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8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小麦EST序列中开发新的SSR引物 被引量:66
1
作者 陈军方 任正隆 +1 位作者 高丽锋 贾继增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54-158,共5页
小麦EST数量的迅速增加为开发新的SSR标记提供了宝贵的数据资源 ,本实验从国际小麦族EST协作网 (ITEC)上公布的 10 380条EST序列中检索到 4 4 4条含有SSR的序列 ,检出率为 4 1%。其中含二核苷酸重复单元和三核苷酸重复单元的SSR ESTs... 小麦EST数量的迅速增加为开发新的SSR标记提供了宝贵的数据资源 ,本实验从国际小麦族EST协作网 (ITEC)上公布的 10 380条EST序列中检索到 4 4 4条含有SSR的序列 ,检出率为 4 1%。其中含二核苷酸重复单元和三核苷酸重复单元的SSR ESTs分别为 34条 (7 7% )和 347条 (78 0 % )。利用这些SSR ESTs序列共设计 135对cSSR引物 ,其中 82对在小麦上有扩增产物 ,占所设计引物总数的 6 0 8%。利用小麦缺体 四体 ,32对cSSR引物被定位到小麦除 2D、4B和 4D外的 18条染色体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ST SSR-ESTs cSSR引物 小麦
下载PDF
一个改良的染色体C带技术 被引量:53
2
作者 任正隆 张怀琼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1995年第1期1-5,共5页
本文详细地描述了作者改良的C带技术。这一改良的技术的特点是:1.利用自制的一套种子发芽装置和改良的发芽程序,制备健壮的富含分裂相的根尖材料;2.改良的染色体标本制备和压片技术;3.控制氢氧化钡饱和溶液处理强度;4.使... 本文详细地描述了作者改良的C带技术。这一改良的技术的特点是:1.利用自制的一套种子发芽装置和改良的发芽程序,制备健壮的富含分裂相的根尖材料;2.改良的染色体标本制备和压片技术;3.控制氢氧化钡饱和溶液处理强度;4.使用Giemsa和Leishman染色剂均可获得满意的效果。使用这一改良的技术,可以达到鉴定分离群体中单个植株C带核型的水平,从而为细胞遗传学和染色体工程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有力的方法。文中还讨论了如何在分带研究中完全使用国产试剂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带技术 细胞遗传学 染色体工程 分带
下载PDF
核桃体细胞胚发生与转基因研究进展 被引量:47
3
作者 汤浩茹 王永清 任正隆 《林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102-110,共9页
总结了核桃体细胞胚发生的研究进展 ,列表统计已报道的核桃 5个种和 3个杂种体细胞胚发生的外植体与诱导条件 ,重点论述了影响核桃体细胞胚发生与次生胚发生的因素 ,介绍了核桃体细胞胚萌发与转化的方法。还总结核桃转基因研究的进展 。
关键词 核桃 体细胞胚发生 转基因 离体培养
下载PDF
小麦-黑麦染色体小片段易位的诱导 被引量:44
4
作者 任正隆 张崃琼 《中国科学(C辑)》 CSCD 1997年第3期258-263,共6页
利用单体附加在小麦中的黑麦染色体引起遗传不稳定性的现象,设计了一个用单体附加系作工具诱导小麦-黑麦染色体小片段易位的系统方法.在小麦品种绵阳11号和黑麦自交系R12的单体附加系的自交后代中,用改良的C带技术分析了1283个植株,发现... 利用单体附加在小麦中的黑麦染色体引起遗传不稳定性的现象,设计了一个用单体附加系作工具诱导小麦-黑麦染色体小片段易位的系统方法.在小麦品种绵阳11号和黑麦自交系R12的单体附加系的自交后代中,用改良的C带技术分析了1283个植株,发现有63个2n=42的植株含有黑麦染色体或小麦-黑麦臂间易位染色体,占观察植株总数的4.29%.还发现20个植株,2n=42,C带分析不能证明它们含有黑麦染色体成分,但在某些性状上,与其小亲本相比,却发生了显著的变异.用DNA原位杂交方法却发现了黑麦染色体的小片段插入了小麦的某一染色体,形成了小片段易位(简称SS易位).插入片段的物理学图显示,易位的黑麦DNA片段既可接在小麦染色体的端部,也可插入中部的不同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黑麦杂种 染色体 易位 基因转移
原文传递
通过农杆菌介导法将哈兹木霉几丁质酶ThEn-42基因导入核桃 被引量:36
5
作者 汤浩茹 Wallbraun M +2 位作者 任正隆 Reustle G.M Krczal G 《园艺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12-18,共7页
通过根癌农杆菌C58C1ATHVRifR 介导法 ,利用烟草花叶病毒 35S双启动子和苜蓿花叶病毒引导序列控制下的含抗新霉素磷酸转移酶基因 (nptⅡ )和哈兹木霉几丁质酶基因(ThEn 4 2 )的质粒pBin19ESR为载体 ,对 3个核桃体细胞胚系进行遗传转化 ... 通过根癌农杆菌C58C1ATHVRifR 介导法 ,利用烟草花叶病毒 35S双启动子和苜蓿花叶病毒引导序列控制下的含抗新霉素磷酸转移酶基因 (nptⅡ )和哈兹木霉几丁质酶基因(ThEn 4 2 )的质粒pBin19ESR为载体 ,对 3个核桃体细胞胚系进行遗传转化 ,结果获得 4 1个抗卡那霉素的体细胞胚系。经PCR和复式PCR检测 ,4 1个转化系均含有nptⅡ基因 ,其中 38个转化系含有ThEn 4 2基因。Southern杂交分析表明 ,ThEn 4 2基因已被整合到核桃体的基因组中。几丁质酶活性检测结果表明 ,转化的体细胞胚系的几丁质酶活性比对照高几十至几千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桃 几丁质酶 转基因 体细胞胚 农杆菌介导
下载PDF
多效唑对小麦叶片衰老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47
6
作者 曾旭 张怀琼 +1 位作者 罗培高 任正隆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36-140,共5页
为探明多效唑(PP333)对小麦叶片衰老生理生化及产量的影响,在小麦拔节期,以不同质量浓度(0,100,200和400 mg/L)的多效唑水溶液进行叶面喷施处理,分别测定扬花后不同天数小麦旗叶的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 为探明多效唑(PP333)对小麦叶片衰老生理生化及产量的影响,在小麦拔节期,以不同质量浓度(0,100,200和400 mg/L)的多效唑水溶液进行叶面喷施处理,分别测定扬花后不同天数小麦旗叶的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丙二醛含量(MDA)、可溶性蛋白质以及与产量性状相关的指标。结果表明,适当质量浓度(100,200 mg/L)的多效唑处理能有效地延缓小麦灌浆至成熟期旗叶叶绿素含量和净光合速率的下降,增强了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的活性,有效地抑制了膜脂氧化,从而使得小穗数、穗粒重、千粒重等性状比对照明显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效唑 小麦 衰老 叶绿素含量 光合速率
下载PDF
药用植物丹参EST-SSR标记的鉴定 被引量:44
7
作者 邓科君 张勇 +4 位作者 熊丙全 彭金华 张韬 赵晓楠 任正隆 《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1165-1172,共8页
对重要大宗药用植物丹参尚没有高效特异分子标记开发应用研究,为有效利用丹参现有EST资源开发功能性分子标记,本文以生物信息学方法对GenBank的dbEST数据库中公开的10288条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EST进行整理,共获得非冗余性EST4192... 对重要大宗药用植物丹参尚没有高效特异分子标记开发应用研究,为有效利用丹参现有EST资源开发功能性分子标记,本文以生物信息学方法对GenBank的dbEST数据库中公开的10288条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EST进行整理,共获得非冗余性EST4192条。从中搜索到159个SSR位点,出现频率为3.79%,平均相隔12.74kb出现1个SSR位点。在1bp~6bp核苷酸重复基序中,二核苷酸重复基序SSR出现频率最高(77个、48.43%),其次是三核苷酸(41个、25.79%),四核苷酸出现频率最低(6个,3.77%)。在检出的47类重复基序中,出现频率超过5%的6种重复基序依次为:GA/CT(16.35%)、AG/TC(15.09%)、TCA/AGT(10.69%)、AT/TA(6.29%)、GAAAAG/CAAAAC(6.29%)、TA/AT(5.03%)。针对这些序列,设计开发了83对EST-SSR引物,对13个不同居群丹参样品及10种鼠尾草属物种进行了扩增效率、多态性及通用性检测,发现其中72对引物在供试材料中可进行特异性扩增,共产生279个位点,平均每对引物产生3.88个位点,且所有引物均显示多态性扩增。可有效扩增引物在鼠尾10个异源物种中的可转移率为60%~100%,平均85%。依据扩增结果进行遗传相似性分析,结果表明EST-SSR分析可揭示供试样品不同水平的遗传多样性,并可明确区分丹参及其他同属植物。上述工作为进行丹参及其同属物种的基因组差异性分析、遗传图谱构建及比较基因组等研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参 表达序列标签 简单序列重复 分子标记 遗传多样性
原文传递
AFLP分子标记及其在作物遗传育种中的应用与前景 被引量:12
8
作者 罗培高 任正隆 +1 位作者 张怀渝 傅体华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2001年第4期406-410,共5页
AFLP是一种基于PCR技术的新的分子标记 ,也是一种可靠而又理想的遗传标记方法。本文简述AFLP的发展、原理、方法与特点 。
关键词 AFLP PCR 遗传 育种 分子标记 作物
下载PDF
八倍体小黑麦×普通小麦杂种后代群体中的染色体易位 被引量:26
9
作者 任正隆 T.Lelley G.Rbbelen 《Acta Genet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1991年第3期228-234,共7页
用改良的Giemsa C-带技术以单株为基础分析了八倍体小黑麦×普通小麦的杂种BC_1,F_(?)和F_(?)代植株的核型。在鉴定了C-带核型的1098株杂种后代植株中,发现了78条小麦-黑麦和277条黑麦-黑麦易位染色体。在不同的世代和株系中,小麦-... 用改良的Giemsa C-带技术以单株为基础分析了八倍体小黑麦×普通小麦的杂种BC_1,F_(?)和F_(?)代植株的核型。在鉴定了C-带核型的1098株杂种后代植株中,发现了78条小麦-黑麦和277条黑麦-黑麦易位染色体。在不同的世代和株系中,小麦-黑麦染色体易位率变化在4.35—14.07%之间,平均7.10%;黑麦-黑麦染色体易位率在0.48—52.78%之间,平均25.23%。鉴定的小麦-黑麦易位染色体涉及了黑麦的14条不同的染色体臂和小麦的A、B和D组染色体。易位的48.57%发生在小麦和黑麦的部分同源染色体之间,51.43%发生在非部分同源染色体之间。不同的黑麦染色体臂参与易位的频率不同。小麦-黑麦染色体易位主要发生在杂种的早期世代,使用适当的选择技术在F_3获得了纯合的易位植株。文中讨论了快速选育易位系的技术和它们在小麦育种中的应用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小黑麦 染色体 易位 C-带技术
下载PDF
2,4D、KT对小麦成熟胚愈伤组织形成、分化的影响 被引量:28
10
作者 唐宗祥 张怀琼 +2 位作者 张怀渝 晏本菊 任正隆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2004年第3期203-205,共3页
以小麦新品种川农 17、12成熟胚为外植体进行离体培养 ,结果表明 :2mg/L 2 ,4 D有利于胚性愈伤组织形成 ,5mg/LKT有利于植株再生 (两品种植株再生率分别为 73 6 3% ,89 4 7% )。高浓度 2 ,4 D(4~ 8mg/L)虽不影响成愈率 ,但抑制植株... 以小麦新品种川农 17、12成熟胚为外植体进行离体培养 ,结果表明 :2mg/L 2 ,4 D有利于胚性愈伤组织形成 ,5mg/LKT有利于植株再生 (两品种植株再生率分别为 73 6 3% ,89 4 7% )。高浓度 2 ,4 D(4~ 8mg/L)虽不影响成愈率 ,但抑制植株再生。这种抑制作用能被KT拮抗。而KT的这种拮抗作用在 2mg/L 2 ,4 D条件下不能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成熟胚 植株再生 植物激素
下载PDF
普通小麦(T.aestivum L.)不同作图群体抽穗期QTL分析 被引量:25
11
作者 宋彦霞 景蕊莲 +2 位作者 霍纳新 任正隆 贾继增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2186-2193,共8页
【目的】对小麦抽穗期进行数量性状位点(QTL)分析。【方法】以旱选10号/鲁麦14和温麦6号/山红麦两个作图群体为材料,在大田及温室条件下,观察小麦抽穗期等性状。利用混合线性模型,进行QTL分析。【结果】抽穗期在两个作图群体中均呈现连... 【目的】对小麦抽穗期进行数量性状位点(QTL)分析。【方法】以旱选10号/鲁麦14和温麦6号/山红麦两个作图群体为材料,在大田及温室条件下,观察小麦抽穗期等性状。利用混合线性模型,进行QTL分析。【结果】抽穗期在两个作图群体中均呈现连续分布,表现为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共检测到9个QTL位点,分别位于染色体2D、3B(2个)、3D、4A、5B、6B、6D和7D上,对抽穗期的贡献率在3.97%~22.91%之间;有15组QTL位点之间存在基因互作效应,互作的加性效应大小范围为0.77~2.16 d,互作效应对性状的贡献率在4.35%~21.44%之间。【结论】抽穗期QTL的检测受环境影响较大;抽穗期QTL位点在染色体上的分布较多;不同染色体间则存在基因互作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加倍单倍体(DH)群体 重组自交系(RIL)群体 抽穗期 QTL
下载PDF
德国核桃‘No.120’幼胚胚轴与子叶体细胞胚胎发生及其植株再生 被引量:18
12
作者 汤浩茹 王永清 +1 位作者 任正隆 G.Krczal 《园艺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59-61,共3页
核桃 (Juglansregia)‘No . 12 0’品系授粉 7~ 8周的幼胚胚轴与子叶在含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组合的诱导培养基上培养 4周后转移至无植物生长调节剂的继代培养基上培养 ,不同发育时期的体细胞胚直接形成于胚轴与子叶表面。子叶与胚轴分... 核桃 (Juglansregia)‘No . 12 0’品系授粉 7~ 8周的幼胚胚轴与子叶在含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组合的诱导培养基上培养 4周后转移至无植物生长调节剂的继代培养基上培养 ,不同发育时期的体细胞胚直接形成于胚轴与子叶表面。子叶与胚轴分别在KT 2mg/L +BA1mg/L +IBA 0 .0 1mg/L与 2 ,4 D 2mg/L +KT 1mg/L的组合的诱导下体细胞胚胎发生频率最高。体细胞胚经 3~ 5℃低温处理 2个月 ,3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桃 体细胞胚胎发生 植株再生 胚培养 幼胚胚轴
下载PDF
发掘人工合成小麦中千粒重QTL的有利等位基因 被引量:30
13
作者 廖祥政 王瑾 +2 位作者 周荣华 任正隆 贾继增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1877-1884,共8页
以人工合成小麦Am3为供体亲本,普通小麦莱州953为轮回亲本,经5次回交然后自交,培育出含85个株系的F2:3群体。以该群体为材料,用348对多态性SSR标记,进行全基因组扫描,发掘人工合成小麦中千粒重QTL的有利等位基因。利用复合区间作图法检... 以人工合成小麦Am3为供体亲本,普通小麦莱州953为轮回亲本,经5次回交然后自交,培育出含85个株系的F2:3群体。以该群体为材料,用348对多态性SSR标记,进行全基因组扫描,发掘人工合成小麦中千粒重QTL的有利等位基因。利用复合区间作图法检测到3个千粒重QTL,其对表型变异的贡献率为10.90%~33.79%。其中,Am3的等位基因能够增加千粒重2.3~4.8g。相关分析表明,该导入系群体的千粒重与穗粒数、穗数和株高无显著相关性。千粒重QTL与穗粒数、穗数性状的QTL不在同一位置,这有利于高千粒重基因与其他产量性状基因的聚合。采用混合线性模型作图法检测到1个千粒重QTL(QGw.caas-3D),该QTL与环境互作效应小,而且与复合区间作图法在3个环境中都检测到的QTL相同,表明QGw.caas-3D是一个稳定的主效QT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微卫星标记 数量性状基因座 千粒重
下载PDF
小麦遗传背景对黑麦抗叶锈基因Lr26的抗性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4
14
作者 任正隆 《Acta Genet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1993年第4期313-316,共4页
利用1套从小麦纯系和黑麦自交系培育出的1R附加系、代换系和易位系,研究了1RS上的抗叶锈基因Lr26在小麦中的表达。结果发现,1R二体附加系和纯合1RS/1BL易位系高抗小麦叶锈病;而其小麦亲本、1R(1B)代换系和1BS/1RL易位系重感叶锈病。这... 利用1套从小麦纯系和黑麦自交系培育出的1R附加系、代换系和易位系,研究了1RS上的抗叶锈基因Lr26在小麦中的表达。结果发现,1R二体附加系和纯合1RS/1BL易位系高抗小麦叶锈病;而其小麦亲本、1R(1B)代换系和1BS/1RL易位系重感叶锈病。这一结果指出了黑麦染色体臂1RS上的抗小麦叶锈病基因Lr26在小麦中的表达受小麦染色体臂1BL上的基因的强烈影响,指出了外源基因在小麦中的表达可受染色体臂或基因水平上的相互作用的制约。文中讨论了外源基因与小麦遗传背景相互作用在小麦育种中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性遗传 小麦 叶锈病 遗传背景
下载PDF
小麦和黑麦染色体在小黑麦×小麦杂种的不同世代群体中的传递 被引量:19
15
作者 任正隆 T.Lelley G.Rbbelen 《Acta Genet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1991年第2期161-167,共7页
使用单株植物C-带核型鉴定技术,研究了小麦和黑麦染色体在八倍体小黑麦×普通小麦的F_1,BC_1,F_2和F_3代中的遗传行为。黑麦染色体通过花粉和卵细胞的传递率显著不同,通过卵细胞丢失的染色体较多。黑麦染色体在F_2和F_3的传递率为3... 使用单株植物C-带核型鉴定技术,研究了小麦和黑麦染色体在八倍体小黑麦×普通小麦的F_1,BC_1,F_2和F_3代中的遗传行为。黑麦染色体通过花粉和卵细胞的传递率显著不同,通过卵细胞丢失的染色体较多。黑麦染色体在F_2和F_3的传递率为36.0—38.8%,显著低于通过配子的平均传递率。不同的黑麦染色体通过配子的传递是随机的,而在F_2和F_3中却存在着显著的差异,1R的传递率最高,6R、7R最低。发生上述差异的原因可能是黑麦染色体的丢失不仅发生在配子形成和受精阶段,还受具有不同核型的受精卵在发育过程中夭亡的影响。受黑麦染色体的影响,小麦染色体也有不同程度的丢失。在不同的世代群体中,约有7.3—28.1%的植株丢失了小麦染色体。6R、5R和7R对小麦染色体丢失的作用较大。根据本研究的结果,在使用八倍体小黑麦×小麦的杂交方式利用黑麦遗传物质于小麦育种的工作中,F_2和F_3是有效选择的关键世代。本文建议的单株植物C-带核型鉴定技术是实现这一选择目标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黑麦 小黑麦 染色体传递
下载PDF
遗传转移的MADI过程 被引量:20
16
作者 任正隆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1990年第1期1-6,共6页
单体附加在小麦细胞中的黑麦染色体,在减数分裂过程中高频率地断裂,破碎和丢失。它们同时引起小麦染色体的断裂和丢失。断裂的黑麦和小麦染色体,以较高频率重新融合形成罗伯逊易位。破碎的黑麦染色体的DNA片段,可以整合在小麦染色体上,... 单体附加在小麦细胞中的黑麦染色体,在减数分裂过程中高频率地断裂,破碎和丢失。它们同时引起小麦染色体的断裂和丢失。断裂的黑麦和小麦染色体,以较高频率重新融合形成罗伯逊易位。破碎的黑麦染色体的DNA片段,可以整合在小麦染色体上,完成遗传的转移。本研究发现的这种通过染色体的“单体附加一破碎一整合”过程实现遗传转移的方式,简称为“MADI”(美代)过程,为把外源种质导入栽培植物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染色体 遗传
下载PDF
关于作物育种攻关的几个问题 被引量:20
17
作者 任正隆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1995年第4期119-125,共7页
本文对我省作物育种攻关研究工作的成就和问题作了坦率的分析,对育种攻关工作中应注意的方向、方法和技术路线作了论证。提出了突破性和修饰性品种并重的观点,讨论了培育突破性品种和修饰性品种的不同方法。提出了培育多样化品种的方... 本文对我省作物育种攻关研究工作的成就和问题作了坦率的分析,对育种攻关工作中应注意的方向、方法和技术路线作了论证。提出了突破性和修饰性品种并重的观点,讨论了培育突破性品种和修饰性品种的不同方法。提出了培育多样化品种的方案。以期几年内使我省衣业生产再上一个新台阶。提出了几种培育突破性品种的方案。对育种攻关中的一些技术、政策和解决育种科研经费的方法提出了具体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物 育种 产量
下载PDF
附子野生资源群体遗传多样性的RAPD分析 被引量:15
18
作者 侯大斌 任正隆 舒光明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833-1841,共9页
应用RAPD标记分析了分布在附子主栽区四川、重庆、陕西及湖北16个野生乌头种群的遗传变异。24个引物共检测到643个RAPD位点,多态位点602个,总的多态位点百分率达93.5%。Shannon多样性和Nei遗传分化结果一致显示重庆酉阳种群和重庆城口... 应用RAPD标记分析了分布在附子主栽区四川、重庆、陕西及湖北16个野生乌头种群的遗传变异。24个引物共检测到643个RAPD位点,多态位点602个,总的多态位点百分率达93.5%。Shannon多样性和Nei遗传分化结果一致显示重庆酉阳种群和重庆城口种群遗传多样性最高,四川盐源种群和陕西勉县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最低。Shannon指数测出的种群内的遗传变异(57.6%)略占优势,群体间的遗传分化达到42.4%;Nei基因分化系数(GST)达40.0%;分子方差分析(AMOVA)发现群体间遗传变异仅为25.37%;种群每代迁移数Nm为0.756。Nei相似性系数的UPGMA分析结果显示该地区的野生乌头分布上有一定的地域性,特别是同为附子道地产地江油供种的北川、安县和青川种群间遗传关系密切,说明种质资源在道地药材形成中具有重要作用。研究结果表明,附子主要栽培地区的乌头野生种群之间存在较大的遗传分化,遗传多样性较高,遗传种质资源较丰富,存在一定的特异性资源,为进一步开发利用乌头(川乌、附子)提供了丰富的种质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附子(乌头) 遗传多样性 RAPD标记 种群分化 野生种群
下载PDF
小麦纹枯病抗性及抗性遗传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3
19
作者 张怀琼 任正隆 《植物病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199-202,共4页
从一个多亲本的复式杂交后代中,选育了 4 个高抗纹枯病的小麦新品系,编号为 MN- 3、7、18和 19。抗病性鉴定证明,在对照品种绵阳19 病株率100% ,发病等级4~5 级的情况下,这 4 个新品系的病株率和发病等级分别... 从一个多亲本的复式杂交后代中,选育了 4 个高抗纹枯病的小麦新品系,编号为 MN- 3、7、18和 19。抗病性鉴定证明,在对照品种绵阳19 病株率100% ,发病等级4~5 级的情况下,这 4 个新品系的病株率和发病等级分别在 3.65% ~6.98% 和 0~1 之间。这 4 个品系与高感纹枯病的小麦品种绵阳 19 杂交,在 F2 代群体中植株符合抗∶感= 3∶1 的分离比率,在隐性亲本的测交后代中符合 1∶1的分离比率;在这4 个品系之间的杂交后代群体中未观察到抗性的分离。试验结果指出,4 个品系均含有同一个抗小麦纹枯病的单显性抗病基因,该基因被命名为 Ses 1。本研究指出了小麦抗纹枯病育种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纹枯病 抗性 抗病基因 抗病育种
下载PDF
利用小麦微卫星引物建立簇毛麦染色体组特异性标记 被引量:20
20
作者 刘成 杨足君 +3 位作者 冯娟 周建平 迟世华 任正隆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1573-1579,共7页
选位于普通小麦1A-7A、1B-7B、1D-7D染色体上的102对微卫星引物对多年生簇毛麦、二倍体簇毛麦、小麦-簇毛麦双二倍体与后代和普通小麦中国春、R25、R111、MY11进行了PCR扩增,发现引物对Xgwm301可以在含簇毛麦染色体的材料中扩出一条长41... 选位于普通小麦1A-7A、1B-7B、1D-7D染色体上的102对微卫星引物对多年生簇毛麦、二倍体簇毛麦、小麦-簇毛麦双二倍体与后代和普通小麦中国春、R25、R111、MY11进行了PCR扩增,发现引物对Xgwm301可以在含簇毛麦染色体的材料中扩出一条长415bp的特异片段(命名为Xgwm301/415),而所有供试小麦均未扩出此片段。进而用一套中国春-二倍体簇毛麦附加系来进行扩增,发现1V-7V染色体均可以扩出该片段,说明该片段为簇毛麦1V-7V染色体所共有。因此,Xgwm301/415是簇毛麦染色体组上的一个特异片段,可以用来快速跟踪检测导入到普通小麦背景中的簇毛麦染色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簇毛麦 SSR 基因组特异性标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