次而言,区域构造背景及其演化是控制煤层气聚集区带形成和分布的根本要素;就含煤盆地内部次级构... 在系统总结前人关于构造活动对煤层气成藏影响方面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3个不同的层次剖析了构造活动对煤层气成藏的控制作用:就含煤盆地层次而言,区域构造背景及其演化是控制煤层气聚集区带形成和分布的根本要素;就含煤盆地内部次级构造层次而言,不同的构造样式及构造岩性圈闭是控制煤层气赋存、富集的主导因素;而从储层层次来看,构造通过对储层孔隙—裂隙系统的影响控制了煤层渗透率及其非均质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气 含煤盆地 构造活动 构造样式 储层
下载PDF
顺煤层断层的基本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60
13
作者 曹运兴 彭立世 泉林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6期522-528,共7页
顺煤层断层是指顺煤层发育的断面与煤层层面的交角较小或近于平行的断层。它的主要识别标志是断层面、构造煤和煤层厚度的强烈变化。顺煤层断层可独立存在,也可与其它地质构造相互转换,相伴出现。顺煤层断层具有特殊的选层性,这一特征... 顺煤层断层是指顺煤层发育的断面与煤层层面的交角较小或近于平行的断层。它的主要识别标志是断层面、构造煤和煤层厚度的强烈变化。顺煤层断层可独立存在,也可与其它地质构造相互转换,相伴出现。顺煤层断层具有特殊的选层性,这一特征与煤体较低的力学强度、煤层瓦斯压力及形变期顺煤层的剪切作用有关。顺煤层断层在煤田中分布广泛,它所产生的构造煤是瓦斯高聚集区,亦是瓦斯突出的危险区,其研究意义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顺煤层断层 煤体强度 瓦斯压力
下载PDF
构造煤结构与煤层气赋存研究进展 被引量:63
14
作者 泉林 李会军 +4 位作者 范俊佳 琚宜文 汪天凯 李小诗 武昱东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1487-1495,共9页
构造煤的结构是煤矿瓦斯突出防治和煤层气开发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本文对国内外有关构造煤的结构成因分类,构造煤显微结构、孔隙结构和化学结构及其与超量煤层气的赋存关系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系统的调研分析和总结,表明构造变形对... 构造煤的结构是煤矿瓦斯突出防治和煤层气开发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本文对国内外有关构造煤的结构成因分类,构造煤显微结构、孔隙结构和化学结构及其与超量煤层气的赋存关系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系统的调研分析和总结,表明构造变形对煤的显微结构、超显微结构乃至化学大分子结构都有深刻的影响,应力缩聚和应力降解作用是煤变形变质作用(即动力变质作用)的主要方式.在不同的变形机制条件下,构造煤的孔隙系统和结构成分演化均呈现不同程度的差异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在不同变形机制下构造煤的可能演化路径,而且认为构造煤尤其是糜棱煤的瓦斯易突性,不仅受地质构造的控制,还可能跟韧性变形条件下的应力降解作用有关.最后指出,从煤的变形机制角度出发探讨变形作用对煤的结构及成分的制约机理,以及探索超量煤层气生成条件和赋存状态是构造煤研究的重要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煤 变形机制 煤层气(CH4)赋存 研究进展
原文传递
不同变质变形煤储层孔隙特征与煤层气可采性 被引量:64
15
作者 范俊佳 琚宜文 +2 位作者 泉林 谭静强 卫明明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325-335,共11页
煤储层孔隙是煤层气的主要聚集场所和运移通道,煤储层孔隙结构不仅制约着煤层气的含气量,而且对其可采性也有重要影响。文中选取淮北煤田和沁水盆地不同矿区有代表性的煤样,通过对研究区不同变质与变形煤样的宏微观构造观测、镜质组反... 煤储层孔隙是煤层气的主要聚集场所和运移通道,煤储层孔隙结构不仅制约着煤层气的含气量,而且对其可采性也有重要影响。文中选取淮北煤田和沁水盆地不同矿区有代表性的煤样,通过对研究区不同变质与变形煤样的宏微观构造观测、镜质组反射率与孔隙度测试以及压汞实验分析,研究了不同变质变形煤储层孔隙结构特征及其对煤层气可采性的制约。研究结果表明,按照不同的变质变形特征将研究区煤储层主要划分为5类,即:高变质较强至强变形程度煤储层(Ⅰ类)、高变质较弱变形程度煤储层(Ⅱ类)、中变质较强变形程度煤储层(Ⅲ类)、中变质较弱变形程度煤储层(Ⅳ类)及低变质强变形程度煤储层(Ⅴ类)。不同变质变形煤储层的孔隙结构具有以下特征:Ⅰ类和Ⅱ类煤储层吸附孔占主导,Ⅰ类煤储层孔隙连通性差,Ⅱ类煤储层因后期叠加了构造裂隙,孔隙连通性变好;Ⅲ类煤储层中孔、大孔增多,但有效孔隙少,孔隙连通性变差;Ⅳ类煤储层吸附孔较多,中孔、大孔中等,且煤储层内生裂隙发育,孔隙具有较好的连通性,渗透性明显变好;Ⅴ类煤储层吸附孔含量较低,中孔较发育,大孔不太发育,有效孔隙少,孔隙连通性差。由此,变质程度高且叠加了一定构造变形的煤储层(Ⅱ类)以及中等变质程度变形较弱且内生裂隙发育的煤储层(Ⅳ类),其煤层气有较好的渗透性,可采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质变形类型 煤储层 镜质组反射率 孔隙结构 煤层气 可采性
下载PDF
高煤级煤储层渗透性与应力耦合模型及控制机理 被引量:63
16
作者 孟召平 泉林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667-675,共9页
煤储层应力敏感性是影响煤层气井产能的地质因素,以鄂尔多斯盆地东南缘高煤级煤储层为对象,通过煤样的应力敏感性实验和现场测试,建立了高煤级煤储层渗透性与应力之间的相关关系和模型;探讨了渗透性变化的控制机理.研究结果表明,煤储层... 煤储层应力敏感性是影响煤层气井产能的地质因素,以鄂尔多斯盆地东南缘高煤级煤储层为对象,通过煤样的应力敏感性实验和现场测试,建立了高煤级煤储层渗透性与应力之间的相关关系和模型;探讨了渗透性变化的控制机理.研究结果表明,煤储层渗透率随应力的增加按负指数函数规律降低.在应力小于5MPa时,煤储层渗透率随应力增加快速下降,应力敏感性最强;应力在5~10MPa时,渗透率随应力增加而较快下降,应力敏感性较强;而当应力大于10MPa后,渗透率随应力的增加下降速度减缓,应力敏感性减弱.与沁水盆地南部高煤级煤样实验结果对比认为,鄂尔多斯盆地东南缘山西组2煤层应力敏感性要小于沁水盆地南部山西组3煤层的应力敏感性.煤储层渗透性是在应力作用下煤储层中裂隙产生压缩(压密)变形,裂隙开度急剧减小的结果.因此在煤层气开发过程中控制排采速度,尤其是排采早期降液速度,对于防止煤储层应力敏感性,提高采收率具有实际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储层 渗透性 应力 耦合关系 作用机理
下载PDF
论碰撞造山带的分类 被引量:42
17
作者 李继亮 孙枢 +3 位作者 郝杰 陈海泓 泉林 肖文交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129-138,共10页
近年来碰撞造山带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为碰撞造山带分类奠定了基础。1992年,Sengor提出了一个三分法的分类。但是,这个分类不能涵盖所有的碰撞造山带,同时其内部还有重叠。本文主要依据参与碰撞的单元,即板块、微板块、... 近年来碰撞造山带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为碰撞造山带分类奠定了基础。1992年,Sengor提出了一个三分法的分类。但是,这个分类不能涵盖所有的碰撞造山带,同时其内部还有重叠。本文主要依据参与碰撞的单元,即板块、微板块、前缘弧、残留弧和增生弧,提出一个新的分类方案,即将碰撞造山带分为陆-陆,陆-前缘弧,陆-残留弧,陆-增生弧,弧-弧,陆-弧-陆6种类型。从世界各地的碰撞造山带来看,陆-陆碰撞型是很少见的,也就是说,威尔逊旋回不论在现代还是古代地质历史上都是罕有发生的,而大多数碰撞造山带都是非威尔逊旋回型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碰撞造山带 非威尔逊旋回 碰撞单元 分类
下载PDF
淮北煤田宿临矿区现今地温场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53
18
作者 谭静强 琚宜文 +2 位作者 泉林 张文永 谭永杰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732-739,共8页
淮北煤田是我国华东地区最主要的能源供给基地之一,研究其现今地温场特征既是强烈的现实要求,也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本文在淮北煤田宿临矿区区域地质研究的基础上,根据位于宿临矿区内不同构造单元中的8个主要煤矿井田及其邻近区域11... 淮北煤田是我国华东地区最主要的能源供给基地之一,研究其现今地温场特征既是强烈的现实要求,也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本文在淮北煤田宿临矿区区域地质研究的基础上,根据位于宿临矿区内不同构造单元中的8个主要煤矿井田及其邻近区域111个钻孔的测温数据,绘制了矿区现今地温-深度关系图、现今地温梯度-深度关系图以及不同构造单元的现今地温梯度分布图.分析了宿临矿区现今地温场的分布特征.研究表明,宿临矿区现今地温梯度分布范围介于1.50~3.80℃/hm,整个矿区平均现今地温梯度约为2.65℃/hm,与华北其他主要能源盆地相比有所差异.宿临矿区现今地温梯度在相同构造单元内分布具有褶皱降起区高、断裂密集区域高的特点;不同构造单元中井田的平均现今地温梯度相比较则表现出由东部构造单元至西部构造单元逐步增高的趋势.分析表明,区内现今地温场主要受构造格局和岩性变化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淮北煤田宿临矿区 现今地温场 现今地温梯度 分布特征 影响因素
下载PDF
碳酸盐岩中锶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指示意义——以北京下古生界碳酸盐岩为例 被引量:52
19
作者 倪善芹 泉林 +1 位作者 王安建 琚宜文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1510-1516,共7页
应用Sr指示古环境的方法很多,其中以Sr的含量和与Sr配对的相应的元素比值作为指示剂,具有典型代表性。本文以北京下古生界碳酸盐岩为研究对象,采用ICP-MS分析技术测试了49件样品中Sr、Ba、Cu的含量。以Sr的含量、Sr/Ba、Sr/Cu比值作为... 应用Sr指示古环境的方法很多,其中以Sr的含量和与Sr配对的相应的元素比值作为指示剂,具有典型代表性。本文以北京下古生界碳酸盐岩为研究对象,采用ICP-MS分析技术测试了49件样品中Sr、Ba、Cu的含量。以Sr的含量、Sr/Ba、Sr/Cu比值作为地化指标,深入探讨了Sr的地球化学特征。系统的分析了Sr含量,Sr/Ba、Sr/Cu比值对不同的沉积环境的地质响应。指出从浅海环境到深海环境Sr含量及其相应的元素比值增加趋势明显,对沉积环境具有重要的指示作用。并且,Sr的分布还受到不同沉积旋回的影响,研究沉积作用对Sr分布的影响时,应在同一沉积旋回中进行。此外还深入研究了不同岩性、不同沉积旋回中Sr的分布特征,探讨了影响Sr分布的不同因素。归纳了Sr对沉积环境的指示作用。就成岩作用对碳酸盐岩中Sr分布的影响,结合前人的工作,进行了探索性的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盐岩 SR 沉积环境 成岩作用
下载PDF
沁水盆地南部煤层气井排采动态过程与差异性 被引量:47
20
作者 李国富 泉林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798-803,共6页
针对沁水盆地南部煤储层变质变形的特点,通过对沁水盆地南部某井组的排水采气动态过程与差异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井组单井之间气产量变化大,排采效果差异性明显,单井产水能力不一;在煤层气井排采过程中,为防止吐砂和压敏效应,排采强度... 针对沁水盆地南部煤储层变质变形的特点,通过对沁水盆地南部某井组的排水采气动态过程与差异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井组单井之间气产量变化大,排采效果差异性明显,单井产水能力不一;在煤层气井排采过程中,为防止吐砂和压敏效应,排采强度、制度调整不易过大、过频;在煤层气井排采的不同时期应采用不同的工作制度,在以排水为主的前期排采阶段,排采工作制度以控制动液面为核心来制定,在产气为主的中后期稳定生产阶段,排采工作制度以控制套压(井底流压)为核心来制定;煤层气井生产过程中,在保持一定回压确保煤储层安全的前提下,应尽可能降低套压生产,以利于煤储层平均压力的降低,扩大煤层气的解吸范围,获得高产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沁水盆地南部 煤层气井 排水采气 动态过程 差异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